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不久以后,两大主力红军决定实施部队混编,以便共同北上。但是在混编的过程中,红军首长们发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拥兵8万余人的四方面军下辖四个主力“军”,而仅剩2万多人的一方面军,却又下辖四个“军团”,建制和番号截然不同!
(朱老总剧照)
事实上,此时中央红军的“军团”建制级别,跟四方面军的“军”已经完全相同,都是下辖2到3个师,并且在单位兵力上,还远远低于四方面军:比如红1军团,在长征出发时下辖红1师、红2师、红15师共19800余人,而此时只辖有两个师(红15师撤销)7000余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彼时四方面军所属的红4军,下辖红10师、红11师、红12师共13000余人。换句话说,在两大方面军会师之际,四方面军一个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多于中央红军的一个主力“军团”,当然,这也与中央红军一路转战,损失较大有直接关系。
为了与兄弟部队实现序列的统一,中央红军随即进行了番号调整:红1军团改称红1军、红3军团改称红3军、红5军团改称红5军、红9军团改称红32军,其它序列不变。最后一个军团之所以数字番号也变了,是因为四方面军也有个“红9军”,为避免重复只能另授番号。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让许多历史爱好者误以为,红军时期的“军团”和“军”其实就是一回事,不过是各个苏区红军的编制和称谓,互相有所不同罢了,其实大谬也!红军的军团“降为”和军一样的级别,那是有时间节点的。
(陈老总剧照)
一、红军第一个军团建制的出现
众所周知,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稍后正式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时辖六个团和一个教导大队共12000余人。客观来说,这也就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军使用较大的番号以壮声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年底,彭老总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也走上井冈山,红军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至1930年6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召开,作出了各地红军分别集中并“组建正规军团”的决定,于是以红4军为基干,以及新建的红6军、红12军,共同编组为“红1军团”。
这也是红军的第一个“军团”建制,朱老总担任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毛主席担任军团政委,下辖三个军22000余人。所以红军早期的军团,确实是下辖若干“军”的,级别也是“军”的上级单位,两个建制当然不能划等号!
不过很显然,此时的中央红军,沿续了建军初期“小军小师”的编制原则,红1军团的22000余人,大约跟敌人的一个杂牌步兵军兵力相当,更有甚者如中央军嫡系第18军,在进攻苏区期间一度下辖五个师6万余人,缩编后仍有近4万人。
其实就军事常识来说,“军团”建制也确实是“军”的上级单位,比如北伐期间,蒋系第一集团军曾下辖四个军团共18个军,即每个军团编有若干个军;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军团,也是至少以一个主力军为基干编成的战役兵团,比如李汉魂第29军团即下辖第64军、第70军。
然而红军在建军和发展的时期,兵力规模还比较弱小,经常要面对强敌围攻,其编制和番号都有着“虚张声势”的作用,即能鼓舞民众也能迷惑敌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建制,跟敌人的“军团”建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1930年8月23日,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共同组成“红一方面军”,朱老总任方面军总司令、彭老总任副总司令、毛主席任总政委,下辖两个军团3万余人,此时中央红军的战斗序列是:方面军、军团、军、师、团等等。
一般来说,当时的红军由于缺乏重武器和其他兵种,部队仅以轻步兵为主,几百人就可以编为一个团、二三千人就可以编为一个师、五六千人就可以编为一个军,因此红1军团不过2万人枪,整个红一方面军才3万余人。
1932年底,中央红军曾进行了第一次整编,目的是减少机关人员并充实作战连队,当时整编的对象,主要是三个主力军团的所属部队,期间取消了部分军级单位,组建了九个主力师,另编有六个“小军”。
整编后红1军团下辖四个主力师、红3军团下辖三个主力师和一个“小军”、红5军团下辖两个主力师和一个“小军”,另有各地方军区所属的四个“小军”,方面军总兵力发展到7万余人。可以发现,这一次的整编其实并不彻底,在军团之下,出现了“大师”和“小军”并存的现象。
二、红四方面军未设“军团”建制
由于各苏区之间的交通遭到敌人严密封锁,加之横向通讯不畅,遂使几大苏区的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建制和番号自拟,并没有形成全军统一的序列,这是由当时艰苦和困难的环境所决定的。
其中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在建军初期就实行了“大军大师”的原则,比如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正式组建时,下辖红4军(番号与中央苏区出现重复)和红25军共3万余人,表面来看,四方面军跟中央红军的编制和兵力相仿。
其实却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当时红四方面军只辖四个作战师,即主力红4军下辖三个师,而红25军只辖一个红73师,如此计算下来,四方面军每个师的兵力,至少在7000人以上,已经基本达到了那个年代步兵师的普遍员额。
因此四方面军在其后的发展中,继续沿用了“大军大师”的编制原则,笔者个人感觉,也应该与四方面军的部队中,黄埔一、二期毕业的将领较多有一定关系,这些科班出身的红军将领们,比较推崇部队编制的正规化。
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终于补齐了红25军的“三师制”,新建了红74师和红75师,而且方面军总兵力也同时发展到45000余人,那么两个军六个师平均下来,每个主力师仍有6000到7000人的兵力,与同一时期中央红军的各“小军”实力相近。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遭遇重大挫折,主力部队被迫撤离大别山区,不久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连续大败前来围攻的川军,部队迅速得以恢复和壮大,至1933年6月重新整编时,已经下辖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四个主力军。
此时四方面军的总兵力高达8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等接近10万人马,期间始终没有采用“军团”建制,且每个军的兵力也相对充实,读者很容易计算出来,四方面军每个军的兵力已接近2万人,与中央红军的“军团”兵力规模完全对等。
比如著名的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是由总部直辖的,组建时即有2000余人,完全符合团级建制的普遍标准;而在中央苏区,后建的红10军团虽下辖三个师,总兵力却只有7000余人,平均每个师才有2000余人。
也就是说,由于四方面军从一开始就没有采用“军团”建制,而是中规中矩地遵循了方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才造成了两大红军部队,在编制和番号上出现了不一致,也让不少历史爱号者出现了困惑。
说明:由川东游击队改编的四方面军红33军属于特例,兵力规模较小,两大红军会师后,干脆缩编为师合并入红5军(原红5军团)。
三、中央红军实施第二次大整编
1933年1月,一个重要人物从上海来到了红都瑞金,那便是“总负责”博古同志,不久以后,“洋顾问”李德也到了,他们全盘否定了“朱毛红军”之前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念,同时要求部队实施“正规化”整编。
第二次大整编的原则,就是要把原来军团以下,“小军”、“小师”、“大师”的混编模式,统一调整改编为“大军大师”,这项工作交由时任红军总参谋长落实。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刘帅,在参考了苏军和当面之敌的编制后,拿出来几套整编方案待选。
经过李德的选定和同意,最终于1933年5月底,确定了中央红军的整编方案:红军取消几乎所有的“军”级单位,按军团、师、团的序列进行整编,仍以“三三制”为部队编组原则,同时规定了各级建制的火力配备标准:
每连应辖一个轻机枪排(配备轻机枪1挺)、每营应辖一个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2挺)、每团应辖一个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3挺)、每师应辖一个特务连(主要装备驳壳枪)及一个迫击炮连(配备迫击炮2至3门)。
根据新的整编方案,红军每个主力师满编员额应为6000人左右,每个军团满编员额应在19000至20000人左右,于是红军三个主力军团的部队,以及各军区所辖的七个军,共同整合改编为七个主力师:红1师、红2师、红4师、红5师、红13师、红19师、红34师。
其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红”,以各军区所属的独立师、独立团、游击队为基干,增编了红3师、红6师、红14师、红15师、红20师、红21师、红22师、红23师、红24师等九个师,进而又增编了红6军团、红7军团、红8军团和红9军团。
中央红军完成第二次大整编后,作战主体为15个“大师”约10万人,平均每个师的兵力确实达到了6000人左右;师辖三团,平均每个团的兵力也接近2000人。此后,“洋顾问”不仅要求红军编制正规化,作战也要正规化,开始跟优势的敌人死打硬拼。
至于为什么保留“军团”的编制和番号,而选择撤销军一级建制,主要还是考虑到三点因素:第一是保持高级建制的传承性,比如林、彭、董等军团首长,之前已经担任了“军团长”的职务,再改为“军长”不太合适。
第二不仅可以壮大红军的声势,也给未来的发展和“扩红”留下空间;第三当然还是“惑敌”,让敌人摸不透红军的兵力虚实。当然,也不是所有军团都达到了编制标准,毕竟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有限。
比如长征出发前,红1军团下辖三个师19880人、红3军团下辖三个师17805人、红5军团下辖两个师12168人、红8军团下辖两个师10922人、红9军团下辖两个师11583人,后面三个军团的建制中,都缺编了一个师。
也就是说,到1933年6月实施第二次大整编以后,中央红军的“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军”,虽然番号名称不同,但在编制和级别上已是完全对等的了,因为中央红军主力不再有“小军”的建制。
四、红二方面军也有“军团”建制
贺老总领导发展起来的湘鄂西苏区,距离中央苏区较近,因此该区红军的编制和番号,大体与中央红军相同:1928年成立红4军(番号也重复了)、1930年初再成立红6军,两个军于1930年7月合编为“红2军团”。
不过在1931年以后,随着夏某的到来,红2军团损失极为严重,不仅丧失了洪湖根据地,部队也仅存5000余人,被迫缩编为“红3军”。直至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6军团杀到黔东,与红3军胜利会师,情况才有所改观。
红6军团出征前下辖两个师9000余人,一路血战,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与贺老总的队伍会师时,部队还有3000余人。为了实现统一指挥和管理,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但实际兵力仅4000余人,所以红2、红6军团会师总兵力不超过8000人。
在这个时间点上,贺老总的队伍也取消了“小军”的建制,改以军团直辖师的方式,只不过缺编较为严重。其后在湘鄂川黔边区的十个月转战中,红2、红6军团多次取得重大胜利,部队发展到2万人以上,这才基本恢复到满编状态。
1935年11月,红2、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北上开始长征,出发时两个军团总兵力约18000余人。次年7月在甘孜与南下的四方面军会师,正式组建“红二方面军”,原红2军团、红6军团分别改称红2军、红6军。
期间又把滞留在四方面军的红32军,转隶红二方面军指挥,因此红二方面军实际下辖三个军:红2军、红6军、红32军。这个红32军前文有所说明,它是由一方面军的红9军团改称而来,亦成为唯一一支先后隶属过三大方面军的部队。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期间,已经全部取消了“军团”番号,统一调整为方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期间由于战损较大和补充不及,各军、各师、各团的兵员普遍缺编,再用正常的编制和兵力进行比较,自然失去意义了。
结语:
在红军创建和发展之初,由于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况,两者的具体建制和番号名称是不统一的,中央红军采取了“小军小师”的编制原则,因此“军团”一度是“军”的上级单位。
而四方面军采取了“大军大师”的编制原则,自始至终都没有编组“军团”建制,因此其军级建制之上,便是方面军总部了。在两大方面军实现会师之前,这样的不同也没造成什么不便,毕竟打败敌人和壮大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直到1933年6月,中央红军实施第二次大整编以后,取消了绝大部分“小军”的建制和番号,其“军团”的建制级别和兵力规模,才与四方面军的“军”完全相同,但是番号名称仍然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属于特殊时期的产物。
然而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期间先后实现会师,那么建制和番号的统一成为必需,于是红一、红二方面军取消了“军团”番号,分别更改为“军”。至于为什么是向四方面军看齐,主要原因还是四方面军当时的兵力最多,动少总比动多要便捷。
“草地分兵”以后,红1军、红3军组成的“陕甘支队”单独北上,到达陕北后与徐大将的红15军团会师。还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陕甘支队”旋即恢复了红1军团的番号,与红15军团合编再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
不过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全部兵力不过14000人,再讨论编制级别毫无意义,那已经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斗争策略了,了解军史和革命史的读者,自然是一点即透,笔不前行。
1927年4月,老蒋发动,迫害员。同年11月,领导的部队攻克湖北黄安、麻城,成立“黄安区农民政府”。
在县里颇有名气的吴兰陔写了一副对联:“你们讨厌冒充蓝天白日的绿林战士,黑暗正在埋葬赤子;收复黄安县,试看蓝云紫气,人民拥护红军。”这也是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由中央正式指定。 1928年5月25日,中国委员会。
虽然此后名称略有变化,但当你想到红军时,每个人都会想到领导的军队。
红军
由于当时执政,极端,红军的发展极其艰难。然而,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压制,都无法阻止红军的成长!
红军历史上有过十个军团。他们的指挥官是谁?军衔到底是什么?
朱德与
第一支红军组建于1930年6月,也是我党最著名的军队。由红军的第4、第6(后改称第3)军和第12军组成。她出了五位元帅,堪称“半个地球”。军队的第一任司令员是朱德。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军团、红15军团与红74师共同组建了八路军第115师。
朱德位居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一生过着高贵光荣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红一军第一任政治委员是主席。两人始终领导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贺龙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0年7月,其前身是湘鄂西地区的红四方面军、红六方面军。这支军队颇为坎坷,曾一度被撤销军衔,但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军队的统帅始终是贺龙。甚至这支军队最终也经历了多次重组。 1936年7月,红2军、红6军和红军第32军组成红方面军第二军。红第2集团军保留其军衔。全面抗战爆发后,红方面军第2军、红27军、红28军等部队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军第2军与红军的陕北师合并组建第358旅。
1955年贺龙还被授予元帅称号。
彭德怀
红军第三军成立于1930年6月,下辖红军第五军。和第8集团军。后来多次改编,在全面战争爆发前基本并入红一军团。红军军团司令员始终是彭德怀。
1955年,彭德怀也被授予元帅称号。
董振堂红五军成立于1931年12月,是由江西宁都起义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改编而成。这支军队非常英勇。 1934年,首任总司令纪振同不幸逝世。经过多次整编,1935年7月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
1937年1月中旬,高台地区的红5军被比自己规模数倍的军队包围。经过9天的激战,军长董振堂率领的3000人大部分阵亡。
小克
1933年6月,红六军成立,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红军在江西永新组建。它与红一军团有着深厚的渊源。后期主要由贺龙指挥。 1936年7月,红六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组成军团,红军的第32集团军组成红第二方面军。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方面军第2军、红27军、红28军等部队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部队改编为第359旅第717团。
长期以来,红六方面军没有兵团编制,实行集体指挥。 1934年8月,军长职务正式设立,肖克任军长。 1955年,肖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寻找淮州
红七军成立于1933年6月,主要接管自原由赣东北南下的红十一军。这支军队的创建时间相对较短。 1934年11月与红10军合并,组建红10军。
红七军军长荀怀舟,于1934年12月14日在谭家桥战役中阵亡。
周坤
红第八军成立于1934年9月,由红军第21军改编而成。和第23师。由于战斗损失严重,该军番号于同年12月中旬被取消,存在时间也相对较短。
红军第8军军长是周昆,后来在抗战时期担任第115师参谋长,是中央军委23名委员之一。但1938年3月他携款逃往山西,此后一直下落不明。他对金钱如此痴迷,如果不是一时冲动,他当时的地位可能是建国以来最低的,当上将军了。
罗丙辉
红第九军成立于1933年10月,由红军第3军改编而成。和第14师。在长征中,它遭受了惨重的战斗损失。 1935年7月,红9军改称第32军。
该团团长为罗丙辉,1946年因病去世。
刘稠熙
红十军组建于1934年11月,其前身是红10军、红7军。这支部队的经历相当悲惨,损失惨重。只有参谋长粟裕率领千余人突破封锁逃走。其他人,像大多数指挥官一样,包括陆军参谋长刘稠熙和主席方志敏,被捕并牺牲。
徐海东红15军成立于1935年9月,是从红25军、红26军、红27军接管过来的。军团长是徐海东。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5军改编为8军115师344旅。
1955年,徐海东晋升上将军衔。
《马赛曲》
1792年 4月 25日
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已经讨论了两个月之久,但还在一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是支持对皇帝和国王联盟 开战,还是主张和平?国王路易十六 自己也无法下定决心,他既对革命者取得胜利的危险有预感,也担心革命者被打败会带来危险。各个党派也还没有做出决定,吉伦特派 希望通过战争来维持,罗伯斯庇尔 和雅各宾派 则主张和平,以便利用过渡时期为自己夺取。局势日渐紧张,报纸上各种传言沸沸扬扬,各俱乐部争执不休,谣言四起,煽动得公众舆论越来越激进。因此,当一个决定被真正做出时,人们感觉就像获得了一种解脱。4月20日,法国国王终于向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宣战。
在那几周里,一种高度紧张又令人情绪低落的高压气氛沉重地压在巴黎上空,但更令人压抑和恐惧的是在边境上沸腾的惶惶不安的情绪。部队已经在每个村庄集结,志愿兵和国民自卫队成员在每个城镇武装起来,堡垒在有条不紊地构筑。特别是在阿尔萨斯地区,那里的人们都知道,就像法国和德国过往的第一次争议一样,交锋必将发生在阿尔萨斯地区的土地上。在莱茵河的两岸,敌人不像在巴黎那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情感和修辞概念,而是可以感知和看得见的现实,因为在设防的桥头堡和大教堂塔楼上,人们可以亲眼看到普鲁士军队行军。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听到敌人炮车驶过的隆隆声,武器发出的铿锵声,还有军号声。这些声音在月光下随风飘过闪闪发亮、漠然流淌的莱茵河,大家都很清楚,只要一声令下,普鲁士沉默的大炮炮口就会喷出电闪雷鸣般的炮火,表明法德之间持续千年的战争又爆发了—只不过这一次双方交战的理由不同,法国一方是为了新自由,德奥一方则是为了维持旧秩序。
因此,1792年4月25日必将是一个独特的日子,宣战的消息从巴黎传到了斯特拉斯堡 ,人们立刻纷纷从大街小巷及家中拥向空旷的广场。一个团接一个团的驻军行进,接受最后的检阅。在大广场上,市长迪特里希腰间系着红白蓝三色绶带,用带有国徽的帽子向士兵挥手致意。在喧天的号角和锣鼓声中,人们肃静不语。迪特里希提高嗓门,用法语和德语对广场的人们宣读宣战书,接着他会去别的城市广场重复这样的动员。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军乐队奏起了大革命的第一首临时战歌《前进吧》,这原本是一首热情、高亢而带有诙谐色彩的舞曲,但军团出征时雷鸣般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声,赋予了它一种军事色彩。然后,人群散开了,将他的热情宣告带回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人们在咖啡馆和俱乐部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发出慷慨激昂的宣言。“公民们,武装起来!举起战旗,信号已经发出!”到处都在发出这样的呼号,演讲中、报刊上、海报上、千百张嘴里,都重复着有节奏的话语:“公民们,武装起来!让那些冠冕堂皇的暴君们颤抖吧!让我们前进吧,自由的孩子们!”每一次,人群都兴高采烈地重复着这些斗志昂扬的话语。
在街道和广场上,庞大的人群还在为宣战的消息而欢欣鼓舞,但也出现了不赞同开战的声音—对宣战的恐惧和焦虑。但是这些声音只能在室内悄悄低语,或者在苍白的嘴唇中保持沉默。总有母亲对自己说:“难道外国的士兵就不会杀害我的孩子吗?”每个国家的农民都关心他们的财产、田地、农舍、牲畜和收成,这里的农民当然也不例外。难道他们的幼苗不会被践踏,房屋不会被残暴的大军掠夺,田地里不会洒满鲜血吗?斯特拉斯堡的市长弗里德里希?迪特里希男爵是一位真正的贵族,但就像当时法国最好的贵族一样,他全心全意致力于新自由事业,只会让充满信心的呼声占据主导地位。他蓄意将宣战日变成一个公共节日,胸前披着三色绶带,从一个集会赶到另一个集会去激励人民。士兵出发的时候,他用酒食慰劳他们。那天晚上在位于布罗利广场的宽敞的家中,他召集将军、士兵和最重要的官员们举行了一个欢送会。热情洋溢的气氛使欢送会看起来像是提前举办的庆功宴,对胜利充满把握的将军成了欢送会的主角,视战争为人生历练的年轻士兵则畅所欲言,互相激励。他们或是挥舞刀剑,或是相互拥抱,或是一起啜饮美酒,或是举杯发表越来越激昂的讲话。“公民们,武装起来!让我们前进,拯救我们的祖国!那些加冕的暴君很快就会颤抖!现在,胜利的旗帜已经在招展了,三色旗在全世界飘扬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为了国王,为了国旗,为了自由,让我们大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样的时刻,他们认为自己对胜利的信念和对自由事业的热情,必将使全民团结一心,成为一个神圣的整体。
在谈话和饮酒敬酒的空当,迪特里希市长突然转向坐在他身旁的一位驻守要塞的年轻军团上尉,名叫鲁热。他记得这位亲切友善的军官—人算不上英俊,但很招人喜欢—在半年前宪法公布的时候写了一首非常动听的颂歌。军团的音乐监督普莱耶马将它谱成了曲。这不是一首要求很高的歌曲,非常容易唱,朗朗上口。军乐队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并在露天广场合唱。宣战和兵团开拔的场合,用唱歌这种形式来庆祝不是正当其时吗?于是迪特里希市长像平时邀请好友帮忙一样,漫不经心地问这位鲁热上尉(他毫无正当理由地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了个表示贵族出身的“德”字,让自己的名字变成了现在的鲁热?德?利尔上尉)是否愿意为明天就要上前线抗敌的莱茵军团写一首战歌,以纪念部队出征的爱国时刻。
鲁热是一位谦逊、自认无足轻重的人,从来不将自己看得太重—他的诗从未出版过,歌剧从未上演过—但他知道自己有时很快能即兴写出诗句。他表示愿意帮助这位杰出的市长兼好友。他答应下来说会努力的。“好极了,鲁热!”坐在对面的一位将军举起酒杯,告诉鲁热写好后可直接把作品送到战场上交给他—莱茵军团可以把它变成一首轻快的进行曲。与此同时,又一位官员开始发表讲话,又是一轮敬酒,又是一轮夸夸其谈,又是一轮狂饮。普遍高涨的热情就像一股强大的浪潮盖过了鲁热和市长之间偶然的小小交流。聚会的气氛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喧闹,越来越狂热,当市长的客人们离开他的宅邸时,已经是深夜了。
午夜已经过了很久了。4月25日—斯特拉斯堡宣战—这激动人心的一天已经过去了,现在来到了4月26日。夜色笼罩了千家万户,但黑夜只不过是一个幻象,因为整个城市仍处于狂热状态。在军营里,士兵们正为行军做准备,在紧闭的百叶窗后面,许多谨慎的市民可能已经准备逃跑了。一队队的士兵在路上行进,当通信骑兵经过时,可以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当一排重炮经过时,又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还可以一次次地听到哨兵们相互交流的单调呼叫。敌人离得太近了,全城人的情绪都处于犹豫不决和紧张激动之中,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头,大家几乎都难以迅速入睡。
鲁热已经爬上螺旋式楼梯,来到他位于格兰德街126号的简朴小屋。他自己也处于一种奇怪的亢奋状态。他没有忘记他的承诺,要努力写一首进行曲,一首写给莱茵军团的战歌,要尽快完成。他不安地在小屋里踱来踱去。要如何开始呢?一天里所有激动人心的宣言、演讲、祝酒词仍然在他的脑海中狂乱地盘旋。“公民们,武装起来!
……前进,自由的孩子们……我们将粉碎一切!旗帜在招展……”他还记得过去听过的其他一些话语,母亲为她们的儿子颤抖的声音,农民对法国土地的担忧:他们的土地会遭践踏吗,会因为外队而发生血腥事件吗?他不自觉地写下了前两行。它们只不过是对这种呼喊的呼声,是呼声的重复:
起来,祖国的儿女们!
荣耀的日子已来临!
然后,他停下来思考了一会儿。是的,写得还不错,他已经开始了。现在要找的是合适的节奏及呼应歌词的旋律。于是他从橱柜里拿出小提琴,试奏了一下。妙极了!节奏与歌词契合无间。他赶忙继续写下去,现在似乎有一股力量拽着他往前走。忽然间一切都汇集到他笔下:这短时间内涌现出的所有情感,他在街上和市长的宴会上听到的所有话语,对暴君的仇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自由的热爱,都突然向他拥来。鲁热不需要有意识地创作诗歌,他要做的只是把这一天口口相传的话语写得押韵,配上旋律和迷人的节奏,就已经能把全国人民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出来、唱出来了。他也不必刻意去谱曲,因为街道的节奏和时间的节奏,士兵们自豪的节奏和挑战的节奏,喇叭声和隆隆炮声的节奏,已经透过百叶窗,奔涌到他笔下。也许他自己并没有听到,也不是用耳朵听到的,但是就在这一夜,那个时刻,接管了他肉身的天才让他听到了这一切。旋律越来越顺从那欢快的节奏—整个民族的心跳。他如同将陌生人的口述记录下来一般,越来越急促地写下歌词和音符—一场风暴突然向他袭来,在他那资产阶级的有限的头脑里,从没感受过这样的风暴。这是一种不属于他的亢奋,一种不属于他的;这是一种集中在一秒钟里爆发的神奇力量,将这位可怜的业余爱好者的能力提升了十万倍,并像火箭一样将他射向星空,让他成为一束瞬间燃烧的光芒四射的火焰。一夜之间鲁热?德?利尔上尉就迈进了不朽者的行列:街道、报纸上的呼喊构成了歌曲的开篇,创造性的歌词在他的指引下升华成诗,就像其不朽的旋律一样,在诗意之中存在一种永生不灭的东西:
祖国神圣的爱啊,
引领、支持我们洗冤的手。
自由啊,挚爱的自由,
与你的守护者们一起战斗吧!
然后是第六节,也是最后一节 ,同样饱蘸情感、一气呵成,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歌词和旋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在黎明前完成了这首不朽的歌曲。鲁热熄了灯,扑倒在床上。他不知道是什么让他的头脑如此灵光,他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现在他变得疲惫不堪,睡得很沉,像死了一样,而他身上的创造精神、诗人身份和天才确实已经死去。但是完成的作品躺在桌子上,它现在已经脱离了这位沉睡者,证明他确实曾被那奇迹拥抱过,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狂热世界。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上,没有一首歌的词曲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且词与曲是如此完美地契合,简直浑然天成。
大教堂一如既往地响起了钟声,宣布新一天的来临。莱茵河的风时不时地把枪炮声传送到这座城市—第一场战事已经开始。鲁热醒了,他好不容易才从酣睡中醒来,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尽管他对此只有浮光掠影的模糊记忆。此刻他才注意到桌子上新写的纸页。这是诗吗?我是在什么时候写出来的?我还手写了乐谱?我什么时候谱的曲?哦,对了,这是我的朋友迪特里希昨天要求的歌,写给莱茵军团的进行曲……鲁热读了读纸上的诗句,哼唱着与之相伴的旋律,但是就像一个刚刚完成作品的创作者那样,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完全的把握。不过他的隔壁凑巧住着一位战友。他把这首歌拿给战友看,跟着唱了起来。他的战友似乎很喜欢,只是建议做一些小小的改动。这第一个人的认可给了鲁热一定的信心,他带着一个作家特有的焦急以及能如此迅速地兑现诺言而自豪的情绪,径直来到迪特里希市长的家。迪特里希正在花园里散步,并酝酿着一个新的演讲稿。什么,鲁热,你说你已经完成了?那我们现在就排练看看吧。他们俩离开花园,走进客厅。迪特里希坐着弹钢琴伴奏,鲁热唱歌词。市长夫人被这出人意料的晨间音乐吸引,走进房间,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音乐家,立即开始着手配置伴奏,以便在当晚的家庭聚会上唱给朋友们听。迪特里希市长为自己悦耳的男高音嗓音感到自豪,他表示将会更深入地研究这首歌曲。4月26日凌晨,鲁热才创作出词和曲;到了这天晚上,在市长家的沙龙里,这首歌就已经向精选的听众演唱了。
他们似乎对这首歌表示了欢迎,而且很可能对当时在场的歌曲作者表示了礼节性的恭维。当然斯特拉斯堡大广场的布德格利酒店的客人们丝毫也不知道,一曲不朽的旋律已经乘着无形的翅膀,降临到他们的世界。同时代的人很少能在初次相识时就了解一个伟人或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我们从市长夫人给她哥哥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她对这个惊人的时刻所知甚少,把这个奇迹当成了一桩平平无奇的社会事件。“你知道我们这个家接待了多少人,我们总要为他们想一些新的娱乐方式。于是我丈夫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人创作了一首适合这个场合的歌曲。工兵团的鲁热?德?利尔上尉,一个既会写诗又会作曲的迷人家伙,迅速提供了一首战歌的歌词和曲谱。我的丈夫有一副男高音的好嗓子,马上就将它唱了出来。这首曲子非常吸引人,并具有一些独特的品质,有幸比大多数这类歌曲更活泼、更奔放。就我自己而言,我把我的配乐天赋也用上了,为钢琴和其他乐器编曲让我忙活了好一阵子。于是这首曲子就在我们家演奏了,它让大家都非常满意。”
“让大家都非常满意”—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非常冷淡的措辞,纯粹是为了表现客套的温和赞许。但这在当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第一次演唱时,《马赛曲》还没能表现出它真正的力量。这首曲子不是一首适合于悦耳的男高音的作品,也不适合在资产阶级的沙龙中独唱—浪漫曲和意大利咏叹调节目的氛围不适合它。这是一首节奏强劲、昂扬、要求很高的歌曲……“公民们,武装起来!”它对一大群人讲话,而它真正的配器是喧嚣的武器、嘹亮的号角和军团的行军。它不是为礼貌的演奏会观众准备的,而是为共同参与斗争的所有人准备的。它不应由一位女高音或男高音演唱,而应由一千人演唱,它是典型的进行曲,是胜利与死亡之歌,是歌手歌颂祖国之歌,是整个民族的国歌。这首歌诞生于人们的热情欢呼,而这欢呼将赋予这首歌曲激励人心的力量。此时,它还没有燃烧起来,旋律还没有深入整个民族的灵魂,军队还不知道这首胜利的战歌,革命还不知道这首永恒的赞歌。
经历了一夜奇迹的鲁热?德?利尔,和其他人一样,不太清楚他在一夜之间创作出了什么,就好像他在梦游中,在一个难以信任的天才的指引下创作出了这首歌。当然,这位和善、友好的外行作者很高兴听到受邀的客人热烈地为他的作品鼓掌,并接受他们的礼貌称赞。他怀着一个小人物的小小虚荣心,努力想在他小小的圈子里利用这个小小的成功。他在咖啡馆里给他的伙伴们唱这首新歌,还复制了一些歌单寄给莱茵军团的将军。与此同时,在市长的命令和军事当局的建议下,驻扎在斯特拉斯堡的军乐队排练了《莱茵军团战歌》。四天后部队出征前,斯特拉斯堡国民自卫队的军乐队在广场中演唱了这首新的进行曲。斯特拉斯堡当地具有爱国心的出版商说准备印刷《莱茵军团战歌》,因为这是吕克纳 将军的一位军乐团下属敬献给将军的。但是莱茵军团中没有一位将军想到在行军的过程中演奏或演唱这支新歌曲,所以看起来,就像鲁热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努力一样,“起来,祖国的儿女们!”只不过是在沙龙里取得了成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一日奇迹、一个地方性的事情,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部作品与生俱来的力量是无法隐藏或消失的。时间可以忘记一件艺术品,可以禁止它被演唱,让它死去和被埋葬,但是它所具有的强大意志和生命力将永远战胜昙花一现的命运。人们已经有一两个月没有听到《莱茵军团战歌》了,印刷本和手抄本出现在对它无动于衷的人的手里,但是就算一部作品真的只激发了一个人的热情,也足够了—真正的热情本身就具有创造力。在法国另一边的马赛,宪法之友俱乐部 于6月22日举行宴会,向奔赴战场的志愿兵致意。五百位精神抖擞的年轻战士坐在一张长长的桌子边,穿着他们国民自卫队的新制服,气氛像4月25日在斯特拉斯堡一样热烈,甚至更热情和奔放,这要归功于马赛人的南方气质。现在他们不再像刚开始宣战时那样自负和确信必胜,因为战争并没有达到将军的预言。将军们曾说过法国的革命军队只要直接越过莱茵河,就会受到各地的热烈欢迎。但敌人已经远远地侵入了法国的领土,法国的自由受到了威胁,自由事业本身也处于危险之中。
宴会进行之际,一位名叫米勒的蒙彼利埃大学的年轻医学生敲了敲酒杯,要求大家安静,随后站了起来。大家都安静下来,看着他,期待着他发表演讲或致辞,但这位年轻人却举起右手,唱了一首歌。这是一首他们都不知道的新歌,没有人知道这首歌是怎么传到他手里的。“起来,祖国的儿女们!”这一次就像火花掉进了一个火药桶里。一个人感动了另一个人,情感那不朽的正负极已经互相触碰。所有这些年轻人明天早上都要出征,为自由而战,为他们的祖国而献身。现在他们都意识到这些歌词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意愿和真实的想法,而歌曲的节奏不可抗拒地将他们带进了万众一心的高亢热情中。每一节唱完都受到欢呼,于是这整首歌又被唱了第二次、第三次。现在旋律属于他们自己了,他们一边唱,一边兴奋地跳起来,高举酒杯,大声重复着那些歌词。“公民们,武装起来!让我们严阵以待!”人们从街上拥了进来,他们的好奇心被唤起,听到这首歌唱得如此慷慨激昂,他们不由得也跟着唱了起来。第二天,旋律就出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口中。当五百名志愿兵在7月2日启程时,这首歌也随着他们传遍四方。当他们在路上走累了,脚步慢了下来时,只要有一个人重新唱起这首歌,那不可抗拒的旋律就会给他们注入全新的和力量。无论他们经过哪个村庄,歌声都会引来惊奇的农民,他们都聚拢过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随后也跟着一齐放声合唱,这也成了他们的歌。志愿兵不知道这首歌原本是写给莱茵军团的,也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他们把它当作自己军队的战歌,作为他们生死的见证。这歌是属于他们的,就像他们的团旗一样,他们要把它传到世界各地。
鲁热所作的歌曲很快有了新名字—《马赛曲》,它在巴黎赢得了它的第一次成功。7月30日,该军团在郊区行进,以军旗和这首歌作为引导。成千上万的人站在街道上等着给他们致以节日般的盛大欢迎。当五百名马赛士兵唱起这首歌时,歌声仿佛是从一个喉咙里唱出,唱了一遍又一遍,所有人都在倾听。马赛士兵唱的是一首怎样美妙迷人的歌啊!伴随着鼓点的敲击,是什么样的号角声这样深入人心!“公民们,武装起来!”两三个小时后,巴黎的大街小巷都在唱这首歌了。《前进吧》已经被人遗忘,古老的进行曲、陈旧的歌曲也被抛弃。革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自己的歌曲。
现在,它像雪崩一样在胜利的道路上前进,无法停止。在宴会、剧院和俱乐部里,人们都唱着这首颂歌,甚至教堂在唱完《感恩赞》 之后也唱起这首歌。很快它就取代了《感恩赞》,几个月后,成了法国和全军的歌曲。共和党首位战争部长塞尔万 凭借聪明的头脑,认识到这样一首独特的战歌具有振奋人心和提升斗志的力量。他下令印刷十万份歌单,分发给所有的小分队,就在两三晚之间,一个不知名作曲家的歌曲已经传播得比莫里哀 、拉辛 和伏尔泰的作品还要多、还要广。每一次聚会都以《马赛曲》结束,每一场战斗之前都有军乐队唱起这首自由的军歌。在热马普战役 和尼尔温登战役 中,当将士们准备发起最后一次进攻时,敌军将领除了用双倍白兰地作为犒赏,没有别的办法来激励士气。他们惊恐地看到,当成千上万人同时唱起这首“可怕”的圣歌时,歌声就像荡起的波涛一样冲击着自己的军队,它的爆发力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马赛曲》一直出现于法国人的所有战场上,就像有翼的胜利女神耐克一样,唤起无数狂热的民众走向牺牲。
在同一时期,这位不知名的工程兵上尉坐在胡宁根的小卫戍部队里,忙着设计城墙和防御工事的图纸。也许他已经忘记了在很久以前的1792年4月26日的晚上,自己写了一首《莱茵军团战歌》。当他读到报纸上关于那首颂歌、那首席卷巴黎的战歌的报道时,他从没想过这首马赛人的胜利之歌,每一句、每一拍都是那天晚上神奇地降临在他身上的奇迹。由于命运的残酷讽刺,只有一个人不为它咆哮着飞向天空,撞击着星辰的旋律感到振奋—写出它的人。全法国没有人关注鲁热?德?利尔上尉,这首歌最大的盛名就只是歌曲本身,其声名没有一丝一毫落在它的创作者身上。他的名字没有印在正文上,他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创作了革命颂歌的人并不是革命者—这是一个只有历史才能产生的辉煌悖论,这个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用不朽的歌曲推动革命的人,现在却坚定地要阻止革命的进行。当马赛人和巴黎的民众唱着这首歌冲进杜伊勒里宫 推翻国王的时候,鲁热?德?利尔已经受够了革命。他拒绝对共和国宣誓,宁愿离开军队也不愿为雅各宾派服务。在他的赞歌中,对自由的描述—“对自由的渴望”并不是一句空话。他憎恨国民大会的新暴君和者,就像他憎恨敌人一方的加冕的国王一样。当他的朋友、《马赛曲》的教父迪特里希市长和《马赛曲》的敬献对象吕克纳将军,以及首演当晚在场的所有军官和贵族都被拖上断头台时,他直率地发泄了对公安委员会的不满。不久就出现了更为荒谬的局面:这位革命诗人被作为分子监禁起来,他因为背叛祖国而受到审判。直到热月9日,罗伯斯庇尔政府被推翻,监狱被打开,法国大革命才免于将其最不朽的歌曲作者交给“国家的剃刀” 的耻辱。
然而,如果他因此而死了,这将会是一场英勇悲壮的死亡,而不会像鲁热本人后半生面对的落魄潦倒的悲惨命运。这个命运多舛的人在真正具有创造力的那一夜之后又活了四十多年,度过了成千上万个默默无闻的日子。他被赶出了军队,也没有养老金;他写的诗歌、歌剧和其他作品均没有付印或表演的机会。命运不会原谅这个业余爱好者未经召唤,强行进入不朽者的行列。这个小人物靠做一些不完全诚实的小生意来度过卑微的余生。卡诺 和后来的拿破仑都试图帮助他,但徒劳无功。鲁热性格中的某些东西已经被一个残酷的奇迹毒害和扭曲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个奇迹让他在三个小时内成了一个神一般的天才,然后又轻蔑地把他扔回了渺小无闻之中。他激烈地与所有的当权者争吵,给想帮助他的拿破仑写了大胆而情绪化的信,公开吹嘘在宪法公投中投了拿破仑的反对票。他的生意使他卷入了不光彩的事件,他甚至因为一张未付的汇票而成为圣佩拉尔热债务人监狱的囚犯。他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被债主追债,在警察局声名狼藉。最后他藏在外省的某个地方,仿佛被人遗忘在了坟墓里,他在那里听到了他不朽的歌曲的命运。他仍然记得《马赛曲》随着胜利的革命军队席卷了欧洲所有的国家,拿破仑一成为皇帝,就禁止在所有的公共音乐节目中演奏这首歌,因为它太具革命色彩,到了波旁王朝《马赛曲》更是被完全禁绝。一代人过去了,1830年7月的革命爆发时,他创作的这首歌曲才在巴黎的街垒中恢复了往日的力量,公民王 路易?菲利普也给予了鲁热一笔小小的抚恤金。对这个人生被毁坏和遗忘的人来说,一切都像一场大梦,居然人还记得他。但这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铭记。当他最后于1836年在克雷泰伊去世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没有人知道他,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说不出来。又过了一代人,《马赛曲》已经被确立为国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首歌在法国所有的阵线上再次被唱响。卑微的鲁热上尉的遗体被下令埋葬在荣军大教堂 ,和曾经的小少尉拿破仑遗体共放一处。因此,这位写出不朽歌曲的不出名的创作者,在对他只是一个“一夜诗人”感到失望之后,终于在他祖国的名人墓地上长眠了。
(《马赛曲》歌词全文翻译见附录)
#秋日生活打卡季#
目前官方已经公布了三国志战略版首届全民赛事龙虎争霸赛的32强对决,小刀大致看了一下名单,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在乱窜:这那是32强,这是32艘超级航母!
我们先来看位列第一的PK14001区段的虎啸龙吟!
目前这支队伍人数是120人,队伍成员分别来自三个大区PK14128、PK14001、PK14053。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惊讶,这支队伍来自于三个区服,一看就不是一个同盟的,他们真能打吗?
其实,这支队伍的真实身份是上个霸业之巅的冠军队伍【虎啸龙吟】。这一次他们甚至没有改名字,直接原班人马出战,能力毋庸置疑。
再看带队的队长人称“卡二筒”,出自王师军团。是个老玩家应该都知道,这个王师军团就是目前三战的T0级别的军团,整合度和红度都是无与伦比的。
紧随其后的就是【曜】盟,这到底是出自于哪里的同盟,我们不得而知,但据说知名演员文哥,就在这个军团。它的战绩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了,绝对是一个碾压式的晋级之路。
从成员分布来看,包含了昆仑、火月、铜雀台等同盟。原同盟名称应该是【千曜】,横跨3-9多个区段,大概是集结了这些区段的高手。关键它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团队,文哥的名头放在那。
除了上个赛事的冠军队,本次赛事还有一个奥运冠军队,即子威带领的【武醉】军团。据说,这支队伍由257区服核心人员组成,属于区段内最强选手,拥有4核动力。
可惜的是这支队伍在第三轮对决中被对手淘汰,而击败他的正是现在排在第二位的【豆豆军团】。
这支军团属于名副其实的扮猪吃虎,而且还得到了三战的配合,在推文中明确提到了这是一支在各大排行榜连T3都排不上的军团。更是号称集结了各种种地选手、三教九流人员。
有意思的是这支军团,现在排在第十五战区的第二位,即将问鼎出线之战。它的结局是什么,我们真不好说。
不过,小刀的真实情况是这支队伍是都是曾经给官方出过攻略的一批人,其中不乏配将奇才、指挥大佬。
以上只是本次赛事32强之争的冰山一角,这些也并非都是顶级战力。在32强中,从地区服的满红团,到数字服的常胜将军,基本都是顶级豪华阵容。
带队的玩家也从演员明星,到电竞选手,攻略达人,每个队伍的实力不好预测,但他们很显然都是超级航母版的存在,我们拭目以待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slg刀笔吏
大家好,又到了每日“吃鸡时刻”!本栏目主打和平精英、国际服、体验服、吃鸡端游等服务器的奇闻、趣事和技巧。废话不多说,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最近的吃鸡周边,又有哪些新鲜、有趣奇葩事,喜欢的可以先点个关注!
本期话题:和平精英“第一军团”争夺战?K1对战Ysjt,圆了观众的“梦”最近官方又在搞事情了!为了求证谁才是和平精英“第一军团”,不仅把目前知名主播带队的军团都请了个遍,包括不求人刚创立不久的K1也邀请了过来。本次团战的口号为“以团为名,为团而战”,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求证哪个军团才是“和平第一军团”。其中,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两支军团对抗,无疑便是10月10号晚上7点的K1对阵言氏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牌主播,K1巅峰战神团的带领者不求人,以及Ysjt言氏集团的带领者难言,都属于同期出道的吃鸡主播,论知名度和人气,都有相互对标的地位。而这次官方举办的大型团战现场,却又巧合地圆了观众的梦,为什么呢?都知道,在圈中活跃的二人,平时很少有过多的互动,毕竟都属于领域板块内一档的主播,稍微有摩擦,都会被推上风口浪尖。
既然都是一线大主播,那么相互之间的技术较量,难免也会成为玩家们的关注焦点。对于不求人和难言,熟悉的玩家都知道双方均达到无敌战神的段位实力,而在个人实力方面,恐怕不求人更胜一筹。同样,双方在早期均是依靠1V4走火,在那个年代,谁能在路人局中打出1V4的强力效果,谁就是大哥。
但随着直播生涯的走远,难言便偏向于对粉丝的拉拢和培养,后续不断壮大、且火遍全网的Ysjt军团,恐怕在吃鸡界也是无人不知,游戏内看到带有“Ysjt丶”前缀的ID,便是最好的说明,军团成员也是涉及各个年龄层,各种段位。
而不求人目前走火全网的K1战队,前身和此前9986军团也没有太大的瓜葛,虽然两者核心都围绕着不求人,但初期走火的9986军团,更多是粉丝自发性组织的,只为拥护偶像而生。而目前的K1,便是不求人目前重点培养的团队,旨在打造高端、技术与互动,甚至还有往职业化深入发展的趋向。而本次参与团战的K1巅峰战神团,也只不过是K1旗下的一个小分支,但人均段位不仅需要达到战神以上,技术还得经过官方的考核。
而这次团战活动,是50V50的赛制,参考K1在对战Gc的时候,就能看到所谓的排场,尤其是闪闪发光的战神框,足以代表这场娱乐赛事不仅仅只是“娱乐”那么简单,参赛的成员,人均技术都不低。
当然,作为全网团战的起头人,难言在此前也是不断地向全网和平精英主播发起团战邀请。虽然看淡了胜负,但在节目效果方面,也大程度上满足了水友和直播效果。至尊金龙+黑耀金尊的列阵,至今还让粉丝历历在目,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恐怕全网也没有几个。谁才是和平精英第一军团,究竟是K1技高一筹,还是Ysjt更有团队精神,10月10日自有分晓。
对于这次和平精英头部军团争夺战,你们认为谁会在最后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