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只刷新世界纪录的巨型癞蛤蟆,体长接近30厘米,体重足有2.7公斤,比1991年发现的最大蟾蜍更重,是普通蟾蜍体型的6倍。
护林员给这只蟾蜍起名为“蟾斯拉”(英文Toadzilla,蟾蜍加上哥斯拉的意思),拍照留影之后,反手就把它送去安乐死了。
被发现的巨型蟾蜍
这只癞蛤蟆究竟是什么来头?它好不容易长到那么大,为什么立刻就要杀死它呢?
毒性最强的癞蛤蟆这只“蟾斯拉”是一种叫做海蟾蜍的大蛤蟆,完整的学名叫“巨型海蟾蜍”,从名字就能听出来,它的特点就是体型大,体长平均在10-17厘米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蟾蜍。
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原因:虽然成年的海蟾蜍是陆地生物,不过它们的蝌蚪却可以生活在含盐度15%的海水里,在最初发现它们的时候,人们就以为它们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蟾蜍,因此而得名。
体型比较大的海蟾蜍
体型越大的动物,一般来说寿命就越长,海蟾蜍的寿命也的确比其它蟾蜍更长。野生的海蟾蜍寿命就能达到10-15岁左右,如果是人工饲养的话,最长寿命更是能达到惊人的35年。
这么长寿的癞蛤蟆,还有着极为强悍的繁殖能力。同样是在澳大利亚生活,一般的青蛙一辈子只能产下一两千枚卵,而海蟾蜍一次就能产下3到5万个卵。
蟾蜍的卵外面都包裹着一种叫做“卵胶膜”的透明黏性物质,会连成长长的条带状,常常两三条并列在水里。以海蟾蜍的产卵数量,它们的卵带有时候能达到20多米长。
野外的蟾蜍卵
基本上,不管什么品种的蟾蜍体表都长满了疙瘩。这些疙瘩会分泌出毒液,是它们自保的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中医里,有些品种的蟾蜍,分泌的毒液干燥后就是一种叫做“蟾酥”的中药,可以内服外用,解毒止痛,甚至在中药典籍里,蟾蜍全身都可以入药。
人工提取蟾衣
这些巨型海蟾蜍是全世界毒性最强的癞蛤蟆,它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耳朵后面长着两个凸起的毒腺。
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海蟾蜍往往会先吸气把自己鼓成一个球,用突然变大的体型来恐吓对手。如果这招没用,它们就会去挤压毒腺排出毒液,到了特别生气的时候,还能把毒液喷溅出去。
人工给海蟾蜍挤毒
虽然,海蟾蜍的毒液远不如箭毒蛙这种知名的剧毒树蛙那么猛烈,不过它们却是一种全身带毒的动物。除了耳后的毒腺,背上的凸起疙瘩也会分泌毒液,只是毒性会弱一些。
虽说毒性弱,不过假如海蟾蜍的毒液接触到了眼睛、嘴巴之类的身体部位,还是会造成剧痛、发炎甚至失明等症状。
海蟾蜍毒液最严重的反应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衰竭,如果摄入的毒液量比较大,就能导致死亡。随便一只成年的海蟾蜍,体内全部毒液加起来,就足以威胁到一个成年人的生命。
未成年和成年的海蟾蜍
另外,海蟾蜍就连卵和小蝌蚪也是有毒的,虽然毒性不强,也能轻松杀死一些小型动物。
打遍澳洲无敌手巨型海蟾蜍原本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这些在老家默默生活了数百万年的癞蛤蟆,仅仅只用了几十年,就成为了澳大利亚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被海蟾蜍毒死的鳄鱼
从头开始说的话,那原因就要追溯到工业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了。那时候自然界中的糖分很难获得,只有在气候温暖的中国岭南一带,以及新几内亚地区才长着含糖高的甘蔗,因此,有钱的欧洲人一直把糖当做上流社会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工业革命之后,制糖的技术发展起来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脚步和全球贸易,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开始种植甘蔗来赚钱。菲律宾、夏威夷等地都种植了大量甘蔗,却遇上了严重的虫害。
遭受虫害的甘蔗
于是,在20世纪初,人们把爱吃虫子的海蟾蜍引进到这些种植甘蔗的地方,成功解决了虫害问题。这些案例被大量报道,更多海蟾蜍就被送到世界各地的甘蔗田里,其中就包括了澳大利亚北部。
然而,到了澳大利亚的海蟾蜍们却像是进了天堂。虽然保护了甘蔗,却带来了更大的灾害,
种植甘蔗的澳州北部是热带气候,非常适合海蟾蜍生活,最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没有它们的天敌,还有大量丰富的食物:小型动物、植物,甚至垃圾,只要吞得下去,海蟾蜍就不会挑食。
一只养在动物园的海蟾蜍,日常食物就是老鼠、蝙蝠和蛇
与其费心劳力在甘蔗田里抓虫子,外面的广阔世界显然更美好。于是海蟾蜍们化身“不可阻挡的进食机器”,带着它们一次生下3万枚卵、一年能生十几次的繁殖能力,以每年前进大约20公里的速度,迅速占领了澳大利亚北部。
对比澳洲本土的蛙类,海蟾蜍不仅能生,它们硕大的体型还能储存很多水份,足以支撑它们穿过干燥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继续开枝散叶。到现在为止,澳洲大陆上的海蟾蜍,保守估计也有20亿只。
泛滥的海蟾蜍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海蟾蜍是一种全身带毒的动物,毒性足以致命,因此,澳洲本土一些原本可以成为海蟾蜍天敌的动物,反而被它们杀死了。
比如有一种珍稀的小型食肉动物袋鼬,就被海蟾蜍毒死了不少。有研究表明,在海蟾蜍生活的地方,袋鼬的数量会下降97%。
除了袋鼬,一些体型不大的淡水鳄鱼、野狗、爱吃蛙类的蛇、鸟类等等食肉动物,都因为捕食了剧毒的海蟾蜍而死。就连水里生活的一些肉食性鱼类,都会被海蟾蜍带毒的卵和蝌蚪给毒死。
一只吃了海蟾蜍被毒死的砂巨蜥
除了杀死大量本土动物,海蟾蜍还让澳洲的宠物狗们染上了“毒瘾”。
原来,海蟾蜍在受到惊吓和威胁之后分泌的毒液里,含有名为“蟾毒色胺”和其它一些能致幻的化学成分,效用和一些类似。好奇的狗狗们只要舔了海蟾蜍,就很容易对它们的毒液上瘾,稍不注意就会摄入过量,最后心脏衰竭而死。
为了拯救狗狗,澳大利亚甚至还出现了独一无二的宠物狗戒毒项目,让狗坐在专门的餐桌椅上,在一只很像海蟾蜍的玩具上涂抹芥末,狗一舔就会受到强烈刺激,直到它们不再靠近海蟾蜍为止。
坐在餐桌椅上戒毒的狗狗
面对蟾蜍,澳洲土著动物被迫进化最初把一百多只海蟾蜍带到澳大利亚的人,肯定想不到后人为了消灭这些癞蛤蟆,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成年的海蟾蜍是一种完全的陆地动物,只有在皮肤干燥的时候,以及产卵的时候,它们才会回到水里。因此,澳洲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把水源围起来不就行了?
这一招的确挡住了海蟾蜍,但同时也拦住了其它要喝水的野生动物,于是没过多久澳洲人就只能放弃这个方法。
水边的幼年海蟾蜍
除了围堵水源,澳洲人还试过很多杀蟾蜍的方法。比如有趣的“海蟾蜍高尔夫”,训练驾驶技术做到一次性碾死公路上的所有海蟾蜍,成立“海蟾蜍驯服者”缉捕队,夜间突袭这些癞蛤蟆聚集的地方。
为了号召人们齐心协力灭蟾蜍,澳大利亚官方曾拍摄过不少消灭海蟾蜍的广告,甚至还有武器厂家推出了一种点22口径的狩猎蟾蜍专用步。
海蟾蜍高尔夫和怒砸蛤蟆
澳洲政府还会向民众征收捕捉到的海蟾蜍,把它们安乐死之后做成肥料。又或者推出用蛤蟆皮做成的工艺品,试图形成一个以海蟾蜍为中心的产业链。
不过,就算不提海蟾蜍皮做的工艺品有多么一言难尽,光靠人们一只只的捕杀,实在是无法跟上这些癞蛤蟆的繁殖速度。甚至于早在2007年,澳洲就有动物学家建议出动军队来治理快速扩张的海蟾蜍。
海蟾蜍皮做成的领结和零钱包,眼神非常犀利
除了这些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科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希望能找到一种只会感染海蟾蜍的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就像曾经用特殊病毒杀死泛滥的野兔一样来解决这些大蛤蟆。
还有人提议,给雄性海蟾蜍做绝育手术再放回大自然,让它们去和雌性蟾蜍交配,以减少蟾蜍的后代数量。
不过这些方法都没能成功。曾经杀死野兔的病毒,是在其它地方的野兔自然生病后才“借”过来的。而面对20亿只的蟾蜍,给一部分雄性蟾蜍绝育也没多大作用。
一起抓蟾蜍也成了澳洲的家庭活动
努力了二三十年,澳洲的海蟾蜍还是很多,人们不得不开始抢救那些可能会被海蟾蜍毒死的本土野生动物了。
澳洲人把捕捉来的蟾蜍做成特制的香肠投放到野外,在里面加了一些不致命的有毒成分,希望动物吃了蟾蜍香肠之后,能记住各种难受的不良反应,从而让它们养成不吃海蟾蜍的习惯。
蟾蜍香肠
不过,在澳洲人发愁要怎么解决海蟾蜍的时候,这里的动物们却在几十年间,悄悄“进化”了。
2014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在野外发现了大量被开膛破肚的海蟾蜍尸体,这些尸体的内脏、肌肉被吃空了,有毒的皮肤和毒腺却留了下来,似乎是有动物知道了怎么安全的食用这些剧毒蛤蟆。
经过调查才发现,这竟然是可爱的澳洲水鼠干的。这种啮齿类动物把海蟾蜍翻得肚皮朝天,从它们柔软的肚子开始吃,避免了自己被毒死。
澳洲水鼠
从这些小耗子开始,人们逐渐发现,很多本土的鸟类、啮齿类,甚至是一些蚂蚁之类的食肉昆虫,竟然悄悄适应了捕食海蟾蜍。
比如经常在城市里翻垃圾吃的澳洲白鹮(huán),在抓住海蟾蜍之后会不断翻动这些蛤蟆,或者把它们来回抛到空中,又或是按着它们在草地上摩擦,都是为了刺激海蟾蜍排出毒液,再找个水源洗掉渗出的毒液,这才把海蟾蜍吃进肚子。
一只澳洲白鹮在进行“饭前准备”
因为人类带来的海蟾蜍,澳洲这些土著动物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学会了一种全新的进食方式,从生物进化的尺度来看,这真是一种闪电般的进化速度了。
不得不说,大自然的力量总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
本文主要内容:
梦见癞蛤蟆不同情景下《周公解梦》解读不同情景下心理学解读关于如何解读梦见癞蛤蟆的实际建议总结梦境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投影,常常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梦见癞蛤蟆是一种常见且引人注目的梦境,它在不同文化和信仰系统中都有各自的解释。本文将从《周公解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于梦见癞蛤蟆的不同情景进行解读,并提供一些建议来解读这一梦境的实际意义。
根据《周公解梦》的解读,梦见癞蛤蟆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取决于梦境中蛤蟆的具体情景。
1. 蛤蟆跳动着逃跑:如果梦见癞蛤蟆跳动着逃跑,这可能意味着您将面临一些不愉快的变化或逃避现实的欲望。这可能暗示着您对面临的问题感到无奈,同时需要勇敢面对现实,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蛤蟆在水中游动:当梦见癞蛤蟆在水中游动时,这可能象征着内心潜藏的情感或欲望。这可能意味着您在潜意识中对某个特定目标或欲望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但又想要保持控制和稳定。
3. 捉到蛤蟆:梦见自己成功捉到癞蛤蟆,这可能暗示着您将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这可能代表着您在现实生活中将获得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只需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努力工作即可。
4. 与蛤蟆互动:当与蛤蟆互动时,不论是拿着蛤蟆或触摸到它们,这可能代表着您与一种更加原始的自我或潜意识进行了联系。这可能意味着您正在努力与自己内心的冲突或矛盾进行对话,以寻找内在平衡和和谐。
除了《周公解梦》的解读外,心理学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梦见癞蛤蟆的象征意义的解释。
1. 内心的变化与转变:梦见癞蛤蟆可能代表着您内心即将经历一种变化和转变。蛤蟆从蝌蚪到成蛙的过程是一个象征性的变形过程,这可能反映了您正在经历的内心成长和转变。这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迹象,意味着您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感情和欲望的表达:癞蛤蟆常常与湿地和水环境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代表着潜意识中与感情和欲望相关的内容。梦见癞蛤蟆可能暗示着您对某种感情或欲望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或许是对某个人或某种情境的渴望。
3. 冲突和不安:梦见癞蛤蟆也可能反映出内心的冲突和不安。蛤蟆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物,可能象征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这种乌龙背后可能暗示着您内心的某种冲突或矛盾,需要您进行思考和解决。
在解读梦见癞蛤蟆时,有几点实际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梦境的意义。
1、反思自己的生活变化:梦见癞蛤蟆可能暗示着您正经历一些变化。反思自己的生活,看看是否有重大事件或情感转变正在发生。
2、关注情绪和欲望:梦见癞蛤蟆可能反映了您对某种情感或欲望的渴望。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愿望,看看是否有什么暗示。
3、寻找内心冲突的源头:梦见癞蛤蟆可能反映了内心的冲突和不安。思考自己内心的矛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可以帮助您找到内在的平衡。
4、让梦境成为灵感的源泉:不论梦见癞蛤蟆具体意味着什么,它都可以成为激发您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将这个梦境纳入您的艺术创作、写作或自我探索中,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象征意义。
梦见癞蛤蟆是一个常见的梦境,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根据《周公解梦》和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不同情景下梦见癞蛤蟆可能与内心的变化、感情和欲望的表达以及冲突和不安有关。要理解梦见癞蛤蟆的实际意义,建议您反思生活变化、关注情绪和欲望、寻找内心冲突的源头,并将梦境作为灵感的源泉来利用。通过这些方法,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梦见癞蛤蟆的象征意义。
#周公解梦##暑期创作大赛##梦境#
作者 | 解梦不求人
专注梦境解读的解梦,每天分享梦境知识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多会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当中,“金蟾抱鲤”就是其中之一。在民间,金蟾抱鲤属于吉兆,因为“鲤”同“礼”谐音,被金蝉抱着,被看到后就有金蝉送礼的说法,寓意着“升官发财”,但实际上“金蟾抱鲤”不论是对蟾蜍还是对鲤鱼来说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显示一个人拿着一根小棍在拨弄一条鲤鱼,但是这条鲤鱼并不是普通的鱼,而是头顶上抱着一个蟾蜍的鲤鱼。虽然鲤鱼的嘴还在动,并没有死,但由于蟾蜍的个头实在太大了,鲤鱼已经没有力气正常游动了,只能任由小棍波动,看起来着实可怜。而不论棍子怎么拨弄,蟾蜍都是紧紧得抱着鲤鱼头不放。
网友:这地方整得也不对劲啊!看到这一幕之后,网友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网友开玩笑说:“这鱼这一辈子没想到自己是被淹死的。”也有人站在蟾蜍的角度说:“既然吃不到天鹅,就改成吃美人鱼吧。”还有网友说:“这地方整得也不对劲啊。”还有网友看到蟾蜍的抱头行为后联想到了MMA,回复到:“别动,正在MMA呢,断头杀马上就要拿下它了。”有网友也打趣到:“这算裸绞吗?”可见,大家的脑洞都非常的大,当然也有网友明白里面的道道:“金蟾抱鲤,你要遇到好事了。”
金蟾抱鲤的科学解释据相关专家表示,金蟾抱鲤这种现象常见于冬季和春季,因为这种现象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其一就是蟾蜍错过繁殖期,需要在繁殖期到来之前寻找伴侣,其二是鲤鱼的游动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当年的冬季和来年的春季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蟾蜍的繁殖季节是每年的5-8月,由于一些雄性蟾蜍在当年5-8月时未能找到合适的伴侣,体内激素就会刺激其在下一次繁殖期到来之前提前寻找伴侣,而冬季并不是蟾蜍的繁殖季节,所以蟾蜍只能寻找其他动物替代。这时候因为天冷,鲤鱼游动速度慢,游动范围小,习惯栖息在水底,加上冬季蟾蜍也栖息在水底,这样鲤鱼就成了最好的对象,蟾蜍会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鲤鱼头,而且这一抱可能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
金蝉不仅会抱鲤,还会抱网球曾有网友拍到三只蟾蜍紧紧抱着一个网球的画面,显然这三只蟾蜍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将网球当成了自己的异。专家表示,这些雄蟾蜍在繁殖季节会紧紧抱住任何看起来像此蟾蜍的物体,知道蟾蜍们看到新的像异的东西,或者找到真正的雌蟾蜍。
为什么说“金蟾抱鲤”是个悲剧?对于蟾蜍来说,它们紧紧抱着鲤鱼头或者是网球不放,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而万物都将繁殖后代作为自己的生命大事,到了繁殖季节,繁殖后代就是头等大事,而抱着鲤鱼头的蟾蜍自然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对于鲤鱼来说,被蟾蜍紧紧抱着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不能顺畅地游动,甚至呼吸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很可能造成鲤鱼的死亡。
结语:很多时候,看似美好的事情背后却是一个悲剧。
文丨张平陵
编辑丨陈骁
大约半年前,笔者与几位朋友聚会,一件自日本拍回的人物件。一上手,典型的“元珠件”。东西是开门的东西,由身段、开相、用刀的风格都无疑问,大家见到全都赞不绝口。没想到,唯一引起争论的却是原本应当一目了然的“题材”问题。
清末~ 林元珠作 寿山石人物雕件
私人藏家收藏
这件人物圆雕所刻的是一披发少年,腰系仙桃,手中扣住一个小盒,面带微笑。有人认为是“刘海金蟾”(因传统造型中,常有刘海将金蟾以盒盖扣上的造型),但又因人物通身都不见“金钱”在手,因此在座者中也有人认为是“和合二仙”(又称“盒荷二仙”)之一。
最终,大家虽然没能统一意见,但还是“和合二仙”派占了上风,理由简单,因为普遍认为刘海的造型,不能“无蟾”。
清 刘海戏蟾彩塑
故宫博物院
玩文房件者,对于“刘海金蟾”应当都不陌生。在清代工艺素来重吉祥寓意的文化背景下,这一通俗而又流行的命题,可以算得上一个当时的“热门文创大IP”了。
流传至今,民间信仰里早已将这位执钱戏蟾的刘海看作是一位准财神,有“刘海戏金蟾,步步撒金钱”这么一说。
壹
有清一代,“刘海与蟾”的形象无论竹木牙角、金玉琥珀,瓷塑铜雕,甚至于在年画、花钱之类的物品上都有出现,传播、应用的相当广泛。
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若干玉制刘海戏蟾的玉佩、摆件,甚至还有以白玉、珊瑚、珍珠嵌制而成的点翠发簪等,足见此时清时刘海作为吉祥喜仙的概念,已经不仅止步于民间,在当时的宫廷中也尽人皆知。
刘海戏蟾发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玉刘海手持珊瑚钱串
从《造办处活计档》的记载看来,刘海在清初作为吉祥人物的形象已经登峰造极,多有以金银、玛瑙或玉石雕刻的情况,且造型往往异常的华丽,用料也甚奢华。雍正四年的活计档中明确记录了这么一则消息:
雍正初年的造办处活计档内容
两次提到“刘海”这一形象的珍玩
造办处镶嵌作得到雍正皇帝的指示,将一尊镶珊瑚金刘海仙人盆景拆散,注明上镶蚌珠、水晶、金制蟾,用玉盆,并配用镀金铜座、玉灯笼座。
虽然这是一则“拆散以备他用”的信息,但足可见雍正时期这类题材在吉庆盆景时,已经所用材质珍贵,工艺也精细、繁复。而再早之前,造办处也曾有外进的琥珀刘海像入库,被记录在册。
清 白玉刘海戏蟾人物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实际上,清代至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刘海”或“刘海仙”,其真实姓名为刘操,道号“海蟾子”,原本是与钟离权、吕洞宾同列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宋元之际,典籍中多呼之为“刘海蟾”。
相传钟离权以铜钱一枚,叠十卵于其上,用其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情况点化刘操为官之险,刘操了悟之后,即抛家舍业,出儒入道,最终丹成尸解,化鹤登仙。
明 万历年刊刻《列仙全传》中
刘海蟾(刘玄英)泼墨成书时的儒生形象
刘海蟾虽然仙名早著,但宋代时造型上均和一般归隐道士无异,自元代起,由于全真教主张勤苦俭朴之风,道士多蓬发乞食,故海蟾子作为五祖之一,形象也受到影响。
明人李日华所著《六砚斋笔记》中曾提到:“皇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大张着嘴而披散着头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连花叶,鲜活如生。”
这里描述出的形态,正与日本知恩寺所藏,元人颜辉所作的设色绢本《蛤蟆仙人图》不谋而合。后世涉及刘海蟾这一造型时,一般在“哆口蓬发”方面保持一致。
元 颜辉《蛤蟆仙人像》
日本知恩寺藏
明代在绘画领域也有对刘海蟾这一题材的描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所藏,宣德年间院体画家商喜所作《四仙拱寿》。
在这件由宫廷画家所绘制的作品中,刘海蟾坐于蟾背,正自翻腾踊跃的海涛中仰望寿星(即所谓拱寿),披发的造型不变,但蟾非玉色,且身躯庞大,类似于仙骑:
明 商喜 绢本设色《四仙拱寿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海蟾出现了不同于元代的骑蟾造型
这类坐于蟾背的形象,在明代的铜雕工艺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可见其普遍性:
明 铜雕刘海戏蟾像
故宫博物院藏
并且,这一“蟾负刘海”的造型在后世的流传中被运用得更为广泛:天水市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刘海戏蟾”铜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广东石湾窑烧制的“刘海戏蟾”瓷塑,都沿用了这类三足蟾体量极大,且背负主人的造型。
清 广东石湾窑刘海戏蟾摆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寿山石中这类“骑蟾”造型,印钮、圆雕皆有,有些精工件上,蟾蜍虽仅拇指大小,但身上的疣块仍以细密刀法雕刻重现,装饰性十足。譬如林元珠在其雕刻的一件坑头晶“刘海戏蟾”纽中,所用即是这一形态:
晚清~ 林元珠刻坑头晶石刘海戏蟾扁章
摘于 出版物《醉石风流》
这种造型的小纽,不过拇指大小,对功夫和塑形能力的考验却很严峻,但本身又属于“耗工又不显眼”的类型。坊间需要“挣口饭”的雕刻者,大多都不愿意在这样的东西上耗费精力,是以此纽的造型虽精,但当下在市面上却几乎已经绝迹。
大约一年多前,笔者与为新师谈起此事,感叹如今的许多青年雕刻艺人多困于“养家糊口”的大环境,凡雕工选择题材、体量、款式,大多都要考虑“性价比”,令这些“秀工件”的趣味不断流失,深感惋惜,谁知为新师竟然取出一套精整的小纽与笔者共看,其中一枚赫然就是此题。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也早有此想,在研究过元珠这一纽工上的形制和技法后,终于决定以一枚收藏已久的“琪源洞”老杜,“重构”出这一经典的造型,并在雕刻中调整了手法和造型细节,打算以此纽作为今后对这类雕刻题材研究中的一件“资料”:
陈为新刻寿山黄杜陵石刘海戏蟾扁章
这虽然是件使人欣慰、雀跃的美事,但众所周知,这类带有强烈时代意味的古代纽工,由于工艺上的精绝,造型上的久远,往往令后来者在追摹、学习上极其费心费时,稍有不到位的地方,又容易沦为“徒有其表”之作,时间长了,挑战者自然也就寥寥无几。
眼下这枚小纽,雕刻者重现它的初衷也非“买卖”,而在于以实物再造旧工中的经典,使之不至完全沦为“图样”,虽然结果看来是非常成功的,水平也不逊于原作,可毕竟是不计工本的一种行为,只能偶尔为之。
不但眼下仅有这么独一无二的的一枚,今后即便还能雕刻出类似的作品,数量却绝不会多,难以类似“狮兽”“观音”这样的题材那么普及。一般的玩家,恐怕依然与这类“秀工件”之造型无缘……这也是一种工艺与造型断代带来的遗憾。
回到正题,在林元珠之后,“骑蟾”这类造型,亦有刻大雕件出口海外者,但和“秀工”件上的造型相比,在风格上无疑就显得更粗犷、民俗:
这种大雕件,早先时仅是蟾蜍身上不用刀刻疣块,仅在后期加彩,且给金蟾加上了尖尖的耳朵,三足亦非脚蹼而是勾爪,刘海则披发敞襟,耳挂圆环,与当时罗汉造型接近。尤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具备这种造型元素的刘海尤多:
流入德国的一件寿山石刘海戏蟾摆件
造型上已经出现明确的雕刻风格
晚清的“东门派雕刻”里,这种作为坐骑出现的三足蟾有些造型上甚至会脱离“蟾”态且被塑造得肌肉横生,显得雄健有力,且耳、爪俱全,形象上与兽类相近,只能从三趾相连的脚蹼刻画,以及仅有三足这些特征上看出其真身是“蟾”而非“兽”。
因此当下有不解其意者,有时会把这些“蟾负刘海”的形象,解读为驭狮罗汉等,实为谬误。
日本根付造型亦不时可见有这类骑蟾造型,但不呼为海蟾子或“刘海仙”,而与元人画作一般称为“蛤蟆仙人”。
日本 蛤蟆仙人形根付
摘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版物
其实在明清交界时,竹刻中的刘海人物件,多为敞衣批发,偃卧于地的造型,刘海的形貌多半不似后世那般年轻,而是以中年人的形态出现居多。
晚明的士人由于崇尚佛、道,喜欢参禅炼丹,因此在玩赏这类题材时更注重的还是其“海蟾成道”的说法,故而明末清初的这一时间段中,竹雕中的刘海戏蟾,有时会显得更重神态的塑造,而非强调手中钱币的大小,一些竹雕作品一般以人物为中心,钱币仅仅捏于掌中,金蟾的大小在比例上也不过于夸张。
清 竹雕刘海戏蟾
上海博物馆
明末清初的竹刻笔筒中,刘海的造型也常是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之形象,有时手持笤帚,金蟾或趴伏在刘海肩头,或在笤帚边,亦或自行趋向刘海的足边,但对后世熟悉的“戏蟾”或“钓金蟾”这一内容的描绘并不详细。
如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都有清初竹雕圣手吴之璠所作的刘海蟾笔筒在藏,这类文人式的“刘海与蟾“的命题下,刘海的形象虽亦科头跣足,但与民俗的“金钱戏蟾”相比,显然雅俗异路。
清康熙 吴之璠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吴之璠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
清宫内府尚存一的象牙雕“刘海金蟾”件,虽然工艺上更为制式化,但整体也和这种造型思维相呼应。
当然,在竹刻件中,刘海与蟾的形象,亦有奔跃跳舞,离奇怪诞者,并不能一概而论,这类形象夸张、浪漫,本是一种有趣的选择,但由于寿山石雕这类软性宝石如过度掏挖可能造成石材难以承重而崩断,因此并不宜乎借鉴。
明~清 竹刻刘海戏蟾摆饰
摘于台湾国立历史出版社
《雕刻之珍——明清竹刻精选》
反而是一些类山子的造型,在寿山石雕刻中被借鉴的更为广泛。如今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刘海戏蟾”竹刻山子形摆件,这一作品把大毛竹根琢为山崖、海潮,刘海垂挂钱串,金蟾在下作被“钓”状。
清 竹雕刘海戏蟾摆件
上海博物馆
从造型思维上来看,这一形态的概念就与晚清、时代的印纽非常接近。这大约是晚清以后,寿山石的材质稀缺,这样多掏挖但大型不破的款式,更容易嫁接到寿山石材质上,才会出现这类“移用”“改造”的情况。
贰
其实“蟾”这一概念,在古人中颇受欢迎,一者是因为蟾为月精:砚刻、墨刻中,均有蟾蜍向月的图案,即是从此处来。所谓“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因此月宫也被称为“蟾宫”。清代内府旧藏中,玛瑙带俏色,制鼻烟壶者,也有以金蟾喷云托月造型制纹饰者,颇能体现这一观念:
清 玛瑙雕蟾蜍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
三足金蟾作为纽雕印饰,也出现在清代的印纽雕刻工艺中,其表现手法与砚雕、鼻烟壶的形态十分接近:
寿山石金蟾吐月浮雕“陈孚恩印”
故宫博物院
不但三足金蟾的概念受到欢迎,真正四足蟾纽也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纽饰题材。大约因古时读书人多希冀“蟾宫折桂”,因此从晚明至清中期以写实的“四足蟾”为题制纽者也并不罕见,但这些“蟾”纽的形象多是四足俱全,且多踞浪而坐、四足有力作蓄势待发之状:
清 寿山石蟾纽方章(背面)
蟾蜍纽四足俱全,据坐浪头,并非“三足蟾”
私人藏家收藏
这种纽工虽然同样流行于清代,但因四足俱全,故而与“三足蟾”在民俗中所意指的内容显然并不一致,文人用之,想来也不至于会混淆寓意,而被看作过度热衷于钱财者。
石卿大师在世时也雕刻过这一题材,笔者曾在师友姚春茂先生处见一石卿大师的蟾纽遗作,堪称神品。
此作虽然整枚印章仅有笔者拇指大小(甚至还略小一些),但体态却丰满、优美,并且不似清代旧工常见的蹲踞水浪之上,而是静静伏在水边的水草之中,不但充满静谧的趣味,环境上的写实性也变得更高,令人拍案叫绝。
想来是因为石卿大师早年下乡的经历,使他对生活观察入微,因此不拘泥于旧例,才能有这样的发挥和改良:
石卿作寿山三色荔枝洞石蟾纽扁章
姚春茂先生藏
不过,当下流行的题材中,单纯的四足“蟾纽”已然式微,坊间的商户,有许多甚至不知道其“蟾宫折桂”的斯文用意,只认作“蛤蟆”,当然在日常的发工、雕刻中,就越来越少提及,市面上流通的印纽里,近年来“蟾纽”也逐渐绝迹……这是今人环境变化造成的题材、形象的失落,亦属市场选择的结果,对于笔者这样的旁观者而言,亦只能徒叹奈何。
与“四足蟾”的境遇相反,“三足蟾”的形象在如今还是非常普遍。清中期以前的象牙纽中就有这类三足蟾纽之造型,笔者也曾见过一枚晚清林元珠作三足金蟾纽田黄章,亦为三足踞地,体量玲珑,头生独角,但连纽带章,仅有花生大小,可见主人并不以之求财,仍是做清玩之意。
可惜此纽与笔者之间仅有一面之缘,且尊重物主并未拍照,幸有笔者的一位小友曾做摹刻,虽未及元珠工手之妙,但本文仅作示意形态一途,倒也已经足够,在此与大家共享:
陈麒之刻 田黄石三足金蟾钮长方印
缺少这一形制的祖本图像,毕竟遗憾,恰逢前日自友人自日本所获的一批印绘中,有一三足金蟾纽,惊喜之下,特地求来此图与方家们共赏:
日本回流印绘其一(三足蟾纽)
私人藏家收藏
除文人之外,传统上认为蟾蜍多子,因而也能在一些竹刻或纽工上见到蟾蜍负子、携子的造型,如故宫内府旧藏竹刻件中就有这样“蟾负八子”的例子,以九蟾寓意多子多孙:
清早期 竹根雕蟾蜍
故宫博物院
当下的作品中,这类“蟾负子”的形式并不常见,主要还是当下的生育观念与古人有所不同,即便有所涉猎,还是会予以变化,加入当下人的观念。
如新近出现的双工“蟾蜍子母”纽章,蟾蜍本身的形范还是古典风貌、用刀上追求古意,但蟾纽仅携一子,大约也能算做今人少子化观念的体现,可见时代对纽工形象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所谓“创新”也多从这些细微之处萌芽:
受当代观念影响的
寿山月尾紫石 蟾纽方章
除了民俗上“人丁兴旺”的寓意外,道家也与“蟾”亦有极深的渊源,《抱朴子》中说“肉芝者,为万岁蟾蜍”,又称为“万年芝”,传说这类万年老蟾头顶生角,食之可以长生不老。明《方氏墨谱》的图样中,也有以蟾形图案的墨样,称之为“千岁苓”,与“万年芝”的意味相仿佛,这些都是今人所不熟悉的题法。
明代《方式墨谱》中的“千岁苓”这一图样
实际上就是三足蟾的造型,以之譬喻仙药
笔者在时期的秀工蟾纽件中,也曾经见过蟾纽头带双角的情况,这类钮即非普通蛙钮或蟾钮,更可能是“万年芝”(或曰“千岁苓”),意在祈求长寿,与如今人将之视为“聚财兽”的印象虽有天壤之别,但本质依然是以之作为吉祥寓意。
但有时刘海仙身边也会出现“无蟾”的情况,如湖北武当山博物馆中,尚存一尊明代髹金漆木雕海蟾祖师像,广袖宽袍,腰束鸾带,除了蓬发无冠,其余和一般道仙像上并无区别,既无钱币在手,也无玉蟾随身。明代万历朝刊刻的《列仙全传》中,涉及到刘海蟾的插画,仅将之绘制为普通儒生的形象,亦不见蟾踪。
明代髹金漆木雕海蟾祖师像
湖北武当山博物馆
在印纽形制中,无蟾的情况则并不那么常见。笔者所知的印纽工艺里,蟾不露相者仅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象牙刘海纽章。刘海以圆篓扣住金蟾,圆篓仅留一个缺口,与常见的“刘海戏蟾”而突出蟾相者不同。
但此件印纽并非“无蟾”,因为纽有玄机,圆篓可上下开关,开时即可见到金蟾在其中,并不能算是“无蟾”的刘海纽:
清 刘海戏蟾纽象牙章
上海博物馆
蟾置于刘海按住的圆篓中,圆篓可以开关
那么当下无论摆件、印纽上所见的“戏蟾”之风,又起于何时呢?
据清乾隆年成书的《丰暇笔谈》记载,康熙时苏州有一贝姓人家,收留了一个自称“阿保”的人,此人自请在贝家做仆役。
但阿保非但“不食不饥”,且能将金属器皿像翻牛羊肚一样,翻出来洗涤后再翻回。并且阿保还曾一日千里,带着家中的小主人前往福建观灯,又在片刻之间返回贝家。
如是数月后,阿保忽“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绳数尺系之,负诸肩上,喜跃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寻得之矣’”,众人这才知道阿保为刘海蟾所化。由此看出,这类传说实是“刘海戏蟾”这一形象的民俗来源。
清中期 蜜蜡料石刘海戏蟾盆景
故宫博物院
这一故事与宋金时代《金莲正宗》里“醉卧古松阴,闲立白云里”的海蟾子形象大异其趣,但既能出现在笔记中,说明此前一定已经流传甚广,大抵因海蟾子手托玉蟾,因此将刘海蟾三字又拆为“刘海与蟾”。
民间传说常有以讹传讹之现象,最终海蟾子也不能免俗,逐渐在传说中变化为“刘海”或者“刘海仙”,其人也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过程里逐渐发展出“刘海钓蟾,借蟾升仙”的故事。
清 竹雕刘海戏蟾像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神仙故事,当然虚无缥缈,但不可否认的是,入清之后,刘海的形象的确开始越发民俗化,民间因喜爱八仙戏,因此有人在撰写戏本时,将原本人们熟悉的八仙形象称为“上洞八仙”,又以其他流传于民间的仙道形象,拟出“中洞八仙”与“下洞八仙”。
清中期 象牙雕刘海戏蟾件
故宫博物院
刘海蟾由于早就声名显赫,因此被列为“下洞八仙”之一。虽然“下洞八仙”的说法流传并不广泛,但也有因此将刘海蟾称为“位列八仙”的这么一个说法。
叁
撇开“下洞八仙”这个说法不谈,单从工艺上来看,清代对于刘海蟾的形貌塑造,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
原本“人到中年”的刘海蟾,在工艺雕造中,形象越来越年轻、灵巧,体态、神情上也趋于活泼,甘肃天水市博物馆藏清代“刘海戏蟾”铜雕,刘海已经被塑造为一名清俊少年的形象,披发挽袖,头戴法冠,背负葫芦,一足踏在蟾背,一足高高抬起,双手握持的彩绳与金钱已丢失了,却仍然可以见到“戏蟾”时的手势。
清 刘海戏金蟾铜雕
甘肃天水博物馆
这类带有民俗色彩的造像,往往又特别乐于强调“铜钱”这一元素,有时刘海手中的“金钱”甚至大如铙钹一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德化窑刘海戏蟾瓷塑,刘海手指自一枚大钱币的孔方中穿出,扭身提衣,面露欢颜,玉蟾趴于足边,俨然就是一位“财神”。
因此对于“刘海”为题材的雕刻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刘海的形态越年轻,时代越晚,尤其是呈现出类婴戏图之类的童子相时,则年份上就不会太早。
清 德化瓷雕刘海戏蟾摆件
故宫博物院
寿山石中的刘海,还是以这类“财神”的形象更为普及。前文就已提过,清中期以后,寿山石的开采极为困难,为惜材计,晚清工艺绣工件上就往往刻以刘海戏蟾。
这是因为在造型上可将掏挖砂、糕、杂等石病的凹陷,就势处理为山壁、海潮,形态上既可自然而然,造型上又富有奇趣。
青田石刘海戏蟾纽“寿”字章
故宫博物院
刘海既可在平台印料上作为独立圆雕的印纽,又可起随形起势,将印台刻画为山石、岩壁,作半圆雕,以浮雕或半浮雕的手法进行雕刻,确实是一种灵活性较大,能够充分给予雕刻者发挥空间的题材。
今人雕刻中,遇芙蓉石这样多砂者,则可以依靠刘海依山钓蟾的形态,处理掏挖蹿纵的绵砂,既能使得山石嶙峋的姿态得以表达,又能够保全质地优渥的“骨边肉”:
陈为新作 寿山芙蓉石刘海戏蟾纽章
摘自《陈为新雕刻》
此外如有较薄且蜿蜒纵深的俏色,则又往往作浮雕刘海,以顺应这种难以独立成型的色彩,这种对石材色彩的运用,也属寿山石雕刻在近代以后发展出的一种独有手法,在其他靠后期着色的工艺作品中是不常见的。
在晚清寿山石稀缺的时代,福州本土制纽派系“东门派”在雕刻造型时,也常用钱串与金蟾化石病,因为金蟾身有疣块,往往刻在砂点、糕杂上,粗粝的质面感,只要再略施刀笔,就能事半功倍,得到与细工类似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还能产生出一种相当突出的视觉中心,成为“点睛之笔”。
彩绳的造型也常被用于化裂或使纵贯石体的狭长石病得以做出合理利用。而遇到狭长或范围过小的俏色、红根之类的情况,彩绳、三足蟾或钱币,均可用于“取俏”,实在是一副“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传播最全的印石书画文玩资讯,弘扬传统文化。我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燕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私信均会回复。非常愿意和您分享交流。点击我头像可查看历史文章,欢迎分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