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力辅疗第一平台:健康辅疗路线图
崇尚古中医自然疗法,通过激活人体先天的免疫系统达到人体自愈的效果。
健康三步走:排毒,扶阳,通经络。带您走上健康路!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一) 脏与腑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二) 脏与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肾与肺:
(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三) 腑与腑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 “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吸收水谷精微;
(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
(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译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
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脾: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摄血。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气血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此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正常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不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五脏是什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
中医的五行生克原理:肝胆为木,心小肠为火,脾胃为土,肺大肠为金,肾膀胱为水。相生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更多明星养生,健康知识大全可关注:jiankangluxian
60岁的王阿姨,3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忍受着一个“难言之隐”。
1986年,王阿姨顺产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从那以后,她无论是行走或是站立,总是觉得下半身有坠胀感,并且感觉有什么东西掉到了口。也许是羞于启齿,她并没有去就医而是一直忍受着这样一种极度不适的感觉,直到前不久,这种不舒服的症状明显严重起来,稍微用力咳嗽就有东西掉下来,甚至“口的肿物与衣裤摩擦在了一起”,她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院就医。
门诊明确诊断:“前后壁膨出”。原来,从王阿姨体内掉出来的那个“肿物”是她自己的部分膨出的壁和宫颈。
“老年妇女是发生壁膨出的高危人群。”无锡虹桥医院妇产科病区主任徐冰副主任医师说,前后壁膨出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损伤或绝经后盆底肌肉组织松弛,引起直肠及前、后壁向下、向口外突出的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妊娠及分娩。女性受妊娠生理变化的影响,盆底韧带会因为松弛素的增加而变得松弛,加之胎儿不断发育,压迫到盆底肌,很多孕妇在孕期就出现了壁膨出;分娩过程胎儿挤压盆壁,损伤盆底肌肉,加重壁膨出的情况。年龄、巨大儿分娩、多产或手术产程延长等因素也会加重壁膨出。壁膨出的治疗通常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修补治疗。徐冰主任介绍,保守治疗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电刺激、膀胱训练等方法治疗,但治疗时间长。鉴于患者年龄较大,子宫脱垂及前壁脱出于口,病史较长,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监护和配合下,徐冰主任与姜会红副主任医师一起为患者实施了前后壁修补术,修复了盆底的主韧带,成功修补了患者的盆底、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由于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很快,术后第三天,患者就可以正常行走。
困扰30多年的难言之隐最终解决了,王阿姨觉得很开心。
前后壁膨出以及子宫脱垂是中老年女性的多发病,患者常出现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多伴有尿频、压力性尿失禁,严重时可导致尿道受压梗阻、排尿困难等症状。徐冰主任介绍,预防壁膨出,主要是正确处理产程,凡有头盆不正者应及早进行剖宫产术;宫口未开全时,产妇不得用力向下屏气;及时行会阴侧切术,必要时手术助产避免第二产程延长;会阴撕裂时应立即缝合;避免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另外。在产后应该做产后保健操,有助于盆底肌肉恢复。她建议,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一忍再忍,应及早到妇产科就诊。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子宫、卵巢、输卵管和四个部分组成。
子宫温暖如一个小窝,孕育着新生命;
卵巢则像一个珍珠宝库,精心制造着金色卵子;
输卵管更是一条精巧的玉管渠道,送输着宝贵的生命之源;
然而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的还是那条神秘的通道—,对于它你又了解多少呢?
,一个神秘而敏感的词汇。作为女性,您是否因为羞涩而很少正面探讨它?是否因为认知不足,误解了自己的身体?然而,无知并不能带来安全,反而让健康蒙上阴影。为自己的生活质量负责,不是更应该正视这个重要器官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的神秘面纱,学习4个正确的“冷知识”。去除负担,重拾自信,从关爱身体做起,开始全新的旅程!
一、掀开的神秘面纱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仍然是个神秘的领域,令人害羞而不敢探讨。但作为女性,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却是极为重要的。
是一条连接外和内生殖道的通道,内壁覆盖着黏膜组织,组织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可随意伸缩。并且,黏膜上分布有腺体,可分泌液体起到润滑作用。
外入口比较紧致,可提供一定物理屏障;中内侧布满皱褶;内上端较为狭窄,称为子宫颈管,可保护子宫。而且,内温度会稍高于体温,为存活创造适宜条件。
如果成功和卵子成功相遇,经过漫长的孕期达到分娩时,会逐步扩张,从子宫颈管到外入口,最终使婴儿顺利出生;但若是和卵子没有成功形成受精卵。则持续日常的“工作”——经血排出的通道。
了解的结构和功能对女性健康非常重要!想必,经过刚才的简单了解,你已经认识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内容,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相关知识,听医生为你揭秘!
二、4种“冷知识”揭秘(1)大小的真相
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长度在6-12厘米之间。并且,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女性大小会存在一定范围的个体差异,这属于正常生理变异。不止如此,实际上,大小随着人生阶段不同可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
在初潮时,少女的才开始发育成熟。
成年后,未生育女性的相对较窄短。当女性处于孕期,雌激素和弛缓素上升,可溶解弹力纤维,使其逐渐松弛、扩张,为分娩做准备。分娩后,收缩需要时间,通常略宽于产前。因为孕期损伤的弹力纤维需要恢复。
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急剧下降,导致壁细胞无法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逐渐变薄,弹性减退,分泌量减少,最终发生萎缩,使失去青春状态。
(2)形状千变万化
作为一个有肌肉组织构成的管道:它的长度、直径和形状都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异。正常情况下,形状可以是筒形、椭圆形、琴形等,没有绝对的标准形状。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不同女性的骨盆结构不尽相同。骨盆大小和角度的结构差异会影响的方向和空间。
第二,各个女性支撑肌肉和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如肛提肌、会阴体肌等肌肉弹性强度的差异,都会影响形状。
当然,如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常形状,例如隔膜、双等情况,就需要进行医学检查和处理。但这类情况非常少见,属于特定病理情况。
(3)分泌物的奥秘
可分泌出两种主要类型的液体:一种为清亮或稍带乳白色的液体,另一种为黏稠的乳白色分泌物。两种分泌物均属正常现象,是自洁和保持酸碱平衡所必需的。
清亮或稍带乳白色的分泌物主要出现在排卵前后的时期。这时分泌物水质增多,具有很好的润滑作用,可以帮助移动,有利于受精。
乳白色的分泌物较为黏稠,多见于经期来临前后。经期前的雌激素升高会使子宫颈产生更多粘液,这时常有不等量的乳白色分泌物排出,属正常情况。经期后的数日内,子宫脱落的绒毛组织也会经排出,混合着白色分泌物。
此外,分泌物的量和性质还会随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
排卵期分泌物水润,经期周围分泌物粘稠。正常月经周期中的分泌物变化是属于生理现象,不必因此产生健康方面的担忧。但如果出现异常增多或异味等情况,建议就医排查。
(4)适度清洁,不必刻意冲洗
很脏?假的!
其实拥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其中存在大量益生菌,主要是乳酸杆菌,它们可以生成多种抑菌物质,与外来病原菌进行竞争,维持优势菌群在中的主导地位。
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使环境维持轻度酸性(pH 3.8-4.5),这对维持菌群平衡非常重要。酸性环境可以抑制病原菌生存,但对正常细胞无害。
益生菌还可以降解粘膜上死亡脱落的细胞,避免其积聚引发感染。它们是环境的守护者,与外来病原体进行不懈抗争,是首要的防御力量。
它们也会提供营养支持优势菌群生长,并抑制致病菌生长,保持菌群的动态平衡。但如果女性使用各种洗液过度清洗,很容易破坏内优势菌群的生态平衡,导致酸碱度偏离正常值,反而使得内免疫能力减弱,提高疾病的发生风险。
所以对绝大多数女性来说,无需过分担心自己形状的个体差异。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对自身身体的正确认知,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当然,合理的保养对女性健康也大有裨益。下面就来看看几个简单有效的保养小妙招。
三、保养小妙招作为女性重要的官,合理的保养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保养的小妙招:
首先,要注意日常卫生。
清洁要轻柔,用温水和中性pH肥皂轻轻清洗等外阴。不要让肥皂直接接触入口黏膜和使用消毒液或抗菌品深入内部,这会破坏自身菌群平衡。
还可以通过运动,增强支撑肌肉,防止盆腔器官下垂,改善弹性和性功能。如打坐、瑜伽等可以增强骨盆肌肉;仰卧提踵可以锻炼会阴体肌。保持骨盆位置正确,不要负重过度。
错峰期同房也是一种保养。夫妻生活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视为一种“训练”。但应在双方都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过度摩擦会反效果。
此外,也要积极治疗导致松弛的病因,如产后修复、更年期激素调节等。如果有严重问题,记得及时就医。
结语:我们今天一起掀开了这片神秘的面纱,系统学习了它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冷知识。你是否也有收获呢?
女性的就像一朵娇嫩的花朵,需要用爱与智慧来呵护。它关系到生育,涉及健康,也影响幸福。所以,亲爱的女性朋友,您是否要从今天做起,珍爱自己的身体,重视健康呢?
如果日常中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记得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王小青.pH值的影响因素及调节[J].医学信息,2019.
[2] 刘晓倩.不同年龄组女性分泌物变化[J]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
[3] 陈丽,杨倩.女性生殖道解剖与病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王晓东。女性生殖道[J].内脏医学 2014。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