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百兵之祖(百兵之祖是什么武器)

时间:2024-01-27 18:56:57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从五兵到十八般兵器,为什么说棍是“百兵之祖”?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也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棍棒是打击为主的钝器,成本不是很高,但是极其精妙,棍棒高手也比比皆是。

棍是以木制居多,兼有金属制的长兵钝器。北方称棒或杆,而南方习惯称竿或条。因受地域和习惯的影响,还有“殳、棒、秆、杆、竿、白梃、金吾、车辐、棓、杵、长剑、棍、杖、把、杠子”等称呼。无论如何称呼,它的产生,与生产、生活、狩猎、战争密切相关。从战争中由“五兵”到“十八般兵器”的发展过程来看,便知一二。

史书与兵书上记载的“五兵”

“五兵”,又称为“五刃、五戎”,泛指夏商周时期兵械的总称。在此之前棍都是以生产生活工具出现的,“五兵”的出现则开辟了棍的军事价值。考察认为:《世本》有:“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这是“五兵”的最早记载,其中“殳”就是后期的“棍”。

殳既是长兵,分离工具,又是攻防皆能的击打兵器。在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晋惠公的士兵用长殳击中,结果秦穆公身着的六层铠甲竟然被穿透,可见其威力惊人。

“五兵”中的兵器变化无非是长器械和短器械的变化,由于作战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作战半径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五兵内容就有了不同的记载。如“车之五兵”:

《谷梁传》中的五兵为:“矛、戟、钺、盾、弓矢”;

《公羊传》中的五兵为:“矛、戟、剑、盾、弓弩”;

《周书》中的五兵为:“弓、戟、矛、剑、盾”;

《国语》中的五兵为:“刀、剑、矛、戟、矢”;

《汉书》中的五兵为:“矛、戟、弓、剑、戈”。

上述“五兵”主要包括长兵器与短兵器两种类型。研究认为在长兵器中如戈、矛、戟等都是用棍棒作为柄,这样在军旅中携带方便,作战时使用灵活,技法于棍也有相似之处。如刺法就是棍法中的点,挑法就是棍法中的揭。短器械如刀、剑等中的劈砍就与棍法中的抡扫技法有相似之处。

另外,“五兵”的众多说法之中并非尽有“殳”的记载,说明“殳”使用时间较短,就被其他兵器所代替。这与当时战争的现实条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五兵”孕育演绎为“十八般兵器”

“五兵”孕育了上千年,出现了“十八般兵器”,它是兵器的总称。最早出现“十八般兵器”一词,要算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与枪、扒,一一学的精熟。” 这些兵器是该书记述的主要兵器。

武谚有:古人制艺,必立一意。如刀类,长于破斩;枪类,利于挑刺;棍类,易于抽打;斧钺,重在压劈;锤类,讲究敲砸;鞭涧,妙在绞拦;盾牌,用在遮挡;弓箭,能在标射;流星,意在追袭。

每种兵器都有自身的功用,若再与另一种兵器相交,都是以制约与反制约、进攻与防守、防守与进攻的相互转换。实用主义决定了凡事有利便会发生兴趣,正是“利之所在,人必趋之”。而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也就是武术器械不断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因。

百兵之祖“棍棒”,草根阶层的防身护体好伙伴

十八般兵器中的四大常规正兵为刀剑枪棍,刀剑枪都有金属锋刃的威力加成,使用者只需极小的力就能给对手造成相当大的伤害,唯有棍子光秃秃滑溜溜无锋无刃,材质不拘好坏,木石铜铁随便做成长圆坚固称手就行。有锋刃的利器追求的是在省力的情况下增强威力,无锋刃的钝器追求的是把使用者力量的放大。虽然最终都是强化威力和杀伤,但这里面的物理特性有本质的不同。

从使用方式来区分,利器的攻击重在劈斩割刺,尽可能的发挥锋刃的优点。而钝器的攻击重在击打砸,尽量的发挥力道的刚猛。虽然可以拿着棍子当剑耍也可以拿着剑当棍子砸,这样显然达不到物尽其用的目的。钝器不仅有棍棒,还有鞭锏锤等等,造型最简单制造最方便的肯定当属棍棒。

下至江湖草莽上到王侯将相都有擅用此物者。然而根据身份象征来看,那些大富大贵之人用根棍子不够彰显气质,他们更适合宝刀名剑或者钢鞭金锏,喜欢长兵器的也得是长枪大戟,这样方显得威风八面。造型单调粗犷的棍子更适合穷困潦倒的丐帮群众或者出身草根的愣头小子。兵器要符合身份,一身赤条条无牵挂的粗豪汉子不耍“光棍”都对不起自己单身三十年。

纵观耳熟能详的“耍棍”英雄,第一要数齐天大圣,这位是天生耍棍的料。石头里蹦出的猴子,如此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用棍子是天经地义。第二要数宋太祖,能耍棍耍到皇帝的独一无二,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皇帝里面个人武艺能超过他的应该不多,耍棍功夫胜过他的好像没有。其余的诸如武松出场也是提了条哨棒,还有一位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是耍棍高手。武侠中的丐帮打狗棒也是名动江湖,其他经典形象你们随意……总结下来耍棍子的要么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角色,要么就是隐藏于大众之中等待一鸣惊人的实力派。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文艺作品中为什么有很多这种角色设定?还要从棍棒的特质说起,棍子应该算是人类最早的工具之一,猴子都会拿棍子做武器,因此“棍”名为百兵之祖。这说明棍子易用好用,武术谚语说“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入门容易上手快。棍虽然好用,但好用不等于用好,古代兵书中说到“用棍如读四书,其他兵器如各读一经,若学会用棍,其他兵器的用法都能从中领悟”。

棍子这种毫无特殊构造的兵器更适合各种技法变化的练习,学通棍法再用其他有特殊强化功能的兵器,就能触类旁通如虎添翼。个人感觉棍子的这个特征和短兵器里的剑比较类似。剑作为有锋刃的短兵器,造型结构非常简洁普通,剑身笔直一尖两刃,这种利落的造型适合各种技法演练,练会了剑各种短兵器的技术也能触类旁通。

“棍”和“剑”都是简洁的造型却能发挥繁杂的招式技巧,所以古人练习武艺时偏爱“棍棒”和“剑术”,因为这两样最能展现技术和值得长期钻研,也就是“耐玩”。除了耐玩,棍棒还有个好处是“和谐”,拿根棍子大街小巷随便溜达都不会有人理你。瞎子的手杖,乞丐的打狗棒,晾衣的竹竿,厨房的烧火棍,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的之物。

千万别因为棍子人畜无害的外表就轻视他,古代练兵记载中提到“人马混战,刀不如棒”,战时让勇猛大汉手持大棒上砸马头下扫马腿势不可挡,非专业战斗人员的火头兵也要学习棍法,每人配备一根大棒子,关键时刻冲上去加入战斗。

关于棍棒的用法这里不准备多讲,大概的说一下。记住两句技术核心“枪是缠腰锁,棍是护身龙”。古时喜欢枪棒并列,因为二者有很多共通之处,枪也就比棍多了个尖。用法上枪因为要发挥枪尖的威力,所以不走大抡大挥的路线,枪杆贴在腰间便于稳住省力,通过双手严密的拦拿扎取胜,所以有“枪扎一条线”的说法。

棍子为钝器,要发挥威力需要敲打抡砸,抡的越快威力越大,周身上下盘旋飞舞,但为了动作严密而且快捷省力,棍子要尽量贴身运行,运用身法的变化带动棍子绕转,达到省力助力的作用,有“棍扫一大片”之称。棍术也可以用类似枪法的直线攻击“戳扎”,武术中有棍中夹枪,夹枪带棒的技术动作。

棍棒作为少林和尚的代表兵器还有其特殊禅意,僧人犯糊涂时当头一棒警醒他们,这叫“当头棒喝”。棍子不像刀枪那样挨着就要皮开肉绽,戳上就是一个窟窿,棍子更多的是教训驱逐,打击力度容易掌控。高手用棍把对手抽打的抱头鼠窜还不会造成实质伤害,此谓“神武而不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