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一对春联(一对春联还是一副春联)

时间:2024-01-26 22:50:03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丨最有趣的10则对联,太牛了!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古往今来,对联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也一直备受文人推崇。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以下10则最有趣对联,不仅立意精巧,还令人忍俊不止。

-01-

王羲之巧防小偷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张贴都被贼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春联的人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02-

贵妃妙对唐明皇

一日晚上,唐明皇和杨玉环登上楼台赏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联:

二人土上坐

杨贵妃机敏伶俐,应声对道:

一月日边明

唐明皇的上联无甚出奇,不过将“坐”拆成两个“人”和一个“土”。

杨贵妃所对下句,则不一般:既将“明”字拆成“日”和“月”,又采用暗喻手法,将皇上比做日,把自己比成月,月亮只有依靠太阳之光才放光明,聪慧机敏尽显无遗。

-03-

李白对句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则暗指李白。

李白微微一笑:“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不想杨国忠刚想抬腿,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对得刚刚好。杨国忠刚抬脚就被讥讽“畜生出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04-

秀才巧改进士联

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仗着有财有势欺负百姓。

进士的儿子也花钱买了进士,为了炫耀,老进士在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送礼,年年落榜。见了这副对联,计上心头。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一大堆看热闹的百姓,无不拍手叫绝。

进士老爷打开大门一看,立马昏倒在台阶上。原来对联被秀才改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05-

唐伯虎戏弄商人

苏州有个商人请求唐伯虎为自己题写一幅对联,唐伯虎多番推辞,无奈经受不住纠缠,大笔一挥写下: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没想到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06-

东坡佛印玩哑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和高僧佛印是一对老顽童,两人经常斗嘴。

一天傍晚,他们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

佛印当然明白这点小伎俩,他也不是善茬,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07-

神童妙对武则天

相传唐代有一对神童姐妹,能诗善对,一日,武则天传旨召见姐妹两人。

武后携着二人小手,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随即吟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

姐妹俩忽闻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

武后有意留妹妹在宫中,让其与姐姐道别,妹妹眼眶噙泪,仰望天空,当即赋诗一首:

天空云骤起,鸿雁竞双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武后叹曰,人各有志。命人厚礼送小姐妹回家。

-08-

官官受管何必管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抨击时弊、讥讽朝政是非,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现在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

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

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09-

慧童嵌字戏知府

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适逢两个娃娃在家,卜昌喝令他们去找社主。一个小孩道:“今天我俩在家,要对诗,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

两火为炎,

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小孩一眨巴眼,笑眯眯对道:

两土为圭,

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

另一个道:

两日为昌,

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开涮,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再也不敢藐视热河的文人了。

-10-

李调元妙对歪联

清代诗人李调元天资聪颖,好学敏求。上学时,有次生了一身疥疮,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话音刚落,李调元深感自责,一时冲动出言不逊,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看完是不是觉得小小一副不起眼的对联,居然如此有趣,你觉得哪副对联最有趣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对联,留言告诉我们吧!

文章来源:儒风大家、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诗词丨最有趣的10则对联,太牛了!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古往今来,对联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也一直备受文人推崇。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以下10则最有趣对联,不仅立意精巧,还令人忍俊不止。

-01-

王羲之巧防小偷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张贴都被贼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春联的人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02-

贵妃妙对唐明皇

一日晚上,唐明皇和杨玉环登上楼台赏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联:

二人土上坐

杨贵妃机敏伶俐,应声对道:

一月日边明

唐明皇的上联无甚出奇,不过将“坐”拆成两个“人”和一个“土”。

杨贵妃所对下句,则不一般:既将“明”字拆成“日”和“月”,又采用暗喻手法,将皇上比做日,把自己比成月,月亮只有依靠太阳之光才放光明,聪慧机敏尽显无遗。

-03-

李白对句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则暗指李白。

李白微微一笑:“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不想杨国忠刚想抬腿,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对得刚刚好。杨国忠刚抬脚就被讥讽“畜生出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04-

秀才巧改进士联

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仗着有财有势欺负百姓。

进士的儿子也花钱买了进士,为了炫耀,老进士在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送礼,年年落榜。见了这副对联,计上心头。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一大堆看热闹的百姓,无不拍手叫绝。

进士老爷打开大门一看,立马昏倒在台阶上。原来对联被秀才改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05-

唐伯虎戏弄商人

苏州有个商人请求唐伯虎为自己题写一幅对联,唐伯虎多番推辞,无奈经受不住纠缠,大笔一挥写下: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没想到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06-

东坡佛印玩哑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和高僧佛印是一对老顽童,两人经常斗嘴。

一天傍晚,他们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

佛印当然明白这点小伎俩,他也不是善茬,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07-

神童妙对武则天

相传唐代有一对神童姐妹,能诗善对,一日,武则天传旨召见姐妹两人。

武后携着二人小手,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随即吟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

姐妹俩忽闻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

武后有意留妹妹在宫中,让其与姐姐道别,妹妹眼眶噙泪,仰望天空,当即赋诗一首:

天空云骤起,鸿雁竞双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武后叹曰,人各有志。命人厚礼送小姐妹回家。

-08-

官官受管何必管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抨击时弊、讥讽朝政是非,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现在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

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

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09-

慧童嵌字戏知府

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适逢两个娃娃在家,卜昌喝令他们去找社主。一个小孩道:“今天我俩在家,要对诗,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

两火为炎,

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小孩一眨巴眼,笑眯眯对道:

两土为圭,

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

另一个道:

两日为昌,

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开涮,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再也不敢藐视热河的文人了。

-10-

李调元妙对歪联

清代诗人李调元天资聪颖,好学敏求。上学时,有次生了一身疥疮,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话音刚落,李调元深感自责,一时冲动出言不逊,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看完是不是觉得小小一副不起眼的对联,居然如此有趣,你觉得哪副对联最有趣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对联,留言告诉我们吧!

文章来源:儒风大家、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说对联

(一)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许多对联,许多朋友的对联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均很浓,令人拍案叫绝。有的朋友的对联,几乎副副佳作,不得不让人叹服灵感之巧,用功之精。但也有许多朋友既不懂对联的套路,又语言粗疏,但却乐此不疲。故笔者想撰写几篇小文,推广对联的粗浅知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趋衰落的清代。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春联,而春联又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时期,中原士民过春节,都以两块桃木板悬挂于门两旁,上面画善捉鬼的“郁垒”“神荼”两兄弟,尊号“门神”。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到了南北朝和隋唐,随着对仗骈文和律诗的兴起,文人墨客便用写吉祥的语句来代替门神挂像,使得桃木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偶的律句逐步向春联过联。宋张唐英在《蜀木寿机》中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日命“学士为题桃符”,众臣惶恐,归家苦思冥想,第二日呈上的内容,孟昶阅后,“以其非工”,便自提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风俗。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孟昶当时所书春联。后来,人们逐渐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所粘贴的春联,已经基本一致了。

在对联发展史上,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特殊的贡献。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朱元璋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道不尽无限的喜悦。当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朱元璋便亲题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否根”。全联并未说出“阉猪”二字,但“阉”字却充分地得到了体现,全联工整、贴切,让人赏心悦目。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由宫延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朱元璋也获得了“对联天子”的佳名。

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炉火纯青。纪昀、爱新觉罗弘历等,均是对联高手。

(二)

二、对联的概念和规律

可以认为对联是诗一个分支,有人称为“二行诗”。长的对联就像一首长诗或一篇骈文。一般的对联多篇幅短小,内容完整且高度概括集中,文字凝练,或富有哲理,或富有情趣,或富有诗意。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构成,也叫出句和对句,也有人叫起边和落边。对联一般具有下列六个特征,上联和下联比较:字数相等,词性相品,结构相同,节奏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是几字,下联也要是几字。极个别的讽刺联,上下联字数不相等,但特殊性不能代表普遍性。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此联讽刺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二)词性相品。一般来说,上联与下联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或相近,注意,词性有时也可以活用,活用后,词性相同或相近也是可以的。一般能做谓语的词性即使不同类,也可以相对。如形容词可以与动词相对,有时名词也可与动词或形容词相对。但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其他虚词对其他虚词。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只”“不”,均是副词;“许”“准”,均是动词;“州官”“百姓”,均是名词;“放”“点”,均是动词;“火”“灯”,均是名词。

(三)结构相同。结构相同是指词与词的关系上联与下联相应的位置要结构相同。如上联是主谓式,下联相同的位也要是主谓式;上联是动宾式,下联相同位置也要是动宾式;上联是并列式,下联相同位置也要是并列式;上联的动补式要对下联的动补式,等等。例如:“梅开佳景;雪兆丰年。”上下联均是主谓式。“梅”“雪”均是主语(名词),“开”“兆”均是谓语(动词),“景”“年”都是宾语(名词),“佳”“丰”都是“景”“年”的定语(形容词)。

(四)节奏一致。所谓节奏一致就是要上联与下在相同的位置的句读、停顿要完全相同,即上联是单音节词,下联相应位置也要是单音节词;上联是双音节词,下联相应位置也要是双音节词。不可仅保持字数相等,内部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排列是不对应的。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上下联均是2——1——2式(也有人认为是3——2式,或1——1——1——2式)。

(五)平仄相对。所谓平仄相对,是指上联是平,下联相应的一般就要是仄,上联是仄,下联相应的位置就要是平。那么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为了叙述简单,本文讲平仄均指中华新韵,用汉语拼音方案即可。汉字的声调分两大类,第一类,发声的声调基本上平坦的(或略为上扬),中间没有时高时低的变化,这类声调就叫平声。包括普通话的阴平调(第一声5——5)和阳平调(第二声3——5),简言之一二声为平。余下的上声(第三声2——1——4)和去声(第四声5——1)就为仄声。简言之,三四声为仄。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还要注意几点:1、除开最后三个字,不论上联还是下联,一般要两平两仄的交替排列,如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就要是“仄仄平平仄仄……”;反之,上联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就要“平平仄仄平平……”,但又有一条补充规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不论上联还是下联,只要是从前下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遵循上面的公式,可平可仄,平仄随意,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上面的公式中,是平就必须保证是平,是仄就必须保证是仄,一点都不能乱,否则,就是失替!相当于我们做人犯了法,犯了罪,这副对联必须“枪决”!2、上联最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仄,即“仄仄仄”,称为三仄脚,下联最后三个字不能三个平,即“平平平”,叫三平脚。如果这样,就是失律,这样的对联的命运也是“枪决”!3、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叫仄起平落。4、上面讲的原则均可遵循,包括平仄灵活处理的地方。但还有一条底线,对句不可以除最后一个字是“平”以外,最后五个字只有一个“平”!这叫孤平!这是犯了非常严重错误,“孤平”罪,这样的对联“枪决”!这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联律通则》的基本要求。此文不讲长联写法。

(六)意义相关。即上联与下联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不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开香自苦寒来。”(注意,出,入声字,为仄。此联用的是平水韵,不是中华新韵。)

(三)

三、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对联的种类很多,一般有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生育联、挽联、宅第联、修养自励联、风景名胜联等等。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一般是写在纸上,或写在木板、竹板、瓷板等材料上,然后再粘贴、悬挂在门的两旁、柱子等地方,或者直接写在其上面。

用农村的俗话说,对联用于红白喜事。一般的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生育联等,均属红喜事,书写对联时,一般选用大红纸或点金大红纸书写。挽联是白喜事,一般选用白纸书写。有时也用蓝色纸或黄色纸。一般都用墨汁书写,有人还在墨汁里加入一点茶汁、酒或洗衣粉等碱性物质,目的是让墨色深入纸里。节日联也有用金粉书写的。风景名胜联一般刻在材料上。

纸写对联用于农村红白喜事,其纸一是有现成的可买,二是自己用红纸或白纸裁。普通大门一般是将纸三裁或两裁,其长度一般根据门的高度设计。普通的门一般用一条长纸再粘接半条,特别高的门或柱子要用两条纸粘接。书写时,在留好上下边距后,根据字的个数,将纸等距离折痕,与字的个数相符。横披一般四字,用与对联等宽的纸,长度为半幅。对联中一般不加标点不空格。如果对联字数较多,一竖排写不完,可以写成两竖行或多竖行。这就是龙门对。书写时要注意,上联从右往左书写,下联是从左往右书写。读上联是从右往左一竖行一竖行地读;下联是左往右一竖排一竖排地读,都是在往门中结束。不论上联还是下联,各行要平头,即写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字要与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字对齐。若有三竖行,第竖行的第一字字要与第一第二竖行的第一个字平齐,不退后两个字。写好张贴后,样子像一个繁体的“门”字!

对联的书写一般使用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字与字间距均匀。横披一般是从左往右书写(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也是横书的一般习惯)。但古时横披却是从右往左书写,但一般现在不用。

小门的裁纸一般是竖裁四幅或五幅,对联起边落边各用一条,横披用半条。其他注意事项与大门的书写相同。

为了使对联的视觉效果好,小门对联宜全部是七字联。横披全为四字。因为这样折纸规格一致。硬是有五字联的另外折纸。大门上或柱子上由于长度较大,十多个字最好,二十多个字也还可以。但字数太少,太疏朗不好看;字数很多,字的个数很小,像一篇文章一样,也不好看。

对联的张贴,如果是龙门对注意留白的部分均是靠门的中间即可。其他对联,有时做的人写的人和张贴的人是不同的,会做对联的人一般会写会贴,但不会做对联的人也要学会贴对联才好。贴对联要注意两个事:一是有的对联与其横披是成对的,不要搞乱。当然,红喜事对联有的横披可以能用,但一般用做联人配好的横披才更合适。二是要注意,不能将多幅对联搞乱,甚至将两幅不同的对联混在一起,甚至将两副上联贴在一起,将两幅下联又贴在一起,那就全乱了!写好的对联,要按一定次序放好,不同的对联不能混合。同一副对联,要分清对联的上下联,因为对联是仄起平落,只要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就可以了。张贴对联的人,面对门站立,上联(起边)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落边)贴在门的左边。横披贴在门楣的正中间。注意: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那是上联,贴门的右边;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一声第二声)的是下联,贴门的左边。小学生都能学会!以普通话为准!你看,现在城乡小朋友不是都讲普通话吗?他们能分清汉字的一二三四声。

(四)

四、如何提高对联的创作质量

(一)腹诽两幅名联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南北朝后梁的王籍所写的《入若耶溪》的颈联。全诗如下: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全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颈联的意思是: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是以动写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但如果把它单独作为一副对联来考虑,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此联都是从视觉角度立意,上下联视角高度一致,缺乏审美的差别性和错杂性。仔细分析,这颈联其实是半合掌的!(对联上联的意思和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叫合掌,是对联的大忌)当然,正对是允许半合掌的情况出现,但一旦半合掌,正对就难以十分优秀!林,生在什么地方?还不是生在山里!那么“林逾静”和“山更幽”的意思就完全是相同的!既然意思相同,那么就说明有些字眼是多余的!就谈不上高度凝练!即使律诗中允许出现这种半合掌的情况出现,但作为千古传颂的古句还是不妥吧!

再看一看律诗中优秀的联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联是从听觉的角度写,下联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王维《山居秋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联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下联是从嗅觉的角度写。(林逋《山园小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联是高处之景,下联是低处之景,捕捉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杜甫《登高》)。

总之,凡单独写景的对联,一般上下联写景的角度总会有一点区别,不能高度重合。这好比给美女拍照,有存在价值的照片,每一张都应该不同。完全一样的照片保存一张即可。基本上相同的照片,虽然可以存在,但还是少一点为妙。

总结一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联存在于王籍的《入若耶溪》的颈联之中是可以的,也算写得较好。但如果单独作为一联来欣赏,还是有写景角度缺乏变换,联意有半合掌之嫌。故而腹诽。望高手批评。

2、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爱新觉罗弘历)

古稀双庆再加一度春秋。(纪昀)

这也是一副名联。上联是乾隆皇帝所出,下联为纪晓岚所对。本联还选入了小学教材,作为对联楷模,让同学们学习。但此联实际上就是文人间的游戏而已!纪学士其实没有对上乾隆帝的对联,他只是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而已。乾隆也知他的上联难对,也许自己也对不出,当时也没人能对出,现在可能也无人对出。但纪晓岚他玩了个上下联全部合掌的游戏,也就是上联与下意思一模一样,一点区别都没有。二六一十二,即一百二十,再加三七二十一,合计一百四十一岁,这是上联。下联,二七一十四,再加一,也是一百四十一岁!最后变成一百四十一岁对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仅在文字上玩个游戏,意思没变!这是不是当作孩子作对联的范例的!故腹诽。

(五)

(四)已经腹了两副名联,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明对联不能“合掌”。那么,什么叫做对联的合掌呢?所谓合掌,就是指两联均表达同一个意思。因为对联是一种非常凝练的文学形式,如果上下联是同一个意思,肯定对联不是凝练的,故这是对联的大忌!像上文列举的纪晓岚对乾隆帝的意思完全一样,是最典型的合掌!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联是不能合掌的!

对联是“二元结构”的文体,既要有统一的主题,同时,上联和下联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建构。即使上下均是描述同一事物,上联与下联必角度不同,取向不同,总总要有一定的差别性才好。同时,上下联又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上下能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那就更好。如上联与下联,时间有先有后(是承接关系),视角有高有低,景物有近有远,有动有静,各种感观,上下联可以不相同。下面再随机赏识几副对联。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尤其利于初学者看懂,本文尽量选用前面所使用过了的例子。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上联是肯定句,是从官府的角度来写的;下联是否定句,是从百姓角度来写的。全联均是围绕元宵节点灯一事!表面上仅仅是讽刺官府避讳荒唐,实际上讽刺意义要深刻许多。

“梅开佳景,雪兆丰年。”上联写梅,同时也可认为眼前实景;下联写雪,是从今后的效果来写的,具有一定的想象性,同时寄预了美好的愿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上联从生的角度写,下联从死的角度写。是一种“金光怒目”式,全联寄预了女词人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悲愤!

“梅花香自苦寒出,宝剑锋从磨砺来。”上联是写梅花,切重于嗅觉;下联是宝剑,切重于动作。全联均是比喻式的!是说人应该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联由于高度凝练,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是有难度的。本人不善于对联,也写得很少。最近对了几副,有的点击率居然是零!但本镇诗群的确有对联高手、专家!本人功力有限,不再过多赏识对联了。

还有几个小问题,也在下面说一说。

对联上联下联一般是地位对等的,但一般下联的气势宜比上联略高,至少气势不能低于上联。对联不是诗,区别在哪里呢?不是篇幅,长联几百字都有。而是对联由于只有两行,扇面对也罢,长联也罢,本质上都只有两行,故对联不押韵。而诗是要押韵的。即使首句不押韵的绝句,也有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互相押韵。而对联仅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没有谁来与它押韵。那么,为什么有也在对联后面标注“中华新韵”四个呢?这不是对联要押韵,而是对联要平仄相对!用平水韵是不用标注的,用中华新韵有时平仄与平水韵是不同的,对联只在中华新韵里中规中矩,在平水韵里面就不合要求了,故对联有时也在后面标注“中华新韵”。

(六)

五、诗钟(1)

(一)诗钟的概念

诗钟是一种对联。但它“限时、限题、限格、限字”,或者说,诗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对联。以七字联最常见。

(二)诗钟的起源、派别、著作

诗钟最先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福建福州是发源地,以后慢慢扩展到全国。在拈题时,必须将线香点燃,在一寸的地方系一根线,在线的末端系一枚铜钱,在铜钱的下面放一个铜盘,香燃到系线的地方,就把线烧断了,铜钱就坠入铜盘,发出铿锵之声,那么,做诗钟(联)的时间就到了。实际上就是限时交卷。现在记时即可,如限一小时或半小时之类。

诗钟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尚性灵,奥派尚典实。当年成立了许多诗钟社,定期举办活动,如寒山社、稊园社等。清代名人张之洞、王闿运、陈宝琛、易顺鼎、范增祥、梁启超、唐景崧等都是当时的诗钟名家。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诗钟渐渐式微。近年来,诗钟又得以恢复,一些诗社、网站又举行诗钟活动。大有欣欣向荣之势。

有关诗钟研究比较有名的著作有:1、台湾巡抚唐景崧的《诗畸》,福建举人陈海瀛的《希微室折枝诗话》,3、台湾王嵩昌的《诗钟格例存稿》,4、萨柏森、郑丽生合著的《诗钟史话》,5、研究诗钟委员会主任王鹤龄的《风雅的诗钟》,6、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乃江的《台湾诗钟研究》等。

(七)

诗钟(2)

三、诗钟格目

诗钟格目就是诗钟的分类和体格。本文将诗钟分为嵌字类、合韵类、分韵类、笼纱类四类。【一】、嵌字类

出题一般是嵌两个字。声调一般是一平一仄的对偶词。本文简介常见的十二个格。

(1)凤顶格

将诗钟的题目两个字嵌入对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

以“幸/故”为题的凤顶格诗钟:

幸福从来通好运;故乡总是报佳音。

(2)燕颔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联的第二字。

以“首/垂”为题的燕颔格诗钟:

白首功名奇趣在;边垂远志道行高。

(3)鸢肩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的第三字。

以“龙/马”为题的鸢肩格。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4)蜂腰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联的第四字。

以“卷/材”为题的蜂腰格诗钟:

每逢开卷心中喜;常恨成材梦里惊。

(5)鹤膝格

将诗钟题目二字嵌入上下句第五字。

以“重/九”为题的鹤膝格:

万里归来重聚首;一朝别去九回头。

(6)凫胫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第六字。

以“花/叶”为题的凫胫格。

雨后寻春桃叶海;江南沽酒杏花村。

(7)雁足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上下句的第七字。

以“伴随”为题的诗钟:

秋雁高飞云作伴;春花怒放燕相随。

以上七种是最常见的体格。

(八)

诗钟(3)

(8)魁斗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诗钟的首尾位置。

以“诗/酒”为题的魁斗格:

酒酣我舞青霜剑;月朗人吟白雪诗。

(9)蝉联格

将钟题二字嵌入诗钟的第七字和第八字。

以“夜/学”为题的蝉联格:

饮酒宜于无事夜;学诗好在有闲时。

(10)鼎足格

将钟题三字嵌入诗钟的第一、七、十一个字或第四、八、十四个字,使之形成三角形。

以“长/生/乐”为题的鼎足格:

生涯淡泊书堪乐;

禅味深长酒可亲。

(11)双钩格

将钟题四字嵌入诗钟上下句之首尾四字位置。

以“林/海/雪/原”的双钩格:

海浪奔驰飞白雪;

林涛起伏压平原。

(12)碎锦格

将钟题之字“乱”嵌入诗钟之中,形成碎锦。所嵌之字一般三个以上,九个以内。碎锦格又有四皓格、五杂俎格、六逸格、七贤格、八龙格、九老格等格式。

以“张/三/李/四”为题的碎锦格: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13)七唱

以第一格至第七格,即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组成一个“套餐”,即七个诗钟,我们将这种形式叫做七唱。嵌入哪个位置,便称为第几唱。如“鹤/梅”第七唱则为:影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

“雪/梅”七唱全套如下:

梅开一院匀清味;

雪过千山披素衣。

轻雪悄妆千里素;

小梅梳点一支春。

借来雪色三分素;

染就梅花一脉香。

幸有寒梅清肺腑;

何如大雪覆山川。

静听月馆梅花落;

闲醉山窗雪色深。

明月半窗欺雪影;

清箫一曲破梅心。

半杯春酒收余雪;

一夜东风放早梅。

(九)

诗钟(4)

(二)合咏类

以一人或一事或一物为钟题,上下句中不能出现钟题之字,类似于给了谜底,请你制个谜面,并且是一副对联。为了防止蹈袭,常加嵌一字。

1、以“傀儡”为钟题合咏:

一线机关何太巧;百般面目总非真。

“傀儡”为木偶戏中的木偶,木偶总是由人幕后操纵来表演各种颜色,此钟写得很贴切。

2、以“咏马/嵌嫁字”为题的合咏:

驮出王嫱悲远嫁;堕来孙寿挽新妆。

咏马是常见的题目,为防陈言宿构,故加嵌一个“嫁”字。这个诗钟用了汉代两个典故,王昭君骑马出塞和东汉权臣梁冀之妖艳妻孙寿梳堕马髻,两个典故,一正一反,都与马有关,体现了合咏之旨。

(三)分咏类

用两个没有联系的人或物或事作为钟题,上下句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字。它和合咏的区别是,合咏是咏一个事物,分咏是咏两个事物。

以“僧/不倒翁”为题进行分咏:

因果只应同佛说;颠危从不仗人扶。

僧乃佛门弟子,故对佛说;不倒翁摇而不倒,无须别人扶持。分咏生动地解释了题目。

(十)

(四)笼纱格

此体有钟题,但钟题之字不能出现在上下句中,句型为省略句,省略之字则为钟题之字。“笼纱”一词原出古人用碧纱将题在墙壁上的诗笼护以示珍贵的典故,这里取隐约之意。省略之字,如刻在墙,但碧纱笼罩,影影约约。此格又称为藏字格、歇后法、缺字法。有人称它为暗嵌。

1、以“春/天”为钟题的笼纱格:

嫣红姹紫终归是;美景良辰可奈何。

此钟上句省略了“春”,下句省略了“天”,补充一下,上句就变成了“嫣红姹紫终归是春”,下句就变成了“美景良辰可奈何天”。笼纱类和分韵类有点相似,都咏两种事物,钟题都不能出现在诗钟之中,但分咏类不是省略句型,而笼纱类是省略句型。

英文春联,你见过吗?丨图图是道

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英文春联,你见过吗

总策划:王晓莹

创意文案:谢侃(侃哥)

艺术执行:任左莉(实习)

精彩推荐

点这里,请给我好看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丨杨澄

绘者丨盛锡珊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老北京自然也有老北京的风俗。

年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节点和亮点。一年到头,奔波劳碌,唯有到了节庆才能从蓄满了浓郁的人情和持久的欢乐中,品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北京人最讲究过年、过节,这里边还真有不少说道。

旧时的北京,节庆不断,一年当中,隔三岔五就会有一个应时当令的祭祀、游乐的活动,过的是节,遵的是礼,找的是乐。

比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节(农历冬月中旬)、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等等。

记得小时候,爱唱一个歌谣,把十二个月的节都说了个遍,也反映了那时北京的时尚:

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

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

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

四月四,男女老幼游塔寺(指白塔寺);

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

六月六,阴天下雨煮白肉;

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织女;

八月八,穿双球鞋逛白塔(指北海);

九月九,大伙喝杯重阳酒;

十月十,穷人着急没饭吃;

冬月中,公园北海去溜冰(指中山公园和北海);

腊月腊,调猪调羊过年啦!

《旧京月色》,杨澄著,盛锡珊绘,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一年节庆,以春节最为隆盛。

它几乎占了整个腊月、正月两个月:腊月准备,正月高潮,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偃旗息鼓,前前后后足有俩多月。春节过大年,礼数最多,规模最大,时间也最长,成了全民族辞旧迎新的盛大典礼。

现在六十岁开外的人都有儿时盼过年的共识。因为那时候国弱家贫,物资匮乏,肉蛋奶不用说,就连花生瓜子也是稀罕之物,只有到了春节才肯赏光,或者还有更幸运的事光临:可以裁件新衣服,换顶新帽子,到厂甸买串儿大糖葫芦!

记得有首儿歌唱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把那种欣喜、急切的心情唱得清清楚楚。

春联习俗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宫中

从二十六到除夕,过年的节奏加快。

这几天灶君回宫,人间无人主宰,百无禁忌,叫作“乱岁”。人们多用这几天谈婚论嫁,以为大吉大利。

这几天还要把一年的药方凑在一起烧掉,叫作“丢百病”。

除夕这一天,还要把门神、春联、挂千(又作挂钱)、窗花贴好。京城街巷呈现出:

挂门钱纸飏春风,福字门神处处同;

香墨春联都代写,依然十里杏花红。

(《都门竹枝词》)

中国人看重门,自然更看重门神。

过年讲究万象更新,从那儿开始新呢?

首先是门。过去大门都是左右两扇,正好贴两位门神,两边的门框再镶上一对春联,这样字画搭配,高雅美观、焕然一新!

贴门神的历史很久。中国有部古老的奇书《山海经》,里面记载:

在浩荡无垠的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弯弯曲曲的大桃树,占地三千里,伸向东北方的树枝底下有座鬼门,大小鬼都从此门出入。鬼门两侧有神荼、郁垒两位神将把守。若发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将就用苇索捆绑,扔到虎池喂虎。

后人就把连恶鬼都惧怕的神荼、郁垒的画像贴在门上,并悬挂桃符驱邪避鬼。

《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这是最早的门神,亦有只写名字,不画像的。今多不用。

后来比较常见的两位门神爷,是大唐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位。据说,大唐贞观年间,宫中入夜常有鬼怪作祟,唐太宗李世民不堪其扰,难以安息,就调来秦叔宝、尉迟恭一白一黑两位爱将,彻夜把守宫门。鬼怪惧其威严,一哄而散。自此,宫中平静如常。

民间仿照此例,画白盔、白甲、净面飘髯的秦叔宝和黑盔、黑甲、铁面短钢髯的尉迟恭神像贴门左右,以为神佑。

海王村公园(厂甸)

还有把捉鬼的唐终南进士钟馗画像贴在门上的,只是左右一样,成了“对判儿”,红袍黑靴,虬髭赤面,仗剑驱邪,颇有威势,也很好看。

除此之外,还有贴麒麟送子的、和合二仙的。

清代宫廷门神依照宫殿的职能、等级定制,分八类:

一将军(分金、红、绿、满云金、满云红、满云绿六种将军),二福神(有绿加官、白加官两种),三勇士,四童子,五麒麟,六娃娃,七神判(分满云朱砂判官和福在眼前判官),八福禄寿三星。

这一大批门神,打破了老一套,各种门神形象灵动,装饰性很强,很值得借鉴。

春联古称桃符。传说,桃木辟邪,把吉祥话写在桃木片上,挂在门框上,禳灾祈福,也好看。

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宫中。蜀后主孟昶写在桃符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后来,改在红纸上用毛笔写黑字或金字,书法酣畅,对仗工整,愈发美观。紫禁城的宫殿是朱漆金顶,所以,春联是白纸蓝字。

挂千(挂钱)是把“抬头见喜”“福在眼前”一类的吉祥话,刻在红、黄、金色配图案的剪纸上,呈长方形,底边有穗,贴在房檐、影壁上,随风飘荡,喜气洋洋。据说,挂千可以把外来的邪风晦气挡回去。

此外,在新糊的高丽纸窗或玻璃窗上,还要贴美丽、喜庆的窗花,寄托希望,憧憬未来。中国人尚红,这时的街巷院落四处飘红,人们心情欢悦,除夕在暮霭中,一步步降临了。

有道是: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拜年拜的是神佛、祖先、长辈亲人、故旧友人

拜年,首先要拜的是神佛、祖先,其次是长辈亲人,再次是故旧友人。

我记得布置完院、门的春联、挂千以后,就是布置堂屋的神位了。

事先到大栅栏把口路西的正兴南纸店,请一张诸天神圣的“百分图”,全开的宣纸套色刻印诸天神圣,画幅中上方的主要佛尊均用金箔敷面,金光熠熠,分外夺目!

年货摊儿

神像供在堂屋北墙的正中央。像前的大条案上摆放从前门大街正明斋请来的一堂一号蜜供。一堂五座,状若佛塔,红纸剪花,从塔顶垂罩蜜供,红黄搭配煞是好看。条案前的八仙桌供干果、馒头、素菜(香油炸过的山药块、豆腐块、粉条段),上插通心草剪画的“八仙”人、红绒福字、金元宝。

桌椅全用暗八仙的绣花红缎帷子披罩,桌上白铜五供香烟缭绕,红烛常照,香火昼夜接续。

供神同时,还要打开祖宗牌位的木外罩,亮出写有祖宗名讳的木牌,再挂上祖宗的“影像”。

敬神祭祖,这是一年中,全家最红火、最喜庆的几天。

腊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名“除夕”。除,本义是宫殿的台阶,衍生义有度过的意思,所以腊月又叫“除月”,三十这天叫“除夕”。这天的晚上要隆重地进行三件事。

第一件是吃团圆饭。

一年到头,家里家外都不容易,年前都要赶回来,亲人团聚,围坐一桌,互诉衷肠,吃一顿“团圆饭”。席间敬酒布菜,互道辛苦,敬老抚幼,其乐融融。别看一顿团圆饭,却是维系一家和睦团圆、铭记亲情责任的重要手段。这顿饭丰盛、难忘,是用心准备十几天的最后成果。俗话说:“宁可穷一年,不可穷一天。”

第二件是守岁。

吃完团圆饭,按辈分分拨给长辈拜年。长辈坐在八仙桌两侧,儿孙跪地磕头,口念祝福长寿之类的颂语。长辈说些勉励的话,礼毕给“压岁钱”,维系长幼有序、百善孝当先的社会秩序。

吃完团圆饭,家中女眷收拾收拾赶包素馅饺子,用香菇、木耳、粉丝、胡萝卜、炸货、香菜做馅,拌以香油,包成饺子。为了酿造幸运气氛,女主人暗把一个小银毫包进去,声明谁吃着谁一年有福,惹得众人心绪不宁。

守岁

明太监刘若愚著《明宫史》里记载: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它证明,北京人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起码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习俗还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人们不睡觉,各自消遣,静待新旧交替的“更交子时”的到来。子时(23时、24时、1时)一到,钟声、炮竹声响彻夜空。

据说,此时天宫诸神会集九天,俯视人间百态,准备下界赐福惩恶。人们谨言慎行,在院子里燃松枝,香烟缭绕,去灾祸,名为“祟”。踩踏铺在地上的芝麻秸,噼啪作响,名曰“踩岁”。“岁”“祟”同音,企盼在新的一年,把邪祟灾祸踩在脚下,驱出家门,讨个大吉大利。“踩岁”的另一个说法是踩过旧岁,走进新年,而今迈步从头越,赢得万象更新、吉祥如意。

交更时刻,家里的主妇忙着下锅煮饺子,顺应“更交子时”之“交子”(饺子)二字。

在我国北方,饺子是喜庆食品,就连结婚大典上也有吃“子孙饺子”的重要环节。在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节日里,饺子都是应节的主餐。

民间流传“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体验再三,千真万确!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绝妙搭配,绝对理想!

所以,在初一凌晨接神的供桌上,三碗素馅饺子,是主要的供品,想必诸神也承认“好吃不过饺子”!

第三件是接神。

时间是除夕的下半夜,大年初一的凌晨。

接神大礼开始了,香案摆在院中(印象中,父亲的商店无院,香案只能摆在北布巷子不宽的街中),家长主祭,按《皇历》上标明的方向,一一上香,迎接天地诸神,及新请来的灶王祃。众人跪地磕头,焚化千张、元宝一类祭品。礼成后,按辈分再向家长(掌柜的)拜年,长者说一些勖勉的话。这时东方发白,人们准备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开始外出拜年了。

正月头三天的食谱,都与财神有关

大年初一,一年之始,名为元旦。

后,以冬去春来之际,把初一定名“春节”。元旦就成了公历年1月1日的专用词了。

大年初一去拜年的习俗,由来久矣。

元人欧阳玄《渔家傲》词中描写:

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

可见街上的繁忙。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初一拜年是男人的事。

按北京的老规矩,年初一是本家同宗拜年,年初二是姥姥舅舅家拜年,年初三以后是给老师、同学、朋友、同事拜年。亲人间拜年,带上点心匣子、干鲜果品等,不奢华,讲心意;给上级、朋友、生意上的好伙伴拜年,是借拜年笼络感情,表达谢意,织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火判儿

初一到初五,家里不接待女客,妇女在家也不出门,有挺多的规矩:

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动刀(凶器);不打碎盘碗,如果不小心摔了,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不扫地,不倒泔水(怕把“财”扫出去);不动针线、剪子(怕眼睛长“针眼”,惹口舌);不看病、吃药,希冀一年不得病。这些“老令”看起来有些迂腐,其实它是把希望物化为禁规,提醒人们谨慎小心,防患未然,取得心理上的满足。

正月初二,祭财神

忙碌一年,彼此见面,张嘴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因此,忙完了大年初一之后,不能耽误的一件大事、急事、非办不可的事,就是祭拜财神!

北京的俗曲唱道:

新正初二日,

大祭财神,

点上香烛把酒斟,

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

一家老幼行礼毕,

鞭炮一响惊天地。

民谚:“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据说,这三天的食谱,都与财神有关:初一吃饺子是为财神爷催生;初二吃面是为财神爷降生挑寿;初三吃合子是请财神爷保佑主人往家里挣钱。看来,过年请财神爷光顾家门,是众望所归了。

那么,迎了半天,财神是谁呢?

不是固定一位,而且有文武之分,共三位。

文财神叫比干,是殷纣王的丞相,因为他正直无私,敢于直言,被纣王挖了心,历代民众一直都很钦佩这位无心宰相的正直无畏。

武财神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他是忠义的化身,买卖家都以为他诚信可托,义薄云天。在显眼的位置上设神龛、点香烛,祈求日夜保佑。另一位是赵公明,据说秦时避乱,他在终南山得道,被道教封为“正一玄坛元帅”,有赵公元帅之称。此公黑面密髯、头戴铁冠、手挥铁鞭、身骑黑虎,威风八面。传说他有驱雷役电、除瘟禳疫的本事。他秉性公正,主持公道,助人求财。

这三位财神甭管是文是武,都是正直无畏的化身,人们明白,求财取利不能昧着良心唯利是图,选财神也必须要选个居心公正、有真本事的。

财神虽热,可老北京的财神庙却不多。

据查,乾隆年间在北京成百上千的庙宇中,仅有十座财神庙,大多供的是赵公元帅。其中,城南的五显财神庙最有名,这里从大年初二到十六日举行的庙会鼎沸京城。去五显财神庙进香,同逛厂甸、白云观会神仙一样,是老北京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白云观庙会

五显财神庙在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

早年间,为了抢烧头股香,赶早发财,很多信众借着“吉星高照”的吉言,顶着星星月亮,从四九城拥到广安门,等着开城门。

门一开,万众奔涌直奔财神庙。待冲进庙门,地小人多,你争我抢,来不及进入大殿,就忙着把成股的香投进院内的香池。哪敢跪在地上磕头,生怕被后面拥上来的人踩死,只能挤到殿前朝里一望,算是“心到神知”。有的人挤不进庙院,只好把香烧在门口,悻悻而返。

有些不是本寺的僧、道,也趁机赶来,拦路化缘,“借花献佛”。

更有趣的是,庙院西配殿设有“借元宝处”,发财心切的人可以在这里用现金买纸糊的金元宝、银元宝,拿回家供在案头,名为向财神爷“借用”的。等来年发了,再加倍返还。

这里的财神如此神通广大,供的是哪一位呢?

说来蹊跷。原来正殿当中端坐的财神既非比干、关羽,也不是赵公元帅,而是五位短衣襟、小打扮,相貌威猛的汉子。这和庙堂供奉的神圣、佛祖大相径庭。

那这五位是什么人?何以享此殊荣?何以名为“五显财神庙”?又何以赢得信众如此狂热的崇拜呢?

细看殿内五位“好汉”,仿佛是绿林中人。原来他们是明朝的五位“大元帅”: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

据说他们侠肝义胆、扶弱抑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深得民众爱戴。他们死后,明英宗于天顺二年(1458)敕封为“五显元帅”,建庙奉祀。

很明显,这五位“都天”“横天”“丹天”“飞天”“通天”,都不把“天”放在眼里的“大元帅”,肯定是“犯上作乱”的绿林好汉。奇怪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怎么为这五个“反叛”修庙祭祀呢?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康熙年间,京城有伍氏兄弟三人,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另有二人相帮,深得民众信赖。五人死后,百姓感其恩义,乾隆元年在此立祠奉香。五位好汉劫富济贫,当然不容于政。他们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朝廷又允许建庙祭拜,而且就在天子脚下、几百年盛行不衰?这两个说法至今都是个谜。

天桥

听老辈人讲,当年这个五显财神庙,又叫“五哥庙”,规模很大。

庙外有个大广场,竖着高大的牌楼;庙内的三间大殿很宽敞,正殿外有两株参天的百年古树和建庙、修葺的大石碑,还有一座聚众谢神的戏楼。

明神宗万历年间和清高宗乾隆元年,曾两次重修。后来朝廷顾不上了,年久失修,到清末就只剩一层殿了,可那热闹劲儿愣是一点儿没减!

因为,过去来五显财神庙进香的大多是发财心切的商贾、求稳怕乱的梨园子弟和寄存梦想的。这些人流落风尘、身在江湖,漂泊不定,福祸不保,好梦难求,只有拜神,祈求幸福。

拜谁呢?玉帝高远,佛祖威严,只好找绿林中仗义有为、说了算数的人。

财神庙庙会有两道风景很好看:

一个是从菜市口到广安门,为逛庙会的人拉脚的小驴和小排子车川流不息。就连平时坐包月车、轿车来的富商贵客,到这里也扔下自己的好车,挤上小排子车,和普通大众一道前往,显示求神祈财的“一视同仁”。

另一道风景是从庙里拜神归来,人们拿着从庙会买回来的红绒福字、金银纸元宝、聚宝盆、风车、大糖葫芦和财神庙特有的纸红鱼,取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一路红光,咔咔有声,发财高歌,响彻云霄。

20世纪50年代后期,庙会停办。

1987年下半年,因建西三环六里桥立交桥,五显财神庙被拆除,但保存了两株古树。

如今庙拆了,神没了,裸的金钱钞票,却堂而皇之地跑出来,顶替了赵公明、五显财神,亲自挂帅,掌控万世的天庭。

借问一句,发财,还用得着什么神通吗?

本文内容节选自《旧京月色》中《年节很讲究》一章,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

作者丨杨澄

绘者丨盛锡珊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薛京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