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年月日的算法,那么剩下最后一个时辰的算法就简单了。
以前把一天分十二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
因为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
对应现在小时制的时间是:
前一日23:00-1:00是子时
1:00-3:00是丑时
3:00-5:00是寅时
5:00-7:00是卯时
7:00-9:00是辰时
9:00-11:00是巳时
11:00-13:00是午时
13:00-15:00是未时
15:00-17:00是申时
17:00-19:00是酉时
19:00-21:00是戌时
21:00-23:00是亥时
时辰的算法需要用到的是五鼠遁歌: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处发?壬子是真途。
举个例子,甲子日早上9:30分,9:00-11:00是巳时,那么应用歌诀“甲己还加甲”,可以知道这一天的子时是甲子时,接下来依次类推乙丑时、丙寅、丁卯、戊辰、己巳,那么这个时辰就是甲子日己巳时了。多用几次,多练习推算就会熟能生巧了。
附上时辰干支图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记者26日从湖南省博物馆获悉,在近期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性清库中,发现了几十件带有字迹的帛书残片,目前可确定有的来自帛书《刑德》丙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甲篇局部。(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帛书《刑德》有甲、乙、丙三篇,均为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其中甲篇是汉初刑德理论的重要篇章,乙篇主要是关于刑德运行规律的解说和对“刑德九宫图”的诠释,以及关于以云气、风、雨、雷等天文气象占测战争胜负吉凶的规定,丙篇因残破太甚,已很难拼合和句读。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说,帛书《刑德》甲篇用古隶抄写,保存较好,文字大致可读,九宫图和干支表清晰可辨,推断为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抄成的,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乙篇以隶书抄写,抄写年代应为孝惠元年(公元前194年)前后,为确定帛书中同类书体抄本的抄写时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丙篇抄写在一幅宽48厘米、长约82厘米的帛上。
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乙篇局部。(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此次发现的部分残片可确定来自帛书《刑德》丙篇。“《刑德》丙篇现存原物共揭裱为18页残片,全部用朱文抄写,该篇栏格全是黑色的乌丝栏,外围有很粗重的墨线边框,这种较奇特的形式是否别有含义,尚待研究。”喻燕姣说。
专家指出,马王堆部分帛书有朱丝栏或乌丝栏,曾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织上去的,这次根据残片对比,确定它们是画上去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十多部帛书。“所有帛书均为手抄本,每一个人的字迹都不同,因此每一篇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手抄的字体特征能为辨别残片上的字属于哪一篇帛书提供依据。”喻燕姣说。
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刑德》丙篇局部。(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事实上,字迹辨识需要长年研究积累的经验,因此帛书残片“归位”只能依靠人工找寻比对。此外,由于帛书层与层相互粘连,墨迹会产生正反印染、层层渗染。
“帛书刚出土时是完整的,只是成了‘帛砖’,受当时技术限制,为了将帛书一页一页地揭开,只好用最原始的蒸汽熏蒸方法使之受潮,然后再去揭开,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残片。”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陈锐说,因此要让帛书残片“归位”,必须搞清楚它们属于哪种帛书,帛书当时是怎么叠的,这样才能区分渗印文和反印文,进而确定残片到底属于哪一层,这项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
湖南省博物馆已对此次清库新整理得到的带字帛书残片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这些“遗珠”对帛书的修复完善及其修订版的编纂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是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逾十万字、50多篇涵盖广泛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
记者:张玉洁、孙毅
编辑:廖翊、王薇
干支纪年、月、日、时
我国农历记时方法的一种。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子、....序两两配组如甲子、乙.....共配成60干支组,叫做一个“甲 子”(参看历法浅释“六十甲子表”)。 干支最先用来纪日、纪年,后来也用来纪月、纪时。
干支纪年一般认为我国干 支纪年的应用最迟是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相当公元85年)开始的,至今没有间断。我国史书也多用干支纪年.特别是用以表示历史事件例如近代史的甲午之战、辛丑条约、茂成变法、辛亥革命等.农历年与公历年的起止并不恰好吻合.农历元旦常常落后于公历元旦半个多月到一个多月。干支纪年与公元的对应关系,也存在这一问题。这在研究某些年表、年史,或需要严格划分年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公元1993年,从1月23日才属于癸酉年,而以前属于壬申年。
干支纪月有其具体规定。首先是把十二个月配以地支,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月 为寅、二月为......然后看这一-年的天干是什么。年天干为甲或己者正月配天千丙为丙寅月,以下顺序类推;年天干为乙或庚者,正月酋戊为戊寅..年天干为丙或辛者,正配成....年天干为丁或壬者,正月配成土寅.年天干为戊或癸者正月配成甲...相配的结果参看本书“历法浅释”“干支纪月表”)。闰月的干支随其前月。
干支纪日每天用一组干支来代表,60天一个循环。这种纪日方法在甲骨文中已有大量记载。用以连续不断的纪日,至迟是从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相当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已日起始。如算到清宜统三年(公年1911年)已有2600多年之久!干支纪日现在仍很有用,许多民俗日(如三伏、入出梅等)都是以它为根据.干支纪时具体规定类似干支纪月。一天的十二时表(即地支纪时)是知道的(见本书“历法浅释”“古时辰与今时间对照表")。每个时辰如何配以天干.决定于日的天干是什么。对子时配天干的具体规定是:日天干甲或已配甲成甲子:日天干乙或庚配丙成丙子;日天干丙或辛配戊成戊子;日天干丁或壬配庚成庚子;日天干戊或癸配壬成壬子。第一个时辰的干支知道了,以后的时辰顺序类推(见“历法浅释”“干支纪时表")
干支(甲子)纪年法
前面已经介绍过什么叫天干地支.使用干支纪年法,容易使人- -时不知是何年,不如使用公历纪年方便。但我国自1912年才采用公历,这就发生了一个对照推算的问题。公历一年恰好包括农历的一个年尾与一个新年的绝大部分时日,于是,我们就用农历新的一年与公历一年相对,如公历1982年是农历壬戊年。向上推60年(即1922年),也是农历壬戊年。以1982年为纪,上推6个花甲(360年),“天启壬戊”正好是1622年(所以上推6个花甲,是由“天启”这个明襄宗的年号帮了忙)。“甲午战争”是指近代中日之I的一次海战发生在甲午年,即1894年。“戊戌变法”是指发生在代戊戌年的一次变法,即1898年。
“甲”,是天干第一位。有趣的是,其甲骨文本为“十”,当为“十干”的总称。《说文解字》曰:“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日: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又说:“古文甲,始于十。”甲,又指草木萌发的外皮,《释名》说:“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故引以为表示第一。例如屈原《哀郢》:“甲之朝吾以行。”即以 “甲”表示一旬的第一日。
甲
“乙”,是天干第二位。《说文解字》曰:“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又说:“乙承甲,象人颈。”《史记·律书》说:“甲者,吉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因而以“乙承甲”表示第二。
乙
“丙”,是天干第三位。《说文解字》曰:“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又说:“丙承乙,象人肩。”依次表示第三。例如《吕氏春秋·孟夏》言:“其日丙丁,其帝炎帝。”
丙
“丁”,是天干第四位。其甲骨文本为一个原点的形象,而后才在点下添上一条竖线。《说文解字》日:“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依次表示第四。例如《礼记·月令》记有“上丁” 日。
丁
“戊”,是天干第五位。郭沫若 《甲骨文字研究》:“戊象斧钱之形。”《说文解字》曰:“戊,中宫也。”又说:“戊承丁,象人胁。”依次表示第五。《汉书·律历志》说:“五、六者,天地之中合。”即在“十”数之中位,因而古人以“戊”为吉日。例如《诗经》中《小雅·吉日》云:“吉日维戊。”
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