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徐开萍(徐开萍 最新动态)

时间:2023-10-17 20:39:18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十年后的回访 坚守或离开,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一点没少

来源:【重庆日报网】

他们是一群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的乡村教师,传递着知识与希望的火种;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像一束光,照亮了乡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点亮了大山里的点点星光。

10年前,在2013年的全国第29个教师节,我们选取了城口、云阳、巫山、奉节、彭水、酉阳、梁平、綦江等偏远地区的10名乡村教师,连续推出了“爱的坚守——乡村教师的感人故事”系列报道,讲述了他们平凡而动人的育人故事。

10年后,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前夕,我们沿着10年前走过的路,回访了当年的10名乡村教师,讲述其中“变与不变”的故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变化的是人物的年纪,不变的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坚守。

王广贵:做老师的,责任心最重要

人物简介:

王广贵是10年前的报道《乡村女教师和她的“三座桥”》一文的主人公,也是云阳县桑坪镇兴梨村小的一名乡村教师。当年,她卖掉了家中的两头肥猪,再东拼西凑了1200元钱,带着自己的女儿为上学的孩子们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石板桥。用孩子们的话来说,“那座‘桥’,是王老师用心血浇筑而成的。”

十年前,王广贵在课堂上。

10年后再见王广贵,是在云阳县城天宫市场外。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身着白色印花T恤的王广贵一如10年前。

“2015年,兴梨村小的教室被定为D级危房,不能继续教学了,后来就租了学校旁边两位村民新建的房子,搬进课桌椅子当教室。”王广贵告诉记者,当时,只有孩子们的活动场地依旧是在原操场上,“2013年那次采访之后,县教委和爱心人士给学校添置了乒乓球台、羽毛球等体育设施。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孩子们步行几分钟到原操场那里活动。”

2017年,王广贵正式退休。因生源不足,兴梨村小也在两年后正式撤并。

退休后的王广贵,总是城里和兴梨村两头跑。

暑期天热,王广贵就将两个孙女带往兴梨村老家避暑;开学时,她又带着孙女再回到县城。

在兴梨村避暑时,时常有村里的孩子慕名过来请教。每一次,王广贵都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讲解,还时常在暮色苍茫时送孩子们回家。

“那些孩子需要我,我能做一点算一点。”王广贵说。

8月31日,云阳县桂湾社区,王广贵在家中陪两个孙女。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如今,王广贵当年带头修建的6座石板桥,依然连通着兴梨河两岸,成为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让一拨又一拨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成为建筑师、公务员、律师、医护人员、教师……

提起王广贵,兴梨村的村民们依旧赞不绝口:“王老师给我们修了桥,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们不会忘记她!”“她对那些细娃好得很,她的三个女儿受了她的影响,都成为了教师,个个都是好老师呢!”

尽管兴梨村小已经撤销,但是,架在那些孩子和村民们心中的“桥”,却深深印刻在他们心中,并影响着更多的人。

其中便包括王广贵的三个女儿:曾琴琴、曾华华和甘露,她们都成为了人民教师。

“要爱生如子、要护着孩子们周全……”王广贵总是不忘提醒三个女儿,“做老师的,责任心最重要,你们好好教书,别耽误了孩子。”

曾庆波:这十年见证了村小的发展

人物简介:

曾庆波曾是奉节县康乐镇阳北村小教师,也是《曾老师家的土房 孩子们的学堂》一文的主人公。当时,村小的土房垮塌了,老师也被吓走了,曾庆波毅然当起代课老师,并把学校搬到自家堂屋里,让孩子们不用多过一条河、多走1个半小时路就能上学。

9月1日,奉节县康乐镇黄村小学,新学期第一天,曾庆波回到学校。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9月1日,梅溪河畔山路蜿蜒,越野车在颠簸中前行,直奔奉节县康乐镇黄村小学。“我当了大半辈子老师,在好几个村小工作过,心里还是放不下,总想着回去看看,新学期第一天正合适。”与记者同行的曾庆波说。

从代课老师干起,直到去年退休,曾庆波任教38年,辗转多个乡村学校,最终在黄村小学退休。“这10年,我见证了村小的发展。”曾庆波说。

10年前,亦是开学时,记者深一脚浅一脚,沿着泥泞的山路狼狈不堪地赶到了原黄村乡阳北村小。

说是村小,其实是曾庆波自家的土坯房。

自从村小的土坯房垮塌后,曾庆波家的土坯房就成了孩子们的教室。

2013年的采访后不久,曾庆波家的土坯房也被鉴定为危房,不仅不能再用于教学,连居住也存在安全隐患,“当时还有二十几个学生,县教委就决定将阳北村小并到山下的朝阳村希望小学。”

当时,虽然从阳北村小步行到朝阳村希望小学要40多分钟,但教室却从土坯房换成了砖房,课桌也不再“缺胳膊少腿”,教学用具更是一应俱全。

“2013年,我刚到朝阳村希望小学的时候,学校还有200多名学生。后来,朝阳村希望小学的学生一年一年减少,3年后,我就调到了康乐镇的黄村小学,并最终在黄村小学退休。”

曾庆波回忆,才到黄村小学的时候,学校老师没有住宿的地方,他就借住在撤乡并镇后的原黄村乡政府。

十年前,曾庆波在阳北村小课堂上。

如今,一切都变了。

上午9点,记者一行来到黄村小学。如今,黄村小学共有70余名学生,18名老师,有两栋一楼一底的教学楼,分别为一至六年级教室和幼儿园教室。

学校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还新建了教师宿舍,18位老师每人一间。

“老师好!”在教学楼走廊上碰到学生,他们都大大方方地打起了招呼。

不知不觉,已是午餐时间。新学期第一天,孩子们的午餐是莴笋片炒肉丝、清炒黄瓜、青椒肉末和番茄鸡蛋汤。

“当年村小的老师一边上课,一边还要给学生做饭。现在,学校有食堂,学生的饭菜更营养美味、更干净卫生。”看着学生们吃得香喷喷的样子,曾庆波感叹道。

苟洪军:硬件设施改善了待遇提高了

人物简介:

苟洪军是我们当年采访的最年轻的村小教师。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綦江高青学校狮子村小、中心校,綦江高青学校永胜村小任教。当时,他一个月工资仅有400元。走?还是留?两个问题在他脑子里打转。最终,他选择留下。10年前的报道《永胜村小来了年轻新老师》,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9月1日上午的第二节课开始了。綦江区镇紫学校,37岁的苟洪军走进二年级1班的教室,开始上语文课。他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

“你们见过蝌蚪吗?”

“见过!”

“那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苟洪军一步步地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堂有趣的语文课也由此展开。

娃儿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苟洪军眼里也有光,“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回应和激励。”

“这就是我一直留在村小教书的意义。”苟洪军说。

9月1日,綦江区镇紫学校,苟洪军正在上课。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2006年,大学毕业的苟洪军来到綦江高青学校狮子村小当代课老师。

当年的狮子村小只有几间瓦房作为教室,破破烂烂的,全校只有70多名孩子。更恼火的是,苟洪军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

得知苟洪军的情况后,同学劝他离开村小外出打工。苟洪军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因为学生们眼里的光”。

后来,苟洪军调入永胜村小,再后来,为照顾在东溪镇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妻子,2015年,他申请调到了镇紫学校工作至今。今年8月,他被提拔为学校中干,成为学校的安保主任,同时兼任语文老师。

“虽然镇紫学校也是乡村学校,但最近几年,包括镇紫学校在内的乡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过去相比,条件好多了。”苟洪军说。

“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和10年前相比,村小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更活跃了。”

“乡村教师待遇也逐年增加。加上农村学校教师津贴、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等,我现在一个月能拿7000多元。”

十年前,苟洪军在学校操场上。

提起这些变化,苟洪军十分感动和欣慰。

“现在,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苟洪军说。以前,村小教师关注的是怎么让学生学懂知识;现在,对孩子们来说,拥有学习的欲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

“硬件设施改善了,待遇提高了,目前镇紫学校已建立起一支较稳定的教师队伍。”苟洪军说,虽然这几年也陆续有3名教师离开,但总体来说,比之前稳定了不少。除工资待遇有提升外,乡村教师也有参加国培、市培、区培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也有所倾斜,稳定了乡村教师这支队伍。今年9月,镇紫学校还招了4个全科师范生。

“也许10年后,你们再来,我还在这里。”苟洪军推了推眼镜说,“我这辈子就想把书教好。”

徐开萍:成了学生们的“大朋友”

人物简介:

徐开萍,原是綦江区石壕中学教师,现任教綦江实验中学,依然教跆拳道。当年,人们都觉得,在乡村学校教跆拳道不可思议,就像把高尔夫列入了学校体育课。但徐开萍把这种不可思议变成了现实,并将村小学生培养为重庆市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的冠军。10年前,我们以《大山里的跆拳道老师》为题,讲述了她的故事。

马步冲拳、前踢、上踢……9月4日下午5点,綦江实验中学校跆拳道队训练基地,20多名学生凌厉地出脚,将击腿靶踢得啪啪作响,38岁的徐开萍站在他们中间,双手叉腰,大声训斥道:“都别想偷懒,不然我练趴你们!”

闻言,学生们一阵哄笑。

和10年前记者采访时相比,徐开萍依然是一名体育老师,只是从綦江区石壕中学调到了綦江实验中学。

9月1日,綦江实验中学跆拳道馆,徐开萍在指导学生。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当年来到綦江实验中学后,徐开萍本想“大干一场”,但学校只有一个训练馆,篮球队、足球队全都挤在里面,如果再加上跆拳道队,就成下饺子了。

怎么办?徐开萍把学生们拉去操场,夏天晒,就把垫子拖到有树荫的地方训练。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场地,徐开萍总会在学校里晃悠,可这并不容易——因为跆拳道训练要有足够大的场地,人才能散得开、踢得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开萍发现,学校综合楼下面竟然有一块堆放杂物的空地,她立即找到学校领导,申请将这块空地作为跆拳道训练基地。

待这块空地收拾好后,徐开萍心里乐开了花——这块空地足足有200多个平方米。之后,学校还为基地配备了格挡靶、伊朗靶、击腿靶、后蹬靶等训练器具。“学校还给我们配有电子护具,就是踢到会有感应,自动记分的那种。”对此,徐开萍很是开心。

跆拳道队训练基地给了徐开萍和孩子们更广阔的平台。在徐开萍的带领下,綦江实验中学跆拳道队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在今年3月举行的重庆市第六届青少年体育大赛(跆拳道比赛)中,该校参赛的11人里,有6人拿了第一;在今年7月举行的重庆市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中,綦江实验中学跆拳道队荣获甲组团队第六名,学生邱粲阳获男子乙组68+组第一名。

如今,在綦江实验中学,徐开萍还多了一个身份——班主任,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准时到教室,直到晚上10点宿舍查完寝,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这是我从村小来到实验中学后最大的挑战。”徐开萍称,起初,遇到学生调皮,她完全没招,只能打电话向其他老师求助。慢慢地,她自己也摸索出一些门道:首先要防止再次发生冲突,然后联系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千万不要先入为主。

十年前,徐开萍和学生用简陋设备训练。

如今,徐开萍在班主任这个角色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成了学生心中既爱又敬重的“大朋友”。

“现在,我经常回石壕中学,看看老朋友。”9月5日,徐开萍带着记者一行来到石壕中学,顺道走访了附近的乡村学校,跟那些孩子和家长们聊天,讲什么是跆拳道,鼓励孩子们去了解和学习。

“就像当年我说的那样,或许我这一辈子也培养不出一个世界冠军或者亚洲冠军,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可能就多了一条出路。”徐开萍说。

冉兴国:微信名还叫“花草在召唤”

人物简介:

冉兴国,酉阳县楠木乡红星村小教师。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把捡回的易拉罐、方便面盒、奶粉罐做成花盆,种上从野地里挖回来的花儿,将只有两间教室的村小打扮得朝气蓬勃。他不仅给山里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让他们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10年前,我们曾以《冉兴国和他的那些“花儿”》为题对他进行报道。

9月1日,早上8点半,酉阳县楠木乡红星村小的操场上,57岁的冉兴国带着学校全部学生——3名二年级的孩子,举行了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

“哎呀,是你们!”当记者一行走到跟前,冉兴国一眼就认出了众人,兴奋地说,“和10年前你们第一次来相比,学校大变样了哟。”

红星村小是酉阳最偏远的村小之一,10年前没有通公路,记者一行从县城驱车1个半小时,再沿着仅容一人通行的崎岖山路攀行了40分钟,才到达这座山巅上的村小。如今,从县城开车,众人只花了40分钟,便直达学校大门口。

9月1日,酉阳县楠木乡红星村小,孩子们在功能室上课。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红星村小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当年,红星村小共有4间平房:最左边的一间墙角开裂,已不能使用;最右边的一间是冉兴国的寝室;中间两间是教室,里面连讲台都没有。

如今,校舍刷了淡黄色的漆,外墙贴了半人高的瓷砖,房顶加盖了顶棚。教室也焕然一新——原本坑坑洼洼的地面铺上了地砖,破旧的窗户变成了铝合金窗,还装了空调,3名学生用上了标准的升降课桌椅。最左边的一间平房改建为食堂,里面装了抽油烟机,配备了消毒柜和冰箱。最右边的一间依然是冉兴国的寝室和办公室,办公桌上多了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

有一些也没有变。窗台、过道、墙角,依然到处种着花草:绿油油的吊兰、粉色的月季、紫色的凤仙、黄色的野菊,还有带刺的仙人掌、懒洋洋的睡莲,一派生机勃勃。山风吹来,教室满是淡淡的野菊花的清香。

黑板旁边的一小块墙面是冉兴国给孩子们布置的文化墙。上面有两行字:一行是他编写的班训——像花儿一样芬芳,像小草一样幽兰;另一行是他写给孩子们的寄语——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10年过去,红星村小教室里的花草换了好几茬,学生也换了好几拨,但是冉兴国始终坚信:“细娃们就像这些花草,无论海棠、百合,还是狗尾巴草,只要有土壤、有阳光雨水,它们总会开花,都有最美丽的时候。”

10年来,冉兴国不断丰富他的“冉氏教学法”,一方面从生活中总结教法,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弄懂知识;另一方面,他还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米”字教学生如何画思维导图,还教学生开直播,展示才艺。

十年前的冉兴国和学生。

在冉兴国的影响下,很多孩子走出了大山。今年6月,学生唐思媛在他指导下写了一首小诗《别问啥意思》,在全国的一项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公益诗歌比赛中得了奖。

“隔壁学生功能室里摆放着的那个火箭模型是学生的作品,在全县的比赛中还得了奖呢!”冉兴国一脸骄傲地说。

同行的酉阳县教委宣教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酉阳县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3年的11.9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2.53亿元,像红星村小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逐步从‘有学上’迈向了‘上好学’!”

“还得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临别时,冉兴国和记者相互添加了微信。10年前,他的QQ名叫“花草在召唤”,现在,他的微信名还叫“花草在召唤”。

其他5位老师现在怎样了?

王绪田。

《一个人的村小里 “木匠”老师挣钱资助学生上学》的主人公,曾是巫山县巫峡镇陈家村村小教师。该校海拔1950米,是巫山县海拔最高的村小。王绪田是学校唯一的老师,每到周末、假期,他都要做木工活挣钱,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就这样,他让100多个学生免去了辍学的命运。

王绪田退休后,还关心着村小的发展。时不时,他还要到学校去走一走,听听校园里的琅琅书声。

尹祖茂。

《尹祖茂直肠癌手术做完2个月又回到讲台上》的主人公,梁平县柏家镇伍通村小唯一的老师。2008年,他被检查出直肠癌晚期,做完手术后2个月又回到讲台。当年,他肛门改道左腰,一下课马上检查“肛门袋”,怕臭到学生。在教书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村小。

如今,尹祖茂已退休8年了。

刘世鱼、刘运良。

他们是《中堡村小的“父子兵”》一文中的“父子兵”,两人先后在彭水县普子镇中堡村小任教,当儿子到进修校培训“充电”和得了食道癌而不得不住院动手术时,父亲两次重返讲台,帮儿子代课,让孩子们的课一堂也没有落下。

刘运良今年已经58岁,如今在普子镇中心校教书,后年他也将退休。“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这么好,可以放心地退休了。”他说,很欣慰看到年轻老师接过他的班,教育需要传承,想想有那么多孩子走出了大山,就是当老师最大的成就。

赵中志。

彭水县桑柘镇白龙村小教师,《“铁脚杆老师”赵中志》一文讲述了他的故事。从1982年任教至2013年,桑柘镇7所村小,他去了6所,最远的离家10公里,步行往返要4个小时。

下个月,赵中志就要退休了,如今,他还在桑柘镇中心校“站好最后一班岗”。

张贵福。

城口县东安乡密水村小教师,《一位乡村教师的“绝壁之路”》一文的主人公。当年,每两周一次,他要从城巫路(城口至巫溪)路口到密水村小给孩子运送物资,一路是悬崖峭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40年来,他走过途经绝壁的山路近3万公里。

今年67岁的张贵福已退休多年,现在住在城口县城,经常为几个亲戚的小孩免费辅导小学语文。如今,儿子张顺纲接过了他的“衣钵”,在东安乡百里之外的明中乡小学教书。

本报评论员:在变与不变中照亮乡村

臧博

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个节日,把目光纷纷集中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上。

致敬教师的方式有很多,讲好他们的故事,或许就是平凡又真挚的选择。今天起,重庆日报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记者们沿着10年前的足迹,回访采访过的10位乡村教师,讲述他们平凡而动人的十年。

为什么是乡村教师?刘慈欣在小说《乡村教师》中,写活了乡村教师李宝库的形象,他重病中叮嘱学生的情节,催人泪下。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热闹与喧嚣的田间,他们不惧条件艰苦,为乡村孩子点亮一盏盏灯。今天,我们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听,正是为了还原他们的付出、坚守和理想,让乡村教师走到你身边,让乡村教育走进你心里。

退休后依然关心乡村教育的王广贵、不断创新“冉氏教学法”的冉兴国、跆拳道“高手”徐开萍、善于鼓励学生的苟洪军……跨越十年,乡村教师们的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越来越先进,但有一些东西,不因时移世易而更迭,就是他们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坚守。

在时光中始终如一的,是从业初心和职业操守。这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一个灵魂照亮另一个灵魂的工作,需要在漫长的时间中检验成效。乡村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道德品格,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粒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种子,引导他们穿越命运的群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们钦佩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却不能止步于感动和点赞。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教师。要千方百计落实好针对乡村教师的一系列倾斜措施,如收入、补贴补助、职称评比等,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安心心钻研教学、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离不开与我们同行的乡村教师。又是一年教师节,让我们向千千万万辛勤耕耘在乡村的教师,向千千万万盏照亮孩子们灵魂的明灯,道一声“您辛苦了”!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重庆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