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明朝时期蒙古骑兵最怕谁?相信很多人都回答说是明武宗朱厚照。
史料记载,朱厚照是他父亲朱祐樘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父亲任时弊施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广开言路,任贤用能,节制私欲,挽救了当时江河日下的局面是一位名至实归的清君和明君。但是对朱厚照过于溺爱娇宠导致了其任性、放荡不羁、不守章法的性格被很多人引以为负面教材,特别是清代的人们以被人把自己和朱厚照相提并论为耻。
但是,朱厚照在明朝正德十二年的应州一战,让蒙古近十万骑兵溃不成军,也让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得以展现,并且,为明朝的边境换来了较长时间的安宁。那么,作为一个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皇帝,是如何成为军事大师,带领军队用步兵击退了骁勇善战、武器精良的蒙古鞑靼小王子达延汗部队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事。
在众多史料中,都把明武宗描绘成了一个不务正业、奢侈堕落的昏君形象,但是,唯独对应州之役大加赞赏。正史记载:明武宗自幼习武,喜欢骑马射猎,在应州之役之前,虽然,他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是,却也是一个真正的练家子,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这也为其后来独立指挥与蒙古的对抗战争,奠定了基础。
蒙古大军均是骑兵出身,作战速度快,装备精良。针对敌军这一特点,明武宗深知,这场战役绝不能拉开战线,也不能平推,而是要采取拖延战术,耗费对方的精力和物资。战略方向定下来了,那就开始排兵布阵了。明武宗首先命令王勋带领部下先行发起进攻,引诱达延汗中计。果不其然,达看到王勋前来迎战,顿时集中全部兵力对其发起了猛攻。
而王勋这边则采取防守战术,利用步兵的列阵、长弓、盾牌等作为防守利器,让蒙古的骑兵只能将明军的部队团团围住,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歼灭。随后,明武宗命另外两名大将支援王勋,另派两支部队尾随,最后,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军队大战。打到傍晚时分,蒙古骑兵开始撤退。直到第二天清晨,大雾四起,蒙古军自知环境不利于本方作战,最终全数撤兵。
几支部队先后与残余的蒙古骑兵交战数次之后,明军各部重新汇合。经过一番整顿休息,在次日,由武宗亲自率兵,开始对鞑靼发起了进攻。在与蒙古大军交火的过程中,明军采用且战且退的方法,吊足了蒙古军的胃口。明军在不断的示弱过程中,敌军虽然打不过,但是,也不肯轻易放弃。
蒙古军都知道皇帝朱厚照就在军队当中,他们心心念念想着能擒获明朝皇帝,而更加不肯轻易撤兵了,故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与明军打起了消耗战,但也正中了明武宗的计谋。其实说来,明武宗准备的军队人数并不少,但是,每次打仗他都不全数出动,而是采用轮流作战的方式,诱敌深入,与敌军不断迂回作战,这样极大地消耗了敌军的兵力。
且蒙古大军都是游骑,所带的粮草、补给并不十分充足,在长时间的消耗战方面根本没有优势,所以,消耗战对于蒙古骑兵来说是大忌,这让达延汗的部队损失惨重。而在几次作战中又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胜利,可以说,蒙古军是在消耗战中,白白牺牲了自己的兵力。而在明军的阵营当中,动用少数兵力,轮流作战的方式,为明军节省了大量的兵力和粮草。
而且,因为皇帝亲自带兵作战,使得军队上下,从将领到士兵都异常亢奋,御驾亲征的狂热使得明军士气高涨,更有作战的动力。在与蒙古的一次次的正面交锋中,达延汗虽每次都是卯足劲猛打,但由于明军兵法得当,战略防线已然形成,已经是易守难攻的形式了,蒙军根本无从下手,占不得先机。
没有办法,最终蒙古军只能选择撤退,不然连自己都很容易陷入围困当中,难以脱身了。
虽然,在应州之役中,明武宗只是将蒙军赶走了,并没有将敌军全数歼灭,但是,这一仗,已经让达延汗损失了大量的兵力,伤亡惨重。不仅如此,这达延汗举兵犯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无功而返,让他本人在蒙古各个部落中的威信扫地。
败兵回蒙之后,很多原来依附于他的部族趁机叛乱,使得达延汗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本族势力的巩固上,而无暇顾及对于明朝疆土的再次掠夺。这就使得原本边界外敌频频骚扰,战事连连的大明王朝化险为夷,百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安宁,得以休养生息。
从这方面看来,明朝的这一仗是打胜了。
从应州之役可以看出,其实,明武宗也并非史料中记载的那般一无是处,且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还是可圈可点的。武宗出手制服蒙古,使得蒙古不敢再来侵犯大明领土,这是武宗登基以来最漂亮的一场战役,也使得大明后期拥有了一段短暂的繁盛时光。
最终的结论是:朱厚照被后人抹黑了,并且,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也成了他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参考资料:
【《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明武宗本纪》、《蒙古黄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