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日,先生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的次日向全中国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作为中华元年元旦。从此,中国的历式开始采用西历。
西历,格里高利历,以诞辰为元年(有历史学家认为有史料提示耶稣的诞辰可能在公元前4年)。
先生的《改历改元通电》中提到的黄帝纪年采用的是宋教仁先生所主张的以黄帝20岁登基即位之年为癸亥年,次年为黄帝历纪元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推算方法。也就是说黄帝纪元的4609年11月13日为公历1912年1月1日,即公元1年为辛酉年(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特征之一。它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次搭配构成的六十甲子为一个循环来纪年。
那么,公历纪年与干支纪年如何简单快速换算?
因为公元4年为甲子年,公历纪年与农历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可以概括为口诀如下:
“公元后前数正负,
减三除十看余数。
正余天干零为十,
负余加十为干序。
地支减三十二除,
正余为序零为亥。
地支负余加十二,
公元前年加一再。”
将公元后和公元前的纪年数字分别看作正数和负数,减去3之后,数值不足10或12(公元前为大于-10或-12)的直接作为余数;数值大于10或12的(公元前为小于-10或-12)的分别以10和12整除之后得到余数。余数为正数的情况下,余数即分别为天干和地支的序号。余数为零的情况下,天干为十(癸),地支为十二(亥)。余数为负数的情况下,天干和地支分别加10和12。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所有公元前的纪年数字都需要再加1,才是正确的天干和地支序号。也就是说所有公元前的公历纪年数字是在减2之后进行除10和12的余数计算。
例1. 公元16年:(16-3)/10后余3,(16-3)/12后余1,丙子年。
例2. 公元1年:(1-3)后余-2,天干序号为 -2+10=8,地支序号为 -2+12=10,辛酉年。
例3. 公元前7年:
方法1,天干序号[(-7)-3]/10余数为0,0+10+1=11,即1,地支序号[(-7)-3]余数为(-10),(-10)+12+1=3,甲寅年。
方法2,[(-7)-3]+1余数为(-9),天干序号(-9)+10=1,地支序号(-9)+12=3,甲寅年。
例4. 公元前2698年:天干序号[(-2698)-2]/10余0,0+10=10,地支序号[(-2698)-2]/12余0,0+12=12,癸亥年。
依据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的《的国家标准文件(编号GB/T 33661-2017),现行农历年的干支纪年以1984年2月2日0时至1985年2月19日24时的农历年为甲子年。
干支还可用以纪月、纪日、纪时。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以1949年10月1日的农历日为甲子日,六十日一循环。
农历的月和时辰与十二地支固定配合。月与时辰的天干可以根据月份所在年和时辰所在日的天干推算出来。
现行农历以冬至(winter solstice)所在农历月为子月(十一月),其后的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正月。即随夏历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故天干为甲和己的年份正月的天干为丙。余者依次类推。闰月重复前一月的干支。
农历日24个小时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平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又平分为八刻,每刻15分钟。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子时从北京时间23点起至第二日凌晨1点,其余十一个时辰依次类推。天干为甲和己的农历日子时的天干为甲,余者依次类推。
1912年1月2日,先生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的次日向全中国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作为中华元年元旦。从此,中国的历式开始采用西历。
西历,格里高利历,以诞辰为元年(有历史学家认为有史料提示耶稣的诞辰可能在公元前4年)。
先生的《改历改元通电》中提到的黄帝纪年采用的是宋教仁先生所主张的以黄帝20岁登基即位之年为癸亥年,次年为黄帝历纪元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的推算方法。也就是说黄帝纪元的4609年11月13日为公历1912年1月1日,即公元1年为辛酉年(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特征之一。它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次搭配构成的六十甲子为一个循环来纪年。
那么,公历纪年与干支纪年如何简单快速换算?
因为公元4年为甲子年,公历纪年与农历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可以概括为口诀如下:
“公元后前数正负,
减三除十看余数。
正余天干零为十,
负余加十为干序。
地支减三十二除,
正余为序零为亥。
地支负余加十二,
公元前年加一再。”
将公元后和公元前的纪年数字分别看作正数和负数,减去3之后,数值不足10或12(公元前为大于-10或-12)的直接作为余数;数值大于10或12的(公元前为小于-10或-12)的分别以10和12整除之后得到余数。余数为正数的情况下,余数即分别为天干和地支的序号。余数为零的情况下,天干为十(癸),地支为十二(亥)。余数为负数的情况下,天干和地支分别加10和12。因为没有公元0年,所以所有公元前的纪年数字都需要再加1,才是正确的天干和地支序号。也就是说所有公元前的公历纪年数字是在减2之后进行除10和12的余数计算。
例1. 公元16年:(16-3)/10后余3,(16-3)/12后余1,丙子年。
例2. 公元1年:(1-3)后余-2,天干序号为 -2+10=8,地支序号为 -2+12=10,辛酉年。
例3. 公元前7年:
方法1,天干序号[(-7)-3]/10余数为0,0+10+1=11,即1,地支序号[(-7)-3]余数为(-10),(-10)+12+1=3,甲寅年。
方法2,[(-7)-3]+1余数为(-9),天干序号(-9)+10=1,地支序号(-9)+12=3,甲寅年。
例4. 公元前2698年:天干序号[(-2698)-2]/10余0,0+10=10,地支序号[(-2698)-2]/12余0,0+12=12,癸亥年。
依据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的《的国家标准文件(编号GB/T 33661-2017),现行农历年的干支纪年以1984年2月2日0时至1985年2月19日24时的农历年为甲子年。
干支还可用以纪月、纪日、纪时。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以1949年10月1日的农历日为甲子日,六十日一循环。
农历的月和时辰与十二地支固定配合。月与时辰的天干可以根据月份所在年和时辰所在日的天干推算出来。
现行农历以冬至(winter solstice)所在农历月为子月(十一月),其后的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正月。即随夏历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故天干为甲和己的年份正月的天干为丙。余者依次类推。闰月重复前一月的干支。
农历日24个小时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平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又平分为八刻,每刻15分钟。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子时从北京时间23点起至第二日凌晨1点,其余十一个时辰依次类推。天干为甲和己的农历日子时的天干为甲,余者依次类推。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历法,记录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文现象。与阳历不同,农历的日期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天文观测和历法规则进行推算。下面将介绍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
一、确定农历年份
农历的基本单位是月,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不固定,而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和节气来确定。农历的起点是春分日,即每年的春分日是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公历(阳历)的日期确定农历的年份。农历的年份通常比公历的年份小,所以需要进行换算。具体的换算方法是:如果公历的月份大于农历的月份,那么农历的年份就等于公历的年份;如果公历的月份小于农历的月份,那么农历的年份就等于公历的年份减一。
二、确定农历月份和日期
确定了农历的年份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历法规则推算农历的月份和日期。农历的月份根据农历年份的天干地支来确定,每年的天干地支组合有60种,称为“六十甲子”。根据农历年份和月份的天干地支,可以确定农历月份的名称。
农历的日期则需要根据天文观测和历法规则进行计算。农历月份的长度不固定,有的月份为29天,有的月份为30天。农历的日期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根据历法规则,确定每个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即公历的哪一天对应农历的第一天。
2、计算农历月份的天数:根据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计算该月份的天数。如果该月份是闰月,则天数会增加。
3、确定农历日期:根据公历的日期和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计算农历的日期。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公历的日期减去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再加一,即可得到农历的日期。
需要注意的是,农历的日期是以阴阳历的交替为基础的,所以在计算农历日期时,需要考虑闰年的影响。闰年是指公历的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其它月份的天数不变。在计算农历日期时,如果遇到闰年,需要对闰月进行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天文观测、历法规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农历的日期。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如有错误,欢迎修正!
上次文章中说过,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阳历)来的,这次说说农历(阴历)和公历的冷知识——农历和公历的生日多长时间才能和出生那一年一样?
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通常过生日的时候,和出生那一年的日子农历和公历不能同时相符?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农历和公历是怎么来的。简单的说,公历和太阳有关,更确切的说是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有关。而农历和月亮圆缺变化有关。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就是我们日历上的阴历日期,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按照每年12个月来定义,它为了和阳历的节气相适应,隔三差五要加上一个闰月,否则的话,过十几年,通常冬天过的春节,会变为夏天过。
有人说夏天过春节有什么不行?反正怎么过就是一年一次,早晚都要过。
其实夏天过春节还真不恰当,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社会,冬天已经完全收获,而且这时候一般没有农活,有饭吃、有空闲时间,正适合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还可以探亲访友。
试想如果春节在夏天,大家又要夏收,又要秋种,恨不得一天当三天用,谁还有时间欢聚一堂?谁还有时间探亲访友?那年过的什么味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阴历”,其实不是完全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决定的,它加上闰月就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因素,习惯上把这样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所谓“农历”不少人还是叫“阴历”,由于考虑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又考虑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因素,通常这样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
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和习惯上的说法相一直,把“阴阳历”简单地称为农历,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说“今天是阴阳历初几”这样奇怪的话语。而且即使辛亥革命前,中国人从来不讲阳历,那时候老百姓口里的阴历,其实就是“阴阳历”。
因为现在的闰月规则,在中国是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的,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有时候把阴历称为“夏历”,甚至说这个历法从夏始的,其实这是误解,夏代有了“闰月”的历法不假,那时候仅仅是很粗略的设置“闰月”,直到汉朝前期,闰月设置基本上都在秋天以后,甚至有时候干脆把闰月放在年底,没有规律可循,可是说是很随意的,当然几年设一次闰月也是很粗略的,目的还是大体让节气和农事相匹配。
现在的闰月可不是一年加一个月那么简单,至于什么规则,我以后的文章在介绍。
前面已经说过,“阴阳历”和“纯阴历”的区别其实就是因为加上了闰月,并且大家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也还在阳历和阴历并用,像中东北非一些阿拉伯国家,他们也有阴历,不过他们的阴历没有闰月一说,所以他们的开斋节所在的季节总是在变化,尽管一年一次,节日在春夏秋冬都有可能。
现在我们知道农历时间和公历时间是不同的星球运行产生的结果,这完全是大自然的安排,因此,按照不同的星球运行而产生的计算时间方法产生的时间也不可能一致,就是说农历和公历不会每一个月都一一对应,这个月也许公历1号是农历初一,下一个月就不是这样了,第二年差别更大。
为什么要用农历闰月来适应公历而不是相反呢?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东升西落,一昼一夜就是一天,可以非常方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而月亮东升西落时间却看起来很没有谱,有时候早上在东方,有时候晚上在东方,所以通常人们只是把月亮一朔一望定为农历的一个月,其实这也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是一年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同步。
但是不同步不代表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又会相遇,这就像两个人在体育场跑步,一个人十分钟跑三圈,另一个十分钟跑四圈,他们尽管除了起跑时间在一起,其它时间都不在一起一样,但是总有一个时间会再次相遇。
只不过这时候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跑了一圈。
农历和公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也会回到原来一个人出生那一年的相符时间,比如你出生那一年是农历六月初一,公历七月一号,总有一年,这两个日子又会一样。
那么到底多少年这两个日子又会相遇呢?这当然要根据公历和农历各自的运行规律来确定。
现在知道,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59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即使采用闰月的办法,如果每年加一个月,肯定不行,因为一年只有12.368个朔望月,加的太多了;那就三年加一个月行不行?显然也不行,因为三年多出1.104个月,加一个月又少了,经过推算,如果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所以说,人的生日要想和出生那一年农历和公历一样,应该是19年的倍数,例如19、38、57、76.、95……周岁那一年,这样说来,一个人哪怕活一百岁,这样的年份也不超过五次。
尽管这些年份是你两个历法的生日日期相同,但是别忘了这些计算都是带小数点的数据,实际那一年可能相同,也可能差一天,但是如果从天文学的理论来说,那一天24小时之内,地球和月亮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应该是近似一样的。
正像前面跑步的例子一样,在某一个时间点,跑道和他们两个人也会回到他们起跑时间相同的相对位置。
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用万年历查一下,你在那几个年龄年份,是不是和出生的那一年,农历和公历生日又碰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