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留胡子的讲究(古代留胡子的讲究)

时间:2024-01-16 06:14:53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照着祖宗规矩留胡须,免得贻笑大方

大家都知道古人留须是一种习俗和文化,就像是我们过去的一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老观念等等,都在逼迫着中国人不许割掉自己的须发。

太监

古人留须的这种习俗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相对应的文化,就像胡须文化。

上嘴唇上的胡须叫做“髭”,下嘴唇上的胡须叫做“粜”, 脸颊旁边的胡须叫做“髯”,而下巴上的胡须叫做“襞”。

在古时候,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全都是要留胡须的,那些没有留胡须的,如果不是“天阉”, 生理上出现重大问题,那么就是成为了太监,没有办法“行人道”,颏下留不下一点胡须。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袁绍派遣兵士进入皇宫,尽数斩杀无须之人,因为只有宦官无须,皇宫之中无需的就只有宦官了,当然,这里边也会存在有误杀,有许多男子胡须长得不够旺盛,在仓促之间,会被人当做阉人斩杀。

古时候男人留胡子是有讲究的:

第一, 胡须是男性的象征

古乐府陌上桑,上面记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每一个挑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留有胡须的。

霍光

在1961年的红旗杂志上,曾经发表一篇《逻辑和语言》,这篇文章中曾经谈到汉族男子,在过去是要留胡须的,但留胡须并不是因为喜欢胡须才留下的,而是当时身为男子必须留胡须的观点,迫使他们留下胡须。

还有著名学者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曾经发表一篇名叫《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千字文,这篇文章当中认为古时候的人并不一定必须要留胡须。之后王力发表了一篇副标题为“答沈从文先生”《关于胡子问题》的文章。

第二, 显示家庭背景

在古时候,如果一个人双亲全都故去,他就必须要蓄须以尽哀思之情,父亲逝世就要将上嘴唇上的胡须留长,母亲逝世则是要将下巴上的胡须留长。如果是父亲和母亲双双辞世,则上下嘴唇的胡须一起留。从此开始就只能进行日常的简单的修剪,完全不可以剃光胡须。

在时期,鲁迅先生的形象就是上嘴唇上留有胡须,而他的下巴光洁,毫无半点胡须,他这就是父亲已故,母亲还健在的表现。

在外扣侵华的那段黑暗时代,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人士,全部自发上下一起留胡须。从形象上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代表国之沦陷,表明天父地母君亲皆亡。

鲁迅先生

第三, 胡须也是颜值担当

在秦汉的时候,美男子的标志就是“多须髯”。《续汉书》中有所记载,在东汉灵帝的时候,钜鹿郡太守司马直

“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

古时候,男子能有一把漂亮的胡须,才能够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在《汉书·霍光传》里也有记载:

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加都是“大胡子”代表,当然其中最为经典的胡须,就长在蜀国著名大将关羽的脸上,长约数尺。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崔琰,他的胡须相当漂亮: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南朝刘庆义所著《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派来使者,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代替他前去接见使者,他则“捉刀立床头”, 最后匈奴的使臣说道:“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怎么样的胡须才能算是漂亮呢?至少长度要达到标准。

关羽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里面列举出了几个古代名人的胡子长度,晋太傅王育,还有十六国前赵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 长至五尺”。

西藏当雄县曲才村:党建领航催绽民族团结之花

绵延数千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脚下,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曲才村坐落其间。这个1500多人的村子里,包含了藏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多民族不同风俗,给我们的基层治理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大家都融入村集体,有归属感,我们也一直在摸索。”曲才村驻村第一书记董义航说。不论什么民族,不管是长居还是过客,都要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这是曲才村“两委”共同的心声。

如何将心声转化为行动?曲才村“两委”积极引导成立外来务工人员联合会,选出2名少数民族代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在服务上,充分利用村委会场所为过往行人设立服务站,可以使用卫生间、卫生室、开水房等。常年往返青藏公路的司机陈光福每次路过曲才村时都刻意放慢车速,碰到熟悉的村民和村干部就打声招呼,说上几句话。“高原缺氧但不缺党员,不缺党和政府的关怀,真的感到很温暖。”陈光福说。

穿着藏式盛装的藏族、留着胡子的回族和撒拉族、穿着普通服饰的汉族……各族群众围坐一团,欢快热烈地畅谈着,这是藏历新年时曲才村一户藏族家庭的一幕。在此经商的马伯克说:“每到春节、藏历新年等重要节日,我们就聚到一起,讲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风俗,唱歌跳舞。现在我也会跳锅庄了,感觉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也交了许多好朋友。”一次次交流交往,增进了各族群众间的友谊。王退伍后在村里开了10多年的超市,作为老党员,对家庭困难的群众,他全部按照成本价出售生活用品。

“当了12年的村委,我们都是和村民一起生产生活,团结最重要,只有团结了,才能凝心聚力好好发展。”曲才村党委书记旺罗质朴的话语里透着真诚。说起村子发展的事,旺罗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温泉度假村已经发展得不错,也带动邻近的堆灵村参与经营,村史馆正在建设,山上湖泊观光旅游线路也在规划,要干的事多着呢。”旺罗说道。风土人情各异,谋求发展始终如一,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带领,曲才村的乡村振兴未来可期。(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

来源: 农民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