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摆放

析梦(析梦辞典解梦查询)

时间:2024-01-20 16:04:48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许贡三客刺杀孙策的真实时间,及孙策攻打广陵郡的经过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二十)许贡三客

文:小A斯蒂芬

“却说孙策自霸江东,兵精粮足。建安四年,袭取庐江,败刘勋,使虞翻驰檄豫章,豫章太守华歆投降。自此声势大振,乃遣张纮往许昌上表献捷。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

狮儿难与争锋也!‘遂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两家结婚。”

这是小说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中开头的一段情节。在这段情节中曹操所形容孙策的话“狮儿难与争锋也!”,在历史上原本是记载于《吴历》中,原文是这样:“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犭析儿难与争锋也’”

这里的“犭析”很明显应该是一个整体字,但是《说文解字》和《新华词典》中都并没有这个字。所以一些学者以此认为“犭析”应该是一个错字,是“狾”字在传抄中的错误记录。

“狾”读作[zhì],意思是狂犬或者是疯狗。那么,曹操所说的这段话就是含有对孙策贬低的意思,而并不是像小说中那样拥有畏惧赞许的成分。

不过,个人观点认为把“犭析”作为“狾”字来理解,还是有一定武断成分的。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拿不出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字并不存在。毕竟现在谁也说不准在汉末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文字中有没有“犭析”字,如果当时的确存在这么一个字,那么它的具体含义又会是什么?这些都还是需要有人去考证,验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搞清楚“犭析”字所蕴含的真实含义。

在历史上,曹操除了将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以外,还为自己的儿子曹章迎娶了孙贲的女儿。并且礼辟孙策的另外两个弟弟孙权和和孙翊,又让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茂才”其实就是秀才,因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改成茂才。“举茂才”与“举孝廉”相同,都是东汉时期察举制度的一种形式。茂者,美也;茂才者,美才之人也,也就是优秀人才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扬州刺史严象,应该是曹操主政下的许都朝廷在袁术去世后所任命的扬州刺史。他与袁术的主簿阎象虽然名字读音相同,却应该并非是同一个人。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的,曹操在袁术去世之后应该是派兵直接接管了九江郡,并且还任命了新的扬州刺史。这样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孙策与曹操的势力范围已经开始了交集。这一年应该是建安五年。

建安五年的天下形势已经趋于明朗化。北方的袁绍已经在建安四年消灭了公孙瓒,坐拥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曹操也已经相继消灭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割据势力,拥有兖州豫州徐州以及扬州的一部分。曹操和袁绍这两股最大的势力势必要一较高下,大战一触即发。并且最终在这一年的二月份正式拉开了官渡大战的序幕。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这段孙策被杀的记载,在《三国志孙策传》中有着一个相对更为详细的版本:“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这里所说的刺客“许贡客”,据《江表传》记载共有三人,所以又被称作“许贡三客”。

许贡就是之前我们曾经讲过的与朱治争夺吴郡,失败后逃奔严白虎,又在严白虎被孙策击败后投降孙策。

许贡这个人据推测应该也是吴郡本土世族出身,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孙策允许许贡投降应该也是看中他的这种影响力,希望以此收服众心。可是据史书记载,许贡在投降孙策之后并不安分,而是依然在积极的寻找翻盘的机会,试图夺回吴郡。孙策向许都朝廷上贡称臣之后,许贡也在暗中联络朝廷,并且给朝廷写了一封对孙策极为不利的表章密信。这封密信在《江表传》中的原文是这样:“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项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本名。这也是孙策与项羽并称的史料先例。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许贡这个人或者说是他的团队的确是很有水平的,假如这封信被送到朝廷,而朝廷又采纳了这样一个建议的话,那么的确是会在政治舆论上对孙策造成很大的压力。很可能会因此断送孙策,甚至江东基业的前途。

不过幸好这封信并没有如期送达,而是在半路上被孙策的“候吏”所截获。

所谓“候吏”一般认为就是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盗,或者迎送宾客的官员。后来也泛指驿吏。

候吏截获这封密信后就交给了孙策。孙策看过这封信后自然是很生气,他拿着信就去质问许贡。可是许贡不承认自己写过这封信,于是孙策就下令武士绞死了许贡。一般认为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6年。

按着《三国志吴书》中的说法,许贡死后依附于他的门客们带着他的小儿子逃亡隐匿在江边,寻求复仇的机会,并且在数年后终于等来了机会。

建安四年,孙策智取庐江,击败黄射之后,第二次来到豫章。他本来应该是希望趁势一举平定豫章郡。可是就在这一期间出现了一段尤为奇怪的记载。这就是来自于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吴书孙贲传》引用《江表传》中的一段记载:

“时丹杨僮芝自署庐陵太守,策留贲弟辅领兵住南昌,策谓贲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但当伺其形便,因令国仪杖兵而进,使公瑾为作势援,一举可定也。’后贲闻芝病,即如策计。”

这段记载很明显是建安四年孙策过定豫章时期的一个情节。从这个情节所反映出孙策的用兵动向来看,他应该是在还没有完全统一豫章的情况下留下孙贲和孙辅,并且口授了统一豫章南部的方法之后,选择了回军。这种情况是有比较匆忙的迹象的。

那么,孙策为什么在没有消灭盘踞在豫章南部庐陵县的僮芝所部的情况下,匆忙的选择了回军呢?难道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吗?

这个问题在《江表传》中是有过准确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孙策与陈登之间的战争。

据《江表传》记载“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策归,复讨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也就是说,在孙策西征期间,广陵太守陈登试图向南发展势力,就暗中派人联络吴郡的严白虎余部,谋划颠覆孙策的。按着这段记载中的说法,孙策在回军之后就亲自讨伐了陈登。但是这件事在《先贤行状》中却有着另外一种说法。

所谓《先贤行状》是一本记述汉末三国时期历史人物言行事迹的书籍。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孙策派遣军兵围攻广陵郡匡琦城的战争经过,最终以陈登坚守城池,击败孙策派遣的部将周章等人的两次围攻,以劣盛強而告终。也就是说孙策并没有亲自去攻打陈登。

在这两种说法中,很明显第二种《先贤行状》中的说法更为可靠,因为《江表传》中明确说明当孙策率领军队走到丹徒的时候,发生了“须待运粮”的情况。也就是说孙策当时由于缺粮就在丹徒县停驻了下来。

丹徒县位于曲阿北方,就是今天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当时同样隶属于吴郡。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丹徒县濒临长江沿岸正与广陵郡隔江相往,也称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孙策虽然由于缺粮而在丹徒停驻下来,但是攻打广陵太守陈登的战事应该并不会停止,他应该是会派遣属下继续北上。只不过在这个节点上发生了孙策遇刺身死的事件。

在一次孙策射猎落单的时候,被化装成士兵的许贡门客三人组所伏击,虽然孙策凭借自身的武力以及后来赶到的属下,杀死了这三个许贡门客。但是他自己也被射中了面颊。这一段在《江表传》中原文是这样:“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江表传》中的这种记载与《三国志》中的说法完全不同。无论是《三国志武帝纪》还是《三国志孙策传》中都认为孙策是在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的时候,阴谋攻袭许都迎接汉献帝期间,被刺客刺杀而死的。由于其有着官渡之战的背景所以时间上肯定是在建安五年。而《江表传》中则认为是在孙策北上攻打广陵太守陈登的过程中外出打猎落单,被许贡三客伏击导致重伤的。由于其是接续在孙策过定豫章事件的后面,所以事件应该是在建安四年的年底之前。这样一来在时间上,就产生了貌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什么?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种貌似的矛盾,也并不算是矛盾。他的产生也并不难理解。个人认为,孙策从豫章郡回军吴郡并来到丹徒准备攻打广陵郡,符合其下一步发展的需要。毕竟在相继平定统一了江东六郡之后,又捎带打了荆州的江夏,在长江沿线以南已经基本没有了孙策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实力不断增强以后北上争夺更大的天下形态,顺理成章的摆在了孙策的面前。而陈登试图南下拓展地盘的步伐,也就成了孙策攻打广陵郡的最好借口。以孙策的性格,在打猎时落单也符合其现实意义。所以在丹徒期间孙策被许贡三客伏击并重伤这件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大家要注意,在《江表传》中的这种记载里从没有说过孙策因此而丧命。所以他应该是像小说中那样有一个治伤养病的过程。而在其治伤养病的过程中,孙策趁曹操和袁绍官渡相持的时机,谋划攻袭许都甚至是迎接汉献帝都是有可能的。即便是在《袁宏汉纪》中将曹操与袁绍相持的时间提前到了建安四年的十二月份,也同样可以穿插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而并不矛盾。

孙策最终在建安五年,创甚不治而死。

那么,导致孙策去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孙策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又发生了什么呢?

请看下一篇,纪传体三国评传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11月29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