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黄竞欧(哲学博士)
2017年5月,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抬起两次脚称为“步”,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主张“化性起伪”,认为就天生的性情方面而言,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荀子消解了在战国末年贵族与平民因血缘而固有的界限,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根据唯物辩证法,世界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伴随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持续消亡。从整体上看,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但是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要想进入下一个阶段,就必须依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任何发展都必须经历点点滴滴的、扎实的积累过程,不存在跨越曲折的阶段而直接达成目标的方式。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而促使人自身不断迭代、不断进步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学习。
时至今日,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更加便利地获知远在万里之外发生的新闻;而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切割也成为很多网络媒体博得关注的一种新形式。只言片语的金句,或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箴言式”解读可能会因其文字的直白醒目而引发我们的共鸣,从而带来一种即时的满足感,但是这种片段化的知识却不足以帮助我们获得长足进步。唯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点滴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夯实自身的学养。
点滴的积累,既是一种实践行为也是一种意识。放眼人类的发展史,社会的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的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将这样的规律安之于个体也是如此,首先应当树立不断积累的意识,戒骄戒躁、不急于求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切实地付诸实践,并报有耐心、恒久地坚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从“跬步”到“千里”的转化,实际上就是量变和质变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体现,想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重复这种转化,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放弃。
作为党员,只有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段我们党重视并善于学习的历史。只有继续坚持这种学习精神,才能使我们党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潮中继续前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0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黄竞欧(哲学博士)
2017年5月,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抬起两次脚称为“步”,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主张“化性起伪”,认为就天生的性情方面而言,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荀子消解了在战国末年贵族与平民因血缘而固有的界限,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根据唯物辩证法,世界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伴随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持续消亡。从整体上看,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但是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要想进入下一个阶段,就必须依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任何发展都必须经历点点滴滴的、扎实的积累过程,不存在跨越曲折的阶段而直接达成目标的方式。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而促使人自身不断迭代、不断进步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学习。
时至今日,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更加便利地获知远在万里之外发生的新闻;而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切割也成为很多网络媒体博得关注的一种新形式。只言片语的金句,或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箴言式”解读可能会因其文字的直白醒目而引发我们的共鸣,从而带来一种即时的满足感,但是这种片段化的知识却不足以帮助我们获得长足进步。唯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点滴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夯实自身的学养。
点滴的积累,既是一种实践行为也是一种意识。放眼人类的发展史,社会的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的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将这样的规律安之于个体也是如此,首先应当树立不断积累的意识,戒骄戒躁、不急于求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切实地付诸实践,并报有耐心、恒久地坚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从“跬步”到“千里”的转化,实际上就是量变和质变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体现,想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重复这种转化,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放弃。
作为党员,只有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段我们党重视并善于学习的历史。只有继续坚持这种学习精神,才能使我们党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潮中继续前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编者按:党的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重温总书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擅用书所引述用典,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读书观,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之路!
【释义】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的意思。本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大量运用比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段话中,荀子以设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认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接着,他进一步申述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离。这句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可能汇聚成江河大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经过这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便一目了然。
【解读】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书记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他多次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勉励党员干部勤奋学习,指出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还用中国古人孔子、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的勤学故事,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关于读书之法,总书记认为要勤学苦学,抛开功利,摒弃浮躁,发扬“三个劲头”: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为此,他引用西汉刘向《说苑》中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鼓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是新时代每一位奋斗者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事业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人生搏击的能量!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劝学(节选)〔先秦〕荀子
一、重点词语点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二、重点语句翻译
0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0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4.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0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0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07.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0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言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0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02.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0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0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二)古今异义
0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02.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03.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三)词类活用
01. 名词做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02.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03.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04. 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高处)
③积善成德 (善,善行)
05. 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
06.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专一)
(四)一词多义
01. 于
①寒于水 (比)
②取之于蓝 (从)
02. 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并且)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而且)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地)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是)
⑤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⑦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⑧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03. 利
①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②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04. 之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05. 假
①善假于物也(借助)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06. 疾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②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07.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③以为妙绝(极了)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关系)
08. 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③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五)文言句式
0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0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03.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0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0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06.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07.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师说 〔唐〕韩愈
一、重点词语点译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 】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 】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 】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 】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二、重点语句翻译
0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0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0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04.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05.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06.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0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08.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09.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 不拘于时,学于余。
12.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文言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0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0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
01.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02. 从而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03.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大多数人
04.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
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三)词类活用
01. 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成群)
02. 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师,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03. 名词意动
①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04. 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05. 形容词意动
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四)一词多义
01.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
⑤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⑥则耻师焉(拜师)
02.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⑥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⑦古之圣人(的)
⑧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03.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04.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05.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06.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07.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08.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文字)
09.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五)文言句式
01.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02. 状语后置
①学于余。
②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03.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04. 被动句
不拘于时
赤壁赋 〔宋〕苏轼
一、重点词语点译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 】,正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况吾与子渔【 】樵【 】于江渚【 】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二、重点语句翻译
0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02.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0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04.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05.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06.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07.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08.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09.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1.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2.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文言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0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着)
02. 山川相繆(“繆”通“缭”,环绕 )
03. 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
01. 斗牛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项目
02. 白露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03. 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不解的样子
04. 美人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漂亮的女子
(三)词类活用
01. 名词用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02. 名词用作动词
①下江陵(攻占)
②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03.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04.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整理)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05.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四)一词多义
01. 东
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②东望武昌(向东)
02. 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远看)
03. 下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下面)
04. 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往)
②如怨如慕(像)
05. 歌
①扣舷而歌之 (唱)
②歌曰 (歌词)
③倚歌而和之 (曲调)
06. 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 (永远)
②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五)文言句式
0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02. 状语后置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03. 定语后置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客有吹洞箫者
04.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05. 宾语前置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又何羡乎?
③而今安在哉?
登泰山记 〔清〕姚鼐
一、重点词语点译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 】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二、重点语句翻译
01.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02.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03.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04.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05.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06.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07.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08.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三、文言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01.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02. 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03.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五色)
(二)古今异义
01. 至于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02. 平方
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名词
(三)词类活用
01. 名词作状语
①汶水西流(西,向西)
②济水东流(东,向东)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
02. 名词作动词
道少半(道,走、走路)
(四)一词多义
01. 当
①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②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③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02. 余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②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03. 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②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04. 限
①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②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05. 及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②及既上(等到,介词)
③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06. 云
①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07. 日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②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③是日(天,名词)
08. 漫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②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五)文言句式
01. 判断句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③余所不至也
02. 定语后置句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②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