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寒
家(jiā)对(duì)国(ɡuó),治(zhì)对(duì)安(ān)。地(dì)主(zhǔ)对(duì)天(tiān)官(ɡuān)。
坎(kǎn)男(nán)对(duì)离(lí)女(nǚ),周(zhōu)诰(ɡào)对(duì)殷(yīn)盘(bān)。
三(sān)三(sān)暖(nuǎn),九(jiǔ)九(jiǔ)寒(hán)。杜(dù)撰(zhuàn)对(duì)包(bāo)弹(tán)。
古(ɡǔ)壁(bì)蛩(qiónɡ)声(shēnɡ)匝(zā),闲(xián)亭(tínɡ)鹤(hè)影(yǐnɡ)单(dān)。
燕(yàn)出(chū)帘(lián)边(biān)春(chūn)寂(jì)寂(jì);莺(yīnɡ)闻(wén)枕(zhěn)上(shànɡ)漏(lòu)珊(shān)珊(shān)。
池(chí)柳(liǔ)烟(yān)飘(piāo),日(rì)夕(xī)郎(lánɡ)归(ɡuī)青(qīnɡ)锁(suǒ)闼(tà);
砌(qì)花(huā)雨(yǔ)过(ɡuò),月(yuè)明(mínɡ)人(rén)倚(yǐ)玉(yù)栏(lán)杆(ɡān)。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分别叫“小寒”、“大寒”,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民间有谚语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确,小寒一到,就意味着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可以说,“寒”、“冷”、“冰”、“冻”这四个字,几乎构成了冬天的全部。那么,古人为什么偏偏选择“寒”字来命名节气?
寒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象征房屋的“宀”,屋子里面有一个明显的人形,在这个人下有脚(止),脚下有两个点(仌),象征冰块,表示寒气从脚下冒起来。人的周围都是干草(茻),用来御寒保暖。所以,这个字用了五个部首宀、茻、人、止、仌合起来进行会意,比一般的会意字都要复杂。这也正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其作出的解释:“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贫穷人家冬天没有衣被,只能躲在屋里,以草为床被,缩在自己的“草窝”中。冷得就像踩着冰,从脚底直冻到心里来,区区干草又怎能抵挡得住严冬?
相较于寒,冷字的字形则简单得多,字形中也远没有这么丰富的意思。《列子·汤问》中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寒的本义是冷,而且是冷到了极致。因此,古人用用“寒”来定义最冷的节气显然更为恰当。
人在身体感到寒冷的时候会发抖,而在害怕的时候也会浑身战栗,所以寒还能引申出害怕、畏惧的意思,比如寒心、胆寒。太低的温度会让人身体上受不了,感觉非常痛苦,所以“苦寒”二字也经常连用。《史记》中说北方是“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这就是说北方太冷,又没有水和草,是让人觉得很苦的地方。而贫困也是一件让人感觉很痛苦的事情,于是寒字又有了贫困、卑微的意思,用来比喻人穷困潦倒,例如贫苦出身的读书人被称为寒士。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雨脚如麻的凄冷寒夜之中,置自己床头屋漏的劣境于不顾,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这样的博大胸襟,怎不让人感动、景仰?
除了生活意义上的寒,寒作为一种感受也常常投射于内心。在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里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里,寒蝉,也就是冬天的知了,成了词人心绪的象征,凄惨的鸣叫呈现出心境的凄凉。这不禁让人感慨: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即使大雪纷飞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在人生际遇不顺、情绪低落时,一只小小的寒蝉,也能道尽生命的悲凉。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寒,也是对君子的考验——能在寒境中坚守,才能彰显君子高洁的品性。在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合并称作“岁寒三友”,人们认为,这三种植物在寒冬里不畏严寒、凌风生长,所代表的正是那不畏艰险、勇敢坚韧的人格。
生活中,人们往往期盼温暖的春天,期待万物复苏、冰雪消融、大地回暖,然而那总需要我们在冬天里的忍耐。就像中国十大名曲中的《梅花三弄》,曲目是在描写风霜中的寒梅,与冰雪抗争、与命运拼搏的场景。寒风暴雪之中,梅花一时零落凋败,但是,风过后又有花苞夺香吐蕊、雪停后又有新梅顾盼生辉。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每一个寒冬都是命运的礼物,每一次坎坷都有其必要的意义。冬天到了,春天也必不会远,但其实,重要的不是享受温暖春天的时刻,而是我们为此在寒冬中坚守的过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杨帆
近日阴雨,倏然间,风雨里偷带了些潮湿的寒意。中秋过,寒露至,露气将凝,寒气渐升,勿忘添衣。
拼音:hán
部首: 宀
六书:会意
《说文解字》:冻也,从人在下,以茻(草)薦覆 之,下有仌。
【寒·字形演变】
金文
西周晚期 《大克鼎》
小篆
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
隶书
东汉 《石门颂》
楷书
唐 褚遂良
行书
晋 王羲之
《二儀日月千字文 》
草书
唐 怀素 《小草千字文》
【寒·字义分析】
“寒”是人们对极低温度的感受描述,比凉、冷等的感受都要强烈,许慎将其互训为“冻”,但其实“冻”应当是一种客观状态而非主观感受。对这种极冷的感觉,古人为何选择了“寒”这个字符来表达呢?
所谓“近取诸身”,先祖们时常通过描绘身体部件或日常活动来造字。没有棉衣羽绒服的古人,当外界气温低到一定程度,多数时间都只好在屋里避风取暖。屋内的杂草应当是起着重要的防风保暖作用,可能是充塞屋子缝隙,也有可能是制作的草席草被。但人裹着草被可能是睡觉呀,为了使表意更加清晰,人们便再添加了一个与寒冷意直接相关的象形字“仌”(bīng)。
文明据水而生,我们对寒冷最直观的感受或许便是看着流水结冰。画冰凌之形为“仌”,本义是水凝冻而成的固体,后作为构字部件简化为“ 冫”其原义则再添加“水”来表示,即“冰”。我们会发现“仌”参与构建的汉字,基本都与寒冷相关,如“凉”“冻”“凝”“凛”等。
屋外有极冷之冰,屋里裹草被草席保暖,不正好人们抵御寒冷的状态吗?以这种状态来表示寒冷的感受再恰当不过了。
【寒·字义引申】
1// 害怕、畏惧
此义我们经常使用到的词比如“胆寒”“心寒”等。试回想人们害怕、恐惧时的状态,是不是多数会冒冷汗,会颤抖?这和我们感觉到寒冷时的状态极其相似,我们甚至也常常会用”一阵寒意“来描述恐惧。
2// 贫穷、低微
“寒”字又是怎么从寒冷的感受引申至贫穷的呢?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居所四处漏风,不就是赤贫的状态了吗?我们也经常通过描写居所的简陋来表达贫穷,如“绳床瓦灶”“家徒四壁”等等。当然,中国人的美德之一便是自谦,再富丽堂皇的居所,当招待朋友时都会谦称“寒舍”,以来衬托出对方的尊贵。
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盎中无斗米储,社会地位还能高的毕竟是少数,故“寒”也就从贫穷义引申到了社会地位的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