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祖师:《修道真言》 (精品,收藏)
白玉蟾(1194 - ?),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简介
道家学术,上溯黄老,下衍钟吕,自两宋以来派分南北二宗。北宋张伯端接坠绪自魏伯阳,承心传于钟吕,著成《悟真篇》一书,流通宇内,与《参同契》并为道家之《论语》、《孟子》,诚丹家必读的经典,被尊为南宗之始祖。但伯阳高蹈穷山僻谷,大隐于市廛行伍。虽有授受之迹,恒却隐秘其事,不为人知。伯阳之传授隐没不彰。而下,有石杏林、薛道光、陈翠虚三贤,或为医者,或为僧人,或为篾匠,皆能潜居隐修,薪火不灭。殆至南宋间白玉蟾出,亲得陈翠虚之传。复畅游天下名山,奇行异迹,耸动一时;其天纵之资,敏捷之才,亦获交口称赞。至是,丹法幽隐一线,至白真人际而大显,世称张真人为南派之祖,实自白真人而建立。故南派中兴,白真人功侔千秋矣。
白真人的丹法以清静虚无为宗,其脍炙人口的篇章如《修仙辨惑论》、《玄关显秘论》、《性命日
月论》、《谷神不死论》、《阴阳升降论》,一读之下,足以洗涤胸中宿尘,释却铅汞龙虎重负,而得丹道之正知正见。其它歌赋诗文,或弄风吟月、或狂歌当哭,抒性灵的同时,也偶露丹法真机,故于此等处,尚须多加留意玩味。
白真人未隐之前,已经创建了传道道场,以此作为讲道、修道之所,而当时流行的雷法祈雨、表文上奏等活动也在此举行,显示出白真人有传宗接派的气概。白真人开坛立教,弟子很多,既而云游在外,也随缘传授,而最著者便是白真人大弟子彭耜。彭耜又传萧元瑞,元瑞著有《金丹大成集》,饮誉一时;白又传王金蟾,王传李清庵(李道纯),清庵著《中和集》,世称“中派”。清庵传苗太素,太素著《玄教大公案》,亦能名扬宗风。至此后,南派渐趋于隐而北宗全真派兴。殆至元代陈致虚出,得全真正脉,复又遇南派真传,致虚卒能合流南北丹法,著《金丹大要》等,并尊南北祖师,南北二派遂至混合不分也。
《修道真言》正文
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凡闻道者,宜领此意求之。凝神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否则面墙而立,一步
不能进。
学道之人,须要海阔天空,方可进德。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便可立丹基。
学道之人,以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邪说乱道久矣,采战、烧汞、搬运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笃信者、遑遑趋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关,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则兔纵,稍紧则兔死。须于空虚中觅之,否则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内守,则气自散。若能时时内观,则气自敛,调养脏腑,久之神气充足。古云:“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静时炼气,动时炼心,下学之功毕矣。
须节欲。先天必须后天定。
动时茫茫,不如此心久不在腔子里。学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静功。
欲学玄功,须先时时瞑目,一日间静坐几刻,再来问道。聪明智慧不如愚,学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见,做出许多坏事。今欲收拾身心,先从一个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于穆不已也。人若无此不已,则气绝矣。故天地以气机存,人亦以气机生。能炼住气机,便与天地同寿,便不息了。不息则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必须动中能静,方见功夫之力。神定,内一着也。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气定,外一着也。语谨形正,语端气峻。下学要紧处,全在正气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从苦中来,但得清闲处便清闲,此即是道。且更须忙里偷闲,故人能偷闲便有闲。不然,则终身无宁晷矣o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时时在家。一时不在,则百骸乱矣,所以学道贵恒。始勤终怠,或作或辍,则自废也。
“四大威仪皆是假,一点灵光才是真。晦藏灵明无多照,方现真如不二身”,则此一点,如剑上锋,如石中火,一现即去。故修养家,要养圣胎、孕婴儿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干血枯,屈曲,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网牵人,是以道心不进。至人非不悯世,奈世人自纠葛何。今为学子脱此苦恼,略敷数言。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贼,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养气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则气存矣。
居尘不染尘,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静二字是换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虚之又虚,与天合体。空空空,空中有实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
静坐者,不在坐时静,要在常时静。
灵台不灭,慧觉常存,此道之至宝也。然无形无影,莫可明言。默以心会,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润泽,方征血气冲和。总要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
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此乐非章句可能寻,在天命也。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无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命坚。
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再无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业传千古,不过此一点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静不能养。欲至极虚极灵地位,须炼此能生、能养功夫。
道心常现,则凡念自退。一时忘道,则起一时之凡念。一念忘道,则起一念之凡情。须要时时提醒。
人生若幻,须要寻着真身。天下无一件是实,连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这一点灵光。若无所依,到灭度时,何所随着,岂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上求道。
学道是乐事。乐则是道,苦则非道。但此乐不比俗人乐耳。
居尘世中应酬,最是妨道。人能于尘事少一分,道力即进一分。幻缘不破,终无着处。
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世人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若不知俭之道,惟以刻薄悭吝是趋,则于俭之道失之远矣。
无上妙道,原从沉潜幽静中得来。若是一念纷纭,则万缘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应,何暇及他事哉。人须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养气足精,仍宜运髓补脑。家私攒聚到十分,方称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体面的穷汉子。分明一条好路,为何不走,可惜一个神仙阙,夜间难道也匆忙。
烦恼是伐性之斧,人当于难制处下功。若不将气质变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学道人,言语行事,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若仍走俗人行径,何贵乎学道。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此中玄理,意会者得之。
人为形质所累,年纪一到,则百节风生,四体皆痛。何必地狱,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静动,讵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为我所爱,我亦为形所累。若将此一段灵性,做到把握得住时,出生入死,总由我使唤。
学道者,首以清心寡欲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纷纷逐逐,何异流俗。陶养性情,变化气质,二语乃入门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静默者。粗心浮气,一毫用不得。
有问前知者,答曰:“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弃理问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门,只以静性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长养。理会此中,就有个究竟,不必定以谈玄为道。人心如目也,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故学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针之细,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贵乱心,得失分念,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垢渐去而镜明,心渐息而性澄。养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镜物,而物自入我镜中。
有诸内,必形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贤云:“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颜色。
人心犹火也,弗戢将自焚。防微杜渐,总在一心。
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字,是钩人转念的香饵。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故孙真人注《恶疾论》曰:“神仙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是尘缘都尽,物我俱忘,毫无转念,因祸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卧,不为外动,安如泰山,不动不摇。紧闭四门,使十三贼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宝,不使内出。日日如此,何必顶礼求真仙,便是蓬莱第一座。
玄修与释家不同,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道家入门,全要保此形体。故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
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得。”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认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学道性要顽纯,毋用乖巧。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不识不知之天,此大道之总纲也。
捷径之法,推守此一心。阳气不走,相聚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讨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鲁戈难留,那还禁得执着。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来。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时间光阴,便进步用功夫去,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以待事机之来。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虚时日也。悠悠忽忽,日复一日,白驹易过,几见挥戈。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即一时为尘垢所染,终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内观,究竟必落沉沦。故《道德经》首章曰“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学子既欲潜心,先去内观,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谈进步。
初入玄关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无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结婴种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剥笋,层层求进,必至头方止。
学道人全要敛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总是炼得一个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本来虚灵,是天命之性。日用寻常,是气质之性。今一个天命之性,都为气质之性所掩。若炼去气质之性,即现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
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
吾道以一贯之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不谈心者,不为有道。
汉字找茬王夜深人不静关卡玩家一开始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玩家需要让环境安静下来,小编带来汉字找茬王夜深人不静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找茬王夜深人不静攻略1、把AD钙奶拖到木桩上。
2、拖动封条把窗户封上。
3、拖动高尔夫球杆,把瓜子打飞。
4、用弹弓把杯子打碎。
5、拖动红窗帘给牛。
张三丰祖师文集精选系列(二)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真人不仅为无数后学留下了许多宝贵修道经典,诸如《无根树道情》、《金丹诗》、《上天梯》、《大道论》、《玄机直讲》、《打坐歌》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同时,因其多年云游的经历为天南海北的世间民众留下了许多奇异而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现今道来仍是令人意犹未尽,啧啧称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有关三丰祖师的文集精选以饷广大乐善好道的读者。
张三丰祖师《道要秘诀歌》这首《道要秘诀歌》讲下手要诀。得其要,方入得真修之门,方采得真修之实。否则,纵然语言如何高妙,词章如何玄雅,总是自误误人、门外闲溜之徒。
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看玄关①,调眞息②,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眞主宰。将元气,入黄庭③,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
注:
①玄关:本词具有多种含意,约略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窍在身中有具体部位所指,为内丹家最为玄要之关窍,所谓"玄窍开时窍窍开。"而其部位所在,又有炁穴"祖窍⑨"、中丹田、上丹田、下丹田、位置不定等诸说。
另一类认识以元神或炼养时虚极静笃、元神显露、元炁元精亦随其发动之机的景像立论。《真诠》引张伯端:“盖虚极静笃,无复我身,但觉杳杳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气酝酿于中,乃修炼之最妙处,故谓之玄关一窍。”玄关一窍是宋元以来内丹诸家所强调的一大秘要,其说亦颇玄奥。
②真息者,乃相对凡息而言。心息者,常人之息。或因动劳,或因念杂,或因病疾,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络不畅、血脉不和,使呼吸不得自然,故名。真息乃自然之呼吸。这个自然是不加丝毫人为干预的纯生理本能自然呼吸。真息也不要误以为就是胎息。真息可名自然之息、先天之息,咱们人打娘胎生下来原本之息就是真息。
③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之中心。陈樱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
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笔者注:即丹田所在之地)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一指中丹田,即心下肾上之所,亦为人身之中。
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眞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眞息。神④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⑤。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眞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
注:
④神有三分,以生命的本能主宰,名之元神;以人的知识念虑,名之识神;以人的天秉良知,名之明神。此三神以大树比喻,元神如树根,识神如枝叶,明神如树干,有相互作用于一身的配合作用。
⑤在宇宙原始本体(万物皆未发生)那里,神与气是混沌不分的,故只名为炁。是一种无极之状态。无极又是一种阴静之状态(强名之谓)。静不能终静,静极而生动,太极生焉。因生太极,始分阴阳、动静、神气,此二者交合运化,才有了纷纭的万物发生。由太极往后,若阴阳各偏向动静一方,便向有极极化,最后归于消亡。
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门作赏音。遇而不修爲下鬼,爲圣爲凡随乎人。初下手,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⑥。大丈夫,有眞学,必将神气分清浊。先天神兮最清明,后天神兮乃浊物⑦。扫除浊物守清明,闭塞三宝居灵谷⑧。
注:
⑥“昏昏际”不是昏沉黑暗,是指如痴如醉之状,而且也只是一个前期过渡。“昏昏”到一定程度,气皆化合为神明,便入圆明通达之境。这便是“又得一玄”之效果。此可看出,无极态是因,太极态是果。无极态无名无象,却有主宰、起始作用,故为妙;太极态有名有象,但却受制于无极统御,发生时有方有所,故言窍。此二者可谓因妙得窍,因窍显妙。下手行功,保持无极态,行功之后,元气萌动,太极显露,为的就是开发生命再生的关窍。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极(神静)为一玄;无极生太极(气动)又为一玄。一切事物发生,纵然再复杂,再奇妙,也不出此“玄之又玄”,故为“众妙之门”。内丹术便是盗天道之机而为用,一半天然无极,一半人为太极,岂非又一层“玄之又玄”而何!
⑦先天气为元气,浩然广大,故先天神气质清。后天济为识神,纷杂;后天气为鼻息,粗细不均,故后天神气质浊。然下手之初,想一下子排除后天神气也是不可能的,必从后天神气下手,渐次向先天神气返还。这好比沙中淘金,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恒持去淘,我们的识神就会渐去杂念而归伏于清静元神;我们的鼻息就会渐达深匀绵细而归于真息。一旦后天神气扫除干净,身心所呈现的自然是清明的先天神气了。
这灵谷,卽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时相偎。幽幽细细无人觉,神气团冲九窍开。照此行持得窍妙,昏沉散乱从何来?
⑧什么叫做灵谷呢?灵谷乃是一个有所凭据的关窍,此关窍也就是下丹田。《紫清指玄集》曰:“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宫,藏气之府也;下有灵谷关元,藏精之府也。”明指“灵谷”即丹田。这也正是三丰祖师“凝神调息入气穴”的法诀落实之处。
⑨祖窍:中医没有祖窍穴这个穴位。祖窍在丹道修炼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无此穴位是因为中医不修丹道,有人说根据小说气功杜撰出来的,这种说法不可取,诸多气功师都知道祖窍穴。
祖窍所在地,被吕洞宾称为“天心”。据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冯广弘编译的《太乙金华宗旨今译》一书,祖窍即天心,在眉心、双眼组成的三角形的正中间。此地“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可摸索以开,只可默存以俟”。有人说,祖窍在两眼正中鼻根尽处向内一寸的空间,指出具体的方位,就不对了。
“意守祖窍”在修真中叫回光法,就是将两眼神光汇聚在祖窍内,虚静守一,降心制性,祖窍之真意在于祖字,人一身之神所系,认之为祖是也。按照《太乙金华宗旨今译》一书,回光法就是把精神集中在上一段说的三角形中间,“微以意运,如磨镜。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前。即以意引临心后、关前。”
整理:道海寻真
参考文献:《张三丰全集》、孔德注《张三丰内丹修炼秘诀》
配图: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限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若有不同见解,欢迎广大道友留言交流,共同精进。
梦想成为武当三丰派弟子请点击如下:▼
本书的主角名叫「韩立」,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山边小村,家里很穷,没什么背景。
唯一有点身份的亲戚,便是他那位血缘很近的亲叔叔:韩三叔。
韩三叔在青牛镇的一家酒楼工作,给人当掌柜。
别看只是一个小酒楼的掌柜,这可是韩家百年来才出得这么一位大能人。
就是这位大能人,让十岁的韩立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话说,韩三叔工作的酒楼,隶属一个叫“七玄门”的江湖门派所有。
韩三叔不久成为了这个门派的外门弟子,得以有资格推荐7岁至12岁的孩子,去参加七玄门内门弟子的考验。
很自然,韩立被三叔给推荐去参加了测试。
话说七玄门招收内门弟子测试内容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比拼耐力。
早上空腹,从出发地开始,中间经过一个竹林地段,再经过一个岩壁地带,
最后再爬上一个山崖,在中午前到达目的地“炼骨崖”就算通过了。
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一群小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到中午时分,只有七人合格,成为了内门弟子。
当然很可惜,这七人中并没有主角韩立,尽管韩立也很努力。
他和另一个叫「张铁」的孩子,虽然最后也爬上了山崖,但是超时了。
不过看在他两表现还算突出,似乎能吃得下习武之苦,便被留在门中实习观察,等待半年后再考核一次。
至于剩下没爬上山崖的小孩,自然全部被淘汰。
就在此时,从远处走来了一个弓着身子不停咳嗽的老者,人称:墨大夫。
此老者就居住在山中的神手谷,擅长医治病人,在七玄门威望很高。
“我现在人手不够,还缺一名炼药童子和一名采药弟子,这两人跟我走吧。”
墨大夫只说了一句话,便随手一指,正好指向了韩立和张铁二人。
两人被墨大夫收为了记名弟子,但是不教武功,除了学习点医术,还让学习一种修身养性的“无名口诀”。
而且也是半年后要考核无名口诀的修炼情况,修炼成第一层便算考核通过。当然韩立也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因为七玄门的记名弟子,半年后哪怕考核没通过,也能成为外门弟子。
能像韩三叔一样成为外门弟子,就超出韩立的心理预期了,那可是韩家百年以来的大能人。
当没有了动力,韩立再修炼什么口诀,自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过后来听人说,内门弟子的待遇远高于外门弟子,韩立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然后每天刻苦修炼口诀,希望能多赚点银子回家,韩立可是从小穷怕了。
有钱赚当然动力十足,接下来的三个月,一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就躲在屋子里练习口诀。
不过呢,修仙进度实在是慢得吓人,怎么努力也没用。
韩立一度认为自己资质太差,就打算放弃之际。
听说隔壁的张铁修炼口诀,竟然一点效果没有,更谈不上什么修炼快慢的问题。
韩立至此重拾信心,又开始了以前的那种辛苦修行。
不!做的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疯狂。
不过哪怕如此,韩立后面的几个月竟然没多少进步,更别说炼成第一层了。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张铁平时也和韩立一样努力,但是修炼依旧是没有任何反应。
如期到了半年后的测试,韩立和张铁本以为两人都要被淘汰了。
没想到墨大夫检查了下韩立,竟然一阵大笑,当场就收下韩立作为亲传弟子。
至于张铁,最后出人意料,也被墨大夫收下了,传授一种叫“象甲功”的功法练习。
韩立和张铁经过大半年的相处,如今两人很幸运地被留了下来,很自然地成为了好朋友。
不过从此他们二人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方向。
张铁每天去瀑布下面练习象甲功,练习过程非常艰难,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但是这项武功似乎很适合他,短短的两个月,张铁将它练到了第一层的顶峰。
而且据张铁说讲,墨大夫的这个建议用瀑布练功有奇效,用不了多久就要突破第二层了。
而韩立的待遇则不一样了,他还是接着练习“无名口诀”,而且待遇还提升了,有专门的修炼室。
最让韩立想不通的是 ,墨大夫竟然每天用珍贵的药物给韩立口服和浸泡。
让韩立一度认为,墨大夫是不是和自己失散多年的至亲。
这一天,韩立正和往常一样,向张铁练功的瀑布那边走去,想看看张铁练功时龇牙咧嘴的怪样子。
远处赤水峰那边,隐隐传来了百锻堂弟子兵器格斗的声音。
心里一阵郁闷,一直以来,墨大夫就没教他武功,除了艺术,就是无名口诀。
“身披锦衣,手持金剑,身怀绝世武功,把村里一直打不过的铁匠儿子暴打一顿。”
让韩立这种做梦都想的威风场景给扼杀了。
就在他心中愤愤不已之时,脚上传来了一阵剧烈的疼痛,原来脚趾踢到硬物了。
他低头在脚下枯黄色的树叶中,一阵乱摸,找到了罪魁祸首,元凶竟然是一个带盖子的“小瓷瓶”。
搓了搓瓶颈的泥土,瓶子显现出绿莹莹的,有些精美的,墨绿色的叶状花纹。
异常好看,韩立顺势就把它给揣到了怀里,忘记了脚上的疼痛。
一瘸一拐地往回走,看来外表精致的瓶子,对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小孩,非常有吸引力。
韩立当然是要拿回去好好研究一番了。
神秘小瓶正式上线,本书迎来第一个重大转折。
本期解读就到这里。
后续精彩剧情解读,欢迎继续关注飞天心宏原创解读《凡人修仙传》,原著作者忘语。你我皆凡人,一句道友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