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华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高深莫测的能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令历史进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奇怪的是,有不少高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们的来历与去向总是如谜一般的存在。这些高人又都是谁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姜子牙
姜子牙又名姜尚,号飞熊先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更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在著名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曾在仙山学艺,至八十岁才下山辅佐周文王,共同讨伐无道昏君纣王。
在史书记载中,姜子牙曾垂钓于渭水之上,并遇到了西伯侯姬昌,从此被拜为太师,成为了首席智囊。周武王继位后,姜子牙一直对其忠心辅佐,最终帮助武王彻底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大周800多年的基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姜子牙被后世推崇备至,并列其为兵家鼻祖、武圣、及百家宗师。但是其本人的来历并不清楚,史学界考证其生卒年是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具体年份估计考证也考不明白。
2.左慈
左慈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方士,其年少时曾居于天柱山,专门研究修行炼丹之法,对道家占卜之术极为精通。在《三国志》及《后汉书》中,都曾有过关于左慈的记载,不过从内容中来看,左慈几乎被描绘成了一名妖道。
相传左慈有空手捉鱼的本事,甚至还有瞬间移动的法术,他曾因得罪曹操而被通缉,却靠着自己的变化之法完美逃过抓捕,实在是令人称奇不已。不过有趣的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左慈也同样有着神秘的身世,无人知道他的具体来历与去向,只能根据史书记载推断其大致生活的年代,至于他是什么时间去世的,这个完全搞不明白,不得不说,左慈果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
3.老子
老子原名李耳,又被称为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周敬王35年时,老子见周王朝德势衰微,便决心离开故土,出函谷关四处云游。当时守卫函谷关的长官名为尹喜,他极为佩服老子,于是跟央求其在出函谷关之前,能够为自己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在函谷关居住数日,最终写下了传世名篇《道德经》,随后便骑着青牛飘然出函谷关而去,从此之后下落不明。在任何史书中,都没有记载过老子的生辰年月,也没有关于老子去向的准确下落,老子究竟去了哪里?恐怕会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4.达摩
达摩祖师,亦被称为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的禅僧,其国籍为印度。在《续高僧传》中,作者曾记载,达摩为印度高种姓刹帝利,通晓天竺大乘佛法,历来为修行禅定者所推崇。
作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主要宣扬二十四行禅法,他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不过关于达摩的出生年份,史学界素来有争议,如今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达摩来自于天竺国。在传说之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达摩祖师活到150岁才寿终正寝,圆寂在定林寺庙中,但是该说法却缺少足够的史料证据。
5.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人物,他既是谋略家、纵横家,也是兵法集大成者,通晓百家之学问。后世尊称鬼谷子为“谋圣”,正是因为他将天下设为棋局,隐居于山林之内操纵天下大事,如此视天下为掌中玩物的气魄,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战国之中诸多出相入将的名人,居然都是鬼谷子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毛遂,无一不是鬼谷子的门生,由此可见,鬼谷子绝对是战国时期如仙如神一般的人物。
不过有趣的是,一直生活在传说当中的鬼谷子,却从未在战国史书中真正露过面,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月,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来历,仿佛他只是一位化外之人,专门为平定乱世而出现。
6.徐福
徐福是秦朝著名的方士,也是道家学派的名人,曾经担任过秦始皇的御用医生,并深受帝王的信任。为了能够令自己看到大秦的“万万世”,秦始皇一直有一个长生不死的愿望,为此他找来不少方士寻求长生之法,其中就包括徐福本人。
徐福曾信誓旦旦的向秦始皇保证,他可以到海外仙山求得仙丹,以满足秦始皇长生的愿望。于是秦始皇便派他率领童男童女、甲士、船夫等几千人,前往海外仙山求取仙丹。可是直至秦始皇驾崩,徐福也在没有重新回到故土,而是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徐福的经历较为传奇,但是其本人的生卒年月同样成谜,只知其为秦朝时期人士,却不明他的去向以及最终结局。
7.蚩尤
蚩尤为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其氏族图腾为牛与鸟。相传蚩尤共有兄弟81人,他们专以砂铁为食物,并且会使用金属武器,个个本领非凡,骁勇异常。作为异族首领,蚩尤有着很大的野心进军中原,而作为中原的领袖,黄帝与炎帝开始了一场针对于蚩尤的反击作战。在逐鹿之战中,蚩尤被黄帝与炎帝的联军击败,并身死于战乱之中,这才令华夏彻底统一,成就了5000年灿烂的文明。
后世一直称蚩尤为“兵主”、“战神”,但是确切来讲,蚩尤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谜团。现代史学家难以说清蚩尤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甚至连其最后的死因也难以被还原,他似乎只是历史中一个匆匆的过客。
华夏民族是一个坚韧的民族,它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上述的历史名人虽然身藏谜团,但是却仍被后人所崇敬,成为华夏史上永远抹不去的丰碑。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文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见证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诞生。
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陶文,刻符,甲骨文,钟鼎文,发展到后期的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文字经历了从图画到符号化的转变历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直到我们如今熟练使用的简体字。
随着文字的成熟,人类的思想智慧有了传播的载体,文明趋于多样化,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可以说每一个成熟的文字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而用字与措辞,也成为了人类智慧与素养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教育,性格与思维方式,有时候,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也可能表达出不同含义与效果。
二、那些年的讣告之说读书的时候,经常在人物生平里看到:某某,生于某年某月,卒于某年某月,享年多少岁;有时候新闻报道中也会出现:某某,因何去世于某地,终年多少岁。
都是形容去世,为什么会有享年和终年不同的说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又涉及到什么样的文明礼仪呢?
其实,人去世时关于年纪的说法并不止这两种,大概有以下这些:
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存年”;三十至三十九岁为“得年”;四十至四十九岁为“酉年”;五十至五十九岁为“终年”;六十至六十九岁为“享年”;七十至七十九岁为“寿年”;八十至九十九岁为“高年”;一百岁是高年期颐;死于非命(非正常年纪死亡)为殁年;年纪很小则称早殇或早夭。
丧葬文化中,人离世后的仪式有:停尸—报丧—吊唁—入殓—出殡—哭丧—下葬—做七—招魂送魂。
报丧仪式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是身体死亡之后又在社会学上宣布人的死亡,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旧时的丧葬讣告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得、终……)年几何、殡葬日期写在一张白纸上,明、清时期,灵枢出城时还要将讣告交关验证,类似于活人使用的通行证.俗称“开殃榜”或“写殃书”。
讣告中关于年纪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有时候一字之差就可能是天壤之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说法已经被淡化遗忘,在民间只有享年,终年二词使用较多,流传至今。
今天就说一下这两个被使用最多的词,其具体的含义和区别。
三、终年为“中”,享年为“褒”首先来说说“终年”,这是一个多义词,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指全年,一年到头 ,比如:“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白居易《适意二首》。”
意思是:全天都是一种食物,全年都是一件衣服。不难看出,这里的“终日”和“终年”都用来形容时间,译为一整日和一整年。
此外,终年还可以指人去世时的年纪,比如“终年五十五岁。”客观陈述人活到五十五岁去世的事实,不带什么感彩,不褒不贬,是中性词。
古时候多用于五十至五十九岁的逝者,现在无年限之说,对使用对象也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享年”,该词在情感色彩上为“褒义”,作为敬辞使用,表示逝者享受过的年岁,古时候多指六十岁以上有德行的或身份崇高的老人。
比如《红楼梦》中贾母去世时,也有写:“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另,古代人若有地位,也会弱化年纪限制,不满五十也可以用享年二字,例如,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而享年不满半百(46岁),是可哀也。”
现在,随着思想的开放,享年,终年二词已经逐渐通用,根据丧仪举办者与逝者的感彩进行选用。
当知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或对人类发展有突出贡献者逝去时,依旧用“享年”二字以示敬意,但享年二字也不再是年长者、有名望地位者的专用,普通人、年轻人逝去也可以使用。
至于有人说“享年”和“终年”都表达去世,用错了会贻笑大方,其实不必过于在意。
当今社会对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用终年表示客观事实,用享年更多一份尊敬,况且,生命的事一旦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无需执着比较两个如今差别不大的词,只要内心虔诚,就是对逝者最大的祝福。
四、思念与传承都说人走则茶凉,人死如灯灭,其实不尽然,人们对于死亡的敬畏与对逝者的怀念都体现在不同的仪式感上,甚至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这些丧葬文化,不论哪种仪式,哪种风俗都是基于人们想表达的某种感情,清明扫墓寄托思念,中元祭祀以表追思,年年忌日念念不忘,人们总要从忙碌琐碎的日子里挑出那么一两日抚慰魂灵,是逝者的魂灵,也是生者的魂灵,是家乡的魂灵,也是异乡的魂灵。
用字措辞,知礼守礼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作学习,我们是从小便沉浸在深厚文化氛围中的一代人,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代人,哪怕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风俗礼仪都消失于历史长河,但我们学习的脚步将永不止息,顺应时代潮流,将华夏文明永久传唱于祖国大地。
老聃(Lǎo dān)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息妫(Xī Guī)
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区),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
斗谷於菟(Dòu Gǔwūtú)
斗谷於菟(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芈姓,字子文,斗伯比之子;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传说他由虎喂乳,后由郧国君收养。楚国人称“乳”为“谷”,称“虎”为“于菟”,故名斗谷于菟。
伍子胥(Wǔ Zǐxū)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伯嚭(Bó pǐ)
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伯嚭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范蠡(Fàn lǐ)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田东中学的杨玉英老师学习和研读《论语》已二十余年,是“读经典、学语文”的倡导者,本期杨老师另辟蹊径,通过一系列数字来介绍孔子的一生。
本期特邀撰稿
杨玉英(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著有《论语分主题读本》一书。自学《论语》20余年,曾获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度人物产·教研人物,市优势学科带头人、市名教师、市十佳文学园丁、市优秀教师、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指导教师、盐田区2017年度教师等多项荣誉。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兼职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国培班”“省培班”授课专家。
精华品读
★孔子去世犹如泰山崩毁,“479”谐音“逝去久”,他的肉身逝去了,他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有人类社会存在,他的巨大影响还将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直活到了现在。
★孔子在他生命的两端,特别无助和脆弱的阶段,频繁地失去着至亲、至爱和至重要的人。这样的一份凄惨悲情的人生履历,如果给任何人作一个事先的选择,都不可能有人愿意接受。
★孔子大约每隔10年就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指向是“修身”。从修身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种事业,叫做人生。
今天的人们想要粗浅地了解孔子,随意搜索,就有海量的信息涌出来。但大都是大同小异的官方解说。本文另辟蹊径,拟从与孔子相关的一系列数字来介绍孔子,以期读者对孔子的了解有新颖的角度。孔子的生卒年和寿命长短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虚岁)。
孔子的生卒年不好记,因为这些数字很普通。但结合孔子的文化成就以及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来联想,记忆就变得简单。孔子生下来时,跟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多少不同。
他的出生年份,“551”谐音“呜呜要”,谁在孩童时期不是呜呜哭着要这要那呢?
但孔子去世犹如泰山崩毁,“479”谐音“逝去久”,他的肉身逝去了,他的思想和影响一直影响至今,有人类社会存在,他的巨大影响还将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直活到了现在。2019年,他2570岁,还将一直活下去——还有比这更久的吗?
老子有言:死而不亡者为寿。活到100岁算长寿了吧?但于宇宙而言,不过白驹过隙,一瞬而已。孔子活了73年,在当下也算达到了平均年龄,而在当时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左右,这已经相当于如今的百岁老人了。
有趣的是,孔子的73岁,以及后来孟子的寿命84岁,成了民间对寿命界限的一种淳朴认识。民间谚语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就是中国老百姓对人寿的一种基本判断:圣人也都只活到这个岁数,我们普通人怎么好意思活得比圣人寿命还长呢?
孔子的身世及少年时的贫贱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他的先祖是商朝的王族,所以他临死前也交待了弟子,要用殷人的习惯来办自己的丧礼。
他父母的年龄差52岁,这在当时和当下都很不一般。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69岁时娶了17岁的少女颜徵在,第二年生下了孔子。
《史记》记载,当时颜徵在很担心叔梁纥年纪大不利于生育,就到尼丘山上祈祷,于是顺利怀胎生下了孔子。
孔子出生时的头顶中间稍有凹陷,像尼丘山顶的样子,于是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第一任妻子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个儿子,却腿有残疾,只好再娶这第三任妻子为他生下仲尼,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
实在是叔梁纥已经太老了,在孔子3岁时就去世了。颜徵在在叔梁纥去世后过得十分艰难,她带着年幼的孔丘离开夫家,来到鲁国首都也就是现在的曲阜过着贫苦的生活。颜徵在也短寿,在孔子17岁时就去世了。
曲阜是鲁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小孔丘在这里可以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生活的艰难让他过早地懂得了人生况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期的他替人放羊,羊群生长和繁殖都极好。还做过仓库管理员,进出的帐目都清楚分明。
后来他成名,精通“六艺”,还学会了不少过人的本领。当时有乡里调侃他: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了不起啊,学问渊博样样都厉害,但不知道他是以哪个方面的专家而出名的!”
孔子听到后自嘲:
“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史记/孔子世家》)
“我是哪方面的能手呢?是驾车,还是射箭?算了,我是驾车能手吧。”
所谓“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仪、奏乐、射箭、驾车、典籍知识、计算。其中驾车可算是最低级别的最具有体力劳动特征的技能,孔子就调侃自己说,算了,我就是个好司机。
其实 ,孔子除了精通“ 六艺”,除了是官方介绍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还是个政治家、军事家、礼仪专家、音乐家……样样精通,所以他“大哉无所成名”。后来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说: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论语/子罕)
“孔夫子是圣人吧,不然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才华呢?”
子贡转述之后,孔子老实而又无奈地自嘲:
“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我年少的时候贫穷低贱,所以学会了很多粗鄙的谋生本领。贵族们的孩子有这许多的本事吗?不多的。”
孔子的《活着》版本该怎么叙事
有一本描写死亡的当代名著,书名叫做《活着》—— 这是余华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做福贵,他一生都在经历着他所有亲人的死亡。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都一一死去,最后只有一头老牛与他作伴,他把那头老牛也取名叫做“福贵”,常常与它聊天,聊一一逝去的亲人们的过往点滴。
这是一个令人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故事。孔子的一生也经历着亲人们一一逝去,其惨情与福贵有极其相似之处。
3岁,父亲死了。幼年失怙。
17岁,母亲死了。未成年双亲皆亡。
70岁,唯一的儿子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
71岁,他最赞赏的、心中内定的儒家掌门人颜回死了。他失去了他的学说接班人,悲痛万分,连连质问:“天丧予?老天这是要亡我呀!”
72岁,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弟子子路死了,死得惨烈,被敌人剁成肉酱。从此风烛残年牙齿不好的孔子再也不吃肉酱。
73岁,孔子死了。
孔子在他生命的两端,特别无助和脆弱的阶段,频繁地失去着至亲、至爱和至重要的人。这样的一份凄惨悲情的人生履历,如果给任何人作一个事先的选择,都不可能有人愿意接受。但没有选择的孔子只能一一接受、承受也忍受了下来,他没有抑郁,也没有崩溃。同时,他还开启并创造了这份凄惨的人生履历的另一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短的,也是最震撼的人生经历。孔子自述15岁时立志于做学问,30岁时就可以立身处世,40岁时可以免于困惑,对世间一切有了通透澄明的见解,50岁时领悟了自己的天 命所在,60岁时可以顺从天命,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违反规矩,圆融透澈。
在这段简明且中心突出的自述中,可以看到孔子大约每隔十年就能进入一个更高层 次的境界。从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指向是“修身”。从修身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种事业,叫做人生。
孔子没有在这段履历中叙述一生中做过什么官,发了什么财,授业了3000弟子,其中有77名弟子精通“六艺”,还有特别了不起的孔门10哲。更没有提他53岁出仕做了中都宰,一年后大治,56时升任大司寇(还代行相事)。这些世人心目中的高阶官位和实权,在以“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著称的孔子心中都不以为意。
他也没有叙述自己的委屈,为母国所不容而在外颠沛流离地周游列国14年,多少次受尽冷眼与奚落,多少次茫茫然如丧家之犬,多少次有过性命之虞……在他自我总结的人生履历中,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在成长、境界修为和精神上的澄明清澈。
专题总结
从以上一系列的数字来看孔子,他艰难地渡过了悲情却成就非凡的一生,为这个世界创造并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活着时努力地改造世界的政治,当时没有达成目的,却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教育传统,并创造了伟大的儒家文明。今天,儒家文明与文明、佛教文明并称世界三大文明,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并列为世界三大圣哲。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基本以时间为序记录了孔子的一生,《论语》留下了孔子生动的音容笑貌和格言语录,读者有心细读的话,都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孔子,更全面地宗仰这位圣人。
来源丨深圳教育报刊总社《深圳青少年报 中学周刊》
感谢浏览
深圳少年派
在这里,我们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合作电话:0755-83521790
杜甫(712—770)一生,有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天盛世”中度过的,但绝大多数杜诗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创作。这就不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杜诗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乱世经历,而与“开天盛世”无关。
1958年,林庚发表《盛唐气象》一文,首次以“盛唐气象”标举盛唐诗歌高潮,就基本将杜甫排除在“盛唐气象”代表诗人之外,后来更有人认为杜诗不属于盛唐诗歌(参罗宗强《唐诗小史》)。 实际上,一部杜诗,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伟大创作,既根本得益于“盛唐气象”的深远影响,更代表诗歌史上“盛唐气象”在李白之后的另一座高峰。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