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如何灵验,如何神秘,如何放之四海,如何无所不包,如何令各级领导如痴如醉,如何让成功人士神魂颠倒,如何急广大群众之所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如何风靡世界,畅销海外,引无数老外竞折腰,想不承认都没辙,中国是电脑的故乡……
下面,我只想讲点简单的事实,供大家参考。
一、《周易》是本讲筮占的书首先,我要告诉读者,《周易》是一本非常枯燥的书,没有耐心,绝对读不下去。大家哭着闹着,非要读这本书,主要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引人入胜之处,而是因为古往今来,人类有两个兴奋点,一是算命,二是看病。这书跟算命有关。
人,活得长不长,运气好不好,会不会升官发财,大家最关心。如果有一本书能提供答案,那不跟中彩票一样?占卜,《周易》最古老。大家都说,这书神得不得了。
不错,《周易》和算命有关。它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占卜。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占卜可不止这一种,而是五花八门,有很多种。你要了解《周易》,首先就要知道,它是讲哪一种占卜,这种占卜和其他占卜有什么不同,在中国的占卜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这就像到超市购物,你要找一下,它是摆在哪家超市哪个货架上。
以前,我多次说过,中国古代的知识分两大系统。研究人,研究人的行为,古人的智慧是凝聚于兵书;研究自然,向分两门,一门叫“数术”,一门叫“方技”。前者是研究天地万物,既包括天文、历算类的科学知识,也包括各种神秘占卜和原始巫术。后者是研究我们的身体,既包括医学,也包括各种祝由术和神仙家说。这两门知识合起来,古人叫“方术”。
方术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是纯之又纯的科学,而是迷信加科学的“科学”。科学和迷信都研究自然,对象一样,属于同一个知识体系。当时还没有科学、迷信二分法。我们用古人的想法看问题,毫无疑问,这是当年的“科学”。
司马迁为方术立传,有三篇东西:《扁鹊仓公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讲看病,属于方技。《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讲占卜,属于数术。
《周易》讲什么?当然是占卜。但同是占卜,“龟策”和“日者”是两大类。当时的占卜,日者之术讲选择时日,是一大类(后世的通书、黄历属于这一类);龟是龟卜,策是筮占,是另一大类。《周易》属于后一类。
比《史记》晚,《汉书·艺文志》据刘向、刘歆的分类,把数术分为六类:
(1)天文,讲占星候气。
(2)历谱,讲历法算术。
(3)五行,讲选择时日。
(4)蓍龟,讲龟卜筮占。
(5)杂占,讲其他占卜和厌劾术(趋吉避凶的巫术)。
(6)形法,讲相术和风水。
筮占属第四类,即蓍龟类。蓍是筮占,龟是龟卜。
首先我们要知道,《周易》的“易”是指筮占。
二、筮占是一种数占卜、筮是两种非常古老、非常原始的占卜,早期是结合在一起。至少汉以前,一直结合在一起。《尚书·洪范》如此,《左传》、《国语》如此,《周礼》等书也如此。即使汉代,卜法已经衰落,《汉书·艺文志》还把它们列为一类,后世史志也沿袭了这一分类,但两者已经分开。
龟卜和筮占,区别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是个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
(一)卜
卜是用动物的骨头占卜,用骨头的裂纹求取神谕。早期人类认为,动物的骨头(包括人的骨头)很灵,可以沟通人、神,特别是龟骨,比其他骨头更灵。有趣的是,卜龟本身就叫“灵”。
从殷商卜辞到战国楚简,古人一直把卜龟写成“■”,即后来的“灵”字。《龟策列传》也把卜龟叫“玉灵夫子”。直到明清,卜龟的别名一直是“玉灵”。(■,上雨下龟)
世界上的卜分两种:一种是冷卜(apyro-scapulimancy),凭骨面的自然裂纹定吉凶;一种是热卜(pyro-scapulimancy),凭烧过的裂纹定吉凶。
我国的卜属于后一种。
商周甲骨占卜前,先要在骨面做钻凿。商人的甲骨是圆形钻、梭形凿,周人的甲骨是方凿无钻。卜人在钻凿施火,背面的裂纹呈一纵一横,“卜”字正好象其形。“卜”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的卜,以卜材论,又分两种:一种起源于西北,用鹿的肩胛骨或牛、羊的肩胛骨占卜,一种起源于东南,用龟的背甲和腹甲占卜。前者比后者更古老。商周时期,这两种卜曾共用过一段。所谓“甲骨文”,就是兼指这两种卜材上的文字。后来龟卜压倒骨卜,取代骨卜,卜才专指龟卜。比如司马迁讲的“龟策”(《史记·龟策列传》)、班固讲的“蓍龟”(《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蓍龟类),就是专以龟卜为卜。汉以来,卜主要指龟卜。
(二)筮
筮和卜不同,不是以动物为媒介,而是以植物为媒介,或结草为占,或折竹为占,或用其他竹木小棍代替之。“蓍”字从艸,“筮”字从竹,文字本身也足以说明其材质。
有一种草,古代很有名,这就是蓍草,学名叫Achillea sibirica,英文叫yarrow,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褚少孙说,取蓍草,百茎共生一根,茎长一丈者为上,其次八十茎、茎长八尺,退而求之,满六十茎、茎长六尺也就不错了(《史记·龟策列传》)。
读《龟策列传》,我们可以知道,用蓍草占卜,有神秘含义。褚少孙说,汉代有一种传说,“下有伏(茯)苓,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它是把蓍、龟扯在一起。但这种神秘的东西,其实并不神秘。实际上,它只是充当算筹,古人也可以用其他种类的草棍、木棍、竹棍代替之。
古人用竹木小棍当算筹,叫“筹”、“策”、“算”。算筹是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用这种东西,占卜也用这种东西。
卜、筮是商代最重要的占卜,两周时期也如此。商周时期,往往把卦画刻在甲骨上,就是卜、筮并用的证明。
早期,卜、筮并用,一般都是先卜后筮。如果卜、筮发生矛盾,怎么办?《左传》有段话,是讲这个问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左传》僖公四年)
原文说,晋献公要立骊姬为夫人,先卜不吉,后筮吉,两者发生矛盾。献公宁愿相信筮的结果,说还是照筮的结果办吧,因为这更符合他的愿望,但卜人却坚决反对,他说,如果卜、筮发生矛盾,应该相信卜。所谓“筮短龟长”,是说卜比筮更有优先权。
古人说,卜比筮有优先权,可能与卜更古老有关,但原文“短”、“长”并不是说年代短长。
卜与筮谁更古老,要看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骨卜确实很古老,新石器时代就有,距今5000多年,但龟卜晚,大约商代中期才有。筮占,目前发现的数字卦,年代最早是商代晚期。
卜、筮有三要素,一曰象(卜曰兆象,筮曰卦象、爻象),二曰数(卜不用数,筮曰筮数),三曰辞(卜曰卜辞,筮曰卦辞、爻辞,统称繇辞)。象靠看,数靠算,辞是对占卜的解释和判断。《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龟主象,筮主数。筮的特点,主要在于算。
筮起于算,可从文字学加以探讨。
《说文解字·竹部》有两种算。一种是算筹的算,“筭,长六寸,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一种是计算的算,“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但秦汉简牍,计算的算和算筹的算往往不分,都写成“筭”。《孙子·计》:“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夫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今本如此,银雀山汉简本也如此。后世“算”行而“筭”废,大家还以为“算”是本字,“筭”是“算”的通假字,这是理解反了。其实,“筭”与“■”(“筮”的早期写法)很可能是同一字。比如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不可卜筭”,就读“不可卜筮”。二者不但字形相近,读音也接近(筮是禅母月部字,筭是心母元部字)。(■,上筮下廾)
“易”是什么意思?古人释“易”,有一名三义之说:易简、变易、不易(出《易纬·乾凿度》和郑玄《易赞》、《易论》)。其实,“易”的本义是变易,指数变、爻变和卦变。其他含义皆由此引申。
筮占是以摆弄算筹,排列组合为占,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变数。古人认为,自其变者而观之,固可“易”(变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也可称“易”(不易)。易数是代码,易象是符号,如果用象数指代天下万物,执简御繁,以不变应万变,则百姓日用不穷,这也是一种“易”(简易)。
总之,筮占是一种数占(numerology),它玩的是数。
三、《周易》的源头:数字卦“易”是筮占。筮占有很多种,《周易》只是筮占中的一种。《周易》之外有易,《周易》之前也有易。
《周易》的源头是什么?传统说法是:上古伏羲画卦,中古文王重卦,下古孔子作《易传》。《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类小序(下省称“班序”)叫“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画卦,指伏羲发明八卦。班序引《系辞》为证。《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讲“上古圣人”。
文王重卦,指文王以八卦相叠,作六十四卦。汉人常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说纣王把文王关在羑里,他在监狱里忧心如焚,发明了《周易》,算出自己要革商朝的命。《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班序说:“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更明确以《周易》上下篇为文王所作。这是讲“中古圣人”。
孔子作《易传》,是古代成说,起码汉代的人都这么讲。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类小序也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这是讲“下古圣人”。
这三个层次是三笔糊涂账。
第一个层次,是前《周易》时代。古人上穷荒渺,实在说不清,就把发明权推给上古帝王。伏羲是最老牌的帝王,当然有资格。古史传说有这么个套子,不足为奇。
第二个层次,是《周易》出现的年代。《系辞》设问,只是推测,推测它的出现可能在殷周之际。
第三个层次,是《易传》出现的年代。汉人为什么说孔子作《易传》,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有很多“子曰”。“子曰”当然指孔子说。此说,前人信之不疑,今人疑之不信。不信的源头是欧阳修的《易童子问》。
这三笔糊涂账,都要经受考古学的检验。这里先谈第一个层次。
现在研究前《周易》时代,最受关注是数字卦。
数字卦,北宋就有发现,但宋人读不懂。这种卦画,甲骨、铜器、陶器、石器,各种材质的出土物上都有,现在经学者收集,已经超过一百个例子。
数字卦的上限在什么时候,现在还不能讲死,仅就现有发现看,至少可以早到商代,肯定比《周易》早。这种符号,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个谜,后经学者反复讨论,特别是由张政烺论证,局面才被打开。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数字卦才是筮占的背景。
中国早期的数字卦是用一、五、七、九表示阳爻,六、八、十表示阴爻,除二、三、四被省去(积画为之,竖写则无法分辨,故省去),或隐去(以奇偶之变,藏在其他变数的后面),所有个位数全有,所以我叫“十位数字卦”。它与《周易》不同。《周易》只有九、六之数,今本九用阳爻表示,六用阴爻表示。简帛文本,阳爻一律作一,阴爻一律作八,估计就是从“十位数字卦”变出。后面这种卦也是数字卦,但只用两个数,不用其他数,所以我叫“两位数字卦”。
十位数字卦,战国楚简(如天星观楚简、包山楚简、葛陵楚简和最近发现的清华简)上有,[]四川理县出土的西汉陶罐上也有。[]可见,即使《周易》出现后,它也还在使用,新旧一度并行。
两位数字卦,最后被断连式的阴阳爻代替,年代比较晚。目前最早的发现是:
(1)乐浪式盘。1925年朝鲜乐浪遗址王盱墓出土的式盘,上面配有八卦。卦画作断连式,卦位属于宋易所谓的后天卦。此墓,年代在东汉明帝末或章帝前后(大约公元70-80年前后)。
(2)熹平石经。原本立于汉魏洛阳城的太学遗址,毁于董卓之乱。宋以来不断有残石出土,上面也有这种卦画。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
看来,大约到东汉时期,这两种数字卦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才有横画断连的阴阳爻。
关于数字卦,目前学界还有不同意见。十位数字卦,其筮法仍是谜,策数多少,分组如何,肯定不同于《周易》(“大衍之数五十”肯定得不出十个数)。十位数怎么变两位数,也是个谜。张政烺说得好,我们发现的顶多是扑克牌,怎么玩,不知道。问题还要做进一步讨论。但毫无疑问,《周易》只是流,不是源。
《周易》和数字卦是什么关系,从理论上讲,可以有两种假设:
一种可能是,两者有关,皆以数占为背景,阴阳爻是从两位数字卦来,两位数字卦十位数字卦来。这是张政烺的看法。
一种可能是,两者无关,《周易》的阴阳爻与数字是从其他源头发展而来,和数占的大背景没关系。这是金景芳、李学勤的看法。
我认为,从筮占源于数占的大背景看,从十位数字卦早于两位数字卦看,从古本《周易》卦爻的写法仍作一、八看,从断连式阴阳爻出现比较晚看,前说比后说更有说服力。
四、《周易》:孔子选定的经典中国早期,卜、筮并行,两者都有地区差异。殷人的卜与周人的卜不同,殷人的筮也与周人的筮不同。《周易》,顾名思义,是周人的易。商代有周邦,周代分东西周,西周、东周都是周。
《周易》的周是哪个周,现在的考古材料还无法回答。文献,《诗经》、《尚书》都没提到《易》,我们只能从《周易》本身找内证。
《周易》本身,大部分内容是讲卦象、爻象和吉凶悔吝,没有具体史事可考。但它有八条材料,可资断代:
(1)《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涉及王亥)
(2)《旅》卦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涉及王亥)
(3)《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涉及武丁)
(4)《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涉及武丁)
(5)《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涉及帝乙)
(6)《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涉及帝乙)
(7)《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涉及箕子)
(8)《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涉及卫康叔)
1929年,顾颉刚先生就是据此把《周易》的年代定在“西周初叶”。这八条材料,涉及五个人:王亥、武丁、帝乙、箕子、康侯。“丧羊于易”、“丧牛于易”,前人读不懂,顾先生考证,是讲有易杀王亥,取其牛、羊。王亥是殷先公,年代最早。“高宗伐鬼方”,高宗是殷王武丁,也比较早。“帝乙归妹”,顾先生考证,是殷王帝乙嫁有莘氏女太娰于文王,年代在文王时。“箕子之明夷”,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武王克商后仍在,比较晚。“康侯用锡马蕃庶”,前人不懂,顾先生考证,康侯是卫康叔。卫康叔,周公摄政时封卫,年代最晚。[]最近,清华楚简《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
这五个人,前人只知道武丁、帝乙和箕子是谁。其中箕子最晚,正好跨了两个朝代。《系辞》的作者大概就是以箕子定年,所以推测《周易》作于殷周之际,大概跟文王、殷纣的时代相当。马融、陆绩已指出,《周易》爻辞多文王以后事。顾先生说《周易》作于“西周初叶”,要比“殷周之际”更准确。
另外,顾先生还提到《周易》中的“王”,认为是泛指周王。这也很正确。
《周易》中有19个王字。它们,除“王母”一词是亲属称谓,其他18个王字是什么王,前人有争论
《周易》提到的“王”,有两处和地名有关,非常重要。一处作“王用享于西山”(《随》卦上六),一处作“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朱骏声说,“西山,岍、陇诸山,其尊者为吴岳”,“岐山,歧出之山,在雍州境内,《诗》所云‘天作高山’也”。“西山”指什么山,固然可以讨论,但岐山很清楚,应指今陕西岐山县北的岐山。这是周人的老家。
这两处的王,是否为文王,我不敢说,但毫无疑问,肯定是周王。
关于西周,多说无益,我只能讲这么多。
东周时期,情况不一样。当时,《周易》大行,没人怀疑,当时有《周易》。
古书引《周易》,《左传》、《国语》,材料最丰富,有22条。《周易》这个书名,最早就是出现在《左传》,前后达十次之多。《国语·晋语四》也提到这个书名。当时的《周易》,从《左传》、《国语》的引文看,与今本大体相同。
另外,《周易》这个书名也见于《周礼·春官》的《大卜》、《簭人》。在《周礼》中,它与《连山》、《归藏》并列,号称“三易”。
当时,《周易》有三个特点,我们要注意:
第一,《左》、《国》筮例,总是卜、筮并用,这在当时是最显赫的占卜。
第二,当时的占卜,总是先卜后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烧龟壳比摆小棍更灵验,也更便捷。
第三,当时的筮占,虽兼用三易,但《连山》、《归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上升趋势,但还没有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连山》、《归藏》什么样?二书失传已久,只有少数佚文保存,难免引起各种怀疑和猜测。1993年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真是石破天惊。它可以证实,古书佚文还是很有来头,相当可靠。虽然,它只是填补了一个空白,但举一反三,却完善了我们从古书中得到的印象。
三易的关系是:
(1)它们有相似的揲蓍方法:《周易》用九、六之数,以变为占,《连山》、《归藏》用七、八之数,以不变为占,七、八、九、六都在“大衍之数”的范围内。
(2)它们的卦数也相同,“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大卜》)。
(3)它们都用阴阳爻,《周易》的三个出土古本(上博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双古堆汉简本)是以一、八表示,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以一、六表示。
(4)《周易》首乾,《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卦序不同,但王家台秦简《归藏》可以证明,它们的卦名有对应关系,相同相近的卦名有相似的爻象。
(5)三易的卦象,其指代和引申的含义也彼此相似。
当然,三易也有差别。差别比较大,主要是卦爻辞。《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三易并占,就像我们用花色不同的四组牌或几副牌同时打扑克,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而已。
我们要注意,《周易》后来居上,压倒卜,压倒其他筮,成为声名显赫、唯我独尊的经典,这与孔子的选择有关。六经是选择的结果,当时也有选学。
春秋时代,贵族教育有大变化。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全是训练武士的课程,它看重的是军礼、武德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学书与剑,主要是剑,而不是书。申叔时九艺,倒是强调书,但九门课程,里面没有易,孔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才有易。这种新六艺,不光是六门课,也是六类书。《周易》是孔门六经之一。
孔门的经典,有些是古典,有些是新典。
古典是三大经典:《诗》、《书》、《易》。《诗》是当时的文学经典,《书》是当时的历史经典,《易》是当时的哲学经典。文、史、哲,各一部经典。
新典主要是孔子时代的书。比如《春秋》,和《尚书》不同。《尚书》是古代史,《春秋》是当代史。这样的书,当时很多(申叔时九艺,多数都可归入史书类),孔子选定的是《鲁春秋》。《鲁春秋》是当时的“国史大纲”。还有些书,则和礼、乐有关。礼、乐,也多半是当时的礼、乐。礼、乐之用,在于操演。演礼奏乐,不一定靠书,即便有书,也早不了。《仪礼》的年代不会太早。
鲁为周公之后,周封伯禽于曲阜,“备物典册”存焉(《左传》定公四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观书于鲁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惊呼“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对这两部书一定很熟悉。
孔子学《易》,有明确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50岁,现在叫中年,当时可是老大不小,完全可以叫“老”。这是他出仕的前一年。马王堆帛书《要》和《昭力》都有“孔子老而好易”之说,两者都是放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讲。子贡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才收的徒弟,他们的谈话,如果可信,时间更晚。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纬)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他也许听说过类似的故事。
孔子宗周,对《周易》情有独钟。卜筮之书,他只选筮,不选卜;筮有三易,他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
五、《易传》的出现《周易》经传,经出西周,传出后人,二者有时间差,没问题。问题是,经和传,在思想上是什么关系,有人说一致,有人说不一致。
五经,经传结合最紧密,无过《周易》、《春秋》,如果弃传读经,经必索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但《易传》的解释是不是符合《周易》本义,这是另一个问题。
《易经》,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上博楚简《周易》,和今本相当接近,但没有发现《易传》。
《易传》,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马王堆帛书《易传》,只有《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
《易传》有“孔子曰”。信者说《易传》是孔子作,根据这三个字;疑者说《易传》不是孔子作,也根据这三个字。其实,这三个字只能说明,《易传》是孔门后学转述孔子的思想,准不准,不敢说,有没有依托,不敢说。我们只能说,孔门后学说,他们是在传达孔子的思想。
《易传》的年代,一定在西汉前,下面有讨论,没问题。但早到多早,不好说。我们的估计是,早,早不过孔子死;晚,晚不过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下面马上就是战国。荀子活到战国末年,卒年已入秦。大致范围总在战国时期。
汉代,五经之立,《易》为先,《易》居群经之首。后世的九经、十三经皆遵而不改。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经》,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传皆十二篇。这十二篇都是由《易经》上下篇和《易传》十篇构成。当时所谓的《易经》,都是兼包经传。马王堆帛书《衷》篇,最后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系辞下》,班志引《易》16次,也全部出自《易传》。汉魏的古书都这么引。
《易经》分上下篇,自汉已然,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传》有十篇,也是自汉已然,今本前五篇,插附经内,是分卦而叙;后五篇,则列附经外,形同附录。
《易传》,汉代也叫《易大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大传》,作“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出自司马谈《六家要指》),就是《系辞下》的话,这种传,不同一般的传,汉代是当经看待。
《易纬·乾凿度》称《易传》为“十翼”,意思是十篇读《易》的辅助材料。汉有十翼是没有问题的。
十翼,旧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序(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第六论《夫子十翼》引一家说)。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经文,据说是郑玄根据费氏本改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这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结构为主,蒹释卦名、卦义。《象上》、《象下》则通释卦辞(孔颖达叫“大象”)和爻辞(孔颖达叫“小象”)。《系辞上》、《系辞下》具有通论性质,兼说易理、易史。这三种六篇,汉人最重。
其他四篇,都是单篇,先讲乾/坤二卦,再讲八卦,再讲六十四卦,层层递进。《文言》是讲乾、坤二卦,《说卦》是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之序,《杂卦》是打乱这个次序,一对一对讲。
研究《易传》,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不可不读。它包括七篇古书,这七篇古书是由三块帛组成:(一)第一块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问》。
《六十四卦》,相当《易经》,但卦序不同。篇题是整理者拟补。
《二三子问》,是孔子答弟子问,“二三子”有谁,原文没说。此篇有三组问答,所有回答,几乎都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构成。此篇不在今本《易传》内。篇题也是整理者拟。
(二)第二块是《系辞》和《衷》。
《系辞》,篇题在篇尾,残泐,不分上下篇,包括今本《系辞上》1-15、17-20章和今本《系辞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系辞上》16章(“大衍之数”章)和今本《系辞下》9、10、12-17章。
《衷》,篇题是原有(旧题《易之义》)。主要讲六十四卦的主旨和卦德,可以当作读《易》提要。包括今本《说卦》1、2章和《系辞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块是《要》、《缪和》、《昭力》。
《要》,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本《系辞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还有17章。第二部分讲“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论《损》、《益》之道。后两部分不在今本《易传》内。
《缪和》,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问(答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问),第二部分是一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义有关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昭力》,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孔子答昭力问,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学者都叫《易传》。但这六篇,只是学易者的丛抄。其中与十翼本有关,只有《系辞》和《衷》、《要》的一部分。这三篇,除两段见于《说卦》,全部见于今本《系辞》,除了没抄“大衍之数五十”章,几乎可以凑成《系辞》的全篇,可见帛书《易传》主要是《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其他三篇,不属十翼本。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地在长沙。抄写年代,至少在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相当早。著作年代,肯定还要早。
孔子以来的易学传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矫疵(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商瞿是鲁人,馯臂,矫疵是楚人,周竖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齐人。传播路线,是以鲁为中心,先南传于楚,再北传于齐。馯臂-矫疵是南派的代表,周竖-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汉书·儒林传》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老师。
《易传》各篇和南北两派是什么关系,和荀子是什么关系,耐人寻味(注意:齐、楚是阴阳家和道家活跃的地方,荀子曾游学稷下)。
李学勤说,秦不禁易,《易》得独存,但《易传》是儒家书,肯定是禁而复出。帛书是楚地出土,内有《缪和》、《昭力》篇,缪和、昭力是楚人。他推测,帛书《易传》很可能是是战国楚人的作品。
张政烺,意见不太一样。他为《缪和》写注,于楚人、秦人二说,语存犹疑,但更倾向这是秦人所作,认为缪和问教的“先生”是汉初传易者,作者是秦人。这种估计,比较保守,似乎不如前说更合理。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时代,《诗》、《书》、《易》是三大经典,儒门传记引书,主要是这三种。引《诗》,有“子曰《诗》云”体,引一段孔子的话,引一段《诗经》,互相搭配着讲。引《书》,往往以“子曰”加《尚书》某篇的篇名。引《易》,往往以“子曰”加“《易》曰”。比如《礼记》的《表记》、《坊记》、《缁衣》就是如此。有人已指出,这三篇与《易传》最接近。[]的确,“子曰”加“《易》曰”是《易传》文体的一大特点。
《易经》像万花筒,只有几个小石子,摇一摇,就能变出很多花样。它篇幅短,内容抽象,最适合做各种各样的发挥。《易传》就是年代最早的一种发挥。此书,从表面看,只是解释《易经》,但同时也是创造,它为《易经》注入了新的生命。
六、易学革命之一:向日者之术靠拢《易传》的出现很重要,简直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意义何在?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喜欢说,是《易传》把占卜变成了哲学。这话不能说不对,但问题是,这种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
我国近代有个思维定势,科学、迷信势若水火。占卜变哲学,好像山鸡变凤凰。潜台词是告别迷信。
这么说,恐怕有问题。我们要知道,古人讲迷信,太正常,不讲反而不正常。当时的聪明人,顶多也就是强调一下,不要泥于占卜,如此而已。不是告别占卜,而是淡化占卜。当时,占卜有各式各样的占卜,哲学有各式各样的哲学,问题不在占卜变哲学,而在什么样的占卜,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变成了什么样的哲学。
更何况,《易经》是个相当开放、绵延不绝的阐释系统,里面既有占卜,也有哲学,占卜和哲学从没有完全分开,也从没有完全统一。占卜不一定是坏词,哲学也不一定是好词。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想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我的思路是从占卜本身找原因。中国的占卜,一向是众术分立,适度统一,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体系。它的各个分支,来源不一样,有早有晚,形成共存局面。它们的后续发展,结局也不一样,有生有死,有盛有衰,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绝不是一种代替另一种。变是整体变,小局服从大局。《周易》既然是讲占卜的书,它的存在要取决于整个占卜体系。大格局变了,它本身也要变。变,首先是从占卜本身开始变。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汉代占卜分六大类。这六大类,其实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者之术,即择日之术。它是从星历之术派生,因而模仿星历之术。一种是用式盘选择,一种
用时令书或日书选择(相当《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前三类),体系最庞大,内容最复杂。
第二类是卜筮(相当《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第四类),前面已介绍。
第三类是占梦、厌劾、祠攘、相术、风水(相当《汉书·艺文志·数术略》的最后两类)。
这三大类,怎么排座次,可以反映历史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古人有言,“譬若积薪,后来居上”(《文子·上德》、《淮南子·谬称》、《史记·汲郑列传》都有类似的话),原来的大术,后来可能是小术,原来的小术,后来可能是大术。这就像码柴火垛,先放的堆在下面,后放的搁在上面。
比如第三类,我们从人类学的知识看,巫术色彩最浓,原始时代,肯定最吃香,但在《汉志》中,它是排在最后。
卜筮,商代、两周最流行,我们从文献看,从考古看,其他占卜比不了。但后来的发展怎么样,只能算第二流的占卜。
卜,早先居众术之首,风光不风光?但首先衰落就是它。
西周甲骨,周原最集中,历年出土,居数量之首,年代主要在殷周之际。东周甲骨,偶尔出土,数量小。汉代更少。《龟策列传》说,汉武帝时,丘子明之属以卜筮射蛊道,和巫蛊一道,被政府当左道旁门打击。汉以后,卜彻底衰落,苟延残喘,一直到清,早就不是以前的卜。历代讲龟卜的书,主要是宋以来的东西。出土发现,目前最早,只有上博楚简《卜书》。
战国、秦汉,大术是什么?我们从文献看,从考古看,显然是日者之术。这个时期的墓葬,经常随葬竹简。当时,各种实用手册最流行,什么古书最吃香?数术、方技。数术,选择最突出,卜筮比不了。
选择书,从文献看,从考古看,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时令,一种是日书。时令书也分两种,一种是四时令,一种是五行令。如子弹库帛书的《四时令》和《五行令》就是时令,九店楚简《日书》和睡虎地秦简《日书》就是日书。日书的发现尤其多。
《史记》把《日者列传》放在《龟策列传》之上,《汉书·艺文志》把五行类放在蓍龟类之上,就是反映这个大趋势。
占卜体系的转变,主要在这两段之间,大变是卜衰,日者兴。卜筮卜筮,卜和筮本来在一起。筮一旦离开卜,将何去何从?
答案是向这个新的中心靠拢,向日者之术靠拢。
《周易》的出土本,现在有三种。上博楚简《周易》是战国文本,卦序同今本,文字内容也大体同今本,没有传。汉代的《周易》,现在有两个本子,一个本子是马王堆帛书《周易》,另一个是双古堆汉简《周易》。
马王堆帛书《周易》,是按乾、艮、坎、震、坤、兑、离、巽的顺序把六十四卦分为八组,[]每组顺序取这八卦中的一卦为上卦;下卦则顺序排列这八卦。这种卦序,不但和今本不同,和上博楚简《周易》不同,和帛书《易传》见到的卦序也不同。这种卦序,显然是为了迎合汉代流行的卦气说,特意设计。因为不同,整理者不敢叫《周易》,最初发表,是叫《六十四卦》(估计是由张政烺定名)。
双古堆汉简《周易》,更有趣。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卜问的事项很广泛,有卜病情、婚嫁、夫妻、产子的;有卜罪囚、逃亡及攻占、军旅、出行的;有卜商贾出入,有求得与否,田渔有获否的;有卜居家吉凶,居官是否升迁的;也有卜雨霁星否的。这些占卜事项吉凶的卜辞为今本和帛书所不见,反而与睡虎地和放马滩秦简《日书》所占卜的语辞类似,与《史记》里由褚少孙增补的《龟策列传》传文中所列卜问事项更接近”。李学勤说,此书“尽管仍用《周易》经文,和易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一种简易的占书。为了区别起见,似乎称之为《易占》更符合其性质”。
汉代,什么叫“易学”?这可是个大问题。有人把汉易分为儒门易和数术易,好像有道理,其实很难分。因为汉易的主流是象数,若讲占卜就不算易学,剩下的东西就太可怜。更何况,即使官学,照样讲占候。
汉易大讲象数之学,象数之学讲什么?主要是以卦合历,用于阴阳占候。
孟喜、焦延寿、京房一派,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七十二候,讲飞伏纳甲、六日七分等等。研究出土资料,你会立刻明白,这套把戏,从体系到术语,全都源自日者之术。
日者之术,战国就很发达,子弹库帛书《四时令》、《五行令》,九店楚简《日书》和上博楚简《日书》,都是很好的证明。阴阳五行说,无论阴阳,还是五行,都是以这种技术作背景。由于这种技术,战国就有完备的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汉易中的日者之术,绝不是源,而只是流。
战国秦汉,是日者之术和阴阳五行说大行于天下的时代。上述发现说明什么?说明筮占脱离龟卜,出路是向日者之术靠拢。本来与龟卜匹配的占卜,现在变出了与选择匹配的占卜。
与商代、两周比,这是占卜格局的大变化。
我们要注意,《易传》的出现,正好在这一时期。
七、易学革命之二:阴阳五行说的再创造易学革命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术,第二层是道。术是占卜,刚才讲过;道是哲学,现在讨论。
学者说,占卜变哲学,不得了,肃然起敬。变出的哲学是什么?大家都说,唯物论和辩证法(就差说是马列主义)。这个说法不准确,根本没有说到点上。
我理解,易学革命,占卜变哲学,不是变成别的东西,而是把《周易》改造,融入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很早就萌芽,但系统化在战国时期。准确说,这是阴阳五行说的再创造。
阴阳五行说,是讲天地造化的大道理。这种理论,用西方概念讲,只能叫宇宙论或自然哲学。但我们不要忘记,它的根子是星历之学和与星历之学有关的占卜。占卜有很多种,它主要来自选择术。这种理论,出自占卜,又回到占卜,就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渗透到它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只要是讲技术的书,谁都离不开它。
没错,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哲学,准确说,是占卜哲学。“哲学”前面加“占卜”,一点也不辱没“哲学”。古人是通过占卜来认识世界,科学(天文历算和医学)只是它的一部分。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阴阳说
什么是阴阳?简单说,就是光明和黑暗。天底下,阳光灿烂,照见的一面是阳面,照不见的一面是阴面,这就是阴、阳二字的初义。引伸开来,则举凡一切矛盾,都可以套这个概念。古人喜欢讲一正一反、一黑一白的辩证法。阴阳就是这种辩证法。占卜,再复杂,也是来自一是一否。钱币有两个面,扔一下,吉凶立定,也是这种辩证法。
《庄子·天下》说,《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只有邹鲁之士、缙绅先生读得懂。它们各有特点。《易》的特点是什么?三个字,“道阴阳”。《系辞上》5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礼记·祭义》也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战国时代,古人都说,《周易》是讲天地阴阳的书。
《周易》讲占卜,数分奇偶,爻分九六(用阴阳爻表示),不但一上来,就以乾、坤二卦相对,而且八经卦,以天-地、山-泽、雷-风、水-火相对,六十四别卦,也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周易正义·序卦》疏),处处都讲二元对立。后人讲卦变、爻变,就是利用这套把戏。
但有趣的是,我们读《周易》,其上下经,却没有一字提到阴阳,真正讲阴阳的话,全在传的部分。如《坤》卦的《文言》,《泰》、《否》二卦的《彖辞》,还有《系辞》上下和《说卦》。《易经》不讲天道运行、万物生化,凡是讲宇宙秩序的话,全在《易传》之中。
可见《周易》讲天地阴阳,是靠《易传》。《易传》把《周易》从一种占卜变成另一种占卜,才有这套哲学。真正的哲学是在《易传》中。
(二)五行说
《易传》没有专门讲五行的话。但阴阳、五行相结合,是大势所趋。马王堆帛书的《要》篇提到了“五行”。汉易是以阴阳五行讲《周易》。
古人喜欢讲循环论,道理很简单。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生活的经验,本来如此。五行说是一种五元循环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如魔方。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凡是四方加中央,都可使用这个概念。古人讲四方变五位,八位变九宫,方色配物,一层层往里加,是个可以无限推广的概念。
五行也有一部经典。古人讲五行,都推始于《尚书·洪范》。《洪范》讲五行,只有几句话,“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但后人却大做文章。汉代讲《洪范》,前有伏生《尚书大传》,后有刘向《洪范五行传》,都是发挥这个理论。《汉书·五行志》就是根据《洪范五行传》,用五行讲灾异,大到山崩泉涌,小到牛马生病,什么都有解释。这是五行说的经典依据。但我们不要以为,五行说是凭《洪范》的几句话就能创造。
五行说的创造,必须有技术支持,有知识铺垫。这个支持,这个铺垫,不是卜筮,而是选择术。我们要知道,选择术是战国秦汉最大的一种术,历代史志都是放在数术类(或术数类)的五行类。选择书,夙有时令书和日书两大类,上面我已提到。时令,四时令,把一年分为四时,配二十四节气;五行令,把一年分成五段,配三十节气。它们都有复杂的方色配物,越分越细,越推越广,什么都可往里装。日书更把时令细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往里装,所有占卜都可往里装,简直就是占卜大全。五行说的大本营,其实是这个领域。
古人用这两种理论,破圆为方,化方为圆,整合所有的“术”(医书和兵书,也都渗透着这个理论)。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说。好坏不论,古人是这么讲。
《汉书·艺文志》有两类书密切相关,一类是阴阳家的书,一类是五行类的书。阴阳家在《诸子略》,五行类在《数术略》,两类密切相关。司马谈《六家要指》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阴阳家是讲这一套,五行类也讲这一套。我们看五行类,它的前六本书就是以阴阳为名,其中还有《阴阳五行时令》。这两类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是前者多半有作者,可以称为“家”,后者只是一般的技术书,要讲“作者”,无名可考。
过去,我们都以为,阴阳五行说,完全是哲学家的创造,即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一种。其实,根据现有认识,我们应该说,它是无名技术专家和有名哲学家共同创造。我相信,思想不光是哲学家的创造(就像艺术,前面有工匠)。
另外,值得补充的是,研究中国的自然哲学,除了《易传》,除了《洪范》,还有个资源不容忽视,这就是战国道家的宇宙论。比如《老子》就有这方面的高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就是阐发《老子》的宇宙论。上博楚简《恒先》,还有《淮南子》中的道论,这样的东西,收集一下,还有不少,都是很有哲学味道的东西。
汉代六家,儒、道为显。汉初,道家最吃香。武帝时,儒家大翻身,反居其上。魏晋以来,又往回转。
汉代学术,阴阳近儒,法家近道,各为二家之附庸。儒家是儒-阴阳家,法家是道-法家。法、名、墨消亡后。汉代学术的遗产是儒、道唱对台戏,阴阳沦为数术。
一部易学史,不光是儒经嬗变的历史,象数派的背后有阴阳、数术,义理派的背后有黄老、释道,此不可不察也。
八、易学革命的遗产:象数与义理《周易》有两种读法,一种主于象数,一种主于义理。象数以占卜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题发挥。义理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书谈书,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说,都是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开始有不占之说,义理逐渐突出,于是有两种不同读法。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就是反映这两种读法,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汉易
通常说的汉易,是指王弼扫象(推翻汉易象数学)前的易学。
汉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费直。田何是淄川(今山东青州)人,费直是东莱(今山东莱州)人,都是齐人,属于上文说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汉官学。田何是秦汉之际人,为汉易第一人。汉初,田何传易,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杨何,周王孙授蔡公,丁宽授田王孙,是第二代;杨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马谈,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是第三代。《汉书·艺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时立于学官。孟氏易是援阴阳五行说讲《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气说,为汉象术易的祖师爷。焦延寿著《焦氏易林》,自称得孟喜之传。焦延寿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传》。京氏易是西汉象数易的代表,汉元帝时立于学官,对西汉末和东汉早期的易学影响最大。
古文易是私学,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费直是汉成、哀之际和王莽时人,比较晚。费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号称《古文易》,传者绝少。东汉流行京氏易,费氏易不吃香,陈元、郑众、马融治费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观。马融授郑玄,有郑氏易。郑玄倡互体、爻辰(借自《易纬·乾凿度》),把孟氏易、费氏易和《易纬》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对东汉晚期和魏晋易学影响最大。郑玄提倡古文易,费氏易强调以传解经,是魏晋义理派的源头,但郑玄仍是象数派,荀爽、虞翻也是。
汉易,西汉孟、焦、京,东汉郑、荀、虞,六家都讲象数。但所谓象数,其实包括两种不太一样的解释,一种是以《易》解《易》,主于爻变;一种是借题发挥,借爻变,讲阴阳占候、灾变咎徵,把《周易》日书化。这两种思路对后世都有影响。
(二)宋易
郑玄之后,王弼扫象,借老说易(除道教,还有佛教的影响),纳《周易》于玄学,是风气使然。他的义理是玄学的义理。这是一大转折。从此,象数之说才归于沉寂。
宋易,虽以义理为主流,但并非完全不讲象数。宋易也有象数派和义理派,只不过概念与以前不同。宋易所谓象数是图数之学,所谓义理是理学家的理。
宋易象数派,源头是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以图解《易》,源头是《周易参同契》、道教炼丹术。陈抟以《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授刘牧、李之才,而有各种“数学”和“图学”。周敦颐发明太极图说,邵雍创先天学,是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喜欢玩图,不断创造各种易图,后人也把这种学问叫“图书之学”(图是河图,书是洛书)。
宋易义理派,源头是胡瑗。此派讲义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对以玄解《易》。宋易所谓义理,与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颐讲理,张载讲气,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点是反对象数派。
朱熹比较特殊,论派别,他和程颐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义》却兼采象数,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学术,有汉、宋之别。易学也像时装,有它的流行趋势。汉易讲象数,讲过头,扫象,改玩义理;宋易讲义理,讲过头,又尚象,回归汉易。乾嘉考据,钩沉辑佚,《周易集解》又成起点。整理汉易,惠栋、张惠言、焦循、孙星衍有大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有“两派六宗”之说,对易学史有所概括: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准确,可以讨论,但大轮廓是对的。它说的“两派”是汉魏时期的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数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京房、焦延寿,特点是“入于禨祥”,讲阴阳灾异,神秘色彩很浓。此派发展到宋,分为陈抟、邵雍二宗,特点是“务穷造化”,讲宇宙论,讲万物生化。它的源头是道教。
义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点是“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此派发展到宋,分为胡瑗、程颐二宗和李光、杨万里二宗。它的源头是玄学。
宋学强调正统,但它的资源可并不纯粹。
近现代的易学,照样有义理、象数两派。这里不再详谈。大家看下面的书目,自然可以明白。
九、读什么书好读《周易》,怎么读?我的建议是:先读原书,次读易史,最后读出土本。这里做一点推荐。
(一)读原书
《周易》,原文很难懂,不看注,读不懂。看注,有两个麻烦,一是注本太多,读不过来,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派,象数派、义理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比一比。这里选几本书,供大家参考: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册,1-228页。
此书,经注出魏王弼,传注出晋韩康伯,而孔颖达为之疏,是唐代的标准读本。王、韩注宗老尚玄,一扫两汉象数学(虽亦偶引象数说),是魏晋义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与前书相反。李氏悯旧注亡息,斥王注为“野文”,集汉唐旧注成此书。其引书“三十余家”(见序),旧说是35家,近考有40种。汉唐旧注,多赖此书保存。研究两汉象数学,此书最重要。
3.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收入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册,689-1026页。
程颐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书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包括韩注各篇。宋易分象数、义理二派,而以义理为主流。此书是宋易义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义》,廖明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此书与《周易程氏传》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吕祖谦复原的古本。朱熹不满空谈义理,主张以筮解易,以象数济义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书。”(他的语录和书信多次讲到)。此书,书前印有《筮仪》、《卦歌》和九种易图,就是讲筮法和卦象。这是吸收象数派的东西。其书,注释极为简练,叙述极为明晰,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惠栋《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郑万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乾嘉考据,重兴汉易,此书是代表作。惠栋所谓汉易,主要是孟喜、京君明、郑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别是荀、虞。荀、虞注主要保存于《周易集解》。特别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杨树达《周易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说,他从小就不以汉象数之说为然,而独喜宋程子书(自序)。书前叶德辉序,谓汉易重象数,清儒(如惠栋、张惠言)专事抉发,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气等题外话,无关本义,门人杨遇夫近辑《周易古义》一书,遍采群书,才是善说《易》者。书名所谓“古义”是义理之义。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之交人。近现代,义理重归主流,象数被目为迷信,再次被扫荡,尚氏志在恢复西汉象数。清儒讲汉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讲汉易,独尊《焦氏易林》。他说,汉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马、郑、荀、虞。焦氏之书,独合古义,验之《左》、《国》筮例,无不密合。但他动言逸象,什么都成符码,似有推阐过度之嫌。他著书约十种,此书以象解《易》,通释全书,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和《周易大传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华书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卷,1-424页);后者有1979年齐鲁书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第二卷)。文献考证,二书最详备,极便参考。
作者强调,经是经,传是传,经要以经解经,传要以传解传,两者要分开,所以各写一书,以尽其意。前书注经,作者说,它的特点是,第一不守《易传》,第二不谈象数。后书注传,他说,象数要讲,但不可泥于象数。可见二书主于义理。
(二)读易史
有两本书可推荐: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此书分四卷,通释全部易史。
2.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书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导读,主要是讲汉易的历史。
(三)读出土本
有四本书不可不读:
1.上博楚简《周易》,收入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图版:11-70页,释文考释:131-260页,濮茅左整理。
此书是个残本,包括残简58枚,加上我增补的一枚,共59枚。这59枚简,涉及34卦,大约只是原书的一半。其抄写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在现存古本中年代最早。濮氏的释文是以我的旧稿为基础,但另有新解,以为简本卦序与今本不同。我写过一篇读后记,除订正他的误释,还明确指出,简本卦序,与今本并无不同。[ 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54-67页。]这一点,现在已被证实。[ 孙沛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北京: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总46期(2010年9月),23-36页。]
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参看:张政烺遗稿的两种本子。影印本:《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排印本:《张政烺论易丛稿》下编:遗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89-292页。
张先生的遗稿,约写于1976年前后,一直未发表。2005-2006年,我和我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才把这部手稿整理出来。
3.双古堆汉简《周易》,收入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双古堆汉简也是残本,包括残简221片,涉及52卦,因为残缺过甚,已无法恢复其卦序。
4.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此书原名《周易经传溯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14年后,经修订,改名《周易溯源》。全书涉及数字卦、上博楚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双古堆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
是目前唯一一本综合有关考古发现,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读《周易》,书太多,很多书,只有为了研究易学史,才有必要读。读《易》,最基本的书还是《易经》、《易传》。《易经》是卜筮时代的经典,《易传》是筮离于卜,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的产物。汉易的特点是阴阳占候和日书化。我们要注意,清易宗汉,宗的是东汉三国的汉,而不是西汉,西汉易不等于战国易,《易传》也不等于《易经》。
最后,我想用三言两语作为总结:《易经》是西周筮占的经典,《易传》是战国秦汉新旧占卜杂交的产物。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才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
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它们一静一动,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
我说的自然哲学,就是指这两把钥匙。
来源:“学习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东西,并且,美丽的东西总是会让人过目不忘,所以,一个好听,并且第一眼就让人惊艳的名字,总是能在交往过程中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男孩来说,一个好听的名字,也是展现魅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吸引异性的有效方法,因此,为男孩起一个深得少女心的名字,很有特色。故而,今天本着只为一个好名字的起名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深得少女心的男孩名。
笑鸿
在这个名字中,“笑”表示的是豪迈之意。鸿者,鹄也。鸿鹄,即天鹅,而天鹅是一种代表着吉祥大气的动物。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做李白,他曾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古名句,这个“大笑”更加体现他的不羁与豪迈。所以这个“笑”字再加上一个“鸿”的搭配,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大气,这正是一个男子汉所要体现的,很能展示男孩身上的魅力。
泽霖
“泽霖”的读音“zé lín”,声调皆是阳平声,音律优美,悦耳动听,朗朗上口。“泽”指光泽、润泽、恩泽、恩惠、仁慈的行动,用作人名意指祥瑞、善良之义;“霖”指久下不停的雨,用作人名意指温润、恩泽、福气之义。“泽霖”这一名字寓意好,也很大气,最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很符合男孩的形象和气质。
书骏
“书”是五行属金的字,取自成语“博览群书”,形容男孩富有学识、足智多谋,此外宋真宗赵恒所著《励学篇》“书中自有颜如玉”,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书的寓意内涵,及父母对男孩的期望。“骏”出自成语“千里骏马”,比喻贤才,最早可追溯到明·李贽《复梅客生》“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这使名字更有诗意内涵,同时,“骏”五行属金,古通“俊”,引申为才智超群。
承义
“承义”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男孩名字,在这个名字中,“承”表示承担,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刚硬顽强的象征,最重要的是懂得承担,要知道责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于父母,于妻儿,要身负家庭的责任;要身负国家的责任,也许不必做到“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但也要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小小力量。而这个义字,是在寓意着这个男孩要讲义气,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对周围的人感恩,学会知恩图报。
栩文
“栩”读xǔ,来自诗句“天教看山来,强颜聊自诩”,本义是指柞木,也形容生动传神的样子,用作男孩名字里表示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意思。“文”选自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义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后延伸人名里希望孩子有学识和文采。“栩文”这一名字寓意好,而且搭配巧妙,很有个性。
致远
致远是表示能够达到远大目标。并且,这两个字是出自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表示,不去追求名和利,生活简单而又朴素,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而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这里寓意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喧嚣的尘世中,不躁不俗不谗。同时元代大戏曲家“马致远”也是名为“致远”他所写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更是体现了此人的涵韵深厚的魅力。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人们往往会将美好的字灌注于女孩身上,给女孩起一个唯美的名字,是适合其气质的。中国古诗词中凝聚着先贤古人的思想精粹,蕴含上古之情义志。若是用于给女孩取名字,可以赋予名字诗意以及唯美意境,让女孩的名字充满诗情画意之感,蕴藏古典之美。下面便为大家带来诗词里温和有教养的女孩名,给人印象芳泽无加,,如果您感兴趣,可以一起来看看。
书可
诗词出处:"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菜根谭 概论》
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心地纯真的人才可以读古书、学古人。“书”五行属金,本义是写文章,信件,信函。而“可”五行属木,有适合,合意的意思。“书可”很适合五行喜金木的孩子取名。加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读音悦耳,小众独特。可以参考此名。
玉其
诗词出处:"玉肃其事,物昭其象。"——《全唐诗 郊庙歌辞·享隐太子庙乐章·肃和》
点评:“玉其”这个名字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大家闺秀的感觉。“玉”象征着纯洁,也象征着财富和力量,也象征着幸运和幸福,内在和深刻,吉祥的和平和永恒的青春。 用作人名寓意此人样貌姣好,出落地亭亭玉立,有着一种清新脱俗的高贵气质。
湘乐
诗词出处:"广乐初出,层霄寿斝,旋颁紫叶,湘桃浓杏。"——《全宋词 东风第一枝》
点评:“湘乐”选于句中,可以理解为湘水之乐。“湘乐”作为女孩起名非常适合,寓意宝宝清新秀丽、雅致脱俗、开朗乐观。寄托了父母希望宝宝能够一生圆满快乐、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的美好心愿。
夏云
诗词出处:"忽仿佛兮云扰,杳阴深兮夏寒。"——《全唐诗 送陆潜夫往茅山赋得华阳洞》
点评:隐约间仿佛有轻云经过,阴凉之处让人感觉到夏日也有寒风。“夏云”可以理解为在晴日暖暖的夏天,天空中漂浮的白云,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觉得“夏云”作为女孩的名字,更适合热情大方的女孩,体现出宝宝内心的朝气蓬勃与阳光,寓意宝宝乐观开朗、无忧无虑。
亦轩
诗词出处:"名节本来重,轩冕亦何轻。"——《全宋词 水调歌头》
点评:“亦轩”在看来是一个典型的女宝宝名字,“亦”的意思是指也,表示同样、也是;又。在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大。用作人名寓意宝宝聪明伶俐,心中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与追求,样貌出众,风姿绰约,有上进心。
燕婉
诗词出处:"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诗经 新台》
点评:“燕婉”作为名字,很容易联想到有诗云:“嬿婉及良时”,可见,人如其名,诗意美好,灵秀内婉。而且“婉”是婉转,温柔美好的意思,取名“燕婉”寓意孩子聪明伶俐、温柔美丽、安静美好。
妍熙
诗词出处:"雅俗熙熙物态妍。"——《全宋词 看花回(二之二·大石调)》
点评:“妍熙”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意思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妍熙“作为起名可以理解为美丽聪慧、前途光明。”妍熙“也赋予了孩子一种温婉明丽的气质,形容她内外兼修、才貌双全。
诗秀
诗词出处:"山明水秀,尽属诗人道。"——《全宋词 蓦山溪》
点评:“诗秀”在句中可以理解为诗人将山水描绘的明丽绮秀。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所处之地的明秀,形容景色如“诗中画”。“诗秀”根据其本义可以理解为如诗一般文雅秀气。此名作为女孩名非常合适,寓意着孩子有着江南水乡女子一般的灵秀韵致,也有着极高的才情,具有文艺气质。
雪夏
诗词出处:"更夏有凉风,冬轩雪皎。"——《全宋词 洞仙歌(留春)》
点评: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夜有凉风,冬季庭院中雪色皎洁。词人在这里通过描绘景色的变化,体现出了主人公心中的烦闷愁绪。从中选择“雪夏”作为女孩起名,可以理解为即使身在炎热的夏季,心中亦是一片清明,寓意着孩子有着高洁的品格,内心不染纤尘。“雪夏”具有一种优美的诗意气质,也会为塑造孩子高雅大方的气质。
锦梦
诗词出处:"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全唐诗 虞美人》
点评:这两句的意思是偷偷潜入荷花池深处,一梦过后恍若身在云间。“锦梦”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睡在荷花池中所作的美梦,体现了大自然带来的闲适感。作为女孩起名非常合适,显示了女孩娇俏可人的气质,拥有着奇思妙想,不想沦为无名之辈。“锦梦”也有前途不可限量之义。
达中
诗词出处:"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楚辞 九章》
点评:“达中”谐音“达终”,蕴含抵达终点之义,引申孩子笑到最后,获得成功。寓意孩子坚持本我,恒心依旧。这里的“达”还可以理解为豁达之义,“中”是中心,同“忠”,寓意孩子豁然大度,心胸宽广。取“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之深意,寄托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 起名专业性强,择名慎重,不要随意。首页内容更精彩,欢迎查看。
▼ 有起名问题多向专业老师咨询
在易理姓名学里面,每一中国汉字都有一个内在的暗义!这也是古人造字的最早启示,也是学习易理姓名学的基础知识,从字的外形和内部的结构所表达给我们的意思,来判断这个字的影响力有多少,古人称为拆字或是测字。当字用于做为符号使用的时候,它就开始对这个实体(一切人名和物名。包括品牌等)产生了影响(人们常说的吉凶优劣)。每一个姓氏,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属性(金木水火土)。
各姓氏所属五行:
二画
丁(土) 卜(水) 刁(火) 七(水)
三画
山(金) 弓(木) 干(木) 于(土)
四画
王(土) 尤(土) 孔(木) 水(金) 方(水)
卞(木) 元(木) 尹(土) 毛(水) 支(火)
井(火) 巴(水) 仇(金) 牛(木) 文(水)
设(金) 勾(木) 毋(水) 公(木)
五画
名(木) 弘(水) 申(金) 再(火) 白(水)
司(金) 甘(木) 石(金) 史(金) 皮(水)
平(水) 田(火) 包(水) 左(火)
六画
池(火) 年(火) 牟(水) 有(土) 向(水)
艾(土) 匡(木) 充(金) 江(木) 印(土)
束(金) 戎(木) 仰(木) 促(火) 伊(土)
全(火) 羊(土) 吉(木) 危(水) 伏(水)
成(金) 米(水) 伍(木) 安(土) 任(金)
朱(火)
七画
李(火) 陈(火) 吴(木) 沈(金) 何(水)
吕(火) 岭(木) 汪(土) 祁(木) 狄(火)
贝(水) 末(金) 杜(水) 阮(木) 邢(金)
汲(木) 巫(火) 谷(木) 车(金) 扶(水)
别(水) 步(水) 沃(土) 利(火) 冷(火)
辛(金) 那(火) 沙(金) 佟(火)
八画
周(金) 金(木) 官(木) 花(水) 孟(水)
和(水) 邵(金) 明(水) 屈(木) 季(木)
林(火) 邱(木) 房(水) 抗(水) 灰(土)
陋(水) 松(金) 牧(水) 宓(水) 武(水)
幸(水) 邰(火) 卓(火) 尚(金) 易(土)
居(木) 空(木) 兰(火) 岳(木) 东(火)
念(火)
九画
施(金) 姜(木) 柏(水) 韦(土) 苗(水)
俞(金) 柳(火) 姚(土) 哈(水) 禹(土)
计(水) 茅(水) 纪(木) 祝(火) 胡(土)
查(金) 柯(木) 宣(金) 郁(水) 洪(土)
封(水) 羿(木) 段(火) 红(水) 侯(水)
秋(金) 祖(水) 咸(水) 胥(金) 库(木)
帅(金)
十画
荆(水) 盆(土) 桓(水) 耿(木) 孙(金)
秦(火) 奚(木) 范(水) 郎(火) 马(水)
倪(金) 师(金) 殿(土) 郝(金) 时(金)
度(金) 徐(金) 高(木) 夏(水) 晁(火)
凌(火) 翁(土) 苟(金) 家(木) 乌(土)
郗(水) 班(水) 宫(木) 敖(土) 部(木)
鄂(木) 索(金) 能(大) 贡(木) 逢(水)
宰(金) 却(木) 桑(金) 桂(火) 通(火)
郊(木) 浦(水) 晏(土) 柴(金) 茹(金)
宦(金) 容(土)
十一画
连(火) 许(木) 张(火) 曹(金) 陶(火)
戚(火) 章(火) 常(金) 康(木) 梁(火)
麻(水) 强(木) 娄(火) 郭(水) 梅(水)
盛(金) 莫(水) 崖(金) 防(火) 符(水)
寂(金) 从(火) 屠(火) 阴(土) 给(金)
姬(木) 堵(火) 扈(水) 壮(金) 习(余)
鱼(水) 终(火) 都(火) 寇(木) 国(木)
巢(金) 商(金) 答(火) 第(火)
十二画
黄(土) 际(土) 逮(火) 游(土) 须(金)
宵(火) 隆(火) 庚(金) 温(土) 劳(火)
乔(木) 景(木) 斜(金) 宁(火) 富(土)
惠(水) 稽(火) 程(火) 钮(火) 冯(水)
贲(水) 童(火) 华(水) 项(水) 舒(金)
湛(金) 喻(水) 汤(水) 费(水) 彭(水)
云(水)
十三画
杨(土) 叶(土) 詹(火) 董(火) 邹(火)
葛(木) 廉(木) 雷(水) 邬(土) 贾(金)
路(火) 虞(火) 万(木) 经(木) 袭(木)
滑(木) 靳(木) 裨(土) 雍(土) 农(火)
慎(金) 禄(火) 越(土) 爱(土) 福(水)
十四画
赵(火) 褚(火) 风(火) 齐(火) 熊(水)
裴(水) 荣(土) 甄(金) 逢(水) 韶(金)
蒲(水) 苍(金) 蒙(水) 闻(水) 翟(火)
寿(金) 廖(火) 暨(木) 满(水) 广(木)
养(土) 蒯(水) 盖(木)
十五画
郑(水) 潘(水) 谱(金) 梨(火) 巩(木)
各(火) 蒋(火) 寨(水) 沥(水) 邓(火)
乐(火) 凉(火) 历(水) 蔚(土) 盒(金)
谈(火) 蔡(金) 刘(火) 墨(水)
十六画
欧(土) 街(土) 其(木) 藏(土) 赖(火)
卢(火) 留(水) 骆(火) 稗(水) 鲍(水)
卫(土) 钱(火)
十七画
挠(木) 融(土) 脏(水) 蓟(木) 韩(水)
菏(水) 龙(火) 糜(水) 储(金) 应(土)
缪(火) 种(金) 戴(火) 萧(金) 薛(金)
谢(金)
十八画
魏(木) 颜(木) 双(金) 边(水) 翟(木)
阎(木) 聂(火) 简(木)丰(水)
十九画
罗(火) 庞(火) 蓝(木) 怀(水) 谭(火)
关(木)
二十画
严(木) 窦(火) 稣(金) 籍(火) 蔺(火)
当(火)
二十一画
顾(木) 饶(木)
二十二画
权(木)
二十三画
龚(木) 乐(木)
姓名真意
一般人给孩子起名,大多只注重字音和字意,是否意好音顺,这其实只是一小方面。很多名人的名字,你要听着也很一般,但是人家五行配合的比较好,名字也不张扬!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反倒更容易让人接受。
起名需很深厚的五行功底,拿捏的恰到好处。并非缺什么,就补什么那样简单,也并非只有字意好,念着顺就行的事。有的虽然八字五行不缺,但是个中太弱,支撑不住好的命运,有钱挣不了,有福享不住!有的又太强,导致人际关系,婚姻事业不利。关键是要找准生辰八字之间的平衡点“一名点龙睛”使八字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完整的状态,使姓名形成一生局。
另外女孩和男孩起名,用的字有很大差别,女孩不能用字意刚强,或五行属性太强的字,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家庭。女人属阴,本就该温柔如水的好,过于刚强或者字意过大,会影响到女子将来运势或婚姻!男孩什么八字,适合用什么类型的字做名,也是有讲究的,没大富大贵之命,硬起那些大过于天之名,这就犯天了。只是这样打个比方,名字要和八字命数相配。不可能人人都是大富大贵之命。总之平衡是第一原则,平衡就代表顺利。所谓“五格剖象法”就是网络上或街边经常看到的,给名字打分的程序。“天人地总外”五格,加上错误百出的三才批注。殊不知按此起名,搞不好害人一生,近代日本不懂周易的精髓,若不信,可用五格剖象法测,如“我是狗”或“白开水”也是九十多分,此名怎能好之?岂能用之?天下无十全十美的事,也没十全十美的人,中国人的名字,理应按照古传统方法起。起名要对五行有深刻的认识,不是网络上找点资料照搬硬套,很多资料书本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邱体字隶书字帖:書。邱承彬邱木兮书法
邱承彬诗集,山东教育出版社,邱承彬邱木兮二十四节气诗大全
邱承彬编著解密天珠,山东教育出版社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