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洪繁体字(洪繁体字怎么写的)

时间:2024-01-02 11:13:24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华 huá huà huā

注 音: ㄏㄨㄚˊ ㄏㄨㄚˋ ㄏㄨㄚ

繁体字: 華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十

简体部首: 十

五笔86:WXFJ 五笔98:WXFJ 五行:水 UniCode:U+534E 四角号码:24401 仓颉:OPJ GBK编码:BBAA 规范汉字编号: 0472

华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6

笔 顺: 撇竖撇折横竖

huá ㄏㄨㄚˊ

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

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奢侈:浮华。奢华。

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

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

指时光:年华。韶华。

huā ㄏㄨㄚˉ

古同“花”,花朵。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孔子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少数民族改姓

1,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2,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3,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4,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四、得姓始祖

华父督,一作宋督,字华父,名督。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

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

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

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六、家谱文献

天津华氏南支宗谱,(清)华长卿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南开本世累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天津华氏宗谱,(清)华承彦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天津华氏通四堠阳晴云公支宗谱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华步照、华钟灵等辑,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华氏通四公悌公支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该族在镇江、无锡等地。

江苏丹徒华氏重修宗谱六卷,()华乃庆,华坤全等纂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注:书签题《朱方华氏族谱》。

江苏无锡华氏家谱八卷,(清)华毓琮纂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版心作《华氏传芳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序。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十四年始修支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卖囿公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一名《无锡鹅湖华氏宗谱》。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传芳集附宗谱十卷,首一卷,附二十九卷,(清)华允中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苏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六修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华宗纂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华德昌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鸿模序,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华锡华氏奇一支宗谱八卷,(清)华国贤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清光绪七年华鸿模始修支谱。

江苏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季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澹然公支宗谱九卷,首一卷,(清)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注:版心作《华氏宗谱传芳集》。

江苏无锡华氏通四怡隐公支谱十五卷,(清)华开骥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华瑛匡、华廷献辑,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注:原题《华氏宗谱卷之七~补奇五支子升派》。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十四修宗谱二十二卷,()华锦球纂修,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注:元至正间华木春始修。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附吴锡华氏谱跋,()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华保真编,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又名《萧山渔浦华氏宗谱》。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残存九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华安兴,王怀忠纂修,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大贵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享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浙江鄞县栎阳华氏宗谱,()华康顺纂修,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训堂辑,新邑庆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华舍文重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华氏宗谱,(清)华重民纂辑,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礼耕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华氏西房支谱,(清)华赞孝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华氏潭子头门楼下支谱,(清)华钧谋等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

浙江金华钟湖俞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甲寅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华东陵邵氏宗谱四卷, (清)邵小饭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华墙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平江华氏四修宗谱八卷,首一卷,()华懋衡等修,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

重庆合川华氏续修族谱一卷,(现代)华隆思主编,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

华林胡氏宗谱,(清)胡照南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闵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清)华希闳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山桂公支谱十二卷,首三卷,(清)华文柏、华学炯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江苏无锡华氏通八奇二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华镜宇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华允中等续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勾吴华氏本书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渚纂述,华鸿模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宗谱,()华瑛匡、华廷献辑,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华樽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通十支宗谱二十二卷,()华锦球纂修,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培元堂铅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华氏谱略,()许同华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华氏宗谱华氏先贤像记,()华保真编,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清)华大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序(公元1845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八卷,(清)华汝忠等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华鹤荣修,华岳荣等纂,五年(公元1916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华氏宗谱十四卷,(清)华元燮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寿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余姚姚江华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慈溪县文物管理局(残存九册)。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华安兴、王怀忠纂修,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常山才里华氏宗谱卷,()华舍文重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才里村。

浙江遂昌华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北界乡岱根村。

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希望闵等纂,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无锡华氏世系原本,(清)华魁等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八卷,末一卷,(清)华鸣玉等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华学炯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诒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无锡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华氏通九支文献考一卷,(清)华允中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

无锡锡山华氏通九支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附一卷,华宗敬等纂,二十年(公元193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一~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上册、第二十八卷、卷首、附卷。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继先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听彝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无锡华氏通四乐农公支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无锡华氏通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无锡华氏先贤象记一卷,(清)华鸿山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玉铿堂华介福摹录本一册。

无锡华氏先贤图像一卷,()华保贞等纂,十四年(公元1925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重刊华氏祠墓始末记二卷,()华学瀚纂修,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无锡华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文苑阁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六卷、卷首。

富春祥风华氏宗谱一卷,(清)孙承祚等纂,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七、郡望堂号

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

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青紫堂”等。

八、字辈排行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贵州遵义华氏字辈:“世学治民安,尚国再开端,家修维正品,庭显庆钱元,光宗能善述,起后必超贤,道德文章唤,永远立真传”。

九、姓氏名人

华胥:(生卒年待考),女;四川阆中人。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

华元:(生卒年待考),华督后裔,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宋国大夫。

华毋害:西汉将领。

华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国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东汉医学家。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华雄: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义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华表:(公元204~275年),字伟容,华歆之子;平原高唐人。著名晋朝大臣。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

华温琪:五代梁唐间将领。

华峤:(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骏,华歆之孙、华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著名魏晋时期史学家。撰成《汉后书》(亦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娇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在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华镇:北宋官吏。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绰,(生卒年待考),字仲宽,行千九;江苏无锡人。著名南宋大臣。

华云龙:(公元1332~1374年),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华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画家。绘有《桃潭浴鸭图》、《山雀爱梅图》、《村学图》、《白云松舍图》等传世。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秋苹:(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与弟华文械、华文桂合著《喉科秘书》四种,当时流传甚广。 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常用字范式之九十六

常用字范式之九十六、九画之十六:

迷:

《说文解字》:“迷,或也。从辵、米声。”。

(辵:参见四画之三“辵”)

(米:参见六画之十一“米”)

辵、米两范式叠加:行或走犹遇见米一般难以区分失去判断能力者是迷字之范式。

前:

前:从“歬省”、从刀。

(歬:参见九画之十六“歬”)

《说文解字》:“歬,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昨先切〖注〗歬加刀为前,前加刀为剪。”。《中华大字典》第122页:“前,本作歬。”。

(止:参见四画之二“止”)

(舟:参见六画之八“舟”)

止、舟两范式叠加:止在舟上不行而进犹其出止之断者是歬字之范式。

(刀:参见二画“刀”)

“歬省”、刀两范式叠加:止在舟上不行而进犹凡所止之处如刀划断而出止之断者是前字之范式。

首:

逆:

《说文解字》:“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辵:参见四画之三“辵”)

(屰:参见五画之四“屰”)

辵、屰两范式叠加:言相向迎受犹草之干在上枝叶在下不顺之倒生长是逆字之范式。

总:

总:从“總”省。

总:繁体字写作“總”。

《说文解字》:“總,聚束也。从糸、悤声。”。

(糸:参见五画之九“糸”)

《说文解字》:“悤,多遽悤悤也。从心、囪,囪亦声。”。

(心:参见四画之二“心”)

(囪:参见六画之九“囪”)

心、囪两范式叠加:犹孔隙旣多(囱)而心乱者是悤字之范式。

糸、悤两范式叠加:犹将散落以丝束汇聚在一起综合之者是總字之范式。

繁体字“總”简化为“总”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炼:

炼:从“煉”省。

炼:繁体字写作“煉”。

《说文解字》:“煉,铄治金也。从火、柬声。”。

(火:参见四画之三“火”)

(柬:参见五画之五“柬”)

火、柬两范式叠加:犹经过火之铄治为若干束而分别之者是炼字之范式。

繁体字“煉”简化为“炼”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炸:

炸:从火、从乍。

(火:参见四画之三“火”)

(乍:参见五画之十“乍”)

火、乍两范式叠加:犹火忽然膨胀爆破使之逃亡不及者是炸字之范式。

炮:

《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从火、包声。”。

(火:参见四画之三“火”)

(包:参见五画之七“包”)

火、包两范式叠加:肉犹被火包而炙者是炮字之范式。

烂:

烂:从“爤”省。

烂:繁体字写作“爤”。

《说文解字》:“爤, 孰也。从火、蘭声。燗,或从閒。”。

(火:参见四画之三“火”)

(蘭:参见五画之五“蘭”)

火、蘭两范式叠加:犹用火烧煮使固体物质受到破坏分解如阑残者是爤字之范式。

繁体字“爤”简化为“烂”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剃:

剃:从弟,从刀。

(弟:参见七画之十四“弟”)

(刀:参见二画“刀”)

弟,刀两范式叠加:犹用刀相次第地去除毛发者是剃字之范式。

剃:异体字写作“鬀”。

(髟:参见五画之五“髟”)

(弟:参见七画之十四“弟”)

髟、弟:两范式叠加:犹用刀相次第地去除毛发者是鬀字之范式。

繁体字“鬀”简化为“剃”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洁:

洁:从水、从吉。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吉:参见六画之一“吉”)

水、吉两范式叠加:若水之净清犹言其能事其事任事完善之象而有善祥者是洁字之范式。

洁:异体字写作“潔”。

《说文解字》:“潔,瀞也。从水、絜声。”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说文解字》:“絜,麻一耑也。从糸、㓞声。”

(糸:参见五画之九“糸”)

(㓞:参见六画之五“㓞”)

糸、㓞两范式叠加:以刀与割草治理散乱之象若刀切糸使整齐其头者是絜字之范式。

水、絜两范式叠加:水若以刀与割草治理散乱之象犹净清者是潔字之范式。

繁体字“潔”简化为“洁”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洪:

《说文解字》:“洪,洚水也。从水、共声。”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共:参见六画之二“共”)

水、共两范式叠加:若水共同泛滥犹言其水宏大者是洪字之范式。

洒:

《说文解字》:“洒,滌也。从水、西声。古文为灑埽字。”。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西:参见六画之二“西”)

水、西两范式叠加:犹水如巢般加诸其上滌之者是洒字之范式。

洒:异体字写作“灑”。

《说文解字》:“灑,汛也。从水、麗声。”。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麗:参见七画之六“麗”)

水、麗两范式叠加:犹水如鹿行竞美而滌之者是灑字之范式。

繁体字“灑”简化为“洒”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浇:

浇:从“澆”省。

浇:繁体字写作“澆”

《说文解字》:“澆,沃也。从水、堯声。”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堯:参见六画之十五“堯”)

水、堯两范式叠加:犹高处往下洒注水欲使其沃者是澆字之范式。

繁体字“澆”简化为“浇”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浊:

浊:从“濁”省。

浊:繁体字写作“濁”。

《说文解字》:“濁,水。出齐郡厉嬀山,东北入巨定。从水、蜀声。”。

(水:参见四画之三“水”)

(蜀:参见十三画之十“蜀”)

水、蜀两范式叠加:犹水中若有会把身子包起来之虫子者是濁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2153页:“(浊)浊水。出齐郡上文不言郡。此字葢浅人增之。厉嬀山。东北入巨定。厉当作广。嬀当作为。皆字之误。齐郡广、见前志。后志作齐国广。今山东靑州府益都县、县西南四里有广县故城是也。前志广下曰。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水经注曰。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水首受巨淀。淀卽浊水所注也。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一名冶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又东北流迳尧山东。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合阳水。卽长沙水也。又北迳臧氏台西。又北迳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今北阳水源出益都县西南九回山。卽古为山。东北流迳城北。又东北迳寿光县四十里。又北入淸水泊。卽古浊水也。从水。蜀声。直角切。三部。按浊者、淸之反也。诗曰。泾以渭浊。又曰。载淸载浊。”

繁体字“濁”简化为“浊”是根据古人(异体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连字都不会写,凭什么说五格剖象不准,不信写两个字你数一下

学会五格剖象法其实并不困难,首先阴阳五行理论是基础一定要熟悉,五行生克的顺序一定要搞清楚,关于阴阳五行理论之前的文章已经做了讲解,在这里就不继续叙述了。

其次五格剖象是从姓名的笔画推算出来的,所以汉字笔画统计一定要准确,稍有差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推算出来的数理完全不准确,推算结果也完全错误。统计笔划数一定要使用繁体字,而且要以《康熙字典》中的偏旁部首和笔划数为准,本文主要说一下笔画统计要注意的情况。

比方说三点水旁的字,仅仅从字面看只有三画,但是三点水在康熙字典中属于水部,所以三点水要写为水,计算的时候按照四画才对。比方说“洪”字,从字面看是九画,而实际应该为十画。像这样的部首有很多,下面我举几个最常见的部首例子。

草字头,字面为3画,但是繁体字草字头应写作“艸”,实际为六画,所以完整的草应该为十二画。

月字旁不是四画,而应该是“肉”六画,比方说胡字,应该是十一画而不是九画。腹字是十五画,而非十三画。

辶之旁应该写作走,按照七画计算。所以只要是辶之旁部首的字都要按照七画计算。

王字旁,遇到这种偏旁的字,很多人认为这是王字旁,这个偏旁应该读作斜玉旁,写作玉,是五画而不是四画,比如琼字,应该是十三画。玲字应该是十画。

竖心旁应该写作心,四画。像怕字应该是九画,恒字应该是十画。

左耳刀旁应该写作阜字,是八画,比如常见的陈姓,繁体字是十六画。

右耳刀看起来和左耳刀一样,就是位置不一样,一个在字的左边,一个在字的右边,右耳刀应该写作邑字,七画,像那字应该是十一画。这两个偏旁比较有代表性,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作为偏旁使用起来的写法完全不一样,笔画也不一样。

类似的偏旁特别多,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把最基本的偏旁部首和字的笔划数先搞明白,这是使用五格剖象法的第一关,否则以后得到的结果都是错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