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毋、每、毌四字字形非常相近,意义有关联又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就从字形的源头上来解析这四个汉字,希望你能保持好奇心继续看下去……
“母”字,指称“母亲”或者“母辈”,甲骨文“母”“女”常互通。“母”字甲骨文金文大致相近,且都突出了作为母性的典型特征。字形如下:甲骨文“母”
甲骨文“母”
金文“母”
篆书“母”
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母”字非常逼真地展现了母性的特征。“母”字是在“女”字的基础上勾勒字形的。“母”字中的女子侧身低头,且双手收起,似屈膝下跪之状,展现了作为母性的温柔与慈爱。“母”字胸前的两点则是指示符号,表示这位女子的高耸。从字形上看,“母”字本义当是已为人母的妇女。
《说文解字》曰:“母,牧也。从女,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许慎认为“母”字本义为育子。也正因为“母”“女”二字的字形相近,且意义有着相关性,因此甲骨文中“母”“女”二字常互通。比如甲骨文中的母甲、母乙、母丙等,其中的“母”都可以写作“女”。很多甲骨卜辞之中,先王、先公的配偶常用母或者女来表示。例如:
“侑于王亥母。”这里王亥母就是指王亥的配偶,王亥之妻。“贞,燎于王亥女。”王亥女同王亥母。“其求生于祖丁母妣己。”祖丁母即为祖丁的配偶。“燎于东女,三豕。”此“东女”即为“东母”。通过“母”“女”二字的互通互用,我们可知,“女”是商代女性的通称。但是也有不可通用之时,当为生育子女之“女”只能为“女”而不作“母”。例如:
“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这句话的大意为:妇好要生孩子,吉利吗?商王占曰:丁日那天,吉利;庚日那天生,大吉;到了三旬又一天的甲寅日生孩子,不吉利,因为是个女孩。这里的“唯女”就不能换为“唯母”,因为是生育子女之“女”。顺便说一下,上文短短几句信息量还是挺大的:首先生孩子要择良辰吉日,日子不好难道还能推迟?其次,这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
“女”“母”虽有时可互通,但是各自的意义却非常明确。“女”为当时女性之通称,不论是女人、女孩、母亲,还是先王的妻子,抑或是女性的祭祀对象,都可称为女。“母”则具有尊长之意,比如母亲、先王先公的妻子、女性的祭祀对象等。
“毋”音wú,与“母”当同源。“毋”字甲骨文金文皆与“母”字同形,到了篆书出现了明显变化,即胸前两点变为了一横。至楷书则延长了贯穿上下的一撇,便写作了“毋”。篆书字形如下:
篆文“毋”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其义为:倘若有男子欲对女子行奸,该女子就应该加以制止或劝阻。因此,许慎认为“毋”含有阻止制止之意。“毋”字当从“母”字演变而来,表示女性不可侵犯。
另一说法认为,古时有一种风俗,为保女人贞操,人们便用一条物体堵住,以防止女子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这种做法是对女人的一种伤害,是非常残酷的做法。
“毋”与“母”最初为一字,原始义为制止、阻止之意,后来才被借为表示“不”“不用”“别”的副词。
“每”字形似女人头上有草,有冠饰之形。《说文》曰:“每,草盛上出,从草母声。”我们先看“每”的古文字形:
甲骨文“每”
金文“每”
篆文“每”
古文“每”的不同写法
从字形可以看出,“每”字上有草之类的东西,抑或是头上的装饰物。那上面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从字形分析,下为女(母),头上看似加笄、束发的簪子,也可能是花翎、锦羽一类的装饰物。《正韵》:“音妹。”古文献中常借“每”表示草木丰茂之意,每、楙、茂古音相同。
但是,对于“每”字的基本意义存在争议,如果从字形可以看出“每”与“美”字构形存在着相同之处。因此,“每”的意义也应该与“美”表达的意思相近。一个女子头上戴着花翎或羽毛装饰物,看上去一定很漂亮美丽。
甲骨文”美“
因此,我认为“每”最初应该是表示人很美丽漂亮,“美”则指物美。后来,二者意义合一,“每”借去表示虚词“往往”“时常”“每次”之意。那么,作为“美”意的“每”便逐渐消失而不为人知了。
“毌”字形似“母”,其实与“母”差别很大,该字就是后来的“贯”字。古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贯”
甲骨文“贯”
篆文“贯”
“毌”,甲骨文及篆书皆为象形字,特别是甲骨文形似线穿着一串钱贝。后来,“毌”引申为贯穿之意。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
母、毋、每、毌四字字形非常相近,意义有关联又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就从字形的源头上来解析这四个汉字,希望你能保持好奇心继续看下去……
“母”字,指称“母亲”或者“母辈”,甲骨文“母”“女”常互通。“母”字甲骨文金文大致相近,且都突出了作为母性的典型特征。字形如下:甲骨文“母”
甲骨文“母”
金文“母”
篆书“母”
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母”字非常逼真地展现了母性的特征。“母”字是在“女”字的基础上勾勒字形的。“母”字中的女子侧身低头,且双手收起,似屈膝下跪之状,展现了作为母性的温柔与慈爱。“母”字胸前的两点则是指示符号,表示这位女子的高耸。从字形上看,“母”字本义当是已为人母的妇女。
《说文解字》曰:“母,牧也。从女,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许慎认为“母”字本义为育子。也正因为“母”“女”二字的字形相近,且意义有着相关性,因此甲骨文中“母”“女”二字常互通。比如甲骨文中的母甲、母乙、母丙等,其中的“母”都可以写作“女”。很多甲骨卜辞之中,先王、先公的配偶常用母或者女来表示。例如:
“侑于王亥母。”这里王亥母就是指王亥的配偶,王亥之妻。“贞,燎于王亥女。”王亥女同王亥母。“其求生于祖丁母妣己。”祖丁母即为祖丁的配偶。“燎于东女,三豕。”此“东女”即为“东母”。通过“母”“女”二字的互通互用,我们可知,“女”是商代女性的通称。但是也有不可通用之时,当为生育子女之“女”只能为“女”而不作“母”。例如:
“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这句话的大意为:妇好要生孩子,吉利吗?商王占曰:丁日那天,吉利;庚日那天生,大吉;到了三旬又一天的甲寅日生孩子,不吉利,因为是个女孩。这里的“唯女”就不能换为“唯母”,因为是生育子女之“女”。顺便说一下,上文短短几句信息量还是挺大的:首先生孩子要择良辰吉日,日子不好难道还能推迟?其次,这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
“女”“母”虽有时可互通,但是各自的意义却非常明确。“女”为当时女性之通称,不论是女人、女孩、母亲,还是先王的妻子,抑或是女性的祭祀对象,都可称为女。“母”则具有尊长之意,比如母亲、先王先公的妻子、女性的祭祀对象等。
“毋”音wú,与“母”当同源。“毋”字甲骨文金文皆与“母”字同形,到了篆书出现了明显变化,即胸前两点变为了一横。至楷书则延长了贯穿上下的一撇,便写作了“毋”。篆书字形如下:
篆文“毋”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其义为:倘若有男子欲对女子行奸,该女子就应该加以制止或劝阻。因此,许慎认为“毋”含有阻止制止之意。“毋”字当从“母”字演变而来,表示女性不可侵犯。
另一说法认为,古时有一种风俗,为保女人贞操,人们便用一条物体堵住,以防止女子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这种做法是对女人的一种伤害,是非常残酷的做法。
“毋”与“母”最初为一字,原始义为制止、阻止之意,后来才被借为表示“不”“不用”“别”的副词。
“每”字形似女人头上有草,有冠饰之形。《说文》曰:“每,草盛上出,从草母声。”我们先看“每”的古文字形:
甲骨文“每”
金文“每”
篆文“每”
古文“每”的不同写法
从字形可以看出,“每”字上有草之类的东西,抑或是头上的装饰物。那上面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从字形分析,下为女(母),头上看似加笄、束发的簪子,也可能是花翎、锦羽一类的装饰物。《正韵》:“音妹。”古文献中常借“每”表示草木丰茂之意,每、楙、茂古音相同。
但是,对于“每”字的基本意义存在争议,如果从字形可以看出“每”与“美”字构形存在着相同之处。因此,“每”的意义也应该与“美”表达的意思相近。一个女子头上戴着花翎或羽毛装饰物,看上去一定很漂亮美丽。
甲骨文”美“
因此,我认为“每”最初应该是表示人很美丽漂亮,“美”则指物美。后来,二者意义合一,“每”借去表示虚词“往往”“时常”“每次”之意。那么,作为“美”意的“每”便逐渐消失而不为人知了。
“毌”字形似“母”,其实与“母”差别很大,该字就是后来的“贯”字。古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贯”
甲骨文“贯”
篆文“贯”
“毌”,甲骨文及篆书皆为象形字,特别是甲骨文形似线穿着一串钱贝。后来,“毌”引申为贯穿之意。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