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咤电影中,太乙真人以三花聚顶救了哪咤和敖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还真的不知道“三花聚顶”是什么,但听到这个词,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来自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自我们的根。
比如“东皇”一词,来自《楚辞》的九歌中的东皇太一;比如青丘来自《山海经》的南山经;比如琼瑶来自《诗经》的《卫风·木瓜》;比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名字都出自《诗经》,徽因出自《大雅·思齐》,思成出自《商颂·那》,等等。
三花聚顶这个词,出自我国道教文化。道家自古有炼丹一说,而炼丹又分为外丹和内丹。火药的发明就与道家的炼外丹有关,各种草药炼制成为药丸也与外丹有关。而内丹的炼制,则是指个人向内的修行,并非是指有形的某种物质。
为什么这么讲,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中,常以各种比喻来代替某些精神方面的内容。如果读《诗经》,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来说,《关雎》中,以关关雎鸠起兴,其实就是在以动物的情感来指代人;比如《常棣》中,以常棣花来指代兄弟亲情,原因在于常棣花并蒂开,与一奶同胞的兄弟有着共同的特点。
《诗经·小雅·常棣》首句为“常棣之华”,意思是指常棣花散发着光彩,为了简洁起见,可以认为在古语中“华”通“花”。三花聚顶中的“花”也通“华”,意思是三种精华之物聚集在上方。
如果有人对于道家的“花”感兴趣,可能还会听过一本书叫做《金花的秘密》,是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推崇的吕祖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当然从上述内容仔细分析,我们其实也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我国所谓道家、儒家其实在文化层面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划分。
仔细阅读我上面所写的文字。首先,内丹并非有形的物质;其次,花也并非有形的物质,而是一种感受到的类似花朵的光华;最后,聚是荟聚的意思。就人而言,三花聚顶指的是人体的精华聚集在上方,这种精华并非有形的,而是指无形的精、气、神。
在现代人看来,“精气神”已经无法分清楚,虽然我们也在用精神、气血这样的词。在上古时期,人们将这精、气、神得特别清楚,如同分清天空的日、月、星那么分明。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可以理解成组成部分。就是说人体是由“精”构成,但是无形,看不见摸不到。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
气指的是人体的运行动力。用现在的话说,是人体的内部循环。就是说人体内部要动起来,比如消化、吸收、血液循环等等的动力来自何方?在传统文化中将这种动力认为气。
神指的是人体表现出来的情况。比如看到一个人聪明睿智,眼睛炯炯有神、皮肤有光泽等等。所谓神,是一种外现。
综上所述,“三花聚顶”是指通过自身的修行,把无形的精气神炼化,最终实现虚空破碎。萧廷芝在《金丹大成集》中说:“三花聚顶,神气精混而为一也。”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三花聚顶在我国道家文化中确实存在,对人的好处可谓大有裨益,没有比这个再有用的了。
1、指肾气、真气、心液,合而为一,上聚于脑。见《西山群仙会真记》:“三花者,三阳也。肾气乃阴中之阳;真气则真阳中之阳也;心液之气,乃阳中之阳。”《钟吕传道集》:“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以返天宫,是皆元者也。”又:“金液练形,则骨体金色而体出金光,金花片片而空中自现,乃五气朝元,三阳聚顶,欲超凡体之时,而金丹大就之日。”2、即神、气、精合而为一,上聚于脑。三华,指玉华、金华、九华的合称,实为精、气、神之代称。见《摄生纂录·金丹问答》:“三花聚顶,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聚也。”《潜确类书》:“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虚,名三华聚顶。”指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精气神三化合聚于上丹田,如草之开花结子,是为内丹炼成。
应用领域三华聚鼎气功招式:两脚踩气回收,左前右后。双脚成“T”字桩,左脚在前,脚尖向右成“一”,右脚在后,脚尖向前成“丨”。同时,双手成阴阳“T”字手,阳掌在外,阴掌在内,阴掌掌指对身体.明掌上阳掌下,阳掌下沉“海底”。阴掌上与顶平,双掌阴阳交变翻掌贯气,阴上阳下轮转练气。阳下阴上,阳掌下沉“海底”,阴掌上与顶平,翻掌贯气。阴上阳下,阳掌下沉“海底”,阴掌上与顶平,翻掌贯气。阴上阳下至命门之处,阴阳相交为一遍。共练九遍。
参考文献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古健青.《中国方术辞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4.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道家所说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宫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
三花聚顶
人花 -炼精化气,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为种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淫欲,精不妄泻,则精满不思淫,铅花生矣;
地花 -炼气化神,人之生存赖以气,心必空於下焦,无惊无恐,无忿无怨,则气平顺,道畅通,中气足而不思食,银花生矣;
天花 -炼神还虚,精气虽足,无神者,则其体无光,其人无命,故神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执不着,神满不思眠,常清常醒,则脱壳还虚,归入虚空境界,则金花生矣;
五气朝元
一、心藏神,后天为识神,先天为礼,空于哀,则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
二、肝藏魂,后天为游魂,先天为仁,空于喜,则魂定,东方青木之木气朝元。
三、脾藏意,后天为妄意,先天为信,空于欲,则意定,中央黄帝之土气朝元。
四、肺藏魄,后天为鬼魄,先天为义,空于怒,则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
五、肾藏精,后天为浊精,先天为智,空于乐,则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气朝元。
以上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归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归原无极本体,而达圆通究竟。
在哪咤电影中,太乙真人以三花聚顶救了哪咤和敖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还真的不知道“三花聚顶”是什么,但听到这个词,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来自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自我们的根。
比如“东皇”一词,来自《楚辞》的九歌中的东皇太一;比如青丘来自《山海经》的南山经;比如琼瑶来自《诗经》的《卫风·木瓜》;比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名字都出自《诗经》,徽因出自《大雅·思齐》,思成出自《商颂·那》,等等。
三花聚顶这个词,出自我国道教文化。道家自古有炼丹一说,而炼丹又分为外丹和内丹。火药的发明就与道家的炼外丹有关,各种草药炼制成为药丸也与外丹有关。而内丹的炼制,则是指个人向内的修行,并非是指有形的某种物质。
为什么这么讲,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中,常以各种比喻来代替某些精神方面的内容。如果读《诗经》,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来说,《关雎》中,以关关雎鸠起兴,其实就是在以动物的情感来指代人;比如《常棣》中,以常棣花来指代兄弟亲情,原因在于常棣花并蒂开,与一奶同胞的兄弟有着共同的特点。
《诗经·小雅·常棣》首句为“常棣之华”,意思是指常棣花散发着光彩,为了简洁起见,可以认为在古语中“华”通“花”。三花聚顶中的“花”也通“华”,意思是三种精华之物聚集在上方。
如果有人对于道家的“花”感兴趣,可能还会听过一本书叫做《金花的秘密》,是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推崇的吕祖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当然从上述内容仔细分析,我们其实也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我国所谓道家、儒家其实在文化层面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划分。
仔细阅读我上面所写的文字。首先,内丹并非有形的物质;其次,花也并非有形的物质,而是一种感受到的类似花朵的光华;最后,聚是荟聚的意思。就人而言,三花聚顶指的是人体的精华聚集在上方,这种精华并非有形的,而是指无形的精、气、神。
在现代人看来,“精气神”已经无法分清楚,虽然我们也在用精神、气血这样的词。在上古时期,人们将这精、气、神得特别清楚,如同分清天空的日、月、星那么分明。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可以理解成组成部分。就是说人体是由“精”构成,但是无形,看不见摸不到。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
气指的是人体的运行动力。用现在的话说,是人体的内部循环。就是说人体内部要动起来,比如消化、吸收、血液循环等等的动力来自何方?在传统文化中将这种动力认为气。
神指的是人体表现出来的情况。比如看到一个人聪明睿智,眼睛炯炯有神、皮肤有光泽等等。所谓神,是一种外现。
综上所述,“三花聚顶”是指通过自身的修行,把无形的精气神炼化,最终实现虚空破碎。萧廷芝在《金丹大成集》中说:“三花聚顶,神气精混而为一也。”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三花聚顶在我国道家文化中确实存在,对人的好处可谓大有裨益,没有比这个再有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