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中越战争中双腿截肢的我军老兵,戴着军功章拍照。
当年打越南,我军已经三十年没打过大规模战争,而越南恰恰相反,越南人刚刚打完三十年战争,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而且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越南同时坐拥缴获美国、苏联援助、中国援助三个军事大国的武器储备,所以,1979年那会越军的单兵装备竟然优于我军,这些,都是导致我军在战争初期伤亡惨重的原因,当然了,也有其他的原因,三言两语难尽。
这张《老山插旗照》在中文网络流传很多年,其实它是一张摆拍照,摆拍时间是1987年,当年我军的赵利滨先生,参与拍摄纪录片《战士万岁》,这幅照片是当时为了配合台词解说,特意摆拍出来的,不过,虽然照片是摆拍的,但摆拍是出于正当目的,属于正常的艺术创作,只不过,早期的网友,没有甄别能力,所以,这幅照片被误以为真实,误传了很多年。
这是1979年2月17日,越南同登北郊,开战第一天,越军躲进溶洞的缝隙,我军用喷火枪,向他们喷火。
一千摄氏度的烈焰,能把人烤焦。战争,是残酷的。
同一天。越南同登北郊。越军躲进溶洞内,我军向他们开枪。
这是在越南谅山拍的照。时间是1979年3月4日,当天,我军占领谅山,懂越南语的我军战士,在谅山的街头书写警告性质的标语。
这是我国战地记者李永安拍摄的。
这是在越南同登北郊,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开战第一天,我国战地记者李永安拍摄。
照片记录的是:一个越南老大娘,向我军提供关于越军动向的情报。
这些是支前民兵,翻山越岭,协助正规军开展战斗,在中越战争期间,支前民兵主要负责后方配合,例如游击、物流、掩护等各种非正面战斗任务。
这些穿着我军绿色军服、背着行囊、哭泣流泪的女人,是被我军俘虏的越南女兵,这是战后被释放回国的时候留影。
这是1979年5月28日,我军释放被俘的越南女兵(深色军衣)。
中越战争,一次战斗胜利之后,来自广州军区歌舞团的歌唱演员,为战士们唱歌。
中越战争期间,我军设立的战俘营,这些都是被俘的越南女兵,她们在读报聊天。
中方的战俘营,这些是被俘的越南女兵,她们在玩捉迷藏。
两山轮战时期,我军一名战士眼部负伤,包扎之后,不下火线,在一旁帮忙给装子弹。
我军设立的战俘营。这些都是被俘的越南兵。他们在战俘营内自办黑板报。
两山轮战期间,慰问团来到边疆,给我军官兵奉上慰问演出,其中一个横幅写着:老山逢亲人慰问团。
我军老兵聚会。他们都在中越战争中,失去了双腿。
一个在中越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中国老兵,在 “上甘岭主峰” 留影。
注意:这里的上甘岭,不是朝鲜的上甘岭,而是老山的上甘岭,两山轮战时期,老山有个无名高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给它起名上甘岭。
失去双腿的中国老兵,回到中越边境当年战斗过的战场,故地重游。
我国的支前民兵,正在把,从一处溶洞内搬出来,紧急送往前线。
中越边境地处喀斯特地貌带,有很多这样的天然溶洞,战时成为了天然的火药库。
两山轮战时期。一次战斗之前,我军战士正在宣誓,做战前动员。
两山轮战时期,我军埋伏在道路两旁,捕捉越军特工的惊险抓拍。
两山轮战时期的我军一线战斗人员。
1979年3月16日,我国撤军,支前民兵从前线撤回我国境内,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自卫反击战胜利归来的参战民兵。
1979年3月16日,我国撤军,官兵从前线撤回境内,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英勇战士们胜利归来。
中越战争期间,我军击毁了越军的一辆坦克,我军战士站到坦克上留影。我国战地记者马文荣拍摄。
我军攻入越南北部城镇。
我军老兵教育新兵如何埋地雷。
我军一名战士,正在擦拭机关枪。
我军的这名战士,抱起几枚手榴弹,火速送往另一个战斗岗位。
1979年春,火线,指战员在对战士们吩咐战斗任务。
我军攻入越南北部城镇。
越南北部,同登火车站,我军埋伏在铁道旁,机关向楼上开枪,掩护战友向前冲。
我军占领越南同登,在同登街道行进,镜头前方是一辆被我军摧毁的越南军车。
这是越南人拍摄的照片,时间是1979年初夏,双方交换战俘,当时由于互不信任,两军交接人员都携带了武器,并且做了最坏预案:一旦对方掏枪,立马开火。
中越战争时期。越军在向前线运送,与中队作战。
中越战争期间,这是越南人拍摄的照片:越军在休息。
左边这个越南兵,头上戴了中人的钢盔,应该是缴获的。
我军战士冲入越南北部同登。
中越战争期间。我军战士在拆解地雷。
中越战争时期,我军战士,在中越边境一处界碑留影。
这个立于清朝的界碑,左边写着:大法国越南,右边写着:大中国XXX,看不清。
当时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叫大法国越南。
两山轮战时期的我军战壕,标语写的是:人在阵地在。
我军俘虏一名越南兵。
老山。战斗结束之后,首长和战士握手。
我军俘虏一名越南特工。
我军俘虏一名越南特工。
我军俘虏一名越南特工。捂住他的眼睛,是不让他看到我军营地的路。
两山轮战时期,战士刚从前线撤下来,口渴至极。
两山轮战时期,支前民工搀扶负伤的战士,离开火线。
两山轮战时期,战斗之余,我军战士在练吊环,这个简易吊环是自制的。
两山轮战时期,我军战士,和满地的弹壳。
两山轮战时期,钢盔当水壶用。
我军俘虏一名越南特工。
1979年春的战斗。一边战斗,一边挖战壕。
中越战争期间。我军炊事员在炒菜。
我军向被俘的越南兵发放基本生活用品。
我军战士隐藏自己,手握手榴弹,等越军靠近,就扔出去。
我军冲破越军的铁丝网,向高地冲锋。
战斗之前的誓师大会。
战斗抓拍。
战斗抓拍。
1979年春。我军俘虏的越南兵。注意看左起第五位俘虏,他在笑。
两山轮战时期。越军上来了!我军战士立马开火,记者抓拍。
2015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兵在祭奠已逝的战友。
注释同上。
2015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兵在祭奠已逝的战友。
2015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兵们把已逝战友的老母亲,抬到战友的墓前。
2015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兵在祭奠已逝的战友。
这是1985年的老山前线,这是一个上海兵,名叫芮华,他是副班长,战斗刚刚结束,芮华和战友们从火线撤下,由于战斗胜利了,所以非常高兴。
这也是1985年的老山前线。两名战士从火线撤下,他们是温州人,名叫:诸葛建潮、王君永。他们也很高兴,因为战斗胜利了。
这是1979年6月13日,我军释放越南战俘。
穿着我军的军服、背着行囊的,就是被俘的越南兵,他们正在被释放,和我军人员握手道别。
这是1979年6月7日,越南俘虏被我军释放,这是欢送宴会,穿白色衣服的是越南俘虏,他们正在向我军的女看守人员(穿深色军衣)敬酒道别。
深秋岁月:勇士的坚守与抗战背后的故事
深秋的岁月,随着秋风拂面而至,我们回顾历史,沉浸在一段不可忘却的往事中——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一场自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惊心动魄之战。这是一场耗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自卫反击战,充斥着民族荣耀与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那个年代,世局动荡,黎笋得到苏联的支持,肆意妄为,挑起事端,入侵我国领土。在这危机四伏的历史背景下,邓公毅然出兵,捍卫祖国领土,选派老将和杨得志领兵出征,成为抗击越军的前线总指挥。
1979年,参加这场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来自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和守卫西南边境的边防军,还有从各大战区调派的炮兵、工程兵和空军飞行队,总兵力人数大约在25万左右。此时,多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将领也投入了这场战争。刘昌毅担任东线副司令员,欧致富领导北集团军,吴忠指挥南集团军,江燮元领导东集团军,而刘志坚则担任杨得志将军的政委。还有开国少将张铚秀,他在西线代理总指挥的职务上表现出色。
这次反击战的主力部队包括陆军第41军、第43军、第42军、第55军、第54军、第50军、第十一军、第13军、第14军,以及第20军的158师。这些部队共同努力,在1979年3月16日成功击退越军,收复失地,标志着第一轮战役的胜利结束。随后,两国在西南边境进入对峙状态,直到黎笋病逝、长征上台后,两国关系才逐渐缓和。然而,这场自卫反击战一直延续了十年,直至90年代初才正式宣告结束。
或许有人会疑问,为何最精锐的一级王牌军没有参加这场自卫反击战,他们去了哪里?事实是,黎笋之所以敢入侵我国,背后有苏联的支持。当时,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恶化,这两个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彼此对抗,都希望成为世界的霸主。
苏联见我国与美国建交,便在背后搞破坏,鼓动黎笋在中越边境制造摩擦。正值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夕,苏联派遣百万大军驻扎我国北方边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新疆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武汉军区等各大战区的下属部队都戒备森严,真枪实弹待命。
而作为一级王牌军的第一军、第12军、第27军、第20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此时都奉命驻守我国北方,坚决防止苏军入侵。这一决策导致实力最强的一级王牌军错过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但他们在北方边境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全。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勇士的坚守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们没有参与那场战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捍卫着国土的完整。正是有了这些英勇的坚守者,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屹立不倒。
如今,我们应该怀着感慨和敬意,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秋的岁月虽然已过去,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付出的英雄们,无论是参与抗击越军的勇士,还是在北方边境默默坚守的守护者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行。
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性分析
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要篇章,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次民族的考验,一次团结奋斗的历练。以下是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性分析:
民族团结与坚韧不拔:这场战争凸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参战的军队还是在北方边境坚守的守护者们,都表现出顶住外部压力、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决决心。这种团结和坚韧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
政治决策与国际背景:战争爆发的政治决策背后,有着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背景。中苏关系紧张、中美建交、苏联的支持等因素影响着决策的制定。这提醒我们,国际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和决策具有深刻影响,需要谨慎处理和明智决策。
坚守岗位的英雄:不仅要记住参战的英雄,还要铭记在北方边境默默坚守的守护者们。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守,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反映出国家安全事务不仅仅是军队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牺牲是巨大的,而和平与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和平,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历史教训与和平使者: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珍惜和平,推动国际冲突的和平解决。中国在战后积极维护和平,通过外交努力解决了边境问题,展现了和平使者的形象。
结语
深秋的岁月,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现实的反思。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教育我们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力量,启发我们珍惜和平、追求发展。在新的时代,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也要继承英雄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历史解析#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对外发动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打了28天就停火?又为什么双方在边境上又打了10年才达成和平协议?本文将为你揭秘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起因:中苏交恶、中越矛盾、柬越战争、中美建交一、中苏交恶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中越矛盾和柬越战争的交织。自从1960年始,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和领土争端,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1969年爆发了珍宝岛事件。中苏交恶的同时,中国也与越南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中苏交恶海报
二、中越矛盾
越南虽然曾经是中国的盟友,但是在1975年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后,当时的领导人黎笋等没有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是被胜利冲昏头脑,彻底背离了胡志明的路线,对外依仗苏联的支持,大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妄图拼凑“印支联邦”。黎笋集团开始疯狂,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侵占中国岛屿,蚕食中国边境领土,在南海岛屿、边境地区和对华侨政策上与中国产生了冲突。
中越矛盾
三、柬越战争
1978年12月,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了亲华的红色高棉,并在柬埔寨建立了傀儡政府(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柬越战争场景图
四、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争霸斗争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为扭转同苏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转而同中国接近。中国国家领导人敏锐地把握美国愿与中国缓和关系的时机,接受美国提出的改善相互关系的建议,邀请基辛格和尼克松先后访华,达成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的解冻,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克松访华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公报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副总理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访美
越南上述举动对中国安全利益的产生了巨大威胁,并成为苏联在东南亚扩张的工具,为了维护边界安全,中国决定对越南进行惩罚性的军事打击,并且向苏联展示中国的决心和能力。1979年2月17日,随着一声号令,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展开。
过程:28天内攻占20余个城镇,随后撤军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分三路向越南北部边境发起进攻。中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包括高平、老街、谅山等地。中队在作战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和勇敢的精神,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越南军队则采取了顽强的抵抗和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地形、地道、地雷等优势给中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损失。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和山地战,战斗异常惨烈。
对越作战相关照片
1979年3月5日,中队东西两线深入越南境内40公里,越南北部一系列重镇被攻克,越南首都河内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眼皮子底下,战略目的已经达到。1979年3月5日,新华社发表声明,宣布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效果已经达到,中国边防部队开始撤军。3月15日22点20分,最后一辆军车回到中国领土。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结束。
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结束
后续:十年轮战1979年对越大规模作战结束后,我国边境地区遭到越南入侵的地带被肃清。但是越南并不甘心失败,越军趁我边防主力部队回国之时,趁机对边界上的部分高地、山头进行侵占,并大修工事,和解放军对阵下去。为了保障边疆安全,南疆部队对越军侵占的据点进行了拔点作战,并利用和越南作战的机会,将全军各主力部队纷纷调到边界进行作战锻炼,并在这一地区进行新式武器的实验。
老山轮战
开启了一段长达10年的边境战争。在这10年里,中越两国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和交火,双方都有伤亡和损失。直到1989年,中越两国才签订了边界条约,确定了边界线,并且开始恢复外交关系。1991年,中越两国正式宣布结束敌对状态,并且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合作,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
中越恢复外交关系
总结:一场本没有必要发生的战争从目的看: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国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它粉碎了苏联——越南的战略部署,摧毁了越南北部的工矿业,对于保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影响看:此战的影响是持久的,尤其是对越南方面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撤退回中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资,并使越南的村庄、公路、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中越战后越南并未收敛,中越在边境上的摩擦依旧频繁。战争双方并没有因为此战解决实际的边界问题,反而使冲突进一步扩大化。其后,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也正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老挝也紧随越南走上对华敌对策略。
从军队改革看:此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通过此战,中方领导层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已经与当年拉开距离。此后,中国开始了逐步的现代化建设,逐渐摆脱了建国初期的建军路线。
这场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和平与合作才是两国之间最有利的选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要受外来大国蛊惑(美丽国),影响彼此友好关系,珍惜现在中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深秋岁月:勇士的坚守与抗战背后的故事
深秋的岁月,随着秋风拂面而至,我们回顾历史,沉浸在一段不可忘却的往事中——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一场自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惊心动魄之战。这是一场耗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自卫反击战,充斥着民族荣耀与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那个年代,世局动荡,黎笋得到苏联的支持,肆意妄为,挑起事端,入侵我国领土。在这危机四伏的历史背景下,邓公毅然出兵,捍卫祖国领土,选派老将和杨得志领兵出征,成为抗击越军的前线总指挥。
1979年,参加这场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来自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和守卫西南边境的边防军,还有从各大战区调派的炮兵、工程兵和空军飞行队,总兵力人数大约在25万左右。此时,多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将领也投入了这场战争。刘昌毅担任东线副司令员,欧致富领导北集团军,吴忠指挥南集团军,江燮元领导东集团军,而刘志坚则担任杨得志将军的政委。还有开国少将张铚秀,他在西线代理总指挥的职务上表现出色。
这次反击战的主力部队包括陆军第41军、第43军、第42军、第55军、第54军、第50军、第十一军、第13军、第14军,以及第20军的158师。这些部队共同努力,在1979年3月16日成功击退越军,收复失地,标志着第一轮战役的胜利结束。随后,两国在西南边境进入对峙状态,直到黎笋病逝、长征上台后,两国关系才逐渐缓和。然而,这场自卫反击战一直延续了十年,直至90年代初才正式宣告结束。
或许有人会疑问,为何最精锐的一级王牌军没有参加这场自卫反击战,他们去了哪里?事实是,黎笋之所以敢入侵我国,背后有苏联的支持。当时,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恶化,这两个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彼此对抗,都希望成为世界的霸主。
苏联见我国与美国建交,便在背后搞破坏,鼓动黎笋在中越边境制造摩擦。正值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夕,苏联派遣百万大军驻扎我国北方边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新疆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武汉军区等各大战区的下属部队都戒备森严,真枪实弹待命。
而作为一级王牌军的第一军、第12军、第27军、第20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此时都奉命驻守我国北方,坚决防止苏军入侵。这一决策导致实力最强的一级王牌军错过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但他们在北方边境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全。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勇士的坚守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们没有参与那场战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捍卫着国土的完整。正是有了这些英勇的坚守者,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屹立不倒。
如今,我们应该怀着感慨和敬意,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秋的岁月虽然已过去,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付出的英雄们,无论是参与抗击越军的勇士,还是在北方边境默默坚守的守护者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行。
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性分析
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要篇章,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次民族的考验,一次团结奋斗的历练。以下是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性分析:
民族团结与坚韧不拔:这场战争凸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参战的军队还是在北方边境坚守的守护者们,都表现出顶住外部压力、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决决心。这种团结和坚韧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
政治决策与国际背景:战争爆发的政治决策背后,有着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背景。中苏关系紧张、中美建交、苏联的支持等因素影响着决策的制定。这提醒我们,国际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和决策具有深刻影响,需要谨慎处理和明智决策。
坚守岗位的英雄:不仅要记住参战的英雄,还要铭记在北方边境默默坚守的守护者们。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守,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反映出国家安全事务不仅仅是军队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牺牲是巨大的,而和平与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和平,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历史教训与和平使者: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珍惜和平,推动国际冲突的和平解决。中国在战后积极维护和平,通过外交努力解决了边境问题,展现了和平使者的形象。
结语
深秋的岁月,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现实的反思。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教育我们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力量,启发我们珍惜和平、追求发展。在新的时代,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也要继承英雄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步兵29个师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边境群山中万炮齐鸣,地动山摇。一发发炮弹撕裂长空,一齐射向越军阵地,骤然响起的枪炮声震动了整个世界。中队自卫还击作战拉开序幕!战争分别由云南和广西两个作战方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态势图
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
11军(军长陈家贵、政委张琦)、
13军(军长阎守庆、政委乔学亭)、
14军(军长张景华、政委范新友)、
41军(军长张序登、政委刘占荣)、
42军(军长魏化杰、代政委勋励)、
43军(军长诸传禹、政委赵双选)、
50军(军长张志礼、政委张立勋)、
54军(军长韩怀智、政委朱志伟)、
55军(军长朱月华、政委阎寿湖)、
20军第58师(军长张福钰)
广西军区独立师、
云南省军区独立师、
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
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
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
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
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约30多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16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万人以及边境地区大量民兵应战。
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第二阶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第三阶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云南作战方向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参战部队为陆军第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总兵力约10万余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云南方向总指挥杨得志
附: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云南方向作战的步兵10个师当时战场珍贵作战图片。
陆军第11军第31师、第32师
对越自卫反击战陆军第11军31师战绩
11军32师战绩
云南省军区独立师战绩
陆军第13军第37师、第38师、第39师
13军37师战绩
13军38师战绩
13军39师战绩
陆军第14军第40师、第41师、第42师。
14军40师战绩
14军41师战绩
14军42师战绩
陆军第50军149师配属云南方向进攻
50军149师战绩
(广西方向各师作战战绩待续)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