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郁郁青山下,碧水绕村流。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有一座隐于山水间的传统村落。村落西靠卧虎山,东临笔架山,河源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明清时期修建的高堂华屋、书院古街完整留存至今,承载了一代代客家人的乡愁记忆。
这就是距今有数百年历史的培田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晨,穿行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的巷陌,只见远山如黛,古街悠悠。青砖墙后,不时传来孩童嬉闹的声音;桥边树下,老人们正坐在竹椅上聊天说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派闲适悠然的田园景象。
村景因四时各异 古居汇八方之美走进培田村,村道边水车悠悠,荷塘旁垂柳依依。在鸟鸣啁啾中,漫步于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上,只见梅树、桂树等错落栽于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前,屋后菜畦里的瓜叶探出篱笆,水圳里清澈的活水曲曲弯弯淌过各家门前。
培田村全景(高晓纬 摄)
培田的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早春的梅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田里的稻谷与山上的橘子,冬天枫叶转红,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上火红的春联,门口还晒满了自家备的干货哩!”谈起培田村的美,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年届八十岁的老人被称为培田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他于2001年发起成立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与村里40位老人一起,收集整理培田村历史人文和建筑资料,为保护培田村的古建筑与乡土文化出谋划策。
“大夫第、进士第、官厅、衍庆堂、双灼堂……要细说培田的古建筑与其背后的文化,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吴美熙介绍,培田村始建于元代,村落整体布局呈现“三横五纵”形态,古民居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与1条千米长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培田村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商贸往来频繁。如今,古村的千米长街上还可以看到不少连排的商铺柜台,让人遥想当时客商穿梭、吆喝声不绝于耳的场景。
培田古街(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客家人自中原北地徙居南方山区,再加之商贸繁华,带来了多样文化交融发展。“在培田,你们可以找到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吴美熙介绍,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因地制宜,融合了江南园林、客家围屋、北方四合院与古汀州八县特有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继述堂。
继述堂又称大夫第,是培田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也是典型的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大屋。“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建的建筑样式。“九”与“十八”都是泛指“数量多”,事实上,不少“九厅十八井”式建筑远不止“9个厅”“18个天井”,例如,继述堂就有18个大厅、24个天井,占地面积约6900平方米。继述堂的地面是用混合了黄泥、石灰、砂子、红糖、糯米浆、蛋清的材料经夯打而成的,这样建好的地面无论是外观还是坚硬度,都与岩石无异。“九厅十八井”式建筑中的宇坪也很有特色。进入建筑大门后,便能看见一处宽大的宇坪,与北方建筑中的庭院类似。“宇坪的‘宇’字代表的是‘东西南北加上下’的空间概念,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空间和谐相融’的观念。”吴美熙说,“培田的古民居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每一处墙砖、梁柱、窗花都凝结着客家人的传统智慧。”
勤耕育十里稻香 文墨传家教家风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培田,应是继述堂门前的那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耕读文化是刻在培田名字里的传统,“培田”之“培”,寓意培植禾苗茁壮成长获得丰收,也意含培育后代知书达理。
村口连片的稻田、每年春耕节举办的犁田插秧比赛、锄经别墅里展陈的锄头犁耙、粮食印记陈列馆内收藏的粮印谷斗……在培田村,处处可见农耕文化的印记。
崇文重教亦是培田的重要传统。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考证,最兴盛时,培田村有书院、私塾18座,因而有“十户一书院,一户十匾额”之说。其中以南山书院最负盛名,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清朝才子邱振芳、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等一批名士都曾在此任教。
培田村久公祠手绘图(吴健衡 绘)
值得一提的是,培田村还重视妇女教育。村落中街上有一座三间两厢的小院,名为容膝居,院门外书有对联“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是培田村于清代创办的妇女学堂。据参加过妇女学堂的罗兰芬老人回忆,妇女学堂教授内容包括识字、算术与健康常识等。
“其实,培田的崇文重教不只体现在书院、学堂,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是一所学校。”吴美熙说,培田的先辈寓教育于建筑中,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写在家中楹联、匾额之上,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读懂了培田的文化。“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悯济困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培田“兴养立教”的家教家风。
培田村口恩荣牌坊(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培田文教之风犹存。在培田中心小学,学习村中流传百年的家风家训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其中一些行为准则已经家传户诵数百年;春节前,各家各户的村民会齐聚衍庆堂,亲手为家中写上几副寓意美好的对联;村庄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仍有12位成员坚持书法作画,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0岁。
“古屋老宅是物质载体,涵养流传下来的乡风乡情、家教家训则是一个村子的精神灵魂。”吴美熙说,“培田留给后人的不只有古建筑,还有淳厚的乡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修养。”
烟火经百转岁月 诗情共乡音相融为更好地保护培田古村,2002年起,连城县先后委托同济大学、陕西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一批古建筑也陆续被改造为研学基地、主题陈列馆和特色民宿等。同时,村内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古村河源溪对岸还建起了新村,从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有效促进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自2012年起,培田村还恢复和创新了春耕节这一传统庆典活动,每年春季都会吸引众多参观者来此犁田开垦,参加割油菜、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体验传统生态农耕方式。
看到培田村发展的潜力,一直在外地工作的吴晓明也选择在2012年回到家乡,修缮祖屋,办起了特色民宿。吴晓明介绍,自己还结合培田民俗特色举办研学、团建等活动。“培田的古建筑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打糍粑、磨薯丸、沙溪戏水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体验更鲜活有趣的古村生活。”吴晓明说。
培田村民十番音乐演奏(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的、原真的、生态的客家传统村落与丰富而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培田、住在培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培田村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点达70家,全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2.2万元,农家乐示范户每年实现户均纯收入5万至6万余元。“光我们一家民宿,一年就可以接待数万人次的游客。”吴晓明说。
游历培田数日,只觉诗情画意与人间烟火皆融合于此。入夜时分,走在古街上,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白日的一切尘嚣都在此刻归于平静,脚下的卵石小路与身侧的斑驳青砖被沿路的灯笼照亮,令人禁不住遥想数百年前的那段悠远时光。
■游览贴士从连城县城到培田村,可乘坐公共交通,也可驾车从连城县城出发,经G25长深高速行驶至319国道,抵达培田村。
培田村依山傍水,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古建筑群。在村中可游览参观大夫第、都阃府、衍庆堂、工房门楼、敦朴堂、千米古街等古建筑,感受客家庄园的传统之美。村中分布着不少民宿和农家乐,还可以体验炒米冻、簸箕粄等培田特色美食。
“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吴有爱
让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目光视频加载中...
天朗气清,山水环抱下的培田古居愈显优雅。沿着弯曲的卵石小巷,走进一幢名为“似续堂”的民居,青砖黛瓦伴着质朴的木色,琉璃花饰的镂空照壁透出院外景致,形似鹊尾的飞檐指向天空。进入房屋正厅,抬头望去,斗拱房梁、卷棚雕花,尽显建造者的精湛技艺。
这栋房屋,似乎与培田村其他古民居没什么两样,但这却是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吴有爱在其父亲带领下,于2017年建造完成的新屋。
“九厅十八井”式建筑是培田村的典型建筑,是北方庭院建筑形式与南方气候相结合的产物,整体布局呈中轴对称,木结构设计精巧严密,可达到“墙倒屋不坍”的效果。“造‘九厅十八井’,木匠是关键。”吴有爱的父亲吴长生就是一位精于建造技艺的老木匠,从文武庙,到继述堂、容膝居等,培田村大大小小古民居修复现场,几乎都有吴长生的身影。
随着精于建造技艺的木匠越来越少,2009年,吴有爱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培田,接下了父亲手里的木匠活计。为了将传统营造技艺展示出来、流传下去,吴有爱和20余名木匠一起跟着吴长生,于2012年至2017年建造了似续堂。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木匠?
“一看劈凿锯刨的基本功,二看木匠的悟性。”吴有爱抬手指了指头顶拱形的横梁,“就好比这月梁,要根据梁的尺寸,用斧头一点点将木材劈出精确弧度;再看这垂柱雕花、梁雕、雕花卷棚……这些花样图谱都刻在我们脑子里呢!”
基本功难练,悟性更不易得。“除了会做、会看、会画,好木匠还得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吴有爱对似续堂设计进行了完善。例如,适当改变天井尺寸比例,提升了房屋的采光与通透性,又在隐蔽处添入现代生活配套设施,让房屋更加宜居。
近年来,吴有爱积极与高校建筑院系合作,探索传统技艺发展的可能性。2015年,吴有爱与香港大学学生课程项目合作,将基于算法的建筑设计与传统木构建造技艺结合起来,在培田村完成了一座连接村庄与农田的全榫卯结构廊桥。
这些年,来自海内外的众多高校建筑院系的课程项目与实践团队都找到了吴有爱,请他讲解建筑营造技艺知识。面对年轻学生,吴有爱都会拿出“压箱底”的本领,倾囊相授:“希望能让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目光,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编辑:曹怡晴 朱玥)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郁郁青山下,碧水绕村流。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有一座隐于山水间的传统村落。村落西靠卧虎山,东临笔架山,河源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明清时期修建的高堂华屋、书院古街完整留存至今,承载了一代代客家人的乡愁记忆。
这就是距今有数百年历史的培田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晨,穿行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的巷陌,只见远山如黛,古街悠悠。青砖墙后,不时传来孩童嬉闹的声音;桥边树下,老人们正坐在竹椅上聊天说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派闲适悠然的田园景象。
村景因四时各异 古居汇八方之美走进培田村,村道边水车悠悠,荷塘旁垂柳依依。在鸟鸣啁啾中,漫步于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上,只见梅树、桂树等错落栽于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前,屋后菜畦里的瓜叶探出篱笆,水圳里清澈的活水曲曲弯弯淌过各家门前。
培田村全景(高晓纬 摄)
培田的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早春的梅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田里的稻谷与山上的橘子,冬天枫叶转红,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上火红的春联,门口还晒满了自家备的干货哩!”谈起培田村的美,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年届八十岁的老人被称为培田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他于2001年发起成立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与村里40位老人一起,收集整理培田村历史人文和建筑资料,为保护培田村的古建筑与乡土文化出谋划策。
“大夫第、进士第、官厅、衍庆堂、双灼堂……要细说培田的古建筑与其背后的文化,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吴美熙介绍,培田村始建于元代,村落整体布局呈现“三横五纵”形态,古民居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2座跨街牌坊与1条千米长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培田村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商贸往来频繁。如今,古村的千米长街上还可以看到不少连排的商铺柜台,让人遥想当时客商穿梭、吆喝声不绝于耳的场景。
培田古街(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客家人自中原北地徙居南方山区,再加之商贸繁华,带来了多样文化交融发展。“在培田,你们可以找到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吴美熙介绍,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因地制宜,融合了江南园林、客家围屋、北方四合院与古汀州八县特有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继述堂。
继述堂又称大夫第,是培田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也是典型的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大屋。“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建的建筑样式。“九”与“十八”都是泛指“数量多”,事实上,不少“九厅十八井”式建筑远不止“9个厅”“18个天井”,例如,继述堂就有18个大厅、24个天井,占地面积约6900平方米。继述堂的地面是用混合了黄泥、石灰、砂子、红糖、糯米浆、蛋清的材料经夯打而成的,这样建好的地面无论是外观还是坚硬度,都与岩石无异。“九厅十八井”式建筑中的宇坪也很有特色。进入建筑大门后,便能看见一处宽大的宇坪,与北方建筑中的庭院类似。“宇坪的‘宇’字代表的是‘东西南北加上下’的空间概念,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空间和谐相融’的观念。”吴美熙说,“培田的古民居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每一处墙砖、梁柱、窗花都凝结着客家人的传统智慧。”
勤耕育十里稻香 文墨传家教家风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培田,应是继述堂门前的那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耕读文化是刻在培田名字里的传统,“培田”之“培”,寓意培植禾苗茁壮成长获得丰收,也意含培育后代知书达理。
村口连片的稻田、每年春耕节举办的犁田插秧比赛、锄经别墅里展陈的锄头犁耙、粮食印记陈列馆内收藏的粮印谷斗……在培田村,处处可见农耕文化的印记。
崇文重教亦是培田的重要传统。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考证,最兴盛时,培田村有书院、私塾18座,因而有“十户一书院,一户十匾额”之说。其中以南山书院最负盛名,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清朝才子邱振芳、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等一批名士都曾在此任教。
培田村久公祠手绘图(吴健衡 绘)
值得一提的是,培田村还重视妇女教育。村落中街上有一座三间两厢的小院,名为容膝居,院门外书有对联“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是培田村于清代创办的妇女学堂。据参加过妇女学堂的罗兰芬老人回忆,妇女学堂教授内容包括识字、算术与健康常识等。
“其实,培田的崇文重教不只体现在书院、学堂,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是一所学校。”吴美熙说,培田的先辈寓教育于建筑中,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写在家中楹联、匾额之上,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读懂了培田的文化。“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悯济困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培田“兴养立教”的家教家风。
培田村口恩荣牌坊(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培田文教之风犹存。在培田中心小学,学习村中流传百年的家风家训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其中一些行为准则已经家传户诵数百年;春节前,各家各户的村民会齐聚衍庆堂,亲手为家中写上几副寓意美好的对联;村庄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仍有12位成员坚持书法作画,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0岁。
“古屋老宅是物质载体,涵养流传下来的乡风乡情、家教家训则是一个村子的精神灵魂。”吴美熙说,“培田留给后人的不只有古建筑,还有淳厚的乡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修养。”
烟火经百转岁月 诗情共乡音相融为更好地保护培田古村,2002年起,连城县先后委托同济大学、陕西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一批古建筑也陆续被改造为研学基地、主题陈列馆和特色民宿等。同时,村内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古村河源溪对岸还建起了新村,从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有效促进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自2012年起,培田村还恢复和创新了春耕节这一传统庆典活动,每年春季都会吸引众多参观者来此犁田开垦,参加割油菜、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体验传统生态农耕方式。
看到培田村发展的潜力,一直在外地工作的吴晓明也选择在2012年回到家乡,修缮祖屋,办起了特色民宿。吴晓明介绍,自己还结合培田民俗特色举办研学、团建等活动。“培田的古建筑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打糍粑、磨薯丸、沙溪戏水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体验更鲜活有趣的古村生活。”吴晓明说。
培田村民十番音乐演奏(连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的、原真的、生态的客家传统村落与丰富而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培田、住在培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培田村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点达70家,全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约2.2万元,农家乐示范户每年实现户均纯收入5万至6万余元。“光我们一家民宿,一年就可以接待数万人次的游客。”吴晓明说。
游历培田数日,只觉诗情画意与人间烟火皆融合于此。入夜时分,走在古街上,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白日的一切尘嚣都在此刻归于平静,脚下的卵石小路与身侧的斑驳青砖被沿路的灯笼照亮,令人禁不住遥想数百年前的那段悠远时光。
■游览贴士从连城县城到培田村,可乘坐公共交通,也可驾车从连城县城出发,经G25长深高速行驶至319国道,抵达培田村。
培田村依山傍水,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古建筑群。在村中可游览参观大夫第、都阃府、衍庆堂、工房门楼、敦朴堂、千米古街等古建筑,感受客家庄园的传统之美。村中分布着不少民宿和农家乐,还可以体验炒米冻、簸箕粄等培田特色美食。
“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吴有爱
让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目光视频加载中...
天朗气清,山水环抱下的培田古居愈显优雅。沿着弯曲的卵石小巷,走进一幢名为“似续堂”的民居,青砖黛瓦伴着质朴的木色,琉璃花饰的镂空照壁透出院外景致,形似鹊尾的飞檐指向天空。进入房屋正厅,抬头望去,斗拱房梁、卷棚雕花,尽显建造者的精湛技艺。
这栋房屋,似乎与培田村其他古民居没什么两样,但这却是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吴有爱在其父亲带领下,于2017年建造完成的新屋。
“九厅十八井”式建筑是培田村的典型建筑,是北方庭院建筑形式与南方气候相结合的产物,整体布局呈中轴对称,木结构设计精巧严密,可达到“墙倒屋不坍”的效果。“造‘九厅十八井’,木匠是关键。”吴有爱的父亲吴长生就是一位精于建造技艺的老木匠,从文武庙,到继述堂、容膝居等,培田村大大小小古民居修复现场,几乎都有吴长生的身影。
随着精于建造技艺的木匠越来越少,2009年,吴有爱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培田,接下了父亲手里的木匠活计。为了将传统营造技艺展示出来、流传下去,吴有爱和20余名木匠一起跟着吴长生,于2012年至2017年建造了似续堂。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木匠?
“一看劈凿锯刨的基本功,二看木匠的悟性。”吴有爱抬手指了指头顶拱形的横梁,“就好比这月梁,要根据梁的尺寸,用斧头一点点将木材劈出精确弧度;再看这垂柱雕花、梁雕、雕花卷棚……这些花样图谱都刻在我们脑子里呢!”
基本功难练,悟性更不易得。“除了会做、会看、会画,好木匠还得会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吴有爱对似续堂设计进行了完善。例如,适当改变天井尺寸比例,提升了房屋的采光与通透性,又在隐蔽处添入现代生活配套设施,让房屋更加宜居。
近年来,吴有爱积极与高校建筑院系合作,探索传统技艺发展的可能性。2015年,吴有爱与香港大学学生课程项目合作,将基于算法的建筑设计与传统木构建造技艺结合起来,在培田村完成了一座连接村庄与农田的全榫卯结构廊桥。
这些年,来自海内外的众多高校建筑院系的课程项目与实践团队都找到了吴有爱,请他讲解建筑营造技艺知识。面对年轻学生,吴有爱都会拿出“压箱底”的本领,倾囊相授:“希望能让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目光,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编辑:曹怡晴 朱玥)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啟,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勝、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啓、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啟、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啓、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啟、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崑,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勝,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敘、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啟、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緻。……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愷,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啟、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躍,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憲、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歡、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轟、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憲、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棲)、呈繡(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71、四川重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谷、在、种、子、思、受、遇、加、上、文、承、先、启、后、光、忠、孝、必、然、芸、奇、策、丹、现、祥、开、彻、 、昌。……
72、河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斈、开、文、明。……
73、广西全州龙水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承、景、继、思、连、守、恭、臣、自、友、元、大、一、士、葵、祖、惟、志、延、克。……
74、广西全州临桂万乡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才、良、春、芳、云、景、应、大、道、启、乾、坤、林、灿、荣、华、茂、有、先、清、祚、治、安、帮。……
75、湖南新宁盆溪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应、登、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福、禄、尔、攸、宜。……
76、四川武胜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汝)应(有)、登(春)、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茂(福)、盛(禄)、荣(尔)昌(康)、齐(正)家治、国,世(克)佩(配)金、章,贤、能、远、迈、道、德、绵、长、人、才、蔚、起、永、绍、书、香。……
77、四川定运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杨、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78、广西全州延白梅 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昱)仕、彦、应、子、必、永、文(承)得、才、仲、有、世、嘉、正、大(维)、国、芸。……
79、四川开江县长岭广西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开、沛、春、明、志、能、上、朝廷、三、元、光、先、代、德、泽、显、宗、荣。……
80、四川重庆万州区水田坝及开县中心乡蔡家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昱、仕、彦、伯、彪、思、应、子、必、显、大、明、有、得、传、才、加、正、学、林、灿、荣、华、茂、清、祚、治、业、光、鸿、酞、辉、宝、鉴、庆、瑞、肇、天、祥。……
81、山东泰安宁阳华丰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含、莫、咀、华、做、文、章。……
……亭、永、成、玉、德、修、明、正、道。……
82、山东寿县草庙门双庙南周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壁合。
83、山东微山留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84、东门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凤、象、文、云、集、胜、永、庆、振、少、昌。……
85、慈利李氏总派语(二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享、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 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七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卜、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86、广西湖南汉、榜、标、机、聪五房裔孙重新议定八十字
……庆瑞绍彩群,共寿康强胜;孝敬定贤钧,勤俭主吉敏;真实致和平,教育则为训;奉先可迪后,谨纪丘孟经;品道果忭行,修性奕固根;喜若河山秀,恒昆肇刚毅;湘桂系属本,绵泽畅梓槟。
注:广西及湖南全州、兴安、荔浦、资源、新宁等五县师祐公脉裔新议字辈。
87、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新议字辈
……浩翰谱新章,俊嗣续长赓;先圣会江山,全州晋雅名;瑜劭贵行尊,立业建琦勋;崇科举秀钦,朋程翔远昀;品君廉道秉,施策群安顺;淳厚广积恩,修善泽瑞宁;宏宇 玮琨,英贤代恒生;朝辉映美锦,万象熙和平。……
注: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于2005年修谱时,重新议定的八址新字辈。
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树、承、先。……
89、尖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志、单、名、廷、名、世、国、春、天、地、元、光、大。续宗派:文、章、昭、著、景、运、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锺、祥、家、声、永、振。再续派: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 、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90、东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91、高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 、啟、家、声、庆、福、长。……
92、
……笃、志、承、先、懌、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心、集、联。……
93、李氏陇西堂原派语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勝、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啟、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部、都、本、度、呈、和、敦、观、左、有、富、有、庆、安、平\"。
94、李氏万叶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正、啟、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9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96、云湖李氏前编字辈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97、李氏锦潇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啓、开、新\"。……
98、源头李氏淳叙堂湖南宁乡鞠公口占原派字辈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字辈:\"文、光、恢、世、绪、良、泽、啟、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字辈:\"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再修派次字辈:\"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9、湖南沅江李氏陇西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0、李氏叙乐堂老派字辈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大三支合议新增字辈:孝、友、传、家、学、诗、书、显、国、长。……
101、城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珑、庭、文、成、甫、乡、仁、新、志、仁、山、本、宗、春、继、龙、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斯、昌、敬、心、恒、存、天、锡、福、光、荣、行、裕、嗣、万、年、永、长。……
102、南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朝、作、规、啟、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 、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湛公长房新旧排行字辈:\"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湛公二房新旧排行字辈:\"谷、琰、宣、闳、伯、居、均、元、必、宽、本、沅、理、春、家、恢、宏、学、时、逢、泰\"。……
103、李氏近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成、如、永、延、长、维、世、洪、熙、光、文、肇、啟、文、明、万、国、咸、宁、进、德、修、业、云、龙、风、虎、刚、健、中、 、得、主、有、常、承、天、时、行、含、章、可、贞、敬、义、立、並、方、大\"。……
104、龙船港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勝、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05、上湘李氏龙门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新派字辈:\"树、德、景、先、正、存、心、学、大、贤、忠、良、维、国、祚、孝、友、作、家、傅、积、善、徵、余、庆、修、身、华、福、缘、昌、隆、符、泰、运、兴、发、定、科、联\"。……
106、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07、甘肃陇西李氏初定字辈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天、方、来,重定字辈: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字辈: 、敘、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焕、新、班。……
108、甘肃陇西李氏字辈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09、開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太、干、福、寿、荣、祿、祥、智、英、宗、元、孚、恒、丰、俭、裕、孝、顺、谦、恭、纯、诚、愷、悌、宣、慈、惠、和、明、允、笃、敬、纯、厚、为、良、德、振、兴、必、有、成,继派字辈:笃、敬、儒、行、名、贤、经、师、瑞、徵、家、庆、善、培、迈、基、人、文、蔚、起、功、纪、鼎、彝、长、承、祖、佑、百、世、傅、之。……
110、中湘河头李氏行派字辈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11、京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左、而、耕。……
112、井岗李氏排行字辈
……秀、公、九、族、亲、甲、策、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 、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13、竹马馆东李氏排行字辈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啟、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王、拱、华、进、敬、尚、瑗、文、胜、长、顺、记、余、贵、厚、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纾、绸、緻。……
114、李氏衍庆堂偶公股前派字辈
……\"万、荣、道、兴、愷、明、常、崇、德、前、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坚公股前派字辈:\"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啟、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字辈:\"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115、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永、远、纯、良、富、贵、吉、祥、发、源、道、学、诗、书、绪、长、谨、遵、先、训、佑、啟、寿、康、声、名、显、达、绍、美、周、唐。\"……
116、李氏丰鉴堂字辈派语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歡、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117、龙河李氏绵达堂字派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荣、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轟、秉、元、汝、御、衡、茂。……
118、江西建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119、李氏列李金脉派字辈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 、子、文、应、必、兴。……
120、陇西郡李氏列李观脉派字辈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会、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121、湖南衡东县栗木乡泉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
122、江苏省萧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纲、常、治、世、纯、忠、厚、传、家、有、逸、方。……
123、湖北省宜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开、大、发、达、邦、家、之、光。……
124、
……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化、荣、昌。……
125、
……增、偕、廷、王、广、家、传、国、学、宏。……
126、湖北省枣阳李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兆、理、华、新、启、德、发、万、龙、长。……
127、湖北利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鸿、天、地、泰、心、元、显、秀、昌、世、应、光、先、德、继、少、永、连、方。……
128、安徽合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孟、太、杰、子、德、玉、贤、廷、培、兴、家、传、继、广、昭、宪、庆、樊、祥。……
129、四川省仪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本、根、维、新。……
130、山东省章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毓、嘉、师、庆、传、世、思、延、福、运、兴、公、莫。……
131、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中、德、扬、毅、天、进(静)、世、朝、明、国、际、春、长、在、百、寓、佐、大、廷。……
132、河北唐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忠、德、扬、义、天、进、世、朝、明、殿、学、体、可、全、百、福、从、容、佐、大、庭。……
133、安徽省太和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司、光、宗、祖、丙、心、正、良、善、成、克、迪、万、世、永、康。……
134、
……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135、
……云(树)、鹏、洪(光)、展(五)、桂(明)、兰、同、锦、沐、思、承、惠、普、化、达、权、循、规、秉、度、碧、合、珠、连、世、基、良、善、永、远、荣、全。……
136、湖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137、四川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
138、四川安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139、江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光、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140、浙江仙居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141、李煜同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142、重庆涪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143、湖北当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万、方。……
144、重庆梁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45、陕西汉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作、芳、树、阳、建。……
146、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7、
……俊、发、齐、莫、启、瑞、祥、经、纶、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48、湖茫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49、四川威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50、湖北安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51、四川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恒、鸿、周、国,明、眸、沧、桑,节、良、品、正,睿、智、逐、强,心、怀、浩、宇,百、世、留、芳。……
152、祖籍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民、安、国、自、太、家。……
153、祖籍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舜、世、启、显、禧,弘、尚、达、茂、奇,绍、汝、光、耀、祖,正、庆、子、登、时,和、日、文、连、德,廷、逢、功、彩、维,逵、成、光、尹、罕,希、辅、烈、以、仪,传、仕、荣、勋、学,凌、云、志、汉、辉,仲、芳、调、元、美,联、宗、必、敬、之。……
154、湖南沅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景、湘、应、玉、凤、,春、日、时、之、成,大、学、文、明、显,鸿、熏、泰、运、新。……
155、
……天、开、文、运、昌,亿、年、遵、主、训,世、代、得、安、康。……
156、四川遂宁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太、兴、隆、顺,高、明、政、佩、天。……
157、江西石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仲、万、振、奈、仁,瑞、白、崇、思、成,大、文、开、秀、士,英、俊、立、朝、迁,忠、石、能、定、位,义、志、得、芳、名,吾、家、存、正、遘,千、载、召、书、生。……
158、江西石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卫、国、安、邦、泰,乾、元、亨、利、贞;
159、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坚、贵、子、世、理,均、庆、志、一、应,茂、大、昌、启、盛,承、先、德、永、隆,芳、傅、才、学、宗,高、汉、日、华、洪,积、善、为、家、宝。……
160、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汉、唐、梅、极、显,朝、嵌、公、用、常,开、时、大、有、光,发、日、兆、恒、祥,进、德、本、期、懋,学、文、定、成、章,名、家、昭、世、守,盛、国、拔、才、良。……
161、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仕、玉、开、祥,通、梅、珊、青、尚,显、贵、庭、天、朝,时、春、日、大、昌,景、运、芳、华、萃,文、章、德、泽、长,家、傅、修、道、义,国、泰、进、忠、良,信、是、声、名、远,丰、亨、兆、吉、祥。……
162、山西沁源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苤、渭、遥,承、讼、埽竟潞、悖?……
163、贵州兴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德、家、和、万、事、昌,螽、斯、衍、庆、应、朝、堂,兴、仁、重、义、思、前、代,英、辈、丛、生、盛、虞、唐。……
164、广西灵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风、崇、璋、之、德,勋、墀、士、相、汝,焕、坤、钰、泳、烨。……
165、广西灵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文、秀、其、郁,永、世、国、长、安,福、禄、兴、仁、寿,富、贵、得、永、久。……
166、
……文、茂、景、泰、显、达。……
167、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胜?清、绍,迁、宅、永、正、怀,少、学、畅、释、俸,迭、蒙、社、日、树,连、翰、振、广、瑞,芝、紫、映、满、天,兰、桂、芳、萱,小、宜、攻、词、海,若、科、中、相、元。……
168、湖南衡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祖、继、念,仁、宗、汝、如、添,必、应、梦、大、兴,福、祉、仕、奇、贤,惟、善、并、宏、祚,春、光、永、远、传,孝、友、为、家、政,诗、书、作、良、田,才、华、荣、盛、世,德、积、庆、延、年,修、治、知、敦、本,富、贵、空、永、先。……
169、湖南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官、汝、幸、士、子,思、在、天、宗,祖、崇、国、尚,生、德、永、宏,锡、祚、荣、昌,万、代、兴、隆,学、成、孔、孟,孝、济、周、公。……
170、湖南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庆、子、必、仁,仲、庭、朝、政、大,纲、登、宗、永、定,光、宗、振、万、邦,惟、考、培、基、厚,家、隆、子、益、昌,根、本、信、盛、远,先、哲、畅、泽、长,忠、彦、绍、元、尚,克、立、崇、吉、良。……
171、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儒、效、宗、祖,应、颜、曾、师、孔,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
172、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盛、大、诗、书、业,宏、开、道、德、基,克、昌、征、积、厚,启、祚、庆、繁、禧。……
173、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材、达、栋、梁、美,恩、深、雨、露、滋,伦、常、存、后、法,守、创、绍、前、规。……
174、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长、蜀、飞、阳、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泽、发、祥,立、勤、勉、智、恒。……
175、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儒、效、宗、祖,应、兴、志、景、思。……
176、广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昌、行、从、庸、景。……
177、化州平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恒、华、千、德。……
178、四川内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泽,永、赖、振、纲、常。……
179、四川武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居、功、逢,承、汉、文、光,万、延、继、仕,忠、思、德、友,必?再、敬,宗、元、永、和。……
180、江西赣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君、民、兆、升、平,文、明、绍、祖、德。……
181、慈利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82、慈利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德,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83、重庆渝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耀、忠、光。……
184、临沂费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功、凤、电、堂,丙、景、忠(中)、秀、常,存、仁、燕、雨、庆,建、义、欠、一、方。……
185、吉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兴、余、仁、寿,万、世、永、和、平。……
186、广东附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李、士、国、家、盛,英、雄、进、朝、廷,建、业、善、德、荣,民、生、富、贵、兴。……
187、吉林延边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圣、继、春、长、在,淑、慎、荣、作、光,敬、修、全、真、如,魁、元、乃、世、昌。……
188、江西临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将、下、月、色,清?照、柔、心。……
189、利津北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贤、义、泽、长,吉、善、有、余、庆。……
190、安徽宿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上、继、绪、先、志。……
191、湘潭白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修、德、家、声、妙。……
192、渝梁大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明、良、元、善、奇。……
193、四川高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道、维、守,和、顺、长、存,敦、仁、从、本,怀、德、永、兴,代、有、祥、泽,世、载、勋、明,印、龙、红、玉,诗、书、学、海,福、寿、乾、坤。……
194、四川高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道、维、守,和、顺、长、存,敦、仁、从、本,怀、德、永、兴,代、有、祥、泽,世、载、勋、明,印、龙、红、玉,诗、书、学、海,福、寿、乾、坤。……
195、贵州荔波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道、德、起、明、星。……
196、山东肥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97、河北唐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子、承、祖、德、远。……
198、湖北汉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贤、良、为、邦、上,佐、家、必、永、昌。……
199、山东微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广、怀、正、忠。……
200、江苏泗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寒、章、勇、跃,克、念、卓、盛。……
201、山东安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和、凤、一、金、海、彦。……
202、莱西市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龙、桂(任)、兆、基、本。……
203、辽宁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月(岳)、松、玉、秀、运。……
204、湖南桃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花、繁、实、益、盈。……
205、湖北黄陂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兴、天、志、四、子、公,万、臣、廷、承、时、应、发,君、世、魁、先、中、景、楷,连、朝、圹、熙、基、钟、泰,荣、耀、堪、钦、永、乐、光,陛、锡、汝、愁、勋、远、铭,汉、辑、辉、增、银、潢、树,炳、均、鉴、法、渠、焕、堂。……
206、山东圩子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允、其、茂,修、建、有、道。……
207、江苏李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开、德、敬、修、加、章。……
208、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懋、荣、华、富、贵,正、际、文、明、时。……
209、衡山湘乡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
210、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助、兴、维、世、孝,义、传、嘉、国、平。……
211、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隆、鸿、士,兴、贤、起、凤、枝,克、昌、承、盛、千,世、代、庆、邦、基。……
212、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名、树、一、登,谦、尊、因、列、仲,大、思、兴、添、胜,尚、朝、传、华、栋。……
213、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廷、献、经、纶、盛、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4、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文、思、伟、宗,大、常、应、朝、廷,与、学、振、世、荣,同、光、贤、才、祚,承、先、本、孝、友,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5、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文、思、伟、启,昌、必、万、椿(选)、孟,重、朝、成、永、同,宗、祖、贤、才、祚,承、先、本、孝、友,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6、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应、至、下、正,寿、永、曼……,仁、义、宏、基、远,功、名、景、运、昌,先、哲、勋、猷、焕,绵、延、教、泽、长,传、经、宣、至、德,作、相、振、中、唐。……
217、健章资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圭、仲、思、必,天、祖、宗、庭,世、代、学、登,永、昌、隆、兴,鸿、基、鼎、建,运、启、文、明,作、成、绍、述,万、载、长、青,法、彰、国、正,元、良、德、庆,开、育、英、才,心、向、朝、阳,光、先、维、平,忠、孝、传、家,远、景、荣、盛。……
218、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廷、春、正、灿,崇、德、树、恒、升,映、秀、师、先、志,发、英、尊、盛、君,作、成、全、锦、玉,道、学、达、清、纯,秉、化、安、泉、仁,中、华、表、芳、型。……
219、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宗、德、崇、隆、发、裕、长,庆、云、恒、灿、春、堂,芝、兰、荣、茂、增、光、彩,道、学、清、纯、受、福、祥,安、守、仲、和、新、胜、泽,克、全、仁、智、蹇、连、芳;明、伦、尚、发、家、声、顺,金、殿、英、华、继、永、昌。……
220、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溯、本、清、源、讯、根、悠,果、瓞、绵、延、满、神、州。建、功、立、业、传、寰、宇,保、疆、爱、稷、颂、骁、候。浩、气、凌、支、维、英、杰,碧、波、荡、海、护、金、瓯。踞、赣、徒、黔、族、荣、茂,磅、礴、硕、豪、泽、意、秋。……
221、辽宁盘绵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廷、清、凤、桂,恒、庆、祥、廷、长,宏、开、本、宗、彦,怀、德、永、其、昌,忠、厚、传、家、远,仁、义、敬、世、宽,诚、信、守、法、纪,和、善、孝、惟、先。自、强、勤、奋、正,立、志、思、国、安,嘉、学、升、才、智,业、兴、富、有、源。……
222、广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23、亿公家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家、枝、选、文,永、登、广、朝、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教、父、思、宽。……
224、江西南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嘉、曰、敬、财。……
22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行、春、住、国、后,开、礼、世、运、光,家、修、廷、自、献,祖、远、东、南、方,鄂、钟、永、承、业,英、俊、显、安、章,生、子、贤、良、家、运、昌,宗、德、恩、泽、万、世、长。……
22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大、师、文、振,世、继、道、德、开,国、开、中、梁、在,仁、义、传、万、代,时、光、如、金、贵,珍、惜、百、益、来,学、海、书、必、克,锦、辉、任、重、远,地、方、保、平、安,家、庭、应、相、爱,四、庆、清、洁、春,幸、福、井、泉、水,利、剑、守、政、权,军、威、定、乾、坤,立、志、孝、先、祖,创、业、建、奇、功,人、康、思、想、美,昌、盛、树、新、风,善、良、多、朋、友,兴、望、玉、石、明,和、生、富、裕、财,瑞、雪、兆、丰、年,登、高、观、日、月,吉、祥、彩、云、飞。……
22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丙、良、元,继、富、承、昌,东、旭、耀、光,顺、德、家、旺,玉、清、纯、洁,金、贵、银、亮,国、泰、民、安,荣、华、水、长。……
228、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学、中、新、昌,天、开、东、方、强。……
229、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时、一、尚、启、英、明,承、秉、三、光、景、运、兴,宗、祖、开、先、维、以、德,本、朝、家、国、在、仁、君,学、士、文、传、可、代、天,汝、能、宏、道、自、安、全,登、崇、必、若、怀、清、治,永、绍、龙、章、保、万、年。……
230、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厚、景、风、孟、文,成、世、大、自、启,维、永、正、楚、国,代、钟、仕、品、乾,滋、培、裕、自、发,建、树、焕、先、传,显、贵、耀、宗、祖,学、治、理、安、邦,勤、俭、家、万、新,福、贵、寿、茂、昌。……
231、湖北天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永、有、纪、光,兴、宗、启、后,祖、世、绵、长,泳、仁、蹈、德,言、表、坊,家、敦、孝、友,儒、志、赓、扬,勋、铭、彝、鼎,庸、继、纲、常,守、伦、奉、道,万、代、荣、昌。……
232、湖北天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公、双、明、慕、尚,维、文、观、汝、梦,敏、汇、袤、云、汉,仁、义、礼、智、信,新、肇、经、纶、本,钧、培、德、业、崇。衡、芳、庭、佑、顺,馀、庆、启、宾、鸿。……
233、湖北沙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文、怀、祖、训,道、德、振、芳、生,立、志、应、光、大,继、先、有、显、荣,忠、孝、仁、义、信,贤、良、裕、后、昆,诗、书、锦、长、远。万、世、永、遂、行。……
234、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远、大、能、安、国,心、丹、可、克、家,世、代、继、祖、业、立、志、振、中、华,美、景、长、存、在,青、春、永、焕、发,邦、正、民、富、强,文、化、育、贤、良。……
23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传、家、永,文、明、启、世、长,道、德、绍、先、志,修、治、祖、克、昌,积、善、增、余、庆,训、子、有、义、方,勤、俭、创、业、本,耕、读、名、俱、扬。……
23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洪、史、秀、云,世、国、正、永、尊,家、学、逢、光、大,绪、兆、儒、玉、文,兴、华、育、栋、臣,延、泽、定、邦、宁,敬、先、昭、祖、德,怀、宇、志、昌、平。……
23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大、实、绍、有,甲、子、本、如、定,正、世、传、宗、德,向、继、必、克、昌,文、学、承、祖、光,永、远、国、安、泰,仁、义、和、生、财,新、开、志、宏、章。……
238、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洪、材、焕、城、锋,泰、本、熙、尧、镕,源、枝、勋、在、锡,永、叶、烈、垂、宏,淳、模、炳、轨、钧,泽、业、耀、堪、钦,法、树、辉、堂、锦,流、荣、灿、坐、铭。……
239、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忠、良、善、贤。诗、书、启、智,文、美、华、章。崇、尚、科、学,耀、祖、兴、邦,吉、兆、瑞、林,家、国、永、昌,传、承、千、秋。……
240、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诗、云、启、礼,荣、华、富、贵,继、祖、承、先,传、宗、奉、献,忠、孝、为、本,世、代、永、光。
241、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242、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道、治、世,立、志、茂、名,学、祖、德、永、承,作、佳、今、义、文,宏、扬、中、华、久,本、宗、万、年、安,为、善、何、秀、美。……
243、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成、德、达、才,克、振、家、邦,代、承、祖、阴,必、有、祯、祥,俊、贤、蔚、起,为、国、之、光,中、正、传、世,福、禄、礼、常。……
244、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朝、安、邦,万、世、兴、祥。明、选、中、国,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运,自、家、高、登。……
24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维、四、香、李,兴、启、大、天、高,祖、德、宏、兴、顺,家、传、万、代、明,修、道、文、学、厂,孝、有、永、长、春。……
24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正、光、伦、振、先、德,万、代、家、兴、继、祖、泽,培、成、文、学、永、长、远,治、国、有、道、必、佳、乐。……
24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宗、世、子、大,常、民、兴、昌,天、开、东、放、强,祖、德、永、传、良。民、政、守、顺、能,建、邦、保、和、平。……
248、湖北荆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文、之、应,正、大、光、华,永、维、邦、国,瑞、兆、万、芳,忠、厚、传、家,祖、德、绍、章,必、定、运、昌。……
249、
……德、凤、双、道、玉,云、台、福、世、昌。……
250、
……华、国、才、猷、真、 、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251、
……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 。……
252、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53、山东海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54、四川岳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电影《北京饭店》
北京饭庄的渊源,可以上溯到金朝。金海陵王1153年定北京为中都之后,便开始有了饭庄。那时候叫酒楼。这在《东京梦华录》一书里有记载。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正经红火过一段,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过描述。到了清朝,尤其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愈发兴旺起来。可以说,领导全国新潮流。
北京的饭庄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堂的最大,所谓堂,是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很是气派。因为最早的堂都是京师官吏大型公宴或是小型私宴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皇城周围,靠近王府官邸。比如金鱼胡同的隆福堂、东皇城根的聚宝堂、打磨厂的福寿堂、大栅栏的衍庆堂、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衍、燕都是与“宴”谐音,均宴请之意),以及东单观音胡同的庆惠堂和前门外樱桃斜街的东麟堂两家冷饭庄,无一不是如此。所谓冷饭庄,平日不卖座,只应承大型官宴,像如今的内部饭庄,对外不营业更是牛气。《清稗类钞》里讲:“京官宴会,必假座于饭庄……以隆福堂、聚宝堂为最著。每席之费为白金六至八两。”价钱自是不菲,非一般人敢于问津的。
比堂略小的才叫“庄”,再次之的叫“居”。它们与“堂”很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秀才落脚之地。清末民初号称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单的同和居、西四的沙锅居。其中福兴居的鸡丝面颇有名,光绪皇帝每次逛八大胡同,必去那里吃鸡丝面。沙锅居专用通县张家湾的小猪,做出的白肉有66样品种,地小人多,只卖半天座。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语:沙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说的就是它的兴隆。广和居是鲁迅先生邀朋聚友常去的地方。广和居是道光年间专为南方人开设的南味馆,其中南炒腰花、酱豆腐、潘氏清蒸鱼、清蒸干贝、蒸山药泥,都驰名一时。
公私合营后的同和居
说起南方馆,并不是只到如今才遍布京城。南方馆最早的兴起要数康熙、乾隆年间。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带回玩的、吃的,让北京大饱了眼福和口福。到嘉庆、道光年间,愈发火爆。这些南方馆大多开设在南城,这是因为南城会馆多,南方进京考试的秀才聚集于此。同时,南城又有有名的八大胡同,灯红酒绿,自然也是餐馆云集的原因之一。
粤菜便也是在那时应运而生,可以说是粤菜最早打入北京的先锋,而且就当时气派而言,一点儿不比如今阿静粤菜馆和香港美食城差。据考证,北京最早的粤菜馆叫醉琼林,至光绪年间红火的粤菜馆要数陕西巷的奇园和月波楼两家。陕西巷即八大胡同之一,自南而北的走向,这两家粤菜馆即在南端热闹之处。《京华春梦录》一书曾这样描述当年粤菜漫卷京城的景象:“东粤商民,富于远行;设肆都城,如蜂集葩;而酒食肆尤擅胜味。若陕西巷之‘奇园’、‘月波楼’,酒幡摇卷……”
如今看看北京,有着自金代即有的饭庄悠长历史及清末民初鼎盛一时的老字号,而今安在哉?上述饭庄,大约除了沙锅居和同和居还在,其余早已风吹流亡散去,不知去向了。同和居前不久重新装修,却难再找到当年鲁迅先生品味的风情了。沙锅居新近也趋于时尚改换了门庭,内外装潢一新。只是依然是沙锅与白肉,品种虽多,新花样无几,北京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门面装潢得再漂亮,内容还是老一套,那装潢也是村姑的装扮,透着几分土气。
听说还有一处是在这几年新恢复老牌子的致美斋。北京城所谓的“斋”,都是原来的点心铺进而升格晋级办成的饭庄。论档次和规模是逊于堂、居、楼的。致美斋是同治年间开办的,它的一鱼四吃、红烧鱼头和萝卜丝饼,最享盛名;它的馄饨也别有风味,曾赢得诗赋赞美:“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同治《都门纪略》咏致美斋馄饨)我专门跑了一趟煤市街,从北口走到南口,没找见致美斋的踪影。问一位老先生才得知致美斋早搬到东面的粮食店街,这里的原致美斋已成杂院,面目全非。便又摸黑穿过王皮胡同,在中和戏院边看到一家饭店,并非致美斋,而叫全聚德快餐厅,厅内空空荡荡。没想到重新挂起老字号没几年,又将致美斋老牌摘掉了。
再有一处挂起老招牌以吸引众人的是正阳楼饭庄。正阳楼饭庄创办于咸丰年间,清末民初颇引人瞩目,它紧靠前门,地处繁华热闹之处,以烤羊肉出名,价钱又不贵,是一般百姓常光顾的地方。不止一种报刊书籍记载着它的名声。《旧都文物略》中说:“八九月间,正阳楼之烤羊肉,都人恒重视之。炽炭于盆,以铁丝罩覆之,切肉者为专门之技,传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整,蘸醯酱而炙于火,馨香四溢。食者亦有姿势,一足立地,一足踏小木几,持箸燎罩上,旁列酒尊,且炙且啖。往往一人啖至三十余碟,碟各盛肉四两,其量亦可惊也。”
眼下正阳楼招牌已非当年的招牌,内容更非当年内容,地点也非老地方。人重返历史是不可能的,历史也绝不会向人重复第二次笑靥。因此,无论是正阳楼也好,致美斋也罢,同和居、沙锅居也算上,老字号的招牌都难以挽回北京老饭庄的颓势。个中原因,究竟何在?
面对汹涌而来的粤菜、川菜,以京菜、鲁菜为主的北京饭庄只有招架之功,只有充满繁华而又伤感的回忆。恐怕与经营观念、经营方式以及固守正宗、依恋旧梦有关。并不是北京的饭庄不努力,这几年来,北京饭庄力求摸准百姓口味与脉搏,从雅文化角度,推出仿唐菜、红楼菜等的仿古菜系,又从俗文化角度出发,在大饭店里让野菜、窝头原系灾荒年代穷人的食品登上大雅之堂,一一都是为振兴北京饭庄的尝试。不能说没有效果,却依然不成气候,只给人以负隅抵御的姿态。有人说过:什么事一到了振兴的份上,恐怕已是快到了末路。这样说,或许过于悲观,但有一点可以说,要想重振北京饭庄盛风,仅仅靠老字号是不行的。任何事物兴衰都有个过程,辉煌只属于历史,老了自然要寿终正寝,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这样说,可能对老字号依然有些悲观和无奈,但只有迈过这一步,方才海阔天高,来路轩豁。
在我看来,北京出现正经的饭庄,首先不是为百姓,而是为官员服务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从多种文书记载中可以查看,而且从饭庄当时菜肴品种名目繁多、上菜布施的繁文缛节,都可以一目了然。
开宴前要先上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再加八冷荤;正式开宴上头道菜一般用大海碗盛八宝果羹;然后上燕窝、鱼翅,再加上烧整猪、烤全鸭;两者之间需上中碗、大簋(带耳之盆)八味热菜;八味热菜之间需上三道点心:甜点、奶点、荤点(即饺子、春卷、烧卖之类);最后四大汤菜、四大炒菜殿底;若是冬日加一道什锦火锅沸沸扬扬端出。
也有说不是八大碗八味热菜,而是十大碗,即:一清汤细做的攒丝雀;二肥炖清蒸糯米鸡鸭羹;三去甲摘盔一寸有余的烹虾仁;四苏东坡的酱油炖肉;五陈眉公的栗子焖鸡;六八宝烤猪;七挂炉烧羊;八剥皮去刺剔骨的酱糟鱼;正中间再摆上对称的两大海碗,分别是参炖雏鸭和合白鳝鱼。
其实,这不过也是一种说法。说法不一,说明菜肴丰富,五花八门,各大饭庄,各有高招,难以雷同,自有看家本领。菜名起的是溢彩流光,菜肴吃的是富丽堂皇。
再看盛菜所用器皿,也是绝对讲究。且看《百本张钞本子弟书》中一种记载:“忽听得一声‘摆酒’,答应‘是’,按款式许多层续有规矩。先摆下水磨银镶轻苗的牙筷;酒杯是明世官窑的御制诗;布碟儿是五彩成窑层层见喜;地章儿清楚、花样儿重叠,刀裁斧齐而且是刀刃子一般薄若纸,仿佛是一拿就破不结实;又见罗碟杯碗纷纷至,全都是宋代的花纹童子斗鸡,足儿下面镌着字,原来是经过名人细品题……”虽是唱词,却也可一斑窥豹。
这都是指清末年间的事,奢靡之风,叹为观止。常听说“食文化”一词,而且以中国食文化为世界之最而自豪,便常要脸红。如果说真有这么一种食文化,对于清代中国已经渐渐演变成一种畸形的文化。到了一个朝代快要走向灭亡的时候,这种畸形文化便越发恣肆泛滥,无以节制。饭庄之兴,是社会发展兴旺的一种标志。饭庄中浪费奢靡之盛,则是社会腐化堕落的标志,是一个朝代走向灭亡的标志。因此,清朝末年,如此纸醉金迷、挥霍铺张、饕餮不已,便不是什么奇怪之事。
《道光都门纪略》中写道:“京师最尚应酬,外省人至,群相邀请,筵宴听戏,往来馈送,以及挟优饮酒,聚众呼庐,虽有万金,不足供其挥霍。”
《京华春梦录》还写到饭庄宴罢,红笺召妓之状:“宴客酒楼,凡者,手书红笺,一呼即至。”“红纸片上书客姓,下署姬名,右标姬之班,左书客在之处。核其类别,可得三种:一曰‘城里条子’,例须十金……二曰‘饭庄条子’,例须五金……三曰‘过班条子’,例须三金……笺召可至,引吭妙歌,靡靡惬耳,拳酒樗蒱,均可代庖,凡此种种,同于饭庄,至若银灯照影,玉颊映桃,芗泽尽够消受,媚态愈觉温存,则此间乐,真不复思蜀矣。”
上述所道一切,与今日京门有何其相似之处,便觉历史真是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且不说公款宴请,一掷千金,挥霍铺张,只看最后红笺召妓,如今不是也有效法的吗?宴罢之后,即使随红笺而去、伴三陪女而乐的人为数不多,到卡拉OK歌厅,到MTV包间去随陪歌女“引吭妙歌、靡靡惬耳”者,却不乏其人。
沉渣泛起。北京的饭庄在钩沉历史、挖掘名菜的时候,很容易将这一切拔出萝卜带出了泥。常听说有“世纪末情绪”一说,这一说实在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历史常能给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千万别重蹈覆辙。
曾有人认为北京饭庄宴请豪华奢靡之风,是自同治年间起。因为那时太平天国和捻军先后被平定,朝廷认为天下太平,京师宴席才日渐奢侈。其实,早在康熙年间,王渔阳在《居易录》中便指出过:“近京师筵席,多尚异味,戏占绝句云,‘滦鲫黄羊满玉盘,菜鸡紫蟹等闲看。’”看来吃喝之风,实在是源远流长。这与我们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简直无法协调。或许,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两重性?王渔阳的时代比起清末可能要稍好些,“何必珍馐列满筵,玉壶但送酒如泉”,“酒闹人散无他事,带醉分寻傅粉郎”的景象,实在是触目惊心。如果王渔阳活到清末时节,目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一切,不知该做何等感想?
六国饭店
1905年,北京第一家西餐馆六国饭店,在中御河桥东开张。除专门经营西餐之外,还有日本菜。在吃的方面,我们是绝不甘落后,也是勇于开放引进的。清宣统年间曾有诗云:“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原来常去光顾的还是这些达官贵人。当然,大多不是掏他们自己的腰包。无论西餐还是上述一切中餐,同今天一样,越是豪华的,越是奢靡的,越是大的饭庄酒楼,越是声歌弦乐不夜天的,越是在玉树银花灯火阑珊处的,越是公费宴请。
听说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先生在北京政协会议上提出:设立宴席税,所收费用支持教育。这实在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老百姓谁心里都清楚,上宴席用公费吃喝的,一辈子也轮不到自己身上一回。宴席税收得高高的,也压压公款宴请的不正之风。收得越高,百姓越高兴。不过,细又一想,此举虽好,却也是无法制止历史源远流长的公宴之风,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欣喜之余,又有几分悲凉和无奈。
来源:三明客家网
提要:本文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迁徙、方言和姓氏等方面探寻永安客家的源流。 关键词:沙县 永安 是 客家 县(市) 引言 客家民系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馑等原因,辗转南迁,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东北部交界的三角地区集结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属性的群体。著名客家史学家罗香林(1906——1978年)于20世纪50年代初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力作《客家源流考》,为客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客家源流考》中关于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的记载里,福建纯客住县有沙县。永安是从纯客县沙县分割出来的,客缘不离其宗,永安也是客家县。本文拟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迁徙、方言和姓氏等方面探寻永安的客家源流。 历史沿革 永安地处福建中部偏西,沙溪上游,与沙县关系密切,共饮一江水,同属一家人。 公元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沙县设县时,永安是沙县管辖的一个小山村,称浮流。浮流村在沙县南部150里,人口稀少,以捕鱼、采摘为生,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777年(唐大历12年)沙县由建州改隶汀州,至958年(南唐中兴元年)剥离汀州,划归剑州(后称延平府),沙县及浮流(永安)隶属汀州长达181年。 在此期间,不少长汀人迁入永安。据《永安县志》载:铁匠汀州、广东人;为陶(烧瓦)、为冶(铸锅)具系汀州、广东人;锡匠、铜匠仍属汀州人。木商,本处人,汀州亦多。靛青客,汀州人(采蓝亦汀州人)。(1)客家先民陆续迁入永安,据永安现有族谱记载,主要有张、陈、李、黄、王5大姓(现辖区域)。据其郡望,他们都来自北方,经多处辗转进入永安。具体为颍川陈氏,清河张氏,陇西李氏,江夏黄氏,太原王氏。 北宋初年,沙县下设北乡寨巡检司和浮流寨巡检司。(2)北乡寨今为沙县夏茂镇;浮流寨今为永安市。浮流村升格为相当现在的乡镇级,开始有官员守卫维护地方安全。永安人口日渐增多。大批客家先民(南迁汉人)及其后裔进入永安,永安的客家民系基本形成。 1440年(明正统五年),沙县下设安砂镇巡检司、湖口寨巡检司。浮流、安砂、湖口三司均属沙县。 1452年(明景泰三年)延平府废浮流巡检司设永安县,隶属延平府。安砂、湖口两巡检司划归永安县管理。 在诸多姓氏中,永安的大姓有张、陈、李、赖、黄、刘、魏、叶、蔡之说。旧时所说大姓,除人口众多,还与该姓秀才、举人、进士出仕为官多寡,官阶高低相关。虽然古今的列序标准不同,但其兴衰变化是必然的。张、陈两姓不仅迁入时间早,且迁入地在水路交通方便的贡川,对后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李姓迁槐南皇历、王姓迁青水龙吴,山高林密,利于安居、农垦,则不利外出经商、务工、求学。而安砂黄姓一支后裔不可考,暂且不论。从迁入永安年代看,可见张、陈、李列永安诸姓之前是有依据的。 根据以上9姓氏族谱记述,其先祖都是黄河两岸的汉民族。入闽后,渐与当地人融为一体,其先进文化、技术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客家文化在当地逐渐走向主导地位。永安客家民系亦占优势,成为当地社会主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5月-1945年9月,永安成为福建省省会,有不少客家人迁入永安。抗战胜利,省会迁回福州。1946年1月-1956年6月,永安先后称福建省第九、第六、第七行政专督察公署,永安专员公署,辖永安、大田、清流、宁洋、明溪、德化、三元、宁化8县,又有不少客家人定居永安。 1956年6月,永安专区撤销后,永安县划归龙岩专区,与闽西客家合为一体。1962年1月,永安县又从龙岩地区划出,归三明地区。从此,沙县、三明、永安成为沙溪流域的三大重要县市。 永安市和沙县一样,住民以客家人为主。 地理环境 永安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鹰厦铁路经过永安的贡川、西洋两镇,至省城的铁路里程374公里。境域东至槐南乡洋尾村与大田县相连;西至罗坊乡盘兰村与连城县、清流县相接;南至小陶镇吴地村与漳平市双洋镇、龙岩市新罗区、连城县赖源乡、姑田镇接壤;北至大湖镇洋尾毗邻明溪县、三元区。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71公里,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地势呈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主要山峰有159座。地表结构多山地、丘陵、盆谷。平原狭小,全市山间盆地121个,最大的山间盆地是城关盆地,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 永安的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0%,1989年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2%。水域占总面积的1.8%,地貌形态素有“九山一水半分田”之称。全市的气候属典型的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典型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的神工造就了永安许多奇峰、溶洞。永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4座,最高的是罗坊乡大丰山的主峰棋盘山,海拔1705.7米。永安山多,林地面积382.5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2%。永安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竹子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永安溪流密布,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13条,分别属于沙溪水系、尤溪水系和九龙溪水系。沙溪、尤溪水系均流入闽江。全市河流总长386.4公里,流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3%。永安未开通公路和铁路年代,溪流对永安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九龙溪是是永安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经宁化、清流、安砂至赖口汇入燕溪至城关,全长87公里。自宁化禾口以下,溪面宽,水深可通行民船。凡宁化、清流两县及本市西北各乡镇的土特产集散,以及向南平、外沪购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多以燕溪为转运要道。另一派源出连城县曲溪乡,经本市下湖口、小陶、洪田、吉山至赖口与燕溪汇合,谓之吉溪,又称文川溪,直至城关,全长68公里。文川溪自小陶起可通行小木船、木竹装排、漂流至燕溪。连城、长汀、清流、漳平等县的土特产及外埠布百商品都经文川溪转运。燕溪以下,从贡川、莘口、三元、沙县、至南平,全长约150公里是永安至沙县、至南平段水运主干道。 客家人选择永安,就是由于永安地处沙溪上游,溪流密布,又处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山比较多。山多是天然屏障,域内相对比较安定,适合安居乐业。河多便于交通运输,便于与外界联系,如小陶有文川溪可通船运输,是汀州、宁洋、清流连接外埠商贸的三角集散地,故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客家人纷纷涌向小陶经商,谋求发展。 人口迁徙和姓氏源流 新编《永安市志》记载,唐代来自黄河流域、江西、浙江和闽省的汉人入迁,如世居浙江吴兴的陈雍,官拜唐中丞相,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携次男野迁沙阳固发冲(今贡川新发冲)定居;唐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领河南固始县农民军入福建,部分部属迁至青水光坑(今青水龙吴村);宋代由江西抚州迁居后的刘氏从第二代起迁居贡川。这一时期迁居永安的还有邓、林、赖、张、李、冯、江、罗、朱等姓,是永安较早迁入的姓氏。 明景泰三年(1452年),沙县有12352户、45986人,这年设置永安县,从沙县划出8240户、29640人。280年后的清雍正十年(1732年)永安县7722户、人口27657人,户数和人口均为减少趋势。延至清宣统一年(1909年),永安县户数增至25120户、人口增加至99510人。30年(1941年),户数为21382户,人口为100677人,直至解放前夕的1949年,永安县总户数为19828户、人口79591人。1990年永安市人口总计293015人,户数为68118户;据2010年永安统计年鉴:2009年永安市总人口为322236人(不含流动人口)其中城镇人口为169092人,总户数为95710户。(3)2009年永安市的总人口为1949年的4倍。 永安市的陈、罗、林、吴、黄、张、李、王等9大姓,占全市人口81.4%,现将其分布、谱牒、文物简述如下: 一、陈姓,受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颖川、汝南、广陵、下邱、东海、河南等郡望。永安陈姓郡望颖川。入永定居可追溯到唐代,衍播于海内外。本市分布贡川、上坪、大湖、曹远、安砂、小陶城关。贡川《陈氏族谱》始篡于宋代,后4次重修。现存贡川“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罗姓,永安罗氏出自豫章,入闽始祖罗周文,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授沙县县尉,居城西,今永安各乡镇的罗姓为罗周文后裔。除外迁大田、明溪、连城、建宁、广东大浦、梅县外,本市分布在槐南乡、贡川镇、罗坊乡、西洋镇、青水畲族乡、上坪乡和城区。主要谱牒有《豫章郡槐南罗氏族谱》,自明代至今经历七修,大湖、曹远《罗氏族谱》首编于清乾隆,小陶洪砂《罗氏族谱》首编于清光绪,贡川《罗氏族谱》首编于明万历。主要宗祠有槐南罗氏宗祠、洪砂罗氏宗祠“肇光堂”、贡川罗氏宗祠等。 三、刘姓,刘姓支繁族盛,郡望彭城。北宋绍兴年间迁岭后(今永安大湖镇高增村),为永安刘氏开基始祖。刘姓分布永安大湖镇、贡川镇、曹远镇、槐南乡、城区各街道。谱牒有贡川《刘氏族谱》,首编明永乐八年;黄历《刘氏族谱》始篡于宋绍兴年,至今已重修七次;吉山《刘氏族谱》,从清雍正四年至今,已重修五次。大湖岭后“兴山祠”由宋开基祖刘章建,现存。吉山“刘氏宗祠”座落下吉山村,抗战时期为省教育厅办公处。 四、林姓,西晋永嘉之乱,入闽八姓中林姓其一,林禄为入闽始祖。林氏支系繁多,永安林氏出自九牧。永安林姓仅贡川就有两支,罗坊乡、上坪乡、西洋镇、洪田镇、曹远镇、城区、安砂镇均分布林姓。贡川《林氏族谱》首修于明隆庆六年,后重修四次。贡川林氏宗祠“光裕堂”,座落贡堡南郊岩仔角,建于清康熙三年,清道光重修,1973年拆毁,1996年重建。进士碑楼,座落巫峡头官道,清乾隆三年建造(林腾蛟为进士)。 五、吴姓,吴姓有濮阳、渤海、陈留、汝南、延陵等郡望,永安吴姓延陵郡望。吴姓入闽始祖宥于后梁年间自江苏辗转迁入宁化石壁。宥生四子,长子后迁漳州、龙岩;次子坤二郎生子三,分别迁往宁化、永定、龙岩、江苏丹徒县、广东增城、大浦、龙川等县。据罗坊《吴氏族谱》载,先祖衍二原居清流县沙芜乡铁石灌尾村,生二子分别迁梦溪、吴坊。主要分布在本市罗坊乡、安砂镇、曹远镇、大湖镇、洪田镇、小陶镇、贡川镇、城区燕西街道大炼村。 六、黄姓,永嘉之乱衣冠入闽八族之一,后裔散居邵武等地,到一百零九世黄峭山生子二十一,分别迁居宁化石壁、泰宁、将乐、闽清、延平(南平)、明溪等地。唐文宗年间邵武黄氏一支迁永安安砂,又散居清流洞口。据埔岭《黄氏族谱》载,入永黄姓有两支,一支迁桂溪、一支迁埔岭,郡望为江夏。主要分布于本市燕南、燕西、燕东街道、安砂镇、西洋镇、槐南乡、曹远镇、贡川镇、小陶镇、罗坊乡。埔岭《黄氏族谱》始篡于清乾隆四十六年,2000年重修。 七、张姓,支系多人口众,永安的张姓郡望清河。贡川的《张氏族谱》载,唐开元二年,张开先奉诏护送闽越王节度建州,后卜居南剑州沙邑牛栏角(今贡川北郊)定居。后裔衍播海内外,贡川张姓有迁泉州、南平、漳平、贵州省等地;大陶口、曹远、洪田,张姓迁龙岩、清流、明溪、广东潮州、江西南安、浙江金华本市各乡镇,贡川《张氏族谱》始篡于宋庆历年间,后五次重修。小陶《张氏族谱》始篡于清乾隆,正进行第五次重修。 八、李姓,入闽始于东晋兴宁年间,唐贞观十一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被封为闽越江王,入闽节度建州。第六世尚吴迁居尤溪四十二都黄历(今槐南乡皇历村),为永安李姓开基始祖。李元祥第十六世其洪于后汉从皇历迁贡川双峰上村,其子李火德迁宁化,后裔播迁海内外。在本市主要分布贡川镇、大湖镇、曹远镇、西洋镇、洪田镇及城关各街道。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始篡于唐天祐二年,后八次重修。贡川洋峰《李氏族谱》,始篡于明万历,后五次重修。“江王祠”座落槐南乡皇历村,现存。“教忠堂”座落贡川双峰上村,现存。 九、王姓,王姓入闽其中一支迁现今的青水畲族乡,为王审知四子王廷政之子继成、继冒之裔。本市王姓主要分布青水畲族乡、安砂镇、西洋镇、小陶镇、上坪乡、贡川镇、大湖镇和洪田镇,城关燕北街道兴坪村等。《太原郡青水龙吴王氏族谱》首修于明万历年,后四次重修。“罗兜祠”座落龙吴光坑村,徐氏(王审知之母)墓现存。(4) 永安市在册姓氏353个中前9个均为属沙县的浮流入迁姓氏,据《永安姓氏志》记载,从宋代入永的有严、池等16个姓,从元代入永的有叶、谢等9个姓,明代入永的有余、聂等5个姓,清代有詹、洪等4个姓。随着时代的变化,抗战时期入迁的姓氏定居永安的也不乏其例。总的特点是多数为中原南迁汉人,迁徙的路线,是辗转江淮流域,从江西、浙江入闽,再迁沙县或永安县境。 教育、书院、农耕、商贸 一、教育 明清时期永安县沿袭以儒学为教,“训之以礼义廉耻之方,申之以孝悌忠信之行”。明景泰五年便在县治东建学署,万历二十一年知县苏民望到任后,重视教育,重修学宫,视儒学为育材之地,风化之源。还就有司玩忽职守不重视教育而感叹“尊师重道之谓何”,处罚有司俸银、自己拿出俸禄购买学田,以兴儒学。除学署之外,还设“明伦堂”、“尊经阁”、“射圃”、“教谕衙”和“学仓”等。清顺治编篡的《永安县志》记载,“贡赋”中教育经费有“本县儒学学仓本色米三百五十八斗。每石涨七钱。共学粮二百五十一两一钱一分,给师生俸廪”。(5) 抗战时期编写的“永安县概况”记载,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0所、保国民学校50所、私立国民学校3所。中等教育有省立中学1所,省立师范学校两所。高等教育有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所,分本科和师范两科;省立农学院1所,分设5系,共计学生269人。此外,还有社会教育,省立民众教育馆和省立儿童教育馆各1所,教职员工共42人。师资素质,合格教员占79%,以师范毕业生为多,但师资还很缺乏,待遇不高,招聘困难。 二、书院 1、永安县城关的书院有“四贤书院”在县治龟园,明嘉靖三十五年建;“平川书院”在县治北“云半庵”处,明嘉靖在城人李杏创建;“书院”在城东,清康熙三十年由知县梁文煜建;“燕江书院”在城北高飞,清乾隆三十七年创建,与“书院”齐名。 2、“栟榈书院”,在贡川栟榈村屏岩下,明嘉靖三十年知县郭仁倡建;“道南书院”在贡川北门外,明万历年间由族人杨震威等所建;“云龙书院”在贡川堡内后街,明万历年间知县张守让捐资兴建;“纹山书院”在贡川堡内后龙山,原为纪念罗纹山读书处,由其子克臣兴建。 3、“义斋”,在大湖后巷,创始人为明举人赖正中,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重修;“皆山书屋”,在大湖景致岩,明赖维大创建,“延平府志”有载;“他山书院”在寿春岩,建于明代,此外大湖还有鳞隐书院、“凌云书院”、“半亩书院”等。 4、安砂镇的“龙江书院”,明万历年间由知县张守让倡建。“七贤书院”在安砂钱廪山,建于清雍正二年。 5、吉山“四贤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刘奇才所建,刘元晖中进士前就读于此;“七贤书院”在村北云矗山,村人刘高贞在此就读,清康熙戊子乡试中举,特授河南巩县正堂;此外还有春谷、图南、萃园等书院。(6) 三、农耕 明清永安的农耕社会,“农勤稼穑,孝友义行”,“力本务农”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生活贫困。志书记载,永安“四民类聚,四礼殷繁。奢俭殊理,淳薄异源。”“近人知礼义,民习工技。”“民皆务本力农,谨身节用。”耕地分官田和民田,明万历二十一年全县官田、民田共计90045亩,清雍正七年耕地91012亩。 四、商贸 永安置县以后,与周边客家地区经贸往来频繁,主要依托沙溪流域(含文川溪、九龙溪)实现经济联动。主要物产的木材、大米、土特产(笋干、土纸、香菇、红菇、药材等),外销而换取日用布匹、海产干货、食盐等。主要码头安砂、小陶、桥尾、贡川等为集散地。城区设有木材行、米行等,与福州等客商进行交易,促进了永安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重儒轻商”的封建体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农工商排位也束缚了商贸的繁荣。 方言 厦门大学周长楫、林宝卿在《永安方言》一书中说:“永安方言又叫永安话,是闽中方言的代表。闽中方言是福建境内闽方言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行于永安市、三明市和沙县等地区。这三个县市正好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地区,俗称闽中,闽中方言故此得名。(7)这一地区总面积约6千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讲永安方言的约60万人。地域狭小人数少,闽中方言区是个小得出奇的方言区。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永安方言有其特点,有其不同于其他方言的地方。 正因为永安方言是个独立的语种,故有人仅凭它不是客家方言而否定永安是客家县(市),这显然是不妥的。首先,这是一种偏见。沙县跟永安一样属闽中方言区,为什么却没有人以同样的方言否定它是纯客县呢?其次,是无视界定客家市(县)的诸多条件。众所周知,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唯一特征。再次,是无视方言的复杂性。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沙溪流域,这是一片由南向北倾斜的丘陵地,因此是多山地区。由于山脉阻隔,方言显得特别复杂,有些地方严重到隔座山不同,隔条河有异。纯客县上杭县,同是客家话,县城与有的乡下语音就有差异,城里人听不懂蛟洋乡人说的话,因蛟洋人说的是连城客话,这不也很能说明问题吗?方言变化是很快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如永安乡下,普通话的“爷爷”、“奶奶”已基本取代永安话“阿公”、“阿嫲”,而且是原汁原味照搬(如果翻译为永安话就没法叫了)。在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一定地域里的永安方言能不起较大变化吗?抗战时期,省会内迁永安,全国各地文化人流入永安,省内(特别是福州)人员大量涌入永安,永安话行不通了,共同语言成为必需,于是,普通话流行,永安人也基本上不讲永安话了,你能说不说永安话的永安人就不是永安人吗?所以,复杂的方言不能用于简单的判断。 永安方言是个独立的语种,但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闽中的狭小地带里冒出来的,它源远流长,它根在中原,跟客家方言一样。它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保留着不少中原古汉语特征。如词语:滗(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而把液体倒出)、索(绳子)、禾(稻子)、箸(筷子)、鼎(锅)、乌(黑)、面(脸)、行(走)、走(跑)、食(吃)、饥(饿)、朝(早晨)、踣(跌倒)…… 永安话跟客家话同根同源,至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比如有众多跟长汀话、清流话、宁化话完全一样的词语:今天(今朝)、露(露水)、平地(平洋)、下雨(落雨)、种田(作田)、七月十五(七月半)、女婿(婿郎)、涝(做大水)、低(矮)、宽(阔)、弟弟(老弟)、腹部(腹屎)、出生(出世)、说话(话事)、丢脸(跌古)、高兴(快活)、客人(人客)、多少(几多)、亏本(蚀本)、害怕(惊)、眼睛(目珠)等等,例子不胜枚举,永安话客家话共同之处是明显的,因此笔者以为永安方言是变异的客家方言,早期是跟客家方言一样的。永安话与客家话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因为同根同源之外,还由于它受着周围客家方言的影响。永安位于福建中部偏西,与闽西客家县连城县和三明客家县清流县、明溪县毗邻,东南与漳平县、大田县相接,左邻右舍主要是客家县市,有些地方历史上就是纯客县辖地,如罗坊乡是到1959年才从清流划到永安的。毗邻连城县姑田镇的下湖口、上湖口两个村委会的口音受姑田话影响。小陶吴地的张家山400多人口都讲客家话,原来讲永安话的几个人因永安话失去市场而用客家话。他们唱的山歌也是道地的闽西山歌。(小陶镇上的山歌也是客家山歌。) 永安话客家话后来有了差异,是因为地域不同而必然会有的变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一方方言。这一方与他方不同的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都要对外来(客家)的方言进行一番改造,比如土著语言,在与之磨合的过程中,外来方言能不起变化吗?永安山多,比较闭塞,与外面交通全靠水路,因而跟外面的交流比较少。加上永安相对比较富庶,自给自足的成分比较大,也就更少与外面沟通的需求。永安话在比较自闭中成长,渐渐有别于客家话,但基本属性还是跟客家话一致。 再说,永安并非只存在早期一样、后来被异化的客家方言,没有被异化的、纯正的客家方言成分也不小,由于主要来自闽西的客家人聚居或散居的地方不少。据有关资料表明,小陶镇上、下湖口,罗坊乡的吴坊、桥头、左拔等地以及安砂镇的坑口、新建、江后、罗丰等地,分别讲的是闽西一带的客家话。曹远镇的板坑村(蓝姓畲族)和青水乡的罗溪村也讲闽西客家话。 “在槐南乡,居民多讲槐南话,少数讲客家话。”(8)洪田镇洪田村委会辖洪田街、六月坂、对面河3个自然村,客家人约占七八成;上石村委会辖水尾、甲头、大埔头、后埔、双峰桥、横洋、西坑、洋中、岩干9个自然村,客家人占一半以上;马洪村委会白石岌、永浆、洪坑等村和林山村委会山顶坑等村客家人都不少。洪田镇这些地方有2000多人讲闽西客家话。 永安方言就整体性而言,无疑属于客家语系。永安方言是与纯客方言并存于永安的。因为永安话不是某些客家话就否定永安是客家县(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民俗 永安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时人口仅2.96万人,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人口猛增到18.89万人,中原40个单姓汉人辗转徙入,经长期交往磨合,形成一种特有的,与闽西纯客家略有差异的民情风俗。还有明景泰三年从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及清末从上杭徙入的二支钟姓、蓝姓畲族人。抗战时期省府内迁,大量福州、闽南人徙入永安定居,他们保留福佬风情习俗。而清末至建国前徙入的闽西客家人,则完全保留客家人的习俗。这四种不同时期徙入永安的人,其后裔,不论繁衍成族群或姓氏个体,其习俗都带着明显的中原传统习俗文化的烙印。 一 风土习俗(衣食居处) 1.明清时期,人们的衣服以野麻为主要材料缝制。男女多为大襟衫、灯笼裤、无腰裤,后来又出现了长袍马褂。清末初,服饰逐步转为对襟衫,后来出现了旗袍、西装、中山装。少数民族(畲族)的服饰已经基本被同化。 2.饮食,永安全县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用饭甑蒸饭,少吃粥。在地少人多的山区,配以地瓜、山芋。有的地方还吃熟米饭(谷子水煮后晒干再碓成米),以节省粮食。饮料主要自制红茶、家酿红麯红酒,封存三年以上的称为“老冬酒。” 3.永安人的住宅,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土木结构、木结构平房。也有少数富裕人家仿宫庭式建筑的大宅院,可容纳几世同堂居住,宅院前有池塘,后有半圆花台,正厅分前、中、后三厅。这种布局是仿照中原的小型宫庭式建造的。 二 时令习俗 1.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客家人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称为“入年界”,直到正月初五为“出年界”,为期十天,从“入年界”到正月十五,人们见面彬彬有礼,忌讳污言秽语。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除夕晚接灶神,都焚香点烛,果品供奉。除夕一家吃团圆饭,炊岁饭(初一不下生米)。大年初一选择特定的时辰“开正门”,当家的给长辈、幼辈发压岁红包。正月处处择吉日迎神打醮,亲友互访拜年。 2.立春 又叫“交春”,永安人视立春为新年之始,重于初一。交春时辰,家家摆各式供品接春。交春前,每座住房前面都要竖立起一根顶端绑插一束冬青树枝的长长竹竿来接春。有的山村农家用一支有头带竹梢竹叶的毛竹立在门前,迎接春的到来。 3.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家家悬挂各式花灯。各地有舞龙灯、游马灯、竹桥、旱船、故事、生肖灯、花灯、稻草龙,打黑狮、傩面舞、猜灯谜等活动。 4.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挂一小把菖蒲、艾叶、桃树枝。家家裹粽子,人人喝一小口雄黄酒,小孩佩戴香荷包袋。还到野外采集桃树枝、艾草煎水,午时人人用此水沐浴。端午节在城关燕溪举行龙舟竞赛,是这个传统节日最热闹的场面。 5.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鬼节”。农家自七月十五起开始祭扫坟墓。是夜家家在门口插路香,烧金银纸、冥币。连、汀客家人还烧内装金银纸、冥币的金银包的习俗,包的封面要写受领亡人和具包人的姓名。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家家打米粿、杀鸭子供奉祖宗。有的地方还有“偷南瓜”送给新婚夫妇或未育之家的习俗。 7.冬至 冬至,客家人也称“冬年”,也是进补的最适合的时节。这天开始酿酒、制板鸭等各种腊味,这些腊味可以久存,不易变质。 三 婚丧喜庆 1.婚俗 过去永安各地婚俗基本上保留了周代的“六礼”之风,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永安许多民间“礼生”,按照清代秀才举人用蝇头小楷抄写的“婚丧礼扎”规定的进行婚丧事宜。其他如请有福气的女长辈安床,叫小孩在新娘间床上爬或睡,新娘下轿要由男方年老有福气的女长辈搀扶,双脚踩簸箕一直踩到大厅,烧香拜祖,都与客家习俗相同。 2.丧葬 客家人丧礼是死者先在大厅落地,放鞭炮、入殓、报丧、祭奠、出殡、安葬、烧灵、“三朝”上坟。子女、儿孙均按“五服图”披麻戴孝。坟墓必须请地理先生用罗盘选择坐向,一般要待六、七年后再择吉日取出骸骨竖碑作永久坟墓安葬。 四 宗教信仰习俗 永安境内人们大多信仰佛教,明清时期道教兴盛,城乡遍布宫观。时期,道教逐渐与佛教混合,或兼奉多种神灵。各地还信奉不同的人物神,如唐田王、晏公、林氏真仙、马氏真仙、陈靖姑、吴氏真仙、张公、洪公、徐公、花公、黄公等等。许多寺庙,观音、弥勒及其他人物神菩萨多达十多尊。 道教崇奉吕祖,现在已无专门道院和出家道士。民间信教者在家中设“法衙”,专门为人许愿消灾,祈祷打蘸。民间称这种信教者为“南摩”,又叫道士,现在这种“南摩”已成为人数不可少的一种行业。 教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美国美以美教会,从福州派人到永安传教。1985年起,永安教各教派开展“为世界和平祈祷”活动,到1989年止,全市有教徒2500人。 五、民俗文化:青水畲族乡的大腔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人物 明代音乐家杨表正,永安贡川人,为国内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谱集大成者。编撰《正文对音捷要声谱传真》、《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刻印传世,至今仍受音乐界推崇。 明万历举人陈源湛,永安安砂人,曾任广东和平县知县,高州府通判,广西梧州通判。后辞官回乡,捐资开发桃源洞,题刻“桃源洞口”。桃源洞现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贡川洋峰人李宝焌、曹远清水池人刘佐成,国内最早飞机制造者、试飞者,最早提出制空权重要理论者。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追随革命。辛亥革命后,刘佐成任湖北军政府飞行队长,李宝焌任南京政府首任飞行营营长。后人尊李宝焌、刘佐成为中国航空先驱。 小陶上坂人邱映光,祖籍上杭,客家名商。早年在沙溪经营木材起家,抗战期间居南平,被推选为南平商会会长。抗战胜利后居福州,被推举为福州木商会会长,国大代表。后赴台湾,改革开放后回福州,爱国爱乡,捐资助学,热心公益事业,深受福州、南平、永安人好评,至112岁逝世。 城郊霞鹤人黄曾樾,著名学者,文理兼通,留法博士。早年就读福州海军学校。后赴法国留学,获里昂工业专科学校土木工程师职称,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北京女师大教授、南京市政府社会局局长、交通部秘书等职。回福建,曾任省驿运管理处副处长、福州市市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等职。 以上皆为1452年永安设县后人物。据《永安市志》及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永安著名人物还有50多人,下列其中的25名(在永安设县之前者,亦可称沙县人物): 陈世卿(953-1016)进士北宋名臣; 张若谷(968-1054)进士北宋名臣; 陈 偁(1015-1086)进士世卿之子; 陈 瓘(1057-1122)进士名臣; 陈 渊(1067-1143)理学名家 ; 邓 肃(1091-1132)爱国诗人; 邓茂七( -1449)农民起义领袖; 韩 隆( -1461)首任知县; 林腾蛟(1517-1561)进士忠臣; 陈赤美(1540-1600)抗倭勇士; 严九岳(1574-1621)进士良吏; 罗明祖(1600-1643)进士清官; 陈文海(1660-1729)清廉知县; 聂 儆(1660-1743)举人清官; 罗南星(1648-1724)知州清官; 聂大勋(1685-1742)水利专家; 刘德骥(1848-1922)教育名师; 刘朝榜(1876-1928)武举人; 陈文孙(1887-1952)末任县长; 鈡炳生(1898-1935)乡苏维埃主席; 赖惟勋(1899-1997)留法博士; 王培臣(1914-2007)老红军; 郭克勇(1911-1961)首任县委书记; 赖丰甫 (1925-2003) 爱乡台胞; 阮文森(1927-1950)革命烈士。 民居 永安至今留存大量有着客家特色的民居。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距城75公里处的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乡绅池占瑞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历时十四年完工。该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外形综合了“围垅屋”和土楼的特色,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该堡有300多个房间,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形,这是该堡的主人取天圆地方的含义依山而建。该堡还建有碉楼。墙体上部有180个射击孔、90个瞭望窗。设永安县前,这里匪患多,该堡的主人为了保护百姓的家产不受侵犯,建成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墙体的三分之二是用山石砌成,最底部厚达4米多。大门用厚厚的木板制成,外面用铁皮包裹,来犯者难以攻破。门上部有泄水口,来犯者如果放火烧门,即从泄水口灌水灭火。 贡川镇古民居: 刘氏家祠玉华堂位于镇中金狮巷,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10平方米,为木结构瓦房,房屋周围的色栋防火墙与主人房屋高低相同,能起到防盗防火的作用,屋内分前堂、中堂、后堂、后花园、左右耳房,中部春亭、两边天井,下堂门坪、砖构门楼等建筑,布局合理,飞檐斗角造型奇特,保存完好。正厅雕梁画栋,为清代木雕建筑代表作。正堂4根柱子出天阔气,扒阶雕梁体现主人富贵显赫的象征、或官位品级、或有钱、或四代以上同堂,刘氏古民居为民间一般的雕梁。斗拱雕花会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改变出不同的颜色,正堂得室内见不到一丝蜘蛛网。 吉山古民居: 吉山古民居包括柴排厝、棋盘厝、团和厝等居住以刘氏为主的族人。 刘氏宗祠崇仁堂位于吉山中心,坐北朝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刘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构架,梁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内整个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中间天井水放午方,两旁是回廊。考察该祖屋为木结构,一厅五开间,有大厅、左右书院,上堂、下堂宽敞明亮。祖屋前得石旗杆是刘氏有功名的标志。 西洋福庄邢氏古民居: 西洋镇福庄邢氏民居在永安市南,西洋镇北,距市区12公里。福庄村原名邢庄,全村居民以邢姓为主。福庄开基于明代崇祯元年,现存古民居主要有耸翠山庄、会清古堡、问渠书院等。 耸翠山庄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包括邢氏宗祠衍庆堂、古戏台、富十公祠、南山拱秀、竖石旌表等,山庄外围一圈2.4米高的砖砌围墙,内有鹅卵石铺成的巷道。衍庆堂建于清代,为木结构立柱框架建筑,坐北朝南,一进三开间,建筑面积150多平方米。 青水沧海钟氏古民居: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畲族村,群山环抱,历史悠久。现居沧海的畲族钟姓,于清乾隆二十年由青水汀海园安坂和迹头城楼厝迁来,建积庆祠为祖居,至今约240年。沧海村落古民居包括化龙桥、龙归祠、龙兴宫、土地庙、古戏台,钟玉云祖厝、钟衍登古房等8座民居。其中种玉云祖厝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殿堂式古民居,即“二堂二横”式,内设上下厅、天井、横屋、巷道(俗称马槽)等。 综上所述,永安地域原在纯客县沙县范围内,永安的南迁汉人在北宋时期基本上形成了客家民系,永安方言是早期的客家方言,永安至今留存大量有着客家特色的民居,永安的民俗基本上就是客家民俗,永安的教育、农耕、商贸也都具有客家特色等,所以永安是客家县(市)。 作者简介: 赖茂功:永安市客研会研究员 陈锦銮:永安市客研会研究员 裴耀松:福建省客联会理事、永安市客研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退休) 张如腾:永安市客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永安市文联原秘书长 吴刚毅:永安市客研会研究员、永安市燕南街道办原副书记 (通讯地址皆为:福建省永安市燕江中路817-1号客家联谊会) 注释 (1)清道光十四年《永安县续志》卷之二十九风俗志•商贾。 (2)《沙县志》第十九篇•政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4月版。 (3)《永安市志》第103—107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4月版。 (4)《永安姓氏志》,永安市方志办编,(明)新出(2004)内书第267号。 (5)清道光版《永安县志》第173页,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6)《永安文史资料》第五辑第61-65页,赖华编文,永安市政协文史委编。 (7)《永安方言》第一章“绪论”,周长楫、林宝卿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8)《永安市志》第55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