夂(至zhì、终zhōng)是冬和终的初文。从夂的甲骨文“”看是手工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最后结束的图形,下垂的两个小圆点表示抽丝最后剩余的蚕蛹;金文“”增加了缫丝缠绕蚕丝的圆轮工具(图1);篆书开始分化为两个字冬和终。增加“纟”旁表示终;增加冰旁“仌”为冬。分化后意义延续了夂的意义。隶变楷化后夂的意义更加证明了是蚕茧缫丝最后状态。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的本义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分化两字后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处、各、条、备、复、夏、麦、路、络等。冬下两点由“仌”变两横“二”,最后变“゛”是受“易学”影响,两横“二”为阴,指阴间,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阴间的两横“二”,最后楷化后的“゛”,这两点是“二”的变形,并非“八”点。冬借“冻”声表示一年中最后最冷的季节(冬季)。终应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dōng )表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即终了。终延续了夂的本义,是夂的繁化,所以夂还读“终”声。
冬的本义为一年的最后季节。引申为1.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2.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3.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如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如‘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4.最后,通“终”,如‘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5.冬冬声,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终的本义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引申为1.末了(liǎo),完了(liǎo),与“始”相对,如年终、终场(末了一场)、终极、终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终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2.从开始到末了,如终年、终生、饱食终日;3.人死,如临终、送终;4.到底,总归,如终归、终究、终于、终将成功;5.姓。
缫丝的添绪和接绪(夊suī随):当茧子缫完或中途落绪时,为保持生丝的纤度规格和连续缫丝,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的绪丝添上,称为添绪。立缫用人工添绪,自动缫由机械添绪,由接绪器完成接绪。接绪的过程就是随其它丝线一起抽出的过程,夊(随)字指示抽出的丝和原有丝一块行走的过程,捺和指示柔软蚕丝的“丿”有交叉为夊(随),用于区分“夂”。由于一粒茧的茧丝纤度粗细不一,为保证生丝质量,立缫添绪时除保证定粒外,还必须进行配茧,即每绪保持一定的厚皮茧和薄皮茧的数量比例。
各(个)是由夂和口会意而成的。要理解各的本义需先明白“夂”的意义。“夂”分析如下: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フ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口指示蚕茧为圆形,或抽丝至蚕茧开口,蚕蛹出来为止。各的字形会意为缫丝过程中蚕丝至蚕茧的口。借“个”声表示只有蚕蛹为单个(单宫蚕茧)的才可抽出丝来,“双宫”(蚕茧内为两个蚕蛹)蚕茧没法抽丝,只可做蚕丝被。每个蚕茧抽出丝的长度都不相同。
各的本义为每个蚕茧抽丝的长短不同。引申[ gè ]1.表示不止一个、或彼此不同,如世界各国、各位来宾、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各人回各人的家;2.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如双方各执一词、左右两侧各有一门;3.姓。[ gě ]4.特别(含贬义),如这人真各。
格(各gé gē)是木和各会意而成的字。木是植物的归类符号;各即标音又会意,是指每个不同。格的本义为每个植物品种都有自己的属性及特性。引申[ gé ]1.格子,如方格纸;2.规格、格式,如品格、格律、合格、别具一格;3.品质、风度,如人格、风格、性格;4.阻碍、限制,如格于成例;5.姓;6.推究,如格物;7.打,如格斗、格杀。[ gē ]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如格登。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织绸有两头,都可引申为头,开始为“首”,结尾为“頁”,頁后简化为“页”。页借“叶”声表示织成的丝绸像树叶,一片一片的,不是现在纺织成的丝绸成卷;页借“协”声表示织绸左右手穿梭力度要协调好。 页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项、顶、颈、须、颁、领、硕、烦等。 页的本义织绸的结束过程。引申为1.篇,张(指书、画、纸等),如页码、活页文选;2.量词,旧指单面印刷的一纸,今多指双面印刷的一面,如一本三百页的书、第一页。夏的本义为缫丝和织绸的过程。引申为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体是农历四月至六月;2.指中国,如华夏;3.朝代名;4.姓。
务(舞wù)是繁体“務”简化而来。務是由矛、夂和力会意而成的字。矛指战争用的武器,这里指工作用的工具;夂表示终止,这里指完成工作之意;力表示力量。務的字形会意表示使用工具尽快完成工作。读音是借“舞”声,表示舞动武器,引申使用工具。“務”简化后去掉了矛,即“务”,就是把使用的工具去掉,这样就把工作的范围扩大,工作不仅有使用工具的体力劳动,还有不适用工具的脑力劳动。务的本义是尽快用力完成工作。引申1.事情,如事务、任务、公务;2.从事,致力,如务农、好高务远;3.旧时收税的关卡(今只用于地名),如曹家务(在河北)、商酒务(在河南);4.务必,如务须、除恶务尽、务请按时参加;5.姓。
条(挑tiáo tiāo )是繁体“條”简化而来。條是由刀的变形“刂(反形)”、夂和木的变形“”会意而成的字。“”中“丿”表示向下向内用力;两竖“”表示所用的是剪刀是双刀刃;夂表示缫丝的过程;木变形加钩“√”表示相对,这里指示缫丝用的木条粗、细、长、短相对要合适。借“挑”声表示缫丝中用于挑丝的树枝。條的本义为用剪刀剪下的用于缫丝粗细长短合适的树枝。简化后的“条”省去了剪刀,指用于缫丝的树枝。条的本义为用于缫丝中挑丝的相对合适的树枝。引申1.植物的细长枝,如枝条、柳条儿、荆条;2.泛称条形的东西,如条子、面条儿、金条;3.细长的形状,如条形、条纹、条案、苗条;4.项目,分项目的,如条例、条令、条文;5.层次,秩序,如条理、有条不紊;6.量词。[ tiāo ]挑取,如“蚕月条叠”。
缫丝
备(背bèi)的古文字种类较多。原因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文字,所以备的甲骨文和金文有几种。秦始皇统一的是小篆,依据小篆衍化而来的“備”,后又依据名家的草书简化为“俻”,1964年简化为现在用的“备”。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是一个人背着一个装满箭的箭袋,读音是借“背”声是有道理的,背上箭为战而备用。草书简化为“俻”是有人的变形“亻”、冬的省形“夂”和田会意而成。“亻”指劳动人民;“夂”表示冬季、冬天;田指种田。字形会意为:劳动人民在冬季要为种田储备肥料、种子等种地必需品。俗话说:“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开始耕种;夏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杂草丛生,开始忙于除草;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获,即秋收季节;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冬天要储藏好春天种地的种子。这就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1964年简化后把“亻”去掉,意义更加广泛。所以“备”的本义就是冬天要为种地预存好种子和肥料等必需品。引申1.具备、具有,如德才兼备;2.准备,如备用、备而不用;3.防备,如防旱备荒、攻其不备;4.设备(包括人力物力),如军备、装备;5.表示完全,如关怀备至、备受欢迎;6.姓。
处(亍chǔ chù )是由繁体“處、処”简化而来。處是由虎和夂会意而成的字。虎指老虎;夂表示停止不前。處的字形会意表示老虎伏在地上不动,观察周围环境及需要捕食的动物,寻找机遇,待机出动状态。借“亍”声表示行动前的状态。“処”只保留了老虎伏在地上,类似几案,待机出动的状态。简化为现在用的“处”,把“几”用“卜”代替,卜指占卜,覆审吉凶,判断是不是该出击,由老虎的动作取向,改为思维取向,增加了“処”的意义广泛性。处的本义为停下来判断行动的可行性。引申[ chǔ ]1.居住,如穴居野处;2.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处得来;3.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如地处闹市、处变不惊、设身处地;4.处置、办理,如论处、处理;5.处罚,如处治、惩处、处以徒刑;6.姓。[ chù ]1.地方,如住处、心灵深处;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如科研处、总务处、办事处、联络处。
麦(埋或买mài)的甲骨[ tiáo ]文和金文字形看和来的古文有相似之处。认为麦是外来引种的作物品种,隶变楷化后,在来(來)的下面加了一个“夕”字,“夕”是外的省形,“麥”会意为外来作物品种。现用的“麦”字是从麦的生长特征上重新定义了“麦”字。麦是由生的省形“”和冬的省形“夂”组成,来说明麦是可以在冬天生长的作物。麦借“买”声说明麦是由外地买来的作物品种;或借“埋”声来说明麦种深埋于土中生根发芽成长。“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麸、麺、麹等。麦的本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
三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48分)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3分)
荡漾(yáng yàng√) 缭乱(liáo√ liào) 贡献(gòng√ gōng)
痕迹(héng hén√) 打捞(lāo√ láo) 羽翼(yì√ jì)
2.读拼音,写词语。(8分)
3.按要求填空。(3分)
“偶”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O,再查音节ou;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亻,再查九画。“偶”在字典里的意思有:A.用木头、泥土等制成的人像;B.双数,成对的;C.偶然,偶尔。“偶遇”应选释义C,“玩偶”应选释义A。
4.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10分)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烂漫(无)(比)
(光)彩夺(目)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1)写两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莺歌燕舞 春暖花开
(2)写两个与画线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勃勃生机 扬扬得意
5.选词填空。(6分)
(1)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2)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4)各种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5)人们(欢聚)一堂,庆祝国庆。
(6)我们必须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
6.按要求完成句子。(8分)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月亮弯弯的,像一把镰刀。
(2)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仿写拟人句)
蝴蝶扇动美丽的翅膀,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春风吹拂着柳梢。(扩写句子)
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嫩绿的柳梢。
(4)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把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这家伙,难道不是昆虫里的霸王吗?
7.根据课文内容答题。(10分)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泥融”的意思是(B)(2分)
A.春天到了,冰冻的泥土融化了。
B.泥土湿软。
C.各种不同颜色的泥土融合在一起了。
(2)“瓢虫款款的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句中的破折号(C)(2分)
A.表示意思的转折。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意思的递进。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的是(B)的景色。(2分)
A.春末 B.初春 C.初夏
(4)周末,你和小伙伴们在郊外游玩,温暖的阳光,和煦(xù)的春风,娇艳的花朵,一切是多么美丽呀!此时你会想起杜甫的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分)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分)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燕 子(节选)(9分)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燕子(A)时的样子。(1分)
A.飞行 B.停歇 C.打架
2.第二自然段中,“横掠”一词能换成“飞”字吗?下列说确的一项是(B)(2分)
A.能。因为“横掠”就是“飞”的意思,而且换成“飞”语句更简洁。
B.不能。因为“横掠”更好地表现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快,飞行的动作灵敏。
3.选文中的燕子有哪些特点?在括号里画“√”。(4分)
(1)身体轻盈(√) (2)动作敏捷(√)
(3)喜欢唱歌 (4)飞行速度快(√)
4.如果用一句话来赞美春天,你会说什么?(2分)
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二)燕 子(13分)
阳春三月,它来了。那小巧玲珑的流线型体态,着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轻盈敏捷,在春光中快乐甜美地飞翔,发出清亮圆润的啁(zhōu)啾(jiū)声。
我们江南水乡,春季里雨丝如烟如粉,无声无息地下着。新拔节的翠竹,清水田里的禾苗,池塘边的柔柳和刚刚绽开的桃花,在水雾碎雨中,绿莹莹、红润润的。这时,一只、两只,一对、两对……小燕子妙舞轻扬,穿来穿去。
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小燕子更活泼了。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间,“唧”的一声,身子似个小黑点蹿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撒落一朵小浪花,浪花绽开,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
在常识课上,老师说,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大地披上绿色的春衣。原来,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轻盈—(沉重) 敏捷—(迟缓)
2.阅读短文,把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写在下面。(3分)
小巧玲珑 流线型 乌黑发亮
3.阅读短文第二、三自然段,写出描写燕子活动特点的词语。(4分)
(1)在雨中飞行时:妙舞轻扬 穿来穿去
(2)在晴天飞行时:斜飞 自由自在 横掠 轻身一跃 射入云中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人们喜欢燕子的原因,并画上波浪线。(2分)
5.短文层次非常清晰,围绕燕子依次描写了(C)。(2分)
A.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人们喜欢的原因
B.外形特点→飞行特点→生活习性
C.外形特点→飞行特点→人们喜欢的原因
三、语言运用。(30分)
题目:《我的植物朋友》
要求:写一写你的植物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写的时候,试着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不少于300字。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 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 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源流发展源于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祝融氏吴回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姬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少数民族1、源于蒙古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2、源于满洲八旗姓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明初蒲寿庚家族改姓吴。
6、鄂伦春族中有吴氏,他们是由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
7、赫哲族人的吴氏,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
8、哈尼族中有吴氏,自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明朝洪武年间的吴蚌颇而始宗族始盛。
9、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0、苗族吴氏,出自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得姓始祖泰伯。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和《苍南吴氏通志》记载,泰伯(太伯)、仲雍、季历兄弟三人,都是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因太伯、仲雍遵从父王意愿,让位于三弟季历,便一同到“荆蛮”(古代对离开京城偏远的南方地区之统称)开垦,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建立了吴国(今江苏无锡市梅村)。太伯生于商武丁四十年(前1285),卒于商武乙四年(前1195),享寿91岁,无子,仲雍继之为国君。尔后,裔孙以国为姓,即吴姓,尊太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
迁徙传播先秦时期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三国时期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山东青州府吴氏是明朝江阴侯吴良次子寿安后裔,1379年受朱元璋派遣移居青州府为女婿齐王修建宫室,二年后病故青州府,故成为此支吴氏始祖。
近现代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迁居台湾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吴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海外发展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
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
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世以来,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在民族独立前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辖区。吴姓人迁往越南的时代很早,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
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李朝时又有著名学者官僚吴俊。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越南文字在使用拉丁字母前,一直使用汉字,吴姓之“吴”与中国无异,不过古代迁往越南的吴人虽仍姓吴,但已融入越南民族中,成为今天越南吴姓的一部分。
朝鲜与中国东北相邻,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成为朝鲜吴姓的一部分。吴姓在今天朝鲜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吴姓宗族的发展之快,势力之强,人才之多,又远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国华人中的吴姓风云人物有祖籍浙江余杭的吴家玮,他是第一位华人校长一一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1984年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祖籍浙江余姚的吴仙标,1984年当选为第一位美国华人副州长——特拉华州副州长。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著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吴健雄;第一位华裔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吴汉。
郡望堂号郡望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渤海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子孙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
堂号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也出自泰伯的故事。泰伯三让王位的谦逊礼让美德连孔子也由衷赞叹:"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间尊太伯为"让王",太伯庙前有"至德名邦"的牌坊。因此,吴姓族人以"至德"作为堂号,还有与"德"字有关的,诸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怡德堂、尚德堂、源德堂、树德堂、德礼堂等。
三让堂:出自于吴姓受姓始祖泰伯的故事。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亶父有意将王位让给三子季历,泰伯为了满足古公亶父的意愿,与弟仲雍避至荆蛮,纹身断发,是为一让;二让为太伯与仲雍借古公亶父有病之机以采药为名外出避让;三让是指在古公亶父死后奔丧之时,季历欲以王位回归泰伯,泰伯、仲雍再次远走东吴。吴氏后裔遂以"三让"作为堂号。还有思让堂、让德堂、德让堂,等等与"让"字有关的堂号均缘于此。
其他堂号还有渤海堂、让德堂、种德堂、世德堂、仁德堂、至德堂、秀聚堂、忠义堂等。
门楣题辞“延陵高风”指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国势日强,至仲雍的十九代孙寿梦正式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为父所喜,为兄所爱。寿梦想让位给他。季札象他的先祖泰伯一样,执意推让,并远逃他乡,终身不受国位。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江阴县一带),称为延陵季子。因此,吴氏亦有称延陵堂者。延陵遂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
宗祠楹联四言通用联世家第一;至德让三。
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梅里家声。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称“延陵季子”。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廷尉名官。
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吴季札。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明体达用。
上联典自西汉时期的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下联典自清朝年间的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让德留芳。
上联典指西汉吴公。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箫鸾成仙。
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五言通用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台湾省台南市吴氏大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三让两家天下;一剑万世千秋。
上联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典用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
孙子能教宫女;文箫幸遇仙姝。
上联黄指春秋吴王阖闾用孙武操练宫女事,在操练女军时,不顾吴王面子而杀他两名爱妃,果然使军纪严明。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吴彩鸾遇书生文箫事,想传书生文箫于太和年遇到他,受她接济。十年后,一起到吴中越王山,各跨一虎成仙而去。
七言通用联渤海家风千古兴;延陵世泽万载隆。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国的季札。
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泰伯。
楼危明月芭蕉翠;水涨白帆杨柳青。
上联典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工词。下联典指明朝小说家吴承恩。
人称祖师号画圣;我恨王郎曰频香。
上联典出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被誉“画圣”,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下联典出清朝女词人吴藻,字频香。
吏部文章昭日月;将军功业炳山川。
典用佚名集吴天发碑字帖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秘义烟涵,瑰词雨散;文章绮合,藻思罗开。
采用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吴荣光联。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此。
此联采用安徽省歙县胡埠口吴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吴氏源于延陵季子,即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因不愿继承王位受封于延陵。“西土”,胡埠口在延陵以西。下联“石里”,指附近吴氏散居地石门坞、石门坑等;“东山”,为当地小山名。
胄继缙绅,高出延陵鼎族;政务宽厚,早标太守芳名。
上联典指春秋吴国的季札。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吴公。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此联为江苏省无锡县吴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春秋吴氏始祖周太王之子泰伯让位幼弟季历开辟江南的史实,其联在今江苏省无锡县的泰伯祠(又称至德寺、让王庙)和泰伯墓。泰伯因三让天下,德行高尚而被后人尊为至德。天下吴氏均尊泰伯为开姓始祖。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采用清朝小说家吴敬梓自题联。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风裁峻厉,飞帛书御史之名。
上联典自北宋朝时期的吴申,持议刚方,上书“争讲官正席”。下联典出北宋·吴中复,累官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之。
至德启云礽,三让两家天下;大宗绵雪堰,千秋一脉江南。
典用吴氏宗祠联。
始国忆江苏,碑前遂得追根志;迁台荣栗邑,海外还存慕祖心。
此联为台湾省苗栗县吴氏宗亲会敬献给江苏省无锡市泰伯祠联。
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兰谷;派衍绮里,缅当时儒术,望重草庐。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此联为吴氏宗祠联。
字辈衍派湖南省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21世纪以来已到了“定”字辈)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湘中吴姓自宋代(1260年)由木兜公携族弟木裕公由赣迁湘,木字派至兴字派均同,兴字派以下各宗自修族谱,自立字派。新化县分支字派为:(21世纪以来已到了“成”字辈,泰伯第103世)绍式成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文怀达耀德永以守骏甸自振上开基崇厚贻谋永继名成笃生逢泰运绣锦茂芳春仰源追祖德敦本树先声治际升平会恩敷亿兆宁清芬存礼让南楚育奇英。
安徽桐城、枞阳高甸吴:分为保庆和荣华两股。
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2011年高甸吴荣华堂成功修谱,续字辈: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鸿学开元,友信长传。大成怀兴,祖泽其绵。
麻溪吴:诒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岭吴(马埠吴):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安徽桐城、枞阳三支吴姓曾于清末时期相继修谱,其字辈四字一句均一字不差地取自诗经《大雅》之《文王之什》中的词句。
贵州省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曾元培德昌 ,建政修齐道,崇文立本昂,育材承圣训,礼义广宣扬,恩周思显祖,明哲以书香,克孝传家久,宽厚惠泽长,年同尧舜时,应守可为纲,中心观必大,延龄益寿康,泰基谦山让,汉豫章,亮寅丕振宁,南华庆锦堂,云礽著绩伟,金鸾来凤翔,居庭松翠照,蓂秀继辉煌......
贵州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四川省川西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四川都江堰大观、街子交界处没头河吴氏一脉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四川巴中吴氏一脉世系排行:叨进守仲朝、从道国怀裔;廷思文宗学、正大永耀锡;登自希修献、新成化克必;维君青任和、万载立先师;应佐乘时运、章培善继宜;崇仁洪广益、尚直达昌奇。
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贺陇(河陇)吴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广东省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清朝属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楼,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
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代。
江西省江西九江荆林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之、登、光、宗、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英、照、代、文、人、起、恤、兹、建、立、洪、昌、昭、高、尚、法、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在、同、伦、常、呈、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左、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振、兴、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
河南省河南省商城县一支家谱字派(一百零一世起):闻学传宗,忠孝允从。世承先志,家庆国封。德为仁积,道以义隆。贻谋祖泽,绍业天功。长开佑启,远裕宽宏。迎祥保太,本懋枝荣。芳名百代,光耀大同。显扬辉荫,景际云龙。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圣贤帛统绪,伦纪守和平。克信诗书礼,源寻雅颂声。延陵陪宇宙,渤海满怀瀛。
江苏省徐州下邳吴姓,明洪武年间,先祖官居古下邳,繁衍后代,枝繁叶茂。
下邳吴氏117世起各支统一字辈:仁爱忠孝嗣续长,鼎盛昌隆煜华章,法治国泰呈祥瑞,清正廉明民富康。
山东省山东寿光市营里镇吴家营(庄)一支,迁始祖原名吴国兴,因朱元璋名国瑞而易名种和发祥江阴,朱元璋赐 名良,赐封江阴侯。自明初迁居青州府传承至今二十七世。
其各支字辈: 远、思、(部首:日、王、金、木、水、火、土、心、山、辶、 亻、力、纟、言、忄)尚、龙、之、生、振、天、象、咸、宏、才、梦、廷、桂、冠、存、圃、长、和、文、汉、道(导)、传、堂、万、田、云、芳、莲、益、亭、良、联、国、铭、训、儒、世、徒、智、信、仁、德、坤、震、艮、离、坎、兑、巽、鼎、殿、先、心、蛟、师、孔、念、复、建、步、金、胤、于、化、然、邦、忠、玉、元、克、伯、延、一、景、祥、作、章、清、明、安、三、光、振、修、典、举、宪、之、兰、守、庭、希、乐、俊、其、中、烈、凤、泮、士、之、子、际、淑、学、林、阁、丕、全、九、鸣、春、占、华、绍、京、相、树、全、维、可、行、东、奎、魁、栋、百、业、孟、为、存、宗、继、先、可、曰、基、海、生、善、怀、本、殿、永、泰、即、成、法、江、河、积、卿、敦、义、承、群、崇、顕、印、传、鼎、新、献、慕、尊、如、领、朝、福、珍、同、峯、锡、琴、棋、书、廉、让、武。
其它吴姓一支字辈(湖北省黄梅县大河吴祥村一带,这里曾是红十五军发源地):文章期济美,芳型务敬典。嘉猷列台鼎,奇勋定垂远。由礼斯经世,友伯允以显 。大继国之士,从德元良衍。光建启泰运,诚通学必宣。一善同心守,宗叙自尔延。青云步英哲,凝道真可传。裕承惟积厚,仁义廼兴绵。和忍师前烈,勤俭仰昔贤。正修齐治本,富贵任在天。
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氏三在堂一支字辈: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与祈天锡瑞裔耀裕庆家声秉礼遵和睦怀仁启显荣同期崇克让祖□永为程”;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文物遗产吴道台宅第吴道台宅第,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浙派建筑群,建于1904年,当年吴引孙用40万两纹银,模仿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造而成,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它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齐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宅”之一。被扬州人称为“九十九间半”。
名人频率《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吴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5%,排在第七位;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3.16%,排在第五位。
知名人物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道子(约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
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玠之弟。
吴潜(1195年—1262年) 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后期名臣,诗人。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吴承恩(约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辽东人,吴周建立者吴周太祖。吴襄子,孙吴世璠。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大澂(chéng)(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直系军阀首领。
吴祖坪,浙江嘉兴人,施承志之婿。台湾造纸业先驱、工商界名流,以发明“蔗浆造纸”技术而闻名,有“纸业大王”称号。
吴京,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电影导演。
吴宇森,导演。
吴镇宇,演员。
吴奇隆,中国台湾演唱团体小虎队成员、演员。
吴彦祖,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制片人。
吴建豪,台湾艺人团体F4成员。
吴映洁,艺名鬼鬼,中国台湾影视演员、歌手、主持人。
吴俊谚,艺名鲔鱼,台湾艺人。
吴昕(Orfila),1983年1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
伊能静,本名吴静怡,歌手。
安以轩,本名吴玟静,1980年9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
伍佰,本名吴俊霖,1968年1月14日生,中国台湾男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制作人,演员,摄影家。
吴秀波,中国内地男演员。
吴莫愁,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
吴千语(Karena Ng),1993年10月27日生于中国浙江,1/8中法混血儿 ,中国香港电影女演员、广告模特。
吴倩莲,1968年7月3日出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影视女演员、歌手。
吴青峰,1982年8月30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华语流行乐男歌手、词曲创作人、策展人,乐团苏打绿的主唱。
吴磊,1999年12月2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四川广安,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