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说了净土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或者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形态,它前后经历了三代人——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这三代。
第一代,首先是创立者,由昙鸾大师提出的净土学说的基础理论解释,就是“二力二道”学说。
到了第二代,很显然就是要继承昙鸾大师的学说,并且往上发展一层,就是道绰大师提出的“二愿二门”说;紧接着,他还要针对其他高僧对净土的这种批判,进行反批判。这是第二代。
到了第三代,完成宗教形式,就需要宗教仪轨、理论。到善导的时候,他就继承了前两代——昙鸾、道绰的学说,建立了完备的净土的理论以及仪轨。任何一个宗教,或者任何一个教门,它的宗教仪轨的完成,才能正式标志着这个教派的完成,否则,这个教派就没完成——你必须有自己的宗教仪轨。
所以,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大师是被公认的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们是实际创立者,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净土十二祖”的这种创立顺序,他们才是真正的这个顺序。所以说,我们经常说净土宗的初祖是庐山慧远,他确实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但是,他只是一个具有旗帜意义的标志。
中国净土宗的宗师排序是有好多种的,不是只有十二祖这一种,因为各家的排序都不同,这点是非常特别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别讲法嗣、血脉传承的国家,为什么净土宗会出现不同的排序?并且,我们今天看到的“净土十二祖”的排序,或者“净土七祖”的排序、“净土八祖”的这种排序,有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简直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不能缺少的净土僧人,并没有进入净土宗的宗师排序,比如:道绰。
第一,它的形成原因——第一,是因为净土宗所谓宗师排序这件事情,它在各个时代的无论是“净土七祖”也好、“净土八祖”也好、“十三祖”也好、“十二祖”也好,它在各个时代的这种排序,都是一种小范围认定,即,没有公开认定,从来也没有一个公开标准,都是小范围,几个人,哎,比较具有学术地位的几个人,说:我们这么认定了。——就这么认定了。
第二点,是因为净土宗,归根结底上它实际不是一个“宗”,它只是一个学派意义上的“宗”,而不是“宗派”意义上的“宗”。大家理解这个意思了吗?它是个学派,它不是个宗派。
什么叫宗派?禅宗、律宗、天台宗,这叫:宗派。净土是个学派。净土宗的“宗”跟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这些“宗”,“宗”字儿一样,但意思不一样。在宗教学里,像净土宗这样的“宗”叫什么呢?叫:寓宗。寄寓于其他宗派的意思——寓宗。这个概念最早是日本人提出来的,后来中国学界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就是说,净土宗是个寓宗【注:寓宗,日本佛教用语,又称:附宗。谓寄寓于他宗之宗旨。即指,不独立成一宗,而附属于其他之宗派者。据《元亨释书》卷二十七·诸宗志所载:净土、成实、俱舍三宗为寓宗,譬如国之附庸。日本镰仓时代,此三宗为其他诸宗所兼学,未成独立之一宗,故称为:寓宗】。
换言之,就是佛教的任何一个教派,或者任何一个宗派的僧人,他都可以有净土信仰,当然,他也可以没有净土信仰。比如说,你是禅宗僧人,但你也有净土的信仰,那你就叫:禅净双修;如果你是天台宗的僧人,你也有净土宗的信仰,你就叫:台净双修;当然,你也可以没有。这一点佛教历史的初学者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净土宗始终没有他们的组织。没有他们的组织,同时也没有他们的法嗣相传制度——就是……像禅宗似的,二祖传三祖、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然后付袈裟,法嗣……——没有这个制度,从来没有。
宗师离去,教门一般都会。我们说不太好,就说分离吧——这就好像,禅宗的五祖弘忍离开的时候,巨人离席,禅宗立刻分为南、北。净土宗其实也不例外,在善导之前,净土宗还是合一的,即,一条线。但是,到了三祖——善导开始,净土宗就分为了三个流派——自他以后,中国净土宗就是三个流派,又叫:净土三流。
这三流——第一支,少康流;第二支,慧远流;第三支,慈愍流。实际上,主导净土宗宗师排序,以及把持净土宗理论解释权的,一直是慧远流;但是,传播最广的,是少康流;剩下的一个,比较少见,就是慈愍流。
所谓“少康流”,这是传播最广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净土三流:
(第一个流派),净土少康流,又叫:少康善导流、善导少康流。它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专门称名念佛——就念“阿弥陀佛”就OK了。
第二个流派,就是一直把持着(理论解释权)的、高级学僧的——慧远流。这一流,主要是重义理,不是重“称名念佛”,重的是义理——主要研究的就是“净土三经”。一般都是高僧,比较重视的是“悟”和“解”,即,悟解——高僧嘛,知识分子嘛,对吧,你就念佛?是不是差点意思。
然后,还有第三个流派——第三个流派的创始人很厉害——慈愍流。这个流派就属于大合一流派,什么意思?——就是,四宗兼修流:教门、禅门、戒门、净门,四宗兼修。这么叫教门?华严;什么叫禅门?禅宗;戒——律宗;净——净土。四宗兼修,这是慈愍流。
善导以后,净土宗就分为了这三个流派。为什么会分成这三个流派呢?是因为传法的对象不同,即,所要教化的人不同。佛教经常把人——众生分成三类,哪三类呢?有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或者说: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
什么叫上等根器呢?就是,净土宗内部是这么定的啊——就说这个人智商高、情商高,双商俱高,很OK,这就叫:上等根器。这种人适合修的就是“慧远流”——所谓重义理、重悟解的“慧远流”。但是,能修“慧远流”的人啊,不是万里无一,而是百万里无一,就是,双商高到百万里无一的人,才能去修“慧远流”。
然后,慈愍流——即,所谓的“大合一流、四宗兼修”的——教、禅、净、戒,四宗合一的,这个,就是双商都是中人之资的——这就是中等根器的人修“慈愍流”。其实,这个中等根器,它也不是中等了,这个“中人之资”也不是普通人——万里无一,其实是远强于普通人的。
我们普通人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普通人都觉得:我们怎么也有中等根器吧……其实,NO!你没有中等根器——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自己有中等根器的,其实我们都是下等根器;那有中等根器的,都是我们看着上等根器的人。我们这些下等根器的人呢在净土宗里,修的都是“少康流”,就是——只念“阿弥陀佛”。
那,很显然啊,“少康流”是净土宗的基础;但是,把持着净土宗的领导权、义理的解释权以及它的方向的,一直是这个“百万里无一”的慧远流。
其实净土宗的弘传,前面课里说过,净土传入中国有四、五块,占主流净土有两块——弥勒佛的弥勒净土,或者说,弥勒上生净土,以及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一直是这两大块并行,但是,占主流的一直是弥勒净土。而弥陀净土是如何翻身的呢?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主流呢?它的弘传跟晚唐——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灭佛是有关的——就是说,忽然有一个净土就被灭掉了。因为,政府 如果打击佛教,那么有组织、有建制的佛门基地,那肯定要被铲除掉嘛——大庙、大寺、有基地的,都要被铲除掉。
那,这种乱世里能保存下来的什么呢?就得是那种非常简单易学、非常方便实行,对吧,像禅宗似的,你往那一坐——心无所住就OK了;像净土宗似的,你念“阿弥陀佛”就OK了。只有这种非常简单,非常方便的方式,才能在这种大乱世里存活,并且流传出去。所以说,最后,阿弥陀佛净土能弘传,实际就跟唐武宗灭佛是有关的。
净土宗和禅宗各自发展,作为中国佛教的两支巨流,它们一直到了宋初、或者五代末——五代末、宋初年间,永明延寿作为标志——大家记住啊,永明延寿是个标志性人物——禅宗、净宗合流,从此就没有独立的禅宗了,从此也没有独立的净宗了。他就带动了佛教其他宗派,形成了一个叫“万宗归净”(的运动)——就是,所有的宗派都统归于净土了。这个,实际……永明延寿就很厉害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最终同归于净土。
经过整个有宋一朝的发展,元朝出现了中断,大家知道啊,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中国汉传佛教的天下就是净土宗一家之天下。这就有点像在印度,印度佛教发展的晚期,密教就取代了大乘佛教。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中国净土宗,在晚期也形成了取代大乘佛教的形态。即,它已经形成了,但是非常地可惜啊,它差一步没有完成。因为自元朝以来,中土藏传佛教突然兴起了,而且,兴起的藏传佛教,是在元朝、清朝两朝皇家支持下兴起的。那它实际上,在地位上,先天性就具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明、清一代,净土宗已经“家家阿弥陀”了,还没有最终完成一统中土的任务。
大家经常说的佛教,普通的、不太了解的人说佛教,就是:两乘——大乘、小乘。其实,专业地说,佛教是三乘:大乘、小乘、金刚乘。如果在学术上进行进一步地细分,那实际是四乘,是什么呢?小乘、大乘、金刚乘(藏传)、还有易行乘(净土)。所以,净土几乎形成了与大乘并驾齐驱之势,只差一步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任务……哎呀……历史没有给它这种机会吧。
宋朝以后,即,到宋以后,永明延寿以后,形成了一个万宗归净的局面——就是,所有的宗派都归于净土,因为它是个学派嘛,对吧,并不影响你本身宗派的独立性,就……额外有个双学位——相当于你额外修了个双学位。但是,万宗归净形成了净土的兴盛的同时,就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什么呢?——就是各宗派都把自己的理论引入了净土宗,这就直接导致了净土宗本身理论的混杂。因为,在这之前,中国八宗里,理论比较强的三家:天台、华严、唯识法相宗,包括影响力比较大的——禅宗。这四家,那理论体系都是非常庞大的,而且都是非常完备的,各自都背后有自己的经典经书做支持。当它们归于净土,或者说归于净土宗——归于净土学派的时候,它们就把自己背后那套成系统的哲学观和宗教观引入了净土宗。
它们归于净土,比如说,禅宗归于净土——禅净合流,它就必然用自己禅宗的宗派观点去解释净土,最典型的就是“唯心净土”的概念,即,“心净土”和“实有净土”的争执,就是从这点来的。那,其他宗派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华严宗——那就多方净土。
对于净土宗,这些观点一旦都引进来了,那争议也就来了——尤其是对于净土的解释。它最大的争议是什么呢?实际是禅宗归于净土宗引入的争议。
第一个问题是,净土到底在哪儿?禅宗,我们知道背后是《金刚经》作支撑的,对吧——“一切都是空”啊。都是“空”的情况下,哪儿来的一块净土?对吧。而且,这块净土,按照禅宗的理论,它到底是“实有”呢?还是“心造”呢?
在理论体系上,跟净土宗争议最大的还不是禅宗,是这之前形成的一个教门——天台宗。中国禅宗虽然当时的势力、影响最大,但是,前课里讲过,第一个出现的宗派就是天台宗,而且,第一个教门也是天台宗。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名僧里,天台宗出身的名僧,人数最多。并且,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学理里,也属于最精深的一宗——它是以“一念三千”作发动的,即,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叫“一念三千”,是以“一念三千”作发动的理论体系,非常地精深。
而且,在唐宋时期的名僧有一特点,(这)和中国佛教后期的僧人有一个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说,中国的和尚从宋朝划一刀,这之前的和之后的,有一大区别,是什么呢?之前的有文化;之后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之前的大部分是儒家出身的,呐,后期大部分文化程度就相对就低一些了。所以说,唐朝时期的名僧,儒家出身并且受到了天台宗“一念三千”这套学理的发动,他们如果归于净土,那么,实际上刚刚讲过嘛,这就是“重悟解”的“慧远流”势力大增了。
上面的课刚说过,“慧远流”以“重悟解”著称,都是上等根器——百万里不挑一的人。那么,“万宗归净”的时候,我们想一想,前四宗都是什么宗?——天台宗,教门;华严宗,教门;唯识法相宗,教门——儒生,这都什么人?知识分子,还是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形而上学”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么,这就直接导致了净土宗一些基础理论的大争论。
“慧远流”,或者说,以天台宗僧人为主的“慧远流”对净土宗的解释——对净土的解释,即,这块儿土地的解释,认为:弥陀净土是一块唯心净土。什么意思呢?心里的净土,不是实有的。换言之,我们经常说: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对吧,“慧远流”认为:净土,它不在西边,它不是西方净土,叫“西方净土”,但不在西边儿,而是心里的,叫:唯心净土。那这个问题就大了啊,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涉及到一个死后的归趣问题,对吧?你死后(应该)奔西方净土去啊——那,你这归趣就有问题了,对吧?你这个车有起点没终点,你哪儿停啊?
所以说,关于净土到底是“实有”净土还是“唯心”净土?从宋以来,可以说,打有净土以来,八、九百年,一直是净土宗争论的一个焦点,并且,这个焦点到今天为止也没有解决。虽然有主流意见没有解决,为什么呢?因为禅宗受“唯心”净土的“观”影响太深——就是受“空观”影响太深,它不愿意承认一块“实有”净土——它跟禅宗的基础理论有冲突。(净土理论)跟天台宗的理论也有冲突,所以,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都没有解决。
千百年以来,不同的宗师给出的回答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都属于个人意见,没有一个绝对意见,或者说是统一意见——(没有)大家公认的。这就是刚才课里说的嘛,由禅宗出身的,或者是由天台宗出身的,“空观”理念实在是太深了,实在不能接受“空”之外有实有净土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争论就一直持续,一直持续。
当然,这个争论实际只是在佛教理论界的一个争论,在很小一部分人群之中。而,净土宗真正的主流,实际上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对吧。那个“百万里无一”的和“万里无一”的,都不是我们——我们觉得自己不普通的这些普通人,我们是下等根器——我们是真正净土宗的主流,始终是“称名念佛”的善导少康流。
第二,举东、南等六方世界诸佛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思议功德。以下所举的六方世界都是以我们娑婆世界为中心说的,因为佛说《阿弥陀经》是在娑婆世界。今先举东方世界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思议功德,这段是说在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的东面,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些世界也有无量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首先说东方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言“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者,是东方世界的这些诸佛听到释在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他们也各自在自己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广长舌相来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广长舌相”者,此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是说佛的广长舌相,是表示口清净。如果说凡夫若能三世不说妄语者,舌尖可长过鼻尖,佛在三十二相中,舌尖能长过额头之上,当说法时能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目的是为了不仅是本国的众生能够听到赞叹阿弥陀化佛的功德,而且还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能够听到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说东方世界的这些诸佛都以最诚实、最真诚的实话所说,所有众生应真实相信十方诸佛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持念经》。这十六字是《阿弥陀经》的原名,当时玄奘法师翻译时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个名称是名异意不异,但由于罗什法师所译的经读诵非常上口,所以后来还是罗什法师译流通广泛。“说诚实言”者,是指至诚无妄、真实不虚意思,这里是表示佛苦苦口婆心为众一说法的心情。“不可思议功德”是说明念佛法门玄妙、深奥和佛大之处,此法门只要但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够使众生横超三界,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国土永不退转。这种功德不是用我们凡夫众生的思惟和语言所能够想像到的,所以十方世界诸才来护念此经。“所护念经”者,护是护持意,念是忆念不妄,这是在说明《阿弥陀佛经》是专门讲述“持名念佛”法门的,用一句佛号来度众生出苦海、离生死的简捷法门。凡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护持,能令身心自在断除一切烦恼。
次举南方世界诸佛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思议功德。这段是佛举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南方也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在那住世的诸佛也在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比如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阎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也各自在他们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现出广长舌相,以诚实之言劝请所有众生,应当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次举西方世界诸佛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思议功德。这段是佛举在我们空虚世界西方也有无量无边世界,在那里也有无量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功德。比如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也各自在他们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现出广长舌相,以诚实之言劝请所有众生,应当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里所说的“无量寿佛”不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有无量世界,也有无量诸佛,名称虽同但果报身不同。所以这里的“西方世界”也不是我们所说极乐世界。
次举北方世界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段是佛举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北方也有无量世界,在那里也有无量诸佛在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功德。比如有焰肩佛、量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也各自在他们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现出广长舌相,以诚实之言劝请所有众生,应当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次举上方世界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段是佛举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上方也有无量世界,在那里也有无量诸佛在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功德。比如有狮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也各自在他们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现出广长舌相,以诚实之言劝请所有众生,应当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次举下方世界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段是佛举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上方也有无量世界,在那里也有无量诸佛在赞叹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比如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也各自在他们所住世的国土中运用神通现出广长舌相,以诚实之言劝请所有众生,应当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在这个世界修行,这是佛说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
这什么意思?这个世界障碍多,大起大落,会修的人提升得好快,不会修的人堕落得很惨,大起大落。
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起没有落,它起得很缓慢;这个世界只要你禁得起折磨,你起得就快。所以种种折磨、种种灾难,好,不是坏处,善的境界、恶的境界都是叫你大起大落的。
五欲六尘在那里诱惑你,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人诱惑,所以你提升就很慢,这边有人诱惑,诱惑的时候你不接受诱惑,一下就起来了。所以顺境里头成就什么?成就断贪痴,逆境里头断瞋恚、愚痴。
贪瞋痴三毒烦恼在这个世间,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对修行人来讲好事,你到哪里去找这个环境?在过去,你做好事都有人赞叹你,现在做好事人骂你;骂你还不生气,好事还照干,你这个境界提升多少!
所以,找麻烦的人、骂你的人、侮辱的人、毁谤的人、陷害的人都要感恩,他们都来考你的,看你功夫怎么样,你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真功夫。
怎么能忍受?佛在经上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计较它干什么?假的,不是真的。
人家嫉妒、障碍、毁谤、陷害,目的在哪里?还不都是名闻利养吗?你把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不就没事了吗?
能障碍你的其实是名利,名利丢掉了,他就没法子障碍你,那是他自己障碍他自己。
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它参透,你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常生欢喜心,你不会被境界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能转境界。能转境界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
我们虽然没证得法身,已经有法身的味道在,有那么一点样子在;换句话说,要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折磨。
忍辱仙人能够禁得起歌利王的折磨,提前成佛了,你说歌利王是好人是坏人?他帮助释迦牟尼佛提前成道。我们一般人说歌利王是坏人,释迦牟尼佛说他是好人;我们说他割截忍辱仙人是坏事,释迦牟尼佛说它是好事
。你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成佛了。报恩了,他成佛第一个度的就是度这个人。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鹿野苑说法,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前世就是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前世是忍辱仙人,报恩。
所以,你要真正参透了,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罪福。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道理,所谓祸福相倚,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祸福两个字在中国文字上很相像,到底是福是祸完全在你自己。你自己用清净心,祸变成福;你自己用妄想分别执着,福就变成祸,会变的。
中国文字的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这两个字时时刻刻在提醒你,「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福是祸由你自己,你用什么心态去对它。
用善心,全是福,祸就没有了;用恶念,全是祸,福没有了,这不就是相随心转吗?
境随心转,相由心生,把这个道理讲透了。我们想远离灾祸,那你就远离烦恼习气,远离贪瞋痴慢疑,远离七情五欲,祸就转变成福。
这就是在大灾难里面你不会感受到灾难,为什么?你把境界转过来了。你要不能转,还是用贪瞋痴慢的这种心态来待人处世,福也变成祸。
福是什么?过去生中修的福。
因为现在享福,享福你的心态是贪瞋痴慢,你在享福里面就造很多罪业;福享尽了,罪报就现前,福变成祸,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非常契合逻辑思惟,没有错误,我们不能不懂。
古人讲的话,吃亏是福,难得糊涂,那个糊涂是什么?最聪明的人。胡涂正是聪明,聪明到极处了,用胡涂来掩盖自己,深藏不露,远离灾祸。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在示现的时候,都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慈悲到极处,真实智慧、真实利益。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五集) 2011/3/4档名:02-03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