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四)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楚 丛 但 邸 豆 奉
楚氏图腾释义
【释义】楚,丛林灌木,又叫荆。甲骨文的楚字,上部是一林字,表示灌木丛林。下部则由不规则的“口”和“止”组成。表示人们穿越丛林,山中寻宝。
得姓始祖:熊绎
始 祖 地:湖北江陵、河南滑县
郡望堂号:江陵、新平;秉德堂、刚介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70位/约2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59位
【起源】楚姓主要源自:芈姓、姬姓
1、源于芈姓,出自周成王给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记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后迁都于郢城(今湖北江陵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氏。在史籍《姓解·四八·林部》中记载:“楚,颛顼之后也。”关于此说,在史籍《通志·二六·以国为氏》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楚氏,芈姓。本国号荆,迁郢后改称楚。楚之先出颛顼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诛之,而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成王举文王之功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曰荆,世以名称,皆无爵号。至熊达,始强盛,伐随,使随人为请于周,以尊爵号。王室不听。熊达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师也,不幸早逝。成王举我先君,赐以子、男之田。今居楚,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子成王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开地千里。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复父兄之仇,相吴王阖闾以伐楚,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去郢,北徙都偌。今襄阳宣城西南有偌亭山,是其地也。怀王三十年,入秦不返,楚人立太子横为顷襄王。二年,怀王卒于秦,秦人归其丧。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与诸侯伐秦,不利,北徙寿春。负五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灭之为楚郡。楚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国为氏。”不难看出,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的颛顼帝高阳氏,而颛顼帝系出黄帝之后裔,所以,楚氏是黄帝后裔,自此以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掌卜大夫叫楚丘,就是该支楚氏族人。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军大将王所灭之后,楚氏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一直到了宋朝时期,楚氏族人才再度出头露脸,时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枢密使楚昭辅、骁卫上将军楚公辅、史学家楚衍、祥符科进士楚咸等等;到了元朝时期,又有著名的楚鼎;明朝时期则有进士楚荆瑞、都御史楚书佥,还有楚樟、楚淦等等一大批名人。芈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熊绎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姬林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记载:周平王庶子姬林开之后裔,鲁国上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氏。著名姓氏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
在姬林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为得姓始祖。
3、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重臣褚遂良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著名的大臣褚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纳武则天为昭仪,被贬至越南爱州,其后裔惟恐株连,遂将姓氏字“褚”改为谐音的“楚”,称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褚改楚氏”族人人口繁盛,今主要居于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带。
4、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周元王姬仁二年(晋出公姬凿元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农历11月,越国围攻吴国。晋国按与吴国的和约应当出兵援救吴国,但晋国大夫赵襄子对近些年来吴国四处张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费气力去支援如今已经没有指望了的吴国。楚隆问赵襄子:“咱们晋国历来与吴国亲昵之极,但你却犹豫不前,这是因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道:“黄池之役的时候,先王晋定公姬午与吴王阖闾曾有约定,商定两国要共同进退。今越国围攻吴国,咱们新继位的晋出公不敢废旧约,因此要出兵敌之,其实此战非晋国力所能及的,再加上中国目前正在闹粮荒,我因此而犹豫不决。”楚隆想了想说:“干脆就将这个情况让吴王夫差知道,怎样?”赵襄子奇怪地反问道:“这样行吗?”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说:“请您尝试一下就知道了。”于是赵襄子乃前往战场。他先到越军营地,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冒犯你们越国多次矣,闻您越王亲自率军讨伐,其他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让我进入吴军之阵看一看。”越王当然同意了。赵襄子进入了吴军营地后对吴王夫差说:“我们的国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于准备辅佐新君。虽然黄池之役时您与我父亲赵简子(赵鞅)在齐国有盟约要‘好恶同之。’但我们国君也有难,我不敢惮劳。您与越国之战非晋国之所能及也,具体情况让楚隆与您详说吧。”吴王夫差连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然后赠给赵襄子一箪(圆竹盒)真珠,后来又派使者问赵襄子:“句践生时忌惮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过,我如果要自杀了,晋国的太史令蔡墨将会怎么记录?”赵襄子对答:“太史什么也不会记的。”如此一来,令吴王夫差感觉到自己与晋国没任何关系了。楚隆就是以吴国盟友的颓废态度从反面严重地影响了吴国的斗志,使吴国意识到晋国已经没有什么意图再来帮助自己了,因而使晋国轻易摆脱了吴国这个包袱,由此彻底打击了吴国上下,为一年后越国彻底灭亡吴国扫清了障碍。楚隆后来还辅佐赵襄子成功地灭了智氏家族势力,促进了赵、魏、韩三家结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周天子畏惧三家的实力,不得已下诏册封三国国君为诸侯,从此开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局面。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c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喀楚特氏所冠汉姓多为楚氏、李氏等。
⑵.蒙古族克穆楚氏,世居库昆果尔(今北京永定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mucu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克穆楚氏所冠汉姓即为楚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以居地名称为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单姓为楚氏、金氏、伊氏等。
⑵.满族罕楚氏,亦称韩楚氏,满语为Hancu Hala,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楚氏、张氏、李氏、韩氏等。
⑶.满族蒙古楚氏,亦称孟郭绰氏,满语为Menggucu Hala,世居乌喇蒙古楚山(今黑龙江牡丹江楚山)、叶赫(今吉林梨树)、沈阳(今辽宁沈阳)等地,所冠汉姓多为楚氏、蒙氏等。
⑷.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满语为Taicuru Hala,源出秽貊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部波谢特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楚氏、邰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7、源于僳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僳僳族楚氏,源出僳僳族的害饶时氏部族,该支家族自称原为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中羯族石氏的后裔。后赵,由著名的羯族英雄石勒在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后赵高祖明帝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建,建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至邺城(今河南安阳临漳)。后赵强盛之时,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最强大的时候几乎统一了中国大部地区,仅有淮南地区的东晋、河西走廊的前凉、辽东地区的慕容燕等地方小与之共存。
后赵历七主,共有国祚三十二年,终因狂傲自大,强征暴敛,激发四处起义不断,被冉闵乘政局混乱,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后赵废帝石鉴青龙元年,公元350年)杀了后赵废帝,灭了后赵,大权皆落入冉闵之手,遂起建了著名的冉魏。
东晋永和八年(后赵永兴三年,公元532年),称帝于襄国的后赵末帝石祗也被冉闵消灭。之后,在冉闵所颁布的著名《杀胡令》下,生息于邺城的羯族民众二十几万惨遭屠戮,只有一小部分族人迁逃至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交界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迁徙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成为今僳僳族的先民之一,逐渐成为害饶时氏部族。
害饶时氏部族首领在宋、元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单姓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白族、苗族、傣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9、传说,楚氏出自古代贤者楚老,当为楚氏之始。著名的姓氏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有贤者楚老。”但关于“贤者楚老”,其人到底是上古人氏,还是秦、汉以后人氏,郑樵没有任何交代,因此历来说法不一。据史籍《汉书·两龚传》的记载:“王莽篡汉,龚胜耻事二姓,坚不应莽征,绝食死。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此老父隐居于彭城,彭城之地时属楚地,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被士子们引为典据。
在史籍《初学记·八贤楚老颂》中记载:“楚老潜一,寂翫无为,含真内外,载戢羽仪。”在史籍《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谢万作<八贤论>。”南朝梁刘孝标注:“万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谓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也。”北周时期的大学者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吟道:“<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倪璠注:“<徐州先贤传>曰:‘楚老,彭城之隐人也。’……楚老,谓汉世吊龚胜者也。”按此说法,楚老是在吊悼龚胜之时出现的一个人物,当为西汉末期的一个人物。龚胜,公元前68~公元11年,西汉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字君宾。少好学,通五经。初为郡吏、县令。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公元前6~前2年在位),诏征龚胜为谏大夫,屡次上书抨击刑罚严酷、赋敛苛重。后官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由于不满汉哀帝宠幸董贤,出为渤海太守,不久托病辞官,后又被征为光禄大夫。王莽秉政之时,龚胜归老乡里。王莽代汉后,强征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而龚胜甚有骨气,抗命不受,绝食十四日而死。龚胜死后,楚老出现并为其哭吊,并声称龚胜为自己的徒弟。龚胜死时已经七十九岁,楚老为其师,当高寿尤于龚胜,但时人“莫知其谁”,即其姓甚名何、籍贯、出身、家世等,都没有人知道,只有传说“楚老潜一,寂翫无为,含真内外,载戢羽仪。”
将这样一个身世迷离之人的世称作为“楚氏之始”,显然是牵强附会之说,以其作为楚氏之一源,当值得认真商榷,或有待进一步考证。
丛氏图腾释义
【释义】丛,原是草丛,丛林。引申为聚集。丛字的金文是上下结构的各种姿态的茅草组成。意指密集生长的草木。
得姓始祖:唐尧后裔 金日磾
始 祖 地:河南嵩山、湖北宜城、山东文登
郡望堂号:许昌县;许昌堂、文登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40位/约44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不详
【起源】
1、源于伊耆氏,出自帝尧时期枝国首领丛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国名纪》及《姓氏考略》、《庄子》等记载,相传上古帝尧时期有崇(今河南登封)、枝(今湖北宜城)、胥(今山东淄博)、敖(今江西上高)四个古国。丛,就是其中枝国的首领,因此称作“丛枝”。这四个古国原本都不在帝尧的联盟势力范围,而帝尧为扩张势力,征伐了这四个小国,不久即高奏凯歌,这样,枝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尧的势力范围内的一个诸侯,丛枝亦从此成为帝尧属下之臣。
在丛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车骑将军金日磾,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池北偶谈》记载,金日磾当时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岁时即为汉军大将霍去病所掳,成为汉武帝刘彻廷下一名马夫名为丛地桢,以后为汉武帝所赏识。后因金日磾指挥匈奴俘虏为大汉王朝铸金人以祭天,所以汉武帝特赐其为金氏,名日磾,封为车骑将军。汉武帝去世时,遗诏金日磾与霍去病之弟大将军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金日磾尽忠职守,不敢怠惰,后因功被封为秺侯。他的子孙后代从此累世在大汉朝廷为官,传历七代,直至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之时方逐渐衰落。金日磾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迁居于丛家岘(今山东威海文登),遂以居地“丛家岘”之“丛”字为姓氏,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丛氏正宗。
丛氏族人大多尊奉金日磾为得姓始祖。
“我是匈奴人的后裔。”丛士泳见到记者后,第一句话如是说。丛士泳,43岁,说话干脆利索,身材精壮干练,1995年工作分配来到大庆。“咱老家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金丛是一家。”他小时常听爷爷提起。但其中的历史渊源,长辈们也没给出确切答案。这些信息的碎片,却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环又一环的疑问。这些问号在父亲这一代也没有得到破解,这疑问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反而越来越强烈。这让他有了长大后到山东寻根的想法。这个想法挥之不去,成了他心中亟待实现的一个梦想。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3、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姬姓赵国丛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丛台,又称武灵丛台,位于今河内省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三百六十余亩,始建于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或称武灵丛台。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赵雍,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诸侯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赵语之子,周显王姬扁四十四年~周郝王姬延十六年(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赵武灵王勇于革新,奋发图强。相传,到公元八世纪末叶唐朝德宗李适执政时期(公元780~805年),忠臣吏部尚书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到大臣陈东初(一称陈日升)家假为家僮。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密,是同年科举挚友,是前任吏部尚书,梅伯高出任吏部尚书就是他的保举。在梅伯高被害后曾血祭祀挚友。后来他终日寻梅伯高之子不见,心里一直非常难过。这一年,陈东初与妻子儿女在梅花盛开时饮酒赏梅,暗祝梅花如开得更盛,梅家则复仇有望。不料,当天夜里风雨交加,所有的梅花几乎都被摧残,陈东初见状大失所望,准备弃家入山。陈东初的女儿陈杏元来到梅花前祝福,而梅良玉亦在梅花前暗自祝愿。第二天,果真梅开二度,陈东初大喜。在梅花二度开放时,陈东初终于得知自己家里的仆僮即梅良玉后,欣喜若狂,便将爱女陈杏元许配给他。后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东初,便奏明皇帝将陈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到大牢中。被迫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则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地行至邯郸,双双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泣血哭别。
这段感人的历史被世人记作《二度梅》。传说,在梅良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丛台之名为姓氏者,称丛氏,世代相传至今。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丛尼勒氏,亦称崇吉喇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还有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回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回族丛尼勒氏多冠汉姓为丛氏,世代相传至今。
但氏图腾释义
【释义】但,“脱也”。本义是“裼”,即脱去上衣,露出上身。后作袒,即袒露。“但”字的本义已废,今作为虚词,比如副词表示“范围”。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得姓始祖:周公旦(周文王四子)
始 祖 地:陕西商洛、河南新郑
郡望堂号:平卢
当今排序/人口:第504位/约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不详
【起源】但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源于公孙氏,出自轩辕黄帝之二子含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但氏在中国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原始汉语部族在连续不断的东迁过程中,逐渐散布整于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那片土地上,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汉人与原始东夷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原始汉人中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汉语部落的有牛氏分别通过婚姻与另一个原始汉部族的有娇氏繁衍成黄帝和炎帝部落。
黄帝与炎帝这两个亲缘部落后来为了争夺地域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了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后来,原居山东的东夷族首领蚩尤率部众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族(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率部众北进中原。东夷族与三苗族结成联盟,由炎帝一族的原属臣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传说,在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今河北省的涿鹿平原指挥部族军队大败蚩尤与夸父的联军,当场将夸父杀之。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在“涿州之野”捕获并斩杀了蚩尤。随后,东夷族、三苗族(九黎氏)余众渡黄河南迁,三苗族一直南退至长江中游,东夷族则东退至胶东的临海山区(今山东泰山),黄帝领导的华夏族由此占领了河南大部,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后来经过与东夷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即汉字正式开始出现。
据传,轩辕氏黄帝本姓公孙氏,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其赐姓者有十四人。黄帝的次子名叫含宏,生来就十分奇异,他的双手掌纹似字,左手掌纹似“人”字,右手掌纹似“旦”字。含宏成年后,身长九尺,虎背熊腰,威武骁勇,但十分仁义守信,很得黄帝的喜爱和信赖。后来,在黄帝氏族与蚩尤氏族间爆发的争战中,含宏率主力军与蚩尤氏大战于逐鹿平原,杀得天昏地暗,终得全胜。由于含宏在逐鹿之野决战中大有功勋,群臣钦佩,纷纷奏请黄帝给含宏赐姓封功。黄帝摆摆手说道:“我早就已经赐姓给他了!”群臣不解,问道:“帝给四母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十二姓氏,已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不过,这十二个赐姓里没有给二王子的赐姓呀!”黄帝笑笑说:“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两手合来就是一‘但’字。这不就是早就赐给他的姓吗!”‘但’字,就是人之初始,预示含宏将来是他自己那一族人的始祖。群臣皆恍然。
据《但氏宗谱》记载:“但氏一姓乃上古姓,轩辕黄帝公孙氏之裔也。黄帝二十五子,得赐姓者十四人。惟次子名含宏者,生而奇异,左手掌有人字,右手掌有旦字,及壮,身长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奉命与当时诸侯名蚩尤氏者战于逐鹿之野,大有功勋,群臣奏请赐姓封功,黄帝曰:‘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两手合来成一但字’。以但姓之本,非同于百家姓之编也,惟司马《资治通鉴》及《五代之志》纪载之甚详。迨至前汉文帝朝,有讳忠者赠十万禄,封河间候,即今郡望称为河内者是也。家居洛阳之浦,其后子孙散而之四方者,多有讳钦者。汉授西域都尉候有讳巴者,汉明帝时奉临朝议大夫、济阴太守有讳兴者,居汉阳是东晋惠帝时,人授金吾上将军之职,在西土交州提调六州都护府,与土番兵接界。北齐昭帝时有讳宝者,授晋阳州太守,有讳旺者授黄州路太守,有讳隆者任九江府太守,固居罗汉坛之地,即今称为莲花洞者是焉。后徙居麻城县,有讳珍者任李唐黄州麻城县令,有讳威者唐末授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南道副史,生子广,世居中州洛阳之浦邑,授德化县令,生子三:曰操、捷、拘,为南康都昌县令,因从而家焉,操为永兴县令,迁居武昌崇阳黄州之地捷,僖宗时拜嘉议大夫,官刺史,因黄巢兵变,迁瑞邑五仙乡庄舍,即今称为大湖庄但家桥者是焉。后复取颜阳山水之秀而卜宅焉,生子四曰:耕、荟、蕃、讷。人杰地灵而家道昌炽,瓜瓞绵绵,面蔓延南北,可胜言哉。立四书堂,两客馆东西二层楼,南北二蚕室,立社于东南,建先祠于水口,规模宏远,迄今基址尤。存后嗣有能兴之者,殆未可量也。越三代后有讳卿者,在后唐李庄宗时为殿前直御史,赠新邱公,传至十八世孙讳全者,娶蒲塘马氏,生元伯,伯娶武宁双溪熊氏,生子四:宗裕、成功、盛茂、明。自后族大繁衍,难以尽述。宋末年间,吕氏文德以襄阳城池归伯颜,丞相领兵下江南,逃移迁徙居外郡者多究而言之,远则郎河黄州、郧、安陆、京山等县,四川则青草、重庆,湖广则兴国、通山等县。近则建昌、德安、武宁、星子等处。皆系族焉。后世有能从面推考者。则祖宗之脉、尊卑之分,可得而明矣。”
但氏一族得姓至今,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人口稀少,却是非常古早、神圣的姓氏之一。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2、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在周成王姬诵即位后出任周公,与另一弟弟姬?#93;(召公)共同辅佐周成王。周公旦有个孙子名叫姬但,接继周公旦为周公,其后裔子孙世为周王室大夫,与召公?#93;的后裔子孙轮流为周公、召公之职。在姬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但氏正宗。
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为得姓始祖,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姜小白为首任春秋霸主,九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诸方,安定周室,一时势力遮天。周惠王姬阆十四年(燕庄公二十八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民族击败燕国,都城亦被攻破,燕庄公失国逃亡,向齐桓公求救。至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将山戎击溃并驱赶向西远遁,遂救了燕国。在此期间,齐桓公乘火打截,借机占据了燕国的大片领土不归,燕庄公恼在心里却也莫可奈何。之后,两国君主在燕国都城相互致谢后,燕庄公就亲送齐桓公回国,并假装不知不觉,热情十分地一直送齐桓公入齐国之境。按周王朝典制,诸侯国君不得随意进入他国之境,待齐桓公醒悟时,燕庄公已经入齐国之境五十里了。齐桓公已经占据了燕国大片领土,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干脆就将齐国这边境五十里之地赠送给了燕庄公。燕庄公好歹也捞回了一点损失。雷旦(今河北沙河),原是燕国之地,在漯水与灅水之间,这次就被齐国借击戎救燕之际所霸占了。齐桓公回国后,就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雷旦。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雷氏、旦氏,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旦氏族人中有将姓氏加“亻”偏旁,遂称但氏,世代相传至今,与姜姓雷氏、旦氏同宗同源,史称燕山但氏。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4、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帝王仪仗官吏但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但马”,亦称䩥马、诞马、徒马,是古代官制仪仗中的先导引马,骑于特别装饰的马队吹竽引导王室、官府的仪仗向指定地点。这种官仪形式在秦朝时期兴起,至汉、唐、宋时期大盛,成为声威显赫的象征,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国家级仪仗队。先导马队的首领亦称作“但马”,归少府制,即由太子衙门管辖。这在史籍《程式·演繁露》中有记载:“诞马犹徒马。今外官仪从有散马前行,名坐马。亦曰引马,即但马也。<辽史>中作䩥马。”
在但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但马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但氏、马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但氏源出官职,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姓氏读音皆作chú(ㄔㄨˊ),不读作dàn(ㄉㄢˋ)。
5、源于国名,出自传说中的西域古国但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传说,在强汉、盛唐时期,西域地区有一古但国,国民为犹太民族,曾一度依附于中原王朝,其国人中后来有通商于中原者,留居不返,后按汉俗以原国名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但氏,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但氏正确姓氏读音作dàn(ㄉㄢˋ)。
邸氏图腾释义
【释义】邸,本义是指先秦各国的客馆。是设在国都中的会馆,专门用来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天下贤士。邸,也是各国文武百官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会场、大厅。是先秦各国主要的政治舞台和生活场所。
得姓始祖:邸就卻、曲烈
始 祖 地:西域、山东临沂
郡望堂号:河西 中山
当今排序/人口:第449位/约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不详
【起源】邸姓主要源自:姒姓、妘姓、姜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子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氐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到了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姒巫出逃至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大夫。
姒巫后来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子孙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来有人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其氐氏史称正宗,姓氏读音皆作dǐ(ㄉㄧˇ)。该支氐氏族人尊奉太子巫(姒巫)为得姓始祖。
2、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著名的清朝学者顾东高所撰《大事年表》中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也就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坊镇的邸古城。邸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屡受周边大国的强势欺凌。在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邾庄公曹穿(邾穿)侵灭邸国之后,不久即被宋国“惩罚”击败,之后邾国开始走下坡。到了周敬王姬匄二十五年(邾隐公曹益十四年,鲁定公姬宋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邾隐公在“拔地会盟”中表现不佳,在一旁观礼的孔子的弟子子贡都认为邾隐公傲慢无礼,必将不得好死,甚至亡国灭族。由于邾隐公妄自尊大、傲慢无礼,于是在周敬王二十六年(邾隐公曹益十五年,鲁定公姬宋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冬,鲁定公便派大夫仲孙何忌率鲁国大军讨伐邾国。鲁国的军事侵略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鲁定公又增派了季孙斯、叔孙州仇两路大军,准备夺取邾国的粮仓绞邑(今山东费县)。面对更加强大的鲁国大军的侵略,邾隐公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与鲁国订立了“句绎之盟”:邾国以大量赔款并割让大片土地给鲁国,换取使鲁国撤军,这其中就有邸国之地。但鲁定公并未帮助邸子复国,而是干脆就吞并了邸国之地,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到了战国晚期的周赧王姬延五十九年(楚考烈王熊完七年,鲁顷公姬雠十七年,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大军灭了鲁国,邸国故地又被并入楚国,改称邸县,其地住民以故国之名为姓氏,称邸氏。这史籍《姓苑》中有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后有省文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姓氏读音皆作dǐ(ㄉㄧˇ)。
3、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王朝翎侯邸就郤之后。邸就郤,为汉朝时期大月氏国王侯。大月氏,也作大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
邸就郤的后裔子孙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邸氏族人尊奉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依然作dǐ(ㄉㄧˇ)。
4、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六世孙姜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五百五十七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姜石年。神农之子有姜神氏、姜农氏、姜列氏、姜厉氏和姜柱。姜厉氏后来分衍出姜丽氏和姜赖氏。神农世家自姜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姜柱生姜庆甲;姜庆甲生姜甲和姜临;姜临传姜承;姜承传姜魁;姜魁传姜明;姜明传姜直;姜直传姜厘;姜厘传姜居(哀);姜居传姜节茎。姜节茎之后有姜节、姜戏、姜克三支。姜克传姜榆罔(参卢),其后衍生姜榆、姜露、赤狄;姜戏传姜器和小帝。姜器的后裔为姜钜、姜伯陵、姜祝庸三支。姜钜之后有姜封、姜钜、姜封父、姜富父;姜伯陵生姜蜂和姜逄,姜逄生姜殳、姜延和姜鼓,姜鼓生姜灵恝,姜灵恝生姜氐。从姜氐开始衍生氐氏一族。
氏氏与姜姓的关系,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在史籍《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记述:“有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氐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因此《山海经》总结说:“太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后裔有玄氐氏。”这样,氐氏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氏→神农(姜轨、姜石年)→姜柱(炎帝)→姜庆甲→姜临→姜承→姜魁→姜明→姜直→姜厘→姜节茎→姜克→姜戏→姜器→姜伯陵→姜逄→姜鼓→姜灵恝→姜氐(姜互),从此开始有氐氏一族。姜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一直到了魏、晋以后,才逐渐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氐氏的后裔子孙繁衍有庞大的氐族群体,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期间,氐族人强盛至颠峰状态,人口将近百万。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邸氏、氐氏、低氏、狄氏、翟氏、砥氏等,姓氏读音皆作dǐ(ㄉㄧˇ)。
5、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邸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邸人,亦称互人、氐人、底人、厎人,后加“邑”偏旁称邸人、以及蚎人、䣌人等,是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以职业特征为表征的工匠名称,后成为官称,专职制作麻、木棉、丝类的毛坯布,从战国时期开始引种棉花以后,又兼制棉类毛坯布。即现代称谓的粗纺布,管理者即称邸人。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有相应的记载:“丝三邸。”在典籍《广韵》中注释:“邸,俗作?。亦作䣌。”
在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邸氏,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该支邸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chí(ㄔˊ)。
6、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要注意的是,该支邸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zhǐ(ㄓˇ)。
7、源于回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邸氏,源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实行的大移民政策,大明政府将时居河南阳翟一带的部分回族民众强行迁往山西太原地区,这部分回民因山西太原地区的别称为“晋邸”,而原居地阳翟的古称也叫“邸邑”,遂按汉俗改取之为汉姓,称邸氏,以念故居,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太原回回十大姓之一。
目前,邸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和北京地区。
得姓始祖
姜氐、太子巫(姒巫)、邸子、邸就郤。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豆氏图腾释义
【释义】豆,器皿也。豆的本义是古代吃食时所用的器皿。古文的豆字像高足盘,上面有盖,用于盛食和用餐。
得姓始祖:鬻熊、斗伯比
始 祖 地:陕西咸阳
郡望堂号:代郡
当今排序/人口:第467位/约8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不详
【起源】豆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之师傅泰豆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的造父是个名人,他是伯益的第九世孙,著名的西周王廷善御者,后世赵氏鼻祖。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中记载造父时说:“幸于周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这么一个有大功于西周王朝的人,其“善御”之技却是跟泰豆氏学来的。
据史籍《列子》记载: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是有名的驾御马车的人物。造父便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技术。开始时,造父行礼很谦恭,但在泰豆那里三年,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任何技术。造父毫不气馁,仍然更加恭敬小心第服侍师傅。泰豆看到这个徒弟如此懂得礼节,便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三年了,你可以跟我学技术了。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什么时候你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有六匹马的马车。”造父恭敬地答道:“我一切照办。”于是,泰豆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掌;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好木桩后,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于木桩之上,却不会摔交和失足。造父便开始学习走木桩,三天,就完全学会了技巧。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马车方面,就是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要牢牢记住这些!”造父恨快领会了泰豆所说的话,认真体会,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御马良师。作为造父的师傅,后来泰豆及其后裔子孙们也受到了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待考)的赏赐。
在泰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泰豆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泰氏、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òu(ㄉㄡˋ)。
2、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王族俞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明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楚有豆氏。”芈姓熊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后裔,国祖为鬻熊。鬻熊是被周文王尊为老师的贤人之一,九十岁而知“道”。当时,自周自文王以下,所有的人都向鬻熊请教,后人还把他的言论收集整理成二十二篇的《鬻子》,奉为至理名言。到周成王执政后,他将鬻熊的玄孙熊绛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绛建立了楚国,熊氏逐为国姓。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豊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其后裔有取姓氏为俞氏者,后其中有人改为喻氏;也有取姓氏为豊氏者。豊氏的后裔子孙传至汉朝时期,有个著名的大臣叫豊如意,其后代子孙遂以其字为姓氏,称豊氏。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二十四年(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荆楚地区的“豊”字即古“豆”字,是借用中原文化的字,但非指华夏族的“礼”字,因此有族人简笔为豆氏。
芈姓豆氏的古荆楚读音作tìu(ㄊㄧㄡˋ),即中原读音dòu(ㄉㄡˋ),如今仍可在汉语九大方言中的莆仙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中听到遗流两千余年的古读音。
3、源于古大理国,出自唐朝时期云南东爨宁部酋长豆圭,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首领,率众十万进兵大理,讨灭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始为步雄部,后属东爨酋部,为其分支中的宁部,即后世的宁州禄土司世系。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首阿几以浪广割与宁部酋长豆圭。豆圭可算华宁县豆氏家族有史籍记载的远祖,过去豆氏家庙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一块牌位就是祭祀豆圭的。
在豆圭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即为豆氏。该支豆氏曾在明朝时期改为禄氏,清朝时期又恢复为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òu(ㄉㄡˋ)。
4、源于官位,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官吏布小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魏王朝有负责农耕的官员,官称叫“布小豆”。这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布小豆,改为豆氏。”
布小豆氏,为北魏王朝负责长掌管农业生产的重要官员之一,与谷氏、粟氏等出于同源,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òu(ㄉㄡˋ)。
5、源于高车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族鲜于部纥豆陵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高车族(丁零族)鲜于部中有纥豆陵氏部落,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汉化为单姓窦氏、或豆氏。北魏孝文帝逝世后,北魏王朝迅速,齐王元廓在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去西魏“大统”年号,称元年,是为为西魏恭皇帝。就是这位西魏恭皇帝,他立主恢复鲜卑族的一切以往,首先就是恢复原姓拓跋氏。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已经深刻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因此在不久的隋、唐王朝时期,高车族纥豆陵氏部落仍然使用汉字单姓为窦氏、或豆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同宗同源。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òu(ㄉㄡˋ)。
6、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⑴.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⑵.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一部分窦氏族人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成为了豆氏。不过,该支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同宗同源,互易无妨。
⑶.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如在史籍《北史》中记载的豆代田,鲜卑胡,代北人,拓拔·焘执政时期拜为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后来长广公豆代田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其子叫豆周求。
⑷.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单由于豆莫娄氏部落的分支较多,因此分别改汉字单姓芦氏、莫氏、豆氏、娄氏等。
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皆作dòu(ㄉㄡˋ)。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巴哩氏,亦称巴拉氏、伯力氏,满语为Bari Hala,汉义“弹弓”、“豆”,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赫哲族、费雅喀奇勒尔族等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博氏、豆氏等。
⑵.满族博和哩氏,亦称博和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古里氏族,以姓为氏,满语为Bohori Hala,汉义“豌豆”,世居爱湖(今黑龙江瑷珲)、白都鲁(今黑龙江巴彦)、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蒲氏、豆氏、窦氏等。
奉氏图腾释义
【释义】奉,本义是承。奉字从“手”、从“卄”。表示二者同意,“卄”表示双手接受。有敬重之义。
得姓始祖:赢季昌、娄敬(汉初齐人)
始 祖 地:山东淄博
郡望堂号:桂林武陵;武陵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50位/约3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不详
【起源】奉姓主要源自:嬴姓、姜姓
1、源出嬴姓,出自秦献公第二子嬴季昌,属于避乱改姓为氏。春秋时期,秦献公嬴连(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的二儿子叫嬴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在变法运动中遭到秦孝公的迫害,因而而改姓“奉”,之后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始修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的湖南新化奉家山《奉氏族谱》中记载:“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氏’。”嬴季昌在避秦乱隐姓埋名之后,不敢向社会公开。据其族谱记录,嬴季昌在奉家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后,“才‘语其子’”,即将自家的身世告知儿子自己是秦国王公贵族的事实。
在嬴季昌的后裔子孙中,有回复嬴姓者,但多数仍沿袭先祖所更之姓,称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奉氏正宗。嬴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嬴季昌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姜姓,出自秦、汉之际齐国名士娄敬,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此支“奉”氏乃出自汉高祖刘邦属下重臣、著名的齐国奉春君刘敬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是齐国卢人(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在刘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奉氏,世代相传至今。据该支奉氏家谱文献《宁远奉氏氏族源流》的记载:“奉氏源于汉封奉春君,后以官为姓。始祖奉洞然,原籍江西泰和县鹅井塘,南宋时偕弟奉永济、奉永荣迁永郡北关外之司马塘。奉永济复迁桂阳州石马塘。奉洞然、奉永荣复迁宁远之南关外奉家山安塘,奉洞然三迁邑之东乡云塘。由奉洞然迁湘传二十八代。”#人生##国风大典##国学#
姜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娄敬(刘敬)为得姓始祖。
3、源于古越族,出自战国末期西南地区民族大迁徙,属于以历史性状称谓汉化为氏。奉氏在史籍《千家姓》中记载为“桂林族。”发源于古代生活在灵川府一带(今广西灵川)的古越民族,时有分散式模式的古越国。古越国于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熊商六年,公元前334年)被楚国征灭,破国后的越王诸子孙,为躲避战乱,分散逃亡,一支辗转至江南两广海滨一带,另有一支向岭南腹地、中南半岛迁移。在古越族语言中,“俸(奉)”字意为“分离、分散、”之意,世代相传,至今在傣族、瑶族的语言中,“俸(奉)”仍保留有原义。为纪念此次族民的大迁徙,许多古越族支均以“俸(奉)”为族号,后演化成为姓氏,称俸氏,后有人在汉朝时期简化为奉氏,至唐、宋之际普遍出现“奉”姓氏。俸氏族人在广西地区的一支大部分随当地改为了瑶族;而在云南地区的一支大部分则随当地改为傣族;但在四川、江西、湖南地区的奉氏则大多被融合于汉族。奉氏如今是湘南、湘西南少数民族中操持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瑶族大姓。讲南亚语系·高棉语族·瑶语支的盘瑶,其《过山榜·十二姓》中即有奉氏;讲汉藏语系·汉语族·平语方言的“平地瑶”,其姓氏以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高(徐)、彭(翟)十二姓为主;而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花瑶、八洞瑶中也有奉氏。#姓氏#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各民族的迁徙和不断融合,少数民族的姓氏成为汉族姓氏、或汉族的姓氏成为少数民族姓氏,都已是历史存在的事实。#国学经典#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课文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五、多音字
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í (遗民)wèi(遗赠)
六、古诗大意
从军行
【宋】范成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往事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闻传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六、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2)“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前两句诗中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的前四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标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的后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诗人的什么情态?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七、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 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图文解读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工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工字旁。
工,最早见于甲骨文,象形字,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在殷商晚期已经将其简化,把原来一端的方框形收缩为一横,同现代汉语中“工”字的写法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如图所示:
行书中的工字旁:
首横以露锋斜切入笔,向右大抗肩,不要写长;竖笔与横画左端衔接,竖身不宜正直,应整体向右倾斜,不要写长,略带撇意;下横起笔左探,角度略方,行笔先陡后平,收笔稍下压,略呈拱形,整体厚重端正。
楷书中的工字旁:
“工”字作为偏旁在字中居左侧时整体以斜取势,不要写宽,底横化为提笔,其收笔出锋指向下一笔画的起笔处。行书中可直接将“工”字连写为一笔,使其书写更加连贯,如下面的攻、巧、项、左等例字。
具体字例:
差 chā chà chāi chài cī
工 gōng
功 gōng
攻 gōng
巩 gǒng
贡 gòng
巧 qiǎo
巫 wū
项 xiàng
左 zuǒ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