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射手座

四大纯阳之物(四大纯阳之物附子)

时间:2024-01-14 20:51:46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道教九巾

#头条创作挑战赛#

道教的九巾之说,来源于清代中叶道士闵小艮的《清规玄妙说》。按照该书的说法,当时的九巾,有以下几种: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

在道教的宫观里,人们常会看到道长们头上戴着或方或圆的“帽子”,身穿宽松的道袍,令人不禁产生飘飘欲仙的遐想。人们也许会好奇地问,到底道长戴的是什么“帽子”?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标志。在道教里,把它称为“道巾”。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那么道士的九巾,又到底是什么来历?九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九巾的来历

巾是我国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误认为冠,《释名》的《释首饰》中:“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段话,说明了巾与冠的不同。巾为平民百姓之头饰,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轻便。《晋书·舆服志》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帽而横著之,古尊卑其服也。

”到了南宋,戴巾之风气更加普遍,就连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以包裹巾帽为荣,冠帽之制渐衰。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明遗臣金之俊为缓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被朝廷默许。其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之条,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学者把道教的服饰称之为活文物。

至于道教的九巾之说,来源于清代中叶道士闵小艮的《清规玄妙说》。按照该书的说法,当时的九巾,有以下几种: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

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著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记载,则有:纯阳巾、九转华阳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网巾等等。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巾和现代的道巾已经有所不同了。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常见的近代道巾。 九巾概述

(一)混元巾:为九巾之首。现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缯糊成硬沿圆帽,中间开孔,以露出发髻。道巾多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为圆形。有的老修行说,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气的意思,故称为混元巾。考其出现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见于记载。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员所戴的帽子,于是有人推测,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员所戴的暖帽演变而来。笔者认为,道教在清兵入关后,依然不剃头,不改前明服饰,以示民族骨气。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员的帽子。至于此巾的来历,还有待道教界的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历史。

(二)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估计此巾出现的年代比较早。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名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头发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庄子巾的。因为庄子巾类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

(三)纯阳巾:也有人称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称:“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巾上有盘云纹样。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这也是现存于北京白云观吕祖殿的明代吕祖像所戴之巾形状。通过名字可以知道,纯阳巾之意义,一为道教神仙吕纯阳,二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传说,吕纯阳祖师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记载,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仅道教徒戴,连儒者、生员士大夫子弟也戴。当代北方全真道的纯阳巾,形状甚似庄子巾。区别是纯阳巾后面有云头形装饰,而庄子巾则无。南方粤港澳地区全真道之纯阳巾,俗称“瓦坑帽”,帽形就是与《三才图会》所描绘的一样。

(四) 九梁巾:古典小说中常有这样对道家人物的描写:“头戴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称九阳巾。九梁巾形状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样的九条缝。道教中,九为最大数,又为阳数,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着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体现出《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现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五)浩然巾: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该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见。询问道中各位师长,才知在极严寒天气中才带此巾。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后士人皆仿效之,故称为浩然巾。亦称作“大风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御风雪,二是纪念先贤。《长春真人西行图》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中有雪巾的记载:“以玄色纻丝为之,以天鹅皮为里,凡雪天严寒皆用之以护脑”,不知此处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六)逍遥巾: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开始叫花顶头巾,后士人甚至女性皆戴,并有两脚垂于后背,称为逍遥巾。宋代米芾《画史》中有对此巾的记载:“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其遗制也,更没头巾…,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发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气热时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样,显得仙风道骨,格外逍遥自在。故命名为逍遥巾。

(七)三教巾:三教巾,顾名思义,应该是体现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现在没有实物留下。其形状已不可考。笔者曾于此问题请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编纂的《道教全真必读》记载,只有受过中极戒者才有资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说,估计是王重阳祖师提出三教合一的时候所制。也有人认为清代有三教庙,于是推测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来?在此只能留下悬念,留待以后为读者诸君补上。

(八)一字巾: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其实这种幅巾,应该叫网巾,是一种先从道士发明,后由明太祖推广至全国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九)太阳巾:太阳巾形如现代的太阳帽。主要是遮挡夏天的阳光。不同的是,太阳巾中部隆起的地方为三角帽形,太阳帽中间隆起的则为圆形。该巾和明代的遮阳大帽十分相似,不知是否由此演变而来。但此巾现在只有湖北一些地方还在使用,其他地方已不多见了。

小结

历史上的道巾,事实上远远不止九种。道经和史书上还记载有:角巾、紫荷巾、巾,雷巾、莲花巾、九转华阳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纯阳巾、逍遥巾、网巾、纶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专戴的,如庄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颜色皆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则颜色不拘。因为道教崇尚青色,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种,戴黑色(青色)的。

艾草虽小,却是个宝:在中医眼中,具体用法有4个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里,有一种著名神草叫做艾,艾和菊花同属菊科,不同的是菊花以花动人,艾则以叶闻名,也就是传说中的艾叶,艾叶最早家喻户晓,是从端午节开始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日屈原站在江边吟诗,忽然看到一株艾草长在悬崖边格外青翠可人,便上前采摘,谁知他刚刚抓到艾草,便不慎跌入江中。“哎呀!”河边的农民听到叫声纷纷向河面望去,只看到一株艾草飘在江上,从此便把艾草称为“艾”。

天气逐渐变的寒冷起来,体质虚寒的人开始变的手脚冰凉 、畏寒怕冷、血脉不通。而艾草,就像这冬天里的一把火,用它的纯阳之性,来温暖人们整个冬天。

艾草,也叫艾蒿、香艾,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几乎随处可见。艾草有浓烈香气,既可以吃,制成艾蒿糍粑糕、艾叶粥等美味可口的食物,又可以将艾草晒干做成枕头,解乏助眠,还可以艾草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消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现在很流行的艾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

中医:艾草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效,于是艾草被称“医草”。

中医认为,艾草的药用价值,可以分为:

1.温养气血

艾草芳香苦燥,能理气血、温经脉,是妇科要药,被视为女性的“保护草”。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艾草可以改善女性脸色发黄、长斑的状况,舒缓经期疼痛,温经暖宫。

2.补阳气

艾草是纯阳之物,阳气至纯至净,对祛除体内陈寒、积寒效果最好,有助于清除体内的陈寒、陈湿和垃圾废物,补而不燥不热、不上火。

3.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草可以温逐经络中的寒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补中气,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孟子》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因此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说艾草能抗癌,这其实是一个谣言!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都并未有证据证明艾草能够抗癌,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再盲目相信这一说法了。

艾草有4种用法

1.吃

艾叶粑粑

材料:艾草、糯米粉、豆沙

做法:艾草过一遍开水,挤干水分,剁碎,然后倒入糯米粉,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豆沙包入小面团中,上锅蒸熟即可。

功效:健胃消食、散寒除湿、消肿散结、护肝利胆。

艾叶蛋

材料:艾草100g、鸡蛋3个、油盐适量。

做法:艾草洗净、去梗、切碎。锅中烧开水,将艾草倒入煮开,再将鸡蛋打散倒入,最后加入适量的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肺暖脾、散寒除湿。

2.灸

所谓“灸”,上一个久下一个火,寓意用火长时间的熏烤。用燃烧的艾草、艾叶、艾绒、艾条熏灼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即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关节疼痛、月经不调、宫寒、胃痛、腹泻等寒凝经脉的病症。

艾灸的具体做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常见的操作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不过,艾灸的虽作用很多,功效显著,并非人人都适用,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艾灸。因此,要注意:

——饱腹、大悲、大喜、愤怒、饥渴的时候不宜艾灸;

——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的患者不宜艾灸;

——小孩、妊娠期的妇女、经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不宜艾灸;

——腰骶部、小腹部和哑门、风府、天柱等穴位不宜施灸;

——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

还有很多人习惯自己在家用艾灸条,方便快捷,不过要千万要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烫伤。

3.熏

香包

做法:将艾草晒干、切碎,磨成粉末,在准备好的香包中塞入棉花,倒入艾草粉,最后缝口。

好处:艾草浓郁的香味,会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人体吸入后,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粘膜,使粘膜上的某些抗体含量提高,增强杀死病毒能力。

熏艾

做法:将干燥的艾叶点燃后,利用散发出来的烟气对空间进行熏蒸。

好处:可以对室内进行消毒杀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

4.泡

艾草还可以用来泡脚,将艾叶或者艾条撕碎后放入泡脚捅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

艾草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驱寒祛湿,还可以疏通十二经络,调理身体中的阴阳平衡,安神助眠,特别适合身体寒湿重的人。

注意,用艾草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以下为宜,否则容易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经期的女性也不宜用艾叶泡脚,特别是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因为艾叶可以活血,容易造成大出血。

在我国,艾草随处可见,不懂的人把它当草,懂的人把它当宝。不过,即使艾草有那么多好处,也要记住注意事项,不能乱吃乱用哦!

参考资料:

[1]中医院内艾草端午前被拔光 专家:切勿盲目采摘食用.北京青年报. 2019-06-10

[2]我们这样过端午 艾草菖蒲:古代“空气净化器”.央视新闻.2018-06-17

[3]《泡脚加什么好?加6样东西养生效果加倍》.人民日报 .2019-11-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阳气不足是现代人的通病,一颗艾为纯阳之物,最适合补充元气

所谓阳气就是人的生命之气,即中医所说的 元气。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皇帝内经》就有对“阳气”的相关论述,称人体中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世上万物生长皆靠太阳;人若没有了阳气,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停止,生命就会结束。人正是依靠着这股阳气的推动和温煦、蒸腾与生发功能,才得以让体内的血液流通和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正所谓“阳气在人在,阳气无人亡。”这就是为什么中医称“气味血帅”,这一个“帅”字便足以说明阳气的重要性了。

然而直观当今生活,阳气不足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现代人享受着越来越舒适的生活,品尝着越来越丰富的饮食,却忽略了这些“享受”带给身体的变化。

例如:空调的广泛使用,疲敝了自然的温度;爱美心理的驱使,使得女性穿衣服越来越露、透、薄,露脐装、超短裙纷纷登场;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开始吃起了清暑解热的西瓜等各种反季节水果和蔬菜,喝着寒气冲天的冰镇饮料,食用大量性寒的河海水产品......

殊不知,这些“习惯”正侵蚀着人们的阳气,损害着身体健康。根据医学研究,人类的死亡率与温度的变化成反相关的关系,最为寒冷的1月前后死亡率最高,而较为温暖的8—9月死亡率最低。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阳气受到了寒冷的侵蚀。所以,中医认为:如果人的阳气得不到细心呵护,被任意损耗,不仅会诱发疾病,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艾为纯阳之物,最适合补充元气。

“艾”之名片

别称:医草、艾蓬、灸草、香艾等。

科属:菊科

产地: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中南等地区。

艾草虽小,却是个宝:在中医眼中,具体用法有4个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里,有一种著名神草叫做艾,艾和菊花同属菊科,不同的是菊花以花动人,艾则以叶闻名,也就是传说中的艾叶,艾叶最早家喻户晓,是从端午节开始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日屈原站在江边吟诗,忽然看到一株艾草长在悬崖边格外青翠可人,便上前采摘,谁知他刚刚抓到艾草,便不慎跌入江中。“哎呀!”河边的农民听到叫声纷纷向河面望去,只看到一株艾草飘在江上,从此便把艾草称为“艾”。

天气逐渐变的寒冷起来,体质虚寒的人开始变的手脚冰凉 、畏寒怕冷、血脉不通。而艾草,就像这冬天里的一把火,用它的纯阳之性,来温暖人们整个冬天。

艾草,也叫艾蒿、香艾,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几乎随处可见。艾草有浓烈香气,既可以吃,制成艾蒿糍粑糕、艾叶粥等美味可口的食物,又可以将艾草晒干做成枕头,解乏助眠,还可以艾草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消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现在很流行的艾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

中医:艾草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效,于是艾草被称“医草”。

中医认为,艾草的药用价值,可以分为:

1.温养气血

艾草芳香苦燥,能理气血、温经脉,是妇科要药,被视为女性的“保护草”。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艾草可以改善女性脸色发黄、长斑的状况,舒缓经期疼痛,温经暖宫。

2.补阳气

艾草是纯阳之物,阳气至纯至净,对祛除体内陈寒、积寒效果最好,有助于清除体内的陈寒、陈湿和垃圾废物,补而不燥不热、不上火。

3.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草可以温逐经络中的寒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补中气,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孟子》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因此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说艾草能抗癌,这其实是一个谣言!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都并未有证据证明艾草能够抗癌,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再盲目相信这一说法了。

艾草有4种用法

1.吃

艾叶粑粑

材料:艾草、糯米粉、豆沙

做法:艾草过一遍开水,挤干水分,剁碎,然后倒入糯米粉,揉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豆沙包入小面团中,上锅蒸熟即可。

功效:健胃消食、散寒除湿、消肿散结、护肝利胆。

艾叶蛋

材料:艾草100g、鸡蛋3个、油盐适量。

做法:艾草洗净、去梗、切碎。锅中烧开水,将艾草倒入煮开,再将鸡蛋打散倒入,最后加入适量的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肺暖脾、散寒除湿。

2.灸

所谓“灸”,上一个久下一个火,寓意用火长时间的熏烤。用燃烧的艾草、艾叶、艾绒、艾条熏灼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即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关节疼痛、月经不调、宫寒、胃痛、腹泻等寒凝经脉的病症。

艾灸的具体做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常见的操作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不过,艾灸的虽作用很多,功效显著,并非人人都适用,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艾灸。因此,要注意:

——饱腹、大悲、大喜、愤怒、饥渴的时候不宜艾灸;

——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的患者不宜艾灸;

——小孩、妊娠期的妇女、经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不宜艾灸;

——腰骶部、小腹部和哑门、风府、天柱等穴位不宜施灸;

——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

还有很多人习惯自己在家用艾灸条,方便快捷,不过要千万要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烫伤。

3.熏

香包

做法:将艾草晒干、切碎,磨成粉末,在准备好的香包中塞入棉花,倒入艾草粉,最后缝口。

好处:艾草浓郁的香味,会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人体吸入后,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粘膜,使粘膜上的某些抗体含量提高,增强杀死病毒能力。

熏艾

做法:将干燥的艾叶点燃后,利用散发出来的烟气对空间进行熏蒸。

好处:可以对室内进行消毒杀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

4.泡

艾草还可以用来泡脚,将艾叶或者艾条撕碎后放入泡脚捅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

艾草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驱寒祛湿,还可以疏通十二经络,调理身体中的阴阳平衡,安神助眠,特别适合身体寒湿重的人。

注意,用艾草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以下为宜,否则容易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经期的女性也不宜用艾叶泡脚,特别是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因为艾叶可以活血,容易造成大出血。

在我国,艾草随处可见,不懂的人把它当草,懂的人把它当宝。不过,即使艾草有那么多好处,也要记住注意事项,不能乱吃乱用哦!

参考资料:

[1]中医院内艾草端午前被拔光 专家:切勿盲目采摘食用.北京青年报. 2019-06-10

[2]我们这样过端午 艾草菖蒲:古代“空气净化器”.央视新闻.2018-06-17

[3]《泡脚加什么好?加6样东西养生效果加倍》.人民日报 .2019-11-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热门推荐