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秋日生活打卡季#明年是2023年,用干支记年法是癸卯年,今年是壬寅年。
提起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大家有很多人不懂,这是古代人的智慧,是用10天干和12地支依次并列循环往复排列而形成的记年方法。
这10天干和12地支并列循环往复排列到第60组排列,就是一个来回“甲子”年。
那么,古人使用这种60组“甲子”排列,既可以用来记年,又可以用来记月,还可以用来记日,如壬寅年,甲辰日。
为什么明年有闰月,是闰二月呢?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阴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记月法,月亮从朔月到望月整个周期是29.5天。
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月,绕地球转动12个周期的月相,即朔望月天数是354~355天,若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5天。
因此,每一自然年,阴历与阳历记日法相比,相差的天数,阴历记日法要少11天左右,有人叫做“日差”,因此,三年的“日差”就会达到30天左右的时间。
古人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成6个节气,每个月又分两个节气,如春季,农历正月有立春、雨水,二月有惊蛰、春分,三月有清明、谷雨,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
农历这二十四节气,都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决定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么阴历每年与阳历相差11天左右,怎么办呢?
因此,古人就把阴历每3年,就要多出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30天,就按阴历计算,这多余的30天时间,就加在阴历月份上,叫做“闰月”,并且依据干支记年法,明年闰月加在阴历二月份后,叫做“闰二月”。
农村老人依据干支记年法的规律,说“癸卯迎水兔”,又是什么意思呢?
癸卯是指2023年按照干支记年法的排列年号,今年是壬寅年,明年是癸卯年,后年是甲辰年。
“癸”在五行中是属水的,因为,甲、乙是属于东方五行木的,丙、丁是属于南方五行金的,戊、己是属于中间五行土的,庚、辛是属于西方五行火的,壬、癸是属于北方五行水的,所以癸的五行是水。
“卯”是12生肖中是属“兔”的,这一个大家比较熟悉,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己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犬,亥属猪,所以“卯”是属兔的。
这个时候“癸卯迎水兔”,就是“癸”属五行水,“卯”属兔,即癸卯年就是水和兔融合在一起。
“春秋晴天少”,这句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古人认为明年癸卯年是五行属水,意味着明年春季和秋季的雨水非常多,晴天偏少。
春季雨水多,晴天少,有利于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发育,农村有句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所以,明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春季作物的生长。
但是,春季雨水偏多,小麦的赤霉病、粉锈病、根腐病会严重发生,油菜的菌核病、茎腐病、霜霉病等病会增多,因此,要严加注意,认真防治,确保明年夏粮丰收。
明年秋季雨水偏多,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在初秋时节,天气炎热,庄稼正在茁壮成长的关键时候,雨水偏多,对作物生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中秋节以后,夏玉米、中晚稻、大豆、红薯等作物,正是收获的时候。
因此,必须趁晴天,抢好天,抢收抢割抢晒,是非常关键的事情,避免到手的粮食,因雨天而报废受灾。
到了深秋,在寒露节和霜降节期间,雨水偏多,必须抢时间搞好小麦和油菜的播种,对小麦和油菜的出苗生长,是非常有利的,能够确保冬季土地的墒情良好,为翌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春秋两季雨水偏多,并不是坏事,因为不会形成洪涝灾害,降雨非常平稳正常,对农作物生长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但是,春季要注意作物的病害防治,秋季要注意作物抢收和抢种,总体来说,明年从天气状况来说,对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农民生活观,一起探讨三农生活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我们先来看几幅古代书法名作中
关于年份的写法
◇
NO.1
▲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NO.2
▲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
NO.3
▲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人写年份一般是“岁次某某”,而我们今天在书法农历落款时,写“辛亥年”“乙酉年”“戊戌年”者肯定会有。那么书法农历落款写“年”字,到底对不对?
北京杨中涛先生认为“年”和“岁”为同义词,古人可以写“某某岁”,那我们就可以写“某某年”。
但其实,“岁”字和“年”字不是一个概念。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体年号来标明年,后面干支来标明岁。
所以,干支后写“年”字是不合规范的。
那为什么要用“岁次某某”呢?由于古代以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为什么农历“某某年”已经全面普及流行使用了呢?因为大陆文化遭到破坏断层,名称使用混乱。我们发行的生肖邮票是用干支纪年,如猴年写成了“庚申年”“壬申年”“丙申年”等等,如下:
◇
▲ 大陆发行的2018年狗年邮票(写的“戊戌年”)
◇
但是,在中华文化传承相对完整的地区,如中国台湾2018年邮票及香港邮票如下:
▲ 中国台湾发行的狗年邮票(写的“戊戌”)
◇
▲ 中国香港发行的2016年邮票(写的“岁次丙申”)
所以,可能在港澳台同胞看来,大陆写“戊戌年”是很奇怪的事。
再强调下使用规范:古代一般都写“岁次某某”,如公元1894年的书面写着“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在文章用语中如王羲之《兰亭序》开头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用“岁次”“岁在”表示年份,前边必须有年号年数。但如只写“干支”二字,就可以独立使用,后面不要写年,直接写上季节月份即可。
那么,古人有没有写“某某年”的呢?有,在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就写过“乙亥年”,但是非常少,而且也是不合传统规范的,不能作为正确的凭证。
结论
书法作品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落款,传统意义而言,是不能在天干地支后面加“年”字。
如果您认为在新时代就想这么写,也不能说绝对错误。但更建议“岁在戊戌”“岁次戊戌”“戊戌之春”等,会更文气、更正统、更规范。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中国古代,通常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并用,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第一句是“壬戌之秋”,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一句是“庆历四年春”,这里的“壬戌”便是天干地支纪年,而“庆历四年”则是皇帝年号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各有各的优点,尤其具有文化意义,但也有着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无法长期连续纪年。其中,天干地支纪年每60年一个轮回,而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康熙”也不过维持了61年。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在读历史时,如果单纯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或皇帝年号纪年法,则不利于我们直观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距今年代,所以通常辅助以公元纪年法,笔者亦有这个行文习惯。比如,我会这样写朱元璋之死:“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于应天皇宫(今南京故宫),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如此一来,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出朱元璋共计当了31年皇帝,还可知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历法,公元纪年是缘起于西方社会的舶来品。16世纪,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李箓时(Aloysius Lilius)通过对儒略历加以改革制成了公元纪年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
(耶稣)
在纪元里,耶稣诞生之后的年份,称为“主的年份”,拉丁文是Anno Domini,缩写为A.D.,耶稣诞生之前的年份,称为“主前”,英文是Before Christ,缩写为B.C.。
纪元原本只应用于西方教国家,后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辛亥革命后,我国也引入了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使用,而今的中国,亦是公历与农历并行使用。
(历法)
为了淡化宗教色彩,纪元改称为公元纪元,“主的年份”改称为“公元后”,简称为“公元”,英文是Common era,缩写为C.E.,“主前”改称为“公元前”,英文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
非常巧合的是,公元元年正好是中国古代的元始元年,仅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有万象伊始之意。这里的“元始”是汉平帝刘衎[kàn]的年号,也就是说,公元元年时中国正处于西汉末年。此前一年,汉哀帝病逝,王莽为了便于弄权,拥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次年改元元始,就在这一年,遥远的西方社会,耶稣诞生。
(汉平帝刘衎,年号元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纪年中,是没有公元0年的,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而公元1年的前一年是公元前1年。如此一来,在计算跨公元前后之人的年龄时,就不能直接将生卒年相减,而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减去1。
以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为例,他出生于公元前5年,驾崩于公元57年,如果用57-(-5)=62,他应该是活了62周岁,63虚岁,但实际上,他是活了61周岁,62虚岁。最直观的例子则是,如果一个人出生于公元前1年1月1日,死于公元1年1月1日,他的寿命应该正好是1周岁,而非2周岁。
(汉光武帝刘秀画像)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的。比如,秦始皇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刘邦建立西汉是在公元前202年,从数值上看,221>202,但是,公元前221年要早于公元前202年。
另外,晋朝建立于公元266年,距今约1750年,隋朝建立于581年,距今约1440年,唐朝建立于618年,距今约1400年,宋朝建立于960年,均距今约1060年,元朝建立于1271年,距今约750年,明朝建立于1368年,距今约650年,清朝建立于163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算起),距今约380年。通过公元纪年法,这些信息都很容易获知。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历法农历,也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也更便于计算农时。而今,传统节日和农业耕作,主要参考的仍是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综上,公历、农历、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各自有其存在的意义,相互配合使用方能兼顾文化传统和生活便利。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纪元表》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导读:2023癸卯年,老话“黑兔来送财,双春饿死牛”,啥意思?有道理?
俗话说“猪兔年好挣钱,牛马年好种田”,这句农谚说出了不同生肖年份,人们对于年景的一个预测,大家可不要认为这些都是胡乱编造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只不过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再看一些传统农俗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了,但是,那些农俗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先进的观点,是在农耕社会当中有指导作用的。
2023年是癸卯年,生肖是兔年,而2022年是壬寅虎年,2021年是牛年,大家发现了没有,生肖是按照先后顺序根据干支年号来排的,所以说,生肖的出现离不开我们对于干支历法的理解。
我们说2023年是兔年,是因为从干支年癸卯看出来的,我们还是简单分析一下:干支年是有天干与地支组成,天干是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并且还是按照前后顺序排列的,而地支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并且也是有顺序排列的,这个顺序是固定的,正因为固定的排序,我们才可以按照前后顺序来组成干支历法,从甲子开始到癸卯结束,一共可以组成六十个组合,具体哪些组合,我们可以看图中罗列出来了。
并且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组合在一起的,十二生肖是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合,这样生肖与地支按照先后顺序顺序组合,出现了子鼠对,丑牛对,寅虎对,卯兔对,辰龙对,巳蛇对,午马对,未羊对,申猴对,酉鸡对,戌狗对,亥猪对。
我们说2023年是癸卯年,而卯兔对,所以我们说2023年也是兔年。
老话说“黑兔来送财”,这里说的“黑兔”其实是与十天干的颜色配对的,具体有壬癸属于黑色,甲乙属于绿色,丙丁属于红色,戊己属于黄色,庚辛属于白色,而我们说“癸卯”就是黑色的兔年,这就是黑兔来说的。
而根据干支与五行的说法,壬癸五行属水,水是代表着财,有以水为财,而“癸卯”就是水为财,就是说明黑兔年送财来。
不过,2023年还是双春年,还有后一句“双春饿死牛”,这里就是说明在双春年的年景是不怎么好的。
农历2023年有两个立春节气,所以会经历25个节气,对于双春年,又碰到是黑兔年的年景,老话说“黑兔遇双春,春秋不见天”,这说明在春秋季很难看到晴好天气,说明雨水多,天气冷,这样的年景在是有倒春寒天气。这样耕牛在冬季的时候没有充足的饲料来吃,寒冷天气又长,倒春寒也会使得野外不能放牛,所以就会出现饿死牛的情况,这句农谚与“十个牛栏九个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下一年的春节离今年春节有384天,这个发现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年不是只有365天吗,这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有网友感叹,“这多出来的都是打工人的辛酸泪堆成的!”
1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查阅日历发现了2024年的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2月10日,2023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1月22日,两者相差384天。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邹登顺。
邹登顺介绍,人们所说的一年365天是按公历计算,而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节日,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接近公历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古人采用了增加闰月的方法。
按照农历的计算方法,在19个农历年中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做闰年。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农历每个月中,不含中气的月份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是“闰二月”,所以是384天。
邹登顺介绍,今年还是一个“双春年”,也就是一年之内出现两个立春节气。根据统计,19个农历年中有7年达到384或385天,有7年是“双春年”。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来源: 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