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鸣惊人录
编辑|一鸣惊人录
山海经作为我国著名的食谱,里面不乏有许多强力的神兽。
今天一鸣就来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这山海经中最强的十大神兽。
几千里长的鲲鹏只能排第八,第一名眼睛一闭就能让世界从白天变成黑夜。
这十大神兽到底是谁?他们又到底有多强呢?
第十名 狰狰在山海经中是一种长相像豹子的瑞兽,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中。
山海经所描述的狰,盘踞在章莪山上,这座山十分富有,全是宝玉,而狰就守着这一山的财富,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因为他长了五条尾巴,还头顶独角,长相十分唬人,故而没有人敢招惹他。
狰早先的形象是一种凶兽,铁齿铜牙,有着血盆大口,一张一合就能使人头落地,十分恐怖。
而且他十分残暴,就连老虎狮子都只是它的食物,他还百毒不侵,可生吃毒虫,颇有贝爷那种去头可食用的风采。
后来在他为祸人间的时候,刚巧被路过的烛龙碰到了,被烛龙轻而易举的击败,于是烛龙将他抓走,让狰成为了自己的宠物。在被烛龙驯服后,一身凶煞之气全部消散,成为了一只与人和善的异兽。
下山之后喜欢帮助凡人,虽然一开始凡人们因为狰凶恶的长相,都对其避之不及,但时间久了,见惯了狰的狰狞面孔后,人们都将它当做是救世助人的祥瑞之兽。
第九名 三青鸟三青鸟又叫青鸟,出现在山海经的《西山经》《海内北经》《大荒西经》中。
传说这三清鸟是为西王母取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
神话中说这三青鸟其实是凤凰的前身,展翅而飞可一瞬千里,速度极快,而且因为它体格轻盈,长相十分清秀,羽毛色泽为靓丽的青色,所以命名其为三青鸟。
三青鸟只有乌鸟般大小,十分讨西王母喜欢,每次西王母驾到,都会有三青鸟提前报信,久而久之,它也就被人们当成传递幸福喜事的吉祥鸟。
甚至李白还在诗词中以它来比喻相思之急切: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第八名 鲲鹏鲲鹏是山海经中巨大无比的异兽。
大家肯定都读过庄子曾为他赋的词《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从庄子的短短几句词中就能看出,鲲鹏的巨大可谓是稀世罕见。
千里有多长?从北京到上海才堪堪一千公里,如果只将鲲鹏算作一千里的大小,那它的周身大小也足以覆盖整个东三省了。按照地球的整体面积来算,一百只鲲足以布满地球的整片天空。
足以见鲲鹏之体积,人类在它面前就像一粒微尘一样。
关于鲲鹏,还有一个佛教相关的传说。
佛教经书中所描绘的鲲鹏其实就是金翅大鹏鸟,又叫做“迦楼罗”,是佛教的护法神兽。
虽然这一说法无法辨其真假,但也足以说明鲲鹏这一神兽在凡间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第七名 帝江帝江又叫“帝鸿”,它不仅是山海经中的神兽,更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明。
帝鸿经常被人们当做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庄子·应帝王》一书中有撰写: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这里的浑沌指的便是帝江,而中央上帝就是我们传说中的祖先黄帝。
帝江的形象比较奇特,《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说他的整体长相像一个黄色肉囊,外面的毛发毛茸茸的很柔顺,他生来便有四条腿,后背还涨了两对翅膀可供他飞行。
或许是所谓的“不可直视神颜”,或者是真的就生来如此,帝江的形象一直都是无头无面,更不用说耳鼻口了,就像一只无面兽一样。
虽然没有耳朵,但它却极善长歌舞,能够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当然也不排除它性格跳脱,平时喜欢乱蹦哒的可能性。
虽然长相很像是凶兽,但他却是一只象征歌舞的瑞兽,姑且排名第七。
第六名 夔牛夔又叫夔牛,夔状如牛,鸣如天吼。
夔牛是山海经中盘踞在东海的一头异兽,他居住在波流山。
山海经中对他做了简单的描述,说他是只有一只脚,头上没有角的牛。他出现时,必定伴随着暴风骤雨,加上他的吼声强如雷震,十分响亮,所以也被人们认为是雷兽或者是雨兽。
他的身上闪烁着万丈光芒,仿佛太阳一般耀眼。在黄帝捕获夔牛后,他用夔牛的皮毛制作了一只巨鼓,并且用夔牛最坚硬的腿骨做鼓棒。
这巨鼓威力非凡,鼓声似雷震,响彻云霄。敲一下可震撼敌人,敲两下能让敌人双腿发软,敲三下便能让人俯首称臣,甚至已经达到了玄幻法宝的级别。
在黄帝大战蚩尤时,只是敲击了九下夔牛鼓,就能震得蚩尤再也飞不起来,可见这夔牛之神妙,排名第六理所应当。
第五名 毕方毕方是我国上古神兽之一,他和狰一样是生活在章莪山的神兽。
山海经中记载的毕方是一只神鸟,长相十分像仙鹤,但是它只有一只脚。毕方全身羽毛为青色,羽翼上点缀着红色的斑斓,长相十分美丽。
毕方虽然是神鸟,但他其实特别捣蛋。
他经常会捡一些带着火苗的木棍,并把木棍扔到别人家里,由此引发火灾,以看别人家后院起火为乐。
因此,寻常百姓们经常会把火灾的原因都推到毕方身上,以此来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人们对火焰的畏惧。
所以毕方也经常被人当做是火鸟,还被人奉为兆火之神。
第四名 白泽说起这白泽,近几年关于白泽的创作日益增多,经常能在各种书籍或是影视剧中看到他的身影。
白泽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祥瑞之兽,他能够说人话,通灵性,知晓三界的所有事情。
传说他只有在明君出世的时候出现,是一只非常神秘的神兽,
白泽的长相是很正宗的瑞兽长相,生有虎首,头发如朱雀般赤红,头生双角,后为龙身,还有四只脚。
传说他拥有趋生避死的本领,是长寿、祥瑞、辟邪的象征,所以古时候很多门院的外面都会摆上两尊白泽石像,祈祷辟邪消灾。
因为其祥瑞的特性,所以这千百年来,人们对白泽尤其崇拜,还经常会进行有关白泽的创作,甚至一些朝代的官服上,还会绣上白泽的象纹。
如此祥瑞传奇的白泽都只能排第四,山海经中排名前三的神兽到底有多厉害?
不要着急,咱们接着瞧。
第三名 凤凰凤凰又称“凤皇”,是上古神话中的百鸟之王,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自古以来,在各自中国神话的传说中,都少不了这位百鸟朝拜的凤凰,它的名气可是相当响亮,不少诗人都曾为其赋诗,歌颂它的名号。据我粗略盘算,关于它的诗歌竟有一百三十余首之多,足以见得其名号之响。
它的出现最早是在山海经中,山海经记载: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自此开始,凤凰这一词就频繁出现在世人眼中。
人们形容皇帝都将其比作龙,把皇后比作凤,人们给女孩子取名字也频繁地加入凤这一字眼,就是希望以后自己的女儿可以像凤凰一样腾飞,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的青铜器,或者是首饰,配件上也经常会刻上凤凰的纹络来彰显身份,甚至在唐朝时期,大唐还兴起了一阵“凤凰热”。
人们经常拿凤凰来比喻一些美好事物,还会用凤来喻示幸福美满的婚姻,最出名的莫过于凤头钗这一故事了。
甚至在《全唐诗》中,出现“凤”“凰”两字的次数高达三千多次,可见凤凰在古代的地位之高。
第二名 应龙应龙也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神兽之一,他就是黄帝身边的神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记载,蚩尤讨伐黄帝时,应龙曾为黄帝出战,并为黄帝立下汗马功劳。
应龙又叫庚辰,在我国的一些神话中,他甚至被当做是上古创世龙神,还被人称为祖龙,地位极高。《太藏经》甚至还说他是凤凰和麒麟的母亲,是万龙之祖。
世间对于应龙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每段传说中,他都是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出现的,由此可见民间对于龙的信仰之崇高。
应龙是太古时期就存在的神兽,山海经中对他体型的描述要比鲲鹏都夸张。说他能够小入无间大弥宇宙,形体相当之恐怖。
在我国上古神话体系中,应龙掌管着乾坤四季,中岳中土,还有炎黄子孙,身份地位无出其左。
应龙的长相和我国传统的中国龙差别并不大,一身金黄龙鳞尽显土豪气质,一对五彩羽翼美丽非凡 ,可以说是集万物优容为一身,也象征了人们对神话动物美好向往的最高形态。排名第二实至名归。
连应龙这等地位至高无上的神兽都只能排第二,山海经第一神兽究竟是何方神圣?
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揭晓这山海经第一神兽!
第一名 烛龙烛龙,又称烛九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至强者。
开眼为昼,闭眼为夜,中国神话中除了他再也没有人有这等高强的本领,是当之无愧的山海经第一神兽。
你心中的山海经最强神兽是谁呢?
#在头条看见彼此#分享压箱㡳的知识和见闻#
《山海经》的作者、年代和成书过程
《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三十九篇。包括: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是为《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又,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是为《海经》。此外,还有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篇,海内经一卷一篇。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鲁迅先生说:”《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事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间人亦有增益。”(中国小说史略)
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并进一步说明之。
《国话-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能知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回巫。“
可见,古代巫的社会地位是何等重要,他们通晓神话,祭祀,占卜,舞雩,地理,博物,医药等多种“学问”和“技能”。我们如果从巫的职事,学问”和“技能”与《山经》的内容相对照,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吻合的地方。
《山经》详述各方山川之号,以及祯祥怪异,鬼神之事,金玉之产,正是巫的神话、地理、博物知识。《山经》于每山必言主司之神,以及祭祀所用糈毛牲币,正是巫进行降神祭祀,祈祷诅咒活动的依据。《山经》记载各山川所产药物及其效果则是巫的医术范围。至于巫舞,在《山经》中也不乏记载。只有占卜术在《山经》中寻不到线索,也许是因为另有一部巫书《周易》专讲占卜的缘故。试看以下各段: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弯鸟,见则天下安宁。(西次二经)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南次二经)
——祯祥怪异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感。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西山经)——医药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中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西山经)
——山川之号、祭祠所宜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中次六经)——地理博物
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具)。合巫祝二人儛,婴一壁。(中次十经)
其祠,……干儛置鼓。(中次五经)
其祠,……干儛用兵以禳。(中次九经)
一一巫舞
《山经》自身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它是古代的一部巫觋之书。
《山经》记述海内各方名山大川,动植物产、祯祥怪异,祭祀所宜,写定的时间较早,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主要论据如下:五行之说盛行于汉代,汉代典籍几乎无不沾染五行色彩,而《山经》虽记述了南西北东中五方之山,却未与五行相配,可见是汉以前的著作。《山经》的地理观念比《禹贡》更原始,譬如,它想象中国四周被海包围,而《禹贡》则只在东方言海,这说明《禹贡》已更接近于实际。如果肯定《禹贡》是战国末年的作品,那么,《山经》必完成于战国中期以前。这是它的下限。
《山经》多次说到铁,如:“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可见当时已知道使用铁制的武器。综合以上各点,大致可以肯定《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的作品。
《山经》到《海经》的成书,又隔了一、二百年。这期间,社会上涌现出一批鼓吹神仙之说的方土。方土之术简言方术,主要是入海求不死药,习长生术,以及祀神、封禅。
《史记-封禅书》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去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土言之不可胜数。“
所谓“黄金银为宫阙”,“望之如云”等等、显然是海市蜃楼的现象,方士们加以渲染、吹嘘、遂成为仙山,仙人之说了。西方有昆仑山住着天帝神祗;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住着不死的仙人,再加上南海、北海的传闻,这就是方士口中的世界。
秦汉间还是有一部方士书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就是《海经》。它夸言海上殊方异域,神人所居,怪异所在,正与方士“之言”相合。试看以下各段: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海外南经)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外南经)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海外西经)
此诸天之野,弯鸟自歌,凤鸟自舞。风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海外西经)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海外西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西经)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海内经)
由此观之,《海经》不正是综合了秦汉间方士“之言”,而写成的一部方士书吗?
总之:我认为《山经》是战国初、中期巫祝之流根据远古以来的传说,记录的一部巫觋之书,是他们行施巫术的参考。《海经》是秦汉间的方士书。《海经》记载海内外各殊方异国的传闻,夹杂大量古代神话,写成时代较晚。其中多有秦汉郡县地名,又为西汉时的《淮南子》所引用,可以肯定是秦或西汉初年的作品。
大荒经以下五篇保存神话最多。它们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呢?它们本来就是杂在海外、内经中的文字,同海外、内经一样是秦或汉初时作品。所谓大荒,指的就是海外,并不是在海外之外另有一个地域叫大荒。大荒东经开头第一句就说:“东海之外大壑“,又有”东海之外,大荒之中”等语,足见大荒东经即海外东经,大荒南西北经也即海外南西北经。
而海内经,从标题到内容以及文字风格,都表明本是海内南西北经的一部分。
那么,大荒经以下五篇是怎样从海外、内经中分离出去的呢?这正是刘秀核定《山海经》的结果。
从刘秀给皇帝所上表文看来,他这次校定时所依据的底本篇幅较大。他将三十二篇“定”为十八篇,自然经过一番辨析考订,首先删去一些内容,其次将经过删汰的《山海经》重新分篇。删去的部分没有进上,逸出在《山海经》之外,继续流传着,称大荒经和海内经。
大约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才又将它们收录进来,独立成篇。刘秀为什么要将这五篇的内容删去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嫌其文字重复错乱,二是嫌其神话色彩太浓。
汉代的士大夫和儒者对远古的神话传说一般是持怀疑态度的,《史记·五帝本纪赞》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身为古文经学大师的刘秀当然也不例外。他在校定《山海经》时,将重复错乱而且神话色彩过浓的部分删去,以求“质明有信”(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山海经》的篇目,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海内东经自“岷三江首”以下专述水系,与其它各篇不类。其中述及温水、崆峒、泾水、渭水、洛水,都不在东方,决非海内东经的地域所能包括,显然是另外一种著作掺入了《山海经》。大概海内东经被刘秀删汰过甚,后人嫌它篇幅太短,遂误裁它书续于其后以补其不足。总之:《五藏山经》五篇是《山海经》中最早写定的部分,时代大概在战国初期或中期。秦汉之际又附益海外经和海内经共八篇(其中包括今传大荒经以下部分)。汉成帝时尹咸将《山经》五篇,海外、内经八篇校定为《山海经》十三篇。哀帝时刘秀另据三十二篇本重行校定、删汰,改编为十八篇。被他删去的部分仍以别本流传,称大荒经和海内经,晋郭璞注《山海经》时,又将它们收入一并注释,这就是今传《山海经》的祖本。郭注原二十三卷(见《隋书-经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