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山村里,一个男人两鬓斑白,细纹丛生。
他肥肥的大肚腩,正在和勒在它上面的裤腰带做顽强抗争。
周边,鸡鸣声不绝于耳,鸡屎味经久不散。
只见他左手拎着塑料桶,右手持着塑料瓢,和5万多只鸡“迎来送往”。
他走到哪儿,这群鸡就跟到哪儿。
它们争先恐后地抻长脖子,啄食着他挥洒出来的饲料。
(舟舟在江西山村一处养鸡场)
这不过是山野荒郊间,相当平常的一幅画面。
可定睛一看,这个穿着绿色马甲,脸上堆笑的男人,看上去似曾相识。
定睛细看,他,不就是曾经的“天才指挥家”舟舟吗?
那个被各路媒体争先采访过,甚至名气远传到海外的舟舟,如今怎会终日与鸡为伴,穿梭于山村荒野间?
说起他的故事,就像一曲音乐。
“起承转合”四个字,除了最后一个,都占遍了。
冥冥之中,如今的他被安排在这养鸡场里,享受着耳旁响起的天然环绕立体声,倒真有些相配。
中年喜得子,愁苦尽数来
悲苦且饱受争议,是老天给孩童时期的舟舟定下的基调。
而他第一次被人私下议论,是在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口中。
1978年4月1日,湖北37岁的胡厚培和30岁的妻子张惠琴喜得一子,取名胡一舟,小名舟舟。
中年得子的胡厚培,开心地忙前忙后,丝毫没有注意到妻子的重重心事。
原本新生命的诞生,是件大喜事。
可张惠琴,却因为听到医生和护士的谈话,内心悲痛不已。
“哎,你看到了吗?那一床产妇生下来的男娃,好像有点问题啊!”
“可不是嘛,小小的舌头、塌塌的鼻梁、还有宽宽的眼距......这就是典型的唐氏综合征啊!”
“摊上这样的孩子,这家人啊,可有罪受咯!唉,想想也真是可怜。”
默默听着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张惠琴没敢声张,她把所有的苦一人扛下。
在武汉机车厂医务室工作的她,也略通医学,知道“唐氏综合征”意味着什么。
可看着一旁沉浸在中年得子喜悦中的丈夫,张惠琴实在不敢讲出儿子舟舟的实情。
况且,她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
女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夫家传宗接代,生个健康又有出息的男娃,祖上才有光。
那样,丈夫才有理由更爱自己,婚姻也才更幸福。
再看看舟舟,如果真是一个基因有缺陷的“唐宝宝”,那就相当于是个傻子。
简直是有辱祖宗,太丢脸了!
日后,她和丈夫又怎能在亲戚、朋友面前抬得起头啊!
这时,张惠琴对理想婚姻的幻想逐渐破灭。
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接受着挑战,精神濒临崩溃。
张惠琴的内心备受煎熬,她被守旧古板的封建思想紧紧束缚,封印得无法动弹。
对丈夫,她不敢说;对朋友,她不能说;对家里的老人,她愧于说。
无苦可诉,无处可讲的张惠琴,一个人默默地在本该享福的月子里消化着这一切。
而她唯一能够缓解这种思想压力的途径,就只有写日记了。
可时间一久,这种事情,又哪里能瞒得住呢?
舟舟满月时,肺炎发作,胡厚培抱着他住进儿童医院。
医生给舟舟做完常规检查后,询问起胡厚培:“这伢是个苕货啊,你还要吗?”
而所谓的“苕”,在武汉方言里,就是傻瓜。
胡厚培听了这话,如同被兜头浇上一盆冷水,怔怔地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医生看到胡厚培的反应,又添了一句话:
“当然,这也只是可能。
是不是先天性愚型儿,你们可以选择去做个基因检测确诊。”
医生的这席话,着实让胡厚培觉得难以接受。
可想想,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不能不管。
于是,他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别人可以不管他,我得把他当人。
随后,街坊邻居间,也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
胡厚培听的心里悲痛,张惠琴更是心如刀绞。
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我又不愿意让厚培看到,怕他见我伤心。
他在我面前谈笑风生,只是强装笑脸,为的是不让我伤心。
可是厚培你知道吗?你越是装得坦然,我就越痛苦........
而此时,胡厚培理性的一面,优先于伤感占据头脑的上风。
他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被定论成别人嘴里的“傻瓜”。
他每天较劲似地泡书店、找文献,想证明舟舟有可能是个“医学中的奇迹”。
可白纸黑字上面,印出的结论十分一致:
这病,没法治,也没法逆转。
看到摆在眼前的“证据”,胡厚培准备妥协。
但深陷在“做母亲的悲哀”中的张惠琴,还想再试一试,用基因检测给儿子一个真正确定的结果。
不过,基因检测的价格昂贵,夫妻两人只好四处借钱筹措资金。
最后,他们带着舟舟的血样,前往湖南长沙医学院做检测。
那时,长沙正值冷秋,阴风萧瑟、霾雨飘摇。
胡氏夫妇相互依偎,看着窗外的秋雨,心情也铺满铅色。
转而看看也就30岁刚出头的张惠琴,因为舟舟的事,变得头发花白,容颜早衰。
妻子这般模样,胡厚培看得心疼又难过。
而时间也不顾夫妻二人的焦急与迫切,慢悠悠地才走到眼前来。
结果一出,内心激动到手抖发颤的胡厚培,端着检测报告仔细打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基因变异综合症”,短短6个字,就像6记流星锤一般,轮番对夫妻二人的内心,施以猛烈重击。
没错,儿子舟舟,的确是个愚人节出生的愚型儿。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片段)
失望、绝望、痛苦......一切极致悲伤的词汇,都难以刻画出他们心里最真切的感受。
生活,就是这样,比电影来得更出人意料,因为它更真实,所以也更显残忍。
1978年,那个连唐氏筛查方案都还没被医学界提出来的时代,孕检程序十分简单,更别提预防“唐宝宝”出生了。
时代带来的悲剧,张惠琴并无意识。
面对检测结果,她默默给自己戴上“对不起丈夫”的思想桎梏。
而这样的枷锁,沉重且深入骨髓。
生活多波折,逼近最低谷
1978年9月28日,长江边的汉口滨江公园。
一个身穿红色尼龙衬衣,怀抱孩子,眼神恍惚、满眼泪光的女子,正呆坐在江边的八角亭里。
她的心思随着江波起伏,摇晃不定。
虽说是秋季,但清晨的江风,略显冷冽。
女子身子单薄且孱弱,在江风的吹拂下,瑟瑟发抖。
而她身旁,是两瓶已经开封的安眠药,它们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开启。
远处,一个神情紧张、火急火燎的男人,目不转睛地望着亭子里的女子,急匆匆地跑过来。
他一把将女子揽入怀中,用自己宽阔的胸膛,温暖着怀里浑身冰凉的女子。
一如当年,两人热恋时,相约八角亭,一起花前月下的场景。
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心不同。
女子已然没有当年陷入热恋时的欢喜,她带着颤抖的哭腔对男人说:
“厚培啊,我......对不起你!有舟舟,我实在没脸见人啊!老公,真的对不起......”
说完,她瞬间哭成个泪人,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
可她不知道,她的丈夫从来就不曾怪过她半分。
反而十分庆幸,她还没有吞下那两瓶足以致命的安眠药。
看着怀里的妻子,男人再次收了收抱紧她的臂膀,说:“我们都没错,只不过,不凑巧。”
后来,儿子舟舟的病,更加成为夫妻二人谁都不愿谈及的禁忌。
张惠琴也在“自杀事件”后,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而且,眼睛还时常红肿。
每天被妻子的悲伤情绪笼罩着,胡厚培也不是没想过,要不就这样听天由命、破罐破摔。
可想起自己的身世,胡厚培着实放弃不了舟舟。
1岁就丧母的胡厚培,原本姓叶。
但是因为家中实在贫穷,父亲在他4岁那年,以4担稻谷的价钱,把他便宜卖给了河对岸一户姓胡的人家做儿子。
读书到初二年级,胡厚培的养父也去世了,他一面读书,一面照顾养母。
他体验过生活的苦,更体验过没有亲生父母关爱的凄凉感。
就这样,在苦罐子里泡大的胡厚培,对舟舟起了怜悯之心。
他不能让舟舟还没体验过世界的美好,就这样被父母遗弃,失去来自家庭的关爱。
想到这里,胡厚培在日记中写道:
我反复想过,如果我没有一个聪明,而且可以寄托希望的儿子,那就意味着我在人际关系中丧失重要的筹码;
如果在别人的眼中,我只有一个‘苕货’儿子,我这一生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越到老年,我就越是以弱者的面目出现!
眼下,舟舟简直没有生存下去的丁点儿理由,但是怜子的情绪却偏偏缠着我并占了上风。
舟舟是无罪的...让他夭折,让他自生自灭,我做不到。
面对悲惨的遭遇,上天留给人们的只有最后两种自由。
一是对待遭遇的态度自由,二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
(舟舟父亲胡厚培接受采访)
胡厚培经过一番彻悟,最终决定,不仅要让儿子好好活下去,还要让他成为“唐宝宝”队伍里,能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人。
舟舟两岁前,父亲胡厚培精心对儿子进行早教,而且成绩斐然。
与其他同龄“唐宝宝”相比,舟舟的词汇量明显强于别人。
他在两岁时,就掌握了200多个汉语词汇。
这样的成果,让胡厚培十分自得。
为了检验出更多的教育成果,胡厚培带舟舟来到武汉市福利院,让他与同龄的智障儿童进行一场拼。
虽然测试结果不错,4项测试里面,舟舟能有两项表现突出、更胜一筹,也有一项属于平手状态。
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舟舟却远远逊色于福利院的智障患儿。
胡厚培此刻意识到,光让舟舟掌握花拳绣腿的文化能力,还不足以让他长久存活下去。
毕竟能够自己动手吃完一顿饭,自己洗漱穿衣,控制好自己的大小便。
这些实际性的行为能力,才是生存的基础。
如果舟舟小时候没学会,长大了不仅可能遭人嫌弃,还得仰赖他人照顾,很可能任人鱼肉。
所以,自打从福利院回来,胡厚培就开始给舟舟加强自理能力的训练,开始为他日后自己生活打基础。
而此时,胡厚培给舟舟铺下的后路,不止于教育。
他跟妻子商量,要不再生个孩子,承担起照顾舟舟后半生的责任,这样他们也能更加放心。
妻子同意后,胡厚培也向自己的工作单位申请了生二胎的指标。
就在1981年,从出生就被定下任务的舟舟妹妹出生,取名张弦,随母姓。
夫妻两人分工带娃,胡厚培主管舟舟,张惠琴主管张弦。
此时,舟舟3岁,本该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可没有幼儿园愿意接纳这个“智障儿”。
胡厚培没办法,只好让舟舟跟着自己一起,每天上下班。
同时,多学些本事。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安排,反倒为舟舟的生存,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和强有力的保障。
而舟舟也在靠近长江的艺苑小区,那个一个院子里包含6个表演团的地方,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表演团大院)
原本觉得日子应该也就在这种不富不贵、平静无澜,但也不会再有大起大落的状态下,持续滑行。
可生活磋磨你的时候,从来不会跟你打好招呼,让你好有个心理准备。
1994年,舟舟的母亲张惠琴,在武汉医院查出罹患胰腺癌。
化疗费用高昂,一次就要6000元。
张惠琴不想再加重丈夫的负担,可病该治还得治。
于是,她决定拖着病体,一人身兼3职,贴补生计。
虽然身子骨不怎么好,但她每天凌晨天没亮就会起床。
到厨房熬好满满一锅银耳汤和稀饭,热腾腾地摆在白领们上班的必经之路上。
趁着上班前,赚点小钱。
下班后,她又会到一家私人诊所里做兼职,有时得忙到深夜11点,才能回家休息。
省钱,成了张惠琴每天必须考虑的事情。
所以,她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而那顿饭还是售价仅仅1元的热干面。
长此以往,她的病越来越严重。
而这也让她回到那个楼高在7层的家时,越来越费劲。
一家人的生活,窘迫又灰暗。
前路渺茫,一切都是未知的样子。
天无绝人路,人有逆天时
不过,即使生活困苦,胡厚培也不曾抱怨过什么。
他每天还是照常带着舟舟,去团里上班。
胡厚培的工作岗位,是乐队的大提琴手。
他坐在高板凳上弹奏的时候,舟舟也会熟练地搬起小椅子,安安静静地坐在父亲身旁。
有时实在无聊,也会摇头晃脑,模仿台上指挥的模样比划比划。
或者,干脆离开父亲身边,到隔壁的5个团里串串场子。
而其他团员,也早已习惯了这个“痴呆儿”的存在。
不但不觉得他烦,反而有时还教他些自己的绝活。
本以为,舟舟的生活会这样一成不变下去。
可惊喜,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1995年的一天,一众人来到武汉歌舞剧院拍摄纪录片,主角本该是一位贝斯手。
不过,由于那时国有单位正在转型期,乐团的工资月月都给不够。
领着极低薪水的乐手们,生活的幸福感本就不高。
再加上现在只能拿到60%的工资,他们的演奏,毫无。
而他们拉出来的音符里,很明显,投入的感情也只有60%左右。
这让导演张以庆大失所望,纪录片的效果如果按照这样的状态,成片效果也一定不好。
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一个19岁傻男孩的状态,引起张以庆的注意。
角落里的男孩身穿绿色T恤,四射地挥舞着手里的铅笔,
他跟着音乐的节拍,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台上指挥的动作。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舟舟在角落指挥)
对比起和专注度减半的乐手们,张以庆突然灵感乍现。
他决定,要拍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
他要用影片,记录眼下这个最弱但却最张扬、最富有,也最温暖的“痴呆儿”的真实生活!
下定决心后,张以庆立马去征求男孩父亲胡厚培的意见。
而胡厚培答应得十分痛快,还附上了自己的心愿:
把舟舟的故事拍好,让他们这些残疾人,也能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爱。
得到舟舟家长的首肯后,张以庆赶紧安排人手进行拍摄。
别看只是记录一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幕后工作可不简单。
为了让纪录片显示出震撼的效果,杂音绝对不能有。
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得给舟舟配上质量不错的微型话筒。
用于拍摄的微型话筒时价昂贵,要8000美元。
而舟舟的自理能力,又不是那么好。
所以,每次舟舟上卫生间的时候,无论大号小号,摄制组的人都得陪着他一起去。
甚至还得帮他提裤子、系裤带。
整场纪录片的拍摄,耗时10个月。
而这10个月的拍摄素材,最终被张以庆团队一帧帧筛选,剪辑成了54分钟的纪录片《舟舟的世界》。
说实话,哪一帧被剪掉,张以庆都得心疼一阵。
因为这样的题材,放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怎么发,都得火。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导演:张以庆)
果不其然,就像纪录片里,最经典的那句台词一样:
人不能一辈子无人喝彩。
舟舟的故事,自从1998年5月26日首次放映后,通过张以庆这个得力的推手,从湖北台一路火到国外。
而舟舟的父亲胡厚培,也经常接到来自唐氏综合征患者父母的电话和信件,他们积极讨教胡厚培的教养经验。
眼看着好事一件件接踵而至,胡厚培高兴过一阵。
可1998年10月18日发生的事,胡厚培怎么也忘不掉。
那天,胡厚培随着乐团,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演出。
而舟舟依然是“放养”般地,独自一人在商场玩。
一位郭姓女士,看到舟舟临近饭点还在商场逗留,也没家长来找他。
她出于好心,就领着舟舟回家吃饭。
就餐过程中,舟舟突然肚子绞痛,疼得厉害。
郭女士见状,也慌了神,赶忙把他送进武汉市第六医院。
经过一番检查,医生说这是急腹症,得手术切除坏死的部分。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胡厚培联系不上。
于是郭女士就在手术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这次手术给舟舟带来的,不是身体的康健,反倒增添了更多的痛苦。
原本舟舟从小控制不住自己大小便的毛病,被胡厚培的精心训练,调整得差不多了,已经好几年没有犯过。
可随着他的这次手术,一段大网膜被切除。
出院后,舟舟好几次肠梗阻病发。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从口中吐出大便。
胡厚培虽然没有怪罪好心人,但他始终觉得,这次的切除实在没有必要。
他无奈四下求援,来到律师事务所,找专业律师咨询,想要起诉医院。
可律师对胡厚培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拿到医院2000元的赔偿。
而他还得花费高昂的诉讼相关费用,实在不划算。
胡厚培听完专业人士的解答,心灰意冷,但也只好作罢。
不过,也真是应了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人有逆天之时。
1999年1月14日晚上,胡厚培接到时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理事长刘小成的电话,邀请舟舟参加8天后的残联举办的新春晚会。
这次登台,实属舟舟首秀,演出地点不在舟舟的老家武汉,而在北京保利剧院。
当时在场的,还有外国使节,而舟舟的节目被安排在最后压轴。
不过,这样的大事,舟舟心里毫无压力。
最终演出十分成功,他也很有大师风范。
那次出演过后,舟舟的人生路径,也渐渐从平凡的那只赛道,一下越轨到通往成功的快速路。
给舟舟戴上“音乐奇才”和“天才指挥家”高帽的文章,一瞬间蜂拥而至,舟舟的名号也开始霸榜报纸的头版头条。
甚至,武汉市残联还对胡厚培提出,要为舟舟在市民广场塑一座铜像。
不过,头脑清晰,着眼于长远的胡厚培,婉言谢绝了这样的安排。
他心里明白,对于舟舟这样的智残人士,出名只是一时的浪潮,他还配不起塑铜像的规格。
时势造天才,累赘变依赖
人红是非多,有人捧,就自然有人觉得酸。
质疑的声音,慢慢从专业的音乐人圈子里,滋生出了嫩芽。
我国著名的指挥家郑小瑛,就曾在《音乐周报》上公开指出:舟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指挥家”。
与其说舟舟在指挥,倒不如说他在迎合着音乐“跳舞”。
卡拍子还行,但要说登大雅之堂,那火候还差得远。
但面对质疑,父亲胡厚培从来就没有遮遮掩掩。
自始至终都坦荡承认,舟舟不过是模仿能力强而已。
他并不懂谱,也算不上什么指挥家。
作为一名搞音乐的专业人士,胡培厚心里十分清楚:
所谓指挥,必定是个音乐全才,识得了乐谱、品得准音律,有着强大而深厚的乐理知识底蕴。
不仅是一个乐队的灵魂,更是一位优秀的统筹。
能用自己的思想诠释音乐,并能合理安排各音部的节奏、速度和强弱。
最终,统领整个乐队。
而舟舟,他什么也不是。
(舟舟全情投入在指挥中)
虽说舟舟对于指挥语言的把控还算不错,指挥的灵气也有。
但压根就不懂乐谱的他,还远远配不起“乐团灵魂”这4个字,更别提统筹好乐队。
舟舟的指挥里,揉进去的不是乐章。
而是一群早已把乐谱烂熟于心的人,献出来的一份“不嫌弃”的爱。
乐队成员陪舟舟玩,舟舟用自己的表演,逗人一乐,换得掌声。
这,就是真相。
但那时,支持舟舟的舆论声浪,远盖过这些质疑和真相。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指挥家”本就是那个什么都不会,只是在表演的舞台上,拿根“筷子”瞎比划的人。
再者,人天生就有好奇心。
一个“痴呆儿”不仅能指挥庞大的乐队,还能登上大型交响乐的指挥舞台,得到一众外国使节的认可。
这事听着就新鲜有趣,当然要好好“抬举”一番。
而如果说人性里自带的猎奇属性,是舟舟“崛起”的必备条件。
那当年有限的传播途径,更是“天才舟舟”这个名号强有力的保鲜剂。
那时候,纸媒和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正当红。
1999年2月的时候,QQ的前身才被腾讯公司刚刚开发出来。
而且还为无法盈利愁得发慌,更别提加速信息传播的效率了。
和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天才舟舟”的一炮而红是应该的。
而“谎言”没有当即被揭穿,也是时势和人性一手造就的。
那时的舟舟拖着“唐宝宝”的身躯,披着“天才”的皮囊,一跃成为时下最红的“人造明星”,甚至颇有一番经久不衰的意味。
不过,相比带给全国观众快乐,舟舟的“指挥舞”解决得最实际的问题,是他家里的窘迫。
从1999年3月开始,父亲胡厚培就带着21岁的舟舟接商演。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出场费也从一开始的2000元每场,到单场5000元——直接翻了一倍还多。
中国各个省会城市,那自不必说,是舟舟商演重要的出席场所。
而好一点的地级市,不出一年的时间,也基本被舟舟踏遍了。
在西藏和新疆的演出,更是让舟舟的出场费一路飙到最顶峰:3万元每场。
而且,一次走穴,就是3、4场地演。
(舟舟指挥抓拍)
然而,1999年的时候,巡回商演对舟舟而言,带来的不单纯是商业的经济价值。
更是他作为智残人士生存的一份可靠保障。
当然,里面还囊括着母亲张惠琴抗癌救命的钱,和妹妹张弦上学的费用。
那时,舟舟也不再是只会添麻烦的“大包袱”,反倒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后来,四处走穴的舟舟,时过一年,再一次接到演出邀请:
2000年5月19日,出席中国残联主办的慈善募捐晚会义演。
不过这一次,演出地点从北京保利剧场,变成了人民大会堂。
场所规格升级,参演人员的咖位更是夺目:毛阿敏、刘德华等等歌坛大腕齐聚一堂。
演出当天,前美国州长施瓦辛格更是亲自牵着舟舟的手,一同迈进人民大会堂。
可这,还不是最耀眼的。
因为舟舟传奇的音乐人生,和场上出色的表现,施瓦辛格被眼前这位智残人士深深感动。
在演出结束后,当即决定捐款15万美金!
按照2000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来算,这个数字相当于120多万元人民币。
放在那时,用这些钱,买下一套620多平方米的超豪华别墅,都是绰绰有余的。
舟舟的地位,可见一斑。
于是,有人开始推测: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的舟舟,好日子也该到头了吧。
这位“人造明星”再怎么出彩,难不成还能火到国外?
登上辉煌殿,名扬海内外
别说,这话还真不禁人念叨。
在人民大会堂的那次义演过后,2000年9月,舟舟被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妹妹,邀请到美国演出。
而演出的地点,设在美国卡耐基音乐厅——那个世界顶级音乐家才有机会登上的国际性舞台。
和舟舟合作的乐团,同样也是来头不小。
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十大交响乐团之一: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乐团的音乐家们表示,并不介意被舟舟这个不专业的指挥家“领导”。
毕竟一场演出下来,乐团赚到的,远比舟舟的出场费要高得多。
到了演出当天,相比主角舟舟,台下的父亲胡厚培,反倒更激动,也更紧张。
激动的原因有三:
一来,他一个“科班”出身的低音提琴手,这辈子也没“攀上”世界顶流音乐厅演出的高枝。
可他智商也就30左右的“傻儿子”,却成功站上了如此傲人的舞台,说不自豪那是假的。
二来,像这样的辉煌和成就,可以说是他辛苦养育儿子多年,最好的反馈、最亮的勋章。
三来,这次的演出,算是用一种无声的方式,给当年看不起儿子的那群人,一记有力的反击。
他的腰杆子,越来越直;底气,越来越足。
不过,和激动相伴的,还有两大顾虑。
一是害怕舟舟演出失利,舞台上出现令人尴尬的纰漏;
二是担心舟舟控制不住自己大小便的“隐疾”,出现意外情况。
所以,在演出开始前,胡厚培多次提醒舟舟,不管有没有,都要去趟卫生间。
对比情绪复杂的胡厚培,舟舟反而十分放松。
他笑眯眯地安慰起父亲,让父亲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功。
终于,演出开始,舟舟身着缎面翻领燕尾服,内穿雪白色衬衫。
脸颊下黑色的蝴蝶结,反射着这座顶流音乐厅泛出的华丽微光。
和舟舟那副嵌着眯眯眼的“呆傻”形象对比起来,更显耀眼夺目。
这身专业而又优雅的行头,无一不彰显出舟舟此刻的辉煌。
只见舟舟右手扬起指挥棒,示意近100人规模的乐团起奏。
随着音乐声起,他的右手捏着指挥棒舞动自如,左手配合乐曲收放有序。
低音时侧脸俯身,高音时激昂挺立;
曲调欢腾,扬手推高,曲调舒缓,压手微摇。
一曲终了,收势、转身、鞠躬,掌声如雷,轰动全场。
台下的胡厚培望着此刻的舟舟,掌声里夹杂着对儿子的肯定,他眼里的泪水泛起微光。
就在那个瞬间,台上的画面似乎蒙上了星芒滤镜,带着闪耀的特效。
刹那之间,在胡厚培的脑海中,恍惚有个声音像回音般不断重复:
舟舟就是个正常人,从来就不曾病过!
片刻,他才回过神来,起身去后台找舟舟。
不过,对于父亲的这些心思,舟舟不懂,演出带来的名和利,舟舟也毫无意识。
在整场演出结束后,领导人亲自接见来参演的人员。
其他演员都是伸出手来,等待和亲切地握手。
可舟舟不同,他不管那套。
在他心里,只记得父亲对他的嘱咐:见到江爷爷,请他签个名。
轮到和舟舟握手时,舟舟从兜里掏出一个准备已久的蓝色小本,示意签个名。
看到这一幕,先是一愣,缓缓神最终还是给舟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美国的20多天时间,不演出的日子里,舟舟更是回归孩子模样:
跟着父亲四处旅行,陪着住家的大狗努比开心玩耍。
甚至还去爱荷华州前州长家里作客,被美国牛仔带着,在马场纵马驰骋。
辉煌、快乐、有人为伴,舟舟那时的生活,恣意得不像话。
报道舟舟的杂志、媒体更是中文外语全都有,名气根本挡不住。
回国后,舟舟走在街头也总能被陌生人认出来,有时还会被粉丝拉着,请他签名。
而父亲胡厚培,也总会被大小组织,邀请去给“唐宝宝”的家长讲解育儿心得,传授教养经验。
给一个又一个蒙上灰暗的家庭,带去光亮,播撒希望。
此时,谁也不知道这位“天才舟舟”能红多久。
或者,还能创造出怎样与众不同的未来。
这是“舟舟奇遇记”的上半部分,明天继续为大家解读下半部分,就在这里,不见不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朱小鹿&工藤馨壹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晋惠帝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痴呆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差一点被废,不过,最终有惊无险。老爹死后,司马衷平稳过渡,当了皇帝。
我们从历史上记载晋惠帝的四件事来分析一下,司马衷到底是白痴皇帝还是正常人。
第一件事是,司马衷做太子期间被父亲司马炎出题试探。司马衷是否不着急历史没有记载,历史只记载了太子妃贾南风非常着急,在宫外找人替他做了答案。可拿回来一看,根本不能用。替考的卷子引经据典,书卷气太浓,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不是太子说的。于是,在小太监的建议下,重写了一份简单明了的答案,很口语化。结果很欢喜,在媳妇的帮助下,司马衷考试顺利过关。
这件事表明,司马衷不爱读书,只顾享乐,是典型的富二代心态。好在他有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有一个能干的老婆,他自己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不过,他的享乐心理说不定是跟着父亲学的。司马炎在灭掉东吴之后不也是大肆挥霍享乐吗?骑羊车游后宫,帮人炫富,有这样一位言传身教的父亲,司马衷怎么能学好呢?晋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建国就大肆挥霍的统一朝代,这也为它以后的波折早早打下基础。
晋惠帝的第二件事是,有一年夏天,他和随从在园子里听到青蛙的叫声。晋惠帝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还是为私的?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就说,在官家叫的就是为官,在私家叫的就是为私。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身为太子,每天都会耳闻目睹地听到国家大事,听到人们议论某个人、某件事是为公还是为私,于是,在听到青蛙的叫声之后,他会发出此叫声为公还是为私的问话。虽然晋惠帝的问话有些荒唐,但却不失一个皇帝的身份,他还记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公有私的。这样看来,称他白痴号是些名不副实。
第三件事是,有一年闹灾荒,饿死了很多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晋惠帝很不解的问,没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件事说明晋惠帝严重脱离民众,不了解民生疾苦。大概在他的认识中,所有人和他一样,饿了就有人把饭端上来,渴了就有人把水递上来,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挨饿。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明显是一个不合格皇帝。
有人根据第二三件事,评价司马衷是白痴、呆傻,甚至有人说他是精神症患者。不过,看了第四件事或许会对他的认识有所改变。
第四件事是,司马伦的叛逆被平定后,大臣们把司马衷从金墉城接回京城。君臣行礼时,很多大臣自责没有保护好司马衷。司马衷说,这不是你们的过错。能说出这种话,是白痴吗?
通过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衷只是一个严重脱离群众,不知道百姓疾苦的皇家富二代。从他的帝号“惠”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资质平庸,无所作为的人。所谓的白痴,其实是不懂常识。
【粉丝来信】当我接到警方电话告知我婆婆失踪的消息时,我的心情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担忧之中。婆婆已经58岁了,虽然她有些健忘,但这次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寻常。我意识到,老年痴呆可能正在悄悄地侵蚀着她的记忆力。
警方告诉我,他们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搜索,但是没有任何消息。我担心婆婆可能在陌生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无法回家。我开始深入思考,老年人是否经常忘记回家路是老年痴呆的征兆呢?这个问题让我忧心忡忡。
为了寻找婆婆的下落,我四处打听消息,寻求帮助。当我以为事情已经变得无望时,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我震惊不已。我接到了另一位警察的电话,他告诉我婆婆被发现了,而且她还带回了一个老伴。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问题:63岁的老头是谁?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告诉我婆婆还怀孕了!
我怀着矛盾的情绪赶到了警察局。见到婆婆时,我发现她的表情异常平静,仿佛对于自己的失踪毫不在意。而旁边的那个老头则显得有些局促,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我走过去问婆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她会跟着这个陌生人回来。婆婆微笑着告诉我,她认识这个老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在一个公园偶然相遇,并且渐渐地成为了朋友。这个老头告诉婆婆他是一位寡居的退休医生,而且他对她非常关心。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认知能力的逐渐下降。在老年人中,记忆问题是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当老年人经常忘记回家的路,这引发了一个问题:这是否是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症状。除了记忆问题外,老年痴呆症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判断力下降和日常任务的困难。如果一个老年人只是偶尔忘记回家的路,而在其他方面功能正常,那么这可能是正常的年龄相关性记忆衰退,而非老年痴呆症的迹象。
正常的年龄相关性记忆衰退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功能会逐渐下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记忆问题,如忘记约会、遗忘朋友的名字或丢失物品的位置。这些问题通常是轻度的,不会严重干扰日常生活。
当一个老年人经常忘记回家的路,而且这种记忆问题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就可能需要进一步关注。如果这种记忆问题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迷失方向、迷茫感、迷路、无法回忆重要的事件或人物,那么这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征兆之一。
记忆测试:医生会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记忆测试工具,例如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或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来评估患者的记忆功能。这些测试涵盖了各种记忆方面,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等。通过这些测试,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记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特点。
神经影像学检查: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扫描。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观察大脑中是否存在异常或损伤,进一步支持老年痴呆症的诊断。
心理评估: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评估,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言语、思维和行为特征,以确定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和性质。心理评估还可以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状况,包括日常任务的完成能力、判断力和社交交往等方面。
综合考虑这些评估结果,专业医生可以作出是否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准确诊断。在诊断确定后,医生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训练和行为干预等,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例如,视觉问题、听力问题、焦虑、抑郁、药物副作用或其他健康问题都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导航能力和记忆力。因此,在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是否与老年痴呆症有关。
老年人经常忘记回家的路并不一定是老年痴呆症的征兆。正常的年龄相关性记忆衰退是正常的老化过程。然而,如果这种记忆问题频繁出现,并伴随其他症状,就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老年痴呆症。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这种情况,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建议。记住,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帮助管理老年痴呆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新华社堪培拉9月19日电(记者章建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期确定了145种可导致儿童痴呆症的遗传性疾病,旨在提高社会各界对这些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脑》季刊上。
儿童痴呆症是由一系列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就像成年痴呆症患者一样,儿童痴呆症患者也会出现记忆丧失、精神错乱、性格改变、睡眠严重紊乱,以及在集中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和沟通等方面的障碍。
一个由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对该国及海外已发表的数据展开建模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痴呆症症状通常在患者两岁半时开始出现,平均诊断年龄约为四岁。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9年,70%的患者在18岁之前死亡。
研究人员表示,导致儿童痴呆症的这145种遗传性疾病非常复杂且多样,比如克拉伯病、桑德霍夫病、亨廷顿舞蹈病等,但共同点是都会造成进行性神经认知能力下降和预期寿命严重缩短。研究结果更清晰地揭示了哪些人易受到这些极具破坏性且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带来的影响。
研究人员呼吁加大资金投入来研究针对儿童痴呆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迫切需要改善对受影响家庭的护理和支持。这项新研究将提高研究人员、临床医生、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