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温柔是一个美好的词。
可是,似乎是杜甫搭不上边。
他是忧国忧民的老者,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
他是重情重义的朋友,“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是他对李白的深情,
事实上,他还是温柔的丈夫。
对于孩子,对于妻子,杜甫倾吐着温柔的情意。
有一天夜里,月亮高悬,他想念远方的妻子,写下一首无比温柔的诗,抚慰后世1200年。
诗名《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战乱时的离歌。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叛军就攻入长安。
长安变成了战场,许多人变成了流民。
杜甫也带着一家人加入了逃难的队伍。
几经周折,一家人来到了鄜(fū)州,战火还没有蔓延到这里,杜甫在羌村暂时安顿了下来。
国家遭逢劫难,杜甫没想到退缩,他心中的热血又沸腾了。
当他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立志报国的杜甫,将妻儿安顿在羌村,独自上路,准备去灵武投奔唐肃宗。
可他一介书生,走在半路,就被叛军抓住,押解到了长安。
这一年春天,杜甫到达了长安。
曾经繁华的都城,变得残破不堪,杜甫感伤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被囚禁在长安。
人在最无助最悲痛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永远是家人。
月亮出来了,他挥笔写下这首《月夜》。
这是杜甫少有的一首温柔之作,字里行间,皆充满情意。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明明在长安,为什么却说“今夜鄜州月”。
原来,他代入了妻子的视角,来诉说思念。
今晚鄜州上空的一轮圆月,只有我一个人独赏。
中国传统,望月而思远人。
妻子一定是在思念着远在长安的杜甫。
明明是自己想念妻子,却以妻子的口吻,写他思念自己,真是巧妙。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时一双小儿女,围绕着妻子身边。
看着母亲望着月亮,久久不言。
年幼的孩子怎么会知道:母亲是在思念着他们的父亲呢?
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是对孩子的怜爱,更是对妻子的怜惜。
安史之乱前,杜甫在困守长安十年,妻子陪他忍饥受寒,也曾一起看过长安的月亮。
如今,夫妻相隔两地,而月亮依旧,情意依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思绪跟着想象游走,杜甫猜想:妻子一定还没睡吧!
是啊,丈夫生死未明,妻子怎么睡得着呢?
她久久地望着月亮,时间一长,雾气湿了她的头发,明月的清光,让她的手变得寒凉。
云鬟、玉臂,多用来描摹宫妃,贵气又艳丽。
要知道,杨夫人已经四十多岁了。
杜甫形容她“云鬟”、“玉臂”。
就如同面对四十岁的妻子,丈夫依然唤她:亲爱的,你真美。
可以想象,杜甫和杨夫人一定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盼望着相见的日子。
什么时候,我们能并肩坐在帐幔下,月光照在我们脸上,将眼泪擦干。
思念是一杯酒,唯有相遇能解其愁。
多么期待我们再次相逢,然后与妻子并肩坐在床上,欣赏着天上的月亮,那么多么温柔的一个场面。
杜甫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生与死,只有平凡日子中的互相思念。
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
戴建业教授说:我要是有一个女儿,首选让她嫁给杜甫。
他说:杜甫是个非常高尚的人,不一定是个好情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好丈夫。
杜甫的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开元二十九年,29岁的杜甫与19岁的杨氏成婚。
他一生钟爱妻子杨夫人,从未纳妾,也从没有风流韵事传出,夫妻二人30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在古时,十分难得。
在他的诗中,对杨夫人的感情总是那么亲切、和暖。
妻子懂他。
当唐朝军队收复幽州和蓟州时,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
再看妻子呢?也欣喜若狂。
没有解释,没有述说,夫妻二人的欣喜是在同一频道。
妻子暖他。
杜甫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
时值初夏。
妻子用纸画着棋盘,儿子用针做着钓钩。
生活艰苦,妻子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而是就地取材,寻找快乐。
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妻子一直陪着他,走过风雨,又迎来短暂的安宁,始终不离不弃。
有杨夫人在,不论安定还是漂泊,杜甫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俗话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杨夫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杜甫也从未特地给她写过爱情诗。
可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都是老妻、瘦妻,如生活一般。
有时候,爱不是大张旗鼓,写给全世界知道,而是你默默陪着走过余生,我知你心意,你懂我的心意,仅此而已。
那个在月夜里,不断思念妻子的杜甫,足够浪漫。
杜甫离世已有1200多年,而他对妻子的情意,却藏在这首诗中,不断感动着世人。
一个好的伴侣,可以慰藉漂泊的灵魂。
好伴侣可遇不可求,很幸运,杜甫有了,希望你也有。
今天接着说杜甫的诗,杜甫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多读他的一些诗。
安史之乱从755年(就是天宝十四载)开始,这一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北京附近)起兵,到763年(就是代宗广德元年)结束,这一年的正月,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栅(现在的河北滦县南)的林中,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唐代由此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安史之乱之后,李氏朝廷从此进入外不能抗外族入侵,内不能集权以对藩镇的历史时期,从此社会贫困日益加深而走向衰亡,但我们最喜爱的大诗人杜甫,恰是在这场战乱中才成为了我们喜欢的杜甫。
(经典的杜甫像)
叛军打进潼关时,杜甫当然也逃跑,他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由于潼关被破的有些意外(本来有20万守军,将领无能,败得太快了),所以大家都非常仓促,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度劳累,甚至自己被陷在了蓬蒿里不能前进,幸好同他一起逃亡的表侄王砅(念lì,是他祖姑的玄孙)在走出去十里之后发现自己的表叔不见了,于是拔马回来找他,这才把他拉上马脱离险境,后来他曾写诗说“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这以后的逃亡路途也不容易:
(安史之乱形势图)
走到白水东北六十里的彭衙时,在一个晚上,月照荒山,女儿不住啼哭,他又怕哭声把狼招来,只能把女儿抱在怀里捂住嘴巴,儿子呢,因为太饿,不管不顾地采摘路旁的苦李充饥。紧接着又是连日的雷雨天,满路泥泞,众人又没有雨具,能吃的东西也只有野果,靠着沿途的树枝遮着雨前行……就这样艰难的前行,直到走到离鄜(念fū)州(就是现在的富县)不远的同家洼时,他才找到了朋友孙宰家,黄昏时,他敲开了朋友的家门,朋友立即煮水给他们洗脚,甚至还剪了点白纸贴在门外给这一行人招魂,杜甫把这些情景都用诗记录了下来,诗的名字叫《彭衙行》,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读。
杜甫一家在同家洼休息了几天,缓了缓神,然后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这时,由于连日的霪雨,又暴发了山洪,淹没了大片土地,远方是兵灾,眼前是洪水,举目是百姓的流离失所,满耳是难民的悲戚哭声,杜甫几乎无处可去……
(马嵬之变)
这时候皇帝干啥去了呢?六月十二日,长安尚未破城之时,皇帝已经隐瞒了自己的百姓带着宰相和贵妃从延秋门(长安西门)出来逃往蜀地,中间经过马嵬坡事变,到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我们平常总说“文武百官”什么的,当时肃宗即位时,只有不到三十人的官员朝贺,实在有点不像样子,但尽管如此,当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还是很快把国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到了肃宗身上,到了八月,洪水刚落去,杜甫就一个人投奔灵武找新皇帝去了。
可是,杜甫没有去成,因为沿途都是叛军,他很快被叛军捉住,送到了沦陷了的长安。幸运的时,这时杜甫虽然只有45岁,但基本上是满头白发,他也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未老先衰的诗人,可能他连自己是个小小的官员的事儿,他也没敢说,因此,在叛军眼里,他只是一个无关轻重的小老头,他在长安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当然,也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被集体赶到洛阳,逼迫投降去安禄山的大燕任职(像王维、郑虔等人都被虏到了洛阳接受了官职),所以后来我们说史书中记载杜甫:“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指的就是他这样的经历。这位大诗人,历史真的清清白白,为人真的堂堂正正,人格魅力征服了后来人,所以人们怀念他,读他的诗,不断感动。
杜甫从俘虏群里逃了出来,但出不了长安,于是他得以亲眼目睹了长安的惨状:血流满街,甚至婴儿也不放过,旧日的豪门府邸,或被付之一炬,或驻扎了叛军,受了人民供养40多年的玄宗跑了,昔日杜甫投靠过的达官贵人,或随皇帝跑掉了,或被叛军掳走了,或者直接投降了,总之,留下来忍受苦难的,只有老百姓,还有记录这段历史的诗人杜甫。
(安禄山像)
杜甫无法出城,他只能呆在危城长安,忍受着,终日密切关注着官军与叛军交战的动态。其实,叛军刚入长安时,虽声势浩大,但已不是最强战力之时,因为安禄山已经无心征战,他要享乐做皇帝了。此后不久,在人民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伍的打击之下,叛军地盘越来越小。到八月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朔方军回到灵武时,肃宗获得了一批最初的基本军队。杜甫的一位朋友房琯原本是跟着玄宗逃往了蜀地去了,不久之后房琯被玄宗派到甘肃去给肃宗送宝册(即位的凭证),肃宗很快让房琯率军收复两京(房琯并不会打仗,他实际上是一个只会高谈阔论的读书人),于是数万官军被一个不会带兵的书生指挥着在三天内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杜甫失望与痛苦交逼,写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的沉痛诗句。
被困在长安城的杜甫除了关心国事,他当然也关心自己的亲人:远在安徽的韦氏妹,滞留山东的弟弟,当然,最挂念的还是自己鄜州的妻子与家人,他长期得不到家书(所以他说“家书抵万金”),而叛军此时正在四处抢劫杀人,甚至杀到鸡犬不留,于是他格外担心,写下了望月怀远的名篇《月夜》,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人在长安,起句却不从自己这里写起,这已经是站在妻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他在长安城里望着月亮,心中想的是妻子在鄜州望着月亮。独自看月亮的是杜甫,因为妻子有儿女们陪伴,而杜甫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似乎有问题,明明不是独看嘛!今天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遥看吧,杜甫说。
(诗意图)
然后,诗人在第二联回答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孩子们都还小,他们不懂事,还不知道“忆长安”,所以,对着清清月亮的妻子,该满满的孤独吧,这里的儿女不解忆,恰是妻子“忆”的对比,更衬托出妻子的“忆”是深切的。远在他乡的我怜惜幼小的儿女们,他们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雾当然不会香,但团绕在自己妻子身边的雾因为有了妻子的味道所以是“香”的。云鬟,指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清辉指月亮的光辉,玉臂指妻子的手臂。为什么云鬟会湿呢,为什么玉臂会“寒”呢?因为在雾汽中站得时间太久了,这当然都是一个人看月怀人情深心切的缘故。雾“香”得有理,云鬟“湿”得情重,玉臂“寒”得让人心生痛惜。被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头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愰,指透明的帷幔,愰,一般指帷幔。这里又用“双”照,月亮既照着家中的你,也照着长安的我,所以是“双照”。什么时候能并肩坐在薄薄的帷幔之下,让月光照着你我,把泪痕擦干。这是无奈的盼望,也是深切而深沉的盼望。
(诗意图)
我们说,杜甫写的诗,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写出了“炼”字的感觉,诗中的一些字眼,多来源于生活,甚至这些字有些“丑”,比如他在长安生病,他说:“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丑不丑,但实情如此,他就这样写了,准确而生动;比如他后来去凤翔见肃宗时,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丑不丑,但实情如此,他只是准确的描述罢了,准确而生动。甚至我们觉得杜甫的诗可能都是这般“老丑精雄”的,没有小情怀的,但其实,杜甫也会用好听的字眼,也偶尔有清丽的词汇,也偶尔有一个人的世界。比如这首诗里的“香鬟”“玉臂”“清辉”“虚幌”,用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完全服务于内容,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因此纯纯而又自然,也是准确而生动的。老杜的一生实在是灾难深重的,他的诗里多是国家与百姓,所以,我们读他的诗觉得沉重,其实他也有稍稍清丽的诗,写自家一家之事,写自己的小心事,小情感,当然,这些诗也同样有感发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诗意图)
当然,这首诗的高明还有前面的“独看”与后面“双照”的对应,独看真的“独”吗,不独,因为妻子在鄜州看月而忆长安,杜甫在长安看月而忆鄜州,这份“独”看,其实是饱含着两人的真情;后面的“双照”当然又包含回忆与盼望,回忆起以前一起看月的情景,盼望将来还可以共同看月,互拭清泪,全诗都是满满的真情,当然也是有超凡的诗才,才能写得这么真切。
把杜甫的诗一句句拆开来读时,就真的佩服他是如何在生活中拉出来的这些真真切切的字眼,表达起感情来准确而凝练,老杜的诗像高明的小说家,他以短小的诗讲述的事,让我们来写,怕至少要用一篇散文来写,也写不了这么好,这么真切、这么清楚,他只表现,不说明,语言因此感人,凝练,他掏了心窝在写诗,真情弥漫其中,他又有足够的才情,将这份真情表达的完满而充分。
老杜实在是诗情与诗才共臻化境的诗歌大师。
(【唐诗闲读】之130,图片源自网络)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史称唐肃宗 。此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可惜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月夜》正是作于杜甫身陷长安城之时,是其想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与儿女的佳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与杜甫的许多忧国伤民题材的诗歌不同,在《月夜》一诗中,杜甫妙用曲笔,结合内心深情而又动人的想象,辅之以清丽而自然的语言,将诗的意境层层递进,思亲之情一层更比一层深,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因战乱离别而在两地苦苦相思的家庭的真情与哀伤。《月夜》一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促进情感的层层递进,而又因其中传递出的真实可感的亲情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与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诗以想象开头,开头便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同样望着这清冷的月亮,自古明月寄相思,而此时夫妻二人虽看着同一轮月亮,两地远隔,不得相守,只一个“独”字便道尽了工部的孤独、其妻的孤独,以及一个家庭在烽火之中不得相聚的孤苦。颈联则是诗人对于同样远在鄜州的儿女的想象,稚嫩的小儿女还未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一句“未解忆”远比“解忆”来得更加令人心生悲戚。
颔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描写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自己的美丽形象,“云鬟”“玉臂”二词将妻子清丽动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而从这动人的描写中又可窥见杜少陵对于发妻的拳拳深情,可谓语丽情浓。渺渺雾气将妻子的头发打湿,清冷的月光又沁寒了她的手臂,若不是站立望月、思念夫君的时间长久,头发又怎会被雾气打湿呢?尾联的想象则将诗的亲情抒发推到了最高点,诗人此时心中最大的渴望,便是山河收复而自己能与妻子儿女团聚。
在这萧瑟的秋夜中,独留妻子一人在鄜州对月长思,杜甫心中也是满怀忧虑与愧疚,全诗着墨于对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的想象描写,而无一言直说己身,可见家庭与亲情无比贵重。
《月夜》情感内涵深厚,有对妻子的思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遭遇坎坷,而他的结发妻子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他料理好家庭琐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妻子无疑是杜甫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心灵支柱;有对儿女的爱怜,小小年纪便要经历战火离乱,尚未懂得思念父亲就与父亲分开。为人父者,无法在儿女身边尽教导之责,心中总是存着愧疚;有对亲人的担忧,生逢乱世,说尽了乱世中团聚的不易、相逢的欣喜与相互担忧的急切心情;对家庭的责任,一生与老妻相守相爱,体现为对家庭的仁爱与亲情的坚守。
《月夜》一诗贵在“真”、贵在“深”,亲情描写至真至深,这正是千百年来此诗被奉为杜甫亲情诗名篇的根本原因。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史称唐肃宗 。此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可惜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月夜》正是作于杜甫身陷长安城之时,是其想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与儿女的佳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与杜甫的许多忧国伤民题材的诗歌不同,在《月夜》一诗中,杜甫妙用曲笔,结合内心深情而又动人的想象,辅之以清丽而自然的语言,将诗的意境层层递进,思亲之情一层更比一层深,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因战乱离别而在两地苦苦相思的家庭的真情与哀伤。《月夜》一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促进情感的层层递进,而又因其中传递出的真实可感的亲情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与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诗以想象开头,开头便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同样望着这清冷的月亮,自古明月寄相思,而此时夫妻二人虽看着同一轮月亮,两地远隔,不得相守,只一个“独”字便道尽了工部的孤独、其妻的孤独,以及一个家庭在烽火之中不得相聚的孤苦。颈联则是诗人对于同样远在鄜州的儿女的想象,稚嫩的小儿女还未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一句“未解忆”远比“解忆”来得更加令人心生悲戚。
颔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描写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自己的美丽形象,“云鬟”“玉臂”二词将妻子清丽动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而从这动人的描写中又可窥见杜少陵对于发妻的拳拳深情,可谓语丽情浓。渺渺雾气将妻子的头发打湿,清冷的月光又沁寒了她的手臂,若不是站立望月、思念夫君的时间长久,头发又怎会被雾气打湿呢?尾联的想象则将诗的亲情抒发推到了最高点,诗人此时心中最大的渴望,便是山河收复而自己能与妻子儿女团聚。
在这萧瑟的秋夜中,独留妻子一人在鄜州对月长思,杜甫心中也是满怀忧虑与愧疚,全诗着墨于对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的想象描写,而无一言直说己身,可见家庭与亲情无比贵重。
《月夜》情感内涵深厚,有对妻子的思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遭遇坎坷,而他的结发妻子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他料理好家庭琐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妻子无疑是杜甫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心灵支柱;有对儿女的爱怜,小小年纪便要经历战火离乱,尚未懂得思念父亲就与父亲分开。为人父者,无法在儿女身边尽教导之责,心中总是存着愧疚;有对亲人的担忧,生逢乱世,说尽了乱世中团聚的不易、相逢的欣喜与相互担忧的急切心情;对家庭的责任,一生与老妻相守相爱,体现为对家庭的仁爱与亲情的坚守。
《月夜》一诗贵在“真”、贵在“深”,亲情描写至真至深,这正是千百年来此诗被奉为杜甫亲情诗名篇的根本原因。
品读唐诗《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身在贼中而心思家室的诗。写于至德元年八月时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至德元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时杜甫携家眷暂住鄜州。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前往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去长安。
此诗借看月而抒写离别之情,寓家国之恨于两地相思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诗人在遣词炼字上颇为讲究,独具匠心。尤其是"独"字和"双"字,颇耐人咀嚼和寻味,一个"独"字反映了战乱方炽,夫妻之间因离散而彼此都忍受着孤独寂寞的煎熬,表达了对战乱的痛恨。而结尾句一个"双"字则是和平安宁岁月的向往,只有战乱结束,国家安定,夫妻才能结束天各一方的生活,双倚虚幌,四目凝视。这一"独"一"双",一前一后很自然地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出了离乱时代亲人离别的痛苦心情和强烈盼望团聚的愿望,反映了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总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国家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诗笔触深婉,感情真挚,读来哀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