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周灭商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即周公,对商朝的历代帝王做出了评价:“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这段文字被记载在《尚书·多士》中。
表示从开国君主商汤到帝乙,商朝这些历代帝王都是明君,这无疑是在说只有末代君主纣王帝辛是残暴肆虐,是商覆灭的罪魁祸首,根据周公所留下的历史资料,后世对纣王也多是如此评价。
但在三千年后的今天,随着考古学者的新发现,商朝历代帝王似乎并不像周公所说是个明君,反而热衷于活人祭祀,手上沾满了鲜血......
一、商王朝兴盛的人祭在商朝灭亡后,其人祭文化的真相逐渐湮没,时隔三千多年,考古学者才通过被埋葬的尸骨和甲骨卜辞发现了商朝人祭的真相。
这里的人祭和很多人理解的人殉还有所不同,古人殉葬陪葬的多是妻妾奴婢、近臣和近侍等等,这些人有的是被杀有的是自杀。
人祭使用的活人大多都是战俘,帝王会将这些人当作牲口一样杀掉用来祭祀,向神灵表示敬畏,所以他们也被称之为人牲,这更多的是一种原始宗教活动,
而且人祭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远超于人殉,可以被列入世界十大恐怖习俗之一。
人祭具体是从何而来已无从得知,外界多认为它起源于缺乏历史记载的远古时代,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商朝就非常盛行人祭。
《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商人极其崇信鬼神之说。
在商人看来,不管是天地日月还是山川湖海都有神灵,他们在建造房屋、婚丧嫁娶、上阵杀敌之时都要请示神灵的意思。
由此,商王多爱使用人牲祭祀祖先和神灵,在建造宫殿时用人牲来奠基。
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商人最常使用的是砍头献祭,在砍头之前,有些人还会受到,包括砍手指、脚趾、腰斩,甚至被肢解等等。
拿殷都来说,在建造宫殿时,宫殿里所有的房屋旁边都会有祭祀坑,里面除了会埋有狗、黄牛、羊等等动物,还有不少人的尸首。
在宫殿内专门的祭祀区还有超过100座祭祀坑,埋葬人数超过600,大多都是被砍了头的尸体,有的会被摆成跪坐姿势,有的是手拿兵器,另外还有十几头马和牛,上百只羊和狗。
在距离宫殿不远处还设有殷都的王陵区和一些王族显贵的墓地,从1935年开始,目前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十多座王级墓。
而商人建造这种墓必然少不了殉葬人,通常在棺椁外面、墓穴内、墓道,甚至是给墓穴填土时都会埋上完整或者被肢解的尸体。
如此算下来,每座王陵的殉葬者最少有上百人,有些墓穴因为装不下过多完整的尸首,一般只会埋人头。
有专家表示:“当时是将人头砍头,连皮带骨埋在土里。”剩下的尸体会被扔在王陵殉葬坑群。
除了王陵所需要的殉葬者,商王每年祭祀历代先祖更是需要大量的活人献祭,所以在商王陵区的殉葬坑之外,还排列着上千座祭祀坑。
祭祀坑内南北朝向会埋有被斩首的青年男性,东西朝向则埋着青年女子和幼儿,坑内埋葬人数可以重叠三四层,堆积人数高达1米。
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被捆绑活埋,尸体还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最为残忍的是有些活人会和猪狗一起被烹食献祭。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是祭祀坑内就埋有上千具人骨,另外还有猪狗牛羊、亚洲象、狐狸等牲畜类祭品。
历史学家胡厚宣曾根据被挖出来的商朝甲骨卜辞统计过商朝各个帝王的活人献祭人数,合计共献祭13052人,另外有上千条人际卜辞没有记载人数,预计会超过1.4万人。
其中武丁王献祭人数近1万人,是活人祭祀最多的一任君主,在帝乙和纣王时期的献祭人数反而最少。
而周公后来改写的正是商王朝这段残忍血腥的历史,表示商人和周人没有什么区别,从来不存在任何人祭行为,他是怎么做的呢?
二、毁灭殷都在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周公当即就宣布侄子周成王继位,但因为成王年纪较小,真正掌权的还是周公。
辅政期间,周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废除商朝的人祭行为,为此决定迁徙殷民、毁灭殷都、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
而此前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将纣王之子武庚派到殷都驻守,商人族群也多在此地聚居,另外派有“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殷都。
但随着周公要毁灭殷都的消息传出后,这“三监”都不愿接受繁华富庶的殷都毁之一旦,随即挟持武庚发动叛乱。
叛乱发生后不久,周公顺势带兵前往殷都,期间“三监”或被处死或是被褫夺封号,武庚在逃亡时被追兵杀死。
至此,周公开始大力拆分商人族群,让商人都分散各地难以联络。
周公先是将殷都的显赫商人和贵族迁移到关中地区,并分给这些迁徙过来的殷人土地,鼓励他们的族长在周朝担任官职,殷都的居民随之逐渐减少,但仍留有一些顽固派。
到周公辅政的第七年,他开始下令建造新城洛邑(今洛阳),力求将剩余的所有殷都居民迁往洛邑。
为了让这些殷民顺利搬迁,周公还专门赶来发表讲话,称是上天对殷商失望,才让周灭掉了商朝。
同时提到:“我作为周王收到了上天的命令,要废掉你们的殷都。”表示让殷民搬迁是天命难违。
最后周公又少不了威胁这些殷民,称:“让你们搬个家只是为了方便你们侍奉周朝,比起杀人算是轻微多了。”
在周公的恩威并施下,殷都的人民全部拖家带口的搬到了新建的洛邑。
等他们都迁走后,一场大火将殷都烧毁殆尽,那些被献祭的尸骨彻底被埋葬在地底下,商王的甲骨档案库同样全部被焚烧,各种文献记载都被秘密审查和销毁。
与此同时,成王也到了该亲政的年纪,周公就将成王的登基仪式放在了洛邑,并正式在洛邑建都。
在洛邑的建城典礼上,周公在祭祀天地时只用了牛羊猪来献祭,这其实就是直接告诉殷商的移民们:血腥的人祭彻底终结了。
此后在洛邑举行的新年祭祀中,成王给文王和武王献祭的也只是各一头红色的牛,这大概就意味着周公废除人祭的目标是成功的。
日后周公在留下的所有讲话文稿也完全不提商朝时期的血腥人祭行为,基本上是把商朝的灭亡归于统治者的个人德行,归于纣王荒诞无稽的行为,那周公究竟为什么要要这么做呢?
三、人祭的逐渐消逝周公抹掉商朝的人祭历史既是为了周朝更好的统治,也是为了让后世遗忘这段极其残忍的人祭活动。
事实上,周公抹掉的不仅是商朝的人祭还有周王朝的人祭。
在周灭商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只是商的一个封国,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当时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给商朝上供羌族人牲,以此让周获得发展壮大的资本。
此后,周的首领多是延续了这个传统,算是商朝人祭的帮凶,甚至最后周公的兄长伯邑考都在殷都死于献祭,他的父亲和弟弟们还被迫分享了肉食。
在商朝这种稀松平常的人祭活动中,周王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当初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就曾进行过更加残忍的活人献祭。
武王不仅先在纣王的尸首上表演射箭和斩首仪式,随后又挑出100多名商朝武官,给他们换上专门的祭服,再砍断他们的手脚,听着他们的哀嚎,让上天享受祭品。
另外由太师吕尚来献祭40多名商朝的氏族首领,将他们被砍下的头颅搬到宗庙内献祭,尸体烹煮。
商朝王族的人头,尤其是纣王和妲己的人头则被挂在旗帜上扛进宗庙,最后所有的人头全部被扔到火堆中焚烧。
到这时人祭还有结束,继续烹煮商朝俘虏以祭祀周王所有先祖,再是祭祀战死的盟军。
由此可见,周朝虽然“翦商”但其实自己的很多行为已经被商化,同时可见人祭的传承度之高。
而对于周武王的人祭,作为弟弟的周公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武王会重蹈殷商的覆辙,周王朝未来的命运不可预料。
所以在武王去世后,周公迫切的希望这种血腥的传承在他手里终止,扭转周朝以后的统治,同时也是埋葬周王朝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
另外,在商周的朝权更替中,为了让殷商遗民快速的接受周王朝的统治,周公销毁商朝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归宿——殷都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基于这些考虑,周公尽可能的动用各种办法抹掉了商朝关于人祭的记载,掩盖了商朝几百年的血腥,将商朝的覆灭都推给了纣王一人。
在周公的举措下,此后的周王朝虽然还存在人殉,但向神灵献祭人牲的行为明显减少并逐渐消逝,这其实已经是迈向文明的一大步了。
周公之后的几千年里,人们无不称赞三代文盛,每当社会动荡、王朝更替,人们对于三代的向往溢于言表。例如孔子曾不止一次称赞三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要人们“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指得就是周礼。
孔子对于三代“文盛”的称赞和向往随着“独尊儒术”,开始深深植根于千年封建王朝的无数儒家学子心中,于是人们对于三代就形成了一种共识。直到近代许多三代遗迹被考古挖掘,人们才发现了历史隐藏下的血腥与疯狂。
商朝的人祭仪式可谓多样残忍,采取了击杀、砍头、烧死、投水、剖开身体等残忍手法。无论男女老少、儿童妇女,都成为人祭的对象。这些残酷的方式让人不寒而栗。例如,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一次惨无人道的人祭仪式。据记载,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人祭使用了500名奴隶,这令人无法想象他们所经历的恐怖遭遇。这些手法不仅造成了生命的丧失,更是对人的尊严和尊重的彻底践踏
庞大数量的人祭及来源商朝进行人祭的数量惊人,据甲骨文记录,仅商王武丁时期就有超过670片与人祭相关的甲骨,涉及的人数达到9000多人。那么,这些人祭的供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来源包括战俘、奴隶以及偏远地区的人民。战俘往往成为人祭的对象,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最终成为了恐怖仪式中的献祭品。奴隶也被迫参与其中,他们的命运成为了祭祀的工具。偏远地区的人民则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受害者,无辜地被牵扯进了这些可怕的仪式中。
神明与贵族的人牲供品商朝的人祭对象不仅包括神明如河神、山神、土地神等,还有自己的祖先。甚至连王亲贵族也成为了人牲的供品,他们被祭祀给众神,以期获得神明的保佑和恩赐。这种残忍的行为不仅涉及普通人民,更深刻地侵犯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和生命尊严。商朝统治者的权力无孔不入,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无法幸免于难,成为了可怕的人祭供品。
商朝的人祭与灭亡商朝的人祭成为了日常仪式,这种封建迷信的恐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朝的灭亡。人祭的盛行使得商朝社会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人们心生恐惧与不安。这种迷信信仰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阻碍了商朝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商朝迷信信仰的恐怖实践最终使得其失去了人心,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商朝的人祭仪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历史,其中残忍与迷信交织,令人痛心。无论是多样残忍的人祭方式,庞大数量的人祭及其来源,还是神明与贵族的人牲供品,都彰显了封建迷信的恐怖性。商朝的灭亡也与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回顾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祭所带来的伤害与社会的倒退。我们应当以历史为鉴,摒弃迷信与暴力,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和平。只有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商王朝的人殉和人牲,都是残忍的做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专业的解读来了。
将祭祀用的“牲”和陪葬的“殉”混用,是考古发掘报告和一些学者著作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在一些墓葬之中,“牲”和“殉”常相伴出现,很难区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 界对二者概念的模糊。在研究日益细致的今天,葬坑成为我们研究与之相关的考古遗迹的重要参考,而如果想准确地判断葬坑的性质,就必须要对“牲”和“殉”,尤其是“人牲”和“人殉”有更加明确的区分。
人牲和人殉有本质的区别。人牲的本质是祭品,把人奉献给祖先或其他神灵,以消除灾祸,得到庇佑。
人殉的本质是随葬品,用生前服务死者的人,如妻妾、侍卫等陪葬,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可以享受到服务。
在安阳殷墟后冈圆形葬坑内,既有人殉也有人牲。
两个殷墟墓葬举例说明1、侯家庄西北岗1001号墓
1001号墓位于西北岗王陵区西区,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商代王陵,从属于墓葬的葬人较多,墓内的埋葬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墓底9座葬坑内分别埋葬1人、1狗、1戈
(2) 木室顶部的葬人11个,其中有棺木者6人,仰置平身,有首饰、配件和随葬物,无棺木者5人,混杂在仪仗明器之中,有少量贝随葬。
(3) 墓道中有墓坑的葬人,北、西墓道各 1 人,北墓道人骨因盗掘者破坏而非常零碎,有随葬物,坑底有小腰坑。西墓道人骨为未成年人,有破损的铜器随葬。
(4) 墓道中无墓坑的无头肢体。南墓道59具,大部分俯身缚手,头向墓坑,成排排列,发现于不同深度。此外,东墓道和墓坑东耳室南部各有1具,情况与南墓道同。
(5) 人头骨,南墓道14组42个,北墓道6组14个,东墓道3组6个,西墓道4组11个,共计73个。这些人头骨也分组分层放置,头顶朝上,面向墓坑分布,除了南墓道北部有一部分与无头肢 体混杂外,其余的都跟无头肢体界限明显,原报告称这些头颅多属未成年,应该是墓道之中无头肢体 的头颅。
这几种埋葬的人牲之中,(1) (2) (3) 种肢体完整,有随葬物品,依随葬物品的种类有兵器、仪仗器等,显然是具备某种守卫和服侍墓主起居功能的埋葬,所以应为人殉。(4) (5) 则明显不同,肢体不完整,且没有任何随葬物品,埋葬方式也比较特殊,其情形与殷墟祭祀坑中的遗骸以及甲骨文中 “伐”人以祭的情形吻合,故而应为人牲。
人牲
2、武官村大墓WKGM1
WKGM1墓位于西北岗东区,是一座有南北双墓道的大墓。墓内的有关人牲、人殉的埋葬可分以 下几种:
(1) 墓坑底部腰坑葬1人,肢体完整,身旁有青铜戈。
(2)二层台上葬分东西两侧,共葬人41个,犬、猴、鹿各1只。西侧葬24人,其中6人有棺 木,8人有随葬品。东侧埋17人,其中8人有棺木,部分人有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皆是全躯,排列有序。 (3) 南北墓道之中所埋的犬和马。北墓道有马坑3座,出马骨16架,部分并出当卢、铜镳和节约。马坑的南边有犬骨4架。在马坑下微偏东,有人坑2座,埋2人,两人对面而蹲,东边1人有铜戈,戈有铭文,西边1人身旁有铜铃。
(4) 墓坑填土之中出人头骨34个。分别位于不同的层面,这些头骨大体上上下直立放置,面朝中央,原报告推测这些人头骨与墓外排葬坑之中的无头人架有关。
(5) 大墓附近的排葬坑。位于大墓偏南53米,偏东7米的地方,共有排列有序的人坑4排17座。这些人坑中的埋葬情况相似,所出人架皆无头,俯身,且无随葬品。
(6) 排葬坑南边的散葬坑。这些散葬坑位于排葬坑的南边,没有一定的排列顺序,面积大小、 掘土深浅都各不相同。坑内埋葬的人与排葬坑相似,都是被斩首且俯身,但斩首后的人头骨则不像排 葬坑那样,大部分直接葬入坑中。
与此墓有关的这几种埋葬,(1) 应具备守卫功能; 从随葬品和葬具来看, (2) 的身份和地位较高,应为墓主生前的近臣或嬖妾; (3) 则或为生前专为墓主饲养犬马。这三种埋葬皆与墓主有较强 的从属关系,埋葬的目的也较为明显,即皆为墓主死后服务,所以他们都是殉人。(4) (5) (6) 则不同,首先,他们的肢体皆不完整,有的仅存头颅有的仅存躯体,埋葬的方式较随意,没有任何随葬品,这也与卜辞中 “伐”这种用牲方式有关,是用以祭祀的人牲。
结语:殉人的目的是让其在死后可以继续为墓主服务,因而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其与墓主的紧密联系。人牲则不一样,其本质是祭品,是如同牛羊一般奉献给祖先神灵的,因而与墓主的联系并不如人牲那样 密切。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殉人一般会有随葬品和葬具,牲则没有;其次,殉人通常保全首领,牲则不然;再次,因为与墓主联系的近疏,其埋葬的位置也会有不同。这三条皆 是通例,并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葬坑性质的依据,如并不是所有的殉人都有随葬品和葬具,但有随葬品和葬具的则基本上皆是殉人;并非所有的人牲都不得保全首领,但绝大多数身首分离、肢体残缺的则不是人殉。我们在判断埋葬的性质之时,要综合各项区别标准,基于其具体情况,做全面而慎重的考察。
【本文引自《“人牲”“人殉”辨 ———兼谈安阳后冈圆形葬坑的性质》作者:杨弃,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公布了一起案件:市民璐璐(化名)还好好活着,却发现安息网络祭祀平台设有自己的纪念馆,包括灵堂、详细个人信息和照片。该馆建立于2016年1月,6年来访问量达4.3万余人次。为此,她状告网络祭祀平台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平台确认情况属实,但因纪念馆设于多年前,当时还未实行实名制登记,无法提供其真实信息。法院审理认为,平台未严格履行审核责任,未要求注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致璐璐人格权被侵害,遂判决平台承担侵权责任。
那么,网络祭祀平台能否“吃一堑长一智”,承担起审核责任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建立虚假纪念馆无门槛,部分创建后才审查
记者注意到,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祭祀平台,只有少数平台会在建馆前审核。例如,“故人居亲情在线”小程序上明确:“建馆需直系亲属联系客服,提供电话核实后人工审核”。而在大部分平台上注册用户和建馆都不需要实名制,平台也没有要求提交真实身份信息和死亡证明。
11月21日早,记者在多个网络祭祀平台上注册用户、建立纪念馆,一个手机号即可快速注册,个人信息随意填写,过程中没有任何审核。即使纪念馆建好后,逝者姓名、出生日期、逝世日期等关键信息也可以随意修改,将创建好的纪念馆分享给好友,好友可以顺利浏览纪念馆并为“逝者”进行网上祭祀。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手机号经实名认证之外,其余所有信息都可以随意填写发布。
不过,部分网络祭祀平台会在事后对已建立的纪念馆进行审核。例如,11月21日晚,记者在天堂网上用虚假信息建立的纪念馆已不复存在。客服表示,目前个人不能创建非亲属、公众人物及英烈类纪念馆;非亲属或是政府等相关单位如需创建,需提供家属书面授权委托书。记者尝试换一个手机号重新注册并再次创建纪念馆,但纪念馆没有立刻创建成功,而是一直显示“审核中”。同样地,记者此前在“清明云扫墓”微信公众号、“心纪奠”网站和“族谱录纪念网”上建立的虚假纪念馆也在发稿前被平台一一删除。客服人员告知,纪念馆被删除是因为审核不通过。当记者询问能否恢复纪念馆时,有的平台立刻恢复了记者此前建立的虚假纪念馆;有的平台要求记者补充材料后再经审核;还有的平台让记者重新建立一个纪念馆并告知客服,即可公开展示。
记者实测发现,目前网络祭祀平台看似已加强审核,但审核过程较为随意,全靠平台自身规范,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云上祭奠赚钱有道,部分企业经营异常
有人奇怪,为什么有企业愿意出钱出力开设网上祭奠平台?而且允许用户免费建立纪念馆?
原来,免费建馆后,收费项目随之而来。收费的祭奠项目成为网上祭祀平台的生财之道。
“跪拜”“鞠躬”“擦墓碑”“除草”等基础项目,在各网络祭祀平台上收费不一,从几元到几十元;如果选择“徽章相框”“自动供奉”“节日祭品”等服务,则需要“升级”纪念馆,价格从1年69元到永久1669元不等;各种网络祭品也各有报价,如蜡烛、长明灯、鲜花、水果、酒水等从几十到上百元不等,还有祭品套餐,最贵的超过3000元。有些网络祭品更是玩出新花样,包括高级飞机、私人游艇、豪华别墅等,全部标价。甚至有网友爆料,自己的妈妈在“慈恩天下”网站上写文字向祖先忏悔,也被收费。
记者查询工商信息时发现,运营网络祭祀平台的公司一般是小微企业,有些公司同时运营着多家网络祭祀平台,但部分企业经营异常。例如,天堂网隶属于广州市快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的社保信息为3人。2022年8月30日,该公司被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网上祭祀平台能相信吗?
有网友问,通过网上纪念馆,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哀思,但市场上的网络祭祀平台鱼龙混杂,到底该信哪个呢?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没有官方的线上扫墓平台,不过有线下陵园已开发了网上祭祀服务,市民可以关注官方陵园发布的信息,选择网上祭祀服务。例如,上海卫家角息园提供网上祭奠服务,公众可以关注“卫家角息园”微信公众号选择。在这里建立网上纪念馆有门槛,除了需提供逝者基础信息之外,还要求用户提供逝者安葬证照片和逝者安葬位置,审核通过后方可公开展示。
有网络祭祀平台工作人员坦言,作为运营方,很难了解用户信息的真实性,一般只能先收集用户提交的材料,再向相关部门核实。但不少用户认为,这不是平台撇清责任的理由,建议云祭扫平台要加强建馆审核。同时,有关部门也应统筹管理这类网站,规范经营行为。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