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摆放

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时间:2024-01-17 11:11:59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儒家智慧:“慎独自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法门

在儒家,有一个重要且高明的修身方法,叫做“慎独”,这个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之中,被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当成了通往成功的法门。

《中庸》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即便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会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会有敬畏之心,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所以君子,要懂得“慎独”。

这“慎独”二字,说白了,就是保持自律,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人前人后都要保持一致,切不可人前正人君子,人后卑鄙小人。

那么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抱怨成功太难,可实际上并不是成功难,只是没有坚持下去罢了。

若想要在人生中披荆斩棘,就必须做好“慎独”二字。

有一句说得非常好,叫做“慎独自律,修己安人”,这句话,吾辈之人,当终身奉行。

慎独自律,可以使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就对“慎独”二字非常重视,他说过:“慎独则心安。”

在他心中,慎独,就是克制自己那些不好的欲望,连其中最隐蔽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这样内心自省,才能无愧于心,才能真正心安。

也是正是凭着这个秘诀,他才能一步一步,脱颖而出,位极人臣,成为晚清朝廷的柱石。

可大家要清楚的是,在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他并不是这样的。

年轻时候的他,脾气刚硬,宁折不弯,不懂人情世故,浑身都是毛病,因为这个他是屡遭排挤,屡受挫折,甚至还出现过三次自杀的经历。

从那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并且遵照“慎独”来修身养性,严格要求自己,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他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看过曾国藩说的这句话,你就知道,他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说,懂得“慎独自律”的人,绝对能在一大帮与自己相差不多,甚至是高于自己的人中,脱颖而出,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修己安人,可以使你的地位更加巩固

所谓“修己安人”,指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身旁的人们感受到快乐,说白了,就是懂得奉献。

当你用“慎独自律”使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的时候,就应该懂得提升自身素养了。

古往今来,有许多身居高位,手掌权柄的大人物,就是因为“无德”从而摔下高位,一败涂地。

而想要使自己的地位稳固的话,就必须提高自身素养,让身旁的人如沐春风,如此他们才会爱戴你,拥护你,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慎独自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法门,而修己安人则是巩固地位的秘诀,懂得了这些,人生自然幸福安稳。

现今,我们将启功大师书法《慎独自律修己安人》进行高清复制,送与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编辑谪仙

学习论理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中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对我们人来说,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

——2018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出 处】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释 义】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常常慎重的培养、训练、教育好自己。”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启 悟】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

一个政党能不能永葆生机,每一个党员都很关键。要号召全体党员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希望全体党员勤于自省、严于自律,自觉把传统道德文化精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要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以德为先,不是说只看德就够了,还得有过硬本领。既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更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唯此,才有可能永葆人政治本色,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执 笔:高欣

来源:北疆理论风景线

曾仕强讲禅的生活智慧:人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呢

人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活着呗”。有的人可能会说“贪财好色,吃喝玩乐,都是俗人还能图啥”。

人间走一遭,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不一样,但无一例外都是走在从生到死这条单行线上。

所以,佛家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可惜,绝大多数人悟不透,理还乱。

人生不易,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可以暂且多听一些道理,没准你走着走着就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01.了生死

孔子讲过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

很多人解释说,不要管死这件事情,活着做好自己就好。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死不重要,那孔子为什么要写死?

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一生要做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叫做了生死。

如果能了自己的生死,那你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死都了不了,有钱又怎么样,做大官又怎么样,社会地位高又怎么样,那都是空的。

对死的看影响对生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认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这个人就会胆大妄为。

我不知道大家是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还是死了还没完。

如果你觉得人死只不过是开始,那你就知道不要争一时要争千秋,因为死了以后才是千秋的开始,活着就算一百二十年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年。

我们现在很遗憾,都在争活着短暂的时间,而没有想到后面还有很长的时间。

伯温先师讲过一句话,做人一辈子,做鬼五百年。你死了以后做鬼要五百年才能清偿你这短短几十年、一百年做人所造下来的一些后遗症。

如果了解了这个,你生的时候就会小心,就会知道自己不要将来死的时候更痛苦,就会知道争一时跟争千秋到底哪个重要。

孔子是争千秋,老子连这个都不要争,两个没有矛盾,只是层次不一样,因为人的层次本来就不一样。

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告诉我们对死的看法与领悟,经常对其生存的态度,具有绝对性的影响。

人活着,生的历程,比结果重要。

我们今天受西方的影响,把结果看的最重要,其实结果不重要,因为结果就是回去,每个人的结果都是回去。

你能够平平安安回家你还有什么忧虑,还有什么恐惧?

因为人生的结果就是死,所以求得好死是最要紧的,求得好死才算没白白来到这个世上活一回。

02.修己安人

人生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安人是每一个人必须做的。

不要说我们这辈子带着使命来,不要说我们带着天命来,不要说我们带着任务来,我们只是来做自己应做的功课,这才是对的。

我们说过,管人不如理人,理人不如安人,安人须先修己,修己必须正心诚意!

修己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个问题。通俗一点说,修己就是修理自己。

人们都喜欢修理别人,都讨厌被别人修理。所以,要精进,只有一个办法,修理自己。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自我修理,那么,孔子的理想就实现了。

你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你能改变自己就很了不起了。千万别跟人家说,在我的调理下,某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特别好笑,任何人的改变,都是他自己愿意改变,只要他不愿意,其他人再怎么样都没有用!

不要骗自己!孔子老早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要是人,就有缺点。人生是不圆满的,是有缺口的,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把自己的缺口补上。

这个补缺口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修理过程。

我们常说,对事情的看法就在一念之间,你认为它好,它就好,你认为它不好,它就不好。都是你说了算。

懂得《易经》的道理,你就明白:一切都是好事情。存在就是合理。

每个人都无法控制外部的环境,你所能控制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说,吾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只有“仁”是可以控制的,其他都是假的。

如果你看别人变了,这个时候,你也变了。一定是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家好好体会!一定会有所收获。

03.自己命自己运

人生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有两条路,一条叫生门,一条叫死门。

所以你的命运不是固定的,而是你自己选择出来的。

很多人一听到命就想到命定论,那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因为命定论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你相信命定论,说你命中有一个亿,你就躺在床上,躺躺躺就有一个亿了,还去工作干吗?

命中会当宰相,躺躺躺就当宰相了吗?事实绝非如此,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人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你不努力就不知道你的命是什么,你努力了半天也不过是知道你的命是什么而已。

孔子的命是要给后世人做万世师表,而不是给当代的人做治世能臣。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我能够发财,我有发财的命,就算我再不愿做的事都会去做。

那孔子是否定命吗?不是。他是说他会相信,但不会完全相信,这才是孔子的态度。

我希望各位从现在开始要记住,你相信是很危险的,你不相信还是很危险的。

凡是相信命运的,那就是有阳无阴;凡是不相信命运的,那是有阴无阳,都不合理。

阴阳同时存在,它容不得你相信,也容不得你不相信,你只需踏踏实实凭良心去做就好了。

可见,人有命,却不是固定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想改变,一心一意认命,而又全力配合,这个人的命就是固定的,并没有改变的可能。

倘若有改变的念头,而且认真去改变,命运是能够改变的。

命有弹性,可以选择自己所希望的,这才合理。

但是,你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所希望的是否合理?四个字就好了:遵道贵德。

儒家的很多道理都很好很大,却让人不免觉得空泛。

其实这样才对,道理说在高处,行在低处。那么人人才能循着道理渐次登高,才能真正裨益世道。

人生有三道门!一个人能到达的高度,取决于他能打开第几道门

曾看过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要出去闯荡世界,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问佛陀:“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

佛陀回答:

“你在人生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突破了这三道门便懂得了人生。”

这三道门便是: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

后来,年轻人历经艰险,终于依次突破了三道门,实现了自我成长,领悟了处世之道,懂得了德厚流光。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三道门:

精于事道,讲究的是修己成人;立于世道,遵守的是修己安人;顺应天道,遵循的是修己达人。

一个人能到达的高度,取决于他能打开第几道门。

第一道门:精于事道

为人处世中,当以立德为先。

有德之人,人皆爱之,无德之人,人皆厌之。

一个人的德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逐渐完善。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孔子的好友。

在20岁的时候,他的德行已经为世人称道。

但是他依旧每天都做一件事,那就是:完善自身。

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

“蘧伯玉十年如一日,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被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一个人的成长,在于其对自身的要求。

不偏不倚地对待生活,才能德立而身正。

明朝时期,有位叫张畏岩的读书人,此人学识渊博,颇具声望。

有一年,他前去参加乡试,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便破口大骂试官不长眼睛,不懂得分辨人才。

此时,一位经过的路人正微笑着看他,张畏岩看见后大怒,随即将怒火发泄在此人身上。

谁知,这人不火也不恼,并说:

“好的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公子怒火如此重,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

此外,考取功名也在命,命中无福,又有何用?”

张畏岩听他说得有理,连忙问道:“那我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那人说道:“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

张畏岩听后,幡然醒悟。

从此慎独慎微,谦虚自持,历经三年后,终于成功考取功名。

96岁的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人活一世,行事易,为人难。

品德的修炼是一个人终生的必修课。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的修养,才能顺利打开人生的第一道门,收获安身立命的资本,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第二道门:立于世道

一个人若要更进一步,需要明白优秀取决于其格局的扩大。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曾被商汤铭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器上。

他把这句话刻在自己经常看得到的地方,其实就是在告诫自己:

成长,就如同洗去身上的尘埃一样,每天保持更新,才是实现升级的根本。

逐渐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更加淡定地面对接下来的未知。

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叫娄师德的宰相。

因为位居高位,所以他在平日就谨言慎行,宽厚仁德,时常自检。

但却因为长得胖,被其他人取笑为“土包子”。

他不仅不生气,还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谁算呢?”

不仅生活中如此,面对“排挤”时,娄师德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格局。

当时狄仁杰名气正盛,娄师德就向女皇推荐他做了宰相。

狄仁杰不知此事,做了宰相后对娄师德百般排挤。

然而娄师德不以为然,依旧对狄仁杰礼遇有加。

女皇甚为赞赏娄师德,忍不住就对狄仁杰说:“你知道举荐你的是谁吗?是娄师德啊!”

娄师德的德行与格局让狄仁杰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慨地说:“娄公盛德,我不及他太远了。”

娄师德用自己的德行养大了自己的格局,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诗人谢枋得曾在《与李养吾书》中写道: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所有的经历,都可以沉淀下来,形成处世的智慧,警醒自己,惠及他人。

正如余秋雨所说: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琐碎中沉沦,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第一道门到第二道门,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前行的最大意义。

第三道门:顺应天道

《论语·里仁》中有言:

“德不孤,必有邻。”

意思是说:有德守德之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随。

古时候,就有“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一个人德行的最高境界,可以影响他人、反馈社会。

明朝时期,有一个叫隆安县的地方。

那里曾拥有规模盛大的集贸市场,但后来却每况愈下,变得冷冷清清。

刚到任的知县余兴贤,觉得事出有因,准备亲自到市场察看一番。

这时候,有个商户悄悄找到余兴贤,愤怒地控诉市场败落的原因。

他说是几个衙门差役和一些地痞流氓互相勾结,欺行霸市,又明火执仗,欺凌来赶集的民众……

市场因此变得萧条冷落。

商户说完,掏出一张银票送给余兴贤,并解释说礼金是众多商户凑成的,希望他一定要多加治理。

余兴贤见状,顿时皱起眉头,并严肃地表示拒收。

商户认为他不收钱物,是怕传出去坏了名声,恳切地说:“余大人,放心笑纳,我们绝对不敢外传泄露,影响余大人的仕途。”

余兴贤耐心地对商户解释道:

“你放心,有问题我一定会及时解决,绝不会有丝毫偏袒。”

商户听余兴贤如此一说,只好惭愧离去。

人心古,天不欺。

余兴贤虽然拒收礼金,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

查明真相后,余兴贤立刻将影响市集的闲散人员缉拿查办,对待各家商户也一视同仁,自由竞争。

不久,市场贸易便恢复如初,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此外,余兴贤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还带动了当地民风的朴厚和淳化。

在任期间,隆安县出现了兴隆泰安的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业兴旺,大家都安居乐业。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五年后,余兴贤离任的时候,大家为感激余兴贤的恩德,特地在县城的路旁立了一块“余侯去思碑”,以长久纪念他的优秀品质和非凡功绩。

品行端正,不仅能够点亮自己,也可以照耀他人。

正如思想家黄石公在《素书》中所言: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地去指责他人是一种傲慢;

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磨砺心性,当我们走进第三道门时,用良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无人不会信服。

《中庸》有言: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生命是一场修行,当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就不会到处乱撞。

精于事道,修己成人;立于世道,修己安人;顺应天道,修己达人。

在所见所闻中不断提升自己,就是一步一步跨过人生三道门的过程。

不管现在正处于哪道门前,愿你我都能在成长中,锐意进取,勇敢向上,努力超越自己,便不会枉活一世。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书”(原标题: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清风典历】修己以安人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恭慎从事。”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抚别人。”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就连尧、舜恐怕还要为此犯难呢?”

——孙钦善《论语注译》

【小识】

把人做好

孔子不太爱上大课,也不太爱泛泛地讲道理。一则有教无类,一则因材施教。《论语》中,有三个弟子直接问过孔子什么是“君子”,回答则各不相同。子贡问时,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履行所说的,然后再说。司马牛问时,他说“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子路问时,他没有一次说完,而是层层深入。于是,我们就想,假如子路不再问,孔子可能就不再说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在孔子眼中,子贡可能有说得多做得少的毛病,司马牛遇到问题时可能会过度忧虑、过度担心,子路在个人追求方面可能还存在好高骛远的倾向。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做人楷模,但从孔子回答子路的方式看,君子也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修己以敬;第二层次,修己以安人;第三层次,修己以安百姓。

而且,这三个层次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修己”。修己,就是道德的自我养成,就是自我的道德武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能安身;把人做好,才能安人;把人做好,才能安百姓。不是吗?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一、君子不是高不可攀的;二、君子不是无所不能的。(尚之)

薤白

薤白:小根蒜,鳞茎吐不规则卵圆形,长0.5~2.0cm,直径0.7~1.8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微有蒜气,味微辣。藠头,鳞长卵形,直径1~1.5cm。长梗薤白,鳞茎卵球形,直径1~2cm。天蓝小根蒜,鳞茎近球形,直径1~2cm。用于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疮疖痈肿、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主产东北地区及江苏、湖北等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