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鸟喙”指的就是鸟的尖嘴。你可不要小看这些鸟喙,它们曾在进化论这一科学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贡献,当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旅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正是因为比较了不同岛屿上的鸟的鸟喙形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启发了他对“物种起源”问题的新思考。后来,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好多科学家在讨论中针对鸟喙的问题介绍了一些有意思的观察结果,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进化的机制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那么鸟喙到底能给我们一些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不妨根据“人工生命之父”克雷格·文特尔的讨论来思考这个问题。
假如岛屿上经历了一场旱灾,那么这对于存活下来的鸟的嘴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要分析鸟的嘴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要看的是鸟的食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旱灾所直接影响的其实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这些植物及其种子常常会是鸟的主要食物来源。经过一场旱灾,大量的植物不但会干枯,植物的种子也会受到威胁。那么对植物而言,要想在旱灾中生存下来,一种可能的方式就是让种子进化出坚硬的外壳,这些外壳可以保护种子不至于过分失水。
说完植物,让我们回到鸟类来。假如一开始在小岛上的鸟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形状不同强度的鸟喙,那么在经历了旱灾的自然选择之后,只有那些有尖利的鸟喙的鸟才能撬开植物种子坚硬的外壳,吃到食物,最后生存下来。也就是说,一旦环境变得恶劣,小的种群就会开始形成。
“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大科学家弗里曼·戴森对此有个简单的总结:在环境变得不好的时候,为了保证能够成功繁殖后代,就不得不限制更多的条件。其实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一点,比如当环境变得很冷的时候,可能会进化出很耐寒的生物;而当环境变得很干燥的时候,也可能会进化出适应干燥环境的生物……随着越来越多限制条件的产生,逐渐也就产生了从外观形态到生活习性都非常不同的物种。
然而,环境不会永远一成不变,适应某种环境的生物看起来是自然选择中的赢家,可它们的胜利其实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可进化性”的降低。这听起来有些难懂,用个直观的比喻来看:一种生物在进化中适应了干旱的环境,可如果环境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比如突然又连续几年发大水,那么它原先适应干旱环境的优势可能反而会转为劣势。换句话说,由于“可进化性”的降低,这种生物在大自然的选择下显得非常固化,缺乏可塑性,也就缺乏了适应性。
“自私的基因”概念的提出者、著名的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就讨论了关于“可进化性”的有关问题,他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生物不但在进化,而且在发生“可进化性的进化”。“可进化性的进化”的意思就是说,与其花费巨大的成本,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保持超强的适应性,不如有时候退一步,学会在进化中保持对环境变动的适应性。
好了,当我们理解了“可进化性”这个概念之后,再来看鸟喙的例子。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原来的讨论中还失掉了重要的一环。我们前面的讨论强调了“进化”,就是当环境恶劣时,生物的繁衍需要更多的约束条件,这导致会形成更小的种群。这时如果还考虑到“可进化性的进化”,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相反的过程。如果形成了很多个更小的种群,那么我们通过在中学课堂上学过的“生殖隔离”的概念,会知道它们之间是无法交配产生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所以为了繁衍后代,一个物种在形成的初期还会长期存在着“杂交和融合”。
格兰特夫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通过对鸟喙的观察,就得到了这正反两个方面的完整图像。一方面,当环境条件变差,物种会发生分离,小的种群会产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条件变好,这些已经开始走向分离的物种又会开始杂交,繁衍后代。这种杂交看起来不是在进化,而是在发生某种退步,但正是这种退步却可以帮助各种小的种群适应各种变动的环境,而不仅仅适应某种特殊的极端环境。
我们来总结一下“鸟喙”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当环境条件变差,为了适应某一种特定的环境,物种会进化出能适应这一种环境的特性,从而发生物种分离,小的种群会产生;而当环境条件变好时,各种渐渐走向分离的物种又会开始杂交,杂交看似让生物对于某些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变得更差了,但这可以有助于生物适应多种多样或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总而言之,生物不但在“进化”,而且在发生“可进化性的进化”,生物因此也适应了环境的变动。
哺育的燕子
燕子是江浙沪农村的常客,每年春夏之际,会看到很多燕子衔泥筑巢。我家两面环水,左傍的是一片蛙声的稻田,历来是燕子筑巢的首选。春末夏初,小时候的我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房檐下,听着雏燕叽叽喳喳地向成鸟讨要吃食,写着当天的作业。雏燕的大嘴巴就像是有首无身的饕餮,长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鸟也不例外。这张嘴不仅代表着会讨要的幼鸟有食吃,更是暗含了进化的苦心孤诣。
一张巧嘴两种心思
无论是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还是柳永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一张朱唇、小嘴、白牙历来是美人标准。但不走寻常路的鸟类嘴剑走偏锋,它们长着独特的角质喙的同时还能把嘴巴张得很大。
喙是鸟类的标志性器官。喙由前颌骨、上颌骨、鼻骨显著前伸与下颌骨一同构成。当鸟类选择飞上蓝天,将前肢演化为翅之后,便失去了抓握捕猎的能力,为了补偿前肢,鸟类的灵活的颈椎配合特有的喙完成丰富多样的捕食、筑巢、采集、防御、求偶、梳理羽毛等活动。
现生鸟类具有超过10500种,它们占据着各式各样的生态位,尽管鸟类的喙不具有牙齿,但是喙的特化的却是下了心思,特化的喙在生态位的争夺不可没。生活在针叶林中的交嘴雀可以用喙轻松剥离松子。普通秋沙鸭也对喙的使用颇有心得,它们在喙缘特化出短而锋利的切缘,可以牢牢咬住在水中捕获的猎物,防止其挣脱。这种特化的切缘并非独此一家,由于这种切缘利于切割和压碎食物,而备受食种子鸟类的青睐。专食藻类的火烈鸟具有独特的取食行为,火烈鸟的喙缘满布用于滤食的毛状角质板,觅食时将喙倒插于水中左右晃动,喉部与舌作规律的运动抽送水流滤食。通常情况下猛禽的喙尖锐锋利而弯曲;涉禽的喙细长,善于在浅水与泥沙中翻找食物;在空中捕食昆虫的鸟类喙基部宽阔而整体短小……
喙的颜色也是暗含深意。喙的颜色来自于喙表面覆盖的一层薄的角质鞘,因此喙也被称为角质喙。角质鞘在大多数鸟类中终生生长,并且在某些鸟类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例如紫翅椋鸟,角质喙的颜色在一年当中经历多次换色——从仲冬开始至繁殖时节,紫翅椋鸟的角质喙的颜色呈现出柔和的淡黄色,而随着繁殖季的结束,它们在蜕去繁殖羽的同时喙色也变得更深。角质鞘在承担保护喙的重担的同时也通过喙色的更改作为信号的传递。这张嘴,你不必开口,我便知道你要说什么。
紫翅椋鸟的喙会变色(浅色)
不仅如此,喙的交流也是鸟类相思相望相亲的方式。在求爱时,许多鸟类通过用彼此的喙相互接触的方式送秋波。三四月,北方塘鹅回到北大西洋两岸的繁殖地,情窦初开的它们在繁殖季头顶的淡黄色愈发鲜明。北方塘鹅会将喙高高举起,用喙的相互敲击来进行温和的问候,倘若两情相悦,才会情定此时;而海鹦对待爱情更加直白,喙的形态和颜色成了爱情中的“明码标价”。每年春天,海鹦的喙和脚都会变成更为鲜艳的橙色,为繁殖季节做准备。海鹦喙的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大,而颜色则会愈发鲜艳。越大的喙和越鲜艳的颜色是海鹦对自己成熟魅力的炫耀。倘使双方彼此中意,雄性海鹦会将自己的喙放入雌性海鹦嘴中,一吻定情。
尽管鸟类的喙取食谈情两相宜,甚至还可以用于筑巢、防御、挖掘等工作,但就像是顶尖的硬件离开了精妙软件的支持依旧无法发挥作用,鸟喙若是缺少灵活性和机动性,也很难展现出喙的妙用。好在与铁板一块的哺乳动物颅骨不同,鸟类轻便的颅骨就像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机械,可以和喙协同配合。
交嘴雀的喙
求偶中撞击彼此喙的北方塘鹅
鸟类的颅底具有两对纵行的骨梁——由方轭骨和轭骨构成位于的颅底边缘的骨梁,由翼骨和颚骨构成位于颅底中部骨梁。这两个骨梁连接于方骨这一个转轴上,构成精妙的装置,有效扩大了口裂活动范围,有利于取食。这一高度可动的头骨使得上颌能够相对于脑颅进行灵活地移动,一张巧嘴得以大显神通。
如果拿人打个比方,人的上颌铁板一块,在张嘴过程中上颌也无法运动,而在鸟类中,鼻骨和额骨之间存在一定可动性,借助方骨和两个骨梁的运动推动鸟的部分上颌相对于脑颅进一步上抬,使得嘴可以张得更大、闭合更加迅速、头骨吸收冲击力的能力更强,并且提高了取食的准确性。头骨可动性为鸟类多样提供保障。
普通沙秋鸭的喙
火烈鸟的喙
巧嘴也非“鸟鸟”皆有
鸟类精妙的上下颌结构与一张用途多样的喙为鸟类叱咤风云提供了保障,但是这等神兵利器也不是“鸟鸟”皆有,也似乎并不是鸟类家族的家传之物。
鸟类是演化最为成功的脊椎动物之一,家族庞大,枝叶繁多。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被认为是鸟类的最早代表,其名字组合自古希腊语中的原始和带羽毛的翅膀两词。始祖鸟生活在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尽管始祖鸟并非早期鸟类演化的主干,而是接近主干的原始鸟类演化中的旁支,但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早期鸟类或有的形象,并且它们体型小,翅膀宽阔,推测具有一定的飞翔或滑翔能力。尽管始祖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鸟化石,是鸟类和副鸟类的分水岭,但是细看之下它和现生鸟类的长相却是大相径庭,它具有一条由分离的尾椎骨组成的叶尾,要知道现生鸟类的尾巴由于尾椎愈合成尾综骨,尾巴就像是一把大蒲扇,而始祖鸟的尾巴就像是苏铁叶子一样,羽毛长在两侧。除此之外,始祖鸟也没有现生鸟类的标志性喙,而且长了一口槽生齿,头骨的可动性也可能很低,俨然一派爬行动物的样子。
鸟类是如何演化出喙嘴的?来自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群的热河鸟和会鸟为鸟类这场“掉牙换喙”的演化秀提供了证据。热河鸟的下颌仅有三颗牙齿,而上颌牙齿很少或甚至没有。会鸟与热河鸟情况类似,仅在颌骨前方存在少数牙齿。但是真正的,没有牙齿的角质喙出现在孔子鸟中。这类以伟大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命名的鸟类生活在早白垩世的中国辽西地区,比始祖鸟晚两千五百万年(约1.2~1.31亿年前),但是相较于始祖鸟,孔子鸟不仅具有类似现代鸟类的喙,尾巴也不再是始祖鸟那样的“长毛蜥蜴尾”,或许“鸟”如其名,愈合成尾综骨多了几分儒生的秀气。
尽管喙的出现在化石中可以展露无遗,但是为喙的使用而塑造的精妙的头骨可动性却难以识别,头骨可动性的研究也从溯源问题聚焦到了理清现生鸟类两大类群的家事上。
现生鸟类分为古腭类和新腭类两大类群。头骨可动性欠佳的古腭类人丁凋零,仅有鸵鸟、美洲鸵、几维鸟、鸸鹋、食火鸡(鹤鸵)五大类群的数十种栖居在南半球。与古腭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新腭类可谓在新生代迎来了大繁荣。新腭类在大自然中上天下海,在人类社会中入诗入画,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又或者是绰绰神姿,婷婷仙骨,头镶一点朱砂的丹顶鹤,新腭类由于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而在自然界,新腭类凭借优秀的头骨可动性分占各种生态位,尤其在食用坚果的鹦鹉中,为了增加咬合力和扩大口裂,鹦鹉将头骨可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一边是人丁兴旺的,具有头骨可动性的新腭类,另一边是门庭冷落的,头骨可动性欠佳的古腭类,这一局面究竟是何时造成,而头骨可动性到底是新腭类与古腭类分家之后的创新,还是古腭类的数典忘祖?
从恐龙到鸟犁骨的演化
多项证据显示,古腭类继承了非鸟类恐龙的腭区特征,因此推测干群鸟类与非鸟类恐龙的头骨可动性十分有限。古腭类和新腭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措施以保持腭区的稳定和功能:古腭类继承和加强了宽阔的犁骨这一祖征,但是却牺牲了头骨可动性发展的可能;新腭类犁骨简化而腭骨变大,使得腭区内能够发生滑动,为头骨可动性提供可能。
基于分子和化石证据,古腭类和新腭类的分化出现在晚白垩世。在经历了人间炼狱般的K-Pg大灭绝后,新腭类重整山河,积极填充由于翼龙、非鸟类恐龙、反鸟类以及早期扇尾型鸟类灭绝导致的生态位空缺,迎来了大发展。相较于积极开疆拓土的新腭类,古腭类的种间多样性极低,随着冈瓦纳大陆的,古腭类选择了落地放弃蓝天,安居在缺乏大型食肉哺乳动物的南半球。面对古近纪百废待兴的局面,同样的机遇与挑战摆在古腭类和新腭类的面前。演化之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许这一场分家竞争,这一场生态位的攻占战,正是那不起眼的一点的让头骨具有可动性的改造,为新腭类丰富的取食手段和多样化的喙使用奠定了基础,为今日新腭类的上天下海,入诗入画埋下了伏笔。
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哺育的燕子
燕子是江浙沪农村的常客,每年春夏之际,会看到很多燕子衔泥筑巢。我家两面环水,左傍的是一片蛙声的稻田,历来是燕子筑巢的首选。春末夏初,小时候的我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房檐下,听着雏燕叽叽喳喳地向成鸟讨要吃食,写着当天的作业。雏燕的大嘴巴就像是有首无身的饕餮,长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鸟也不例外。这张嘴不仅代表着会讨要的幼鸟有食吃,更是暗含了进化的苦心孤诣。一张巧嘴两种心思
无论是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还是柳永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一张朱唇、小嘴、白牙历来是美人标准。但不走寻常路的鸟类嘴剑走偏锋,它们长着独特的角质喙的同时还能把嘴巴张得很大。
喙是鸟类的标志性器官。喙由前颌骨、上颌骨、鼻骨显著前伸与下颌骨一同构成。当鸟类选择飞上蓝天,将前肢演化为翅之后,便失去了抓握捕猎的能力,为了补偿前肢,鸟类的灵活的颈椎配合特有的喙完成丰富多样的捕食、筑巢、采集、防御、求偶、梳理羽毛等活动。
现生鸟类具有超过10500种,它们占据着各式各样的生态位,尽管鸟类的喙不具有牙齿,但是喙的特化的却是下了心思,特化的喙在生态位的争夺不可没。生活在针叶林中的交嘴雀可以用喙轻松剥离松子。普通秋沙鸭也对喙的使用颇有心得,它们在喙缘特化出短而锋利的切缘,可以牢牢咬住在水中捕获的猎物,防止其挣脱。这种特化的切缘并非独此一家,由于这种切缘利于切割和压碎食物,而备受食种子鸟类的青睐。专食藻类的火烈鸟具有独特的取食行为,火烈鸟的喙缘满布用于滤食的毛状角质板,觅食时将喙倒插于水中左右晃动,喉部与舌作规律的运动抽送水流滤食。通常情况下猛禽的喙尖锐锋利而弯曲;涉禽的喙细长,善于在浅水与泥沙中翻找食物;在空中捕食昆虫的鸟类喙基部宽阔而整体短小……
喙的颜色也是暗含深意。喙的颜色来自于喙表面覆盖的一层薄的角质鞘,因此喙也被称为角质喙。角质鞘在大多数鸟类中终生生长,并且在某些鸟类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例如紫翅椋鸟,角质喙的颜色在一年当中经历多次换色——从仲冬开始至繁殖时节,紫翅椋鸟的角质喙的颜色呈现出柔和的淡黄色,而随着繁殖季的结束,它们在蜕去繁殖羽的同时喙色也变得更深。角质鞘在承担保护喙的重担的同时也通过喙色的更改作为信号的传递。这张嘴,你不必开口,我便知道你要说什么。
紫翅椋鸟的喙会变色(浅色)
不仅如此,喙的交流也是鸟类相思相望相亲的方式。在求爱时,许多鸟类通过用彼此的喙相互接触的方式送秋波。三四月,北方塘鹅回到北大西洋两岸的繁殖地,情窦初开的它们在繁殖季头顶的淡黄色愈发鲜明。北方塘鹅会将喙高高举起,用喙的相互敲击来进行温和的问候,倘若两情相悦,才会情定此时;而海鹦对待爱情更加直白,喙的形态和颜色成了爱情中的“明码标价”。每年春天,海鹦的喙和脚都会变成更为鲜艳的橙色,为繁殖季节做准备。海鹦喙的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大,而颜色则会愈发鲜艳。越大的喙和越鲜艳的颜色是海鹦对自己成熟魅力的炫耀。倘使双方彼此中意,雄性海鹦会将自己的喙放入雌性海鹦嘴中,一吻定情。
尽管鸟类的喙取食谈情两相宜,甚至还可以用于筑巢、防御、挖掘等工作,但就像是顶尖的硬件离开了精妙软件的支持依旧无法发挥作用,鸟喙若是缺少灵活性和机动性,也很难展现出喙的妙用。好在与铁板一块的哺乳动物颅骨不同,鸟类轻便的颅骨就像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机械,可以和喙协同配合。
交嘴雀的喙
求偶中撞击彼此喙的北方塘鹅
鸟类的颅底具有两对纵行的骨梁——由方轭骨和轭骨构成位于的颅底边缘的骨梁,由翼骨和颚骨构成位于颅底中部骨梁。这两个骨梁连接于方骨这一个转轴上,构成精妙的装置,有效扩大了口裂活动范围,有利于取食。这一高度可动的头骨使得上颌能够相对于脑颅进行灵活地移动,一张巧嘴得以大显神通。
如果拿人打个比方,人的上颌铁板一块,在张嘴过程中上颌也无法运动,而在鸟类中,鼻骨和额骨之间存在一定可动性,借助方骨和两个骨梁的运动推动鸟的部分上颌相对于脑颅进一步上抬,使得嘴可以张得更大、闭合更加迅速、头骨吸收冲击力的能力更强,并且提高了取食的准确性。头骨可动性为鸟类多样提供保障。
普通沙秋鸭的喙
火烈鸟的喙
巧嘴也非“鸟鸟”皆有
鸟类精妙的上下颌结构与一张用途多样的喙为鸟类叱咤风云提供了保障,但是这等神兵利器也不是“鸟鸟”皆有,也似乎并不是鸟类家族的家传之物。
鸟类是演化最为成功的脊椎动物之一,家族庞大,枝叶繁多。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被认为是鸟类的最早代表,其名字组合自古希腊语中的原始和带羽毛的翅膀两词。始祖鸟生活在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尽管始祖鸟并非早期鸟类演化的主干,而是接近主干的原始鸟类演化中的旁支,但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早期鸟类或有的形象,并且它们体型小,翅膀宽阔,推测具有一定的飞翔或滑翔能力。尽管始祖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鸟化石,是鸟类和副鸟类的分水岭,但是细看之下它和现生鸟类的长相却是大相径庭,它具有一条由分离的尾椎骨组成的叶尾,要知道现生鸟类的尾巴由于尾椎愈合成尾综骨,尾巴就像是一把大蒲扇,而始祖鸟的尾巴就像是苏铁叶子一样,羽毛长在两侧。除此之外,始祖鸟也没有现生鸟类的标志性喙,而且长了一口槽生齿,头骨的可动性也可能很低,俨然一派爬行动物的样子。
鸟类是如何演化出喙嘴的?来自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群的热河鸟和会鸟为鸟类这场“掉牙换喙”的演化秀提供了证据。热河鸟的下颌仅有三颗牙齿,而上颌牙齿很少或甚至没有。会鸟与热河鸟情况类似,仅在颌骨前方存在少数牙齿。但是真正的,没有牙齿的角质喙出现在孔子鸟中。这类以伟大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命名的鸟类生活在早白垩世的中国辽西地区,比始祖鸟晚两千五百万年(约1.2~1.31亿年前),但是相较于始祖鸟,孔子鸟不仅具有类似现代鸟类的喙,尾巴也不再是始祖鸟那样的“长毛蜥蜴尾”,或许“鸟”如其名,愈合成尾综骨多了几分儒生的秀气。
尽管喙的出现在化石中可以展露无遗,但是为喙的使用而塑造的精妙的头骨可动性却难以识别,头骨可动性的研究也从溯源问题聚焦到了理清现生鸟类两大类群的家事上。
现生鸟类分为古腭类和新腭类两大类群。头骨可动性欠佳的古腭类人丁凋零,仅有鸵鸟、美洲鸵、几维鸟、鸸鹋、食火鸡(鹤鸵)五大类群的数十种栖居在南半球。与古腭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新腭类可谓在新生代迎来了大繁荣。新腭类在大自然中上天下海,在人类社会中入诗入画,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又或者是绰绰神姿,婷婷仙骨,头镶一点朱砂的丹顶鹤,新腭类由于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而在自然界,新腭类凭借优秀的头骨可动性分占各种生态位,尤其在食用坚果的鹦鹉中,为了增加咬合力和扩大口裂,鹦鹉将头骨可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一边是人丁兴旺的,具有头骨可动性的新腭类,另一边是门庭冷落的,头骨可动性欠佳的古腭类,这一局面究竟是何时造成,而头骨可动性到底是新腭类与古腭类分家之后的创新,还是古腭类的数典忘祖?
从恐龙到鸟犁骨的演化
多项证据显示,古腭类继承了非鸟类恐龙的腭区特征,因此推测干群鸟类与非鸟类恐龙的头骨可动性十分有限。古腭类和新腭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措施以保持腭区的稳定和功能:古腭类继承和加强了宽阔的犁骨这一祖征,但是却牺牲了头骨可动性发展的可能;新腭类犁骨简化而腭骨变大,使得腭区内能够发生滑动,为头骨可动性提供可能。
基于分子和化石证据,古腭类和新腭类的分化出现在晚白垩世。在经历了人间炼狱般的K-Pg大灭绝后,新腭类重整山河,积极填充由于翼龙、非鸟类恐龙、反鸟类以及早期扇尾型鸟类灭绝导致的生态位空缺,迎来了大发展。相较于积极开疆拓土的新腭类,古腭类的种间多样性极低,随着冈瓦纳大陆的,古腭类选择了落地放弃蓝天,安居在缺乏大型食肉哺乳动物的南半球。面对古近纪百废待兴的局面,同样的机遇与挑战摆在古腭类和新腭类的面前。演化之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许这一场分家竞争,这一场生态位的攻占战,正是那不起眼的一点的让头骨具有可动性的改造,为新腭类丰富的取食手段和多样化的喙使用奠定了基础,为今日新腭类的上天下海,入诗入画埋下了伏笔。
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老办法,先放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接吻中的“吻”,指的是嘴唇;(2)成语“百喙莫辩”中的“喙”,指的是嘴。详情请看相应字的加粗对应词条。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44课,讲四个汉字,都是“口”部汉字,分别是“噭、噣、喙、吻”。还是老话:这是相对枯燥的一课,请耐住性子。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噭。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jiào。给的解释是:“噭,吼也。从口,敫声。一曰噭,呼也。”形声字。它的本义同“叫”。就是吼叫、呼喊、鸣叫。《广雅.释诂二》:“噭,鸣也。”《字汇.口部》:“噭,与叫同。”比如司马相如《长门赋》:“白鹤噭以哀号兮”指白鹤哀哀地长鸣。
(噭叫的白鹤)
本义之外,噭又指哭声。《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诸大夫皆哭。”何休注说:“噭然,哭声貌。”这是哭出声来的哭,鲁昭公放声大哭起来。跟随昭公的鲁国大夫们也跟着哭起来。
(二)第二个读音读qiào。指口。《集韵.啸韵》:“噭,口也。”比如《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马蹄噭千,牛千足,羊彘千只”颜师古注称:“蹄与口共千,则为马二百也。”古人用千计数,蹄(一马四蹄)与口共1000,就是200匹马。牛千足,即250只牛,羊与猪共1000只。
(三)第三个读音读chī。同“喫”。就是吃。《集韵.锡韵》:“喫,《说文》:‘食也。’或作噭。“
噭的小篆写法如图:
(噭的小篆写法)
2、噣。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zhòu。给的解释是:“噣,喙也。从口,蜀声”。形声字。“喙”字是下一字,本义就是鸟嘴。也作“咮”。《玉篇.口部》:“咮”,同“噣”。《诗经.曹风.候人》有:“维鹈在梁,不濡其咮。”《毛传》称:“咮,喙也。”大意就是:鹈鹕栖在鱼梁上,长嘴未湿太反常。这是没落贵族讽刺新兴贵人的诗。鹈鹕以长嘴捕鱼,嘴不湿,当然反常。再比如《史记.赵世家》:“中衍人面鸟噣”噣就是鸟嘴的意思。噣的本义就是鸟嘴。
(鹈鹕)
本义之外,噣又是星名。是柳宿的别名。《汉语大字典》称东方朱雀七宿,但一般二十八宿中,朱雀一般称南方朱雀,不知为何有此差异,资料中查不到,暂时存疑。
(二十八宿图)
(二)噣的第二个读音读zhuó。同“啄”。鸟啄食。《尔雅.释鸟》:“生噣,雏。”陆德明释文:“噣 ,义当作啄。”《广韵.觉韵》:“噣,鸟生子能自食。”其实这个字义是从本义引申而来,鸟嘴的主要功能就是啄食。比如《战国策.楚策四》有:“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噣就是啄,这句话的大意是:黄雀也是如此,它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栖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
噣的小篆写法如图:
(噣的小篆写法)
3、喙。读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喙,口也。从口,彖声。”形声字。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称:“兽虫之口曰喙。”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引用《通俗文》:“兽口曰喙。”因此,喙的本义指鸟兽虫鱼的嘴。比如《汉书.匈奴传下》:“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庐山之壑而不悔也。”颜师古注:“喙,口也。摧百万之师于兽口也。”
(不同的鸟喙)
本义之外,又有如下几个用法:(1)人的口。比如:无庸置喙。这个意义是由鸟兽虫鱼的口引申而来。比如《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成玄英疏:“喙,口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我没有地方张嘴了。我请问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再比如宋陈亮《谢何正言启》:“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辩。”各种诽谤超出事物情态之外,就是再多的嘴也无法辩解。现代汉语“百喙莫辩”发展成为成语,指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也称“百口莫辩”。
(2)器物的尖端。《史记.楚世家》:“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张守节《史记正义》:“凡战有钩。喙,钩口之尖也。”楚国折断钩的小尖尖,就足以制成九鼎。
(3)叹息。一些地方方言对叹息的称呼;《方言》卷二:“息、喙、呬,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息,自关而西之间或曰喙,东齐曰呬。”
(4)疲困。《诗经.大雅.緜》:“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毛传》称:“喙,困也。”这句诗的意思是:昆夷吓得急急逃跑,气喘吁吁又疲困。《緜》是周代史诗,是赞颂历代周王功绩的诗。又比如王安石《和蔡副使枢贺平戎庆捷》:“国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国家走向安泰,西戎走向疲困,诗人们争相咏叹诗经中“串夷”的诗句。
喙的小篆写法如图:
(喙的小篆写法)
4、吻。读wě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吻,口边也。从口,勿声。”形声字。口边是什么,就是嘴唇,所以,吻的本义就是嘴唇。《周礼.考工记.梓人》称:“锐喙,決吻。”郑玄注称:“吻、口腃也。”比如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染红嘴唇的“口红”(丹,唇脂等)这种东西了。
(古人的口红)
现代我们说的接吻,其中的吻用的是吻的本义,就是互相接触对方的嘴唇。比如晋桓彝《荐谯元彦表》:“凶命屡招,奸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其中“身寄虎吻”演化为成语,指把身子置于老虎嘴唇边上。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用嘴唇去接触人或物以表示爱的感情这个动作,是吻的名词引申而来的动词用法,这个用法是现代汉语中产生的。
吻的小篆写法如图:
(吻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4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作者:Joe Slade适读年龄:3-6岁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绘本,名字叫《Weird Bird Beaks》,大自然的鸟,有着千奇百怪的鸟喙,形状各异,你能分出来吗?
Bearded Barbet 胡须啄木鸟
I am a bearded barbet.
我是胡须啄木鸟。
I have feathers on my beak that look like hair.
我的喙上有羽毛,看起来像毛发。
Crossbill 交喙鸟
I am a crossbill.
我是交喙鸟。
My beak is crossed like an X.
我的喙像X状交叉。
My beak gets the seeds out of tree cones.
我用它们把种子从橡果里啄出来。
Rhinoceros Hornbill 马来犀鸟
I am a rhinoceros hornbill.
我是马来犀鸟。
I have a horn on top of my beck.
我的嘴上长着一只角。
I use it to knock down fruit.
我用它把果子敲下来。
Sword-billed Hummingbird 刀嘴蜂鸟
I am a sword-billed hummingbird.
我是一只刀嘴蜂鸟。
I use my long beak to drink from flowers.
我用长长的喙从花朵里喝花蜜。
Brown Pelican 鹈鹕
I am a brown pelican.
我是一只鹈鹕。
I can hold fish in the skin under my beak.
我可以在喙下面的皮肤里放很多鱼。
Shoebill Stork 鲸头鹳
I am a shoebill stork.
我是鲸头鹳。
My beak is shaped like a shoe.
我的喙看起来像一只鞋子。
Spoonbill 篦鹭
I am a spoonbill.
我是一只篦鹭。
My long beak looks like a spoon.
我长长的喙看起来像的勺子。
Toucan 巨嘴鸟
I am a toucan.
我是一只巨嘴鸟。
My huge and colorful beak is very light.
我的喙很大而且五颜六色,但是很轻哦。
Many birds have weird beaks.
鸟儿有着千奇百怪的喙。
Which beak is your favorite?
你最喜欢哪一种?
鹦鹉的喙部比一般鸟类更加的突出坚硬,这强有力的喙部肯定不是光用来吃饭的。以前鹦鹉还没有被驯化的时候在野外生存,这强有力的喙部是它们防御外部侵略的最强武器。但是随着鹦鹉逐渐被驯化,它们喙部也有些退化,没有天敌的伤害喙部的作用如今多数用来吃饭发声和啄开坚果。
不过鹦鹉和其他鸟类相比喙部更容易变形,主要还是用于它喙部特殊的作用和构造有关。接下来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然后教授大家如何给家里的鹦鹉修理变形的喙部。
鹦鹉喙部为什么不同鹦鹉由于其喙的弯曲形状也被称为钩嘴鹦鹉。它们喙短且宽,上喙弯曲上部成钩在下喙上,上喙弯曲且下垂形成尖钩状。整个喙部坚硬且没有神经是由坚硬的角蛋白外壳形成的骨头。鹦鹉的喙部比其他鸟类的更灵活。喙部的尖端是鹦鹉喙的最敏感区域。喙部过长会给鹦鹉的进食和活动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原因导致的鹦鹉喙部过长在刚养鸟的时候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平时照顾的不错但是鸟喙却发生变形,刚开始觉得还挺好看的,喙部又长又弯觉得肯定是因为品种好的才能长出这样的喙,直到发生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美观而是喙部畸形,因为经验不足鹦鹉的喙部已经要扎到脖子,只能选择就医来解决。
查询了很多资料最终知道了鹦鹉喙部过长的原因,在自然环境下鹦鹉很少会出现喙部问题,它们通常会啃食树枝和其他坚硬的物体来防止喙部的过度生长,但是在笼子生活的鹦鹉基本上不能控制喙部的生长,野性慢慢的退化很多东西都有我们养鸟人准备好,也不会进食很坚硬的坚果更没有树枝来进行啃咬,这样圈养的环境下导致了很多鹦鹉喙部都有严重的变形。
不过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导致鹦鹉的喙部变形,就像以下这几种情况:
创伤,喙部受伤有时会导致异常生长。缺乏光照,在室内饲养的鸟类通常无法提供给它们充分的阳光,这会导致它们摄取的维生素D3缺乏导致喙部异常营养不足,维生素A和B2的缺乏会导致喙部异常遗传因素,有些鸟类在遗传上天生有喙部异常弄清楚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不过由于鹦鹉的喙部已经出现了异常,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修理过长的喙部,剩下的症状等修理完成之后在进行治疗。
如何修理鹦鹉过长的喙部在修剪之前我们还是要确定自己家的鹦鹉是否需要修剪喙部,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要进行修理。理论上来说修理鹦鹉喙部的工作应该由兽医来进行,但鸟类兽医在许多地方中并不常见,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我们这些养鸟人自己来上手了。
1、确定修理工具
简单的锉刀一般不能修理鹦鹉的喙部,最好用高速的手持打磨器,或者指甲打磨器都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转速过快可能会有发热的情况发生,在打磨的时候速度要快,也可以选择喷一点水在上面降温,指甲锉非常适合修剪喙表面上的片状斑点。
2、开始修理喙部
首先要先用消毒剂清洁喙部,慢慢打磨最好有一个人可以固定住鹦鹉以防反应过于激烈,不要打磨的过多,可能会打伤血管和神经,导致出血和严重的疼痛,大概20分钟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过程。
应修剪喙会到咬合的表面齐平为止,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3、得到恢复
整个修理完成之后,我们需要给鹦鹉一个恢复的时间,这期间先不要喂食较硬的坚果。最好给鹦鹉独处的时间,这时候的它们会觉得主人伤害了它们需要有一段时间来接受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使得鹦鹉喙部出血,需要准备止血剂。喙部可能会有几天疼痛。食用前先用水软化食物,并提供需要较少咀嚼的水果和蔬菜。最好以上的事情之后我们只需要静静的等待它们恢复了,不过光光修理并不能很好的杜绝喙部畸形不再发生,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预防为主,上面我已经介绍过了可能造成鹦鹉喙部变形的主要原因,预防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创伤和疾病所导致的喙部变形
这种比较好预防避免鹦鹉生活的环境中有其他大型动物或者可能伤害它的其他因素,肝病所导致的就要控制好饮食不要摄入太高热量的食物,饮食中脂肪过多的禽鸟会有肝病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喙部过度生长。这些鸟需要蔬菜,柑橘皮,蛋黄,未加工的谷物和姜黄来解毒。遗传因素不可逆转至今没有可以预防的方法。
外界因素所导致的喙部变形
鹦鹉生活的环境需要充足的光照但也不应把它长期至于阳光出暴晒,要采用适度的原则来进行光照的补给。鹦鹉日常中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维生素A和D是必要的,最好喂食鹦鹉专用粮。
提供良好栖息环境
我会选择用墨鱼骨来装饰鹦鹉的生活环境,不光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成为它们的小零食,吃完饭后它们会用墨鱼骨来擦拭喙部,使其变尖并起到修理作用。还可以采用树枝或木棒来代替。
不光是鹦鹉还是其他飞鸟如今都有很多的喙部问题,多数原因都是鸟主人的喂养问题所导致的。不要吝啬于给自己的宠物鸟买玩具和做检查,这些都是必备的物品和日常需要做的检查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