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也不容易,首先说得有文化。
乙:那是呀,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嘛!
甲:你念过书吗?
乙:我念过两天。
甲:什么学校毕业?
乙:嗐!我念的还是过去那个经书哪。
甲:“五经”、“四书”、“十三经”啊。
乙:是呀!
甲:那些书我也念过,什么“三字文”、“百家经”、“千家姓”……不是 ……三眼井儿(北京地名)。
乙:还三里河儿哪!
甲:对啦!三里河儿(北京地名)。
乙:什么呀?“三百文”“百千姓”……我也乱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甲:对啦!你说念完这几部书念什么?
乙:念念《大学》。
甲:念完大雪念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乙:叫你在这儿背历书哪!
甲:你不是说念大雪吗?
乙: 我说念《大学》。
甲:对……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嘛!念完《大学》念什么?
乙:《中庸》。
甲:念完中用念不中用,等你念到废物点心就算毕业啦。
乙:那我就没用啦。我说念《中庸》。
甲:念完《中庸》念《论语》、《孟子》、《礼记》、《春秋》。
乙:对了。
甲:这些书光念不行,得会讲,不会讲就不能开笔做文章。比如你吟个诗,对个春联,都要从书中寻章摘句才行。
乙:那倒是。
甲:你看我这个人没了事儿最喜欢对春联,最近在家中我搜集到几副绝对儿。
乙:绝对儿?
甲:就是有上联没下联,谁也对不上来,我走过多少个地方,访问过多少个大文豪,结果一个对上来的也没有,这几副绝对儿太好了,我准备登报。
乙:登报干吗?
甲:征求下联儿。
乙:你这绝对儿是什么词句呀?
甲:怎么?你打算对呀!
乙:我不是打算对,我想听听。
甲:大文豪都没对上来,就阁下您听了有什么用啊?
乙:你可不能那么说,绝对儿碰巧了对得才妙呢!
甲:好,我说一说你听听,你可别胡对呀!
乙:当然啦。
甲:不明白就问我。
乙:当然向你请教。
甲:第一副,“买卖兴隆通四海。”
乙:完啦!
甲:啊。
乙:我当什么绝对儿呢?(故意假谦虚)我给你对对行吗?
甲:我这儿正找不着下联呢?
乙:可我对得也不一定恰当。
甲:没关系你对吧!
乙:你那上联是什么?
甲:“买卖兴隆通四海。”
乙:我给你对“财源茂盛达三江。”
甲:哎呀,高才。
乙:这也不是我的高才,过去我们家对过儿煤铺就贴这么一副对联儿。
甲:好,你再听这第二副,“根深叶茂。”
乙:“本固枝荣。”
甲:嗯。“开市大吉。”
乙:“万事亨通。”
甲:你听最后这一副。
乙:你说。
甲:“忠厚传家久。”
乙:“诗书继世长。”
甲:(无可奈何)我完啦。
乙:就这个呀,这叫什么绝对儿哪?满都是对子本儿上的。
前言
没想到,春晚唯一的相声独苗竟然是小岳岳和孙越的《妙言趣语》。老街是个资深外行相声迷,也是老钢丝一个,看着这十几年德云社实现了草根到殿堂级的升华,当年活跃在小园子的人今天上了春晚甚至全世界去巡演, 老街总有些感慨。
我在小岳岳跟史爱东合作以前就看过他的演出(不过是在网络上) 。 岳云鹏从一个初中没有上完、普通话都不会说的河南小伙儿,到几次登上春晚舞台甚至成为今天相声界的唯一代表,他的努力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戏剧般励志逆袭的故事。
小岳今天的表演虽然有笑场,不过整体表现隐然有大家风范,在春晚直播敢于现挂也看出其身经百战的舞台经验。
不过,老街不是评论相声 ,今天所说的是相声中的对联。
一、《妙言趣语》改编自《对对联》
熟悉相声的没有不知道这个老段子《对对联》,我虽然听过很多不同演员不同版本的《对对联》,但是真不知道这是个解放前的老段子还是新相声。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搜索了一下,搜索的结果是:
《对对联》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作品,早期表演搭档是郭启儒,后期表演搭档是赵炎。
不过这个相声也叫做《对春联》,搜索的结果是:
李德钖、张德泉,张寿臣、陶湘如等擅长说演这一曲目,并灌制成唱片发行。另有陈子贞与广阔泉、张杰尧与也擅长说演这一曲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1956年马季、郭启儒的演出录音....
这个经典的相声最早是谁开始讲的就不必研究了,但这个节目似乎是每个相声演员必备的段子。 仅仅是德云社的演员,我就听过李根、史爱东;曹云金、刘云天(退出前)等人的演绎。好的演员每一场都有不同的内容,今晚岳云鹏孙越也同样加进了新鲜内容。
二、老段子里的经典对联 其实算不是对联
《对对联》里最经典的是这一段:
乙:我说“上”。
甲 我对“下”,有上就有下嘛!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甲把“言”误为“盐”了)
乙 醋?
甲 啊!油盐酱醋,五味调和,你那是咸的,我这是酸的。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甲把“事”误为“士”了)
乙 炮!那对得上吗? 甲 你支士我拨炮,你跳马我出车(jū)。
乙 你跟我下象棋来啦! 我这五个字凑一块儿是对子的上联:“上天言好事”。
甲 那我对“回宫降吉祥”。
乙 哎,等等,你刚才不是这么对的呀,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
乙 我 “上天言好事”。
甲 我 “下地醋歹炮”。 (笑)…….
我小时候听过这段相声后,除了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外,还能记住“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也算是相声对于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播。
但是相声毕竟是只为博人一笑,没有教育知识的责任,因此也不必当真。但我就真的以为对对联就是五个字对五个字,意思差不多就行。后来才知道,原来” 上天言好事”和 “下地醋歹炮”也只能作为相声里的包袱,其实连对联最基本的规则都不符合。
三、对对联要注意的基本要求
据说最早的春联出自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
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幅“春联”,看上去似乎是因为第一次贴到了门上。实际上作为文学修辞的对偶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到了唐朝格律诗盛行,五律七律中间的句子都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例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对联有着严格的平仄对仗要求,例如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是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格律诗句式。
上联: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下联:嘉节号长春(中仄仄平平)
上联:庄生晓梦迷蝴蝶(平平仄仄平平仄),望帝春心托杜鹃(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平,类似于今天的拼音1声和2声:妈、麻;仄类似于3声和4声:马、骂。古韵里有一种仄声是入声字,例如上面的节、蝶、托,在今天普通话里读成了平声,但是在古代是符合平仄要求的。注:中,代表平仄不受限制。
四、相声《对对联》里 不符合对联规则的现象
从唐诗中的对联可以看出,平仄要求很严格。对于生活中的对联来说,最低的要求是上联一定是仄收尾:例如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的庆;下联一定是平收尾:嘉节号长春(中仄仄平平)的春。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其他字不太符合平仄要求,还是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的。
例如”上天言好事”,是标准的律诗句式:中平平仄仄,对句应该是中仄仄平平。可以看出“回宫降吉祥(按照古韵吉是入声,中平仄仄平;按照新韵吉是平声,中平仄平平)不是严格的律诗句式,但是最后“祥”是平声,所以还算是一副对联。
而“下地醋歹炮”别的不看,只是一个“炮”字就知道,对下联的人是个门外汉。(注:炮作为名词是仄声,作为动词,炮制的炮是平声)。
逗哏口口声声“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其实对出的“下地醋歹炮”完全平仄不协调。所以老街说,我小时候误以为对联就是相声里这样对的: 把五个字串联成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就是对联,而“下地醋歹炮”不是好对联是因为不通顺。其实,句尾的平仄才是对联最低的基本要求。
另外律诗的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不是“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当然,对联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所以相声里说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作为对联,也是可以的。
五、岳云鹏相声里的其他对仗形式
1、回文对
小岳的相声里加了新内容,例如“回文对”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这个上联在网络中有不少下联,相对最工整的应该是:中山长生树生长山中 。
早在唐朝,宰相上官仪就总结过“八对“之说,其中第八种就是回文对。古代的文人很喜欢写回文诗,其中有不少回文对,例如早于唐朝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写过这么一首《咏雪》,上两句和下两句是回文: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
苏轼的《菩萨蛮夏闺怨》相邻的两句都是回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不过如果作为标准的回文对,还是要注音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老街自己也写过回文诗,其中有一联回文对:
月下舟随舟下月, 天中水映水中天。
2、同声对
上官仪八对中有“双声对”,例如:妍月、好花,yy对hh;翻蜂、度蝶,ff对dd等。
孙越出了一个上联:重中之重,声母都是z开头,平仄是:中平中仄,下联要求中仄中平,还必须是同一个声母,四个字要求同声,这就很难了。
3、联旁格 同偏旁的对联
孙越还出了一个都是三点水的上联,江河湖海汹涌澎湃,中平中仄 、中仄中仄。下联要求也是同偏旁的对联,尽量注意平仄相对,一般是一三五平仄宽松,二四六相对严格,结尾必须平收尾。
几个要求同时实现,也是一副很难对的上联。
结束语
从捧哏孙越出的上联看,大多是平仄相对严谨一些的上联,不过”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可不是上联,最后一个是平收(黄),这是下联征上联。
逗哏的岳云鹏插科打诨,就不按照规矩出牌了,他的作用不是对对联,而是抖包袱逗大家开心。
古代文人练习对联有一个目的是为了作格律诗,因为格律诗是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科目,所以唐朝以后的读书人一定要会吟诗作对。不过像上海自来水、重中之重一类的奇巧对联几乎就是文字游戏了,网上有不少的这种”征联“一点营养也没有,对于作诗也没有什么帮助 。当然如果有闲情逸致的话,也不妨玩一下这种游戏。老街也凑个热闹,抛砖引玉,有闲工夫的诗友们也欢迎参与赐教。
孙越上联:江河湖海 汹涌澎湃 中平中仄 中仄中仄
老街下联:岱岳峰峦 崎岖巍峨 中仄中平 中平中平
@老街味道
格律诗平头、失黏、上尾、三仄尾、三连平、落韵、撞韵必须避免吗
10分钟了解一下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古人作诗也有公式吗?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起承转合
前言
没想到,春晚唯一的相声独苗竟然是小岳岳和孙越的《妙言趣语》。老街是个资深外行相声迷,也是老钢丝一个,看着这十几年德云社实现了草根到殿堂级的升华,当年活跃在小园子的人今天上了春晚甚至全世界去巡演, 老街总有些感慨。
我在小岳岳跟史爱东合作以前就看过他的演出(不过是在网络上) 。 岳云鹏从一个初中没有上完、普通话都不会说的河南小伙儿,到几次登上春晚舞台甚至成为今天相声界的唯一代表,他的努力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戏剧般励志逆袭的故事。
小岳今天的表演虽然有笑场,不过整体表现隐然有大家风范,在春晚直播敢于现挂也看出其身经百战的舞台经验。
不过,老街不是评论相声 ,今天所说的是相声中的对联。
一、《妙言趣语》改编自《对对联》
熟悉相声的没有不知道这个老段子《对对联》,我虽然听过很多不同演员不同版本的《对对联》,但是真不知道这是个解放前的老段子还是新相声。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搜索了一下,搜索的结果是:
《对对联》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作品,早期表演搭档是郭启儒,后期表演搭档是赵炎。
不过这个相声也叫做《对春联》,搜索的结果是:
李德钖、张德泉,张寿臣、陶湘如等擅长说演这一曲目,并灌制成唱片发行。另有陈子贞与广阔泉、张杰尧与也擅长说演这一曲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1956年马季、郭启儒的演出录音....
这个经典的相声最早是谁开始讲的就不必研究了,但这个节目似乎是每个相声演员必备的段子。 仅仅是德云社的演员,我就听过李根、史爱东;曹云金、刘云天(退出前)等人的演绎。好的演员每一场都有不同的内容,今晚岳云鹏孙越也同样加进了新鲜内容。
二、老段子里的经典对联 其实算不是对联
《对对联》里最经典的是这一段:
乙:我说“上”。
甲 我对“下”,有上就有下嘛!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甲把“言”误为“盐”了)
乙 醋?
甲 啊!油盐酱醋,五味调和,你那是咸的,我这是酸的。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甲把“事”误为“士”了)
乙 炮!那对得上吗? 甲 你支士我拨炮,你跳马我出车(jū)。
乙 你跟我下象棋来啦! 我这五个字凑一块儿是对子的上联:“上天言好事”。
甲 那我对“回宫降吉祥”。
乙 哎,等等,你刚才不是这么对的呀,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
乙 我 “上天言好事”。
甲 我 “下地醋歹炮”。 (笑)…….
我小时候听过这段相声后,除了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外,还能记住“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也算是相声对于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播。
但是相声毕竟是只为博人一笑,没有教育知识的责任,因此也不必当真。但我就真的以为对对联就是五个字对五个字,意思差不多就行。后来才知道,原来” 上天言好事”和 “下地醋歹炮”也只能作为相声里的包袱,其实连对联最基本的规则都不符合。
三、对对联要注意的基本要求
据说最早的春联出自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
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幅“春联”,看上去似乎是因为第一次贴到了门上。实际上作为文学修辞的对偶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到了唐朝格律诗盛行,五律七律中间的句子都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例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对联有着严格的平仄对仗要求,例如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是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格律诗句式。
上联: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下联:嘉节号长春(中仄仄平平)
上联:庄生晓梦迷蝴蝶(平平仄仄平平仄),望帝春心托杜鹃(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平,类似于今天的拼音1声和2声:妈、麻;仄类似于3声和4声:马、骂。古韵里有一种仄声是入声字,例如上面的节、蝶、托,在今天普通话里读成了平声,但是在古代是符合平仄要求的。注:中,代表平仄不受限制。
四、相声《对对联》里 不符合对联规则的现象
从唐诗中的对联可以看出,平仄要求很严格。对于生活中的对联来说,最低的要求是上联一定是仄收尾:例如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的庆;下联一定是平收尾:嘉节号长春(中仄仄平平)的春。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其他字不太符合平仄要求,还是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的。
例如”上天言好事”,是标准的律诗句式:中平平仄仄,对句应该是中仄仄平平。可以看出“回宫降吉祥(按照古韵吉是入声,中平仄仄平;按照新韵吉是平声,中平仄平平)不是严格的律诗句式,但是最后“祥”是平声,所以还算是一副对联。
而“下地醋歹炮”别的不看,只是一个“炮”字就知道,对下联的人是个门外汉。(注:炮作为名词是仄声,作为动词,炮制的炮是平声)。
逗哏口口声声“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其实对出的“下地醋歹炮”完全平仄不协调。所以老街说,我小时候误以为对联就是相声里这样对的: 把五个字串联成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就是对联,而“下地醋歹炮”不是好对联是因为不通顺。其实,句尾的平仄才是对联最低的基本要求。
另外律诗的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不是“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当然,对联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所以相声里说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作为对联,也是可以的。
五、岳云鹏相声里的其他对仗形式
1、回文对
小岳的相声里加了新内容,例如“回文对”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这个上联在网络中有不少下联,相对最工整的应该是:中山长生树生长山中 。
早在唐朝,宰相上官仪就总结过“八对“之说,其中第八种就是回文对。古代的文人很喜欢写回文诗,其中有不少回文对,例如早于唐朝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写过这么一首《咏雪》,上两句和下两句是回文: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
苏轼的《菩萨蛮夏闺怨》相邻的两句都是回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不过如果作为标准的回文对,还是要注音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老街自己也写过回文诗,其中有一联回文对:
月下舟随舟下月, 天中水映水中天。
2、同声对
上官仪八对中有“双声对”,例如:妍月、好花,yy对hh;翻蜂、度蝶,ff对dd等。
孙越出了一个上联:重中之重,声母都是z开头,平仄是:中平中仄,下联要求中仄中平,还必须是同一个声母,四个字要求同声,这就很难了。
3、联旁格 同偏旁的对联
孙越还出了一个都是三点水的上联,江河湖海汹涌澎湃,中平中仄 、中仄中仄。下联要求也是同偏旁的对联,尽量注意平仄相对,一般是一三五平仄宽松,二四六相对严格,结尾必须平收尾。
几个要求同时实现,也是一副很难对的上联。
结束语
从捧哏孙越出的上联看,大多是平仄相对严谨一些的上联,不过”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可不是上联,最后一个是平收(黄),这是下联征上联。
逗哏的岳云鹏插科打诨,就不按照规矩出牌了,他的作用不是对对联,而是抖包袱逗大家开心。
古代文人练习对联有一个目的是为了作格律诗,因为格律诗是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科目,所以唐朝以后的读书人一定要会吟诗作对。不过像上海自来水、重中之重一类的奇巧对联几乎就是文字游戏了,网上有不少的这种”征联“一点营养也没有,对于作诗也没有什么帮助 。当然如果有闲情逸致的话,也不妨玩一下这种游戏。老街也凑个热闹,抛砖引玉,有闲工夫的诗友们也欢迎参与赐教。
孙越上联:江河湖海 汹涌澎湃 中平中仄 中仄中仄
老街下联:岱岳峰峦 崎岖巍峨 中仄中平 中平中平
@老街味道
格律诗平头、失黏、上尾、三仄尾、三连平、落韵、撞韵必须避免吗
10分钟了解一下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古人作诗也有公式吗?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起承转合
上联:易水萧萧呼壮士,邀对下联。
这是一则历史故事对联,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据《战国策》记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去刺杀秦始皇,太子丹在易水为荆轲饯行。席间荆轲唱《易水歌》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诗歌的大意是:猛烈的大风把易水都吹寒冷了,我们的壮士从此出征将不再回来。这是到老虎的巢穴里去抓老虎,到蛟龙的龙宫里去擒龙王,因此,这样的英雄气概,就是向天呼一口气也会成为一道白虹。
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无畏形象。全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英雄气概的千古绝唱。
根据此诗风格及意境,野渡原创此则上联:“易水萧萧呼壮士”。其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依照对联平仄规律,其下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欢迎关注、赐对!
天津人知道谢天顺大多是从80年始。当时电台和报纸上,谢天顺的名字与马志明连在一起,是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参加过央视相声大赛,表演《五味俱全》。谢天顺出身世家,其祖父谢芮芝是著名相声、单弦演员。其子谢金,也是德云社的当红演员。
谢芮芝(1881—1957),北京人,早年家庭富裕,先学京剧老旦,后改学曲艺,拜老艺人王六顺为师,学唱小曲、八角鼓、联珠快书,在北京演出,与王金有合作拆唱八角鼓,演过《探亲》《打面缸》等曲目。
谢芮芝
31岁时谢芮芝与高玉峰搭档说相声,高玉峰逗,谢芮芝捧,在天津南市燕乐升平演出。他们表演的相声大多是自己编写,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朱夫子》,这些作品语言生动,结构巧妙,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幽默而不低俗,滑稽而不粗鄙,听来回味无穷。
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是马三立的外祖父恩绪的徒弟,认高谢二人为师弟,带拉培养。1925年,谢芮芝和高玉峰在百代公司灌制了两张唱片,收录了《八扇屏》《菜单子》《新名词》《洋药方》四段相声。
高玉峰和谢芮芝的代表作是《文明词》,创作于20年代,借用《西江月》词牌,呈现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有“自从共和成立,飘洒五色国旗,庶民也可入政局,人人皆有教育”“鹬蚌相争不休息,难免渔翁得利,共挽时艰顾大局,共同维持到底”等台词。后来马三立先生在这段相声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江月》,成为马老的经典作品之一。
少年谢天顺
1937年高玉峰患病瘫痪,谢芮芝落单回到北京,改唱滑稽单弦。他编演的单弦牌子曲目有《高老庄》《马介甫》《珍珠衫》《胭脂》《麻风女》《田七郎》《翠屏山》《楚王孙吊孝》等。他的嗓音浑厚,以“嗖儿音”巧腔著称,表演也是以巧取胜,幽默诙谐,独树一帜,人称“谢派”,与同时期的单弦名家荣剑尘、常澍田“三分天下”。
传统相声《对春联》有几种不同的结尾,高玉峰、谢芮芝的《对春联》,结尾是上联:“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猢狲也能对锯。”下联:“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对锯为对句,出蹄为出题,互相嘲笑,引起观众回味。1950年,谢芮芝在北京王府井凤凰厅演出,唱单弦,与相声名家孙玉奎、谭伯儒同台,把这个《对春联》的底传授给了孙玉奎。
50年代初,谢芮芝举家到天津,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因为已经年过七十,所以不常登台,晚年在天津电台录制了《高老庄》及若干岔曲。他的儿子谢舒扬是荣剑尘的口盟弟子,晚年谢芮芝的录音,都由谢舒扬伴奏,留下一支岔曲《赞菊》。谢芮芝的传人刘洪元也有深厚的艺术功力,谢芮芝去世后,刘洪元代师收徒,拉马增蕙为师妹,马增蕙也是曲艺世家,著名歌手谢东的母亲。
马志明 谢天顺
谢天顺
谢天顺(1946—2018)是谢舒扬的儿子,1959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当时与一个叫李笑声的小演员搭档,表演新相声《社会主义好》为人熟知。这段相声有几段“小贯口”,李笑声说得很流畅,一清二白地送到观众耳朵里,谢天顺的捧哏亦庄亦谐,通过表情烘托气氛,起到很好的陪衬作用。
少年训练队的主管老师是郭荣启,后来谢天顺也顺理成章地拜郭荣启为师,排在“宝字辈”,与常宝霆、杨少华、杜三宝等人是师兄弟。谢天顺脑子好,又是世家出身,能耐大的人难免持才傲物,性格上有点玩世不恭,总给人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曲艺团学员考核时有一句评语:“学员谢天顺,学习态度非常不认真,经常躺着对活。”
80年代,马志明回到天津市曲艺团后,谢天顺为他捧哏。1985年,马谢二人合说的相声《论拳》,被央视选入正月初一晚上的春节大联欢节目。《论拳》的作者是杨进义,马志明改编整理,讽刺了说空话、说大话的人,用大段贯口介绍武术,有趣味、有知识。
郭德纲 谢天顺
此外两人还有《文章会》《大保镖》《买五器》等传统相声,《纠纷》《五味俱全》等新作品。马志明继承了马氏相声的艺术精髓,出招绵密、连绵不绝,谢天顺的捧哏见招拆招,不怯不抢,恰到好处,常采用“反翻”的手法来翻包袱,出人意料,妙语惊人。
1987年,马志明与谢天顺裂穴。一般认为是曲艺团评职称,马志明比谢天顺高一级,导致谢天顺不快。也有人说是因为艺术理念、性格差异等。谢天顺从小进入曲艺团少年队,而马志明是戏校毕业,调入曲艺团,又下放了几年。无论从家世、艺龄,还是艺术水平,在80年代来说,谢天顺并不比马志明差。两人又是合作伙伴,职称低,搁谁谁都会闹情绪。
裂穴后,马志明与黄族民搭档。谢天顺为常宝丰、刘俊杰、刘晰宇捧过哏,马志明如日中天,成为天津相声的领军人物,谢天顺的名气则大不如前。1997 年8月3日,天津市曲艺团恢复相声大会,在中华曲苑上演。历时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李伯祥、杜国芝、魏文亮、张永久、常宝丰轮番登场,谢天顺为刘晰宇捧哏,参加了这次演出。退休后,谢天顺来到北京德云社,为其子谢金捧哏。(文:何玉新)
徐德亮 谢天顺
高峰 谢天顺
刘晰宇 谢天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