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武侯墓在哪里(真正的武侯墓在哪里)

时间:2024-01-17 22:54:39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诸葛亮墓地违背了本人遗愿?定军山武侯墓究竟是真是假?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建兴十二年(234年)8月,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按古人习惯的虚岁算,诸葛亮终年54岁。后世传说诸葛亮生于4月14日,卒于8月28日,但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史书说诸葛亮病逝的那一天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向西南流射,落于蜀军大营。还有一部史书说诸葛亮临终前不仅饭量很小,而且心情不好,有的史书说他还吐过血。吐血不是咳血,加上饭量不大,容易让人联想到消化系统的疾病,有人认为诸葛亮得的病是消化道出血,具体病症是消化道溃疡或者胃部肿瘤。

按照诸葛亮生前做出的安排,蜀军主力回撤汉中。到汉中后,在杨仪、费祎、姜维等人主持下,按照诸葛亮的遗愿,他的遗骸被安葬在汉水旁边的定军山下。古人讲究叶落归根,但诸葛亮的故乡瑯琊国一直在曹魏控制下,归葬故乡的愿望无法实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可以选择葬于成都,但相比于成都,诸葛亮对汉中这个他生活了8年的地方怀有更深厚的感情,加之归葬成都路途遥远,费事费力,按照这种推测,诸葛亮选择在汉中安息是情理之中的事。

除了故乡琅琊国阳都县和汉中,诸葛亮还对一个地方有特殊感情,那就是襄阳的隆中,自27年前离开那里诸葛亮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隆中在汉水中游,定军山在汉水上游,选择在定军山安葬,恐怕也有这样的考虑:出也汉水,归也汉水;汉水悠悠,汉室情长!

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哀3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琼为特使前往汉中,宣读策命。给诸葛亮的这篇策命中写道:“您是文武全才,既聪明又睿智,一生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辅佐寡人,致力于复兴汉室,平息战乱。您统率大军,连年征战,神威显赫,压倒八方,为蜀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劳,一生的建树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为何如此不幸?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际,您患病身亡,让寡人无限悲伤,肝胆欲裂!”后主在策命中追赠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乡侯,此后人们便遵称诸葛亮为武侯。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刚传入成都时,一些在他手下任过职的官员想立即前往汉中奔丧,但这既不符合诸葛亮的遗愿,又影响到蜀汉的正常秩序,后主发现后,立即下诏禁止。但也有跑得快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劝学从事,他听到消息没做停顿直接就走了,等到诏书发出他已走了很远,结果只有他到了汉中。

举国一片哀痛之中也传出了一些杂音。之前一再因言惹祸的李邈又出了奇谈怪论,他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有反叛之心,孝宣皇帝也不是喜欢杀大臣的君主,只是因为做臣子的惧于形势所逼,做君王的畏于臣威震主,所以才萌生了奸计。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狼顾虎视,违背了‘五大不在边’的祖制,我以前就常常担心。现在诸葛亮死了,宗族已经得以保全,再也没有征战了,大人小孩都应该庆贺才对。”

吕禄是刘邦时吕后的侄子,当时诸吕擅权,打算叛乱,但怯于灌婴、周勃等大臣而未敢。 后周勃让人游说吕禄交出兵权,吕禄被说服,把兵权交出,但诸吕仍然计划入宫作乱,周勃等人平叛,吕禄也被捕斩。霍禹是西汉重臣霍光之子,由于其父的巨大影响,他和众兄弟、诸侄都在朝中为显官,亲党连体,根基很深,后被削去兵权,兄弟亲党逐渐调任外官,日见削黜,最后阴谋反叛,被发觉后腰斩。李邈把诸葛亮比作吕禄、霍禹一样的权臣,让人吃惊。

李邈说的“五大不在边”出于《左传》,意思是有5种人不能执掌重兵在外。至于哪5种人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丞相、三公应划入“五大”的范围之内,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能在外面直接掌握军队,以保持制衡。但是,到汉末三国,天天都有征战,这条祖制也早已名存实亡,没有多少人还关注它。比如曹操,他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却经常带兵在外征伐,如果有人给他说“五大不在边”,曹操一定会怀疑其动机。

李邈是书呆子一个,未必有什么政治动机,也许之前在汉中因为讽刺诸葛亮杀马谡被赶回成都,心里还一直有气,所以用这些话发发牢骚。但是,李邈没有认真想过,之前他一再出言不逊,最后都化险为夷,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对他的宽容和保护,如今诸葛亮不在了,谁还保护他?后主听了李邈的话大怒,下令把李邈抓了起来,不久予以诛杀。

自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至今,诸葛亮一直长眠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外的定军山下,这里是山下的一处平地,周围群岗怀抱,定军山叠浪而来,不远处就是汉水。走近这里,可以看到一片汉柏古松,显出清幽和古朴,其间分布着许多古建筑,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时所修建,还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匾额,十分引人瞩目。

这群古建筑的主体是一座大殿,在殿中的龛上是诸葛亮塑像,按照长期以来人们所认可的诸葛亮的形象来塑造,着纶巾,手持羽扇,穿鹤氅,神态庄严。大殿之后就是诸葛亮墓,南北向,周长仅64米,头朝北脚朝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诸葛亮在这座墓里安息了近1800年,期间从未被打扰过,是一座从未被盗过的古代名人墓,算是奇迹。

不过,中间也发生一段插曲。诸葛亮在这里安葬1000多年后的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松筠的陕西巡抚来此凭吊,他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亮遗命中说得很清楚,死后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意思是借山势为墓,不树不封,但眼前这座武侯墓却在山下的一块平地上,而且有墓冢,违背了诸葛亮的遗愿。松筠不仅是一名官员,大概也自认为是一名学者,他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不是诸葛亮的真墓,诸葛亮另外有埋葬的地点,于是他带人在附近察看起来。

松筠有个手下,出于奉承,就在距武侯墓100多米的山坡上找了个地方,说是诸葛亮的真墓,松筠去看了看,也没有细究,好大喜功地下令在此立一碑,上书“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真墓”。这应该是古代的“学术”吧,但松筠的想当然竟然骗过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为了祝贺“真武侯墓”被重新发现,在北京亲笔御书了一块匾额,让沿途驿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汉中,一个月后就挂在了定军山下的里。

其实,诸葛亮的墓就是大殿后面的那座,诸葛亮一经安葬在这里,便受到官员百姓的祭拜和保护,每年清明节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历朝历代从未间断过,所以墓地的位置不会搞错。至于未能完全按照诸葛亮遗愿安葬在定军山上,那应该是后主以及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爱戴,修改了“因山为坟”的遗嘱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不要再揣测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了,他其实已清楚地昭告过世人

曹操的两笔“产业投资”,让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

武侯墓只是诸葛亮衣冠冢,真实墓地在哪?有一种说法最靠谱

陕西省勉县的定军山下,有一座千年古墓,被称为“武侯墓”,墓主人则是三国传奇人物诸葛亮。据说,此处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其尸身压根就没在墓中。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的史上被埋在哪里呢?近两千年来,很多人都在寻找诸葛亮的真实墓地,却无一人成功,遂成为千古谜团。

熟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一生极为传奇,27岁之前一直在南阳种地,没事没事就与崔周平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并自比为管仲、乐毅。在徐庶及水镜先生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到茅庐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认为年仅半百的刘备相当有诚意,且胸怀匡扶汉室之志,故放弃了隐居的生活,出山辅佐他开创帝业。漂泊半生的刘备,一直没有稳定的地盘,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诸葛亮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很快有了荆州这块立足之地。

之后,刘备又得到了川蜀之地,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北伐行动均以失败而告终。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生前留下遗言,让后主刘禅按照遗言对自己进行埋葬。那么,诸葛亮究竟被埋葬在什么地方呢?有一种说法很靠谱。

据说,诸葛亮病重时,给自己不了一卦,如论如何都逃不过此劫,这也是天命。于是,他就对后事进行了安排,给刘禅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都是让他亲贤臣远小人,好好治理国家。在信的最后,诸葛亮这样写道:“在我死后,找四个强壮的士兵,抬着我的棺材一直往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我的葬身之所。”

虽然刘禅治国能力有限,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既然丞相发话了,刘禅没有任何犹豫,就按照其遗言进行了安排。另外,为了表达自己对丞相的尊敬和怀念,刘禅还亲手挑了几根抬棺材所用的杠子,以及捆绑所需的绳子,然后安排了四名威武雄壮的士兵,让他们抬着棺材出发了。

他们四人走了三天三夜,几乎全都累趴了,而此时杠未断,绳也丝毫没有断的迹象,别提多苦逼了。四人认为,如果照这样下去,还没等到杠断绳烂之日,他们早就累死了。于是,经过短暂的商议,四人决定将装有诸葛亮尸体的棺材就地掩埋,然后就屁颠屁颠地回成都复命了。

刘禅看到他们四人回来,内心相当纳闷,自己亲自挑选的杠绳,就如此不堪吗?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就将四人转起来亲自审问。严刑拷打之下,其中一人说出了真相,这让刘禅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果断将他们斩杀。因刘禅太过激动,一时间忘了问他们究竟将丞相葬在何处,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埋葬地点了。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死后墓地被盗。因当时战乱纷纷,盗墓之风猖獗,曹操生前就为自己布置了几十个假墓,作为你三国最聪明的诸葛亮,岂能不想到防盗一事?所以,通过这种做法,就没人能找到诸葛亮的墓地。

根据野史记载,明朝大神刘伯温,为了证明自己比诸葛亮能力强,曾运用自己开挂般的风水学知识,找到了诸葛亮的墓地,并一个人偷偷将它挖开。当刘伯温刚打开墓地时,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只有伯温到”五个大字。看到这五个字后,刘伯温吓得脸色发白,立马跪地磕了三个响头,并将墓地重新掩埋。回去后,刘伯温还将诸葛亮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睡觉前都必须祭拜,以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