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 13:23:19
十二生肖出生在哪个时辰.命运.一生时辰运势最好?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人的出生年份按照十二种动物进行划分。每个生肖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特征。与生肖相关的时辰、命运和时辰运势最好的问题,可以根据传统的生肖学说提供一些信息,但需要注意这只是一种传统观念,个人的命运和运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努力、环境和机遇等。
以下是十二生肖与时辰的对应关系:
鼠:子时(夜里11点至1点)牛:丑时(凌晨1点至3点)虎:寅时(凌晨3点至5点)兔:卯时(早上5点至7点)龙:辰时(早上7点至9点)蛇:巳时(上午9点至11点)马:午时(中午11点至1点)羊:未时(下午1点至3点)猴:申时(下午3点至5点)鸡:酉时(下午5点至7点)狗:戌时(晚上7点至9点)猪:亥时(晚上9点至11点)至于命运和时辰运势最好的问题,每个人的命运和运势都是独特的,不仅仅取决于生肖和出生时辰,还受到个人的性格、教育、经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生活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运势。因此,无法简单地确定哪个时辰的运势最好。
如果您对个人的命运和运势有特定的关注,建议您咨询专业的命理师或占星师,他们可以根据更多的个人信息和方法来提供更具体的解答。
十二,对中国人而言,是特殊的。
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时辰,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摆穗也是十二个......
这些“十二”,每一个都满含中国文化。
如其中的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的大智慧,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及日常活动,归纳总结而独创于世。
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巳、午、未……指引着后辈子孙过好每个当下。
从西周起,人们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名字,又以地支来表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读来便口齿生香……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平常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春秋左传正义》
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鲍照 《代放歌行》
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卯时)5:00-7:00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
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朝晨发兮鄢郢 ,食时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辰时)7:00-9:00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
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美食,从来都是叫醒自己的一剂良药。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
隅中(巳时)9:00-11:00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日中(午时)11:00-13:00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另外,还有“午三刻开斩”的说法。
日仄(未时)13:00-15:00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人们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抓住一天的第二个黄金时刻,高效地工作。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
晡时(申时)15:00-17:00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此时人的工作效率到达午后的高峰值,也是做运动的最好时机。
白居易也说:“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酉时)17:00-19:0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所以日出、日入,是古人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的标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黄昏(戌时) 19:00-21:00指太阳落下,天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
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人定(亥时)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
至此,这便是先民们留下的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一个轮回。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每一笔都是中国绝色。
来源:中华诗文学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一十六。(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
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原文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这段话的原文很好理解,但是里面所说的寓意挺深刻。承接前文,前文说的是什么呢?是一年四季当中的节气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春天病在哪里,夏天病在哪里,秋天病在哪里,冬天病在哪里。这是先说了四时,然后又说一天当中的变化。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是什么意思呢?“阴”代表着夜晚,太阳落山这段时间就是阴;“阳”代表的就是白天,就是昼,就是太阳从地表升起。我们看到太阳升出来,一直到落下中间,有太阳的这段时间叫做阳。(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里讲的是阴阳之中还有阴阳,往上升起来的时候是阳中之阳,太阳升上来的时候,升的过程是阳中之阳。因为本身阳是白天,往下落的过程就是阴,所以阳中之阴。同理,到了夜晚的时候,太阳落下去之后,还没到半夜之前这段时间是阴中之阴。
按照古人的说法,太阳一直在往下落,实际上就是地球上的阳气一直在往下潜藏,潜藏到夜半子时之后,又从夜半时分升上来了,虽然也是夜晚,但是阳气是往上升腾的,所以叫做阴中之阳,是这样一个规律。我们逐步来看,这段文字讲述的道理不是特别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它在讲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之前也专门讲过阴阳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也再给大家详细讲讲一天当中阴阳变化规律。
我们先看张介宾在《类经》里的注解,《类经·阴阳类五》里边注解:“一日之气,自卯时日出地上为昼,天之阳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
先鉴定出一天当中气的阴阳,然后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就我刚才讲的,中午前为阳中之阳,午后则为阳中之阴。(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这里的“子”指的是子时,就是半夜十二点。“故以一日分为四时,则子午当二至之中,卯酉当二分之令”,就是把一天当做一年四季来分,子时相当于冬至,午时相当于夏至,卯时相当于春分,酉时相当于秋分。因为春分和秋分的时候,都是一半白天一半夜晚,正好一半一半,是对半分的。
我们继续往下看,“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东也。”说的非常清楚,春天相当于日出,就是上午这段时间,日中就是从中午这段时间就相当于夏天;秋天什么时候呢?秋天就是到了傍晚。气是往下走的时候,这就是秋天;夜半就是到了半夜子时的时候就是冬天,这是一天当中的一个循环,就相当于一年当中的一年四季的循环一样。(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看一天当中的循环,实际上,我们学了地理学、天体物理学之后就知道,一天当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一圈,一年当中的循环,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实际上,整个星球,整个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要么自转,要么绕着别的星球转,总之它是在转的一个过程。它自己转的过程,古人就观察出这种规律,只要是转就有起点有终点,他又回来,这样一来的话,它就形成一圈一圈这种循环模式,所以古人把昼夜分为昼六时、夜六时,一共是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分别用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当于十二生肖来代表,这是一天当中的时辰。一年当中,正好分为十二个月,也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代表,十二个月乘以二正好是二十四,二十四节气。三十天是一个节,十五天是一个气,它就是这样来进行区分。二十四节气、 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区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所熟知的十五天就是一个节气,它所讲的道理恰恰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一周的时候是二十四个点,每个点地球上都有相应的一个变化,因为每年都重复,它就形成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围绕太阳转这样一种规律,其实就是地球上会逐渐产生的一种运行规律,这种运行规律数千亿万年形成了,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我们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人类。
《黄帝内经》把地球上的虫分为五种:毛、羽、倮、介、鳞。人是属于倮虫,毛虫是长毛的,属于走兽长着毛;羽是长了翅膀,属于飞禽;倮是指的人,人没有毛也没有翅膀;介是说有那种硬壳的,像乌龟、鳖这一类的有壳的动物;鳞是属于水里鱼类动物。人也属于一种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也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们看到的地球上还有植物,还有江河湖海的运行,其实从大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生命状态。植物有植物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古代谁使用的最多呢?古代的农民。农要是观察植物的变化,惊蛰的时候,小虫从地里边出来了,清明的时候阴天下雨,谷雨的时候,芒种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节气,影响植物运行的规律,就会指导农业,这种学问现代叫物候学。就是动植物的变化影响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就是物候学。(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一十六。(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