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再一次站在了英国沙士顿的一座小屋外。
而这个小屋,正是47年前,她和前夫徐志摩,一起生活过的房子。
看着眼前似乎熟悉,却已经很陌生的场景,张幼仪感觉恍如隔世。
沉默半响,她对着旁边的现任丈夫苏纪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现在真的没法想象,我曾经那么年轻过!”
曾经的这里,对张幼仪来说,是一个满怀悲愤的伤心地。
在这里,她怀上了小儿子彼得。
但也在这里,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还说出了令她绝望的五个字:把孩子打掉!
岁月如梭,如今的张幼仪回首往事,已经没有了当初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再觉得往事有多么不堪再提。
剩下的只有平静,和对时光逝去的缅怀。
张幼仪与徐志摩
再次踏上康桥,故地重游,张幼仪才真的感觉到,这里真的很美。
不愧是徐志摩笔下,那个最美“夕阳中的新娘”。
如今的张幼仪,已然不是当初怀着身孕却被惨抛弃时的模样。
虽然韶华远去,但她身边,却真正有了爱人的陪伴。
而她之所以会与丈夫苏纪之站在这里,是因为苏纪之对她说:
“你50岁前的人生,我没来得及参与,所以我要把它都补上。”
依稀记得,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情话:未来的某一天,你终将会遇到一个人,他会追完你所有的动态,会听你讲完所有的过去。而这个人,便是最爱你的那个人。
“遇见”苏纪之和张幼仪,使我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徐志摩是一个诗人,而诗人大多是浪漫的。
于是,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极具“浪漫”的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
所以,他写下了最美的情诗,为林徽因;说出了最甜的情话,对陆小曼。
然而,在这些浪漫的背后,却还有一个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张幼仪。
相比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这样万众瞩目的女神来说,张幼仪在徐志摩的故事中,存在感很低。
这不是因为她的人生不够精彩,只是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罢了。
无论任何一个时期,“八卦”似乎都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天性。
所以,没有足够多茶余饭后谈资的张幼仪,就这样很自然地被吃瓜群众们,忽视掉了。
但在我看来,张幼仪的人生,一样的精彩且令人赞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公公徐申如
张幼仪,出生于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幼仪从小到大,其实都生活在一个封建式的家庭中。
在她三岁时,母亲曾经想要给她缠足,幸好二哥张君劢(mài)因为心疼妹妹,阻止了母亲。
因此,张幼仪逃过了缠足的厄运,也让她成为了整个张家中,第一个拥有“天足”的女人。
不过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张幼仪没能成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孩,只是在结婚前两年,简单地读过两年女子师范。
后来,张幼仪的四哥,任职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嘉趝,因公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时,意外看到了徐志摩考卷中的一篇文章。
他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徐志摩的不凡,对他大加赞赏。
张幼仪(右二)与兄长张君劢(左一)
因此,他主动给徐家当家,也就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将二妹嫁给徐志摩的意向。
当时的徐家,是浙江著名的实业家族,资产丰厚。而张家,则算得上是政界名门。
两家联姻,更是强强联合。
于是,张嘉趝很快就收到了徐父的回信。
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对于自己毫无所觉就莫名有了一个未婚妻的徐志摩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什么令人愉快的消息。
而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志摩脱口而出的一句:“乡下土包子”!
这句话也为这段婚姻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1915年底,15岁的张幼仪,在家人的安排下,从女子师范学校辍学,嫁给了徐志摩。
凭着张、徐两家的地位,张幼仪的这场婚礼,办得自然十分豪华。
不说徐家摆出的数百桌喜宴,单就张幼仪的嫁妆,就绵延数十里,一辆火车都装不下。
然而,就在当地的百姓,都还在对这场世纪婚礼津津乐道时。
备受祝福的两位主角,却已经卸下了婚礼上的华丽面具,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幼仪是非常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温婉贤惠型的女人,但天性浪漫的徐志摩,显然并不想要这样一个妻子。
即使婚后三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也没能多得到丈夫的一丝关怀。
张幼仪抱着刚出生的儿子
实际上,婚后的三年里,徐志摩一直以求学之名,长时间独自在外面生活。
而张幼仪则秉承出嫁前母亲的教诲,足不出户,留在徐家大宅侍候公婆。
在这几年里,张幼仪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跟着婆婆,在院子里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张幼仪唯一一次,为自己打算过的事情,便是写信给母校,也就是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回去完成未完的学业。
但最终,还是被儿子、公婆,以及家中琐事绊住了手脚,而未能成行。
1918年8月,也就是儿子徐积锴出生后没多久,徐志摩便前往美国留学,至此与张幼仪母子完全分隔两地。
直到两年后,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来信。
徐积锴(右一)回乡祭祖时所摄
这时,他才在妻兄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给张幼仪寄回去一封信,让她带着儿子,前往美国团聚。
后来的张幼仪,曾经回忆过她与徐志摩重逢时的场景:
当轮船到达马赛港时,倚靠着船舷等着上岸的张幼仪,看见了徐志摩正站在岸上东张西望的人群中。
但只这一眼,她的心就凉了大半截。
她完全没有在徐志摩的表情中,感受到任何与“喜”字有关的情绪。只有满脸的不情愿。
而两人见面后,张幼仪完全没有感受到丈夫的关怀,只有对于她装扮上的挑剔。
因为当时徐志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她去买了新衣服和皮鞋。
即使张幼仪穿在身上的那身中式服装,也是她为了与丈夫的再见,精心挑选出来的。
徐志摩的母亲与孙子徐积锴
随后,徐志摩找了一家照相馆,拍下了他们两个唯一的一张合影,便赶紧如完成任务一般,寄回了家里。
然而,不论徐志摩有多么的不情愿,他们夫妻二人还是在沙士顿安顿了下来。
而且很快地,张幼仪再次有了身孕。
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不仅没有缓和他们夫妻间的关系,反而将其彻底推向了结束。
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甚至得知她怀了身孕后,他留下的也只有冷冰冰的5个字:把孩子打掉!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对林徽因发起猛烈追求。
为了不让这段婚姻,成为束缚他的锁链,此时的他只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当时的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她要被丈夫“休”了的意思。
而在她的理解中,但凡女子被休,即意味着她犯了错,或者违背了“七出”之条。
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
张幼仪自问,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更谈不上犯了“七出”的哪一条。
所以,对于离婚,她坚决不同意。
但面对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拉回来的。
因为谈话失败,徐志摩便干脆离开了家,从此消失在张幼仪的生活中。
至此,张幼仪明白,她的这段婚姻,大概真的到头了。
怀着身孕,且没有依靠,张幼仪自然也没法在美国继续待下去了。
于是,他转道巴黎,投奔了当时正在法国的二哥张君劢,不久后,又跟着兄长,一起到了德国。
张幼仪曾经说过,她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两个阶段:去德国前和到德国后。
去之前的她,凡事都怕;去之后的她,则一无所惧。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22年初,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小儿子彼得。
而也就这此时,一直杳无音信徐志摩出现了,带着离婚协议书。
在得知徐志摩匆匆赶来,是为了能尽快回国追求林徽因之后。
张幼仪撑着产后尚未恢复的身体,平静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从此,放了徐志摩自由,也让她自己解脱。
经过了这段失败的婚姻,张幼仪下定决心:之后的她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不要再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坐完月子后,张幼仪为小儿子请了一个保姆,自己则开始苦练德语。
随后,她进入了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在德国的三年时间里,张幼仪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德国,获得幼儿教育的硕士学位,更找到了自信和新的人生支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然而,张幼仪的不幸却并未就此告别。
1925年3月,她年仅3岁的小儿子彼得,因患腹膜炎,不幸离世。
丧子之痛,让张幼仪经历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甚至一度心痛至死。
但最终她挺了过来,以凤凰涅槃之姿,开始了新的人生。
小彼得去世时,身为父亲的徐志摩,正因与陆小曼的婚外恋闹得满城风雨,而避走欧洲。
接到父母的消息后,徐志摩赶往柏林,也算是送儿子最后一程。
在这里,他见到了完成蜕变的张幼仪。
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他用这样一段话,形容了这个被他抛弃的前妻。
“如今(幼仪)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这是从10年前结婚时认识后,徐志摩的第一次以夸赞的口气,提到张幼仪。
次年,张幼仪在八弟张禹九的劝说下,回到了中国。
也是在这时,她以一代女强人的姿态,驰骋在中国的商业战场。
在四哥张嘉趝的支持下,张幼仪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对于商业,一开始的张幼仪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但不得不说,于此道而言,张幼仪算得上是一个天才。
她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能如鱼得水般的掌控银行运行全局。
而在她的管理下,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历经三十年不倒,甚至一度创造了储蓄资本超两千万的奇迹。
除了银行董事外,张幼仪还同时担任着,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
“云裳”,是上海第一家时尚服装公司。
在经营之初,便凭借新颖的样式、独特的风格,风靡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云裳的成功,让上海时尚圈,彻底记住了张幼仪的名字。
而当初徐志摩口中的这个“乡下土包子”,却已经逆袭成了能够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风云人物。
除此之外,不论是社会党财管的时的威风八面,还是战争时,以屯积军用染料,赚得百倍利润的奇迹壮举。
都证明着,新生的张幼仪,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成为了上海滩当之无愧的一代“商业女王”。
张幼仪手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幼仪移居到了香港。
在这里,年至半百的张幼仪,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苏纪之是一位大夫,就住在张幼仪的楼上。
而当时的张幼仪,儿子儿媳都在国外留学。她则独自带着孙儿们,生活在香港。
小孩子调皮不听话,经常会有些磕磕绊绊,或者头疼脑热的感冒等小毛病。
作为邻居,又身为医生的苏纪之。自然是近水楼台,帮了张幼仪不少忙。
所以,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便渐渐熟识了起来。
张幼仪了解到,苏纪之也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目前独自带着四个十多岁的孩子生活。
一个大男人照顾这么多小孩,实在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作为他帮孙子看病的回报,张幼仪也尽可能地帮忙苏纪之,照顾这几个孩子。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这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生活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1953年,在相识了三年多后,苏纪之终于鼓起勇气,向张幼仪求婚。
面对着苏纪之真诚的目光,已经孀居31年之久的张幼仪,明显感觉到自己有些心动。
但本质上来讲,除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一面外,骨子里的张幼仪,还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
像那种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家人感受的举动,永远不会发生在张幼仪的身上。
所以,在苏纪之求婚的第二天,张幼仪提笔写了三封信,分别寄给儿子和两位兄长,向他们征求意见。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得到儿子和兄长的同意与祝福后,张幼仪终于放心地敞开心胸,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此,张幼仪在苏纪之的陪伴中,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18年。
他们一起在香港开医馆,一起追寻年轻,彼此缺席的时光和脚步。
直到1972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临终前,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抓着爱人的手,与她承诺:答应你了,下辈子还一起过日子,我绝不反悔。
张幼仪墓碑
16年后,90岁的张幼仪,在睡梦中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儿孙们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在墓碑上郑重地刻上了四个字“苏张幼仪”。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浪漫,叫“以你之姓,冠以我名”。
背负了半辈子徐志摩前妻这个头衔的张幼仪,在离开之后,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向世人宣扬着,她后半生的幸福和归属。
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对作诗一窍不通?很多人觉得极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地发生在了徐志摩儿子徐积锴身上。
作为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的长子、后来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徐积锴自出生开始便受到了极大的期待。
根据张幼仪在自传《小脚与西服》中的回忆,徐积锴出生后所有的吃穿用度全是贵重的家什,就连他出生后的第一个玩具竟也是用象牙雕刻的如意,公公徐申如说,这是寓意:“如意之君”。
那个年代孩子的夭折率高,所以,为了能让宝贝孙子健康长寿,徐申如还用徐家一百个亲戚送来的贺仪,打造成了一把精致的小铁锁。后来,这把小铁锁还被用一条金链子栓在了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锁住孩子的百岁阳寿。
而在给长孙取名字时,徐家上下也是相当费周章。最终定下的“徐积锴”三字,“积”是徐家族谱上这一代规定的名字,而“锴”则是一种良铁,铁代表着刚强、正直、果断、公平。
徐家为这个孩子取的小名叫“阿欢”,意为他给徐家带来了欢乐,也寓意他一生都开心快乐。
小积锴刚刚满百天时,徐申如便按照家乡的习俗让他抓了一次周。所谓的“抓周”,就是在孩子面前摆上各种象征职业的物件如尺子(裁缝)、算盘(商人)、毛笔(读书人)等让他抓。抓到什么就表示这孩子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也代表他一生的前途。
所不同的是,寻常的“抓周”都是孩子一岁时,可徐积锴的抓周却被提前到了百天,这也足见徐家对这个长孙的看重。
抓周那天,小小的徐积锴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堆物件,他先是伸手摸了摸算盘上的珠子,然后又摸了摸裁缝的尺子,最后,他抬起小手一把抓起了父亲徐志摩用过的毛笔。
徐申如看到孙子抓起了毛笔立马兴奋地乐开了花,他抱起孙子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喊道:“徐家又要出一个读书人了”!
因为当时政府曾下放的律令里,都会加上“铁笔不改”四字,所以徐申如断定自己的孙子阿欢将来一定可以做官。
然而,让徐申如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长大后的徐积锴所从事的职业与他当初的设想竟截然不同:他想让长孙做官,他却先做了土木工程师后和祖父一样成为了商人。而他的这种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的死和母亲的影响有关。
1931年11月19日,因出轨其他女子而与张幼仪离婚近十年的徐志摩遭遇飞机身亡。这一年,徐积锴年仅13岁。
父亲死后,由于他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拒绝承认徐志摩死亡的消息,徐积锴便在母亲的嘱咐下与舅舅一同前往收尸。这是徐积锴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因为当时年纪尚小,所以他并未被允许太看清父亲的面容。这最后一次死别,终究只是匆匆。
实际上,徐积锴对这个“父亲”的印象一直如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那般“淡淡”的。徐积锴刚刚出生后不久,本就不满意张幼仪的徐志摩自觉已完成“延续香火”任务毅然出国留学。
于是乎,徐积锴幼年时间陪伴在身边的仅是祖父母、佣人和母亲而已,至于父亲,对徐积锴而言,仅仅是信里的存在罢了。对儿子徐积锴,徐志摩的感觉也从来淡淡的,所以即便在信里,他也是最后才提及。往往,提及阿欢两句后,他便会意思性地提一下妻子张幼仪。
1921年,张幼仪在其二哥张君劢的动作下终于取得徐申如和徐志摩准许出国,这期间的阿欢一直单独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一如既往地,阿欢对父亲的印象依旧非常浅。
1922年,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次子徐德生,满月时,徐志摩迫不及待地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也是从这年开始,徐积锴成为了单亲。这期间,一直到张幼仪回国,他都只能和祖父母在一起。
1926年,徐志摩即将与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结婚时,徐积锴的母亲张幼仪被爷爷徐申如召回。当时的徐积锴已经7岁了,他已经出落成了少年徐志摩的模样。
很难想象,当时的徐积锴再次见到父母时的心情。但很显然,父亲徐志摩对他的心情根本没有理会过,毕竟,从始至终,他都只把这个儿子当成自己给父母交差的存在罢了。
徐志摩不在乎,张幼仪却格外看重。此时的张幼仪刚刚痛失次子,她的全部母爱自然全部转移到了长子徐积锴身上。加之她一直对自己缺席儿子成长多年心有愧疚,她对儿子自然更加看重。
初与儿子团聚后,张幼仪整晚整晚地睡不着。张幼仪的失眠,除了兴奋外,更多是担忧。当时已经从国外接受先进教育和先进育儿理念的她,深深为儿子当时所受的教育感到忧虑。她极其担心若一直由祖父母抚养儿子,他很可能会被隔代宠溺所毁。
于是,为了儿子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张幼仪大着胆子向公婆提出:她要单独抚养儿子徐积锴。
张幼仪的这个要求出口后,徐申如夫妇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们舍不得孙子,另一方面他们也深觉隔代抚养的弊端。最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张幼仪的请求,这是因为他们对现在的张幼仪已经有了足够的信任。没错,她已经由昔日儿子口中那个“乡下土包子”,成长成了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了。显然,没有人比她更适合抚养长孙徐积锴。
回到母亲身边后,徐积锴很快适应了和母亲一起的生活。中国有句谚语叫“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这话从来是有道理的。母亲的细腻和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永远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母亲,才会为了孩子的成长舍弃一切。
后来的张幼仪曾遇到无数追求自己的男人,其中就包括大才子罗隆基,可每一次,张幼仪都选择了拒绝。张幼仪是不想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吗?不是,她只是想更好地照顾儿子。
张幼仪的良苦用心,徐积锴是懂的。因为懂得,所以他总是格外听母亲的话。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只要是母亲交代的,他都谨记于心。
在耳濡目染下,长相酷似徐志摩的徐积锴慢慢地在性情上越来越像母亲了。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里,多数时候祖父母也与他们一起生活。后来,徐积锴才知道,祖父母是因不满继母陆小曼的种种愤而北上与母亲一起生活的。
祖父母最初找到了张幼仪母子时,徐积锴虽开心至极,却也很是意外。当时他虽然年纪还小,却也懂得此时的母亲和祖父母已不是一家人。
于是,后来张幼仪为祖父母在自己家隔壁买了房子安顿后,徐积锴终于忍不住问母亲了。
那天晚上,张幼仪正要结束伏案工作时忽然发现有人站在身后。她转身发现儿子正披着一张小被单站在门口,她忙走过来问:“怎么不睡,快回床上。”徐积锴却撅着嘴不肯回房,张幼仪意识到儿子似乎有心事,于是她弓着身子问:“怎么了?”
徐积锴沉默了半晌后终于开口了:“你跟他(父亲)不在一起了,怎么还管爷爷奶奶呢,你会管多久?”
张幼仪听完后直起腰认真看向儿子道:“他们是你的爷爷奶奶,你是他们的孙子,妈妈管他们是应该的。”徐积锴听完后眼眶立马湿了,转身回房时走到房门口处,他又转头看向母亲道:“妈妈,谢谢你。”
很难想象,最后为徐申如夫妇送终的竟也是前儿媳张幼仪。母亲做的这一切,儿子徐积锴全部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母亲从未和他提过“情义”二字,但他早已在母亲的言行举止中懂了这个字眼。
相比其他孩子,从小深受善良母亲影响的徐积锴比一般孩子心地更柔软。长大后,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徐积锴在众多的专业中选择了就业更容易的土木工程专业。
张幼仪当然懂得儿子做这种选择的背后用意,但她并没有阻止。
1938年,在张幼仪的安排下,徐积锴与长相美丽的张粹文结成了连理。两人结婚后先后生下了三女一子,也是在这之后不久,即1947年,徐积锴向母亲提出想前往美国留学。
在思量了一夜后,张幼仪决定让儿媳张粹文随儿子一同前往美国留学,自己独自抚养四个孙子。她做这样的选择,显然是为了不让儿媳重蹈自己的覆辙。须知,当时自己被抛弃,不就是从丈夫独自出国留学开始么。
临行前,张幼仪对儿子徐积锴说:“你是有读书人的基因和商人的基因的,这两样,我都不想你丢。”徐积锴听完后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不考虑生计而单纯考虑个人喜好。
就这样,徐积锴终于在职业上做了第二次规划:他在学习土木工程的同时,也开始在哥伦毕业大学学习经济学。而妻子张粹文则留在特拉法根设计学院学习设计。
从张幼仪的言辞间可以听出,她希望儿子和父亲一样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毕竟,这样一来,她才好告慰死去公公的亡灵。可最终的结果让她失望了,至始至终,徐积锴对诗文创作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即便他在文辞上拥有过人的天赋。
对于这一切,后来徐积锴自己的解释是:“我对作诗一窍不通,根本不是那块料,我是务实派。”
而张幼仪则认为,儿子徐积锴没有成为如父亲那般的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受父亲的影响太小了。这点,徐积锴自己是认同的,他后来曾数次在采访中说:“我对父亲的印象说不上来,我对他的全部认识几乎都是从书本里来的。”
后来,被逼问对父亲的印象时,徐积锴只得很有些茫然地说:"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
若徐志摩九泉之下知道儿子对自己的评价竟全部来自书本,不知他自己会作何感想。
相比对父亲印象的“淡”,徐积锴对母亲的印象则截然相反。他不仅一再表示自己受母亲影响极深,还曾在母亲遇到心上人征求他意见时写下了一封曾感动无数人的《答母书》,在这封信里,他写到: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一句“母如得人,儿请父事”,直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试想,哪一个被辜负的女人,在欲再婚时听到儿子说“你若再婚,我将把他做父亲看待”时,能不感动落泪呢!
从这些温暖的字句里也可看出,徐积锴对母亲一生遭际充满了怜惜,所以,他比谁都希望母亲得幸福。从另一方面看,他言辞中流露出的种种也表明他对父亲昔日于母亲的所为也是心有芥蒂的。
1972年,张幼仪二婚丈夫苏纪之辞世,苏辞世时他们已经相伴近二十年。苏纪之辞世后,徐积锴前往料理了后事,之后,他将母亲接回了美国养老。
为了不影响母亲已经持续了无数年的生活,徐积锴选择了在离自己家最近的地方单独安顿母亲。平日里她想独居就能独居,想与儿孙共享天伦时便可见到儿孙……
1988年,已88岁高龄的张幼仪在子孙的陪伴下安静地辞别了人世。她的三孙女徐行曾说,祖母离世时徐家已四代同堂,她离世时面带微笑,曾嘱咐后人在其墓碑上刻“苏张幼仪”四字。
的历史虽短暂,但有许多爱恨鲜明的人物故事,不得不说短暂又经典。
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明的时期,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婚姻和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看法不一
追求西方自由思想的年轻人向往自由恋爱,他们极力反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包办婚姻,例如鲁迅,张作霖,徐志摩……。但是最终都没有摆脱包办婚姻的宿命。
1922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起文明离婚事件。这桩离婚事件的男主角正是中国近代诗人徐志摩,女主角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张幼仪。离婚时,夫妻两人共同生育了大小两个儿子。在当时这一起离婚事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议论纷纷……
穿越百年历史,回味故事。我们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起西方文明离婚事件女主角张幼仪的内心世界,感受张幼仪善良大度的内心情感。
张幼仪妥协命运的前半生
张幼仪出生在江苏一户大户人家,家里生了12个孩子,张幼仪排行第 。其二哥和四哥都是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学习。尚未完成学业的她,被四哥张嘉璈的安排成亲。
四哥给张幼仪安排的对象是当时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的合股人之一,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
1915年12月5日,与素未谋面的徐志摩在上海拜堂成亲。
当天,新郎徐志摩便满脸不屑的嫌弃新娘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这是一个不幸婚姻的预兆。
在外人眼里的徐志摩温文尔雅,可对待张幼仪从结婚直到离婚,都是一幅冷若冰霜的态度。因为在徐志摩心里包办的婚姻是牢笼,是禁锢,是枷锁,是他想逃脱又逃脱不了的宿命。
结婚后3年,张幼仪终于为徐家生下了长孙徐积锴。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到来改变对待妻子的态度。
在徐志摩的心里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作为独子所负担的传宗接代的任务,现在任务完成自己也就自由了。
同年,刚刚生下长子的徐志摩选择离开家庭,离开故土,为了实现远大抱负到美国和英国留 学。
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金融。三年后,徐志摩因为学习优异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欧美留学期间,徐志摩深深受到西方浪漫文化的熏陶,为日后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奠定基础。
徐志摩在外留学期间,张幼仪在家里独自带儿子徐积锴,体贴照顾徐家二老。为徐志摩承担了为人父,为人子的所有责任。
也就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认识了他一生喜欢,却求之不得的女神林徽因。
在自由浪漫的国度里,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热烈追求……
1920年,张幼仪实在忍受不了孤身一人的孤苦,决定到英国与徐志摩团聚。
张幼仪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她刚刚踏上英国的土地,密集的人群里来迎接自己的丈夫衣着西装礼服,系带白色围巾。这是结婚多年以来,张幼仪第一次看见徐志摩身穿西装礼服的样子。但是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妻子的到来而高兴,反而一脸无奈与不屑……
夫妻两人同居在英国沙士顿。异国他乡徐志摩对妻子依旧爱理不理的态度。因为此时的徐志摩已另有喜欢,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正在轰轰烈烈地恋爱。就连和朋友在一起,徐志摩都用英语交流,故意为难张幼仪,不让她听得懂。
不久之后,张幼仪再次怀孕。当张幼仪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情况时,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去打胎。”张幼仪担忧打胎可能会死人。徐志摩无情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所有人都不坐火车了吗?”
此时的张幼仪对徐志摩心如死灰,在张幼仪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徐志摩提出离婚,张幼仪毫不犹豫同意离婚。
形单影只的张幼仪在异国他乡十分无助,虽然同意离婚,可是张幼仪始终不同意打胎,无助的他只能求助远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
在二哥的帮助下,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二儿子彼得。从怀孕再到生产都是张幼仪独自在异国他乡一个人承受辛苦,丈夫徐志摩的心早就扑在了梦中情人林徽因的身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方文明离婚事件
1922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桩文明离婚事件。
张幼仪被迫和徐志摩在德国柏林离婚。在思想不开明的年代,被丈夫休掉的女人都会受到无数的谩骂和指责。社会各界对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事件议论纷纷,许多人把错误的矛头指向无辜的张幼仪,认为女子被丈夫修掉,过错方就是女子。
对于婚姻身心疲惫的张幼仪,没有精力去理会其他人的不理解。不幸福的婚姻似乎让她明白了女性自强独立的重要性。此时的她最需要的是把自己变成有能力的女强人。
张幼仪后半生的蜕变之路
张幼仪的一生可以分为离婚前和离婚后两部分。离婚前的张幼仪与命运妥协,遭遇不幸,离婚后的张幼仪反抗命运,收获幸福。
张幼仪带着儿子彼得到法国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随后有跟随二哥去到德国。为了改变自己,张幼仪选择到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在异国他乡一个有语音障碍女人,一边学习进修,一边带小孩,一边学习德语。但是困难并没有把张幼仪打倒,反而使她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女性。
1925年,不幸再次降临张幼仪的身上,她和徐志摩的小儿子彼得患病离世,死亡的时候不到三岁。
1926年,因为不想生活在丧子之痛的环境中,张幼仪选择回到上海。
而此时张幼仪的二哥张嘉璈成为是中国银行总裁,在金融界颇具影响力。
因为可以讲一口流利的德语,1927年张幼仪被东吴大学聘请到学校教授德语。看似幸福的日子渐渐到来,可是没过多久教授德语的工作被人取代了。
一年后,在二哥的协助下,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对于金融业务不熟悉的张幼仪十分刻苦认真工作,事事亲力亲为,几年的时间将把银行转亏为盈。
有过几年,张幼仪在上海滩的声誉越来越有影响。在九弟的帮助下,她出任上海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一职。云裳服装公司是当时上海滩最有名气的时装公司,当时的社会上层明星,名媛都以穿云裳服装为荣。
在张幼仪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离婚后顽强蜕变的女子的身影。张幼仪的成功除了出身背景优越的因素,还有她在困境面前没有选择妥协,一点一点塑造自己的原因。
徐志摩多情的一生
与张幼仪离婚后,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热烈追求。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放弃英国的学业,回到北平。可是林徽因父亲反对二人之间的交往,这段恋情以分手告终。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加拿大举行婚礼。后来林徽因与徐志摩成为朋友,两人一直都有书信交流。
而一生多情的诗人徐志摩又怎么会在追求女神失败后不再有新欢呢?
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徐志摩认识了当时的名媛陆小曼。此时的陆小曼已经得有夫之妇,丈夫正是徐志摩的老同学王赓。
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影响两人暗生情愫。
王赓是一名军官长年南征北战的生活,让他极少陪伴在陆小曼身边。而喜欢无拘无束的陆小曼经常到处吃喝玩乐,王赓的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陆小曼,让她更加自由快乐。
抛开陆小曼风流的性格,陆小曼也是当时社会的名媛,她擅长绘画,诗歌,精通法语,还是一名女性外交官。这些优点让徐志摩十分喜欢。
两个人从好朋友迅速发展成情人关系,为了可以和徐志摩光明正大在一起。陆小曼选择打掉和与王赓的孩子,离婚和徐志摩在一起。
一时之间,社会各界对于这对特殊的情侣组合流言纷纷。
1927年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随后定居上海。
两人的婚姻都不被外界看好,尤其是徐家的两位老人家根本不承认陆小曼是徐家媳妇。
于是陆小曼和徐志摩搬离徐家,到上海定居。婚后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为了供养陆小曼奢靡的生活不得不到处兼职任教。徐志摩经常在北平,上海,南京多地辗转,因为入不敷出为了节省飞机票。徐志摩不得不搭乘邮政的免费飞机。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邮政的免费飞机的安全系数非常低,空难事故时不时发生。
1931年11月13日陆小曼要求徐志摩回到上海。徐志摩回到与陆小曼的家里,两人因为生活费的问题大吵。一番争吵过后,陆小曼任性地将烟灰杆扔向徐志摩,徐志摩的眼镜被烟灰杆扔坏了,他摔门而出。
因为在11月19号要到北平参加林徽因关于古建筑的讲座,所以徐志摩来到了南京好友的家里居住。友人家距离邮政机场不远,方便徐志摩到机场搭乘邮政免费机场。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在经过济南上空时,因为发生大雾,导致飞行员看不清前方的视物,飞机撞向开山,机身着火,机上全部人员不幸丧生。
中国近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在空难中离开人间,享年34岁。
张幼仪为徐志摩处理后事
当徐志摩不幸遇上空难的消息传来时,最悲伤难过的就是陆小曼和张幼仪了。
当时的陆小曼年仅29岁,悲痛欲绝,哭得悲怆。悲伤让年轻风发的陆小曼瞬间变得苍老。
张幼仪虽然悲伤,这一刻理智告诉她一定要清醒面对。她让儿子徐积锴到空难现场将父亲的遗骸带回家里,主动到徐家操劳徐志摩的后事,安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徐父徐母。
徐父徐母因为失去了独子徐志摩,十分悲伤。张幼仪时常到他们身边代替徐志摩尽孝。
此前是徐志摩在供养陆小曼,徐志摩的离开让陆小曼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在经济方面更加失去来源,生活一度成为问题。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徐家二老同意每个月给陆小曼300块钱的生活费。后来陆小曼与医生翁瑞午同居在一起,这让徐家二老非常生气,拒绝给陆小曼生活费。
当张幼仪了解到陆小曼的处境后,代替徐家二老每个月给陆小曼300块钱的生活费,直到1940年……
就是不曾被徐志摩善待的妻子张幼仪,却善待了徐志摩身边的亲人。
晚年的张幼仪
自从与徐志摩离婚后的张幼仪,一直单身一个人生活。年轻时的事业繁忙让她没有时间谈恋爱,考虑与另一半度过余生。
直到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邻居是一位中医医生苏纪之。苏纪之是一名离异的医生,年轻时到日本求学,后来在上海行医。与张幼仪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让两个人在感情方面有着心灵上的共同语言。
在相识,相知,相爱的四年后,苏纪之主动向张幼仪求婚。可是因为在家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信念使得张幼仪面对苏纪之的求婚需要考虑到儿子的感受。张幼仪写信告诉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
在大洋彼岸的徐积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多年来他非常理解母亲的不易,希望母亲可以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支持母亲开启人生的第二春。
1953年,张幼仪与苏纪之结婚,两人开始了长达18年的夫妻生活。
张幼仪在晚年的时候和苏纪之一同到欧洲游玩,看到年轻居住过的英国沙士顿和德国柏林的时候,睹物思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不尽感慨。
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
作为一度推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关于他的后人,人们都说有无限的好奇。
百多年后,当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在无情的时间中渐行渐远时。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独自徐积锴直到今天103岁了还健在。
徐积锴与诗人父亲徐志摩不一样,在他的身上没有徐志摩对待感情的自私,也没有和父亲一样从事文学创作。在美国读书的他是一名土木工程师也是一名商人。
张幼仪前半生的不幸来源于包办婚姻,即便为徐家默默付出的行为也没能打动丈夫。丈夫徐志摩反而追求才女林徽因,名媛陆小曼。张幼仪对待这两位情敌的情感态度,让人猜不定。如今斯人已逝,好奇的人只能从她和徐志摩的独子身上了解情况。
当有人问徐积锴关于母亲的情感世界,张幼仪如何看待情敌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时候。他回答:“母亲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
是啊,张幼仪在活着的时候说过非常欣赏才女林徽因的才华,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晚年生活困难,张幼仪在经济上提供帮助。女人都是嫉妒心非常强烈的动物,但是我们从张幼仪的身上看到了大度善良的一面。
已经离我们而去一百多年,这是一个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明的时代里,无数名人为这一段短暂的历史谱写了爱恨交织的篇章。但是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记住爱的时刻,张幼仪用爱的力量化解了人生的困境,张幼仪用爱为她和徐志摩的婚姻画上了优雅的句号,张幼仪用爱感动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