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要发现和认识恐龙的秘密,都要从不断发掘出来的化石开始。那么,这些化石之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科学真相?近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承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116讲邀请到了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为大讲堂的粉丝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恐龙化石大发现”的科普讲座。据介绍,徐星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和地层学研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和命名了100余种陆生四足动物,包括了80余种恐龙,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他有关鸟类起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被誉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成果。
很多熟悉的动物也能被定义为恐龙
相信大家对恐龙应该都很熟悉,但是恐龙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徐星介绍,关于恐龙其实有好几种科学定义,这些定义都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例如,一种定义认为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生活在陆地上的一类能够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但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定义有其历史局限性。
如果从祖先的角度来观察,很多动物在远古时期会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譬如麻雀、鸵鸟、鸭嘴龙、霸王龙等等,这些动物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都可以被叫作恐龙。按照这样的定义,鸟类以及鸡鸭鹅等都属于恐龙家族。所以,“恐龙”会有不同的定义。
人类之所以能够知道在亿万年前曾经存在着恐龙,主要是通过化石这一证据。徐星说,古生物学家努力去寻找化石,就是为了找到更多的历史证据。如今,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工作,已经给整个地球描绘出了化石分布图,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更有可能找到化石。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还利用卫星图、GPS、计算机模型,以及根据地质学家提供的数据来预测化石的分布情况。
化石采集的过程非常辛苦,徐星介绍,古生物学家往往需要在某一个区域进行深度挖掘,一层层地拨开岩石去进行寻找,才能找出化石的“蛛丝马迹”。
徐星说道:“要有好奇心、细心、恒心,才会有科学发现;要有质疑、批评批判的精神才有科学发现。”他发现,往往是那些刚刚参与科研工作的新手们发现的化石最多,因为他们作为新手,好奇心最重,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通过化石破解恐龙睡觉之谜
在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曾经在短短的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现了不少恐龙的化石,其中有三角龙的祖先、生活在1.6亿年前的隐龙以及霸王龙的祖先冠龙。这些重要的化石发现里,有许多都是新手发现的。
科学家们还在准噶尔盆地发现过“恐龙三明治”——化石块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其中最上面的一层是小化石,第二层中有个恐龙小宝宝的化石,第三层中有成年恐龙的化石。
为什么在这一地区会有如此多的发现?“恐龙三明治”是如何形成的?徐星说,在1.6亿年前,准噶尔盆地地区并不是如今的沙漠戈壁,而是非常湿润、植被繁茂的地方,有很多松软的泥土和池塘。当时,许多体长30至40米的巨型恐龙都在这里生活。而且研究发现,当时这一地区还有火山喷发,火山灰与泥潭混合后可以形成“超级胶水”,将陷在泥潭中的恐龙掩埋从而形成了“恐龙三明治”。
恐龙是如何睡觉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也是从化石中发现的。
徐星说,当年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发现了中国鸟形龙和寐龙的化石。这两件化石记录了恐龙睡眠的姿态,并且与鸟类的睡姿很像——将嘴巴藏到翅膀下面睡觉。
“这一发现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科学家们关注,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细节。”徐星说。
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证明恐龙是鸟类的祖先
很久以前发现的恐龙化石都带有鳞片,更像是爬行动物,但是在1996年,科学家们在辽宁首次发现了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其后,又陆续在周边地区发现了更多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被发现的中国鸟龙化石不仅有羽毛,还展示出了能拍打的翅膀。这些发现,都为恐龙是鸟类的祖先提供了科学证据。
恐龙要“变成”鸟,那它们是怎么飞起来的?徐星说,化石发现同样给出了证据。科学界曾经有过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恐龙在地面奔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另一种则认为恐龙生活在树上,在降落地面的过程中利用重力学会了飞翔。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小盗龙的化石。小盗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羽毛高度不对称。
“如果是飞行能力特别强的鸟类,它两边的羽毛差异会非常大,飞行能力越强羽毛越不对称。”徐星说,不仅如此,小盗龙的腿上和脚上都呈现出了翅膀的结构,这些发现也说明了小盗龙是一种会飞行的四翼恐龙。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四翼恐龙和四翼鸟的化石,都说明在恐龙变身鸟类的过程中,四翼让恐龙最终飞向了天空。
那么恐龙又是如何命名的?徐星说,在进行分类学研究时,对于起名字并没有特别的规定,但前提是不要与之前的命名相重复。有时候名字会彰显恐龙的特征,例如脑袋上长了两个脊的恐龙,被命名为双脊龙。现在恐龙的命名已经有上千种。
在与现场粉丝互动时,徐星介绍有一门学科叫作埋藏学(化石形成学),是专门研究化石形成过程的学科。化石的形成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但是不同化石的形成又有不同的特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简单来说,化石一定要被沉积物掩埋,沉积物可以是沙或者是泥,此外,还需要形成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从而产生石化的过程。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最近我家儿子迷上了一套科普桥梁书,来自海豚童书的《超级消防车》,每天拿我手机扫码边听音频故事边看书中的配图。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书中故事主角是他超爱的《蔬菜警长》中的角色。
喜欢听喜马拉雅儿童故事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知道《蔬菜警长》的,这个系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播放量都过亿了,黄小鸭和三角龙小番茄是我儿子特别喜欢的角色。
海豚童书太懂孩子的心思了,这套科普桥梁书讲的就是酷爱发明的科学家奶爸黄小鸭,带着一群求知欲旺盛、热爱科学的小家伙,有三角龙小番茄、小狐狸阿妮、小羊驼动动、小熊猫森森、小考拉欢欢,他们坐上一辆神奇的超级消防车穿越不同时空、不同星球,进行了很多扣人心弦的科学大冒险。
通过这套书,我儿子终于知道他喜欢的黄小鸭和小番茄长什么样子了,收到书后简直爱不释手,先把里面的插画全翻了一个遍。
这套书非常适合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孩子。故事的主题是孩子们喜欢的消防车、恐龙、外星人、猛兽等元素,在一场又一场惊险冒险中教会孩子很多科学知识。
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套桥梁书共10册,在冒险故事里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等200+科学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由天体物理学博士孙正凡和生态学博士专业何鑫审定,不用担心孩子学到的知识不“正宗”。
1、《飞向太阳》,介绍了太阳系、龙卷风的形成、太阳的起源、万有引力、日冕等知识;
2、《千变万化的太阳能》,介绍了能源的类型、太阳能、日食、水的海陆间循环、极光等知识;
3、《外星人在哪里》,介绍了信号传递、3D打印机、陨石、行星的分类、温室效应、外星人等知识;
4、《光的奥妙》,介绍了银河系、光速、太空望远镜、无线电波、光的种类、光合作用、彩虹的形成等知识;
5、《拯救猛犸象》,介绍了地质年代、生物分类法、猛犸象、尼安德特人、板齿犀、西瓦兽等知识;
6、《猛兽世界》,介绍了摩擦禾、达尔文与演化论、剑齿兽、骇鸟、美洲拟狮、短面熊、柯普法则、爪兽等知识;
7、《恐龙帝国》,介绍了霸王龙、白垩纪、似鸟龙、三角龙、甲龙、鸭嘴龙等知识;
8、《恐龙的劲敌》,介绍了阿尔伯塔龙、副栉龙、风神翼龙、仿生学、恐鳄、苏铁类植物、伤齿龙等知识;
9、《鸟类的祖先》,介绍了鸟类的翅膀、中国鸟龙、寐龙、辽宁巨龙、小盗龙、切齿龙、热河生物群、剑龙等知识;
10、《巨虫时代》,介绍了石炭纪、始祖单弓兽、鳞木、节胸马陆、巨脉蜻蜓、肺蝎、节肢动物、林蜥等知识。
二、图文并茂,附赠朗读音频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孩子会不会看不懂,或者觉得枯燥?不用担心,桥梁书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这套书全彩印刷,图文比例是1:1,有几百幅手绘插画和萌趣小漫画,看图大概能猜出故事情节,科普知识搭配小漫画,孩子读起来轻松有趣,不会对阅读产生抗拒,也能为以后高年级阅读整本书打下基础。
而且,不用爸爸妈妈费尽口舌朗读,随书附赠超值100多个原文朗读音频,边听音频边看图书,帮助孩子完成自主阅读。
我家儿子5岁,识字量大概400字,竖起耳朵听音频,连蒙带猜看文字,饶有兴趣看插画,老母亲我在一旁适时点拨和回答疑问,气氛那叫一个母慈子孝。
三、内容轻松活泼、惊险刺激我跟随儿子读了一遍,发现里面的故事很好看,是那种一口气必须读完一整本的节奏。
黄小鸭家的超级消防车很酷,既能地面飞驰、空中翱翔、海里遨游,还能变成雪橇模式,在雪地穿行。配置了很多高科技功能,能够在冒险活动中逃脱一切危险,简直是我儿子心目中的“梦想情车”!读了这套书,儿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这么一辆超级消防车。
儿子,加油学习科学知识,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整套书,是一个接一个的冒险故事:龙卷风卷里脱险、探索死亡谷、飞向太阳、遭遇洞熊、看史前巨兽争霸赛、被霸王龙追赶、抓捕恐鳄、消防车被盗......
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完全拿捏住了儿子的阅读热情。
原本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冒险故事中。故事的语言也生动活泼、幽默轻松,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比如讨论极光,“好像一大块棉花糖,真想咬一口。”
“我觉得像是一个超级绿屁!”
讨论土星,“土星围着一个被压得很扁的呼啦圈。”
“明明是超级环土星高速公路!”
介绍板齿犀和现代犀牛的关系,现代犀牛:“老祖宗!”
板齿犀:“你好呀!我的重重重重孙!”
这对话,逗得我儿子哈哈大笑,却又印象深刻地记住了其中的知识。
故事充满了科幻色彩,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天马行空,却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
黄小鸭研发的相似地形瞬时传送器,只要采集到地球上任意一处的地质样本,就可以瞬间传递到太阳系内具有相似地形的其他行星上。
还有时空传送门、紫外线观测帽等等新奇好玩的设备,让我和儿子大开眼界。
四、项目式学习法这套书不仅仅只是单纯地给孩子灌输科学知识,它还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启发孩子观察、思考,开展实验。
这个功能也巧妙地融合到了冒险故事中,黄小鸭为超级消防车发明了有5件闪闪发光的装备:观察镜、分类画板、实验工具包、预测小喇叭、结论笔记本。
这5项装备分别对应着书中的延伸板块,让孩子通过观察、分类、实验、预测、结论5种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培养真正的科学家思维。
分类画板:
观察镜、实验工具包、预测小喇叭、结论笔记本、黄小鸭小课堂。
比如讲日食,除了用漫画的形式科普,还会有安排简单的实验让孩子操作。
五、培养孩子正能量这套书还注重培养孩子的正能量,每一次冒险都会遇到惊险、困难,但小番茄和她的小伙伴们总是互相帮助,还不忘帮助有困难者:龙卷风中解救白头鹰,死亡谷中解救白翅鸽、北极变暖倡导保护环境、救助受伤的猛犸象、解救西瓦兽宝宝、拯救三角龙宝宝、抢救二氧化碳中毒的寐龙......
这些情节让儿子明白,友谊的珍贵,帮助的力量。
说实话,我比儿子先看完这套书,绝对涨知识。就随便说两个咱们大人都未必知道的知识:
鳄鱼宝宝的性别不是由父母的染色体组合决定,而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
蜻蜓没有肺这个器官,它的外骨骼上有气门,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氧气通过气门持续进入身体。
怎么样,是不是很涨知识?
如果你家孩子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或者小学低年级,我强烈推介这套科普桥梁书《超级消防车》,它从孩子的认知与心理出发,集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孩子对科学着迷。
#记录童愿成真时刻#
距今1.2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两只小恐龙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间,地动山摇,洞穴瞬间塌方,小恐龙还没有来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尸骨会变成化石,并且被人类发现,成为2020年被命名的中国新恐龙。
来自辽西的新发现中国的辽宁省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产地,特别是大名鼎鼎的热河生物群,曝出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发现,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了中华龙鸟、小盗龙、羽王龙等等。
辽宁省西部的陆家屯村附近,当地的农民发现了两具恐龙化石,化石被位于沈阳市东北大学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征集,编号分别为PMOL AD00114 和PMOL LFV022(PMOL是Paleontological Museum of Liaoning的缩写)。
图注:在陆家屯村附近发现的化石,图片来自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来自陆家屯村的化石相当完整,骨骼保持着链接的状态,可以说是精品。来自中国、阿根廷和比利时的古生物学家组成了联合研究团队,对化石进行了研究,研究论文《中国下白垩统一新基干鸟脚亚目恐龙》(A new basal ornith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发表在《PeerJ》杂志上,恐龙被命名为长眠龙。
长眠龙的属名(Changmiania)来自汉字“长眠”两个字,代表了其化石保持着睡眠的姿态。长眠龙的模式种被命名为辽宁长眠龙(Changmiania liaoningensis),模式种名则来发现其化石的辽宁省。
长毛的小家伙长眠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恐龙,体长约1.17米,体重只有几千克重,也只有这样的体型才能够在狭窄的地下洞穴中活动。作为一种处于基干位置的鸟脚亚目恐龙,长眠龙的身形及结构非常像我们熟悉的棱齿龙。
图注:长眠龙的化石及复原图,图片来自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长眠龙长着一个大脑袋,脑袋外形前尖后宽,前面是有坚硬角质构成的喙嘴。尽管有角质喙嘴,长眠龙依然有门齿和较长的犬齿,但是与祖先相比已经明显变短。长眠龙的大部分牙齿都长在面颊之中,牙齿呈小叶片状,能够切碎和简单咀嚼植物等食物。长眠龙的眼眶孔相当大,证明它长着一对大眼睛,视力一定很不错。
图注:长眠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来自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长眠龙的脖子较短,身体健壮,身后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长眠龙的前肢明显较短,后肢则要长得多,它是典型的以后肢双足站立和奔跑的动物。从长眠龙的身体结构上看,它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能够高速奔跑。关于长眠龙的复原图是长着毛发的,尽管在化石中并没有发现毛发的痕迹,但是考虑到热河生物群的恐龙普遍长有羽毛,而且我们发现与长眠龙具有亲缘关系的古林达奔龙(Kulindadromeus)也长着羽毛,因此在复原它的时候也给它披上了一身毛发。如果你仔细观察长眠龙的复原图,会发现它的身上唯独只有尾巴上没有毛发,而是鳞片,这也是参考了古林达奔龙的复原。
图注:古林达奔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白垩纪的睡美人长眠龙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化石,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复原它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发现的两具化石都保存了睡觉的姿态。从睡姿上看,长眠龙是四肢折叠趴卧在地面上,背部、颈部和头骨向一侧弯曲。由于长眠龙的尾巴比较僵硬,没办法卷曲,所以是向后伸直的,这与第一种发现保持着睡眠姿态的寐龙(Mei)不同,寐龙的尾巴要灵活柔软的多,能够呈环形将身体围在其中。
图注:寐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长眠龙可能会挖洞仅仅是推测,因为并没有发现其挖洞的直接证据,不过考虑到在北美洲发现了会挖洞的洞穴掘奔龙(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古生物学家认为长眠龙也具有相似的习性,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发现的长眠龙都保持了睡觉的姿态,而且化石都很完整,刚好与洞穴塌陷被埋的假设吻合。
图注:掘奔龙的挖洞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长眠龙会挖洞,但是从四肢的结构看,它也只是拥有初级的挖掘能力,无法挖掘很深或者是很复杂的洞穴,只能算是挖洞初级技工的水平。长眠龙为什么要挖洞,在地面上生活不是更自由吗?这还得从它们生活的环境说起,从地层上看,长眠龙来自于热河群的义县组陆家屯层,发现于同一地层的食肉恐龙包括有大连龙(Daliansaurus)、纤细盗龙(Graciliraptor)、曲鼻龙(Sinusonasus)、中国猎龙(Sinovenator)。这么多小而凶猛的食肉恐龙与长眠龙生活在一起,可见长眠龙是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之中,地面上这么危险,也只能够在地下寻求庇护了。长眠龙挖洞的习性绝对是被逼出来的,它的大眼睛也是为了适应洞穴中阴暗的环境,长眠龙还有可能是夜行性动物,毕竟夜晚比白天要安全不少。
图注:纤细盗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中国猎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保存了睡姿,长眠龙化石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胃部保存了小石子,很可能是胃石。在南美洲发现的加斯帕里尼龙(Gasparinisaura)就发现过胃石,作用是帮助恐龙磨碎植物纤维,加速消化过程。看来长眠龙是吃饱了在洞穴中休息,肚子里的胃石则在加速对食物的消化。
图注:长眠龙胃部的小石子,图片来自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图注:加斯帕里尼龙的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辽宁长眠龙是2020年命名的中国新恐龙,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更多信息,这种恐龙在地下沉睡了1.23亿年,直到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让它“苏醒”!
在此要特别感谢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杨雨晴同学的审稿意见以及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提供的化石照片。
参考资料:
Yang, Y.; Wu, W.; Dieudonné, P.; Godefroit, P. (2020). "A new basal ornith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PeerJ. 8: e9832.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小盗龙(江泓)
排版 / 小盗龙
龙骨涧:解读世界最大的恐龙化石点
∧撰文、摄影/邢立达 绘图/寐龙主题探索中心
在一个长300多米、宽10米、均深4米的斜坡上,高低错落分布着3000多块巨大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纵横交错,互相叠压,宛如一道浮雕式长廊。如果穿过时光隧道回到1亿年前,这些静寂无声、如此众多的庞然大物还原成活体,该是多么令人心悸!
龙骨涧的前世今生2009年,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故里”的山东诸城又迎来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发现,整个世界为之瞩目。在最近数年的挖掘中,化石点的挖掘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已确认的就有7个恐龙属种。其中有硕大的进步的角龙类、相对小巧的原始新角龙类、高大的鸭嘴龙、笨重的甲龙类以及凶猛的暴龙,有些属种化石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
传说在上古时期,山东诸城吕标镇库沟村有一条河,名为涓河。平静的涓河里住着一条白龙,它的存在使得河流平静丰满,它就是涓河的河神。却不知怎么引来了一条邪恶的黑龙。二龙相争,一时间是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最终黑龙败走,而白龙也身负重伤,它沉入了涓河之中。后来涓河干涸了,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冲沟,被命名为龙骨涧。
△龙骨涧库沟化石点的化石长廊。长廊长达300米,恐龙化石集群如音乐符号般排列在其表层。
在冲沟的两侧和沟底以及周围的农田中不时会有巨型骨头裸露出来。当地的农民发现这些骨头有着奇妙的功用——可以止血消炎。按照当地的习俗,村里老辈人死后都会葬在离龙骨涧最近的坡地上,代表着吉祥。慢慢地,大家都确信这里曾经真的住过一条龙,而不断出现的龙骨更是被当地村民们奉为神物。龙骨涧到底有没有龙,是不是当地村民传说中那条死于涓河中的白龙呢?多少年来,关于龙骨的真正来历从来无人知晓,直到1964年古生物学家的到来才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1964年的炎炎夏日,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在山东莱阳、诸城一带工作时,在龙骨涧发现了一根巨大的小腿骨(胫骨),其主人属于大型鸭嘴龙类。龙骨涧的新发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其后,地质部地质博物馆与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1964年10月、1965年4月、1966年5月及1968年6月,先后4次在龙骨涧进行发掘,共发现了5个大型鸭嘴龙的个体化石,计采化石30吨。化石采回后,经过4年多的清理、修补、复原工作,合成一具大型的恐龙骨架,是当时世界上已知鸭嘴龙类中最高大的,也是鸟臀类恐龙中最高大的,甚至比著名的暴龙(霸王龙)还要大出一圈。这个消息顿时震撼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先生研究这些化石后,把它定名为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后来,这个庞然大物被运往北京,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中。此后,对于山东龙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在1988年~1992年间,诸城市文化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再次组成挖掘队,挖掘并组装出了又一只我国特有的鸭嘴龙类化石,它比之前发现的山东龙还要巨大,赵喜进等研究人员将这件巨大的化石命名为巨大诸城龙(Zhuchengosaurus maximus),经过学者和技师的巧手,这条完整的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化石呈现在众人面前,装架后的巨大诸城龙体长16.6米,高9.1米,体重超过10吨,目前珍藏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中。
△龙骨涧全面挖掘前的景观。那时候龙骨涧还仅仅是一道普通的沟涧而已。
山东龙和“孪生兄弟”般的诸城龙一道生活在山东诸城。在遥远的中生代,这里有一座发育良好的小型陆相盆地——诸莱盆地,现在的诸城地区就位于这座盆地之中。当时的诸莱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植物繁茂,众多湖泊星星点点地分布其中,大群的恐龙生活于此,堪称是恐龙最为理想的栖息地。这些大型的鸭嘴龙类,往往会几十只组成一个群体,里面包括好几个家庭,护着老幼,漫步在森林与河滩之间。
为什么龙骨涧能蕴含下这么多化石?这个疑问要从古地理中寻找答案。原来,诸城地区恰好位于著名的胶莱盆地之中,胶莱盆地在地质学者中几乎无人不晓,在该盆地南段,白垩纪期间便进入陆相沉积的演化时代。诸城目前大片出土的“白垩系王氏组”便是这个沉积的杰作。王氏组由河流相、湖泊相等陆相沉积物组成。在诸城龙骨涧的岩层剖面上,你能看到王氏组由红色与黄绿色岩层组成,这两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干、湿季循环交替的河流沉积物,化石主要保存在中、上部的砂质泥岩中。也就是说,在遥远的白垩纪,此时河流密布、湖泊成片,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与郁郁葱葱的植物,庞大的恐龙家族在这个魅力无穷的自然王国里漫游并繁衍生息。
诸城最近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其中最让人兴奋的是,科考队竟在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比巨大诸城龙更粗更长的鸭嘴龙股骨、肱骨、肋骨、胫骨、肩胛骨化石,而且这些骨骼很可能源于同一具恐龙。“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完成装架,这具恐龙骨骼高达10米以上,长约20米。我打算将其命名为‘中国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研究员对我说,这具“巨无霸”一旦装架成功,又将震惊世界。
△龙骨涧的挖掘现场,虽然工具略显粗糙,但还是使用了较科学的挖掘方式,每一件化石都能做到有案可查。
“致命的香蕉”和“有角的危险”2008年春天,诸城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诸城境内多个化石点进行了挖掘,其中在玉皇化石点发现了大型食肉性恐龙的牙齿和牙床。经过专家的研究,认为这是属于暴龙科家族的成员。中国终于出现了“超级”肉食性恐龙!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生代末期山东地区的古生态和古环境,以及暴龙科在东亚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仔细观察暴龙新标本,我们可以发现牙齿外形很像香蕉,因此被称为“致命的香蕉”。这些香蕉牙包括齿根在内最长可达30厘米(目前所发现最大的暴龙牙齿),而且它的前后缘都有锯齿,加上D形横剖面、后侧棱脊与往后弯曲的特点,减低了暴龙咬合时牙齿陷入猎物身体内的可能性。目前在其他恐龙身上发现的大型齿痕,显示暴龙的牙齿可刺穿坚硬的骨头。与哺乳类不同的是,暴龙科的牙齿是不停成长、替换的。
△这可能属于山东龙的牙齿化石,这类鸭嘴龙恐龙的牙齿排列成形成数十列齿系,每列齿系有至少6颗牙齿,牙齿总数能达1000~2000颗。
有矛就有盾,暴龙在诸城也并非所向无敌,俗称恐龙角斗士的角龙类可不会轻易妥协!角龙类的含义是“有角的脸”,也是一类为我们所熟知的恐龙类群,大大的项盾、长长的角,是这类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的招牌特点。此外,角龙类还把防御的“盾”和进攻的“矛”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从头骨后端向后长出的一个宽大骨质颈盾,覆盖了颈部,有的甚至达到肩部。这个颈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角龙往往会采用积极防御的战术,它们深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面对肉食性恐龙的时候它们会把尖角朝向对手,一步步地靠近对手,在实际的争斗中非常有效。
△臧家庄化石发掘现场一角,这些横七竖八的化石属于山东龙的股骨(大腿骨)。
2009年,一个惊天的消息从山东诸城传出,这是首次在北美之外地区发现大型角龙头骨及颈盾化石!在诗人臧克家的故乡——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有一处长约3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大坑,挖掘人员发现了一块呈“W”形的奇怪的白色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专家徐星研究员鉴定,该化石为大型角龙的颈盾,石化程度高,保存完整,个体庞大。从外形上看,很有可能属于大型角龙中的尖角龙族。
尖角龙体长约为6米,差不多和一头大象一样长,和一个成年人一样高。它的鼻骨上方有一个角,加上粗壮的身体,看起来很像一只大犀牛。在尖角龙的脖子上方,有一个骨质颈盾,边缘有一些小的波状隆起。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颈盾很可能是地位的象征。另一种可能是这些颈盾色彩亮丽,看起来与众不同,这有助于它们吸引异性。臧家庄角龙化石的出土,使大型角龙终于无可争议地拥有了“中国国籍”!
△这一个个“露天洞穴”其实是山东龙的荐椎,也就是腰部的脊椎,它们愈合在一起,支撑着强健的后半部躯体。
巨龙的一日一夜细雨过后,早晨的太阳拨开淡淡的浮云,将金色的阳光照射向大地。这里是1亿年前的中国山东,早白垩世最晚期。一只翼龙借着上升气流来到这片森林的上空,沙滩上两只鳄鱼正懒散地趴在那儿晒太阳。一群巨大诸城龙正沿着河岸向这边走来,由于体形巨大,它们一般只在平原开阔地活动,但在丰富食物的诱引下,龙群也会不时光顾这片森林。虽然诸城龙体重超过10吨,但它们还是需要小心,因为可怕的暴龙说不定就在那片阴影中虎视眈眈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
大地突然颤抖起来,隆隆的响声乍起,龙群中的小恐龙受到惊吓,立即闪躲到妈妈的身后以寻求保护。成年的恐龙也惊恐了片刻,但很快就恢复常态,站稳身子等待震动的结束。这种小地震在诸莱盆地是很常见的,因为地处地震带上,所以这里的地质运动十分活跃,距此处不远就有几座活跃的火山。很快地震就结束了,领头的诸城龙长鸣一声继续前行,后面的同伴们听到首领的召唤,都纷纷跟了上来,在河滩松软的泥土中留下数不清的凌乱脚印。
△山东诸城恐龙全家福,恐龙都按照一个比例,可以看出它们体型的巨大差异。(绘图 / 寐龙主题探索中心)
在一棵柏树的后面,一只强壮的掠食者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进食的诸城龙,露出尖锐的牙齿。这是一只生活在诸莱盆地的暴龙类,成年后体长可达8米。它是这片森林中最大的掠食者,白垩纪时期山东地区名副其实的霸王!
暴龙很快选中了自己的猎物——一只年幼的诸城龙,看上去,它的后肢有些瘸,可能是嬉闹时摔伤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暴龙知道,诸城龙是个强壮的大块头,攻击成年恐龙对它来说几无胜算,搞不好还会落个伤筋断骨,唯有对伤病个体或是年幼个体下手才是可行的。经验丰富的暴龙没有片刻犹豫,“倏”地一下就冲了出去。年幼的诸城龙转身就跑,可是受伤的后肢大大降低了它的移动速度。暴龙迈着大步很快就从后面追了上来,侧身一顶就轻易将小诸城龙撞倒在地。暴龙的大嘴狠狠地咬住了它的脖子,两排尖牙深深地扎进肉中。旁边的成年诸城龙很快反应过来,几只雄龙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一下子将暴龙赶到一边。小诸城龙虽然身负重伤但是并不致命,殷红的鲜血从脖子的伤口中流出来。
△暴龙与角龙的浴血奋战。
暴龙失去了突袭的最佳时机,现在只有耐心地等待,等待小诸城龙因失血过多而死。但就在这时,大地又开始震动了,恐龙们虽然害怕但并没有惊慌失措,这种情况在这里不是第一次发生,很快就会像上次一样过去。但是这次它们想错了,剧烈的晃动之后不远处的火山发出隆隆的响声,本来丝丝缕缕的火山烟尘变得越来越浓。一座积蓄已久的火山,随着间歇的地震和巨大的爆炸声,大爆发开始了。10公里外的恐龙们终于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但逃跑早已无用,诸城龙和暴龙很快就被吞没了。在大自然的浩劫面前,它们是如此的渺小。灾难过去,恐龙们早已被厚厚火山灰覆盖,随后的一场大洪水会将它们的尸骨和泥土带走,而后被再次掩埋,最后深埋地下变成化石。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0年06期,责编 / 严珺 制作 / 金妤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84754005@qq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恐龙蛋都很大吗?
你知道地球上第一只
带羽毛的恐龙什么样吗?
你知道有哪些恐龙以辽宁命名吗?
……
想知道答案?
快,跟小布逛展走起!
今天,10月25日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
“乐·土——辽宁古生物化石精品展”
正式开展
一大串神秘问题的答案正式揭晓
这是辽博首次举办
大型精品古生物化石展
这次展览的展期为
10月25日至2023年1月8日
展览共五个单元
↓↓↓
√ “史前龙宫——水生脊椎动物”
√ “恐龙、鸟类和翼龙”
√ “恐龙脚下谋生存——蜥蜴和哺乳动物”
√ “远古葱茏——古植物”
√ “花与昆虫”
在省自然资源厅协调下
策展团队从全省11家古生物化石
收藏单位近4000余件藏品中
遴选出87件化石精品
与辽宁省博物馆历年收藏的
40余件化石共同展出
这些古生物化石可不一般
个个保存精美且类型独特
一定能让你大饱眼福
↓↓↓
√ 地球上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
√ 最早的被子植物
√ 第一只鸟喙
√ 第一种敢于捕食恐龙的
中生代哺乳动物
√ 最原始的羽毛
√ 最早的真兽类
……
来逛这个展览
你不仅能看到咱辽宁的化石宝贝
还有机会欣赏到
国宝级的化石哦
↓↓↓
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是化石资源大省,化石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享誉世界的化石重要产地,拥有3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育多个生物群,其中“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向世人展示了中生代独特的陆地及淡水中动物和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
在本次展览上,可以欣赏到多件珍贵的国宝级化石,这些化石产地就在辽宁,如大连自然博物馆藏的在辽宁昌图发现的名字为“圆形圆形蛋”的恐龙蛋;还有在辽宁北票上园镇陆家屯发现的早白垩世时代的寐龙等。
还有这些恐龙以“辽宁”命名
你是不是也想看看
它们长啥样?
↓↓↓
中国辽宁巨龙、奇异辽宁龙、
燕子沟辽角龙、辽宁长眠龙、
辽宁大连龙
……
这其中
还有世界上最小的甲龙类
奇异辽宁龙
↓↓↓
它发现于辽宁义县,
是早白垩世的奇异辽宁龙化石
看起来小小的,萌萌的
还有一些恐龙
以辽宁省内城市命名哦
↓↓↓
意外北票龙、杨氏锦州龙
朝阳传奇龙、杨氏朝阳龙
……
此次展览由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与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承办,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大连自然博物馆、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北票四合屯古生物博物馆、义县宜州化石馆、中德古生物博物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博物馆8家单位协办。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表示,如此大规模的精品化石在辽宁省博物馆集中展出,在辽博历史上属首次。“化石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烙印着远古生命的密码。此次展览以古生物学家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向观众呈现了辽宁大地亿年前门类多样、形态各异的古生物化石,配合精彩的多媒体展示、兼具艺术与科学的古生物复原图以及丰富的图版和文字说明,还原了中生代时期活跃在辽宁地区这片乐土之上的远古生命。”
探秘远古生命的密码
快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