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印代表什么(印代表什么生肖)

时间:2024-02-09 21:54:56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甲骨文“印”的字形含义解释

现代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印”字的本义就印刷,即印制平面性的图案。其实从甲骨文字形看,“印”字最初与印刷毫无关系,因为“印”字最初所指,压根就不是平面性的东西,不是二维的,而是实物,是三维的。

印的甲骨文字形,为手持卩。“卩”即为结绳的右绳。在结绳机制中,结绳是一对完全相同的绳子,主要包括绳结的个数、大小、间距的相同。绳结个数指代标的财产的数量。契约签订后,债务方持左绳,债权方持右绳。因此,其实就是最早的借据,是对债务方责求权、求偿权的凭证。

甲骨文“印”的字形含义就是,手持信用凭据,或者直接说,信用凭据。

很多人不免疑惑,既然一对结绳是完全相同的,又为何有左右之分。

结绳和书契是春秋之前中国所盛行的两种契约的原始形态,结绳最早,书契次之。结绳是一对绳子,书契是一对木片。长期和结绳和书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机制。其中就是包括在方位上,以债权人为右方,以债务人为左方,以及以债权人为东方,以债务人为西方。

左方右方主要体现在一对结绳和书契在比对时的排列书序,债务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左边,债权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右边。关于这种摆放顺序,有三方面证据。

一方面是,资料的直接记载。《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郑玄注:“契,券要也。右为尊。”《战国策·韩策三》:“安成君东重於魏,而西贵於秦,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鲍彪注:“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

二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含义的记录。在关于“卩”和“卯(此字为卿字去掉中间的部分,输入法打不出,暂用卯代之,本字见上表)”解释中,许慎保留极为重要的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卩,瑞信也……象相合之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瑞者,以玉为信也。《周礼·典瑞》注曰:‘瑞,节信也’;‘节犹信也’。五玉皆王使之瑞卩”。对许慎说的“象相合之形”,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盖以卩为符之半体。楚金云:象半分之形。析之为半分,对全体而言则曰相合。”

前面关于玉器的讨论文章中已经指出,所谓的瑞信、瑞玉之类,实质上是玉质书契,是新形态的书契,也是新形态的契约,而且这一新形态的契约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是尧舜至春秋这个期间中国政策政令的发布工具。许慎说卩是瑞信,从基本功能上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瑞信也是契约,但是把卩字直接等同于瑞信,把瑞信当成卩字的字源,就有问题了。瑞信是玉质书契,主要是玉璋、玉圭之类,从字形上,看不出卩字与玉瑞有关联。尽管左右契或两块玉瑞相合是书契机制和玉瑞的重要机制,但是,把许慎直接把卩字说成是对玉瑞的“象相合之形”,显然是牵强附会。

事实上,卩更只可能是指结绳,而且是结绳之右绳,而非瑞信。前面已经指出,瑞信是新形态的书契,新形态的契约,而书契又是在结绳的基础上所产生。契约符号首先在结绳中产生,此后又在书契中产生。卩字就是在结绳中所产生的结绳符号。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的是卯(音卿)。右边是卩,而左边则是反转的卩,这样就是一个左右对称结构,其甲骨字形很象两个人相互跪拜。这个字与卿同音,实质上,其字形就是卿字去掉中间部分。

许慎对卯(音卿)字的解释是:“事之制也”。徐灏的进一步补充是:“许以卩为符节之合形。凡官守以符节为信,故曰事之制也”。

卯(音卿)字所描绘的是一对结绳在比对时的摆放形态,而非后来的玉瑞和符节。结绳是契约,是内涵加密机制的,其密码包括一对结绳的绳结的大小,绳结之间的距离等。一对结绳的两根绳是完全一样的,当信用兑现时,代表债务或类债务的左绳的持有者,会对前来求偿和索取的债权人所持的右绳,与其左绳进行比对,查看是否相同。为了更和的比对和检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这一程序和规范,就是许慎所说的“事之制也”,包括在比对时绳子的摆放形状,以及代表债权的绳子在右,代表债务的绳子在左。

因此,许慎说卯(音卿)是“事之制”实际是指这个字本身,是指其始源结绳的机制本身,而非以符节为工具的政治制度,徐灏的解释是牵强附会。

第三个证据是,以卩为基本结构的其他字例,如上表所列出。以及“左、右”这两个字的义项本身。

综合所有的资料,再使用字形解释的“三通分析法”,可以确认,卩就是结绳的右绳。三通分析法:通义项、通字例、通义理。即所一个字形结构的解释,要对字所有的义项都能解释通,对以该结构为基本结构的所有字例都能解释通,同时,还要符合《五经》义理。

“印”的初始含义是以结绳为形态的信用凭据。在现代汉字中,“印”的信用凭据的义项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三维变成了二维,由实物变成了图案,即印章、大印。“印”的印刷之义,正是伴随着印章、大印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初的印刷就是盖印、盖章。

那么印章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理论上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与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同步的。商周时期尽管有甲骨文、金文,但都是仅应用于祭祀目的,并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字脱离祭祀,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则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随着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政令的发布也逐渐文字化、书面化,替代了此前的玉瑞系统。在玉瑞系统中,圭璋等玉器的作用与书契和结绳等同,也是信用凭据,而政令内容本身则是口耳相传的语言。语言加玉瑞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政令。

当政令书面化后,与文字相配套的书面化的信用凭据,就是印章,天子皇帝的印章叫玉玺。没错最早的印章应该是玉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考古学家看到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印章存在一些联系,而就武断地说,印章在中国出现是西亚印章东传的结果。这是很肤浅无知的。或者在技术上,中国的印章的确受到西亚印章的印象,但是就其信用凭据的本质这一点上,则完全是本土化的,与历史更为悠久的结绳一脉相承。

在基本原理上,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存在质的不同,中国的印章是基于契约的,是个人的信用凭据,而西亚的印章则是基于神学的,在西亚文明中压根没有独立的个人信用一说,因为对他们而言,人是不可信的,唯一可信的是神。唯有神才有真正的信用,人只能依附于神而存在。因此,西亚有印章,而没有个人信用,更无个人信用凭据。

十二生肖印——张廷可篆刻

生肖印:以动物形象入印形成,取自鼎彝单个花纹的模子以图案入印,古已有之,但古代此类印,并不局限于十二生肖,而是内容十分丰富,如飞禽、走兽、虫鱼、楼阁、车马、人物、狩猎、百戏等无不入印,所以这种印也称“肖形印”、“图形印”等。

艺术简介:张廷可,籍贯南阳,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副主任,正县级调研员,政协书画院院长。现为冯玉祥河南诗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国礼艺术家,古都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书画院常务理事,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书画学会副秘书长,开封市老艺术家协会顾问,《名人名家》编委会编委,开封政协文史研究员,开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宣和印社理事等。

代表动物的“蟒、枭、蝮、虺”居然也是姓氏,这是怎么来的

古装悬疑剧《神探狄仁杰》系列曾经掀起过一阵收视狂潮,不仅带火了“元芳,你怎么看?”这句台词,更是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中国古代那个最为特殊的时代——武则天统治时期。而且,剧中有几个经典角色的姓名十分耐人寻味:

《神探狄仁杰1》中第一个案子《使团惊魂》里隐藏最深的内鬼——千牛卫中郎将虎敬晖,真实身份是那个神秘莫测的杀手“蝮蛇”,但根据剧情中他自己的话说,他确实姓“蝮”。

而《神探狄仁杰2》的第二个案子《蛇灵》中,实力强大的杀手组织“蛇灵”中的第一杀手,号称“闪灵”的虺文忠,其姓氏真的是“虺”。

实际上,这并不是导演和编剧的虚构想象,因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不仅“蝮”、“虺”是姓氏,就连“蟒”(通“蠎”)、“枭”等表示动物的字居然也是姓氏。这绝对让人难以想象,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图_ 百家姓

这当然和武周时代的缔造者,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有关。除了大兴文字狱的那几位清朝皇帝之外,武则天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会玩文字游戏的皇帝了。

武则天从辅助唐高宗执政开始,到被宰相张柬之发动赶下台结束的四十多年执政生涯里,玩了四次大的文字游戏:

其一,加长谥号,导致本来可以用来盖棺定论、评价皇帝的谥号从一两字的短小精悍自她以后变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其二,造字给自己起名,为了彰显自己作为女性称帝的合法性,取“日月凌空,光被天地”之意,硬造了一个“曌”字,称帝之后就改名为武曌;其三,乱改年号,武则天称帝在位只有15年,居然用了17个年号;其四,给自己的敌人改名,“蟒”、“枭”、“蝮”、“虺”等姓氏就是这么来的。

武则天十四岁便入宫,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昭仪、皇后,再到辅佐唐高宗处理政务、并称“二圣”,再到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最后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走过来的,而她这一路上遇到了无数绊脚石和死对头,因此,这条路上也沾满了血腥。

​上图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武则天在被唐高宗从感业寺接回宫中之后,其主要的敌人就是后宫里两位和她争宠的嫔妃——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人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最终双双落败。《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

“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数日死,殊其尸。李义府等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遂下诏废后、良娣皆为庶人,囚宫中。后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岭南。……而后及良娣俄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良娣为‘枭’。”

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的结局非常之悲惨,先是被废为庶人,之后更是被武则天发明的酷刑“骨醉”(砍掉双手双脚,再反接回去,泡到酒缸里)折磨致死,其家人也全部被流放岭南。而王皇后及其宗族被改姓“蟒”,萧淑妃及其宗族被改姓“枭”,意思说二人一个是蟒蛇,一个是猫头鹰。

​上图_ 画家侯震新作《武则天开凿龙门奉先寺》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一步一步谋划登基称帝。她作为一个女性,称帝的做法招来了大批反对势力,以世族元老和李姓宗族为主,先后组织策划了多起叛乱,如扬州徐敬业叛乱、越王李贞父子之乱等等。而武则天的应对措施也十分简单粗暴,铁腕政策大力镇压,之后更是重用酷吏、罗织罪名,将世族元老和李姓宗族屠戮殆尽,并借机提拔重用了大批寒门学子。据《新唐书》记载:

“九月,后遣左豹韬卫大将军曲崇裕、夏官尚书岑长倩率兵十万讨之,以凤阁侍郎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乃下诏削贞父子属籍,改氏‘虺’。”

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这父子俩发动的叛乱被武则天很快平定,父子二人兵败被杀,属籍被削,改姓为“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相很丑陋的龙或者毒蛇,出自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很明显,武则天就是故意抹黑、侮辱叛乱的李贞父子。

​上图_ 《述异记》由南朝祖冲之所著,主要记载了鬼异的事情

武则天的性格极为多面扭曲,她一方面残忍嗜杀、毫无人性,连亲生儿子也能狠下心来杀掉,如孝敬皇帝李泓、章怀太子李贤均死于她之手;另一方面又为人气量宏大,扬州徐敬业叛乱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参与叛乱,并做了叛军的宣传员,写了一篇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武则天认真听完这篇文章之后却一点没生气,还称赞骆宾王的才华,想要重用他。这种复杂人格根据后世史学家的分析,极有可能跟她幼年时期的几位欺负虐待她和她母亲杨氏的几位兄长有关系。

因此,武则天掌权之后,这几位同姓兄长,不仅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而倒了大霉。两位亲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先后被流放到岭南,均死于当地。而堂兄武惟良、武怀运二人则更倒霉,直接被武则天毒杀魏国夫人的时候给顶了罪,双双被杀。

这还不算完,据《旧唐书·本纪第五 高宗下》记载:“丁未,杀司卫少卿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仍改姓蝮氏。”可知,武惟良、武怀运这一支的武姓宗族被改姓了“蝮”,意思是他们为人心肠像蝮一样歹毒。

​上图_ 武则天和侍女壁画

除了“蟒”、“枭”、“蝮”、“虺”等奇葩姓氏之外,武则天还有很多给敌人改名的例子。

唐朝东北地区契丹大贺部落的首领被唐朝册封,并赐姓李,李尽忠作为赐姓之后的第二任首领却因受不了唐朝营州都督赵文翙的,起兵叛乱,武则天大怒之后下诏把李尽忠改成了“李尽灭”;李尽忠病死以后,其大舅哥孙万荣接替了他的位置和部众,继续反抗武周,于是乎,武则天又把孙万荣的名字改成了“孙万斩”。

实际上,抹黑敌人的名字即“污名化”很早就有,并非武则天的独创。例如,汉武帝将刺杀他失败的侍中仆射马何罗的姓改成了“莽”;雍正皇帝把参与“九子夺嫡”的两位兄弟胤禩、胤禟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意为猪、狗(具体解释后世有争议,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词)等。

这种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从精神层面上继续打击敌人,以实现胜利者的自我陶醉。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千古不变的“成王败寇”,只不过多少会给后世留下点心胸狭隘的印象罢了。

文:博陵清河

参考文献:《旧唐书》《述异记》《新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