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午月(午月是指哪个月)

时间:2024-01-13 00:50:13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年最毒月份来了!男女忌吃2饭、老少禁沾2气!

原标题:2023年最毒月份来了!男女忌吃2饭、老少禁沾2气!否则湿气病气缠身、埋下老病根

不知不觉,进入农历五月已经有阵子了。

在古代,农历五月又称“五毒月”,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禁忌和辟邪减灾方法。

现代人习惯用公历,除了一些传统节日,对农历早不“感冒”,遑论“五毒月”这种说法。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它~

五毒月,一年中最毒的月份

早在屈原时代之前,民间就有“农历五月百病泛滥”的说法。

中医也将农历五月视为“多事之秋”,敦促人们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中医认为,五月即午月,而午属火。赤日流火,气温上升,热浪滚滚,人体易受热邪侵袭。

此时,阳气生发也正旺。阳气在表、盛于外,更易损耗阴津,使内里虚寒,其中脾胃尤易羸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虚寒,则病邪丛生。

《伤寒论》里就记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

另外,这个阶段雨水也多,外湿严重,人体湿气难免随之加重。

与此同时,气候湿热,毒蛇、蜈蚣、蝎子、蟾蜍等毒虫纷纷出动,称农历五月为“五毒月”,真没冤枉它。

对此,大家该怎么应对呢?

别怕!小编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简单总结了2个要点,大家照着做,身体不吃亏~

男女忌吃2饭

1、过于寒凉的饭

夏天天气炎热,一些吃起来清清爽爽、冰冰凉凉的冷食备受大家青睐,如凉粉、凉面、凉皮、凉拌菜、蔬果沙拉等。如果再配上一杯冰饮料,岂不爽哉?

然而,冷食冷饮多半寒凉,常吃常饮会造成一系列身体不适。

从中医角度来说,过食生冷、寒凉食物,一方面会使脾胃阳气受损,阴寒凝滞胃腑;另一方面会刺激脾胃,加重运化负担,使脾胃失调。而这些都会导致“胃寒证”。

胃寒证常见表现: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口淡恶心、泛吐冷水或酸水、食不化、大便软烂等。

此外,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水湿排不出去,体内湿气加重。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长期吃冷食、喝冷饮,从头伤到脚。其中,肠胃首当其冲。

冰冷的食物能使胃肠道温度猝然下降,胃黏膜血管迅速痉挛收缩,导致胃黏膜缺血、胃肠蠕动失常,进而出现呕吐、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短时间内大量吃冷食、喝冰水,那么食道和胃遭受的冷刺激,还会牵连心脏,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

2、夜宵

作为夏天的标配之一,谁能抵挡住夜宵的诱惑?但问题是,夜宵存在两大问题:过荤和过晚。

吃得过荤,即肉食吃太多,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很容易超出人体所需,可导致: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进而引发脂肪肝、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血清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升高,血栓形成加速;

多余的营养物质还会成为细菌的温床,而细菌又会使脂肪、蛋白质等迅速,产生有害肠粘膜健康的物质。肠粘膜长期经历“被熏染—炎症—坏死—再生”的过程,稍有意外,极易发生恶变。

此外,夜宵中的肉食,多半以煎炸、烧烤为主。

经过高温煎炸,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容易发生高温变性,可能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

烧烤肉食时,鱼类、肉类中的脂肪,会因高温裂解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加速人体衰老,生成致癌物质苯并芘。

总之,经常大量食用煎炸、烧烤食物,患癌风险蹭蹭涨。

至于吃得过晚,不仅容易让人上火、长胖、睡不好,还会因与睡眠间隔时间太短,导致胃食管反流。若长期胃食管反流,可能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建议:尽量不吃夜宵,尤其是高脂、高蛋白的食物。

老少禁沾2气

1、暑气

夏至后,天气越来越热,还没入伏,不少地区就直逼40度,简直不要太吓人!

高温天热浪扑面,气温居高不下,如果不注意防暑,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或体温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就很容易中暑,甚至得热射病。

此外,暑热袭人,人稍有活动就毛孔大开、大汗淋漓,特容易缺水,甚至脱水。

不注意防暑要不得,但过于贪凉也不可取。

如果过于贪凉,偏嗜生冷食物、常吹空调风扇、冲冷水澡等,很容易腹泻、感冒、湿气缠身,对于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严重时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

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普通人避免出门活动,户外工作者注意防晒避暑,并常备白开水及防暑药物,如清凉油、风油精、暑症片等。

此外,天气再热,也禁忌过于贪凉。

2、湿气

夏季本就多雨,而雨水越多,湿气越重。不少小朋友下雨天喜欢出门玩水,这样不但容易湿气缠身,而且还有触电、溺水等危险,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五毒月”不但横跨夏至、小暑两个节气,还撞上了初伏,暑热自然越来越重。

暑热多挟湿,湿重困脾,易伤脾阳,进而出现头身困重、四肢酸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等症状。

若再加上贪凉而致的寒气,三者相互勾结,一同侵扰人体,容易让人大病小痛不断,苦不堪言。

因此,大家在防暑的同时,还应兼顾祛湿、防寒。

建议:平时饮食中可加点姜,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常居空调房披个披肩,睡前泡泡脚。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

芒种节气的冷知识:为何要“安苗”、吃青梅?

“芒种忙,麦上场。”如农谚所说,每逢芒种节气,田间地头的农活总是会让人们忙成一团。期间,在闲暇时间,也会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为了适应愈加炎热的天气,一般饮食习惯也会逐渐偏向清淡。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但如果遇到大风、冰雹等天气,往往会导致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储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在这个时候,与节气相关的娱乐活动比较少,人们都在忙着抢收庄稼。”民俗专家王娟解释道。

关于芒种,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意思是说在此节气,连女子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在河北某些地方,芒种这天则有“嫁树”的习俗: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安苗”则是皖南的农事习俗,在明朝初期就有。大概在芒种时,种完水稻后,人们用新麦面做成瓜果蔬菜、五谷六畜的造型,然后蒸熟,用蔬菜汁染色,祈求五谷丰登、顺遂平安。

为何芒种要“送花神”?

有趣的是,有资料显示,芒种这天有“送花神”的仪式。民俗专家高巍介绍,旧时民间会在此时为花神饯行,“芒种时节天气炎热,百花开始凋零,这也是表示对花神的感激之情”。

在《红楼梦》中,也描写了为花神饯行的活动。文字描写道:“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钱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古代老百姓之间也比较流行类似仪式。在老北京城南有‘花神庙’,芒种前后会举行庙会,还会举行一些酬神表演。”高巍表示。

天气炎热 饮食宜清淡

“芒种”之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容易食欲不振。高巍说,这个时候饮食一般会偏清淡。

吃青梅或者青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的功效。

只不过,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与新麦面一样,芒种时一些花也可以做成食物,如槐花等等。高巍介绍,从古至今,人们都意识到夏季新陈代谢旺盛,会有意识地吃一些应季的新鲜水果食材,“‘芒种’的到来有提醒人们注意清补的意思。

“旧时流传的一些说法自有道理。现代社会,人们可能在夏季还照样大鱼大肉的进食,但可能并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一部分芒种习俗仍然可供借鉴。”高巍总结道。(记者 上官云)

古时十二个月的雅称,美极了!看看你出生的月份叫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经典在现如今看来,仍旧充满了智慧。

一年有十二个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称呼这十二个月的吗?

顺便看看你出生的月份叫什么名字!

01

一 月

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02

二 月

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03

三 月

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04

四 月

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

05

五 月

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榴花》

06

六 月

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07

七 月

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08

八月

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农历八月。此时月桂花盛开,故称桂月。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09

九月

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

10

十月

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萤火》

11

十一月

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12

十二月

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 卢象《竹里馆》

看完了仲春,季夏,梦秋......你更喜欢哪个月份的雅称呢?

来源:唯美读书会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

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阴历和农历。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一年的12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353天、354天、355天三种,比一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形成“农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新历法,开始“置闰”。汉代“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后,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商朝的历法《殷历》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100年间(公元前206至前104年),均实行《颛顼历》。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将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

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古人将四季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始,每隔45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从汉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作者为《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穆 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