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不用再为了温饱而忙忙碌碌,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旦身体出现了问题,拥有再多都等于零,因此掌握必要的养生小知识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健康养生要了解哪些小常识?1、 饭后不能马上喝茶
有不少人认为饭后喝茶能够起到解腻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饭后马上喝茶,茶叶当中的鞣酸则会与食物当中的铁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不溶性的铁盐,不但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还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出现。
2、 下班立即运动
上班族大多不会选择在下班之后立即运动,而是把运动的时间安排在晚上。其实这种安排是不正确的,在16:00~18:00这段时间内,人体的温度会自然上升,而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则能够达到最高峰,同时肺活量和心脏功能也是最强的,身体协调性也比较好,因此想要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下班之后则要立即运动。
3、 睡眠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虽然养生专家经常提示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但并不代表时间越长越好,最佳的睡眠时长是7~8个小时,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时间太少则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如果睡的时间太长,则会增加肥胖的几率,从而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几率有所提高。
4、 补钙补铁也分时间
钙和铁都是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补充钙和铁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吸收。上午8点人体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是最低的,此时适合补充维生素。通常晚上19点补铁,效果会比较理想,而补钙的时间则做好安排在睡觉之前,因为午夜到清晨这段时间体内的血钙水平是最低的。
5、 不能拿酸奶充饥
酸奶当中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而且还有许多益生菌,因此有不少人会选择用酸奶充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空腹时喝酸奶会导致酸奶当中的益生菌被胃酸杀死。建议在饭后两小时左右喝酸奶,此时胃液已经被稀释,胃当中的酸碱度是最适合乳酸菌生长的。
6、 两餐之间吃水果最好
大多数人白天都会忙着工作,因此许多人会把吃水果安排在晚饭之后,其实这种安排是不正确的,因为晚上消化道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都相对比较弱。建议在饭前一小时吃水果或者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吃水果,不但能够充分地吸收营养,还能够起到减轻饥饿感的作用,对减肥有一定的帮助。
家医君寄语养生是一件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养生之前要掌握必要的养生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说,人生无非就是吃、喝、睡、拉,管好这些,想要长寿就不难。但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养生知识其实是错的,现在就一一给你揪出来!
关于“吃”1、食物相克是谣言
食物相克并没有科学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2011年8月接受健康时报新闻版采访时表示:一些人在吃了所谓的“相克食物”后确实出现身体不适,这通常是由于季节性原因、食物本身有毒、食物变质等因素引起的,与“食物相克”无关。
2、饭后喝酸奶不助消化
吃多了喝点酸奶帮助消化一下吧?或许这个办法没多大用!
重庆市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余思缘在2013年3月13日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吃得过撑会使胃陷入不规律运动,即便是喝酸奶也不能纠正胃肠的蠕动。同时,很多酸奶里并没有帮助肠道消化的消化酶,就算有,当被喝到胃里,也被胃液消灭得干干净净。
3、红枣红糖并不补血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检测数据,红糖中高达96.6%的成分是糖类。想用红糖补血是不靠谱的。虽然红枣皮红红的,但红枣的铁含量并不高。
真正的补铁食物:红肉,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在内的红色的肉;动物血;动物肝脏。
4、趁热吃不养胃反伤胃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食管胃肠外科二区科室主任杨祖立在2018年12月28日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高温食物从口腔进入胃部的过程中,三个部位都很受伤。
第一关进入口腔,烫伤的口腔黏膜容易形成溃疡;第二关从咽部沿着食管游走,食管内壁的黏膜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是60℃,易受损;第三关是胃黏膜。所以常常会出现入口不烫,却会把食道、胃“烫伤”的情况。
5、清淡饮食不是吃素
对于“三高”患者来说,医生都会建议清淡饮食,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吃素,鱼、肉、蛋、奶一口都不吃。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科主任李全民在2019年3月26日健康时报心脑血管版刊文:清淡饮食标准是少油、少盐、少糖。“荤”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B族维生素的来源。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肉类,很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6、健康的零食就三种
真正健康的零食基本上就三种:水果、坚果、酸奶(大人小孩都一样)。
关于“喝”1、口渴再喝水已经晚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东辉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认为缺水会口渴,口渴再喝水也不迟。殊不知口渴时,机体已经缺水近2%~3%。
长期下去,饮水不足状况将极其严重,可带来机体疲劳,甚至导致肾结石。
2、“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不存在
2018年8月,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喝酒直接导致了全球280万人的死亡,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即不饮酒才能对健康有益!
3、喝醋不能软化血管
靠喝醋来软化血管是想当然的想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孙桂菊2015年2月9日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之所以有人认为醋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醋的酸性作用,但是喝进胃里的醋却很难改变血液的酸碱度。不可能发生这样的软化现象。
4、别喝骨头汤补钙
很多人都认为骨折后能不能喝点骨头汤?那是错误的观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孙浩林在2017年3月28日健康时报老人版刊文:因为骨头汤的油脂含量高,含钙量其实比较低。如果想吃点含钙量高的食物,可以选择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5、果汁不是健康饮品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赵力超教授在2018年4月10日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水果在打汁时,细胞结构被破坏,各种抗氧化成分和维C被暴露出来。当遇到氧气或者水果本身的一些酶时,这些营养素就会被破坏。
这个反应是非常快的,就算打汁后立刻喝掉,营养素已经损失一部分了。
关于“睡”1、打呼噜别当睡得香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林俊岭在2011年3月28日健康时报活动版刊文:呼噜响并非是睡得香、睡得深的表现,实际上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夜间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果鼾声很大、很不规律,并且白天十分疲倦,甚至不自觉地打盹,这些很可能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征兆,要及时就医。
2、睡前小酌不能助眠
很多人认为睡前小酌,能够助眠,这是个错误观念。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在2018年6月5日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酒精进入人体后,先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随着酒精浓度的升高,又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产生困意、昏昏欲睡,很多人认为这就达到“助眠”效果了。事实上,这是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一种表现,它破坏了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对人有害无益。
3、周末补觉越睡越累
平时加班熬夜,指望周末可以补回睡眠,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主任医师李艳在2012年6月4日健康时报活动版刊文:长期剥夺睡眠,会造成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体质越来越差。睡眠过长,脑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这就是周末睡多了反而感觉很疲倦的原因。
4、枕头不是枕头的
枕头不仅仅是用来枕头部的,它还需要对颈部有很好的支撑。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宋科冉在CCTV2《是真的吗?》节目中表示:人类的颈椎正常存在一个10~15度的生理前凸,这个前凸会随着低头消失,仰头会增加,这是一个生理的状态,在现代生活节奏下,低头族越来越多,在低头状态下,前凸是消失的,白天颈椎后部结构是很疲劳的,经常处于一种过于牵拉的状态,所以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应该让枕头为颈部和头部。
5、睡硬板床不是睡床板
中老年人不适宜睡太软的床垫,但睡硬板床也并不是让人撤掉床垫、在硬床板上铺上床单就睡,只是区别于软床垫的一种说法。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伤三科主任吴少鹏在2016年10月10日接受老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睡有一定硬度的床可消除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腰痛症状缓解。但如果直接睡硬木板,不能配合人体脊椎的正常曲线,腰部得不到支撑,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床板上要垫3~5厘米的软垫。
关于“拉”1、根本就没有什么宿便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杰在2013年8月22日健康时报女性版刊文:在医学上,根本没有“宿便”这个说法。清理宿便的方法更是伤人不浅。多数广告会故意把医学上的“便秘”偷换成“宿便”的概念。
2、吃得过少也会便秘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营养师黄英在2018年1月9日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大便形成需要的饮食因素有:食物量、膳食纤维、水分、油脂等,也就是说吃得不能太少,否则大便缺少原材料,成不了形;喝水不能太少,否则大便太干硬,排出困难;食物不能太精细,否则膳食纤维不够,吸附不了水分;油不能太少,否则肠道干涩不顺滑。
总的来说,就是在细嚼慢咽进食的情况下,每餐食物量要有一定的保证,不能吃太少。
3、尿液发黄不是肾有问题
很多病人问:我尿黄,是不是肾脏有问题?
重庆西南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吴雄飞在2016年6月7日健康时报两性版刊文:针对这种情况,别着急下定论,先多喝点水,待尿量增多后再观察。如尿变清亮,那就没什么问题。如果颜色持续改变,或出现血色、酱油色、乳白色和黑色等非常异端的情况,应该尽快就医。
4、再忙也不能憋尿
我们都知道憋尿可能引起相关器官的炎症,比如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其实,憋尿的危害远远不止如此。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干部病房赵敏在2018年10月16日健康时报两性版刊文: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憋尿,还可引起心脏疾病。憋尿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增高,冠心病人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憋尿有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最后,转发出去
让更多人掌握养生知识
(本报活动宣传海报,与本文无关)
本文编辑:王楠
部门主任:杨小明
立秋时节,意味着夏尽秋来,秋风送爽。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但暑热未消,空气湿度仍较大,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直至秋分,这段时间身体容易出现“温燥”。眼下我们正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时期,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立秋养生,如果能养护好我们身体的正气,那么就可以预防外邪的侵袭。
今天由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心脑病科主治医师冯燕佼跟大家分享立秋养生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适当运动
秋季是运动的好时节,但由于秋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所以,早晚不易进行剧烈的活动(篮球、足球、快跑),以舒缓的散步、八段锦、太极拳为主,以身体微汗、不感疲劳,自感身体轻松为准。适度的运动是必要的,可以加速血液循环,锻炼心肺功能。
二、调节情绪
立秋之后,要做到“精神荣平”,即从容、平和的意思。中医讲“天人相应”,秋凉至,花木凋,阳退阴长,悲秋的心绪会弥漫整个秋天,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情绪低落,过度的悲伤、忧愁会使心情变得焦虑、抑郁,精神紧张,情绪低沉,多愁善感,均容易损伤肺气,出现咳嗽、胸闷、气喘、气逆等不适症状,所以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心情舒畅。
平时可以用玫瑰花、绿梅花、陈皮、炒麦芽等泡水喝以舒缓情绪。对于体虚、易感人群来说,在这段时间可以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等泡水喝,或服用玉屏风颗粒来补气固表,提高正气。
三、饮食养生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暑湿仍较明显,易出现四肢困倦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不爽、腹胀纳差、舌苔偏厚等脾虚湿盛的表现,我们可以从饮食、药膳等方面来健脾化湿,预防疫邪。建议大家平时可多吃丝瓜、莲藕、冬瓜、黄瓜等,加强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等。同时,避免吃可能损伤脾胃的冷饮、冰水、冰西瓜等,日常可以用百合、莲子、山药、绿豆、赤小豆、薏仁等共同煮水或煮粥喝来养阴润肺,健脾化湿。
民间有“立秋”之时“贴秋膘”等习俗。俗话讲“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秋季进补贴秋膘就提上了日程。“贴秋膘”也需要结合秋季的特点,结合不同人群,健康科学的调整饮食结构,让“秋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过分进补。
敲黑板!!!贴秋膘并不适合所有人。
首先,贴秋膘不适合代谢紊乱的人群,如高尿酸、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太多的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及利用,使本就已经需要药物帮助的代谢系统更加不堪重负。体内脂类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逐渐使动脉血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管弹性,导致血压增高,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
其次,老年人不可大补。立秋后,秋燥来袭,会让老年人感到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瘙痒、眼干、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对于滋腻肥厚、油炸、烧烤、辛辣的食物应避免。老年人除了多补充水分以外,还需要通过饮食调养缓解症状。老年人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饮食调理给身体适量进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饮食上多以清淡为主,荤少素多,切记不能熬浓汤进补。
贴秋膘需分虚实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贴秋膘虽然不像治疗那样严格区分,但也需分辨体质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立秋推荐食物
绿豆:夏季清热解暑第一要物,但属性寒凉,对脾胃虚寒者不友好。
茄子:茄子性凉、味甘,清热止血、消肿止痛、宽肠利气,所以吃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
猪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肉食,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
梨:被誉为百果之宗。味甘微酸,性凉,有降火、清心、润肺、止咳功效,脾虚痰盛者少食。
花生:古人称为“人参果”,且花生属平肝润肺的食物,故立秋后多吃些花生。
南瓜:《本草纲目》写道:补中,益气。秋南瓜营养丰富全面,对肠胃和血管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莲藕:有句谚语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性甘寒,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功效。
西瓜:又称“天然白虎汤”,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功效。糖尿病患者及脾胃虚寒者不可多食。、
推荐食谱:南瓜绿豆汤,花生南瓜粥,蒸茄子,梨藕汁,排骨莲藕汤,糖醋排骨等。
来源: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中医认为,夏天对应五行之中的火,应用到人体中,就如《伤寒论》所记载的:“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意思就是说,初夏这个时节,虽然天气越来越热,但是人体的脾胃却比较虚弱。很多人在夏天不注重养生,“夏伤于暑秋必疟”,秋天就容易患疟疾,那夏季养生应该从哪几点着手呢?
1.宜养心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
今天是立夏时节,意味着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暑热降至,在立夏时节要顺应节气的变化,保护心与血脉,以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现在许多中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更应注意顺应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避免过喜过悲。
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行全身,血液循环良好,则人体各脏器供血充足,身体机能就不会退化,可以延缓衰老。
养心除了要保持心境平和,保持思想上的安定、清净,还应注意合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那怎么才算合理饮食呢?
2.宜养脾胃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农历六月份),30岁的李某因急性肠炎来院就诊,症状表现:脘闷,食欲差,食后腹胀满、乏力,肢体酸软,医生询问后得知他近期吃了太多西瓜,而且还长时间处在空调屋里,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开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患者服药后,过了一段时间,症状得到缓解。
夏天天气炎热,吃些西瓜解暑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李某一是吃了太多,二是长时间待在空调屋,寒凉容易生湿,湿邪容易困脾,脾胃功能就受到影响。
长夏一词属于中医基础术语,对应的时间是农历六月,长夏时节对应的脏腑为脾,提示我们在夏天还应注重调养脾胃。不能吃太多寒凉食物,寒凉伤胃,要学会养胃,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一句话就是提醒我们:夏天要少吃冰镇西瓜,少喝冰镇饮料,少吃冰淇淋。可以多吃:百合、莲子、芹菜、莴苣、西红柿、黄瓜、虾仁等食物,还要多喝水。
3.宜祛湿湿,是一种病邪,是中医的基础术语,长夏时节,最容易生湿。
在上面那个病例中,医师给李某开了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的,但是却能治疗夏天的病,说明夏天的病也与寒湿有关。提示我们,夏季养生要远离寒湿。具体在生活中怎么做哪: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不要讲四肢、背部、脖颈等部位暴露在空调下;要学会使用空调的除湿功能,维持室内温度:25℃左右,湿度调至50%;要勤通风;养成晚上睡觉泡脚的习惯,每天用热水泡脚15至20分钟,水面最好没过脚踝;泡脚之后给脚部做些简单的按摩,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跟处寻找痛点,每个痛点按摩3分钟;适量喝些薄荷绿茶水,薄荷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绿茶可帮助祛除体内湿气;养成运动的习惯,可以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这时气温不高,运动程度以缓缓出汗为宜。写在文末的话:本文版权归小玲药师所有,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文中如有表述不当之处,欢迎同行指正哈,参考文献见底端。#药事健康超能团##你好立夏,瓜分万元奖品#
参考文献:
[1]逸非. TOP3 立夏养生:吃好三样,做好三样[J]. 养生大世界,2019,06:87-88.
[2]中和. 国医大师阮士怡谈“立夏”养生[J]. 新天地,2019,05:39.
[3]张坤. 由三则医案说夏季养生原则[J]. 现代养生,2018,1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