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璟五笔怎么打(璟五笔怎么打不出来)

时间:2024-01-02 11:59:14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傅-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fù

注音:ㄈㄨˋ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亻

简体部首: 亻

五笔86:WGEF

五笔98:WSFY

UniCode:U+5085

四角号码:23242

仓颉:OIBI

GBK编码:B8B5

规范汉字编号: 2691

傅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12

笔 顺: 撇竖横竖折横横竖捺横竖捺

辅相:太傅。少傅。

教导:“傅立德义”。

教导人的人:师傅。

附着,使附着:傅粉。

姓。

傅 fù

〈动〉

(1) (形声。从人,尃( fū)声。本义:辅佐)

(2) 同本义

傅,相也。——《说文》。按,与俌略同。

傅,傅之德义。——《汉书·贾谊传》。师古曰:“傅,辅也。”

郑伯傅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 又如:傅父(古代辅育王室子女的年长男性保育人员);傅御(古代辅佐君王或诸侯办事的官员);傅弼(辅弼;辅佐)

(4) 辅导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则使 齐人傅诸?使 楚人傅诸?——《孟子》

今日傅教帝。——《汉书·陈平传》

(5) 又如:傅姆(古时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年老妇人);傅相(古时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傅导(辅导)

(6) 靠近,迫近

傅,近也。——《小尔雅》

重欲傅人。——《考工记·庐人》

亦傅于天。——《诗·小雅·菀柳》

(7) 又如:傅郭(靠近外城);傅近(靠近)

(8) 依附,依凭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9) 又如:傅堞(凭借城堞);傅丽(依靠)

(10) 通“附”。附着

辩士见一端,或以意傅着星历,虚造匈奴、 乌孙、 西羌之难。——《汉书·息夫躬傅》

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韩非子》

(11) 又如:傅人(依附于他人);傅于(附着)

(12) 涂。如:傅粉(敷粉);傅彩(在绘画中加上色彩);傅色(着色);傅致(涂上);傅饰(涂饰)

(13) 附会;强加。如:傅重(附会罪状);傅时(趋附时势);傅益(因附会而增加);傅理(附会于理);傅构(辅会虚构)

(14) 捎带,随带

边人驩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宋史》

(15) 通“赙”。以财物助丧事

若国札丧则令傅补之。——《周礼·秋官下·小行人》

〈名〉

(1) 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如:太傅;少傅

(2)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周代丹朱之神显灵时)。王使夿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1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2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3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4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5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6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7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8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注:“傅”与“付”是两个同音不同汉字的姓氏,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傅”误认为或误写为“付”。

四、得姓始祖

傅姓得姓始祖傅说,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人口总数约610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人口统计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0万,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万增到610万,增长了约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端、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带、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傅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全国傅氏三修宗谱八卷,(清)傅起魁、傅逢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惟训堂铅印本十册。

全国沔阳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傅之鹏、传云鹏等发起,傅春舫、傅雪棠编校,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傅氏合纂通谱委员会石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荷谿傅氏宗谱,(清)傅宗琰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清)傅京甫等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著者待考,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前大房谱八卷,()傅秋芳等纂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浙江义乌壹门铜塘稠岩傅氏重修宗谱,(清)傅有介等纂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衢州江山追远傅氏族谱,(清)傅命京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龙游龙邱清河傅氏宗谱六卷,(清)傅岩举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赀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龙游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南浏阳浏西傅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次一卷,(清)傅道澍、傅学佐主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金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湖南宁乡楚南宁邑傅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活字印本,今仅存世系表

湖南湘乡上湘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湖南邵东邵陵傅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傅祝豫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岳阳清河傅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传竹湘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岳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湖南岳阳罗湘傅氏族谱二卷,(清)傅其身、傅良田等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南岳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帝贲堂铅印本三十九册

湖南衡阳傅氏四修宗谱十卷,()傅绍俞主修,丙子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二~十三卷、第二十一卷

湖南湘乡上湘壶天傅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秋芳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湖南湘江乡壶天傅氏族谱,著者待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穆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湖南湘潭傅氏二修族谱八卷,()傅承贽等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八卷、卷首

湖南湘阴傅氏四门族谱三十卷,首三卷,()傅正衍等纂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九卷、第十一~三十、卷首上、中、下册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傅冠弹纂修,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七卷卷首下册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十二~十三卷

湖南宁乡傅氏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傅儒卫等主修,傅儒仪等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卷首

湖南宁乡傅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傅正澧主修,傅正度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九卷、卷首

湖南宁乡傅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五卷

湖南宁乡为宁傅氏续修支谱十卷,()何家柏主修,傅运启等纂修,四年(公元1915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七卷

湖南宁乡为宁傅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年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江苏镇江丹徒傅氏宗谱十六卷,(清)傅炳梓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七~九卷、第十四~十五卷

江苏镇江丹徒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

江苏无锡锡山傅氏宗谱四卷,()傅金茂主修,傅金川等协修,二十年(公元1932年)聚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续修宗谱四卷,(清)傅颜斌等续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五卷,今仅存世系图第二卷、第五卷行传第五~六卷、第十~十二卷、第十

江苏江阴暨阳傅氏续修宗谱,(清)傅法明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瑞金傅氏宗谱十卷,()傅鸿典重修,六年(公元1917年)石印本十册

江西上杭白砂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四~十八卷

江西高安珠湖傅氏宗谱五卷,()傅纯生等纂修,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淳叙堂石印本六册

江西南城清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江西万载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四川简阳简阳傅氏朝阳公支谱,()傅铸印等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五册

四川成都傅氏宗谱十卷,()傅泰圻等主修,傅克珍等纂修,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十册

广东乳源傅氏族谱,(清)傅礼庄等重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西山阴荷湖傅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傅元恺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辅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西阳曲傅氏家谱一卷,(清)傅振绪纂,墨书帖本

上海南汇傅氏家谱,()傅恭弼绩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油印本一册

上海川沙六灶傅氏家谱,著者待考

陕西西安沧洲傅氏宗谱,(清)傅鼎铭等主修傅绍容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

福建上杭傅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傅文钰等主修,傅祖玑等纂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福建南安傅氏族谱一卷,()傅奉璋等重辑,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

福建榜桥傅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傅儒弼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辅德堂铅印本十六册

河南东郡傅氏族谱三卷,(清)傅绳勋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嘉荫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河南嵩邑傅氏宗谱缺卷,(清)陈德华纂修,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两册

辽宁本溪傅氏谱册一卷,(傅洪科纂,,

傅氏族谱,(清)傅鸣箎等编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傅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清)傅氏族人续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山东高密】 傅氏家乘 一卷,(清)傅尔德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一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汉高祖刘邦置郡,刘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他就是傅说。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八、字辈排行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湖南宁乡傅姓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湖南宁乡粟溪傅氏字辈:“太道景思钦,俞自爱元龙,贵公侯伯子,世慎珍日百,应时壬永以,嗣志仲崇绍,卿宗登尚国,祚承陶唐胜,书香裕后昌。后续派:同心恭念典,源流庆兴隆,肇基本北冀,衍布蕃南荆,贻谋宣先绪,继起振徽声。再续派:伟绩山东著,儒林晋代彰,云台勋佑启,霖雨泽悠长。”

湖南邵阳傅氏(付氏)字辈:

湖北宜昌当阳市淯溪镇水田湾村聚居地及远安茅坪场瓦仓村聚居地傅(付)氏字辈:“束带立家邦,祖宗仁德大,万世有贤良”;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南城(清河)、南丰、福建邵武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山东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永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德庆炳国朝世相家忠孝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子孙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附近傅氏字辈:以,春天开吉祥万世永宏(音,不确定)昌(音不确定),祖宗历代远圣朝谢恩光。

1996年各支合派:“成维世纪显达昌荣廷佐武宗盛继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兴国培育群英清正廉洁万代常春”。

四川叙永、古蔺傅氏字辈:“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天锡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祖武於于书载贤君倚赞襄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豫中基业建承继发南昌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成都市金牛区北玉局傅姓字辈:尚嘉仕文,应义泰永,克成先猷,毓英志炳,培元树德,谦尊益光,敦仁守礼,世泽荣昌。

金堂县白果镇傅家坝傅姓字辈:惟天道久,永行万世,为添韬九,允型宦仕,敏达英华。畅舒昭秀丽,祥光焕日星,芳培兰与桂,馨香盈阶庭,显承恢谟烈,勋猷钟鼎铭,从来贻谋远,简修订常经。

叙永县兴隆乡水流岩傅姓字辈:友云应珍,天武世汝,其德克明;光宗耀祖,正立朝廷,绍兴宏业,永远崇文,承先启后,绩功累仁,千秋万代,耕读为荣。

简阳市周家乡傅家祠村傅月敏房字辈:朝拱月之钟,光于景廷明,纯修能上达,善学显文章。

渠县宝城乡万福村傅姓一脉字辈28字:万应明朝,奇一洪元,世代荣昌,良相忠显,国秉文贤,永建维翰,仁德承天。

巴中市巴州区梓橦庙乡傅姓字辈:子邦大维廷,国朝正大明,克绍允公德,先绪启学文。

双流县永安镇傅家坝傅姓字辈:维天道久,永白可承,宗玉元廷,德文阳国,世葆启正,家升泽长,光裕明远,安怀克昌,纯其祖武,广益贤良,继荣登第,寿庆朝堂。

粤鄂川渝傅氏字辈:“宣震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培(传)家策经纶华国才公侯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吉林九台满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浙江绍兴傅氏字辈:“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河北承德傅氏字辈:“山金得文泰其景永长宝生国运自恒通怀”。

傅氏(付氏)一支字辈:“承家发祖士勇刚强正大光明国泰安康”。

河南光山白雀园镇傅氏字辈:京梦公之禀 文华承家传 绍祖崇敦厚 太和庆作长。

贵州赤水(天台,复兴,大同)傅一支字辈:“国正洪元庆 恩高世泽长 民惠兆显德 万代聚赢昌”(现至泽字辈)

湖北 大部分 江西小部分 孝感 武汉 大悟县的楚澴傅(付)氏 时启可传 礼方国凤 明伦立本 敬学尊经 嘉言作式 善道为型 贻谋永守 名远长馨 忠厚勤俭 廉洁严(道) 明 精业益世 功德拓新 出自楚澴傅氏。

九、姓氏名人

傅说(fù 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丞相,为“三公”之一。

傅宽(?-前190年),北地(今甘肃庆阳)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傅宽列第十位。

傅介子(?-前65年),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毅(47年-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东汉将领,曾平定黄巾之乱,官至汉阳太守,死后追谥壮节侯。

傅肜(róng)(?-222年),南阳义阳(今湖北枣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章武元年为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猇亭之败时为保护刘备,死战吴军,因力竭吐血而死。

傅佥(?-263年),南阳义阳(今湖北枣阳)人,傅肜之子,三国时蜀汉将领,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

傅玄(217年-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燮之孙,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司隶校尉,追封为清泉侯。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玄之子,西晋官员,历任冀州刺史、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亮(374年-426年),字季友,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傅咸玄孙,南朝宋官员。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琰(?-487年),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南朝宋、齐官员,官至南郡内史。

傅奕(555年-639年),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唐初学者。精于天文历数。的反佛斗士。 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游艺(?-公元691年),唐朝人,唐朝(武周)宰相,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遍衣青绿朱紫,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尧俞(1024年-1091年)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

傅寅(1148年-1215年),字同叔,南宋学者,因讲学于杏溪,世称“杏溪先生”。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考订讹误,著有《群书百考》,不传。今存《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霖,青州(治今山东益都)人,宋代律学博士,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

傅友德(?-1394年),安徽省宿州市人,明朝开国名将。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山(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学者。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朝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以渐(1608年-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祖籍江西永丰县,东昌府(今山东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一代名相。

傅善祥(1833年-1856年),女,金陵(今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傅-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fù

注音:ㄈㄨˋ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亻

简体部首: 亻

五笔86:WGEF

五笔98:WSFY

UniCode:U+5085

四角号码:23242

仓颉:OIBI

GBK编码:B8B5

规范汉字编号: 2691

傅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12

笔 顺: 撇竖横竖折横横竖捺横竖捺

辅相:太傅。少傅。

教导:“傅立德义”。

教导人的人:师傅。

附着,使附着:傅粉。

姓。

傅 fù

〈动〉

(1) (形声。从人,尃( fū)声。本义:辅佐)

(2) 同本义

傅,相也。——《说文》。按,与俌略同。

傅,傅之德义。——《汉书·贾谊传》。师古曰:“傅,辅也。”

郑伯傅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 又如:傅父(古代辅育王室子女的年长男性保育人员);傅御(古代辅佐君王或诸侯办事的官员);傅弼(辅弼;辅佐)

(4) 辅导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则使 齐人傅诸?使 楚人傅诸?——《孟子》

今日傅教帝。——《汉书·陈平传》

(5) 又如:傅姆(古时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年老妇人);傅相(古时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傅导(辅导)

(6) 靠近,迫近

傅,近也。——《小尔雅》

重欲傅人。——《考工记·庐人》

亦傅于天。——《诗·小雅·菀柳》

(7) 又如:傅郭(靠近外城);傅近(靠近)

(8) 依附,依凭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9) 又如:傅堞(凭借城堞);傅丽(依靠)

(10) 通“附”。附着

辩士见一端,或以意傅着星历,虚造匈奴、 乌孙、 西羌之难。——《汉书·息夫躬傅》

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韩非子》

(11) 又如:傅人(依附于他人);傅于(附着)

(12) 涂。如:傅粉(敷粉);傅彩(在绘画中加上色彩);傅色(着色);傅致(涂上);傅饰(涂饰)

(13) 附会;强加。如:傅重(附会罪状);傅时(趋附时势);傅益(因附会而增加);傅理(附会于理);傅构(辅会虚构)

(14) 捎带,随带

边人驩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宋史》

(15) 通“赙”。以财物助丧事

若国札丧则令傅补之。——《周礼·秋官下·小行人》

〈名〉

(1) 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如:太傅;少傅

(2)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周代丹朱之神显灵时)。王使夿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1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2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3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4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5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6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7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8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注:“傅”与“付”是两个同音不同汉字的姓氏,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傅”误认为或误写为“付”。

四、得姓始祖

傅姓得姓始祖傅说,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人口总数约610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人口统计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0万,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万增到610万,增长了约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端、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带、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傅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全国傅氏三修宗谱八卷,(清)傅起魁、傅逢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惟训堂铅印本十册。

全国沔阳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傅之鹏、传云鹏等发起,傅春舫、傅雪棠编校,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傅氏合纂通谱委员会石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荷谿傅氏宗谱,(清)傅宗琰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清)傅京甫等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宗谱,著者待考,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

浙江萧山浦阳柳溪傅氏前大房谱八卷,()傅秋芳等纂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浙江义乌壹门铜塘稠岩傅氏重修宗谱,(清)傅有介等纂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衢州江山追远傅氏族谱,(清)傅命京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龙游龙邱清河傅氏宗谱六卷,(清)傅岩举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赀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龙游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南浏阳浏西傅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次一卷,(清)傅道澍、傅学佐主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金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湖南宁乡楚南宁邑傅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活字印本,今仅存世系表

湖南湘乡上湘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湖南邵东邵陵傅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傅祝豫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岳阳清河傅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传竹湘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岳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湖南岳阳罗湘傅氏族谱二卷,(清)傅其身、傅良田等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湖南岳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帝贲堂铅印本三十九册

湖南衡阳傅氏四修宗谱十卷,()傅绍俞主修,丙子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二~十三卷、第二十一卷

湖南湘乡上湘壶天傅氏续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秋芳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湖南湘江乡壶天傅氏族谱,著者待考,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穆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湖南湘潭傅氏二修族谱八卷,()傅承贽等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八卷、卷首

湖南湘阴傅氏四门族谱三十卷,首三卷,()傅正衍等纂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九卷、第十一~三十、卷首上、中、下册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傅冠弹纂修,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七卷卷首下册

湖南湘阴迁湘江长乐白茅滩傅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十二~十三卷

湖南宁乡傅氏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傅儒卫等主修,傅儒仪等纂修,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卷首

湖南宁乡傅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傅正澧主修,傅正度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九卷、卷首

湖南宁乡傅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五卷

湖南宁乡为宁傅氏续修支谱十卷,()何家柏主修,傅运启等纂修,四年(公元1915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七卷

湖南宁乡为宁傅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年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江苏镇江丹徒傅氏宗谱十六卷,(清)傅炳梓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七~九卷、第十四~十五卷

江苏镇江丹徒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

江苏无锡锡山傅氏宗谱四卷,()傅金茂主修,傅金川等协修,二十年(公元1932年)聚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续修宗谱四卷,(清)傅颜斌等续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

江苏江阴暨阳青山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五卷,今仅存世系图第二卷、第五卷行传第五~六卷、第十~十二卷、第十

江苏江阴暨阳傅氏续修宗谱,(清)傅法明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瑞金傅氏宗谱十卷,()傅鸿典重修,六年(公元1917年)石印本十册

江西上杭白砂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四~十八卷

江西高安珠湖傅氏宗谱五卷,()傅纯生等纂修,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淳叙堂石印本六册

江西南城清河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江西万载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四川简阳简阳傅氏朝阳公支谱,()傅铸印等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五册

四川成都傅氏宗谱十卷,()傅泰圻等主修,傅克珍等纂修,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十册

广东乳源傅氏族谱,(清)傅礼庄等重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西山阴荷湖傅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傅元恺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辅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西阳曲傅氏家谱一卷,(清)傅振绪纂,墨书帖本

上海南汇傅氏家谱,()傅恭弼绩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油印本一册

上海川沙六灶傅氏家谱,著者待考

陕西西安沧洲傅氏宗谱,(清)傅鼎铭等主修傅绍容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

福建上杭傅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傅文钰等主修,傅祖玑等纂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福建南安傅氏族谱一卷,()傅奉璋等重辑,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

福建榜桥傅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傅儒弼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辅德堂铅印本十六册

河南东郡傅氏族谱三卷,(清)傅绳勋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嘉荫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河南嵩邑傅氏宗谱缺卷,(清)陈德华纂修,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两册

辽宁本溪傅氏谱册一卷,(傅洪科纂,,

傅氏族谱,(清)傅鸣箎等编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傅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清)傅氏族人续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山东高密】 傅氏家乘 一卷,(清)傅尔德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一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汉高祖刘邦置郡,刘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他就是傅说。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八、字辈排行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湖南宁乡傅姓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湖南宁乡粟溪傅氏字辈:“太道景思钦,俞自爱元龙,贵公侯伯子,世慎珍日百,应时壬永以,嗣志仲崇绍,卿宗登尚国,祚承陶唐胜,书香裕后昌。后续派:同心恭念典,源流庆兴隆,肇基本北冀,衍布蕃南荆,贻谋宣先绪,继起振徽声。再续派:伟绩山东著,儒林晋代彰,云台勋佑启,霖雨泽悠长。”

湖南邵阳傅氏(付氏)字辈:

湖北宜昌当阳市淯溪镇水田湾村聚居地及远安茅坪场瓦仓村聚居地傅(付)氏字辈:“束带立家邦,祖宗仁德大,万世有贤良”;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南城(清河)、南丰、福建邵武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山东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永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德庆炳国朝世相家忠孝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子孙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附近傅氏字辈:以,春天开吉祥万世永宏(音,不确定)昌(音不确定),祖宗历代远圣朝谢恩光。

1996年各支合派:“成维世纪显达昌荣廷佐武宗盛继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兴国培育群英清正廉洁万代常春”。

四川叙永、古蔺傅氏字辈:“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天锡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祖武於于书载贤君倚赞襄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豫中基业建承继发南昌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成都市金牛区北玉局傅姓字辈:尚嘉仕文,应义泰永,克成先猷,毓英志炳,培元树德,谦尊益光,敦仁守礼,世泽荣昌。

金堂县白果镇傅家坝傅姓字辈:惟天道久,永行万世,为添韬九,允型宦仕,敏达英华。畅舒昭秀丽,祥光焕日星,芳培兰与桂,馨香盈阶庭,显承恢谟烈,勋猷钟鼎铭,从来贻谋远,简修订常经。

叙永县兴隆乡水流岩傅姓字辈:友云应珍,天武世汝,其德克明;光宗耀祖,正立朝廷,绍兴宏业,永远崇文,承先启后,绩功累仁,千秋万代,耕读为荣。

简阳市周家乡傅家祠村傅月敏房字辈:朝拱月之钟,光于景廷明,纯修能上达,善学显文章。

渠县宝城乡万福村傅姓一脉字辈28字:万应明朝,奇一洪元,世代荣昌,良相忠显,国秉文贤,永建维翰,仁德承天。

巴中市巴州区梓橦庙乡傅姓字辈:子邦大维廷,国朝正大明,克绍允公德,先绪启学文。

双流县永安镇傅家坝傅姓字辈:维天道久,永白可承,宗玉元廷,德文阳国,世葆启正,家升泽长,光裕明远,安怀克昌,纯其祖武,广益贤良,继荣登第,寿庆朝堂。

粤鄂川渝傅氏字辈:“宣震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培(传)家策经纶华国才公侯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吉林九台满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浙江绍兴傅氏字辈:“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河北承德傅氏字辈:“山金得文泰其景永长宝生国运自恒通怀”。

傅氏(付氏)一支字辈:“承家发祖士勇刚强正大光明国泰安康”。

河南光山白雀园镇傅氏字辈:京梦公之禀 文华承家传 绍祖崇敦厚 太和庆作长。

贵州赤水(天台,复兴,大同)傅一支字辈:“国正洪元庆 恩高世泽长 民惠兆显德 万代聚赢昌”(现至泽字辈)

湖北 大部分 江西小部分 孝感 武汉 大悟县的楚澴傅(付)氏 时启可传 礼方国凤 明伦立本 敬学尊经 嘉言作式 善道为型 贻谋永守 名远长馨 忠厚勤俭 廉洁严(道) 明 精业益世 功德拓新 出自楚澴傅氏。

九、姓氏名人

傅说(fù 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丞相,为“三公”之一。

傅宽(?-前190年),北地(今甘肃庆阳)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傅宽列第十位。

傅介子(?-前65年),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毅(47年-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东汉将领,曾平定黄巾之乱,官至汉阳太守,死后追谥壮节侯。

傅肜(róng)(?-222年),南阳义阳(今湖北枣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章武元年为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猇亭之败时为保护刘备,死战吴军,因力竭吐血而死。

傅佥(?-263年),南阳义阳(今湖北枣阳)人,傅肜之子,三国时蜀汉将领,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

傅玄(217年-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燮之孙,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司隶校尉,追封为清泉侯。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玄之子,西晋官员,历任冀州刺史、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亮(374年-426年),字季友,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傅咸玄孙,南朝宋官员。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琰(?-487年),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南朝宋、齐官员,官至南郡内史。

傅奕(555年-639年),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唐初学者。精于天文历数。的反佛斗士。 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游艺(?-公元691年),唐朝人,唐朝(武周)宰相,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遍衣青绿朱紫,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尧俞(1024年-1091年)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

傅寅(1148年-1215年),字同叔,南宋学者,因讲学于杏溪,世称“杏溪先生”。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考订讹误,著有《群书百考》,不传。今存《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霖,青州(治今山东益都)人,宋代律学博士,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

傅友德(?-1394年),安徽省宿州市人,明朝开国名将。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山(1607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学者。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朝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以渐(1608年-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祖籍江西永丰县,东昌府(今山东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一代名相。

傅善祥(1833年-1856年),女,金陵(今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百家姓-“时”

时 读音 shí部首 日(曰) 笔画数 7 五笔 JFY参考:時 旹 是 峕 㫑 㫭 时 (時-旹-shí-名词)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⑴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⑵ 时辰 [one of the 12tw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⑶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⑷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唐·韩愈《师说》 ⑸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⑹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失时;时乖运蹇 ⑺ 动词的时态 [tense]过去时;将来时 ⑻ 钟点 [o’clock]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⑼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⑽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⑾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⑿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⒀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方苞《狱中杂记》 ⒁ 姓 (见下)时 (時-shí-副词)

⑴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⑵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⑶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the fixed period]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⑷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now…now…;sometimes…sometimes…]时冷时热 ⑸ 当时,这时,那时 [then;at that time]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时 (時-shí-动词)

⑴ 适时;合于时宜

[at the right moment;in good time;timely] 风雨之不时。——《荀子》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⑵ 通“伺”。伺候;等待 [wait]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⑶ 处,处于 [find oneself in]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⑷ 承,承受 [bear]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时時shí

⑴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时不我与。

⑵ 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

⑶ 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

⑷ 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时宜。

⑸ 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

⑹ 一年中的一季:时序。四时如春。

⑺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⑻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时钟。时差。

⑼ 某一时刻:按时上班。

⑽ 不定时,有时候:时而。时阴时晴。

⑾ 机会:时机。待时而动。

⑿ 姓。

时姓(作为姓氏读音分shi和chi)

来源一

姜姓,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叔时之后,他的后代就是时氏正宗,按照老规矩应念(chi)

来源二

子姓,是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大夫叫来,他的后代应念(shi),时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稀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1%。

分布

时姓分布颇广。

今山东单县时楼镇,

江西彭泽定山镇,

北京,

天津武清,

江苏连云港东海,江苏徐州州沛县,江苏扬州,

内蒙古乌海,

河北尚义、鸡泽、平乡、阜平、武强、河间;

山东平邑、莱芜、青州,甘肃庆阳、平凉,

河南新郑、开封、荥阳、漯河、禹州市、郏县、鲁山、许昌、长垣、南阳、新蔡,上蔡,

安徽滁州、安徽蚌埠、安徽阜阳,

湖南芷江,广西田林、全州枧塘、灌阳水车乡(陇西郡-孝思堂,为明洪武年间由安徽入),

贵州从江,云南河口,辽宁抚顺等地均有分布。

时 (時-shí-形容词)

⑴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⑵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⑶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时 (時-shí-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this]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包含“时”的词语

◆ 时辈 【shíbèi】  

[ (famous) people of the time ] 当时的著名人物

例: 深为时辈推重  

例: 礼与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三国志·孙礼传》

◆ 时弊 【shíbì】  

[ social abuse ] 当时社会的弊病  

例: 针砭时弊  

例: 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琐忆》

◆ 时不可失 【shíbùkěshī】  

[ seize a chance ] 办事要抓住良机,不可错过  

例: 时不可失,机不再来

◆ 时不时 【shíbushí】  

[ from time to time ] 时常 不时地。也说“时不常”

例: 他时不时也来我们家走走

◆ 时不我待 【shíbùwǒdài】  

[ seize time ] 时间不等待人,指要抓紧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包含“时”的成语

◆ 不时之需 【bù shí zhī xū】

释义: 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Perhaps when will the need arise.)出处: 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示例: 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 独步当时 【dú bù dāng shí】

释义: 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 (The description is very outstanding. no one can match it in a period of time.)出处: 《晋书·陆喜传》:“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宣和画谱》卷十一:“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

示例: 独步当时,峻节清心,高迈流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

◆ 冠绝一时 【guàn jué yī shí】

释义: 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It is described as surpassing peer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being second to none.)出处: 《晋书·刘聪载记》:“十王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示例: 凝古辞学精敏,义理该通,凡数千言,冠绝一时,天下仰风。(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十)

◆ 哄动一时 【hōng dòng yī shí】

释义: 在一个时期内惊动很多人。 (Disturb many people in a period of time.)

示例: 这哄动一时的事件,经过了一通空论,已经渐渐冷落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 轰动一时 【hōng dòng yī shí】

释义: 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Describe spread everywhere in a period of time, the impact is very big.)

示例: 治好了走出,没有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轰动一时了。(鲁迅《马上日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