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92课,只讲一个字,即《说文解字》“走”部的部首汉字“走”。请情如下:
走。读zǒu。《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清代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称:“古文以止为足。‘夭’下说‘屈也’。凡人举步则足屈,走者行之疾,其足愈屈,故从夭止会意。”林义光《文源》:“(古文)象人走摇两手形,从止,止象其足。“象形字,字形像人跑摇两手形。如图:
(走字的字形演变)
看字形,走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人跑步时的侧影。走的本义就是跑,疾趋。到西周金文加止旁或再叠加彳旁,均为示动义符,表示行走的意义。《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在古代,慢慢走称为“步”,快步走叫“趋”,跑称为“走”。《尚书.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孔传》:“所当服行奔走,臣我多为顺事。”即你们服务奔走臣属我们很恭顺的缘故。
(跑步的人)
再比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兔走,指的是兔子跑得很快,所以才会撞断脖子死掉。
(守株待兔)
本义之外,走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逃跑。比如《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怒,使其徒扶魋而夺之。魋惧,将走。公子地恼怒,派手下人打了向魋一顿并且夺回马匹。向魋害怕,准备逃走。又比如《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用的也是逃跑之意。
再比如成语“走马观花”,用的也是走的本义。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中的马,在奔跑,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慢走。
(走马观花)
(2)步行,互向前迈动。这是现代汉语走的常用义。比如《木兰辞》:“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再比如鲁迅《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往。《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往也。”前去拜会之义。又比如《淮南子.说林》:“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渔夫在河边奔走,樵夫在山里兜转。又比如鲁迅《致宋崇义》(1920.5.4):“往来匆匆,在杭在越之诸友人,皆不及走晤”都来不及前往相见义。
又引申为趋向;归向;投奔。比如《左传.昭公十八年》:“郑有他竟,望走在晋。既事晋矣,其敢有二心?”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和投奔晋国,已经事奉晋国了,哪里敢有二心?又比如《汉书.萧何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颜师古注称:“走,谓趣向之。音奏。”用趋向之义。
(影视剧中的刘邦)
(4)流行;传布。宋代范成大《河豚叹》:“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作俑者谁与?至今走末俗。”到现在还流行这样的风俗。
(5)(指物体的)移动。比如苏轼《新滩阻风》:“北风吹寒江,来自两山口。初闻似遥扇,渐觉平沙走。”沙在移动。比如茅盾《夏夜一点钟》:“她听准了那是打着一点,然而她手腕上八粒小钻石的‘走得极准’的手表却明明是一点过五分了。”指表针在走。
(6)背离;误差。比如,走样。《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我朝二百年来,只有这一桩事是丝毫不走的。”
(7)(亲友间)走动、交往。比如走亲戚。《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
(87版《红楼梦》刘姥姥与王熙凤)
(8)滚动。比如:飞砂走石。比如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又比如主席诗《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9)通关节。比如:走后门。茅盾《子夜》十七:“除了走他们的门路,便没有旁的办法。”
(10)去,离开。《玉篇.走部》:“走,去也。”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凤姐道:‘你别走,我还有话和你说呢。’”鲁迅《祝福》:“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祝福》里的祥林嫂)
(11)叱人离开。《正字通.走部》:“走,呵斥使退。”比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附朱建》:“郦生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呵叱之声,赶人走的意思。再比如老舍《四世同堂.惶惑》第一部三十四:“‘你出去,永远永远不要再来,我没有你这么个亲戚!走!’他的手颤抖着指向屋门。”
(12)至;到。《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县簿,无不走也。”郭象注:“司马云:走,至也。言无不至门奉贵富也。”有一个叫张毅的,他每逢经过高门大户、朱户垂帘的富贵人家,总要赶到参谒。
(13)由;经过。《天工开物.锤锻.治钢》:“其余方圆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走焊,即焊点过的路线。再比如浩然《艳阳天》第三卷第一三五章:“现在你愿意走这道手续了,我同意。”
(14)丧失,失去。《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唬得尚让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上走了七魄。”走同前一句“丧”字义,丧失。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四:“不榨,茶子越放越走油。”放的时间长了油分丧失。
(山乡巨变)
(15)走漏;泄露。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漏了风声,叫他拿腔作势的。”
(16)排泄。冯梦龙《笑府.医屁》:“一人患病,医家看脉云:‘吃了药腹中定响,当走大便,不然定撒些屁。’”《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原来缢死的人,大小便走了便救不得。”
(17)起床。《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遐叔)忙忙进到卧房里面问道:‘夜来做甚不好睡!今早走不起?’“《北宋三遂平妖传》第二十四回:”“向前双手摇那妇人,叫道:‘姐姐!我买酒来了,你走起来,走起来。’”
(18)起立;站起。《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惠认那后生的这一个,正是车户李旺。走起身来一把扭住道:‘你认得我么?’”
(19)奉献,赠奉。苏轼《与蒲诚之六首》之五:“欲奉竭次,闻府官尽出,接张省簉,须至旦出城,恐讶不来,走此闻达。”奉上这首诗。
(20)泛指兽类。《列子.周穆王》:“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使)冬天打雷,夏天结冰,使飞鸟在地上走,走兽在天上飞。以兽类的行动方式指代兽类。
(走兽)
(21)草名。《管子.地员》:“山之上命之曰县泉,其地不干,其草如茅与走。”山顶上,有名为“悬泉”的地方,土不干燥,所生的草是茅草和走草。
(22)车轮。《墨子.备蛾传》“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yǔ)。”孙诒让《墨子闲诂》:“车两走即两轮。”
(23)死的讳言。比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将来我撒手一走之后,叫我们姑爷,在我坟头里给立起一个小小的石头碣子来。”现在亲朋亡故,也都以“走”称呼。
(24)古代自谦之词。犹言“仆人”。《玉篇.走部》:“走,仆也。”《字汇.走部》:“走,仆也。今人自谦曰走,犹言仆隶驰走之人。”《小尔雅.广言二》:“走,我也。”比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吏走问诸朝。”杜预注称:“吏走,一本作使走……一曰走使之人也。”其实就是官吏和办事之人走到朝廷里询问。
再比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李善注称:“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又自谓谦词,犹言“我”,也就是说,在早期汉语里,“牛马走”就是奔走于前后的“走使之人”,现代汉语中“走狗”一词即是这种用法的沿留,不过因为加了“狗”,后来就发展成为贬义了。
(司马迁)
(25)供驱使之人,有时含蔑称意。宁代梅尧臣《建德新墙》:“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群走,指那些替他筑墙的匠人。在那个时代,这些匠人的身份是低微的,所以,他有这样的诗句。
(26)通达。《灵枢经.九鍼论》:“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中医理论认为五味是跟人的气血筋骨肉“五体”是一一对应的。
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9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今信差一次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随着信息传达技术的演变,手机、网络、电脑等信息传输的装备越来越多。不但是信息的传达,包括现今包裹传递也一样是快如疾风,迅如闪电了。过去遥不可及的信息,现在只需要简单搜索就能获取。这是时代的变化,然而在古代就不如我们现今这么方便了,往往为了能够使得情报信息快速,要利用很多的工具。最为直接的便是马,八百里加急是在影视剧中常有听到的名词。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的古代信息传递写照。
古代驿站
早在文字的出现,就已经有了关于信息传递方式的记载。早在商周时,就有了驲传制度。和驿站所不同的是,驲是指传信车,而非马。《说文》注释中解释:“车曰驲,曰传,马曰驿,曰遞。”;除了官方的解释外,在古代日常的生活里,也可以看到驲为车的用法。例如《左传》记载:“乘驲而见宣子”;这里的驲也是指的车。除去车以外,更快的则是乘马传递信息,这便是驿。传递重要信息时需要保障的就是快,所以马比车快,故而后以乘马为主。因此我们只知驿站,不知先秦时有着“驲置”。
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先秦时的国家制度是分封制度,而天下共主周天子更需要的是得到各个诸侯之间的信息情报。所以在周朝时大路每隔30里左右则会设置“驲置”,且“驲置”中会备有良驹固车,以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古代驲置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在信息的传递上,还能够被用于贸易用途。正如同今日的车站一样,除去信息的中转,还能够完成货物运输等功能。《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记录过孔子的这么一句话,叫做:“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本意是说德行的流传速度,比邮站的传递速度还快。但从侧面也能看出,孔子讲人言传递与邮站传递速度相比,自然也证明先秦以前的驲置传递已经非常迅速了,而且相当完备。
秦汉时期亭长石刻拓片
到了秦汉时期,仍然沿用了先秦以前的很多信息传递制度。特别秦始皇所颁布的“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度量衡”等规定,更促进了信息传递的发展。不过秦汉时期信息传递的站点被称为“亭”,《汉书》中写道:“谓十里一亭”,这也证明秦汉时期的传递站点多,而且迅速。比如秦汉时期对于信息的重要性,还分为了不同等级。不需要紧急传递的,则被称为是“以邮行”和“以亭行”。如果是紧急文件,则又被称为是“吏马驰行”,意思是专人专马配送,务须要快。
到了唐朝以后,传递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而且运输信息,货物都可以利用驿站。在这方面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为杨贵妃运输荔枝的案例,杜牧写的《新唐书·杨贵妃列传》中留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的记载。这也是说杨贵妃所喜爱的荔枝,虽然经过了千里传送,但是到手时依旧是味道不变,更有甚者说荔枝上的露水还未干。虽略有夸张,但是也足以看出唐朝时的传递速度之快。
传信驿夫
根据《大唐六典》之中的记载,在唐朝国力最盛之时,全国的一战一共多达1557个,其中包含了水驿和陆驿。而且这些驿站所需要配备的人员就多达两万人以上,其中专门负责运输的驿夫就有一万七千人。可见唐朝时的驿站分布是拉成了一道全国畅通的道路网络,最能佐证唐朝时驿站网络发达的,则是《五经总要》里说的:“因受东百八十里,九递至燕郡城,自燕郡城东行,经汝罗守捉,渡辽河十七驿至安东都护府约五百里”。最远的驿站到达辽东的确,这也说明唐朝时的运输和信息传递分布之广。
唐朝诗人王维
同样在运输速度上,唐朝时期也是最为便捷而迅速的时代。如王维曾写的《陇西行》一诗当中,说到:“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更有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其中说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这也让我们从唐朝人的身上,直观感受到了唐朝时信息传递的发达。
意义
实际上这背后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迅速,而且也包含着帝王集权的影子。从秦始皇以来,提出的车同轨,书同文实际也是为了能够掌握各地情况,能身处中央而闻天下事。同时信息的传递迅速,不仅体现于便民,而且还在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比如《新唐书》中就记载了,从唐朝中央所颁布的法令,只需要两个月内就可以遍布全国,得以实施。所以不论是在集权上,还是在行政的效率上,都因为驿站制度的发达而有所提高。
周庄驿站
同时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是驿站传递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的八百里意思是指所需要传递日行的路程,而加急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紧急之意。而是说增加所用的马匹,意思就是增加传递信息的马,以达到昼夜不息的传递。所以这也表明在古代的加急信息传递时,不是如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一人一骑,而是多人多骑。往往一人要配备到三匹马所有,目的就是为了不耽误重要信息情报等等。
古代驿夫形象
所以有了信息的迅速传递,才能更好掌控全国各地的信息。最为出名的案例则是安禄山谋反,在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当时范阳距离长安3000里以上。但是安禄山从起兵至长安知晓,不过短短六天时间。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代驿站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信息传递不够及时,甚至影响到国家根基。因此古代信息的传达和驿站的网络建立,是古代君王集权的一个象征,而且也是国家运转时非常重要的一步。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六典》、《五经总要》、《汉书》、《唐书地理志》、《孟子》《说文》。
文/雪月苍狼
走马红尘不可由
青丝白发少年头
花间一盏未了酒
弹指光阴老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