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天文研究基本上是为历法服务的,历,过也,经历和经过。法,刑也,平之如水。准则和规律。历繁体字,当中一个部分,廌,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是非曲直。历法,就是观察星体运动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一些活动。
我国出土过一片记载天文历法的甲骨片,考古专家推测已经有4000年了,是目前全人类最古老的历法证据,称为甲骨历。司马迁自己搜集他所处时代能找到的历法文献,记载于《史记 历书》--历书甲子篇,可以追溯到殷商。
传说在尧帝时,让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在东南西北,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来划分一年四季。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三年一个闰月。《夏小正》《月令》《尧典》都记载了古人观察天文、物象、气象的行为。根据观察天文的规律,来安排各种活动,就是历法的主要作用。
阳历阴历与阴阳合历的区分观察太阳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阳历。采用回归年为周期,为了调整历法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偏差,会设置闰月。古玛雅历,现在的公历都是阳历。
观察月亮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阴历。采用朔望月为周期。伊斯兰历,就是太阴历,阿拉伯国家还在用。
同时观察太阳与月亮的运动规律,以回归年和朔望月为周期,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流,希腊、巴比伦都是采用这种混合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历。
真太阳时,就是真实的太阳时,这么说吧,12:00太阳正南,各个地区不一样。真太阳时的计时工具就是日晷,而不是时钟!太阳东升西落,影子指示时间,1天是360°,但不是24小时,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的,不是正圆。
24小时是一个平均值,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真太阳时。1884年10月1日,英法美德俄日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是僧一行。
中国历法的更迭融合中国的历法一直在更迭变化,夏商周被称为三正历。每年的开始和季节划分却不同,战国时才基本确定四分历,司马迁对四分历作出修订,命名为《太初历》加入二十四节气,从此以后,阴阳合历就是我国最大的主流历法。
老祖宗,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很朴素地认为,天有三个功能区,正殿是太极,外殿是天市,内殿是紫微。紫微就是天帝的地方,太极就是太微,是紫微的南宫,天市就是交易的地方。三垣就是指的这三个地方。
人看天,天就是圆的,像球体,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就是黄道。月亮升落的轨迹,就是白道。太阳在一个点走啊走啊又走回来了,这就是一周年,科普点的说法,回归年。黄道切12份,每一份都给星星命名,百十颗,合称28星宿。
七政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7个星体。天的中心,北极星,因为它动得很慢,好像不动,其它星星动得快,这不是中心是什么,很朴素的观察方法。北斗7星,就是靠近北极星的7颗星星。以前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连起来像个勺子,总在北边的天空,就是北斗七星。玉衡、开阳、摇光勺子把,斗柄,杓。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勺子身,魁。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四季就是这么来的。28宿东南西北各占7个,每一宿又包含几个星体。
春夏秋冬的区分与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四季,天上出现不同的星星,结合东南西北方位,配成四象,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北极星这一片,中宫。紫微垣,东北,太极垣,太微垣。东南天市垣。紫微垣37个星星,哈哈,我也记不住,但我知道总数。太微20个,天市19颗。
二十四节气怎么来的,把太阳在黄道的位置与气候结合,切成24份。5日1候,3候一气,一岁约等于360,24节气就画出来了。这个分法,主要是用于农耕。拿个棍子插地上,影子最短就是夏至,最长就是冬至。同时定出南北。
商周时候,一年两季节,春和秋。史书春秋,并不是只记载春天和秋天。唐代和尚僧一行,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把他老师印度善无畏的印度天文学纳入历法,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会让地球上的日影发生变化,而每一次变化就是一次时间的改变。
他选取了13个观察点,然后安排人在每个地方记录每一天的日影变化,最后将这13个点的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并得出一个准确的历法时间。他编纂修订的历法为《大衍历》。
元朝的时候又吸收了阿拉伯历法,郭守敬把他和现行的历法融合,成为《授时历》明朝又修订,改成《大统历》,清朝的时候又吸收欧洲的天文历法,推行《时宪历》。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颁布的《紫金历》,和《时宪历》基本一致。
现在使用的历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行公历,但也保留了农历。各个朝代都对历法很重视,有专门的机构和官职。秦汉太史令,司马迁就是太史公,以官职来称呼。唐代名字是太史局,宋元叫司天监,明清是钦天监。
古代新年的开始,并不是如今的元旦和立春、除夕,而是以冬至为一岁的开始。朔旦为一月的开始,夜半为一日的开始。白天通过观察阴影长短位置变化,来测定时间的工具为日晷。阴天下雨夜里怎么办呢,漏壶。因为发明这个工具的人名字叫万年,为了纪念他,将历法命名为万年历。
阴历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就是农历,本质是阴阳合历。朔望就是观察月亮,看不见月亮,朔月,最亮的时候,望月。根据圆缺变化,分成上弦下弦。阳历是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的时间间隔,目前世界通行的是阳历。太阳的升落为日,月亮的隐现为月,四季更迭为年。
上次文章中说过,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阳历)来的,这次说说农历(阴历)和公历的冷知识——农历和公历的生日多长时间才能和出生那一年一样?
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过生日的时候,和出生那一年的日子农历和公历不能同时相符?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农历和公历是怎么来的。简单的说,公历和太阳有关,更确切的说是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有关。而农历和月亮圆缺变化有关。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就是我们日历上的阴历日期,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按照每年12个月来定义,它为了和阳历的节气相适应,隔三差五要加上一个闰月,否则的话,过十几年,通常冬天过的春节,会变为夏天过。
有人说夏天过春节有什么不行?反正怎么过就是一年一次,早晚都要过。
其实夏天过春节还真不恰当,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社会,冬天已经完全收获,而且这时候一般没有农活,有饭吃、有空闲时间,正适合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还可以探亲访友。
试想如果春节在夏天,大家又要夏收,又要秋种,恨不得一天当三天用,谁还有时间欢聚一堂?谁还有时间探亲访友?那年过的什么味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阴历”,其实不是完全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决定的,它加上闰月就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因素,习惯上把这样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所谓“农历”不少人还是叫“阴历”,由于考虑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因素,通常这样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
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和习惯上的说法相一直,把“阴阳历”简单地称为农历,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说“今天是阴阳历初几”这样奇怪的话语。而且即使辛亥革命前,中国人从来不讲阳历,那时候老百姓口里的阴历,其实就是“阴阳历”。
因为现在的闰月规则,在中国是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的,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有时候把阴历称为“夏历”,甚至说这个历法从夏始的,其实这是误解,夏代有了“闰月”的历法不假,那时候仅仅是很粗略的设置“闰月”,直到汉朝前期,闰月设置基本上都在秋天以后,甚至有时候干脆把闰月放在年底,没有规律可循,可是说是很随意的,当然几年设一次闰月也是很粗略的,目的还是大体让节气和农事相匹配。
现在的闰月可不是一年加一个月那么简单,至于什么规则,我以后的文章在介绍。
前面已经说过,“阴阳历”和“纯阴历”的区别其实就是因为加上了闰月,并且大家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也还在阳历和阴历并用,像中东北非一些阿拉伯国家,他们也有阴历,不过他们的阴历没有闰月一说,所以他们的开斋节所在的季节总是在变化,尽管一年一次,节日在春夏秋冬都有可能。
现在我们知道农历时间和公历时间是不同的星球运行产生的结果,这完全是大自然的安排,因此,按照不同的星球运行而产生的计算时间方法产生的时间也不可能一致,就是说农历和公历不会每一个月都一一对应,这个月也许公历1号是农历初一,下一个月就不是这样了,第二年差别更大。
为什么要用农历闰月来适应公历而不是相反呢?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东升西落,一昼一夜就是一天,可以非常方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而月亮东升西落时间却看起来很没有谱,有时候早上在东方,有时候晚上在东方,所以通常人们只是把月亮一朔一望定为农历的一个月,其实这也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是一年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同步。
但是不同步不代表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又会相遇,这就像两个人在体育场跑步,一个人十分钟跑三圈,另一个十分钟跑四圈,他们尽管除了起跑时间在一起,其它时间都不在一起一样,但是总有一个时间会再次相遇。
只不过这时候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跑了一圈。
农历和公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也会回到原来一个人出生那一年的相符时间,比如你出生那一年是农历六月初一,公历七月一号,总有一年,这两个日子又会一样。
那么到底多少年这两个日子又会相遇呢?这当然要根据公历和农历各自的运行规律来确定。
现在知道,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59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即使采用闰月的办法,如果每年加一个月,肯定不行,因为一年只有12.368个朔望月,加的太多了;那就三年加一个月行不行?显然也不行,因为三年多出1.104个月,加一个月又少了,经过推算,如果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所以说,人的生日要想和出生那一年农历和公历一样,应该是19年的倍数,例如19、38、57、76.、95……周岁那一年,这样说来,一个人哪怕活一百岁,这样的年份也不超过五次。
尽管这些年份是你两个历法的生日日期相同,但是别忘了这些计算都是带小数点的数据,实际那一年可能相同,也可能差一天,但是如果从天文学的理论来说,那一天24小时之内,地球和月亮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应该是近似一样的。
正像前面跑步的例子一样,在某一个时间点,跑道和他们两个人也会回到他们起跑时间相同的相对位置。
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用万年历查一下,你在那几个年龄年份,是不是和出生的那一年,农历和公历生日又碰到一起了?
在中国,有农历阴历,民间就把春节称为“农历新年”,为什么不叫阴历新年呢?农历和阴历一样吗?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
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一日”,相对于公历新年“元旦”来说,就是“农历新年”。
什么是“农历”?农历起源于夏朝,最早的历法是《夏小正》,历史上我国农历一生超过102部历法,今天的“农历”是沿袭历史多次融合演变修订而成的。
“农历”最初是黄河流域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明的历法。汉民族一直是农业民族,所以创造的历法不仅是日历,也包括季节时令,节气,用来规范农业生产,指导农民种植收获,所以,农历对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农历”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故历史上又被称为“汉历”“夏历”。
“农历”中所包含的“干支纪元”、“闰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历法的独有的,在国际上,“二十四节气”的设置,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农历”是我国民间的叫法,其实,农历就是“阴阳”合历。说白了,民间所说的农历,指的就是农历和阴历合在一起混用的阴阴历。
“农历”的主要特点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加入了阳历的成分,以便更好地反映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农历的一个月有29或30天,一年共有12个月,再加上一个闰月来调整四季的变化。在农历中,每19年会有7个闰月,这种闰月的设置使得农历能够较好地反映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阴历”,也称殷历、太阴历或月亮历,它主要是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依据,每个月的天数相对固定。阴历的一年分为12个月,354天,没有闰年。阴历的月份和日期基本上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来决定的。
阴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历,它是根据农历,也叫太阳历进行编制的一种历法,因为受到自然界阴阳交替、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所以常常被称为“农历”。在人们生活中,“农历”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口语习惯,
阴历也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农民根据阴历的月份和节气来确定播种、收获和耕作的时间。许多传统节日都是按照阴历来庆祝的,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阴历还运用于宗教节日,如佛教、道教和儒教,也使用阴历来庆祝节日和纪念日。在中国,结婚看日子喜欢用阴历,人们计算自己的生日也用阴历,因为阴历生日更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出生时的星图。
但是,阴历和农历相比,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四季变化和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缺陷。
我们知道,农历是指根据太阳历进行编制的一种历法,其起点是冬至,一年被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不同。
而阴历是一种以月相周期为基础计算时间的历法,其起点则是月朔,以每个月的首个新月为分界,把整个周期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为起点,以晦日为结束。
阴历的核心就是以“月相周期”为基础的时间计算方式。阴历每年大约有354天,所以相对于太阳历,阴历每年会慢10到12天,需要通过“闰月”的方式来调整。
相对于阴历来说,农历就不一样了,它的二十四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这些节气反映了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立春节气,就标志着春季播种的开始,农民就知道在这个时候开始种植春季的作物了。而阴历主要作用在于计算月份和日期,它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影响就不如农历了。
总的来说,农历和阴历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混用和误用现象。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不同,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制定依据、计算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日常使用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
自古以来,不管是阴历还是农历都被一直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祭祀等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生日的习惯,尤其是小孩子,不仅可以收到礼物,还有美味的蛋糕。人们常说“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十月怀胎,一朝生娩,生孩子的痛苦,只有当了母亲的人才懂。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的生日应该好好庆祝,约着朋友一起花天酒地,唱歌跳舞,进行嗨起来。然而,在生日这一天,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自己的母亲。
什么是阳历?什么是阴历?在我们国家,有2种计算日期的单位。一种是阳历,另一种是阴历。
阳历又被称为公历或者西历,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为基础的一种算法。每个月都有固定天数,从28天到31天不等,一年总共有365天或者366天。
阴历又被称为农历或者夏历,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基础的一种算法,每个月大约29天或者30天。为了让农历和阳历尽量保持一致,通常会在农历当中增加一个“闰月”来平衡两者的差距。闰月一般在正常的月份之后,所以阴历的1年当中,会有12个月或者13个月。
中国人过生日的由来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来自于佛教,因为佛教文化当中非常重视诞辰日。即便是现在,观音菩萨、佛祖的诞辰,很多地方都会大肆庆祝。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百姓也开始纷纷效仿,给老人、小孩过生日。只要双亲健在,有条件的家庭,每年的生日都会设酒宴庆祝。即便是父母已经亡故,孩子的周岁生日也是照办的。
生日,过阳历还是过阴历?因为我们国家有两种历年,阳历和阴历大概差11天左右,所以生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过。那么,生日应该过阳历还是阴历呢?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人应该采用阴历过生日。
首先,在中国的古代,只有阴历一种历年。而且,中国人非常讲究“生辰八字”,不管是结婚还是乔迁等喜事,都需要通过生辰八字来寻找良辰吉日。而“生辰八字”,就是采用阴历的生日。
阴历过生日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而西方的阳历过生日才流行几十年。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也都是阴历过生日比较好。
其实,不管阳历过生日还是阴历过生日,都没有什么忌讳。怎么合适怎么来,自己和家人的意愿最重要,只要意见统一,过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生日,都无伤大雅。
过生日的一些禁忌1、年龄逢“10”不过生日
九乃数之极,并且九和“久”是谐音,代表着长长久久,寓意很好。古代的帝王,都用“九五之尊”来形容自己。
“月盈则亏”,九已经是最大的数字,再往下就是10,有一个“零”,代表着没有的意思。并且,10代表着圆满,是十全十美的意思。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随意,才有了年龄逢10,不过生日的说法。
2、73岁,84岁不过生日
按照传统的说法,老人过了60周岁生日以后,就不能大张旗鼓过生日了。尤其是73岁和84岁,在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虽然比较迷信,但是老人年纪大了,都会比较忌讳这些说法。因此,生日可以提前一年过,比如73岁的生日,在72岁的时候过。84岁的生日,在83岁的时候过。
还有一种说法,古代都是尊崇儒家思想,遵循孔孟之道。而圣人孔子在73岁的时候去世,孟子在84岁的时候去世。平常人不能够逾越,所以不在这两个年岁的时候过生日。
其实,老人年纪大了,精神和体力都比较差。最好不要大张旗鼓过生日,简单意思一下就好了,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过生日只是一个纪念意义,过阳历还是阴历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家人意见统一,选择哪个都一样。不过,按照几千年的传统习俗,还是选择阴历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