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父母墓碑碑文(父母墓碑碑文格式图片 经典)

时间:2024-02-03 09:30:52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原创」罗炳辉将军的《祭父文》和挽联

“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将军的《祭父文》和挽联

罗炳辉

陈祖英

1939年8月,时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收到家乡彝良邮政局局长温国桢先生的来信,告知父亲罗守清已于当年2月去世。他没想到,23年前的一别,竟成了与父亲的永诀,不禁悲痛万分。但当时罗炳辉身在抗日前线,他只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接到父亲去世消息后几天,罗炳辉即率部向津浦路东挺进。部队到达驻地后,他想起父亲母亲一生备尝艰辛,而养育之恩未能报答,“生不能养,死不能葬”,不觉抱憾垂泪。思亲心切,罗炳辉有空就想想、写写,还请支队秘书长张凯帆帮助斟酌修改,最后形成了能表达自己心愿的《祭父文》和挽联,以表达哀思,并以民族大义为重,立下“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的宏愿。

罗炳辉拟定的祭父挽联

一腔悲情,祭奠亲人

《祭父文》收载于罗炳辉将军之女罗鲁安主编《罗炳辉文集》(党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58页),全文如下:

维中华二十八年二月 日,不孝男炳辉闻父丧之八月始以馨香清酌之仪,三立诉于吾父之灵前曰:痛维吾父,劬劳艰苦,尝遍炎凉,温和忠厚,时来横逆,仰事抚畜,唯傭是赖,药炉茶灶,孑然一身,是吾父毕生心血,尽消磨于穷愁抑郁之中矣。

忆吾家先世,初非赤贫,亦薄有田产,足以自给。待至吾父降生,家道中落,田产荡然。吾父幼小即为人佣,身小力弱,值薄求苛。披星戴月,固不胜其劳瘁;颐指奴役,又何尝堪其虐待。然而茫茫前途,生路断绝,欲悦亲心而承菽黍之欢,抑又乌可,不辱含垢而力此贱役耶。

吾父少壮,先母来归,夫唱妇随,始得室家之乐。顾四壁萧然,瓶无余粟,成群儿女,膝下依依,号寒啼饥,实不胜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苦。而又门衰祚薄,惯遭乡曲欺凌;力役勤耕,横受豪敛。举凡人世凄凉惨痛,非生人所能忍受者,而吾父吾母尽尝之矣。

不孝炳辉,孩提无知,睹兹惨状,徒増愤恨,赤手空拳,亲心莫慰,计欲脱离苦海,乃以一走了之,而不知从此更陷吾父于穷愁磨折之境矣。不孝兄弟三人,三弟早逝,二弟又庸懦不能奉养,不孝自十七岁,恝然背亲,离家远走,从戎迄今二十有三年,未尝回籍定省。中虽率师,道出滇池,经梓里,顾以戎机急迫,即欲一面惨别十九年之老父亦不可得。迩后转战北上,抗日军兴,不孝更以国难当前,民族危机,存亡绝续在此一举,挽救民族,改进社会,大义凛然,责无旁贷,乃驰驱全国,转战江淮,了平生之宿愿,雪百年之国耻,固知此亦即吾父所最属望于不孝者也。然而一念及少小一别,即为儿与吾父永诀之时,能不椎心泣血乎!使不孝有父若无父,使吾父有儿为无儿,伶仃孤苦,受尽磨折,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此皆不孝之罪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罔极之恩未报,终身之恨无穷。大别昆明,永致思亲之泪;天涯地角,长驰膝下之魂。灵其有知,曷览儿心。

罗炳辉《祭父文》1

罗炳辉《祭父文》2

罗炳辉《祭父文》3

罗炳辉《祭父文》4

己卯年孟冬 不孝男炳辉 于苏皖防次泣血敬书

罗鲁安主编《罗炳辉文集》第258页,收录有罗炳辉写给父亲的挽联:

痛吾父,幼小困穷厄,尝备炎凉,劬劳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易篑呼儿难瞑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

民族大义,跃然纸上

在《祭父文》中,罗炳辉回忆了自己的家世。其祖上家中薄有田产,足以自给,后迭遭变乱和当地恶霸的敲诈剥削,到父亲成年时便一贫如洗。幼年时生活艰辛,“四壁萧然,瓶无余粟,成群儿女,膝下依依,号寒啼饥,实不胜贫贱夫妻百事哀之苦”,全家人都在为温饱挣扎。罗炳辉17岁时便离家远走,到昆明从军,从此便与父母诀别。1935年,罗炳辉曾率红九军团长征过云南,“中虽率师,道出滇池,经梓里,顾以戎机急迫,即欲一面惨别19年之老父亦不可得”。

罗炳辉与父母的感情很深。1918年,罗炳辉的母亲黄氏被恶霸毒打,受伤至死,罗炳辉得知消息后,马上冲动地想拖枪回家找恶霸报仇,那时,在滇军中私自拖枪是犯法行为,既报不了仇,自己当兵的出路也就断送了。在连长、排长的劝说下,罗炳辉放弃了回家报仇的打算。20年过去了,罗炳辉也从一个懵懂小子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但他想到罗家遭受的诸多不幸,想到当年自己立志报恩的情景,仍然悲痛不已。

罗炳辉戎马一生,慈母去世,身在军中,父亲去世,他又在抗日前线,并刚担任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五支队成立于1939年7月1日,它是中国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并不为政府承认,不但没有从国民政府得到点滴的军械和薪饷的补给,而且还被视为“非法”,被称为“匪”,一心想剿灭之。因此,第五支队从成立那天起,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在面对明晃晃举着太阳旗的日本侵略军的同时,还要面对挂抗日招牌,实际上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危害抗战的顽军,以及肆虐地方的土匪武装。诸多复杂因素,都让罗炳辉无法分身回滇。虽然知道父亲看不到自己,难以“瞑目”,但心系抗敌驱寇的民族伟业,国耻未雪,“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罗炳辉,忠孝不能两全,他再次选择了抗日报国。他给家中回信说:“家父归西,务所放心,绝不会影响抗战的决心,只有更坚强的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同时才能酬达先父含笑于九泉。”并在挽联中写道:“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南北,誓歼倭寇奠先灵。”铮铮铁骨,民族大义,跃然纸上。

南征北战,建立殊勋

罗炳辉率部初到津浦路东时,兵力只有3000多人,敌强我弱,无论在武器装备上还是部队人数上,差距都很大。另外,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尚未完全发动起来,人民尚未建立,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部队的供给十分困难。在诸多困难面前,罗炳辉率第五支队在敌、伪、顽、匪的夹击中,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他们攻必克、守必坚、战必胜,所向披靡,打得日、伪、顽焦头烂额,闻风丧胆。比较著名的战例有“三打来安城”“半塔保卫战”、开辟淮宝、路东反扫荡、金牛山战斗、平定来安屯仓、盱眙马坝、天长大通等地主发动的武装等,都在我军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此后,在短短的1年中,就开辟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在抗战中,淮南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新四军2师(包括其前身)由1个支队3000余人发展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地方部队发展到两个分区15个县总队(独立团)共1.5万余人,民兵20余万余人,对日伪顽军作战3400多次,歼敌6.1万余人。根据地面积2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30万,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爱家乡,实现遗愿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年代,罗炳辉无法实现祭奠父母的心愿,1946年春,罗炳辉在临沂养病时,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恐怕难以亲自回乡给父母亲扫墓,因而他告诉夫人张明秀,要她在革命胜利后带着孩子,回云南老家,为他父母亲扫墓,同时告诉家乡父老:“我罗炳辉心里最爱父母,最爱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张明秀与子女,将罗炳辉为他父亲写的祭文、挽联转给彝良县。当地人民政府尊重罗炳辉将军生前的愿望,为其父亲立了墓碑,并请人将他写的《祭父文》按原文拓印后,请当地石匠刻碑立于墓前,这也是罗炳辉将军留给故乡的唯一物品。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