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牙门(牙门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4 20:53:49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衙门为什么叫“牙门”?击鼓鸣冤有用吗?

真实的历史当中衙门是怎么运行的,难道只有在有人喊冤的时候才需要上班吗?古代普通人遇到冤情是否真的能够击鼓鸣冤呢?

鸣冤鼓

我相信在影视剧当中大家经常看到,有冤情的老百姓到当地衙门口击鼓鸣冤,通常口中还会高喊大人“冤枉,请为小民做主”,县太爷听到之后便会升堂,左右两侧的衙役扶着杀威棒高喊威武,那么衙门真的能为普通人伸冤吗?

衙门的人员

衙门最早的时候称为衙门,这里的衙是牙齿的牙,因为当时古代当官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会把猛兽的爪牙摆在自己办公地方的门口,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这里叫做牙门,但在唐朝以后为了显得高雅,便改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衙门。

在衙门之内有着不同职能和等级的官吏和从业人员,一般来说县衙之内有主部,典史,司法等官员,有书吏、差役、捕快等低级吏,有讼师、告状人等从业人员,他们分工协作,负责处理各种案件和事务。

啥叫堂鼓

在古代的衙门口确实有一个大鼓,但并不叫做鸣冤鼓而是叫堂鼓。

它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县官升堂时敲鼓聚众,也就是说,当县官要开始审理案件的时候,就会敲响堂鼓,通知衙役和百姓在堂上等候,这样可以保证审判的公开或及时。

而第二个作用是百姓有紧急事务的时候,敲鼓呼叫县官,也就是说当百姓遇到了重大危险或者冤屈的时候,可以敲响堂鼓让县官出来问事。

所以击鼓本身并不是为了鸣冤,而是为了引起县官的注意,当然如果百姓有冤屈也可以不用敲鼓,直接去县衙递交诉状,击鼓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可以随随便便敲鼓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敲鼓呢?

比如清代就明确规定,军国大事、大贪、大恶、奇冤异惨等方可击鼓,或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伸冤者方许擂鼓,这就是说只有当百姓遇到了涉及国家安全,官员,生命危险等重大问题,并且在地方衙门没有得到公正处理的时候才可以敲鼓,那敲鼓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这也是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说,有时候敲鼓真的会引起上级官员的重视,会派人来调查和处理百姓的冤情,会给百姓一个公道,比如在儒林外史当中就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二的穷苦人,因为被地方官员欺压而敲鼓鸣冤,结果得到了皇帝和监官的支持,最后他还被封了县令。

但是有时候敲鼓也会招来反效果,会被地方官员或者衙役打压和报复,会被认为是寻衅滋事或者造谣,会被加重罪名或者刑罚的,比如在红楼梦当中,就讲述了一个叫杨三姐的妇女,因为被贵族欺凌而击鼓鸣冤,结果被衙役打了一顿,并且被判为了奴婢的故事。

所以古代的衙门普通人真的能够击鼓鸣冤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且不说具不具备能够击鼓的条件,即便是能够击鼓诉说冤情,最后还是要看地方官的良心以及办事效率,大多数时候普通老百姓击堂鼓会受到当地官员的厌恶,从而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是有句古话吗,叫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

咬文嚼字:衙门为什么又叫“牙门”?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行”部的三个汉字:衕、(行+戋)、衙“,这三个字中,只有衙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衙,衙门的衙。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衕。读音有两个:

(一)tò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衕,通街也。从行,同声。”形声字,本义是通道;巷道。我们现在说的胡同,其实,在古汉语里,写作“衚衕”,胡同两个简化字现在已经看不出来道路的意思了,但繁体字的“衚衕”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今京师衚衕字如此作。”说的就是这件事。

(胡同)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泺阳消夏录三》:“(庄)方耕少宗伯,雍正庚戌在京邸遇地震,压于小衕中。”庄方耕就是庄存与,正儿八经的经学家,那年地震,压在小胡同里了。

(二)dò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病名。腹泄。《玉篇·行部》:“衕,下也。”《山海经·北山经》:“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郭璞注:“治洞下也。”就是治拉肚子。

衕的小篆写法如图:

(衕的小篆写法)

2、(行+戋)。这个字GBK字库没有,所以只能字形描述,就是一行,里面一个戋。《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行+戋),迹也。从行,戋声。”形声字。本义是脚迹。就是足迹。本义之外还有其他意义,均不见于经典,只见于各种辞书。(1)蹈。《玉篇·行部》:“蹈也。”(2)街。《龙龕手鉴·彳部》:“街也。”

(足迹)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是个纯生僻字,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小篆写法)

3、衙。衙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是个多音字。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是yú,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常用读音yá。此外,它还读yù。分开说:

(一)yú。用于专用词“衙衙”,本义指列队行进的样子。《说文解字注》称:“衙,行貌。从行,吾声。”学篆刻的朋友一定记得浙派宗师丁敬《石鼓歌》里有一句:“我闻石鼓在大学,左右队列森衙衙。”指的是石鼓曾经像队列一样排列在太学之前。这句诗里的衙衙,要读这个音,不能读错。

(排列成行的石鼓)

此外,衙在读这个音时,还指疏远貌。《玉篇·行部》:“衙,疏远貌。”

(二)yá。这是现代汉语常用读音,出自《广韵》。本义是旧时官署的称呼。《广韵·麻韵》:“衙,衙府也。”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公牙》里记道:“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音稍论变,转而为衙也。”这实际上正是衙门又被称为“牙门”的原因,实际上,“牙门”是衙门的本名。

(衙门)

但,牙门也有特指,指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

此外,衙还有另外的用法。举常用之义说说,比如:

(1)唐代皇帝坐理朝政的前殿叫“衙”。后世也因此称皇宫前殿叫“衙”。比如元稹《连昌宫词》:“蛇出燕巢盘斗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2)旧时官吏到上司办公地点排班参见,禀白公事。《玉篇·行部》:“衙,参也。”《六书故·人九》:“侗谓衙,行列也。军行,士卒衙列以朝夕于将帅,故今谓之早晚衙。”就是我们平常在戏文里看到的“到衙”。

(3)排列成行的事物。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天街两畔槐树,俗号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亦号为柳衙。谓其成行列排衙也。”注意,这跟上面的衙衙意思相近,但注意,叠字的读法和单字的读法是不一样的。

(柳衙)

(4)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北。《史记·秦始皇本纪》:“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裴駰《史记集解》引《汉书·地理志》云:“冯翊有衙县”。

衙还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三》有载。

(三)yù。这是衙的第三个读音。通“御”,指迎面阻止。又通“禦”。指强横、豪强。不再举例。

此外,读此音时,还特指竹名。指古代交州所产“由衙”的省称。

衙的小篆写法如图:

(衙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11,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他是三国时期最勇猛的猛将,却因伤势过重,在一声怒骂后站...

策雄·三国演义人物语。

典韦,字子满,是东汉末年名将,出生于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典韦在投靠曹操之前,曾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军士,他的力气非常大,能够轻松举起牙门旗,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技能。

典韦后来转投曹操,成为夏侯惇的部下,跟随他征战四方,并因为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司马。在濮阳之战中,典韦独自一人破了吕布的弓弩箭阵,为曹操的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曹操想要纳张绣的婶子为妾,这引起了张绣的不满,他决定袭击曹操的营地,企图杀了曹操。在这场战斗中,典韦率领十几个人与张绣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曹操撤退。最终,典韦因为伤势过重,在一声怒骂后站着死去。当曹操逃到舞阴时,听说了典韦的死讯,他痛哭不已,于是招募了间谍,取回了典韦的尸体,并将他安葬在襄邑。典韦拥有以一敌百的实力,他是三国时期非常勇猛的猛将,只是他的结局令人深感惋惜。

王平是“牙门将”,魏延是“牙门将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在汉末三国时期,王平和魏延都是蜀汉的大将,并且都担任过汉中都督一职。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结果魏延被马超的从弟马岱所斩杀。

在魏延被杀后,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对于王平来说,原本是曹操的手下,汉中之战时归降刘备,并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那么,问题来了,王平是“牙门将”,魏延是“牙门将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首先,就“牙门将”和“牙门将军”来说,一字之差,意思却是天差地别。一方面,就王平曾担任的“牙门将”来说,所谓牙门,是一种在战斗中抵御敌人用的一种建筑物,比土城小,属于防御工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座牙门里置一个将领,负责统领牙门里的士兵,并担任防御任务,其为牙门将,牙门上插有牙旗。

在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都会修筑牙门这样的防御工事,也即牙门的修筑是为了抵御敌人,因此牙门的修筑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牙门将也承担着抵御敌人的重任。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牙门将其实就是置于防御工事牙门里,担任守御任务的将领,并且统领着一定数量的士兵。因此,担任牙门将的人通常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武,以此亲自上阵和对方士兵短兵相接,这对牙门将的担任人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王平来说,之所以能够担任牙门将这一官职,不仅说明拥有一定的个人勇武,也体现出王平谨慎、稳重的性格特征。比如在街亭之战时,王平就指出了马谡在防御布局上的错误之处,可惜王平没有听从。等到蜀汉中期,汉中都督吴懿去世后,王平被授予镇守汉中的重任。在王平的一生中,牙门将的经历成为其在蜀汉平步青云的重要基础。

比如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中,王平面对曹爽、夏侯玄率领的10多万大军,没有任何慌乱,而是冷静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了抢占险要地形的策略,从而成功击败了曹爽率领的曹魏大军。在起初,王平担任牙门将的时候,只是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后来,王平最终成为蜀汉的镇北大将军,也即成为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因此,就牙门将来说,可以理解为主将手下负责防御的副将。

另一方面,就牙门将军来说,和牙门将只有一字之差,却在实际情况上千差万别。牙门将军,古代官职名,为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创立,于长坂坡之战后授予赵云。入川之战的魏延因颇有战功,亦获封此职,东吴和曹魏亦设立此职,但不曾有人担任。因此,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只有赵云和魏延这两位武将担任过“牙门将军”一职。牙门将军的任职者与主公关系亲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

由此,对于牙门将军的担任者来说,首先需要获得主公的信任,再者,可以出谋划策,还需要执掌主公账下的亲兵。对此,在笔者看来,牙门将军的人选,文武双全无疑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了。而就赵云和魏延这两位武将,确实可以称之为文武双全之辈,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没有被诸葛亮采纳,但是,这说明魏延确实在谋划上拥有自己的见解。

最后,总的来说,牙门将军的任职者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非文武双全的人不能担任。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刘备创立这一官职,先后担任此职的名将赵云、魏延,都具备这一特点。而在魏延之后,蜀汉就没有人担任牙门将军一职了。对于牙门将军来说,属于杂号将军的一种,在汉末三国时期,自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为重号将军,其他很多临时设立的武将官职,往往都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

对于杂号将军来说,地位在偏将军之上,并低于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常设的武将官职。而就牙门将来说,王平担任此职位时,还兼任了裨将军,而裨将军通常是低于偏将军的,也即是主将手下的副将。在此基础上,牙门将的地位,应该是低于牙门将军的。并且,在作用上,牙门将主要负责防御事务,牙门将军则是主公的助手,负责的事务则比较广泛,这也是二者的重要区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