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剪辑/及玥):辞旧迎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换上一身新衣,忙上忙下地扫除,热气腾腾的盛宴,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习惯。不过,你有没有探究过新年的由来?记忆中不变的“元旦”和“春节”,其实经历过诸多改变。
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夏历、商历和周历,都是用月亮的圆缺记月,同时参照太阳的运转纪年。元旦,就是“正月之朔”,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据说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命名的。《晋书》:“颛顼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中国古代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就被古人称为“元旦”。元旦还有不少别称,“元日”“上日”“正朝”“三元”“三朔”。
这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诸多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介绍,夏商周的“元旦”,开始的时间也有不同。“旦”的字形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这是夏代的看法。商代则认为元旦始于鸡鸣,这时候天还没有亮。周代则认为这还不确切,除夕的半夜已过,就是元旦了。
如今的元旦从何而来?
如今,“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这一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毛巧晖表示,这还要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华政府引入西元纪年。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这之后,每年有两个新年。
在政府推行阳历的过程中,阴历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民众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毛巧晖说:“像政府机关、学校、民众团体、报馆等基本上采用阳历,其实就是进入现代生活者使用现代时间;而一般农民、城市平民包括商人等则仍沿用阴历。”
当时流行一副对联展现了民众对于这道政令的看法:“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28年,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要求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下令政府机构春节严禁放假;禁止春节中的一切庆祝游艺活动;处罚春节给学生放假的学校负责人等。地方政府竭力推行国历,强迫民众以过旧历“元旦”的方式过国历“元旦”,禁止再过旧历新年及售卖旧历书。春节期间政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新中国成立后,“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在国家层面再度得到确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和春节如此接近,两个“新年”怎么过?
提到“过年”,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还是春节。在长期调研中,毛巧晖总结出元旦与春节的不同之处:“都是节庆活动,但是内涵与情感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元旦其实更具有假期的意义,团体组织活动更为普遍,外出上学、务工的年轻人元旦一般会选择就地过节,直到农历新年才返乡过年,和亲戚朋友团聚。“所以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更多意味着三天的假期,当然也有商业的因素在其中,也是一种消费的节日。”
为什么我们要庆祝新年?
毛巧晖认为,“庆祝新年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时间和传统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的聚合。”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新世界,心却存放在故乡、春节,它不像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替换或改变。中国人的过年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更充满人世伦理色彩,要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象征着一个新的奋斗起点,它是个人的、家庭的、群体的,乃至民族的以及整个国家的生活节律的转折点,人们在总结和清理过去的同时,规划和期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