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丝熬到白头,张家界一70多岁的老人在深山老林里生活40多年了。
从视频中可见,该老人居住在木头和石头搭建的奇特房子里面,房子的高度还没有这位老人的身高高。
他佝偻着身子,从里面提着一口锅走出来,锅里还煎着饼子。
据视频拍摄者,也就是该老人的女儿介绍。她的父亲是40多年前住进深山老林里面的。当时她的父亲30多岁,身强体壮,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不错的,自从她的外公给了他一本古书(古鲁班书)后,他慢慢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慢慢不感兴趣,在深山里搭建了一个住所,一住就是40多年。
老人40多年是怎么生活的据老人的女儿说,自从她的父亲住在深山老林后,她经常过来看望父亲,担心他的生活,时常给他带一些食物过来。像老人抽的烟,一些其他生活用品,都是他的女儿带过来的。
她也经常劝父亲下山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父亲不愿意下山,如果谁让他下山,他反而不高兴,有时还赶女儿走,让她不要操心自己的事情。
不过,现在她也想开了,这都过去40多年了,只要父亲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时常过来送点食物,过来陪着说说话,也就心满意足了。
事情真的起源于一本古书吗?据老人的女儿说,她的父亲变成这样,是因为一本名为“古鲁班书”的古书,是老人的外公给他的,老人看了以后,慢慢对社会不感兴趣,住进了深山老林里,不问世事。
但事情真的起源于一本古书吗?老人看书的时候也就30多岁,还是青壮年,一般这个年龄也是奋斗的时候,怎么一下就抛妻弃子,去了深山老林里面。
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让他受了刺激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网友评论一本古书让老人抛妻弃子去深山老林里生活40多年,这听起来太不寻常了,从视频中看出,老人的面貌看起来不错,但似乎精神状况不太好,似乎当时受了什么刺激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方面,该老人的女儿还是非常有孝心的,老人在深山里生活40多年,没有水,没有电,但是老人有饭吃,有烟抽,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到底是什么情况都不重要了,只要他开心就好了。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说说你的看法!
那么,般若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不把它翻译过来?原本古人也曾把这个词译成“智慧”,但是后来还是认为不翻译更好,因为“智慧”这个词,中国的古书里也有,如果把“般若”也翻译成“智慧”,会产生很多误会。我们要知道,“般若”所说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古人的“智慧”指的是什么?是“聪明”。中国人会把智慧和聪明两个词语等同使用。世间“聪明”的内涵大致是“博学多闻、见多识广。”年轻人的聪明,就是博学多闻,从学习中获得的,但因为缺乏经验,往往这些知识学问难以致用;
而老人的聪明,则是从经验当中获得的见多识广,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但说出来的话总是很耐人寻味。他们通过自己一生中的每年、每月、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交往到各种各样的人,一点一滴积累出对人生的见地,这也是我喜欢跟老人聊天的原因。
般若智慧不同,这种智慧是一种辨别能力,是一种能让人没有烦恼、得大自在的能力,心无染著、自在随缘,名为智慧。如果你能够慢慢去理解,并真正把这种智慧运用到自己的身心上,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你就会越学习、越快乐、越开心。这难道不正是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的幸福吗?
般若怎么读?般(bō)若(rě),这两个字不要读错,经常有人会读成“般(bān)若(ruò)”。这“般(bān)若(ruò)”是现代读音,古时候的标准读法是“般(bō)若(rě)”,我们还是应该遵从古代的读法。
中国从远古时期发展至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宝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耀眼的瑰宝。从古至今,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国家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而一种优秀的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书籍。中国作为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藏书籍。
这些书籍不仅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更是我们民族繁荣发展的最好证明。我国古代有很多享誉中外的书籍,例如《山海经》、《史记》、《四库全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书籍,但是也有很多书因为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思想,被列为禁书。其中《天工开物》和《海国图志》是现今学者认为最不该被禁的两部书籍。
《天工开物》
说起《天工开物》,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内容的书,因为《天工开物》在清朝的时候被著名的文人纪晓岚列为禁书。因此,这本记载着大量写实的科技书籍被无情地打入死牢,直到后来中国的学者通过流传到国外的《天工开物》,才知道它原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学文化典籍,于是这部详细记载着民间科技的书籍才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科技巨人宋应星著写的,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万历四十三年考中举人,之后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高中。于是便放弃科举,潜心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并收集了大量丰富的科学资料,这为他后来编纂《天工开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应星是一位思想非常超前的科学巨人,由于他的理论大多是从实际出发,是实打实的科学技术,因此被当时的封建社会学者认为是一个文化怪人,都对他持有批判的态度。
所谓真理往往存在于少数人手中,宋应星没有理会外人的评判,一心钻研,终于在明朝崇祯十年,也就是1637年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书的初稿。这部被誉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的经典巨作,不仅记载了明朝以前农业和手工业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涉及包含金属冶炼、冶铸、车船制造、采矿、兵器等方方面面的诸多科学知识及操作技术。
是中国古代科学领域里一部前所未有的综合性书籍。《天工开物》与著名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经典著作属于同一时期的书籍,但是《天工开物》并没有像其他著作那样声名鹊起,而是出版后反响平平,并不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在清朝时期,还曾一度被纪晓岚评价为与清王朝统治者的理论相悖的禁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清朝乾隆时期,皇帝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想从文化源头打击反清思想,命大学士纪晓岚以编修《四库全书》的名义,搜集民间各种涉及反清言论的书籍。《天工开物》写于明朝末年,书中自然是写明朝的言论比较多,而且宋应星是江西人,自然对当时的满洲女真人不了解,甚至有一点贬低之意。于是,纪晓岚在看到这部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将它列为禁书。因此,一部伟大的综合科学著作就这样被无情地列为禁书,很快就消失了。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科学和世界地理的综合性图书,作者魏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著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约80万字,其内容涵盖了海防战略战术、西方的战舰及火器的科学技术,还提倡朝廷向西方学习养兵练兵的方法,巩固中国海防等。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及沿海形势,还记录了一些世界地理知识以及风土文化。作者还针对当时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作出了分析,突出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对清晚期的洋务运动和军事改革都有一定的冲击和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这本书大量地介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还主张清朝统治者向西方学习。这严重的伤了当时腐朽的清朝统治者的自尊,当时清朝已经腐烂彻底,上层社会的保守派认为此书太过于崇洋媚外。在当时科技和军事极其落后的形势下,清朝的统治者仍然保持“大国”的姿态,像鸵鸟一样关闭视听,让这部书上市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而且随着战争的失败,清朝的保守派盲目的排外,对于西方诸国的强大视而不见,甚至认为《海国图志》太过于崇拜西方科学,威胁的当时统治者的。因此,清统治者愚昧的将一部综合性极强的好书列入禁书,不准学子研读。失去这本书,不仅是当时大清朝的损失,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
《天工开物》《海国图志》两本书被禁,对于中国损失巨大
《天工开物》和《海国图志》都是关乎民生国力的好书,却因为与统治者的思想相悖,而被禁止,这不仅是当时国家的损失,对当时的中国也影响巨大。由于当时清朝的腐朽落后,使得人们没有意识到当时的中国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人民彻底失去了与西方国家学习交流的通道。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国人思维落后,老守田园、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得中国遍地焦土,百姓民不聊生,泱泱大国,却大部分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其实在明朝前期,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并不落后,火药是由中国首先发明的,最后却让西方国家用我们的技术来摧残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可悲可叹!如果当时统治者没有封禁《天工开物》,而是大力推崇,那么很多学者就会利用里面的冶金术去研习武器,如果《海国图志》被大量的学者研读,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西方正在强大,从而认清中国当时的严峻形势。
总结:
被清朝统治者弃之如履的《天工开物》和《海国图志》经过千山万水流入日本和欧洲后,被当地的学者大力推崇,通过史料记载表明,《天工开物》被传到了欧洲后,被翻译成12种语言,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而《海国图志》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在亚洲迅速崛起。
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部好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清朝统治者的愚蠢禁书行为,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还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珍惜当下的新时代新生活,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的前途,也为国家的强大,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