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说“我的名字是XXX”,在汉语词典里“名字”一词的解释也是“人的称号”。其实严格的说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姓名,而没有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名”和“字”。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或家中其他身份尊贵的长辈取名命“名”;且在三个月到十岁期间,他们还可有“乳名”(仅家中长辈可称呼);在十岁之后,他们得到的正式的名字则被称作“训名”(供老师称呼)。《礼记·曲礼上》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比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乳名阿瞒。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鱼玄机,初名鱼幼薇,字蕙兰。
鱼玄机画像
古人到了一定年纪(一般是人到中年)号可以有“号”,号可以自己去,也可以由当地的长官或友人授赠,它往往和原本的名或字没有太多关系,而与其居住地、宗教信仰、情趣爱好、个人志向等联系更紧密。比如:北宋文学叫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南宋文学家洪迈《夷坚志·丙志》卷十三:“东坡在海上尝自称铁冠道人。”)、东坡居士(苏轼被流放到到黄州,“东坡”是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苏轼就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在此多说几句,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称谓之繁多之复杂大概是绝无仅有的。袁庭栋先生所著《古人称谓》搜罗苏轼的称呼有好几十个:苏轼、苏子瞻、苏子平、苏和仲、苏同文、大苏、苏二、大苏公、苏长公、眉山公、苏眉州、峨眉先生、苏贤良、苏太史、苏使君、东坡居士、苏东坡、雪堂、苏副使、狂副使、老农夫、雪浪翁、长帽翁、苏尚书、苏礼郎、苏学士、苏翰林、苏内翰、苏端明、苏徐州、苏惠州、大坡、老坡、谪仙人,东坡翁、坡翁、东坡道人、坡仙、坡公、东坡老人、东坡病叟、坡老、苏公、苏仙、苏子、西湖长、秃鬓翁、白发兄、香案吏、玉堂仙、老泉山人、铁冠道人,思无邪斋、笠履翁、苏玉局、玉局翁、德有邻室、毗陵先生、髯苏、髯公、髯翁、文星、奎宿、妙喜老人、苏文忠公、苏文忠……但袁先生未作考释说明。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列有苏轼外号18种,且有简明考辨。未列入上引之称谓者尚有:戒和尚、眉阳居士、仇池公、泉南老人、水东老人、海上道人。
苏轼画像
另外皇帝在位时有“年号”,皇帝或大臣死后还可以有“谥号”,帝王死后还有“庙号”。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满姓爱新觉罗,名弘历,别署(另外的署名)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年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字,也叫表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乾隆皇帝画像
名和字的区别和联系:
1.取名与取字的时间不同
先命名后取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2.字义不同
“名”是本名的意思,“字”是表字的意思。古人用姓氏加上“名”和“字”来指代一个人。姓名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表示了这个人的存在。“字”是对“名”的补充,一般用名的本意相近词或者相反词来充当。例如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等。
3.功能不同
在古代,人在成年后,社会上会给予相应的尊重。这个时候,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同辈人就不适合这样了。据《礼记·檀弓》所载:“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因此,名字只有长辈可以称呼或者自己作谦称时用,一般的同辈朋友会称呼其的字。
韩愈画像
4.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关系
(1)意义相近
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尔雅.释地》:“广平日原。”又如诸葛亮,字孔明;辛弃疾,字幼安。
(2)意义相反
如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元晦(昏暗的意思);韩愈,字退之。
(3)息息相关
如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自唐代以来,关于《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可谓是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左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二是东汉刘歆伪造之说,三是战国吴起所作之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所作之说。关于左丘明,学术界至今仍对他的姓氏议论纷纷,简单总结了一番关于他的姓氏说法居然有六种,而且每种听起来都有那么点道理。
一、姓左,名丘明之说提起左丘明,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姓左,名丘明。这种说法最早起于东汉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该文写道,“春秋,左氏丘明所作。”此外,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均以作者姓氏来取名,那么《左氏传》也应该以作者的姓氏为名,所以左丘明确应姓左。这种说法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因为毕竟左作为姓氏依然在使用,历史上的左姓名人有左光斗、左宗棠等。
《左传》
二、姓左丘,名明之说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氏族略》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明居左丘,为左丘氏,非左氏也”。清代学人朱彝尊也非常支持“左丘”复姓说,他认为之所以不起名为《左丘氏传》,是为了避孔子讳,“为弟子者当讳师之名”。朱彝尊的说法虽然也能说通,但是问题是百家姓没有收录“左丘”这个姓,人们也不知道其他有姓“左丘”的人的存在。姓左丘,名明的左丘明似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三、姓丘,名明之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多认为“左”应该是“左史官”的意思,实际上左丘明姓丘,名明。学历史的应该都知道古代史官分左右,其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末期时左丘明的祖父倚相任楚国左史,后因楚国携家带口迁到鲁国肥邑(近山东省肥城市)居住,并在哪里继续担任史官。古代史官大多世袭,左丘明继承了左史官的职位,故“左”指官职。有人认为此说比较牵强,但古代确有此种将官职与名字联系起来的传统,例如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而他并不姓史。
四、姓左,名丘,明乃盲之曲饰时期的学者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左丘明即为左丘盲,“以官为氏而省称曰左。……丘为其名。因失明而称之曰盲,曲饰之则曰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所以后世一般认为左丘明是盲人。郭沫若的这种说法是从中国人内敛性格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的,一般来说有人去世的话,我们不太会说人死了,而是会隐晦的说这个人“走了”。而面对一个失明的人,称其“明”大约也是在为盲作曲饰。
郭沫若
五、姓左,字丘明,名散佚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有名有姓,而在过去男子成年之后,不便直呼其名,一般会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例如曹操字孟德、胡适字适之。为显示礼貌,一般来说若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多称其名;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平辈之间,则称其字以示尊重。比如在《论语》中,孔子在其学生面前自称丘,对学生则称其名,孔子的学生在夫子面前则互相称字。有学者考证左丘明与孔子同处一个时代,但是左丘明比孔子稍微年长些。《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知礼且守礼,面对长者,他不可能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丘明”应当为字,而名可能在历史发展中散佚了。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
六、以“丘——左——丘”为氏的变迁近代学人张为民认为,左丘明一家的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而左丘明正处于以左为氏的阶段。左丘明先祖出自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其支子印遂就以“丘”为姓氏。后来印遂的后代因杀人而逃往楚国,在楚国世代为左史官,此时遂改“左”为姓氏,及至楚国逃往鲁国,依然以“左为姓氏”。到了王莽篡汉时期,征召不就,怕惹祸上身,于是去左袭丘,隐居陶阳。到了后世,姓氏逐渐合一,其后代皆以丘为姓。
文史君说:中国史学界推崇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作史不虚美、不隐善、不为尊者讳、长者讳、亲者讳的美德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史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梳理左丘明姓氏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视角不能发现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历史解释并非一元化的。
参考文献:1、滕新才:《左丘明姓氏名字新探》。
2、张为民、王钧林:《左丘明姓氏推考》,《管子学刊》,2001年第1期。
3、张恒涛:《究竟谁是左丘明》,《文史博览》,2017年第9期。
4、余敏辉:《俞正夑的左丘明考述评》,《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5、耿天勤:《左丘明及其后裔姓氏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当我们被本地人引领着步入大旮巷后,就失去了对东南西北的辨别力,因为街巷曲折通幽,店铺林立繁多。而就在刚走几步的小街转角处,有一面至少三层楼之高的巨幅砖雕镶嵌在民房的小楼的外立面。据说这幅砖雕先是由画匠们用数月的时间绘于墙面,再由砖雕大师用了小半年才雕刻完成的。砖雕显然是一幅城池的平面图,而更像是一张雕刻在石墙上的迷宫。而我们就从这一步起,开启了于这片古民居中的游走,听取她的故事,发现她的秘密,也由此起,我们认识了这个叫做临夏的小城。
临夏在哪儿?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如果觉得这种抽象的说法不没能让你知道临夏的位置所在,那么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临夏差不多就位于兰州和甘南之间,车程也就是1~2小时。
为什么这里叫临夏?“临夏”这个名称并不古老,在十八年(1929年)才改为的,顾名思义,就是临近大夏河的意思。在奴隶制时代,临夏一直是周代羌族罕羌侯的封地;秦统一全国后,置枹罕县,县址在今临夏县双城村;古时临夏还有其他称呼:乌州(唐朝)、安乡郡、凤林、米州、晋兴等。
临夏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临夏市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曾称为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
在八坊十三巷的一处墙根儿,我们发现了这个物件儿,大约一米多高,猜猜它是什么东西?(答案在贴子最后)
临夏特产——河州砖雕走进临夏,凡属古典建筑,不论是回族的礼拜殿,还是汉族的社庙,不论是昔日的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有精美的砖雕。
河州八坊十三巷,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临夏古称河州,知道河州的人,还会知道临夏市内的回民又称“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从元朝至今,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其实当我们仔细阅读了这片街区的资料后才发现,远远不止“八坊”。
八坊: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
十三巷: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巷、铁家寺巷、王寺巷、石桥巷。
这一趟临夏之行,是跟随“陕西媒体探访临夏美食游”的团队走进了这片略显神秘的大夏河畔的,无论是古建群雕林立的八坊十三巷,还是外形酷似“河州包子”的大剧院,无论是顺着红水河散步,还是溜达在东郊公园,甚至是逛逛入夜以后铺满北大街的小吃夜市……对临夏这座小城的好奇心就这样首先从美食的角度打开。
刚刚进入到“回味·家”,就被自助式的八宝茶吸引,且不说茶的取材与配料,单单盖碗的花色,就已经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实在不知道该为自己选用哪只茶具。主人家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招待我们——进入主室,并邀请我们上炕入席。
格目、苦豆花卷、夯子……无论是看到的、吃到的、还是用到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学用临夏方言表达着眼前的一切。这处古民居街区经过艺术性地恢复与功能性地完善后,有些时代感,更有时空穿越的幻象。
目前,十三巷中仅仅对游客开放了两三巷,我们白天和夜里分别逛了一趟,发现她各有韵味。而街坊最北边的红水河则最好在夜里游览,河渠灯光让小城又一次被“备份”进了倒影中,流光四射。出口的小街叫“细巷”,的确细到在手机高德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存在,但正是因为这条细巷,才将我们引到了宽阔、整洁,但被“交通管制”的北大街。
其实,每到晚七点日暮时分至十一点的深夜,北大街这段二三百米的街道就被规划为夜市步行街,在这里人头攒动,但没有车水马龙,而首尾相接的则是一家家特色美食摊位。不必瞅主家姓甚名谁,只需要盯着心仪的美味下手即可。
周边看点东公馆
甘肃临夏的东公馆一九四五年落成。这座由青马家族修建的公馆,极尽奢华,原本是准备修建给其眷属居住的,无意间为中国的砖雕艺术留下一座极其宝贵的大观园。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
位于东郊公园内,穿过花架长廊,信步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胡廷珍烈士纪念馆。胡廷珍烈士是临夏籍的员,也是中国在甘肃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烈士像的黑色大理石基座铭刻了胡廷珍烈士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是开展党团活动和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2017临博会河州休闲度假游线路
“游临博会展、赏河州花海”一日游线路一:时间:9月27日—10月8日
“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菊花长廊—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东公馆—八坊十三巷(午餐)—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彩陶馆—临博会
“游临博会展、赏河州花海”一日游线路二:时间:9月27日—10月8日
东公馆—八坊十三巷—临博会(午餐)—“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菊花长廊—东郊公园—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
“游临博会展、赏河州夜景”二日游线路一:时间:9月27日—10月8日
第一天:兰州(出发)—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临夏市—东公馆—八坊十三巷(午餐)—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折桥镇农家乐(晚餐)—灯光秀或河州大剧院(凭票观看)—住宿
第二天:彩陶馆—临博会—菊花长廊—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永靖(午餐)—黄河三峡—晚餐—兰州
“游临博会展、赏河州夜景”二日游线路二:第一天:兰州(出发)—大墩峡—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红水河夜景(晚餐)—住宿
第二天:彩陶馆—“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东郊公园—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临博会(午餐)—东公馆—大拱北—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兰州
“体验牧场风情、乐享亲子时光”亲子游线路一时间:10月1日—10月7日
彩陶博物馆—“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临博会(午餐)—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
“体验牧场风情、乐享亲子时光”亲子游线路二时间:10月1日—10月7日
东郊公园(胡廷珍烈士纪念馆)—“花漾河州.大美临夏”首届香水百合菊花展—临博会—八坊十三巷(午餐)—东公馆—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八坊牧业牛博园
更多资讯关注“临夏市旅游局”微信订阅号,其中智慧旅游部分可以找到想去的景点,并一键导航或者一键电话咨询。
答案:那个木质的工具叫“夯子”,用来夯筑墙壁用的夯工具,两个人抬着砸向土坯。
更多自驾游资讯与交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今”
吕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东吕乡东吕
里人(今日照市东),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宛县),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名吕尚。
pppp吕尚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家极贫。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去陕西,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约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遇见了西伯侯姬昌,姬昌认定他是当代难得的贤才,便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又因为吕尚是自己祖父生前日夜想望的人,便又尊称为“太公望”。姬昌死,儿子姬发继为西伯侯,尊吕尚为“师尚父”。姬发立十一年,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为了镇压东方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旧城东)、莱(今高密、昌乐)、纪(今寿光)等夷国,开拓山东疆域,封吕尚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
吕尚至齐地后,简化礼仪,循应民俗,提倡工商,发展渔盐,齐国于是民附国固。
吕尚著有《阴谋》3卷(一说36卷)、《阴符钤录》1卷、《金匮》2卷、《六韬》6卷。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大水,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子牙。
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这就是太公垂钓的故事。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的天下,于是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这时,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过了九年,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吕尚率领一支军队出行,按预先的约定与其他诸侯国在孟津会师。吕尚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宣誓说:“各方诸侯,带领你们的军队和你们的舟船,齐来汇集,逾期不到,将兴师屠戮。”他率军队到达孟津时,来会集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见当时周国的威望之高。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向军队训话,之后开始攻打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吕尚的战略战术的指挥都很得法。
在战略指导上吕尚善于把握战机,他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战略时机的正确选择是周军最后取胜的重要前提。
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因为打前阵的是奴隶,吕尚初战告捷之后,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吕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