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家曾先后担任过“巡盐御史”一职,这是康熙皇帝私下照顾他们两家,把两淮盐政这个最肥的蛋糕分给他们,希望能尽快补足欠下朝廷的亏空。
那么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呢?他与盐运使、盐法道又是什么关系呢?借着这一话题,御史与诸位读者一起探讨清代盐业系统的相关知识。
巡盐御史盐课是国家赋税之大宗,也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垄断行业。清入关后,在盐务方面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政出现了诸多弊端,其官制也在不断调整。
顺、康两朝,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为巡盐御史,在重要的产盐区两淮、长芦、两浙、河东四地各设巡盐御史一名。
巡盐御史官名源于明代的“巡按”,只是巡按分管一省的监督、稽察工作,而巡盐御史仅针对该地区的盐务。与巡按一样,巡盐御史与地方督抚并列为封疆大吏,直接向皇帝负责。
品级不定权力极重是巡盐御史的主要特征之一,按照清代的官制,巡盐御史由都察院各道御史充任,或由六部司官、内务府司员出任,各带原衔。如果仅以品级而已,巡盐御史比督抚要低很多,一般为五至六品官。
盐政素来以“肥”著称,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盐务官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康熙时期曹家、李家出任巡盐御史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陋规收入每年至少在几十万至上百万之间,要不然曹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弥补亏空。
朝廷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规定巡盐御史一年一任。由于巡盐御史不受督抚的节制,到了地方以后难免出现尾大不掉、难以掌控的现象,故而顺治晚年下旨裁撤了巡盐御史,以盐运使司专管地方盐政。
盐运使是从三品官,级别倒是不低,但因少了都察院兼衔职权大打折扣,地方官以及当地驻军将领不听调遣,难以抑制豪强、禁止私贩。
康熙初年,鉴于盐政荒废,六部九卿议定仍恢复旧制,请设巡盐御史,此后一直到雍正即位,各盐产区的最高长官皆为巡盐御史。
督抚兼管盐政及盐运使、盐法道以巡盐御史或是盐运使单独管理盐务都会出现各种弊端,雍正即位后,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雍正二年,朝廷正式下旨裁撤巡盐御史一职,此后各省盐政陆续改由总督、巡抚兼管。比如两淮盐政由两江总督兼理、长芦盐政由直隶总督兼理、两浙盐政由浙江巡抚兼理,等等。
至此,各省督抚成了实际上的盐务最高长官。不过督抚事繁,兼管盐政只是名义上的,真正负责盐务全盘工作的仍是盐运使及盐法道。
盐运使掌督察民之生计,商人之行息,适时平其盐价;管理水陆运输,计其道路远近,稽察往来时间,定其盐价之贵贱。
盐运使之衙署名为“都转运盐运使司”,下设属官有经历、知事、巡检及库大使等。
盐法道的职掌与盐运使同,按清代官制,设盐法道之省份十二,分别为:山西、福建、云南、江南、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河南、甘肃。
需要注意的是,盐法道属于“道”的一种,乾隆以后改为正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制,凡是设盐运使的地方不设盐法道,根据《光绪会典》的记载,设盐运使七人,即奉天、直隶、山东、两淮、两浙、广东、四川。
这七个省份是最重要的产盐区,至于其他省份,则以盐法道为最高盐务长官。由于各省盐务繁简不一,所以然而盐法道的工作职能也不定,在一些盐务不发达的地区,盐法道还要分管其他行政事务,比如粮储、驿站等。
更有甚者,一些省份比如广西,因为盐务并不发达,故而以桂平梧郁道兼管盐法;陕西以凤邠分巡道兼管盐法,这种非专管盐务的道在叫法上略有不同,有的称驿盐道,有的称盐茶道,等等。
盐官的任职特点盐政系统是清代最肥的差事,而且盐课与其他赋税不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解到内库供皇帝私人享用的。
了解清代体质的读者应该知道,凡是牵涉到皇家内部事务的,汉人一般是难以插手的。所以盐政系统的官员,大多是旗人担任。尤其是盐运使、盐法道等,基本不授予汉臣。
盐务官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满抑汉,但是内务府出身的旗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行政能力也欠缺,他们被放盐差,其目的就是给皇帝捞钱,同时也中饱私囊。
盐务官至肥皇帝心里是有账的,只要捞钱有度,皇帝一般不会细究。可是整日处在金山银海之中,意志再坚定的人也经不住诱惑,所以从康熙时期开始,盐政系统就成了贪污的重灾区。
尤其是乾隆时期,盐务败坏,先后出现了一大批贪官,其数额之大、亏空之巨闻所未闻,少者几十上百万,多着数百上千万。可即便如此,贪官们还是前赴后继,哪怕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谋上一任盐差。
康熙时期,江宁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家曾先后担任过“巡盐御史”一职,这是康熙皇帝私下照顾他们两家,把两淮盐政这个最肥的蛋糕分给他们,希望能尽快补足欠下朝廷的亏空。
那么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呢?他与盐运使、盐法道又是什么关系呢?借着这一话题,御史与诸位读者一起探讨清代盐业系统的相关知识。
巡盐御史盐课是国家赋税之大宗,也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垄断行业。清入关后,在盐务方面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政出现了诸多弊端,其官制也在不断调整。
顺、康两朝,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为巡盐御史,在重要的产盐区两淮、长芦、两浙、河东四地各设巡盐御史一名。
巡盐御史官名源于明代的“巡按”,只是巡按分管一省的监督、稽察工作,而巡盐御史仅针对该地区的盐务。与巡按一样,巡盐御史与地方督抚并列为封疆大吏,直接向皇帝负责。
品级不定权力极重是巡盐御史的主要特征之一,按照清代的官制,巡盐御史由都察院各道御史充任,或由六部司官、内务府司员出任,各带原衔。如果仅以品级而已,巡盐御史比督抚要低很多,一般为五至六品官。
盐政素来以“肥”著称,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盐务官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康熙时期曹家、李家出任巡盐御史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陋规收入每年至少在几十万至上百万之间,要不然曹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弥补亏空。
朝廷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规定巡盐御史一年一任。由于巡盐御史不受督抚的节制,到了地方以后难免出现尾大不掉、难以掌控的现象,故而顺治晚年下旨裁撤了巡盐御史,以盐运使司专管地方盐政。
盐运使是从三品官,级别倒是不低,但因少了都察院兼衔职权大打折扣,地方官以及当地驻军将领不听调遣,难以抑制豪强、禁止私贩。
康熙初年,鉴于盐政荒废,六部九卿议定仍恢复旧制,请设巡盐御史,此后一直到雍正即位,各盐产区的最高长官皆为巡盐御史。
督抚兼管盐政及盐运使、盐法道以巡盐御史或是盐运使单独管理盐务都会出现各种弊端,雍正即位后,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雍正二年,朝廷正式下旨裁撤巡盐御史一职,此后各省盐政陆续改由总督、巡抚兼管。比如两淮盐政由两江总督兼理、长芦盐政由直隶总督兼理、两浙盐政由浙江巡抚兼理,等等。
至此,各省督抚成了实际上的盐务最高长官。不过督抚事繁,兼管盐政只是名义上的,真正负责盐务全盘工作的仍是盐运使及盐法道。
盐运使掌督察民之生计,商人之行息,适时平其盐价;管理水陆运输,计其道路远近,稽察往来时间,定其盐价之贵贱。
盐运使之衙署名为“都转运盐运使司”,下设属官有经历、知事、巡检及库大使等。
盐法道的职掌与盐运使同,按清代官制,设盐法道之省份十二,分别为:山西、福建、云南、江南、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河南、甘肃。
需要注意的是,盐法道属于“道”的一种,乾隆以后改为正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制,凡是设盐运使的地方不设盐法道,根据《光绪会典》的记载,设盐运使七人,即奉天、直隶、山东、两淮、两浙、广东、四川。
这七个省份是最重要的产盐区,至于其他省份,则以盐法道为最高盐务长官。由于各省盐务繁简不一,所以然而盐法道的工作职能也不定,在一些盐务不发达的地区,盐法道还要分管其他行政事务,比如粮储、驿站等。
更有甚者,一些省份比如广西,因为盐务并不发达,故而以桂平梧郁道兼管盐法;陕西以凤邠分巡道兼管盐法,这种非专管盐务的道在叫法上略有不同,有的称驿盐道,有的称盐茶道,等等。
盐官的任职特点盐政系统是清代最肥的差事,而且盐课与其他赋税不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解到内库供皇帝私人享用的。
了解清代体质的读者应该知道,凡是牵涉到皇家内部事务的,汉人一般是难以插手的。所以盐政系统的官员,大多是旗人担任。尤其是盐运使、盐法道等,基本不授予汉臣。
盐务官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满抑汉,但是内务府出身的旗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行政能力也欠缺,他们被放盐差,其目的就是给皇帝捞钱,同时也中饱私囊。
盐务官至肥皇帝心里是有账的,只要捞钱有度,皇帝一般不会细究。可是整日处在金山银海之中,意志再坚定的人也经不住诱惑,所以从康熙时期开始,盐政系统就成了贪污的重灾区。
尤其是乾隆时期,盐务败坏,先后出现了一大批贪官,其数额之大、亏空之巨闻所未闻,少者几十上百万,多着数百上千万。可即便如此,贪官们还是前赴后继,哪怕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谋上一任盐差。
之前,我们讲过很多明清时期的官职,例如文选司、武选司等等,这都是中央机构的官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地方上的官职。这个官职也就是从三品官,算不上什么封疆大吏。但与封疆大吏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比巡抚还厉害。一般的地方官根本得罪不起,这就是盐运使。对于那些地方官来说,盐运衙门就是一个肥的流油的机构。
从汉朝开始,盐和铁就是朝廷必须控制的物资。掌握铁资源是为了防止造反,掌握盐资源就是因为利润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我们使用的食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青海地区,俗称青盐。但在明清时期,当时西北各个部落十分强悍。而且交通不便,想运输食盐很困难。所以在那会,海盐才是主流。在东海各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盐场,每年按照朝廷的要求生产试验。
拥有朝廷办法的盐引才能卖盐,否则就是私盐。由于盐的利润实在太大,又不好管理,所以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就是盐运使衙门。按照规定,盐运使仅仅是从三品官,并不算特别高。可盐的利润大,做几年盐运使以后,积攒百万银子没有一点问题。由于盐运衙门内存放了大量的白银,所以需要一支自己的武装,这就是盐兵。
还有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不受地方衙门的管理。无论是巡抚还是知府,都无权管理盐运的事务。自己拥有独立的行,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利润还特别大。这样的衙门估计天下就此一家,其他衙门当然会眼红。不过,对于朝廷来说,盐运十分重要。盐运使的人选自然也马虎不得,一般来说,盐运使在朝中都有自己的靠山。此外,自己也必须有能力。对盐运使的选拔难度,一旦也不亚于巡抚。
盐运使已经是从三品的官,在往上升官,要么是巡抚,要么就是侍郎。放眼天下,只有两个衙门这么特殊。一个是盐运衙门,另一个是漕运衙门。这两个衙门至关重要,关乎朝廷的吃饭问题。顺便说一句,还有两个社会组织与这些衙门息息相关。那就是漕帮和盐帮,在清朝中前期的历史中,这两个组织都赫赫有名。到了清朝末期,则又完成了大转型。
在前两年有一个电视剧《大清盐商》,就是反应这个现实的。在明清时期,那些盐商们基本上都聚集着扬州附近。盐商们虽说不能富可敌国,但基本上都拥有丰厚的家产。乾隆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依靠清朝的国库,自然有些吃不消。那些盐商则踊跃捐款,每次都在500万两以上。归根结底,这些盐商与朝廷是一损俱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