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di安置的退役士兵?
当别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问他到底是哪个“yidi”?
他问还有几个“yidi安置”?
不就一个还分一二三吗?
我说,还真是有两个“yidi安置”,两个安置方式的读音虽然一样,但是内容标准却不一样,必须要分开才行。
笔者的话,绝不是空穴来风。
现实中,经常有人把这个词语写错用错。
究竟是哪两个“yidi安置”?
是异地安置和易地安置,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大相径庭。
其实大家通常说的,是易地安置。
易地,换个地方的意思,和“以物易物”的意思一样。
也就是你原本是该这样,但是因为也符合其他规定,就可以换个地方处理。
而新地方按照规定,你也是符合条件的,相当于二选一。
比如《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说,退役士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易地安置:
(一)服现役期间父母户口所在地变更的,可以在父母现户口所在地安置;
(二)符合军队有关现役士兵结婚规定且结婚满2年的,可以在配偶或者配偶父母户口所在地安置;
(三)因其他特殊情况,由部队师(旅)级单位出具证明,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易地安置的。
因为到父母和配偶户籍所在地安置,是国家规定和人之常情。
虽然按照基本原则,所有军人都需要回原籍和入伍地安置,但是因为你结婚了或者父母户籍变更个,为了利于生活所以允许你换个地方安置,这就是易地安置。
而新的安置地,个人是符合条件的,是重新另外选择而不是另外新增给予。这点我们要明白。
那么什么是异地安置?
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地方安置,也就是到一个原本你根本没资格或者不可能去的地方安置。
政策规定中有异地安置的规定吗?
有,只不过没这么叫而已。
比如跨省安置。
因国家重大改革、重点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退役军人,经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安置;
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退役军人,由接收安置单位所在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商同级人才工作主管部门同意,报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跨省安置。
只不过这种跨省异地安置,标准条件乃至机遇都比较特殊,一般人可遇而不可求。它针对的,也只是少数官兵,而无法大面积推开。
按照之前的规定,异地安置指的是省域。但是在《退役军人安置条例》中,这里的“地”扩大到省内、市内。
归纳起来,
易地安置主要指的是原本该回家乡、户籍地安置的退役军人,到配偶或者父母新的户籍地安置。
而异地安置,则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安置。
对于大多数的退役军人来说,我们涉及的都是易地安置,异地安置很少也很难。
最后提醒大家,异地安置或者易地安置都是有相应标准和条件的,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准备。
同时,无论是原籍还是易地,我们的待遇不变,不因安置地的变化而有所降低。
来自昭觉县92个村的1.8万余名贫困群众本周已迁至县城新建社区的新居,这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More than 18,000 impoverished residents from 92 villages in Zhaojue county moved to their new homes at a newly-built community at the county seat this week, the largest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project in Sichuan province.
2020年5月13日,莫色达体夫妇在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新家的阳台给亲戚打电话,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易地扶贫搬迁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系列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实现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务院决定实施新时期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提出,五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
【重要讲话】
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
Relocation is not only about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but also about chances to get rich. Follow-up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to residents with tailor-made rural business projects to ensure success rat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0年5月11日,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的易地搬迁村考察时指出
【相关词汇】
生态移民ecological migration
扶贫基金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文化和旅游扶贫 poverty relief through culture and tourism
来源:中国日报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李慧
初夏的南疆,绿意盎然。78岁的乌甫尔·司义提起个大早,穿戴一新,家门口登上公交车。8公里的路程,20来分钟的工夫,就到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城。
“村里多少老伙计,一辈子都没来过县城。”乌甫尔·司义提说,搬下山之前,他住在巴勒达灵窝孜村,距离恰尔隆乡政府150公里,乡里离阿克陶县城还有200多公里,几乎都是山间小路。去趟县城,至少得准备10多天的干粮。现在,打个盹儿就到了!去过几次县城后,乌甫尔·司义提又有了新发现:自己现在住的新小区,跟城里小区没啥两样!
乌甫尔·司义提所说的“新小区”,叫昆仑佳苑,是阿克陶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2017年到2019年,恰尔隆镇(由乡改镇)的5个行政村,加上周边村庄的部分村民,共1660户6880人陆续搬迁入住,在这里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社区内,一排排住宅楼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棵棵大树挺拔耸立,一株株鲜花竞相绽放。广场上,凉亭边,伴随着悠扬的库姆孜琴声,柯尔克孜老乡们翩翩起舞。
“村民们都说,这一搬,生活跨越了几十年。”恰尔隆镇党委副书记麦尔耶木古丽说,搬迁前,群山包围的恰尔隆镇“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出门绕山跑”,村民住的是石窝子、土坯房,喝的是河坝水,走的是“鬼见愁”山道;搬迁后,家家户户住上楼房,水电气暖网络通到家中,学校、卫生院、活动中心就在家门口。
搬下山,生计怎么办?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多措并举推动搬迁群众由“牧民”到“居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
上午11点,走出昆仑佳苑社区大门,一排排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掀起门帘,39岁的苏来曼·司马义正在收获甜瓜。一个个排球大小的甜瓜表皮金黄,水果刀切出一块,汁水饱满,香甜可口。
“我们祖祖辈辈靠放牧为生,从山上搬下来之前,压根没听过也没见过大棚,更别说种大棚蔬菜了。”苏来曼说,2017年,镇里给每个搬迁户分了一座蔬菜大棚,全村的人都打退堂鼓,没有人敢“尝鲜”。
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化肥,把专家请到大棚里,手把手指导、培训,加上一批外地专业种植户赶来做示范,苏来曼动了心,成了昆仑佳苑社区第一批种大棚蔬菜的搬迁户。
第一年,自家的一座棚,刨去开支,净赚了15000元。尝到甜头的苏来曼跟妻子一商量,开始从其他搬迁户那里租棚种。眼下,他一共种了5座棚,甜瓜、黄瓜、番茄各一座,豇豆两座,去年净收入超过5万元。
和苏来曼一样,越来越多的搬迁户变身大棚专业种植户。眼下,昆仑佳苑社区周边配建的蔬菜大棚达2012座,每座占地0.7亩,年纯收益超过1万元。阿克陶县还专门成立了国投公司,与种植户们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让种出的蔬菜不愁卖。
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头枕帕米尔高原东麓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被称作“万山之州”,辖区90%以上为山区,93%的人口是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境内边境线超过1100公里,曾是全疆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过去几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投入8.2亿元,在三县一市建设集中安置点9个,让居住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滩的3168户13855人完成搬迁,生产、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昆仑佳苑社区向西140公里,乌恰县托帕安置小区就坐落在有着悠久通商历史的吐尔尕特口岸边上。2017年6月,巴音库鲁提镇、铁列克乡、托云乡的136户512名贫困人口,从边远山区搬迁到这里生活。
图尔坤阿力·图尔逊在自家商店内,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招呼顾客,一边介绍道:“原来在村里,稀稀拉拉几十口人,我开个切面店,三天都用不了一袋面,搬到口岸后,一天要用两袋面。我现在不仅卖切面,还卖日用百货,一个月下来能赚七八千块。”
小区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明·沙布提说,从边远山沟搬到通商口岸,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还解决了致富发展问题。搬迁户们利用口岸的人口聚集优势,或经商或务工就业,腰包一天比一天鼓,生活更上一层楼。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9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